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走向毁灭的悲歌
海的歌词诗句
海的歌词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海的歌词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海的歌词或诗句年月:魏晋:曹操作品: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唐张9龄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唐钱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唐岑参《大海》演唱:张雨生从那遥远海边,渐渐消逝的你,原来模糊的脸,竟然慢慢清楚. 想要说些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把它放在心底.茫然走在海边,看那潮来潮去,徒劳无功,想把每朵浪花记清,想要说声爱你,却被吹散在风里. 茫然回头,你在那里.假如大海能够,唤回曾经的爱. 就让我用1生等待.假如深情往事,你已不再留恋. 就让它随风飘远.假如大海能够,带走我的哀愁. 就象带走每条河流.全部受过的伤,全部流过的泪. 我的爱……请全部带走.茫然走在海边,看那潮来潮去,徒劳无功,想把每朵浪花记清,想要说声爱你,却被吹散在风里. 茫然回头,你在那里.假如大海能够,唤回曾经的爱.就让我用1生等待.假如深情往事,你已不再留恋.就让它随风飘远.假如大海能够,带走我的哀愁.就象带走每条河流.全部受过的伤,全部流过的泪.我的爱……请全部带走.假如大海能够,唤回曾经的爱.就让我用1生等待.假如深情往事,你已不再留恋.就让它随风飘远.假如大海能够,带走我的哀愁.就象带走每条河流.全部受过的伤,全部流过的泪.我的爱……请全部带走.2.海的歌词或诗句年月:魏晋:曹操作品: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 唐张9龄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唐钱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唐岑参《大海》演唱:张雨生从那遥远海边,渐渐消逝的你,原来模糊的脸,竟然慢慢清楚.想要说些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把它放在心底.茫然走在海边,看那潮来潮去,徒劳无功,想把每朵浪花记清,想要说声爱你,却被吹散在风里.茫然回头,你在那里.假如大海能够,唤回曾经的爱.就让我用1生等待.假如深情往事,你已不再留恋.就让它随风飘远.假如大海能够,带走我的哀愁.就象带走每条河流.全部受过的伤,全部流过的泪.我的爱……请全部带走.茫然走在海边,看那潮来潮去,徒劳无功,想把每朵浪花记清,想要说声爱你,却被吹散在风里.茫然回头,你在那里.假如大海能够,唤回曾经的爱.就让我用1生等待.假如深情往事,你已不再留恋.就让它随风飘远.假如大海能够,带走我的哀愁.就象带走每条河流.全部受过的伤,全部流过的泪.我的爱……请全部带走.假如大海能够,唤回曾经的爱.就让我用1生等待.假如深情往事,你已不再留恋.就让它随风飘远.假如大海能够,带走我的哀愁.就象带走每条河流.全部受过的伤,全部流过的泪.我的爱……请全部带走。
阿赫玛托娃(Akhmatova)诗选
阿赫玛托娃(Akhmatova)诗选阿赫玛托娃(Akhmatova)诗选阿赫玛托娃(1889-1966)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员著名的女诗人之一。
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是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
出版的诗集有《黄昏》、《念珠》、《白色的云朵》、《车前草》)、《耶稣纪元》以及长诗《没有主人公的长诗》、组诗《安魂曲》等。
我们俩不会道别我们俩不会道别,--肩并肩走个没完。
已经到了黄昏时分,你沉思,我默默不言。
我们俩走进教条,看见祈祷、洗礼、婚娶,我们俩互不相望,走了出来……为什么我们俩没有此举?我们俩来到坟地,坐在雪地上轻轻叹息,你用木棍画着宫殿,将来我们俩永远住在那里。
1917年乌兰汗译别一我们经常分离--不是几周,不是几个月,而是几年。
终于尝到了真正自由的寒冷,鬓角已出现了白色的花环。
从此再没有外遇、变节,你也不必听我彻夜碎嘴,倾诉我绝对正确的例证--源源不断,如同流水。
1940年二正象平素分离一样,初恋的灵魂又来叩击我们的门扉,银白的柳树拂着枝条冲了进来,显得那么苍老而又那么俊美。
我们伤心,我们傲慢,又有些傻呆,谁也不敢把目光从地上抬起来,这时鸟儿用怡然自得的歌喉对着我们唱出我俩当年是何等的相亲相爱。
1944年9月25日三最后一杯酒为破碎的家园,为自己命运的多难,为二人同时感到的孤单,也为你,我把这杯酒喝干--为眼睛中没有生气的冷焰,为上帝无法拯救的苦难,为残酷而粗野的人寰。
1934年6月27日乌兰汗译诗五首一我仿佛俯在天边的云端,把你讲过的话儿思念,而你听到我的语句,黑夜变得比白昼明丽。
我们,就是这样离开了大地,象星星漫步于高高的天际。
无论是现在、将来,或者当初,都不会与绝望,也不会有耻辱。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你可听见我怎样把活着的你呼唤。
我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关上你虚掩的门板。
1945年11月26日二声音在太空中消逝,霞光变得昏暗。
永远沉默的世界里只有你和我交谈。
如同穿过阵阵的钟鸣,风儿来自无形的拉多加湖畔,彻夜娓娓的倾诉变成了彩虹交叉的微弱的光线。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减少,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与生灵共老。
丧钟在为谁敲,我本茫然不晓,不为幽明永隔,它正为你哀悼。
”——约翰·唐恩种族,利益,战火,冷漠,颓废,卑劣,我在二十一世纪的迷茫中悼念你,你在二十世纪的丧钟中哀悼人类。
欧内斯特·海明威,你是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战斗着的斗士,你用身体捍卫正义,用生命警醒时代,炮火灼伤了一代人的躯体,也灼伤了一代人的精神和梦想,可你究竟有着怎样的坚韧?在创伤中保持坚韧的同时,书写着生命的斗牛之旅。
生命如斗牛,可你深知,若不是你去战胜这危难,便是它来挑死你的勇敢。
当所有人笼罩于生之脆弱,生之肤浅,死之沉坠,人之无奈,你用自己的历程去理解和宽容这迷惘的一代,却同时敲响丧钟,不为祭奠,只为唤醒这一代的坚强和尊严。
当我在这个时代的颓靡中穿行时,当我看见毒品、酒精充斥着天空摧残着人生时,当我成为更加迷惘的一代时,我想,在你敲响丧钟的那一刻,有多少热血和执着重回。
即使它们重回,丧钟也不会停止悲鸣,它一直敲打了一个多世纪,你看见倒下的高大战士,也看见安坐的矮小国王;你看见乔丹将生的希望留下,也看见巴勃罗把生的可能夺走。
你痛斥虚伪,鄙视自私,你是智慧的,你明白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你成为岛屿中最坚固的那一部分,你为人类敲响丧钟,同时也为自己敲响,这样你才得以成为大陆的一部分,可你会预想到吗?当越来越少的人脱离这大陆,而冷漠和卑劣却愈加猖狂,即使战火已不再无情地燃烧,这个时代也成为孤岛的时代,丧钟一直悲鸣,而我们却不自知。
我在一个世纪后怀念你在战场上泼洒的热血,怀念你在笔尖铸就的韧性,怀念你敲响的丧钟,怀念你奏的哀曲。
