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论》自解6页word文档

合集下载

杨云中:王宗岳《太极拳论》心解

杨云中:王宗岳《太极拳论》心解

楊雲中:王宗岳《太極拳論》心解太極拳是中華武術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它將武術、武功引入武道、武學,武道通佛道,武學通聖學。

《太極拳論》就是太極拳極為重要的經典,也是太極拳的心要,它以中華文化、中華智慧、儒釋道三學闡明中華武術,使中華武術成為智慧拳、文化拳、哲學拳、藝術拳、養生拳、武術文練拳。

王宗岳將中華文化核心——太極思維與中華武術融為一體,發明了太極拳;他是太極拳的開拓者、奠基人。

要學好太極拳須由王宗岳《太極拳論》入門,直入太極核心。

一、《太極拳論》釋名太極乃萬物之源、萬物之始、萬物之心、萬物之能、萬物之用,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一切歸太極,太極生一切。

太極:可用儒學「中庸」、「中和」、「中定」;道學「道」、「元氣」、「混元」;佛學「圓覺」、「妙有」、「一心」來理解。

拳:權衡、掌握、拿住、持之。

論:立論,以假名說真理,假即是真。

就是用太極之理來說明武術、武功、武藝、武道、武學,大道一同。

總而言之,心中先確立太極之理: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

陰由陽生、陽由陰生、陰陽互生、互不生;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即是陽、陽即是陰,陰陽相濟、含三為一,即為太極。

要在心中反復玩味,了然於心,以此立論來講武術(或世間萬事萬物),都能圓通無礙。

與佛學無住生心(心即太極)如同一理。

不住陰、不住陽、亦不住中;不離陰、不離陽、亦不離中,無住無所不住,即為太極妙用。

明確了太極拳釋名的心義再讀《太極拳論》經文,更為簡明易懂。

二、太極之理「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經文一開頭,單刀直入,直指核心。

真理,無理可言;真法,無法可立。

實際太極之理亦無,太極之法也無。

太極者,無極而生;無極乃隱而不顯、非斷滅無。

是為了說明事理建立而已,建立一個太極,以方便說法。

首先將心空下來,萬物由心造,法界由心生,一切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道理、事相可由語言文字來說明。

具體到修煉太極拳,太極者無極而生。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太极拳论》为清代太极名家王宗岳所著,其论点精辟,文字生动,言简意晐,字字珠玑,被历代太极拳家奉为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要练好太极拳不可不仔细研读,深刻理解其中的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解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太极。

有不少人,打太极拳多年,你问他什么是太极,却说不出来,也就是说,是在稀里糊涂地打拳。

俗话说,“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

练太极,不明理,就难入太极之门,当然,就更谈不上练好太极功夫了。

这里需要弄清,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

所谓“无极”,其本义是“太虚之初,天地未开,混沌未分,动静无始,元气混而归一。

”也就是宇宙的最初状态。

无色无象,无声无臭,无形无端,空空洞洞,混混沌沌。

古人将此名之“无极”,并以“o”表示。

其基本含义是“空”、“无”,但此时却是“无一物而包万物”。

对于人体来说,无极即是虚静,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太极”,生于“无极”。

“无极一动生太极,太极动静阴阳分,阴阳开合万物生,生生不息理循环。

”古人在代表无极的圆圈之中画上一对旋转对称,首尾相合的黑白鱼,代表阴阳,黑者为阴,白者为阳,黑鱼中有一白眼珠,代表阴中有阳,白鱼中有一黑眼珠,代表阳中有阴,阴阳交合旋转互为其根,无始无终,绵绵不息,这就是太极图。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

阴阳的高度融合就是太极。

明白了“无极”、“太极”、“阴阳”,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为我们练习太极拳指明了方向。

“不入无极圈,难成太极图”,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静”,使自己进入“无极”状态,全身心地放松, 然后静极生动,在意念的指导下,气沉丹田,主宰于腰,由内而外地按照拳架套路的要领进行练习。

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体会“静极生动,动中求静,虽动犹静”;“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柔中寓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内动产生外动,外动引导内动”等阴阳关系。

