《大学》解析解析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训练:朱熹《大学章句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朱熹《大学章句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朱熹《大学章句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

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

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

三代之隆,其法浸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士、众子,以至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

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俯焉以尽其力。

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

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

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

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

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

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间以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

(节选自朱熹《大学章句序》)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贤圣之君A不作B学校C之政D不修E教化F陵G夷H风俗I颓败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皆入小学”与“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两句中的“小学”含义不同。

高中语文选修性必修上册知识讲义(附同步练习)《大学之道》(上)-统编版(2019)

高中语文选修性必修上册知识讲义(附同步练习)《大学之道》(上)-统编版(2019)

大学之道《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知识导航:1. 积累重要文言知识,能够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2. 背诵全文,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并能学以致用。

课文精讲:一、朗读正音大学之道《礼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重点研读1. 释义,赏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亲”也做“新”,就会理解为“使天下人弃旧立新,去恶向善”),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的完整版解析知识讲解

《大学》的完整版解析知识讲解

《大学》的完整版解析《大学》全文及注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中外教育简史》课程考试解析

《中外教育简史》课程考试解析

离线作业考核《中外教育简史》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大学》答:《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2、书院答: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的丽正书院。

3、时务学堂答:时务学堂是清末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最早一批建立的新式学校。

4、福斯特法案答:是19世纪下半期英国颁布的法案。

其宗旨是在完善已有的宗教和慈善团体兴办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

5、骑士教育答:骑士教育是指宗主文化传承的扈从培养和沿袭的使命追寻熏陶,自己本身也是小封建领主的子弟去爵位比自己高一级的勋贵那里成为侍从,在上帝的指引下护从自己的主人,贯彻神圣的使命和责任,获得更高阶的恩赐和封赏,追求那种崇高使命感并不惜为之付出生命,是为骑士教育。

6、基佐法案答:基佐教育法案是法国王政时期由教育部长基佐于1833 年 6 月提出。

法案初步建立法国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确定小学教育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级。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唐代科举制度是如何产生的?答: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选举制度,它创立于隋,完备于唐,是继汉代的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之后的又一重要的选举制度。

2、简述宋代科举考试防范舞弊采取的措施。

答: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是在唐代科举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是选拔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它为统治阶级扩大统治基础,巩固中央集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纵观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科举舞弊现象也随着科举相伴而生,不可避免.为了使考试公正、公平,宋代施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从而使科举制更趋于成熟和完备.3、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些大的教育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1958年的教育改革:1958年12月24日,苏联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

《礼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原文及译文前言《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讲述礼仪制度、礼仪范畴的重要典籍。

它是由前700多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的多个晋、鲁、齐、楚、秦、赵等诸侯国籍的文人所编纂的。

《礼记》一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道德思想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礼记》原文及译文,并对一些重要内容进行解析。

原文及译文《礼记·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仅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仅止于至善。

解析:《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这句话强调大学的根本在于明德,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出大学之道的核心是追求至善,以达到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

《礼记·中庸》原文:中庸之道,天下皆知,美而不伐,功成而弗居,不仁者不可以久处,不以,不可以长久处。

译文:中庸之道,天下人都知道,但不自夸;功成却不炫耀,不仁的人无法长久处于其中,不贯彻其中,也无法一直成功。

解析:《中庸》是《礼记》中的另一篇章,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典籍之一。

这句话强调中庸之道是天下皆知的,但却不能自夸;追求成功,但不能炫耀。

不仁的人无法长久处于其中,因为中庸之道是包容与和谐的,只有和善、仁爱的人才能一直贯彻这条道路。

《礼记·礼运》原文:宜乎众矣,则不易于成也。

备乎众矣,则不易于毁也。

治乎众矣,则不易于乱也。

是故政莫大于得民心。

民莫重于食。

食非其饱,无以遂行其力;饮非其香,无以乐其性。

译文:如果符合民众的意愿,就不容易被推翻;如果广泛准备,就不容易被毁;如果治理得法,就不容易被搞乱。

因此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民心,而民众最关心的是食物。

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人民就无法释放自己的力量;如果没有美味的饮食,人民也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

解析:《礼运》是《礼记》中的另一篇章,内容主要是探讨如何治理国家。

这句话强调了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民心,而“民以食为天”,食物供应的问题是一个国家必须认真处理的问题。