你用猎枪结束了人生,消灭了你的生命,成全了你的刚硬,终换来不曾被打败的奇迹。
“恕我站不起来了”,你没有见到信仰让丧钟停鸣的那天,你会不会遗憾?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你的逝去成为人类的遗憾。
欧内斯特·海明威,你的背后是灿烂的军功奖章,是荣耀和财富,也是237处伤痕,是无法磨灭的悲惨的战时记忆,更是人性的反思,是为茫然的时代敲响的丧钟,为我们的不自知,和自知后的无能为力。
马林巴德的哀歌 译文
马林巴德的哀歌译文以下是《马林巴德的哀歌》的译文:
在马林巴德,阳光下的那座城市,
我们的爱情,曾经绽放如玫瑰。
而今,只剩下一曲哀歌,
在夜的寂静中,轻轻吟唱。
那时的我们,如此年轻,如此热烈,
以为爱情,就是生命的全部。
我们曾誓言要共赴天涯海角,
却未料到,命运的捉弄。
战争的狂风,席卷了我们的世界,
你我,被迫分离在战场两端。
我失去了你,如同失去明日的阳光,
无尽的黑暗,笼罩着我心。
我用泪水,写下这首哀歌,
希望它能穿越时空的阻隔。
愿你在另一个世界,听到我的呼唤,
愿你安息,愿你永不再受苦。
关于殉情的歌词示例
关于殉情的歌词示例《爱到尽头》
主歌1:
夜风冷心也冷
爱已走到悬崖边
你的离去像刀割
留下我在黑暗里面
主歌2:
回忆如潮水涌来
甜蜜却变成伤害
承诺已随风飘散
爱已不在只剩悲哀
副歌:
愿与你共赴黄泉
生死相随不再孤单
这份爱太深沉
哪怕殉情也无怨
主歌3:
望着天空泪满眼
思念让我心破碎
世间繁华都不见
只盼与你再相见
主歌4:
手牵手走向深渊
爱让我们无所畏
生命尽头也不悔
永恒的爱永不灭
副歌:
愿与你共赴黄泉
生死相随不再孤单
这份爱太深沉
哪怕殉情也无怨
结尾:
爱已燃尽心成灰殉情路上永相随此生此世不后悔相伴黄泉永不归
《爱的绝唱》
主歌1:
星辰落月光寒
爱情故事已残断你的眼神不再暖我的世界陷入黑暗
主歌2:
往昔欢笑成云烟誓言破碎在风间心已伤情已断
爱到尽头无法转
副歌:
一同跃下那悬崖让爱永恒不消散生死相依不分散殉情是爱的答案
主歌3:
风中哭雨中叹
回忆刺痛我心肝爱的火焰已阑珊只剩孤独和伤感
主歌4:
相拥跳下那深渊爱的勇气未曾减
哪怕前路是黑暗爱能照亮这瞬间
副歌:
一同跃下那悬崖让爱永恒不消散生死相依不分散殉情是爱的答案
结尾:
爱如烟火已绚烂殉情之约永不变黄泉路上共相伴爱的旋律永流传。
一曲哀婉的悲歌 ——从《金锁记》看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一曲哀婉的悲歌——从《金锁记》看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摘要】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的小说笼罩着一种悲凉气氛。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这篇小说把她作品的悲剧意蕴表达的淋漓尽致。
她小说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的探索和人物命运的写照,她小说的悲剧意识产生与她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情感有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金锁记》悲剧意识张爱玲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笔下处处可见。
《金锁记》是她一生最完美的杰作,美籍华裔文学理论家夏志清教授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1]文中主人公曹七巧是人性变态、扭曲的极致代表。
张爱玲自言:“极端的变态与极端的觉悟的人究竟不多。
时代是这么沉重,不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
这些年来,人类到底也这么活下来,可见疯狂是疯狂,还是有分寸的。
所以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
”[2]她的小说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
本文试图通过《金锁记》来探讨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具体体现张爱玲是个悲观主义者,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
她的这部作品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
(一)卑微的灵魂,扭曲的人性张爱玲执着于描写真实的人性,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古老腐朽文化、物欲、情欲压抑下人性的扭曲、畸形和变态。
她无情的剖析着人的灵魂,传神的描绘出人们内心的自私、软弱、愚昧和虚伪等。
正如其在《天才梦》中写到“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3]而张爱玲作品中把腐朽文化、欲念对人异化展示的最为彻底的莫过于《金锁记》。
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人性变态和人性异化的故事。
主人公曹七巧由于黄金欲和情欲的不断扩张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最早把曹七巧推向人性扭曲变态的深渊的诱饵是她对黄金的贪婪,紧接着引导她一步步扭曲变态的是她对人的情欲。
《直到世界末日》歌词 陈珊妮
直到世界末日
歌名:直到世界末日
歌手:陈珊妮
专辑:拜金小姐2005
看我势如破竹看你叱吒风云
冥府断垣残壁天堂已满目疮痍
第一场爱情结局毁于命运无情
后来的千疮百孔回光返照传奇
也许是海市蜃楼也许是泡影梦幻
人间的仙境
而今也星散雨离而今也百转千回
自我的炼狱
我来过我恨过爱上过这些爱情的情歌
属于我
一场爱情结局毁于命运无情
也许是海誓山盟
也许是海枯石烂人间的仙境
而今星散雨离
也百转千百转千回自我的炼狱
以上就是关于直到世界末日的歌词,感谢您的阅读!。
《世纪末之梦》歌词 唐朝乐队
世纪末之梦
世纪末之梦
词.曲:唐朝
灵魂从死人堆里站起
爬上了天和地
恶魔侵占晴朗天空
黑暗在地球上拥挤
太阳躲进了骚乱的云雾深底死神降临废墟瓦砾
暴戾张开了锋利的血牙
天崩地裂充满杀气
狂风暴雨冲打着大地
荡平了山川屋脊
邪恶喷吐熊熊火焰
疯狂吞噬精神肉体
少女和丑恶残忍的野兽在一起羞耻贞洁面目奇异
智慧和妖魔紧紧地抱在一起摧毁文明灭掉世纪
我们都是复活的魔鬼
疯狂的野性是我们的武器
我们都是复活的魔鬼
控制了海洋和山川陆地
我们都是复活的魔鬼
疯狂的野性是我们的武器
我们都是复活的魔鬼
控制了海洋和山川陆地
嘿呦嘿
复活的魔鬼
嘿呦嘿
主宰这世界
嘿呦嘿
复活的魔鬼
嘿呦嘿
主宰这世界
我们是复活的魔鬼
以上就是关于世纪末之梦的歌词,感谢您的阅读!。
(完整版)faded歌词AlanWalker