《太极拳论》精解

《太极拳论》精解
场我 就拜王先生 为师 了,从此迷 恋上 已 。 太极拳学而不能 自拔 。 为丰富 ,其理论水平 已经上 升到了哲 历史上有关 太极 拳的文献 资料 极 之 机 , 阳之 母 也 。 阴
释放 的能量 ”。 储存并提升这种能量才
原 文 : 极者 。 无极 而生 。 太 本 动静 是太极 拳修炼 的根本 。
》 蒌
■■■—■
手, 都是些业余 队员 , 我就经 常跟他们
据前辈 云 : 澄清于 15 年 得到 的指点 : 武 82 修炼太极 者 , 也必须懂 得 吕洞 比划 , 当然是各有胜 负 , 因此也 结交 了 原本 时 , 中并 无 “ 谱 太极 拳 ”的字样 , 宾所说 的 “ 个 天地 , 两 四个 阴 阳”, 只 很多朋友 。他们 和我 一样 , 都认 为 : 太 太极拳论是武李两 家后加上去 的。而 有人身的小 阴阳与宇宙 的大 阴阳相互 极 拳是养生 的功夫 ,跟搏击没有 太大 家师常春先生和谭 长科 师叔各 自收藏 交换 、 相互融合 , 才能修炼成天 日的那 一 天 , 家 耳 。 师常春 先生 把我介 绍 给谭 师叔 时说 :
打合一 , 在瞬间把 对方 发放 出去 , 这些
阴 方 辉 璞先师的拳谱 写的是 “ 如平 高手 应该 达 到 了 “ 阳相 济 , 为懂 立 劲” 的境界 。但窃 以为: 发放还不能成 因此他 的诠 释道 : 身躯一 站要 像 我 岁数大了 , 不能来小河 沿 了, 就带 准”, 你
着张方玩吧。” 于是谭师叔领我认识 天平秤 物一样的准确 。而姚继 祖先生 为太极拳 的技击 目的 ,太极拳也 必须 枰 上 了很 多前辈 , 包括 后来的吴本 萍师傅 。 认 为 “ 准”是一 种博 具 , 下一 体 , 要修炼 出一击必杀 的内 力 ,才能称之 为武术 。 不过粘走还是不能丢 , 它是练 一动无有不 动。 谭长科师叔还让 我抄录 了他珍 藏 的拳 旋转 自如 , 至于 “ 偏沉 则 随 ,双 重则滞 ” 一 习触觉功夫 的基础 。 谱, 使我受益匪浅 。 一百 年来争 议最多 。 先看看辉璞先 原 文 : 为论 , 是 甸甸真切 并无一字 原文 : 察四两拨千斤 之句 , 非力 句 , 显 非有夙慧者不能悟也。先师 生所藏 的拳谱 : 双重 为病 失 于填实 , 敷衍陪衬 , “ 胜 。观耄重能御众之形 , 快何能 为?

详细解读《太极拳论》

详细解读《太极拳论》

详细解读《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不动为无极,己动为太极。

空气磨动而生太极遂分阴阳,故练太极先讲阴阳,而内包罗万象,相生相克由此而变化矣。

太极本无极生,而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练太极,心意一动则分发四肢,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九宫,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静本还无极心神合一,满身空空洞洞,少有接触即知。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与人对敌,如推手或散手,无论何着数,有大圈,有小圈,半个圈。

阴阳之奥妙,步法之虚实,太极之阴阳鱼,不丢顶之理,循环不息,变化不同,太极之理则一也。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弥长,退之则愈促,仰为上,俯为下。

敌欲高攻,吾即因而高之而不可及;敌欲押吾下,因而降使敌失其重心。

与己说,仰之弥高眼上看,心想将敌人掷上房屋;俯之弥深,想将敌人打入地内。

班侯先生有轶事,六月某日在村外(即北方收粮地方)场乘凉,突来一人拱手曰:“访问班侯先生居处。

”答:“吾即杨某也。

”其人疾出大食中三指击之,班侯师见场有草房七尺高,招手说:“朋友,你上去罢。

”将其掷上,又言:“请下罢,速回医治。

”乡人问曰:“何能掷其上?”曰:“仰之弥高。

”乡人不解其说。

北方有洛万子从学焉,习数年,欲试其技。

班侯师曰:“将你掷出元宝式样可乎?”万笑曰:“略试之。

”较手如言,两手两脚朝天,右胯着下如元宝形,入地不能,将胯摔脱矣。

医好,至今腿略颠跛。

此人拳甚好,其人至今还在,常曰:“俯之弥深,利害极矣。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与人对敌,不出有一定架式,使敌无处入手。

如诸葛用兵,或攻或守,敌莫能预测。

谚云:“不知我葫芦卖的是什么药。

”敌不知我练太极有审敌之法,如搭手素熟懂劲,我手有灵动知觉,敌手稍动我早知来意,随手凑巧以发即出。

如离远用审敌法,以望即知其动作。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古拳谱】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修炼太极拳者,多熟知《王宗岳太极拳论》,在太极门中开宗立派者,更是引用拳论之语,为其宗派技法之理论基础。

王宗岳相传为明朝万历年间人,更有民间传说他的太极功夫为张三丰亲传。

但据河南省博爱县地名办公室魏美智先生考证,《王宗岳太极拳论》实为其师李鹤林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 年)二月二日在唐村讲武堂所作的一篇训论。

由于李家有“未成功器,勿名师门”之严训,王宗岳先生没有注明老师李鹤林的姓名。

太极拳是否张三丰所创,张三丰所创之太极拳架式、套路是什么样式,今天已无法考实,而《王宗岳太极拳论》与其他有关著述,则白纸黑字留传至今,成为毋庸置疑的经典,因此,王宗岳(或其师李鹤林)实是可考的太极拳的创始人,以后各派各式,具出诸门下,万变不离其宗,也要用拳论之语,来考量其是否正宗。

