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最新部编版2017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导学案(含答案)(优质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提纲

第一单元

一、单元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多角度、多手法描写景物和人物的方法。

3.揣摩、品味文中精彩的段落和关键词句,领悟作品内涵。

德育目标:了解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发现并感受生活中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和民俗风情。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社戏》是一篇小说,课文通过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作者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回延安》是诗人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一首现代诗,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安塞腰鼓》是一篇颂扬激荡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抒情散文。《灯笼》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习这个单元,应该学会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的词语句子,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还要加强朗读的训练,进而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的语言。学习时还应注意利用当地文化生活,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学习更加鲜活,更加有趣。四、学情分析:

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语文基础又有了提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学生对于此类主题的文章接触较少,要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学习时要要求学生体会作者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的语言。五、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课两课时

第二课两课时

第三课一课时

第四课一课时

六、写作:《学习仿写》

(一)学习目标

1、可以模范范文的篇章结构。

2、还要注意模仿范文的写作手法。

3、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

(二)内容:选择学过的一篇文章进行仿写。

(三)形式:写作修改并在班内展览。

七、口语交际:应对

(一)活动过程

1、准确判断对方的态度

2、掌握一定的应对技巧

(二)内容:口语实践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9)

1.社戏(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珍视友谊的美好情感;并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调动生活经验,养成良好个性,促进健康成长。

一、知识链接

1.作者链接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

2.背景链接

课文节选自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的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二、基础梳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惮(dàn) 絮叨(xù 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ō) 凫水(fú)潺潺(chán)蕴藻(zǎo)

家眷(juàn)皎洁(jiǎo) 漂渺(miǎo) 纠葛(gé)

(2)解释下面的词语。归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省,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

惮:怕,畏惧。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自失:文中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旺相:茂盛。怠慢:招待不周。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兴,兴致。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三、整体感知

学生大声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文章内容。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写“我”十一二岁时来到平桥村后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

2.课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线索:看社戏。

3.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

①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

④夜航去看社戏途中;⑤看社戏;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4.课文选材安排上,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四、深层探究

5.朗读第1至3段,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②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做铺垫。

6.自读第4至9段,概括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说说这样详写的作用。

心情变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赌气——高兴、有希望——兴高采烈。这样写突出了要去看社戏的迫切心情,为下文写看社戏的乐趣做铺垫。

7.看社戏出发前遇到了哪些波折?又是怎样解决的?为什么要详写这些波折?

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怕外祖母担心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小伙伴们和“我”一起去看社戏。叙事非常翔实,这样写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宕。

8.社戏好看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不好看,小伙伴们很失望。从“我有些疲倦了”“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骂着老旦”。

9.你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行为?

“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品德败坏、遭人唾弃”的意义,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稿(NO.10)

1.社戏(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