faded Alan WalkerYou were the shadow to my light光明伴我,你却藏身暗影里Did you feel us?可否感到我们?Another start再一次You fade away你远远逝去Afraid our aim is out of sight也许我们不再看向一起Wanna see us但愿我们Alive没有死去Where are you now?你在哪里?Where are you now?你在哪里?Where are you now?你在哪里?Was it all in my fantasy?如梦如幻,似梦似幻?Where are you now?你在哪里?Were you only imaginary?只能想象,不能触摸你Where are you now?你在哪里?Atlantis亚特兰蒂斯Under the sea深深海底Under the sea深深海底Where are you now?你在哪里?Another dream再梦到你The monster's running wild inside of me欢喜痛楚深藏我心底I'm faded我消失了I'm faded我消失了So lost, I'm faded很失落,我消失了I'm faded我消失了So lost, I'm faded很失落,我消失了These shallow waters never met what I needed 只恨这湾浅水中,从未遇到你I'm letting go a deeper dive让我跃入深深海底Eternal silence of the sea. I'm breathing, alive 大海永寂,只有我在呼吸,还活着Where are you now?你在哪里?Where are you now?你在哪里?Under the bright but faded lights光明伴我,却也渐渐离去You've set my heart on fire我心中如此焦虑Where are you now?你在哪里?Where are you now?你在哪里?Another dream再梦到你Another dream再梦到你Another dream再梦到你Another dream再梦到你Where are you now?你在哪里?Atlantis亚特兰蒂斯Under the sea深深海底Under the sea深深海底Where are you now?你在哪里?The monster's running wild inside of me欢喜痛楚深藏我心底I'm faded我消失了I'm faded我消失了So lost, I'm faded很失落,我消失了I'm faded我消失了So lost, I'm faded很失落,我消失了Atlantis 亚特兰蒂斯位于欧洲到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的大西洋之岛,一传说中拥有高度文明发展的古老大陆、国家或城邦之名,最早的描述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对话录》里,据称其在公元前一万年被史前大洪水毁灭。
歌曲《火之灰烬》歌词
火之灰烬--苏见信
烈火之中你醒来
掸去满身尘埃重逢世界以外淋漓鲜血染成海
你笑着说重来对抗命定悲哀灰烬之中掩埋的残骸
堆出一线未来
绝望滋养出的信念犹在
伤口被命运撕开你明白
越残酷越不改我不屈的姿态吞噬既定的规则
狂释血脉的炽热
纵神魂破仍挡金戈
无人能夺我躯壳
置入乌有的忐忑
烈火终燃尽坎坷
见证荒谬与邪恶
硝烟散尽乍破夜色
你听余烬中奏起
绝境重生的颂歌
灰烬之中掩埋的残骸
堆出一线未来
绝望滋养出的信念犹在
伤口被命运撕开你明白
越残酷越不改我不屈的姿态吞噬既定的规则
狂释血脉的炽热
纵神魂破仍挡金戈
无人能夺我躯壳
置入乌有的忐忑
烈火终燃尽坎坷
见证荒谬与邪恶
硝烟散尽乍破夜色
你听余烬中奏起
绝境重生的颂歌
爱予我发着烫
柔软也予我冥顽
甘愿牺牲的心脏
不悔勇往一力抵挡
守护肩上的信仰
撕碎宿命的枷锁
将不甘化作烈火
灰烬侵蚀奏响悲歌
若注定以命相搏
牺牲我那又如何烈火沸腾淬炼我悲伤绝境重塑我挥剑击碎命运斑驳天地间燃烧的火证明我曾经来过。
悲歌_赏析影片_日瓦戈医生_康杰
商界论坛
前沿探索
“电视剧的内容应该反映更多的新信息和新观点,反映观众关注 的热点。尤其是都市电视剧,不是光贴近百姓就万事大吉了, 而要表现百姓渴望了解的热点。 对于电视剧,观众的普遍心理 ” 是 ‘喜新厌旧’ 的。 那么,都市题材的电视剧最大的问题是在电视剧剧中常常 看不到真实的故事,太假。 深入生活常常被认为是创来越缺乏 吸引力的关键问题何在? 笔者作为时常关注电视剧的一名普通 观众认为,最作的根本,而现在的电视剧创作者们也常常自称 。曾庆瑞教授认 是熟悉生活,但就是在作品中不能闪现 “火花” : “现在是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再谈熟悉生活已经不能完成 为 对作品的认真诠释,因为网络上什么都有。 但是,真正的好作 品需要对生活的切实感悟,只是熟悉已经不够了,需要对现实 生活灵魂上的感悟。 不能说 《书香门第 》 的作者不熟悉校园生 活,但对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是不是达到了感悟的程度它 把平台搭在了教授家,但对过去生活的叙述没有新鲜感,未闻 书香只见门第,把后辈的感情纠葛推向前台,也没有新的诠释, 。不是不能回忆过去,但过去 所以被认为是 ‘高校里的大宅门’ 时代的特定环境被淡化了,被男女的情和爱湮没,观众肯定失 望。而 《粉红女郎》 更是把成人漫画拍成给青少年看的电视作 ” 品,根本没有找到拍这类电视剧的方法和规律。 那么,问题要怎样解决呢? 笔者认为,真实的故事 + 感悟 生活 = 精彩创作。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剧作者首先要树立 冷静深掘的创作态度,要敢于难为自己,关注并深入挖掘百姓 关注的热点,从平凡生活中感悟,才能创作出真正出色的受到 观众欢迎的电视剧作品。 创作者不关心百姓,百姓也不会关注 你。( 作者单位: 山东艺术学院)
( 下接第 291 页) 莫非多摩罗斯基是真的爱娜拉,亦或者说是对 拉娜母亲的惦念? 不然他何必要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不顾生命去 救拉娜呢? 最让人期待的是拉娜与日瓦戈的爱情。 影片制造了一系列 的巧合让拉娜与日瓦戈相遇,因此就注定了他们之间会有故事。 两人真心相爱,却由于各自都有家庭,只能互为情人,以求得 短暂的幸福。 她爱的轰轰烈烈,无法自拔。 当拉娜和日瓦戈推 开瓦尔基诺他父亲的老宅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绝望? 亦或是 珍惜? 或许在他们心里既充满了幸福和安宁,又隐藏着不安和 恐惧吧。这就像是明明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却努力唤起对 生活的热情的病人,有一种绝望中的快乐。 他们不知道各自的 命运,不知道将会何去何从,但却依然尽情享受,抵 死缠 绵。 所以日瓦戈为拉娜写诗,为拉娜驱赶狼群,拉娜在日瓦戈的怀 中享受着安定,体味着平静,他们是幸福的,以虔诚的心情度 过未知的时间。拥有这样的爱情,拉娜定然无怨无悔。 ( 二) 桃尼的爱 桃尼和日瓦戈从小一起长大,是毫无悬念的青梅竹马,两 人长大后顺理成章的结婚生子。 桃尼是影片中唯一一个没有瑕 疵的女性。 她从一个满身粉红色套装 、 热爱购物的天 真 女 孩, 蜕变成一个懂得持家、 学会隐忍的完美女性。 一直以来,桃尼 都与世无争的生活着,当他们的生活只有对方时,他们恩恩爱 爱,平静幸福。后来日瓦戈知道她怀有身孕,用善意的谎言急 匆匆地向她告别,准备去和拉娜分手的时候,桃尼的眼神至今 让人无法忘怀,充满了眷恋与不舍,似乎已经预感到了结局, 而这次告别终究成了诀别。 桃尼喜欢日瓦戈的诗,毫不张扬地爱着日瓦戈,她的爱包 容而安稳,沉静而平和。 日瓦戈是她唯一的爱人,一辈子的寄 托,所以面对拉娜的存在,她表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宽容,她真 心地接受了拉娜的存在。 她从未过问,也从未表露,仍然尽着 妻子的责任,保全着她的家庭。 事实上,自始至终,她都用她 的胸怀包容着周围的一切。 这种包容,使她在某些方面比拉娜 更让人钦佩。影片最后并未交待桃尼和她父亲的下落,这对于 观众来说,可能更舒心一些,毕竟,谁也不愿意再看到一颗善 良恬静的心被时代摧毁。 有一种自由叫做孤独,有一种爱情叫做放手 。 影片结尾, 日瓦戈猛然间看到了拉娜的背影,奋力追逐却猝死街头,两人 永远都是一前一后的错过,终究不能厮守。 或许这样的结局更 让人忧伤,毁灭的悲歌瞬间唱响,纵然遗憾,却也无怨。 正如 有句话说的那样: 宁愿经历过后悔,也不愿后悔没去经历。 影 片中,主人公都为了自己的生活挣扎奋斗,从未屈服逃避,换 来了各自的家庭,虽然短暂,却也深深 留恋,在那样岁月里, 难能可贵; 更何况,他们曾经深深爱过,这已足够,别无他求。 (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