犹如道教,尊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上三清”为最高神,实际的创始人可以说是春秋时的老聃。

一部《老子》,是文本意义上的道教的原始经典,《太极拳论》亦复如是。

但以我四十多年学研太极推手的体会,这三百六十三字(不计标点符号)的太极拳论,语辞通俗,意义深奥,真正登堂入室者恐千万人中无一二。

现在的环境,修习太极拳者比之五六十年前已大大减少,学太极拳也为了养生锻炼,学太极推手不过是提高学拳兴趣的辅助手段,太极推手比赛规则也离此项技击运动的特点(也是其优越性)远矣,一般来说,参加这项运动的基础人群少了,提高就更困难了,太极拳论所说:“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并非杞人之忧。

但从另一方面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日益被公众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太极拳中文化积淀非常深厚,从太极拳术比较直感的角度,也有利于形象地领会中华文化的真谛,或者也是太极拳精义重新显发于世,或至少能于后世传承不绝的大好时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故此不揣浅陋,作此夹注心解,以期抛砖引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太极功夫更要面授机宜,亲身体验,勤加修炼,但有正确的理论引导,或可以少走歪路,也不至于买犊还珠。

牛春明《太极拳论》解

牛春明《太极拳论》解

牛春明《太极拳论》解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武艺之末也。

太极拳论{原文}:未有天地以前,太空穷之中,浑然一气,乃为无极。

无极而太极。

太极者,天地之根(HAI),万物之原始也。

解:由于太极处处分虚实----即阴阳,而我国的阴阳学说是由太极图而来的。

同时,我国古代学者,是用太极学说来解释宇宙和地球的起源,所以在太极拳的论文中,便先讲太极的由来。

这一段原文是说:在天地未形成以前,大宇宙是完整一体的,这各状态叫无极。

经过不知多少年后,地球在宇宙中诞生,绕着太阳运转,球表面有阴有暗,这种状态叫做太极,它是由无极演变而成的。

经过亿万年后,地球上有了大气层,天地分明,生命也随之出现,所以说太极是地球的根本,也是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开端。

{原文}:“太极拳者”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解:练太极拳,与练其他拳种不同,首先在于不用力,因为不用力方可使全身轻灵自如,练拳时还要注意使前后各式动作连接起来,比来绵绵不断地练下去,不可中断,这样才能使周身灵活无滞,气血畅通。

{原文}: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解:练拳时随着动作的变转虚实,一面使气下沉,一面使气保持动荡状态,以易于调用;也就是使气上下自如,不可屏住气,因为屏气则动作就僵硬不自然,气也不易调动;同时,神意要专一不可散乱,使气随神意而行,贯串在外部动作上,动作自能圆活,这时务要使三者相辅而行,不可有缺此少彼或相互不连贯的地方,更不可有突出或凹下的地方,困为不论是动作的凹凸或神气的盛衰,都容易为人所制。

{原文}: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解:太极拳术呼吸深长,上可至顶,下可达踵,即是能使气上下无间的周流全身。

在需要的时候,其根由脚而达于腿、腰、顶,以臂腕手指,这乃是一气的完整。

比如推手时以手发人而跌出,其力并非尽手指之力,乃是发于脚。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①,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②。

由着③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④。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⑤,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⑥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⑦,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阐释】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太极,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一个哲学命题。

虽然王宗岳先生以“太极”立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论的全部内容,则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的全部内容。

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之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心研习《易经》,才是方便之门径。

历代先贤中,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的理法研究、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内容者可谓代不乏人。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通解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通解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通解《太极拳论》是拳界公认的经典。

近日在百忙之中完成心得《通解》,这一心得主要参考《沈寿注》及其他相关文论,加上自己的理解。

心得粗疏之处难免,仅作留存。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拳论》首句开章明义,从“太极”的解释入手,解释太极拳名。

就是说,什么叫太极,什么叫太极拳?名正,则言顺。

我们考证“太极”这个词,沈寿说最早见于《易经?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唐代孔颖达(574-648)注:“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乙也。

”两仪,就是指天地,天为阳,地为阴。

这里说太极是由“无极”孕化而出,又是阴阳的母体。

这里是从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出发,阐释变化的道理。

也就是说天下的各种物体都是可以分为阴阳的。

比如说,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

生物中雄性称为“阳”,雌性称为“阴”。

动作中“开”为阳,“合”为阴,向上为“阳”,向下为“阴”。

诸如此类,这样理解“阴阳”,实际上也就不神秘了。

“无极而生”这一句话,是与《老子》中“有,生于无”的观点一致的,这显然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宇宙生成观。

在古代,人们没有能力去解释世界的根源时,一些古代先贤圣哲就辩证的理解为“有,生于无”,当然这与我们今天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但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古人的思想中的合理内容。