《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读后感

《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读后感

《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读后感《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读后感《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读后感1(一)立德树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是光明的德行,表现为善的行为。

文中指出“大学”一词在古代原指高等教育机构,负责按照成为政治领袖所应具备的条件教导王公贵族的子弟。

德为人之本,不管是上级的统治者还是下级的臣民都应该有德有能。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君子贤明是国家的希望,老百姓的福分。

我们作为教师,一学期期末会评出“三好学生”,而“三好学生”的三好指的是“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不管学生的智力有多高,“德”永远排在第一位。

因为有德的学生,即使才华稍逊一点,也不会给家庭和国家带来什么灾难。

反之,一位智力水平极高的学生,他无德,无底线,无做人的根本,那么他会不会做危害国家安危的事情,是不敢确定的。

“人无德不立”不是一句空话,教师是传道、授业之人,特殊的职业对职业道德要求更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师德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

爱国守法、爱岗经验、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为师德的行为规范。

(二)修身养性今天读《大学》,焦点在于“修身”。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修身即是修养言行。

言行是表现于外者,其基础则在于内心的修炼。

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

读到“修身”这一章节,我想到自己的老师曾经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在餐桌上,有一个人一不小心把自己碗里的汤洒到了餐桌上,你装作没看到,而不是哈哈大笑。

”这种表现就是有修养的表现。

是啊!也许面对别人的出糗,我们能表现自然,而给对方留足面子,真是有修养的表现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面对生活中的诸多事务,我们应该做一个在大事面前是非分明、态度明确,在小事情上遵法守则,没有丝毫怠慢。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四单元 4 《大学》节选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四单元 4 《大学》节选 含答案

4 《大学》节选“看脸时代”说颜值流沙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有智慧,一直以来就喜欢用“一表人才”来表达。

现在或许更科学些,网友们发明了一个词:颜值。

它去掉了“情感化”和种种臆想,把一个人的相貌单独抽离出来,甚至埋下了一个伏笔,他(她)是不是只有颜值,没有其他?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和才华是分离的,中国文化更注重“贤、才、德、礼”,古往今来的经典著作中,鲜有对一个人的相貌与才华作对等的判断。

曾国藩是晚清大臣,享誉天下,但英国人戈登是这样描述他的:“曾国藩却是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

”在戈登的眼中,曾国藩没有什么出众之处,看上去甚至有些笨头笨脑。

清代桐城派名家方宗诚第一次见到曾国藩也极为惊讶:“宽大和平,不自矜伐,望之如一老教师耳。

”他的这段描述实则暗有褒奖,这向来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

国之大器,相貌、行为平常,这就具有了文化上的艺术美感。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

实际上,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但千百年来,没有一种“看脸”文化可以主导社会主流价值观。

无论一个人如何“搔首弄姿”或是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的,可以让人称道的东西,只有两样:德行和成就。

然后才是,这个人长得还可以。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1)《大学》成书经过《大学》原本是《礼记》第四十二篇,约成书于秦汉之际,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程颢、程颐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教案

《大学》教案

《大学》节选教案项城一高——史明才——2015.3.10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掌握《大学》常识;2、学习文言现象,翻译选文;3、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的主张;理解治学修身与实现人生目标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疏通文意2、理解内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的主张;加强个人修养、实现人生目标。

教学重点:《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要让学生明了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教学难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修齐治平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师说》中曾学过这样一句话:“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中的“小学”是什么意思吗?(小的方面的学习。

)那么,这小的方面指什么呢?(指的是“句读”。

)在古代,句读是属于小学问,也就是“小学”。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响应韩愈的号召,去学习儒家的经典之作——《大学》。

二、知识积累1、《大学》介绍: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原为《礼记》中的一篇。

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2、解题:《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1)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大学》全面解析

《大学》全面解析

大学(儒家散文)《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大学》与四书关系《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据断代史学家班固在“《记》百三十一篇”下自注云“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他认为《礼记》各篇的成书年代主要分布在战国初期至西汉初期这段时间。

清代人崔述认为:“凡文之体,因乎其时……《大学》之文繁而尽,又多排语,计其时当在战国。

”(《洙泗考信录·全录》)综合而论,《大学》的成书时代大体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前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系出于曾氏之儒一派的纯儒家作品”。