电影钢的琴分析
影视作品分析:《钢的琴》剧情简介:孩子的妈离乡打工,勾搭上一个卖假药的有钱人,回家离婚并想带走孩子,失业待业的父亲陈桂林(王千源饰演)为了留住孩子的扶养权,或去借钱或去偷,也想给孩子弄一台钢琴,在走投无路下,竟异想天开地找来过去一同在钢铁厂作工的伙伴,发挥各自岗位的专才铸造一台钢的琴。
从宏观叙事的角度看,《钢的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一个时间、空间都离台湾观众很遥远的地方—1980年代末的东北,国营企业随着私有经济开放,美其名的经济改革,其实是一场上百万的工人沉默下岗的失业战争。
导演张猛将政策的负面效应化约为工厂的存废与再利用,并以一种写实又荒谬的失业工人图像隐晦地呈现在《钢的琴》中。
有的失业工人将工厂改成赌场,有的则拿起钢铲盗挖盗卖过去工厂埋下的废铁,有的拿起钢刀杀猪,或拿起利剪帮人理发,但无论干着怎样偷鸡摸狗的行当,对于政府想炸断那两根宛如工人臂膀的工厂烟囱,失业工人们却是有志一同地守护着它,想法子连署将它改造为城市里亮丽的风景,如彩绘成两只火箭、两只长颈鹿或两根插在炉上的香。
片名:在“钢琴”中间,硬生生嵌进一个“的”字,“钢的琴”,这种诙谐、硬朗的很东北、很底层的命名,既拆解了“钢琴”,又用土办法出人意表地重新加以组合,它在自我嘲讽的同时,也调侃了“钢琴”所象征的特定阶层的高雅文化。
影片名字,指向了一种黑色幽默的混杂的喜剧风格。
景深指被摄景物中能产生较为清晰影像的最近点至最远点的距离。
当镜头聚焦于被摄景物中的某一点,这一点在胶片或数码图像感应器上能清晰地结像。
在这一点前后一定范围内的景物也能被记录得较为清晰。
景深就是指这种能被记录得较为清晰的景物的纵深距离,这种距离大,称为景深大;这种距离小,称为景深小。
主题分析:影片其实涵盖了两层主题:第一层,是陈桂林的家庭故事,讲述一个父亲为了留住女儿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为的就是弥补自己在家庭职责上的缺失;第二层,是陈桂林和工友们对时代的一种挽留,讲述了这些因为时代发展而失掉了自己原本钢厂工作的工人们,借着做钢琴的契机,重新回到了自己曾经挥洒青春的钢厂,重新操起了自己倾注心血的工具,对一个逝去时代的追忆油然而生。
《蜡烛》诗歌仿写作文
《蜡烛》诗歌仿写作文希望(王子安)昏暗的天空下是破损的桥头破损的桥头边是凌乱的方场凌乱的方场上是孤独的坟墓孤独的坟墓上是摇曳的蜡烛摇曳的蜡烛旁是祈祷的妇人在妇人的心底是不灭的希望无题(倪旻澍)如果没有沾血的刀没有轰隆的炮是否就没有离别的寂寥没有心痛的烦恼然而战火却无情燃烧泪水与血水相交那么我们唯有虔诚祈祷点燃烛光闪耀迎接明朝的破晓来吧(徐一畅,胡钰晗)来吧,金戈战乱的悲哀战火纷飞的年代无论是何等黑暗都无法成为羁绊来吧战车压倒麦田的方向军民奋起武装抵抗烛光静静照耀远方隐隐闪烁胜利希望来吧缓缓的殇歌依旧传唱悠悠飘进战士的梦乡黑夜来得更汹涌些罢胜利就在不远的前方无题(刘显玥)听,战场上炮火的隆隆仍在回想。
看,方场中红烛的光芒还在摇晃。
即使步履蹒跚,也能点燃温暖与希望。
即使生命短暂,也可展现英勇与坚强。
心灵的慰藉,给人以前进的动力。
前方等待的,是未来无限的光明。
生前身后(陈恺雯)战场上一缕花烛的光点燃了不懈的力量。
硝烟中,一抹光明的亮照明着前进的方向。
无休止的战争不熄灭的光芒悲寂的坟墓控诉着残酷的战场蹒跚的脚步踉跄过无尽的希望请远望身后是战场的苍凉前方是温暖的故乡他们说(潘佳欣)残破的瓦砾呻吟的伤者唱响的悲歌和还在远方的故乡他们说,四起的硝烟弥漫于方场他们说,四伏的危机代替了安详蹒跚的步履瘦弱的背影黑色的围巾和摇曳灿烂的烛光他们说,有一根蜡烛点燃在苏联士兵的坟上,他们说,南斯拉夫母亲给了我们希望。
蜡烛(胡月明)年轻的战士倒在战场上,纷飞的战火燃着死亡的寒光,英雄的灵魂,仍在思念家乡。
孤苦的老人走进了方场,骇人的炮火无法粉碎希望,母亲的眼泪,滴落在烈士身旁。
那是一支结婚的喜烛,经历了45年的珍藏,正立在苏联战士的坟头上,它燃着的是胜利的希望,更是不朽的信念的光芒。
一束(辛宇)阴冷的方场,独有灵魂彷徨,肆虐的黑暗中,孕育了一束烛光。
阵阵机枪怎知万民重创滚滚炮火怎懂蜡烛微弱的光。
鲜血混进了流火向世界宣告这悲壮此地是地狱,还是战场?45年的希望此刻成就了永恒点醒了恐惧的黑夜让世界重回人性的天堂阴冷的方场独有灵魂彷徨肆虐的黑暗中终有一束希望。
艾青诗选《向太阳》原文读后感及赏析2022
艾青诗选《向太阳》原文读后感及赏析20221938年4月,艾青从战火蔓延的北方回到武汉不久,以激越而丰厚的情感创作了长诗《向太阳》,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艾青诗选《向太阳》原文读后感及赏析,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艾青诗选《向太阳》原文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引自旧作《太阳》一我起来我起来—像一只困倦的野兽受过伤的野兽从狼藉着败叶的林薮从冰泠的岩石上挣扎了好久支撑着上身睁开眼睛向天边寻觅……我——是一个从遥远的山地从未经开垦的山地到这几千万人用他们的手劳作着用他们的嘴呼嚷着用他们的脚走着的城市来的旅客,我的身上酸痛的身上深刻地留着风雨的昨夜的长途奔走的疲劳但我终于起来了我打开窗用囚犯第一次看见光明的眼看见了黎明——这真实的黎明啊(远方似乎传来了群众的歌声)于是我想到街上去二街上早安呵你站在十字街头车辆过去时举着白袖子的手的警察早安呵你来自城外的挑着满箩绿色的菜贩早安呵你打扫着公路的穿着红色背心的清道夫早安呵你提了篮子,第一个到菜场去的棕色皮肤的年轻的主妇我相信昨夜你们决不像我一样被不停的风雨所追踪被无止的恶梦所纠缠你们都比我睡得好啊!三昨天昨我在世界上用可怜的期望喂养我的日子像那些未亡人披着麻缕用可怜的回忆喂养她们的日子一样昨天我把自己的国土当做病院——而我是患了难于医治的病的没有哪一天我不是用迟滞的眼睛看着这国土的没有边际的凄惨的生命……没有哪一天我不是用呆钝的耳朵听着这国土的没有止息的痛苦的呻吟昨天我把自己关在精神的牢房里四面是灰色的高墙没有声音我沿着高墙走着又走着我的灵魂不论白日和黑夜永远的唱着一曲人类命运的悲歌昨天我曾狂奔在阴暗而低沉的天幕下的没有太阳的原野缴结凵先シ乖谧仙难沂Ï 流着温热的眼泪哭泣我们的世纪现在好了一切都过去了四日出太阳出来了……当它来时……城市从远方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引自旧作《太阳》太阳从远处的高层建筑——那些水门汀与钢铁所砌成的山和那成百的烟突成千的电线杆子成万的屋顶所构成的密丛的森林里出来了……在太平洋在印度洋在红海在地中海在我最初对世界怀着热望而航行于无边蓝色的海水上的少年时代我都曾看着美丽的日出但此刻在我所呼吸的城市喷发着煤油的气息柏油的气息混杂的气息的城市敞开着金属的胴体矿石的胴体电火的胴体的城市宽阔地承受黎明的爱抚的城市我看见日出比所有的日出更美丽五太阳之歌是的太阳比一切都美丽比处女比含露的花朵比白雪比蓝的海水太阳是金红色的圆体欠⒐獾脑蔡迨窃诶┐笞诺脑蔡å 惠特曼从太阳得到启示用海洋一样开阔的胸襟写出海洋一样开阔的诗篇凡谷从太阳得到启示用燃烧的笔蘸着燃烧的颜色画着农夫耕犁大地画着向日葵邓肯从太阳得到启示用崇高的姿态披示给我们以自然的旋律太阳它更高了它更亮了它红得像血太阳它使我想起法兰西美利坚的革命想起博爱平等自由想起德谟克拉西想起《马赛曲》《国际歌》想起华盛顿列宁孙逸仙和一切把人类从苦难里拯救出来的人物的名字是的太阳是美的且是永生的六太阳照在初升的太阳照在我们的头上照在我们的久久地低垂着不曾抬起过的头上太阳照着我们的城市和村庄照着我们的久久地住着屈服在不正的权力下的城市和村庄太阳照着我们的田野,河流和山峦照着我们的从很久以来到处都蠕动着痛苦的灵魂的田野,河流和山峦……今天太阳的炫目的光芒把我们从绝望的睡眠里刺醒了也从那遮掩着无限痛苦的迷雾里刺醒了我们的城市和村庄也从那隐蔽着无边忧郁的烟雾里刺醒了我们的田野,河流和山峦我们仰起了沉重的头颅从濡湿的地面全都地向高空呼嚷“看我们我们笑得像太阳!”