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古人以“太极”作为拳艺套路的命名,其重点是在于把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具体地运用到拳术中,同时也是用“取象于天”的形象譬喻,来为武术教学服务罢了。

《太极拳论》的第一句话的来源沈先生说是根据宋代理学家周敦颐(1017-1073)在《太极图说》中所说的“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无极而太极”等语。

所以我们理解这句话时,首先知道太极拳中的一动一静、一开一合、上下相随、前进后退等等都是符合辩证法的;其次要知道在套路的起势,由无极势一抬手,由静而动,就是“无极而太极”了,其实没有必要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是不是“唯心主义”的,没有那么神秘,要求在全身放松静养之后,慢慢开始运动,开始做第一动作就是了。

王宗岳《太极拳论》完整版附全文注解阐释(建议收藏)

王宗岳《太极拳论》完整版附全文注解阐释(建议收藏)

王宗岳《太极拳论》完整版附全文注解阐释(建议收藏)太极拳名称始见于清乾隆年间武禹襄太极拳谱第一篇之太极拳论,武称作者是王宗岳。

王宗岳生平不可考,他的长拳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势。

王宗岳《太极拳论》①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②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③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④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⑤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⑥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⑦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⑧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⑨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⑩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阐释】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太极,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一个哲学命题。

虽然王宗岳先生以“太极”立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论的全部内容,则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的全部内容。

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之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心研习《易经》,才是方便之门径。

王宗岳《太极拳经》完全注释打印版

王宗岳《太极拳经》完全注释打印版

[原文[注释] 太极:太极本为宇宙天地万物的本源。

此处指太极拳而言。

无极:宇宙天地万物诞生前的虚空、静寂、混沌状态。

此处指太极拳演练前准备阶段时的状态。

此时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无念无欲无求,无持着的虚空状,谓之无极。

无极动而生阴阳,阴阳蒙发而生:本源,保持[[[[阴阳胜衰失衡,就不能合。

运劲过则生顶抗,不及则有丢、偏。

要作到不即不离,就应当随之而曲,就之而伸。

随机应变,不要一成不变,不要固执己意。

初学太极拳的人容易犯“过”的错误,稍懂劲后则常失之“不及”,学者不可不慎查也。

[原文[注释] 人:指敌方。

刚:刚猛有力。

柔:柔顺,不抗劲。

走:化敌来力。

柔以承之,变化敌力方向,不为所制,叫走。

顺:得机,得势,自由便利。

背:不得机势,行动不自由便利。

粘:取制敌人之力。

当敌手用刚猛暴烈的力时,我只有顺应其势,如以胶着物,物我合一,应势取胜。

此之谓粘。

[原文[注释]这一段讲的是在与敌交手时,自己动手的急缓速度应随对手的变化而变化。

敌手运[[阶阶高升的过程,没有数十年的纯功是难以达到的。

[原文[注释] 顶:囟门,小儿初生时,此处骨软未合,会随呼吸颤动,道家称上泥丸宫,藏神之府。

道家上田练神。

练太极拳者主张身心合一,内外兼修,精神和肉体同时得到修炼。

运动时务使顶上圆光虚灵。

顶为全身纲领,头顶悬则周身骨骼正直筋肉顺遂,动作起来全身一致,左右前后都不会有受到任何索制的故虑。

丹田:此处指下丹田,据笔者考据下丹田在脐后肾前,其正确位置处于百会与会阴的连线和神阙(肚脐)与命门(肾脏)连线的交点上。

常用深呼吸使气归于此,自能神旺气足。

《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乎”。

又曰:“虚其心,实其腹”都讲的是吐故纳新。

归根复命,长此以往必能延年祛病,下丹田为全身重点所在,习拳者沉气于此则屹立不动。

气沉[[[[不可稍有顶抗,如此虚实易位使其处处落空,而莫之奈何。

右边亦然。

虚与杳同义。

[原文[注释] 仰:提升、拔高。

俯:下降、按压。

交手时敌欲提我使上,我因其力而高之,意欲扪天,使敌难攀。

王宗岳《太极拳论》多版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多版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多版注解太极拳论(清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依,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mao4耋die2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之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是为论。

王宗岳是清隆年间的山西人(故称山右)。

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书,1795年在河南开封教书。

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等四种。

下面分别辑录四种版本的对上述太极拳谱的逐句解释。

第一种版本:1、“论”是述经叙理之作,故王宗岳《太极拳论》首先阐述太极的定义,用以总摄全篇。

太极者,有形有象,无极者,无形无象。

万物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故太极由无极而生,太极再派生两仪。

何谓两仪?朱烹《周易本义》解释说:“两仪者,始为一画,以分阴阳。

”两仪即阴阳,阴阳消长,相生相克,生生不已,变化无穷,因此,太极是阴阳之母。

此二句从理论上总括了太极拳体用之道。

“太极”一词源于《易经》。

古人用阴阳来解释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形成与发展,揭示事物内部对立统一规律,含有朴素的辩证观点,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太极拳论》注解(顾留馨)