即《大学》的成书年代应是在战国初期,其作者应是“曾氏之儒一派”,即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战国初期曾参所作。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

尽管《大学》没有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但是,西汉的董仲舒、东汉的郑玄、唐代的孔颖达和韩愈,他们对《大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影响了《大学》的学术地位。

作品原文:大学(《礼记·大学》古本)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4。

《大学》节选

《大学》节选

八目: 八目: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 格物” 格物 万事万物。 万事万物。 “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 致知” 致知 认识。 认识。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 诚意” 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 诚意 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正心” 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正心
慎独
小人行恶,文过饰非,伪善真恶, 小人行恶,文过饰非,伪善真恶,无所不至 (反而论述) 反而论述)
第三段分析: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 所忿懥 则不得其正; 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 恐惧,则不得其正; 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 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 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 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 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 而不见,听而不闻, 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 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
事物的原理推究出来了,然后知识就获得了;知 事物的原理推究出来了,然后知识就获得了; 识获得了,然后心意就诚恳了;心意诚恳了, 识获得了,然后心意就诚恳了;心意诚恳了,然 后心性就端正了;心性端正了, 后心性就端正了;心性端正了,然后品行就修养 好了;品行修养好了,然后家就能管好; 好了;品行修养好了,然后家就能管好;家管好 然后国家也治理好了;国家治理好了, 了,然后国家也治理好了;国家治理好了,然后 天下就平定了。从天子到平民,一律都把修身做 天下就平定了。从天子到平民, 为根本。那根本乱了,末节还能治理好(的看法) 为根本。那根本乱了,末节还能治理好(的看法), 是不对的。那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 是不对的。那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反 而厚待了他,这样的情形从没有过。 而厚待了他,这样的情形从没有过。

第四单元 4 《大学》节选

第四单元 4 《大学》节选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4《大学》节选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切,一律。

B.小人闲居..为不善闲居:平时居住。

C.之其所哀矜..而辟焉哀矜:怜悯,同情。

D.上老老..而民兴孝老老:尊敬老人。

解析:B项,“闲居”的意思是“独处”。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知止而后有定./少之时,血气未定.B.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茂林修.竹C.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然物有出微而著.D.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而观其辟.丸也解析:A项,目标、志向/稳定;B项,修养/长、高;C项,显露;D项,有偏向/躲避。

答案:C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心不在焉视而不见②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③见君子而后厌然④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解析:“焉”:①兼词,于兹;②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然”: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代词,那样。

答案:C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B.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C.弟者,所以事长.也D.上老老.而民兴孝解析:此题所给加点的字都是形容词的活用,A项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余三项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答案:A5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B.弟者,所以事长也C.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D.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解析:C项是宾语前置,其余三句是判断句。

答案:C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大学》解析PPT课件

《大学》解析PPT课件
《大学》解析
目录
• 《大学》简介 • 《大学》的核心思想 • 《大学》的现代意义 • 《大学》的文学价值 • 《大学》的影响与评价
01 《大学》简介
作者与创作背景
作者
曾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 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创作背景
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曾子希望通过《大学》来阐述 儒家思想,以稳定社会秩序,恢 复周礼。
艺术手法
对比手法
《大学》在描述事物时,常常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使读者 更深刻地理解事物。
象征手法
《大学》中许多事物和场景都具有象征意义,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 情感。
主题思想
修身为本
《大学》强调修身为本的思想,认为个人的修养是成为君子 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
仁爱原则
作品概述
01
内容
《大学》主要论述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学之道”,即如何 成为一个有德行和学问的人。
02
结构
全文分为三大部分,即“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 善”,每部分又有若干具体条目,共九条。
03
特点
语言简练,意义深远,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念,是儒家经典中的重要篇章。
02 《大学》的核心思想
政治理念
《大学》所强调的“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等理念,对古代政治思 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代评价
01
高度赞誉
历代许多学者都对《大学》给予 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儒家经典 的精华之一。
批判与反思
02
03
继承与发展
也有一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者对《大学》的思想 提出了批判和反思,认为其存在 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

《大学》说课PPT课件(2024)