七在太阳下“看我们我们笑得像太阳!”那边一个伤兵支撑着木制的拐杖沿着长长的墙壁跨着宽阔的步伐太阳照在他的脸上照在他纯朴地笑着的脸上他一步一步地走着他不知道我在远处看着他当他的披着绣有红十字的灰色衣服的高大的身体走近我的时候这太阳下的真实的姿态我觉得比拿破仑的铜像更漂亮太阳照在城市的上空街上的人他们并不曾向我打招呼但我向他们走去我看着每一个从我身边走过的人对他们我不再感到陌生太阳照着他们的脸照着他们的光洁的,年轻的脸发皱的,年老的脸红润的,少女的脸善良的,老妇的脸和那一切的昨天还在惨愁着但今天却笑着的脸他们都匆忙地摆动着四肢在太阳光下来来去去地走着——好像他们被同一的意欲所驱使似的他们含着微笑的脸也好像在全都地说着“我们爱这日子不是因为我们看不见自己的苦难不是因为我们看不见饥饿与死亡我们爱这日子是因为这日子给我们带来了灿烂的明天的最可信的音讯。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注译
国际悲歌:从天而降的狂飙一、引子在这个波澜壮阔的世界上,人类历经磨难,也经历了无数的战争和灾难。
国际悲歌,是一曲描写人类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的歌曲,它唱出了人类在战争、灾难中所经历的苦难与辛酸。
在这歌中,一种无尽的悲伤和痛苦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二、战争中的国际悲歌1. 在战争的硝烟中,国际悲歌成为了无数士兵和平民的心灵安慰。
战争带来的破坏和逝去让人们对国际悲歌产生了更深刻的共鸣。
每一场战争都是一曲悲歌的演绎,鲜血和泪水浸透了每一行歌词。
2. 从世界大战到现代战争,国际悲歌见证了人们在战争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
歌词中充满了对亲人、家园和和平的眷念,每一句话都是战争中的人们最真实的心声。
3. 无数的战争影响了无数人的命运,国际悲歌也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记录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更反映了人类对和平向往的渴望。
这种渴望,正是国际悲歌永恒的主题。
三、灾难中的国际悲歌1. 灾难是另一种国际悲歌的表现形式。
自然灾害、人为灾难带来的痛苦和悲伤激发了人们对国际悲歌的更多思考。
在灾难中,国际悲歌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许。
2. 地震、海啸、火灾等灾难事件时常发生,国际悲歌成为了人们面对灾难时的精神支柱。
它让人们在痛苦中寻找力量,在绝望中找到希望。
3. 国际悲歌唱出了灾难中人们的不屈和坚强,是一种对苦难的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它把灾难中的人们凝聚在一起,构成了一曲无字的诗篇。
四、结语国际悲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宽广的视野,揭示了人类在战争和灾难中所经历的苦难和磨难。
它唤起了人类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珍惜。
在国际悲歌的音符中,我们看到了人类不屈的意志和美好未来的期许。
毋庸置疑,国际悲歌已经成为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愿人间永远没有战争和灾难,国际悲歌也能永远唱响。
五、和平的呼唤国际悲歌,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首永恒之歌。
它记录了战争和灾难带来的痛苦和悲伤,同时也传递着人们对和平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正如歌词中所唱:“在硝烟中,我们期盼着和平;在灾难中,我们祈求着希望。
钢琴作品《悲歌》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点
尼索斯)演唱的颂歌演变而来。而在我们中国 家园的路,这是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们探索艺术
古老的悲歌,则似乎可以追溯到千百年来那些 生命新的价值,开拓艺术表现多元化的蹊径。
民间葬礼上亲人们的哭丧音调,那些如诉如泣
当悲剧被冠上“诗艺的冠冕”等荣誉的时
的旋律和吟唱词,里面包含着哀恸、不舍、颂 刻,优秀的悲剧艺术作品会使我们在体味品咂
后那五小节,仿佛是声嘶力竭呼喊后的微弱呻 美好的东西,残酷地加以艺术化的毁灭过程,
吟,刻意在钢琴的内声部弱化了支声式复调在 并将这一过程展示给人们看。悲剧具有崇高的
旋律方面的听觉辨识度,连续下行的音流预示 审美价值体现在悲剧性艺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
着生命的枯萎和凋敝……乐曲中所体现出来的 人文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向或普世的
90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音 乐 理 论
世道的强烈控诉。这里声部的半音线条依然非 是我在写作这部钢琴作品的时候时常会想到
常密集直至尾声:此处又再现了开始那一种紧 的。
张的情感宣泄和戏剧性表达。尤其是在倒数最
悲剧抑或悲歌,是一个将人生有价值的、
在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中,悲剧题材的作 品灿若星河,种类繁多。从古典主义到晚期浪 漫派等的经典作品不胜枚举。音乐作品中对于 悲剧美的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钢琴作 品文献中也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悲剧性作品。如 拉赫玛尼诺夫、柴可夫斯基等人作曲的钢琴作 品《悲歌》,是那样的脍炙人口,美得不可言
表,它会使人在反复聆听中,感受到艺术曼妙 的魅力,心灵得到净化而深深地被它感动。这 两首钢琴独奏作品《悲歌》就是在之前作品的 启迪和感召下所进行的一次初步的艺术尝试。
《悲歌Ⅰ》和《悲歌Ⅱ》分别选自四川传 统民歌《尖尖山》和《苦麻菜儿苦茵茵》。有别 于其他利用传统民歌来进行钢琴改编的乐曲, 我在创作的时候有意强化了作品的悲剧性和戏 剧性 , 在有限的艺术空间尝试了和声的半音化张 力下的辗转腾挪 , 虽然它作为小品的容量极为有 限,但也想努力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的“搭载” 和民族性音调的“加持”,使其在艺术创作中逐 渐升华为具有一定艺术品位、充满民族性格和 “中国风格”“四川味道”的钢琴作品。