《太极拳论》注解(顾留馨)

《太极拳论》注解(顾留馨)太极拳论原文山右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准备,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太极拳论》注解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

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为“无极”状态。

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

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周敦颐(1017一1073)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陈微明《太极拳论》(完整版)附注解

★陈微明《太极拳论》(完整版)附注解

★陈微明《太极拳论》(完整版)附注解陈微明(1881~1958)又名慎先,男,湖北蕲水人,武术名家,光绪二十八年(1902)科举考中文举人。

民国2年北洋政府设立清史馆,他曾任清史馆纂修之职。

是《清史稿》中的20多位作者之一。

陈微明,湖北蕲水人,为书香世胄。

举孝廉,曾任清史馆纂编。

着有海云楼文集,御诗楼续稿,双桐一桂轩续稿等。

陈曾从孙禄堂先生学习形意拳和八卦掌,更心慕武当太极拳,遂不介而往拜候杨澄甫先生。

澄甫太师祖欣然允诺,曰:“愿得其人而传也。

” 陈师学习太极拳时,正值澄甫太师祖精壮之年,所传功夫极为严谨,动作开展,腰马讲究。

陈师也本着严谨的学习精神,恪守规矩,每一招式都毫厘不差。

更每事求教,并将其所学辑录成书,风行海内的有:太极拳术,太极拳答问及太极剑等。

陈师在一九二五年在上海创办了致柔拳社,为公开传授太极拳的创举。

其后又在苏州成立了分社。

一九三二年应中山大学之请南来授拳。

芸芸学生之中只收了梁劲予老师为入室弟子。

五十年代陈师从上海寄赠一篇序文给梁劲予,其中有云:“余学生不下数千,而成功者绝少,其能不负其师者,此不能不寄望于生也。

”。

学界名流太极巨子陈慎先,字微明,杨澄甫先生首徒,曾任清史馆编修,自幼心慕太极拳。

乙卯(1915)游燕,先随孙禄堂先生学形意八卦。

越二年,访得澄甫先生,拜入门下,从学七年,尽得所传。

乙丑(1925)年,陈微明先生南下上海,于宁波同乡会内创办致柔拳社,并集结多年习拳心得,于同年出版《太极拳讲义》、《太极拳问答》二书(台北:五洲出版社,1996影本翻印)。

此二书堪称早年所出版之杨式太极拳诸书中,最具权威之著作,内并有澄甫先生早年拳架照片,弥足珍贵。

太极拳能从北京南传上海、广州等地,陈微明先生应居首功。

清朝末年,一书生以而立之年初涉京津武界,从学太极巨匠杨澄甫门下,苦练太极功夫七年,之后撰写出一部《太极拳术》,一时声名鹊起,为世人瞩目。

继尔又在上海创立致柔拳社,成为继杨澄甫之后杨式太极拳的中兴人物。

王宗岳太极拳论解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解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解释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沈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沈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欲知更多内容,请查看明根太极拳 《太极拳论》解本文为顾留馨之文,刊於《体育科技》 ( 4 )1980年。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於1980年7 月出版。

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人 ( 故称山右 ) 。

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书,1795年在河南开封教书。

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一篇,解释长拳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一篇,修订了《打手歌》一篇和《阴符枪谱》,共四种。

《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 "以八卦、五行立说; 《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

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 "静处为阴动则符 ",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击刺之术 ( 击剑、刺枪 ) ,枪法最精。

《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 ",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

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
运用人刚我柔,人柔我刚的刚柔相济
的具体方法是:人以刚势来进,则我以内劲承接住其刚势,柔化我的外形顺其势以走之,走化时顺其对手运动的方向,万不可有主动改变对手运动方向的意图,只能改变自己,同时在“粘连点”后一线运用内劲之刚势在其后黏而随之运行,柔之走化之劲势和点后黏随之刚势,都要与对手之劲势的力度恰到好处,运行的快慢与对手恰如其分,劲、形两方面都要做到无过不及,则我愈走愈通畅,对手则由主动顺畅而不知不觉的就走到受击的背势。此乃传统拳术中自身劲、形一阴一阳运用于攻防中刚柔之一阴一阳的方法。执此“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对手动急则急应之;动缓则缓随之,即老子所说:“不敢为天下先”在传统拳术攻防实践中之精义的体现。此即化、打合一而用的“太极”拳法。
【阐释】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都存在着自身内的动则劲、形分阴分阳,而又攻防招法的方圆、开合、曲直、刚柔、虚实之用;静则劲、形合而归中、归根而有蓄势之态。动和静都要做到攻防招势的劲、形无过无不及才是功夫。即王芗斋先生所说的劲、形之“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得中平”的功夫。外形自有六合之规矩,内劲自有收发之分寸;外形过则力被人借,对手乘势用“空力法”或“牵引法”,皆“为过上加过”之法,则自身不稳而易失!外形不及,用于攻击则不到位,无威力以致胜;用于守则防守不到位,起不到自保的作用,皆可被对手所利用。内劲不及是气不足,则可轻易被对手揉挫结而呆滞;内劲过乃气是有余,则易被对方补结而自滞。攻防较技中劲、形两方面的过与不及,都会造成自己无法做到攻防招法的随屈就伸,必然会犯“顶扁丢抗”之四病。要想做到劲、形无过不及,能不丢不顶不扁不抗的“粘连黏随”,随屈就伸之四功境,除自身要“外形守疆界,内劲知分寸”外,还要在“粘走”之法中求之,才是正道。
气(意)拳懂劲,此气拳,就是意拳,即以“意气君来骨肉臣”为君臣主从的拳法,崇尚以意用气,意即是气。认为意到气到,气到则力到,故尚巧。即以内劲为主,外形为从,宾主分明,中道皇皇。而气拳的功夫艺境,纯以劲形反蓄的阴阳逆从法为法式,采用“劲形双控”的机制。自身内由于有了分身法的修炼为基础,可以自然的做到及形成: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的伏机双控的攻防机制之运用了。