《大学》说课PPT课件(2024)
31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8
32
02
03
3. 专题研讨
围绕核心议题展开讨论, 如“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等。
2024/1/28
4. 现代应用
将《大学》智慧与现实生 活相结合,探讨其在当代 社会的实践意义。
5. 总结与回顾
梳理课程内容,巩固学习 成果。
8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
教师对《大学》的基本思想、篇章结 构进行讲解。
倡导慎独精神
在个人独处时也能保持谨慎不苟,自觉遵守道德 规范,不做有违道德的事。
2024/1/28
21
《大学》中的齐家治国理念
家庭伦理观念
强调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家庭伦理观念,为治国平 天下奠定基础。
以德治国思想
主张以德治国,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民本思想
强调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疾苦,注重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
18
经典语句欣赏与解读
2024/1/28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01
古代那些想要彰显光明品德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
国家。这句话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联系。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02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这句话告诉
我们要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5
课程内容与结构
2024/1/28
01
内容概述
02
《大学》的篇章结构、核心思想、重要概念。
03
选取代表性段落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现代意义。
6
课程内容与结构

《大学》的(完整版)解析

《大学》的(完整版)解析

《大学》全文及注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必修上册知识讲义(附同步练习)《大学之道》(上)-统编版(2019)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必修上册知识讲义(附同步练习)《大学之道》(上)-统编版(2019)

大学之道《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知识导航:1. 积累重要文言知识,能够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2. 背诵全文,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并能学以致用。

课文精讲:一、朗读正音大学之道《礼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重点研读1. 释义,赏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亲”也做“新”,就会理解为“使天下人弃旧立新,去恶向善”),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朱熹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 夫,也是儒学为我们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儒家的全部学说都是循着“三纲八目”展开。 核心论点是:治人以修身为本,修身以慎独 为先。
由《大学》提 出格物—致 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 家—治国—平 天下八个条目,
正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大学》传)
修身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 以修身为本。(《大学》)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论语·泰伯》曾子曰)
西周春秋,士是贵族的最低等级 战国时代,士是一个流动的阶层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没有单行本,也 不知作者是谁。汉代人说子思所作,宋代人以为曾 子所作,清代人以为汉代群儒作。近人认为是思孟 学派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秦汉之际荀子后学之作。
北宋司马光撰著了《大学广义》一书,这是《大学》 单印本的开始。但司马光没有改动《大学》原文, 也没有指明《大学》是谁作的。
第一种最接近《大学》的原旨,所以朱熹加 以采用。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 、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 礼节;
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 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肆 《大学》三纲八目
《大学》的内容至今仍然有着深刻的含义, 是儒家论述修身治国的重要篇章。 《大学》提出了修己、治人、平治天下的 三纲八目。
齐家
“家”指居所,引 申为大夫及其家族或 封地;后指家族。
治国
“国”是执戈以保 卫城邑之意;
引申为诸侯的封 地,后指国家。
“齐家”指治理、教化好家庭、家族。 “修身”是“齐家”的基础和前提,“齐 家”又是“治国”的基础和前提。
《大学》:“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 亲爱而辟(pì,有偏向)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 敖(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è、恶wù而知 其美者,天下鲜(xiǎn,少)矣。故谚有之曰: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 修不可以齐其家。”
朱熹终于在《礼记》中找到两篇前人所忽视的,但对朱熹却显 得非常重要的文章,这便是《大学》和《中庸》。
朱熹将《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与《论语》、《孟子》 合在一起,构成《四书》。
在宋元明三代, 《四书》的权 威已超越《五 经》。
《五经》称名始于西汉时的汉武帝时代, 《四书》的称名却始于南宋的朱熹,其 间相隔一千三百年左右。
凡有一德一艺者皆可称士
文化贵族之没落者
战国士阶层
平民之获得知识才艺者
“正心”即端正自心,守持儒家的正道, 不愤怒,不恐惧,不偏好,不忧虑。 “修身”即修养自身。
《大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 (zhì,愤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yào)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 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 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 为本。”
叁 “大学”定义
“大学”一词包含三种意思: (1)指成人所受的教育。与“小学”相对而得名。
古代把童子所接受的启蒙教育称为“小学”,而 把成人所受的高等教育称为“大学”。
(2)大人之学。“大人”与“小人”相对而言,“ 大人”指贵族,“小人”指一般平民。大人享有 受教育的权利,小人则没有。
(3)大觉。“大觉”是佛教用语,有自觉和觉他两 层意思。
《大学》:“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 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 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悌,顺从、敬爱 兄长)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 贪戾,一国作乱。 ……此谓一言偾(fèn,毁 坏、败坏)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 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宜其 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 国人。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从前的私塾里,学生入学,是 从《四书》读起的,《四书》 就是那个时代的小学教科书。 学生不但要背正文,还得背朱 熹的小注。 那时的科举考试要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中的注释作为立 论的根据。
朱熹本人对佛学有相当研究, 他深切感到仅仅依靠《五经》 决不能维持儒教之尊严,因为 《五经》里面所说的哲学上的 本体论和方法论远不及佛教经 典博大精深,要想维持儒教的 支配地位,就得在儒家经典中 寻找针对佛学的本体论与方法 论的新材料并另加新解说。
构筑成一个由内到外,由精神追求到制度规范相 统一的完整体系,将周代以来的礼治思想制度化、 系统化,它既是帝王的统治术指南,又是臣民的 修养法则和行为准绳,并因其纲目鲜明而被列为 《四书》之首。
《大学》既是儒家 的人生哲学,也是 儒家的政治哲学。 其人生观是入世的、 积极的、进取的, 其政治哲学是以人 民为本位的。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明德
止于至善
新民