《苔丝》:女性命运的悲歌
苔丝:女性命运的悲歌1. 简介《苔丝》是美国作家托马斯·哈代于1891年出版的小说,被认为是19世纪英国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它以一个女主人公苔丝的命运为背景,展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权益和自由选择的限制,以及现代工业化对传统农村生活方式带来的冲击。
2. 情节概述2.1 苔丝的成长与初恋故事开始于苔丝·德弗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女时代。
她生长在一个乡村贫穷家庭中,却展现出了早熟、聪明和渴望知识的特质。
在被送进城市做家仆以后,她遇到了亚默斯·塞特克雷特爵士,并与他展开了一段单纯而浪漫的初恋。
2.2 苔丝与艾尔伍德之间的爱情三角关系然而,在亚默斯去外地学习期间,苔丝因家庭变故不得不离开家园并找到一份新的工作。
她成为了一个富有且有地位的庄园主艾尔伍德的佣人,并在这里再次遇见了亚默斯。
然而,她被迫压抑自己对亚默斯的感情,而与艾尔伍德之间渐生情愫。
2.3 苔丝的失败与孤独最后,苔丝选择婚姻并成为了艾尔伍德的妻子。
然而,她因为爱情三角关系和社会舆论的束缚感到不幸和孤独,并最终离开了艾尔伍德。
她追求自由和幸福的道路上陷入了一系列挫败和悲剧中,直到最终走向毁灭。
3. 主题与意义3.1 女性命运与社会限制《苔丝》通过描绘女主人公苔丝·德弗省的命运,展示了19世纪时期英国社会对于女性权益和自由选择的限制。
苔丝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与满足,即使是初恋也被外界力量撕裂。
小说从侧面揭示了当时的婚姻制度、家庭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对女性造成的压抑和束缚。
3.2 现代工业化与农村生活方式冲突小说中,苔丝所处的乡村生活受到了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冲击。
她们的家园被拆除,原本平静而宁静的乡野生活开始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代表着现代社会对传统农村生活方式的破坏,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内心的不安和失落。
4. 文学风格与意象4.1 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苔丝》是一部典型的唯美主义作品,以其细腻感人的描写而闻名。
小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以其悲情、忧郁和理想化的爱情形象吸引读者。
1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在新诗史上的地位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在新诗史上的地位我们应该将敬重的眼泪献给这位只能瞧见一半光明的诗人──艾青。
虽然他只有一只眼睛能够接受光明,但他却把一颗涌动着无限力量的光的种子从他的心里通过他的诗移植给了我们读者。
艾青受诗神最多眷顾的一段创作生涯是在灰色硬冷的监狱之中。
我们似乎能从中感悟到很多东西──禁锢常常引起最猛烈的反抗意向而压抑常常引起情感最强烈的爆发,这些恰恰是伟大作品产生的必要条件。
芦笛并不在我的身边/铁镣也比我的歌声更响/但我要发誓──对于芦笛/为了它是在痛苦地被侮辱着/我将像一七八九年似的/向灼热的火焰里伸进我的手。
如果我们能够想象无数条火舌舔扯我们连心的手的残忍,我们就能体会到艾青反抗的拳头能将自己手骨捏碎的力量。
可能的话,这股力量能将整座监狱震毁。
但是,艾青只能将这滚滚沸腾的情感寄托在了他的创作上,通过文字让我们来感受他的呐喊,像所有被压制而渴望通过反抗得到自由的不安分的灵魂一样。
在它出来的日子/将吹送出/对于凌辱过它的世界的/毁灭的诅咒的歌/而且我要将它高高地举起/以悲壮的Hymne/把它送给海/送给海的波/粗野撕吼着的/海的波啊!这种毁灭诅咒一切压迫者的誓言,以及送给海或者说更广阔世界里的人民的颂歌,是灼热之火燃烧后激发的爱憎分明的感情的爆发,虽然对象不同,但强度一致。
我们也许应该感谢国民党的监狱,它是艾青诗情的摇篮。
艾青诗歌中除了反抗意向之外,对于光明的渴望和深情讴歌也是引发诗情的重要因素。
一双渴望光明的眼睛,一个张开双手要以通透胸怀接受的光明的人,在他的诗中就常常会出现“太阳”“光”“火”等宏大意象。
在苍白及铁锁链包围和绑缚下的心灵渴望接受光的洗礼,确信光的摧枯拉朽的力量。
当它来时,我听见/冬贽的虫蛹转动于地下/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城市从远方/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蠢蠢欲动的虫蛹,蠢蠢欲动的心急待光的到来,点亮生命最暗处。
从艾青那种在想象中看见光明看见太阳的激动,我们似乎也看见了光明捣毁黑暗那一刹那的惊天动地。
关于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800字5篇
关于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800字5篇闲来无聊,出国留学网小编粗略的阅读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是一本以作者自身的一次荒谬的爱情经历为原型的小说,甚至可以说是作者前半生的写照。
为了将这本优秀的著作推荐给大家,小编特意搜集整理了下少年维特之烦恼800字,欢迎阅读。
关于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800字(一)有人说,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他前半生的写照。
在这本书中作者融入了他大量真实的生活经历。
那年,歌德仅仅23岁,他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绿蒂。
因此,绝望而痛苦的歌德脑子里不时出现自杀的念头。
而这时他的一个朋友耶鲁撒冷也恰好因恋上同事妻子而绝望自杀。
此消息大大震动了歌德。
他把自己对绿蒂之恋与耶鲁撒冷事件混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整个故事的轮廓。
只用了四个星期的时间歌德就完成了这部小说。
1774年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整个欧洲掀起了一阵维特热歌德的手揭开了沉睡在当代的深深激动着的心灵里的一切秘密。
我们可以想见维特的形象:青衣黄裤清秀而瘦弱敏感而多情。
他保持了童真的本性面对世界时他的心明净如一泓清水。
他重视自然真诚的感情珍视他的心胜于其它一切对阿尔伯特似的理智冷静的人非常不满。
他对绿蒂的一见钟情、一往情深也正是因为她如此天真无邪在举止行事中保持了一个少女可爱的自然本性。
绿蒂在维特的心中完全就是自然与美的化身他对她的爱简直达到了忘我的程度! 绿蒂难道仅仅是维特的恋人?她几乎是维特全部理想的化身美的代表。
当维特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所依傍的时候他遇见了绿蒂绿蒂成为他心灵的攀附对象和避难所。
他对她的爱虽是炽热的、忘我的却已偏离了爱的真义因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变态的爱最后的结果不是毁灭他人就是毁灭自己。