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及解析

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及解析

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及解析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及解析,武禹襄的《太极拳论》是在王宗岳之后,演戏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后结合自己的实践,开创了自己的太极拳理论,并将其发扬光大。

武禹襄的《太极拳论》的内容如下:一举动,周身具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汤,神宜内敛。

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原文: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这就是说,任何一个动作,全身都要动作,动作是要轻灵,就是必须圆活,才能轻灵。

圆活没有主宰,等于机器轮子没有按装上,还是不起作用,所以“必须贯穿”等于全部机轮按好了,一处转,则处处转,才叫贯穿。

要轻灵,必须松,要贯穿,必须圆。

而太极的圆,又必须公转之中还有自转。

自转就是“懂劲”,或里缠,或外缠,螺旋推进,比起机器轮子,更为复杂。

原文: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心静体松,内气舒畅,才能做到鼓溋内敛。

原文: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处处转的圆,全身配合的合适,自然可免此弊。

以上一节,是讲拳的原理和运动规律,经身形,讲到气,又讲到神,层层深入。

原文: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方向的变化,全在腰劲,因又是重心所在之处,腰的方向变了,脚、腿必随同转变。

与人交手,手先接触,所以必须把圆圈行至手指上,也就是手指须走缠劲。

原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这是说上下的圆圈配合的协调一致,不自牵碍,才能得劲。

原文: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配合的不恰当,身上的劲就由散而乱,检查毛病,一定是腰和腿的方向不一致,或是方向转过了。

解析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解析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解析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近代太极拳的传播,是由王宗岳传蒋发而连续继承下来的。

王宗岳所著的《太极拳论》被后世太极修习者视为经典之作,研究者不计其数。

本文是作者对《太极拳论》的论解,以供大家参考。

◎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论解:太极之先是无极,无极生出太极,太极包含阴阳,太极的要点是阴阳永不停息的变化。

◎原文: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论解:太极一动阴阳分,动极生静,静也是动,动也是静,只有转圆和匀速动作才能做到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只有柔得像水一样,才能达到无过不及,随屈随伸。

◎原文: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论解:对方刚猛向我击来,我不但要柔,还要有走的意识。

意有所思,形有所动,但不能立刻走变,而是要在恰到好处的时候走。

并且还要顺势攻击对方的背势,黏住对方。

◎原文: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论解:太极其大无外,其少无内,包罗万象。

学习太极拳的初级阶段要缓慢,把太极拳的要领和各种要求加到姿势动作里。

例如松腰,要做到虚灵顶劲、上下相随、虚实变化、含胸拔背等要领。

但是也不要为慢而慢,如果快也能符合太极要领,那么急缓相间也无妨。

太极的玄妙虽然有万端变化,但是道理却是相互统一的。

◎原文: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论解: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把要领贯穿到每招每式里,经过练习得以熟悉。

在熟能生巧的基础上,渐渐达到各种招势都能在推手和散手防身中巧妙应用。

如果有名师指导,深刻体会一招一式的劲路,从自己劲路的传递,让身体的十二条经络均达到通畅无阻,奇经八脉也得以融合,再加上每天不少于四个小时的勤学苦练,耗时三年方能有所成就。

修炼太极拳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懂劲后,更要用功,静心修炼,行走坐卧,一举一动,听声辨音,揣摩微妙。

由懂劲而达神明,也是自然而然的,太极气场变化莫测,养练一体,气场越来越强,听劲会越来越灵。

如果在不接触对方的情况下也能感知对方的劲路变化,则修炼已经进入神明阶段了。

《太极拳论》自解

《太极拳论》自解

《太极拳论》自解
李峰
【期刊名称】《搏击》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太极,是由无极演化而来的,其中时刻含有动静转换的预兆,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