知诚正意源自心修齐身

《大学》三纲八目结构图
治 国

天 下
格物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 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朱熹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易·乾》象传)
平天下
天下
世界
乾隆接见英国使臣马嘎尔尼 当“天下”遭遇“世界”
“治国”又是“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
《大学》:“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 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 以君子有絜xié矩之道(喻指君子以身作则、推己 及人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 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 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 之谓絜矩之道。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 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 辟(邪僻失道)则为天下僇(lù,诛戮) 矣。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大学》
壹 何为《四书》 贰 《大学》作者 叁 “大学”定义 肆 《大学》三纲八目
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河南大学 东南大学 厦门大学 香港大学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明德格物
河南理工大学
明德任责
壹 何为《四书》
北宋以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地 位提高。经朱熹注解,编为《四书》,其重要性超过《五 经》。从元代到清代一直是读书人必修的教科书。
《四书》的经典地位及意义在于扩大了《五经》的价值 体系。 《五经》的经典意义在于对原典的保存,但未反映变化 了的时代需求和时代精神。 《四书》则扩大了经典的开放价值体系,既满足了不同 时代的文化需求,又是一个划时代的宋学的凝集。
贰 《大学》作者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人生哲学的论文,也是儒 家最有系统的一篇政治哲学论文。
《大学》:“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 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 也,财者末也。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大学》:“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 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 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 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 者也。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 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 为国家,菑(zāi,灾害、灾难)害并至,虽有善 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也。”
儒家的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是与个人修养结合 在一起的。以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为基础,进 而承担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
《五经》指儒家的五圣经,即《周易》、 《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温柔宽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洁静精微,《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 属词比事,《春秋》教也。 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 国家化由此谓开端。
《大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政治纲领。 《中庸》——儒家的哲学观和人生观。 《论语》——孔子的言行录,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 《孟子》——孟子的言行录,奠定了儒家的政治思想体系。
到了程颐,他移易《大学》原本章节,成《大学》定 本。程颐、程颢尊崇《大学》,认为《大学》是孔门 的遗书。
朱熹认为《大学》是曾子及曾子门人作,这是为了建 立从孔子到曾子、到子思、到孟子、到二程、到朱熹 的道统。
朱熹对《大学》原文作了改订整理。认为《大学》所 教,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学》讲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 圣外王之道。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 物(《易·坤》象传)
致知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 物而穷其理也。(朱熹补《大学》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易·乾》象传)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 物(《易·坤》象传)
“格物”即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即使 自己的知识达到极致(无所不知,能认识到 万事万物的本来之理)。
所谓三纲,即大学的三个宗旨,所谓“大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 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所谓八目,即实现三纲的八个步骤: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 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 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 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 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物。凡天下之物莫 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 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 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 格,此谓知之至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