我想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相当强烈。
青春和美都是他热切向往的东西。
他为自由而生为自由而死他宁死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然而这种价值目标如何实现呢?当然不可能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我们的主人公还没有这样的思想觉悟他们在命运的掌心里只能是一枚渺小而安静的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曲走向毁灭的悲歌摘要:《白鹿原》作为一部能反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乃至更长时间内小说艺术达到的高度和水平的成熟文本,人们对它的研究也是多角度的。
其中有对《白鹿原》的纵向研究(即研究其艺术手法),也有对《白鹿原》的横向研究(即研究其思想内容),尤其是站在悲剧美学的角度审视其中的人物形象的悲剧命运,这极大地丰富了《白鹿原》的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但是人们往往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那些处于社会中心地位的男权角色一朱先生、白嘉轩、鹿子霖等人,而对那些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弱势群体一白灵、田小娥、鹿冷氏等人的研究要相对薄弱些。
本文试以白灵这位颇具代表性的悲剧女性为切入点,研究她们在特定的社会价值体系中的悲剧命运,分析其悲剧产生的深刻原因,并揭示其社会现代意义。
关键词:白鹿原;白灵;女性;悲剧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77-02自从1992年陈忠实的《白鹿原》在《当代》连载,就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它作为一部能反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乃至更长时间内小说艺术达到的高度和水平的成熟文本,不仅有着相当成熟的艺术技巧,还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思想内涵。
陈忠实从人性深处刻画出一批富有深刻社会内涵的悲剧人物形象,极大地丰富了《白鹿原》的思想内涵,尤其是其中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女性。
“悲剧就是叫美好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鲁迅语)。
悲剧就是表现人生价值被毁灭、受摧残的艺术,通过表现人生价值被否定来唤醒人们对被否定的有价值人生的惋惜、同情和珍惜。
如果一部悲剧作品,在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后,只是让读者沉浸于悲惨的结局之中,产生无意义的悲叹,而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珍惜那些可贵的东西,那根本算不上一部好的悲剧。
黑格尔曾说过:“悲剧的结局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通过否定重新达到肯定。
”真正的悲剧,追求在痛苦磨难中的自我超越,从而展示人生的崇高和幸福。
《白鹿原》中的女性演奏了一曲在奋斗中挣扎,在挣扎中毁灭的悲歌,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白鹿原上的女性作为男权社会里的一个弱势群体,往往桎梏在封建伦理制度和社会政治斗争的枷锁之中。
在这个男权至上的封建宗法社会里,她们处于社会边缘地位永远也摆脱不了被侮辱、被损害、被毁灭的悲惨命运。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创作手法和创作思想,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思想主题,体昧其中所蕴涵的深刻的悲剧意识。
本文试从悲剧意识的角度来审视《白鹿原》中的悲剧女性一一白灵,研究她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的悲剧形象,分析其悲剧产生的深刻原因,并揭示其社会现代意义。
一、白灵——社会政治斗争对人的价值的毁灭(一)白灵的悲剧命运白灵与田小娥、鹿冷氏这两位悲剧女性相比,作为一位新时代的女性,她所遭受到的封建宗法制度的摧残相对要小些。
然而,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中,她同样不能逃脱悲剧的厄运。
她的悲剧命运主要体现在她所处于的那个特殊时代的社会政治斗争对她人生价值的毁灭。
白灵从小聪明机智活泼可爱,深得白嘉轩喜爱,她首先打破了白鹿原上女子不能上学堂的规定,接着她追求自由恋爱,参加革命活动……她的一切举措都与传统文化相背离。
白灵作为一个先觉者,她勇敢地与他父亲代表的封建势力作斗争,勇敢地和一切阻碍国民革命的人作斗争。
她对革命事业非常执著坚定,在革命过程中显示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尤其是当全国隆重在白色恐怖之下,她勇敢机智地开展地下革命活动。
在自己的同伴一个又一个被扔进城市的某一处枯井的时候,她不但没有退缩,没有背叛,反而更加勇敢更加坚定。
但这给她带来了很多痛苦,首先是与最疼爱自己的父亲反目,接着是与兆海爱情的破灭,再就是革命运动的失败,被迫转移。
她身怀六甲,却要四处流亡。
直到最后,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革命根据地,却被自己的同志以“革命”的名义给活埋了。
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更是政治的悲剧。
(二)白灵的悲剧意识白灵是白鹿原上的“白鹿精魂”。
她是伴着梧桐树上百灵鸟的叫声来到人间的。
作为白嘉轩的掌上明珠,白灵从小就得到父亲的厚爱一一白嘉轩一反平常的板正严肃,而对这个女儿娇惯溺爱:咬她胖乎乎的手腕,架在脖子上在院子里颠着跑着。
父亲的厚爱所希望的,是她长大后听话,做个恪守妇道的孝顺女儿。
然而,白灵在这种厚爱中养成了一种很强的独立意识——按她自己的想法做她愿意做的事。
她首先打破了白鹿原上女子不能上学堂的规定,也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规矩。
正是从进私塾学习开始,改变了她的命运,开始了一个知识青年对中国旧社会的责任感和真正的思考与实践,这才有了后来的高于世俗、高出个人情感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危机感。
从她的思想塑造来说,她彻底打破封建思想枷锁,是她突破父亲的阻挠,私自逃到城里的新式学堂去读书。
自此,她开始接触现代进步思想,从封建牢笼中放飞。
白灵变了,她知道了那个社会的局势,她会判别是非了,她知道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应该去追求的生活。
她大胆地与鹿兆海相爱,两人在镇嵩军围困西安城时共同参加护城斗争,白嘉轩因看不惯她们的“疯张样子”,于是给她另选婆家。
她勇敢地与封建宗法势力的代表、自己的父亲进行思想、情感斗争,果断地将一纸退婚书掷予婆家,断了这门亲事。
鹿兆海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退出共产党,加入了国民党。