同样,太极拳都是由无极桩而起势的,太极拳处处时时刻刻都准备着进行动静虚实阴阳的相互转化。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李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太极拳论》自解 [J], 李峰;
2.《太极拳论》源起及释义发微 [J], 扈罗全;;
3.《太极拳论》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运用 [J], 李爱华;杜晓红;刘聪;太玉;王俊翔
4.最大似然估计思想溯源太极拳论经典文献作者之分析 [J], 扈罗全
5.《太极拳论》英译本的翻译伦理探究 [J], 刘妍辉;郑忠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极拳论要解

太极拳论要解

太极拳论要解身法十要提起精神,虚灵顶劲,松肩沉肘,气沉丹田,手与肩平,胯与膝平,尻(音:考)道上提,尾闾中正,内外相合。

“胯与膝平”即武术术语中的“腰马合一”,要通过“马步”的锻炼,把腰部力量贯穿到裆部、脚下去,做到马步和腰部是一个整体。

这样腿部的爆发力就比较突出。

个人认为:裆胯其实就是腰和丹田的延伸。

“尻道上提”,要求适度地收缩会阴底部肌肉和肛门括约肌,以促进下盘稳固和明白自己底部的中心。

李亦畲身法八要歌: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裹裆、护肫须下势,含胸、拔背落自然。

心中悬就是要求精神状态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明白;须下势,不是指必须要往下蹲,仅仅是需要有一个照顾下方裆部、肫部的意识和气势;落自然是关键,是含胸、拔背的关键。

杨澄甫练法十要不强用力,以心行气;步如猫行,上下相随;呼吸自然,一线串成;变换在腰,气行四肢;分清虚实,圆转如意。

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姚继祖说静: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我两忘臻入化境的意识“虚静”;二是安定沉着,从容不迫的头脑“冷静”;三是“气敛入骨,周身罔间”的体势“松静”。

这就是“一静无有不静。

”李雅轩练静:练太极拳,心里要平静舒适泰然,把气息调得舒舒服服地去练,不要满身带劲,满脸的神气,只是身心放松放稳放静就行了。

稳稳的、静静的,日子久了,拳意自会到了手上,如满身带劲的去硬找,必致愈找离拳意愈远。

松静为有我之静,以我观静,故静著我之色彩。

虚静乃无我之静,我亦不在,无思无虑,若有若无。

太极拳论要解解曰: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视静犹动,视动犹静。

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论》自解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太极,是由无极演化而来的,其中时刻含有动静转换的预兆,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

同样,太极拳都是由无极桩而起势的,太极拳处处时时刻刻都准备着进行动静虚实阴阳的相互转化。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太极拳运动中招式变换运动时,就要分阴阳,辨虚实。

而太极拳运动中每一招式静止定势时阴阳合一,虚实一体,不过这只是瞬间的,并且也预备着下一动作的分虚实。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过,动作幅度过大超过度,也可称为“贪”,贪容易出现“顶”的毛病;不及,动作幅度过小不到度,也可称为“欠”,欠容易出现“丢”的毛病。

太极拳运动讲究中正,动作幅度适度。

不能大而过度,也不能小不及度,要不贪不欠。

过和不及都会使身体失中。

与人交手要在保持自己身体不失重心的前提下迁就顺从别人的动作,随对手的弯曲伸展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动作,不能与人顶劲抗力。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与人交手如果对手用强硬之力对付我,则我就应该用柔活劲化之,这在太极拳中称之为“走”。

要时刻让自己处于对敌的有利形势,而使对手处于不利的形势,这在太极拳中称之为“粘”。

“走”用以化敌,“粘”用以制敌。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对手出手迅速我就快速地招架他,对手出手缓慢我就柔缓地应付他。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虽然太极拳运动动作千变万化,但是其拳理原则却是唯一不变的。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太极拳运动练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或者说是三层功夫。

第一层是“招熟”阶段。

招熟,就是熟练动作及具体招数运用阶段。

是知己阶段。

在此阶段,要拜名师学习高质量的标准拳架子。

然后下功夫练架子并不断的经过纠正架子。

赵堡太极拳称为“盘架子”、“捏架子”。

最终,拳架子标准无误并且练习熟练灵活,动作快慢急缓适中,各式连接停顿合理,动作不撇不听不流水,招式运用灵活自如,随心所欲。

此阶段与人交手打人为“招打”。

第二层是“懂劲”阶段。

懂劲,就是体悟明确劲力以及运用劲力阶段。

为知人阶段。

在此阶段,要多请师父做喂劲练习,多与人推手交流,练习劲力的听、引、化、发。

最终达到与人交手对人劲力感知准确,引领合理,柔化巧妙,发放轻灵的境界。

此阶段与人交手打人为“劲打、气打”。

第三层是“神明”阶段。

神明,太极功夫出神入化,全身轻灵空透,无形无象。

此阶段是在前两阶段基础上通过自己不断修炼,多读书明理,广泛研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书籍及道武医儒释等典籍,用心揣摩,边访各家各派名师交流学习,最终达到的出神入化的神明境地。