她虽一时难以割断感情,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与鹿兆海争论,论是非、辨形势,有主见,不盲从,直到两人情感的破裂。
她与鹿兆海的破裂不仅仅是两人爱情的破裂,更是一种人生信仰的破裂,是他们在选择各自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
这是她人生思想的一次重大转变,她对自己的人生信仰更加坚定执著。
当她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后,就犹如在黑暗中航行的轮船有了指明灯。
她更加勇敢地投身于革命活动,直到献身于自己的信仰。
白灵加入共产党后,不顾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勇敢而又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她的各项任务。
“是那干枯的深井”“扎紧的麻袋”使白灵一下子成熟了,最初的恐惧很快转化为无可比拟的愤怒。
她意识到:“死了不算什么,一个对异党实施如此惨无人寰的杀戮手段的政权,你对它若产生一丝一毫的幻想都是可耻的……必须推翻它,打倒它,消灭它”。
此时,白灵理解了“义无返顾”、“视死如归”这两个成语的真正含义,自觉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她说“我看见他们剿杀才要加入”,“你们人少了,我来填补一个空缺。
”白灵从一开始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为了正义和爱,她从容赴死,奋勇献身。
从此,她以一个共产党主义战士的姿态在狂风恶浪中出生入死。
当革命队伍中出现了叛徒,白灵是这样说的“请党放心,白灵只会替同志赴死,决不会领着警察去抓捕同志。
”“党在危机中让我来协助你,我感到骄傲,即使被填了井,我还是骄傲。
”布拉德教授说得好“悲剧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很多正是来源于今天极为感动的忍受痛苦和崇高态度。
悲剧正是通过描写悲剧英雄甚至在被可怕的灾难毁灭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自己的活力与尊严,向我们揭示出人的价值。
”然而,这样一位敢于为真理、为正义、为自由而抗争的女战士,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革命根据地,以自己最大的热情和才华给根据地带来了欢乐和笑容的时候,等待她的不是光明的前途,不是理想的实现,而是被极左派的毕政委以清除叛徒的名义给活埋了!(三)白灵的悲剧根源白灵的死亡悲剧比田小娥、鹿冷氏的死亡悲剧显得更令人惋惜、愤怒,更令人值得深思……白灵无疑是“善”与“美好”的象征,也就是白鹿的象征。
对于生活于那个时代的有一定知识与热血的人们来说,他们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
幸运的是,他们生长于旧的封建社会而有机会接受新的思潮的,为中国的命运与前途担忧与奋斗着;不幸的是,因为他们的有理想有志向,他们的生活已经不完全属于他们了,他们并不仅仅为自己活着,他们也不仅仅为了自己的亲朋好友而活着,他们的活着就是为了国家与民主。
白灵就是这样一种人。
她的生命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真挚的情感,一种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既得利益而努力去奋争的人,而为了个人的真与善,为了别人的喜怒哀乐,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宁而去实现她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样,白灵在勇敢追求自己梦想,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为自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社会权力的分配者和服从者,这种特定的社会结构构成了社会冲突的根源。
”以极“左”思想为指导方针的现代化政治生活,“服从”不仅仅是一个用来反映一个时代历史进程的政治术语,更重要的是它构成了权力支配者指导政治事务的基本原则。
“毕瞎子”为代表的权利支配者习惯用这种价值原则来支配自己所属的服从者。
而白灵过强地被赋予独立于男权政治意识之外的女性主体意识,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改造这个不公正的社会。
在思想意识上,她求学,拒婚,与家庭决裂,勇敢地与男权社会对峙;在政治意识方面,她追求进步,与同一阵营中的男性共同革命,并表现得比男性人物更加出色,甚至是不顾一切地“勇往直前”。
她勇敢地挑战要求“绝对服从”的价值体系,深深地震撼了原定的政治秩序,令高高在上的权利分配者局促不安,这便为她的悲剧生命拉开了导火索。
白灵勇敢地追求自身幸福,人格独立和个人信仰的叛逆举动,与要求服从权势者意志的现代政治发生强烈冲突,这使她不可避免地踏上了男权社会为她预设的悲剧命运。
在白鹿原这个男权至上的封建宗法社会里,女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在社会的底层挣扎着,时刻背负着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社会政治斗争的枷锁。
除了上文中提到过的田小娥、鹿冷氏、白灵这三个典型的悲剧女性外,还有白赵氏、白嘉轩的七个女人、孝文媳妇、孝义媳妇……这些女性人物都富有悲剧色彩。
她们永远被套上悲剧的命运——不管是坚定的勇敢斗士还是犹豫的怯弱羔羊,不管是主动反抗者还是被动适应者,不管是仁义者还上邪恶者。
她们一直都是男权社会中的被侮辱、被损害、被毁灭的对象,都带着浓郁的悲剧色彩。
她们的悲剧无疑是由于她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异常牢固的封建堡垒,是一个封建礼教吃人的时代,是一个男权至上的时代,是一个践踏人权(尤其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的时代。
正是这些因素,使她们无可避免地走上了悲剧之路。
陈忠实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深度挖掘,把历史的真实在女性悲剧的领域里作了成功的艺术审美创造,使《白鹿原》成为一部“悲剧性的民族秘史”。
二、中国社会转型——《白鹿原》的时代悲剧构架《白鹿原》作为一部成熟的悲剧文本,它把它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并不仅仅是让读者沉浸于悲惨的结局之中,产生无意义的悲叹,更重要的是能唤醒最容易被人们所遗忘的社会问题——尊重女性。
在漫长的男权统治历史中,女性总是作为男性视野中的自然存在物而在生生死死、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层面上沉浮,难以超越自然存在而成为自主的群体。
“五四”以前,中国的女性一直处于男权世界中的边缘地位湮没无闻的。
或许,其中的幸运者也会被用来点缀历史的长河。
新文化启蒙后,据说男女平权了,女性浮出了历史的地表。
在新社会里,女性的政治地位迅速上升,甚至膨胀到了极端——被取消了性别特征。
当然,权力的获得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