此阶段与人交手打人为“意打、神打”。

太极拳练习要遵循上述的拳理原则而循序渐进,首先要下功夫练熟具
体招数,然后通过不断的盘架体会感悟而逐步达到对内劲的听引化发,最终通过不断的与人交流学习读书明理自我修炼而更进一层至出神入化神明阶段。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然而以上任何一个层次,如果不是经过长时间的刻苦练习、用心研磨都是无法了然通透随心所欲的运用的。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虚,若有若无,轻灵飘渺。

领,脖颈。

丹田,肚脐以下三寸处。

道家谓丹田有三:一居头顶(泥丸宫)以藏神,一居中腕(横膈膜)以蓄气,一居脐下(脐下三寸)以藏精。

此处指下丹田。

下丹田为全身重点所在。

习太极拳者沉气于此则岿然不动,不易撼倒。

头为全身纲领,纲举目张,顶头悬是关键。

故杨澄甫先生说:“丢掉顶头悬,白练三十年。


颈脖放松虚灵,头向上顶劲,气血下沉至肚脐下三寸处。

重心稳固,立身中正,身体不能偏离重心,也不能靠外物支撑自身重心。

运劲若有若无,随心所欲,令人不可捉摸。

“中定”即太极拳的根本。

太极十三势以“中定”为主,其余十二势为辅。

“站住中定,往开里打”(杨露禅语)为推手的秘诀。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太极拳运动就如同一些酒店里安装的旋转门的活动,对手在我左边加力我就让出左边来化解之,对手在我右边加力我就让出右边来化解之。

如果对手扬攻我,我就向更高处引领他使他落空;对手俯攻我,我就向更低
出引领,对手向前攻击我,我就大踏步后撤引空他。

以上要求不能让对方捉到我身上的任何着力点,不给对手做“拐棍”,都是“走”的具体运用。

而对手如果后撤,我则应该紧随其后,不给其空挡,使其逃脱不得,这又是太极拳“粘”的运用。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太极拳运动及其轻灵,稍触即知,稍纵即逝,即使是一片羽毛、一只苍蝇都无法粘落到身上。

这说明太极拳化劲水平之高超。

极小的一点力加到身上都能敏锐察觉并化解掉。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高超的太极拳家与人交手时能够做到让对手捉摸不透我的劲力,摸不透我的意图,而我却能够准确敏感的察觉出对手劲力的轻重缓急,清楚的判断出对手的意图。

使我意在人先,后发先至。

说大丈夫能够所向披靡处无敌手之境地,也许都是由以上诸方法而达到的吧!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武术技击各种门路派别很多,虽然具体的动作套路有所不同,但大体上不外乎身体强壮的欺负身体虚弱的,动作身手敏捷的欺负身手迟缓愚钝的罢了!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

力量大的取胜力量小的,动作身手敏捷的欺压动作身手迟缓的,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先天本能,不是因为后天学习锻炼而产生的能力。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仔细思考“四两拨千斤”这句话,很显然不是靠先天力量大而取胜的。


看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迎战数人的围攻的情形,仅仅靠快怎么能够做得到呢?再说了,老人动作也根本快不了。

立如秤准,活如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太极拳运动要求两腿支撑身体要有虚有实,两腿既不能平均用力,也不能完全由一腿支撑。

一般要求两腿3:7分担身体重量,实腿为七分,虚腿为三分。

如果身体重量完全由一条腿支撑,即0:10分,则称之为偏沉;如果身体重量由两腿平均支撑,即5:5分,则称之为双重。

在用走法而不辅以粘法,走法过度形成丢,无力自恃,依随不能自主,称为随。

在用粘法而不应变为走法,粘法失度形成抗,转换不灵,僵硬不化,称为滞。

太极拳运动时必须立身中正,重心稳固,劲向上顶,胸内含,背拔起,沉下肩,垂下肘,腰正胯落。

活动起来要像车轮子一样以腰脊为轴,带领着四肢而动,轻灵圆转,支撑八面。

太极拳运动如果身体重心完全集中于一条腿,则易于形成丢的毛病,无力自恃,依随不能自主。

如果身体重心由两条腿平均承担,则易于形成抗的毛病,转换不灵,僵化。

这都会被对手所制。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常常见到有些人练了好多年功夫却不能灵活运用转化,并且交手时都是被对手所牵制,原因都是双重、偏沉的毛病没有弄明白啊!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要想避免这些毛病必须弄明白阴阳的道理。

粘中寓走,走中有粘,两
者融为一体。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交融才是真正的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懂劲后越练技艺越精通高超,将这些道理记在脑中常常思考琢磨,逐渐的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本来是要舍己从人,结果人们常常做一些舍近求远的错误举动。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是为论。

正如古人所说的“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啊!学习的人不能不仔细辨别思考理解啊!所以做了这篇《太极拳论》。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2、推销产品要针对顾客的心,不要针对顾客的头。

3、不同的信念,决定不同的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