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西医结合学科及专业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
对中西医结合学科及专业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中西医结合首先是在临床各科的诊疗工作中展开,在各个具体病种的诊疗工作中取得成效,主要的方法还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医学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研究中医和中药。笔者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已经形成我国最具特色的优势学科,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各科的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国几乎所有中医院的临床各科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了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大多数临床学科的多发病、常见病都开展了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实践的探索,但临床各科发展并不平衡,在临床各个二级学科领域内,各个病种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也不平衡。基础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基础理论研究相对于临床而言是普遍滞后的,中西医结合还远不能说是已经成熟或完善的学科,就临床各科而言,“西医辨病”加“中医辨证”是主要诊断方法,中、西两法共同应用是主要治疗手段,深层次的理论上的结合尚须深入研究,一些中医重要理论、学说、观点的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成果,如经络实质的研究,卫气营血、六经实质等等。历史地看,中西医结合学科尚处在初创阶段,深层次的理论体系构架上的中西医结合还需要引起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理论研究肯定必须建立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之上,但理论研究又应当有相当的前瞻性,走在临床实践的前面去,才能使中西医结合提高层次,提高水平,在临床上提高疗效。
3.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前提
中西医结合虽然已实践多年,但仍有不少人对中、西医两种不同的医学能否结合持怀疑态度,持怀疑论者主要从认识论上强调中、西医的不同,强调中医整体观的优势。其实无论哪一种医学体系,对人体的宏观整体的认识与对局部的微观的认识都非常重要,必须辩证地处理好这种认识,才能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并对之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笔者认为,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或是其他的民族医学,其研究对象都是共同的,都是人体的健康与疾病,其研究目的也是共同的,都是为了维护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这就是根本的结合点,这就是可能的中西医结合的根本的前提。
中西医结合的困境与希望
中西医结合的困境与希望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了治疗疾病的先锋,但是在这个领域中仍然存在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这些困境和希望,并且介绍一些当前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困境1. 治疗方法的不协调性中西医结合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中西医治疗方法的不协调性。
由于中西医学从根本上各自追求不同的治疗方法,中西医学的结合容易导致治疗方法的不协调性,甚至直接抵消彼此的效果。
2. 信任问题中西医的广泛实践需要一个广泛的信任网络。
这个信任网络在医学领域中是难以建立的。
受教育和经验不同的医生可能会对技术的优点和缺点有不同的看法,这可能会影响患者的选择。
3. 教育中西医结合在教育方面面临着许多难题。
因为西方医学在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理论上比中医更为先进,所以学生们更倾向于学习西方医学。
这意味着中西医结合的理念上,学生学习的时候难免会体现出浅薄的学术思想,这会影响到他们对中西医结合形式的理解。
4. 科研中西医结合学科培训缺乏资源和资助,因此难以进行跨学科研究和生产高质量的医学论文。
这样,实践和理论发展都缺乏基础,难以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使用。
希望1. 理解和认识中西医学领域需要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必须充分了解两种医学的历史和治疗方法、一系列的原理和优点等方面的知识。
这样,当我们与整合医师合作时,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工作。
我们需要为更多的医生提供中西医结合的培训,掌握中西医的基本知识。
该理念需要被普及,让更多的医生了解和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我们还需要对医学院进行改进,为所有感兴趣的学生和医学专业人员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3. 研究我们需要更多的经验和研究来证明中西医结合的有效性。
并且更多的付诸实践,制作医技咨询和建立基本的指南,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我们应该通过跨学科研究发现其弊端,减少中西医学结合的缺点。
结论中西医结合是医疗体系中重大的进步。
虽然中西医结合尚面临一些实践性困难,但希望该学科的教育、研究、发展及实践持续升级,并迅速发展成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兴产业。
中西医结合优势与发展思路
中西医结合优势与发展思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模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中医和西医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结合起来后可以互补优势,形成一种更加完善的医疗体系。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思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医结合的优势1. 综合治疗效果更佳中西医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实现互补互进,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调理身体,而西医则注重病因病机。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可以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调理身体,西医则可以通过手术、药物等手段直接治疗疾病。
中西医结合可以将两种医学模式的优势结合起来,提高治疗效果。
2. 对慢性病的治疗效果更好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慢性病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慢性病的治疗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调理,中医的中药和针灸等手段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西医则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手段直接治疗疾病。
中西医结合可以将两种医学模式的优势结合起来,提高治疗效果,延缓病情发展。
3. 疑难杂症的治疗效果更佳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疑难杂症往往需要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可以将中医的中药、针灸等手段和西医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手段结合起来,综合治疗效果更佳。
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现状中西医结合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 人才不足中西医结合需要具备中医和西医知识的医生,但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人才不足,这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一个瓶颈。
2. 医疗体系尚未完善中西医结合需要建立完善的医疗体系,包括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标准、医疗机构的建设等。
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也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一个问题。
3. 知识面不够广泛中西医结合需要医生具备广泛的知识面,需要了解中医和西医的各种诊疗方法,但目前医生的知识面还不够广泛,这也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一个问题。
三、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思路1. 加强人才培养中西医结合需要具备中医和西医知识的医生,因此需要加强人才培养。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问题概述1.1 知识点分离严重在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中医与西医知识点分离严重的情况。
学生学习中医和西医的知识时,往往是分开学习的,导致学生缺乏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
1.2 教学资源不足由于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个相对新兴的学科,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很多学校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都无法满足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教学需求,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1.3 师资力量不足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需要兼具中医和西医知识的教师,而这样的师资力量在全国范围内相对不足,导致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1.4 实践教学不够在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由于各种原因,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机会都不够充分,影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对策建议2.1 加强知识整合针对知识点分离严重的问题,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中西医知识的整合,可以采用横向和纵向的整合方式,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知识体系。
2.2 建设教学资源学校可以加大对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资源的建设投入,更新和充实实验室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更好的保障。
2.3 增加师资培养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师资力量需要更多的培养,学校可以加大对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2.4 加强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实践环节的重视,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只要学校和教师们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对策,相信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质量会不断提高,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中,知识点分离严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医学教育中,中医和西医的知识体系往往是分开教授的,学生学习中医和西医的知识时,缺乏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中西医知识的整合。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几点思考关于中西医结合的几点思考中西医结合近50年的探索过程中,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许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并且一直面对着各种评议与质疑。
中西医结合人士还得尴尬地面对“结而不合”的现象。
笔者就中西医结合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l.对中西医结合概念的理解“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是1956年毛泽东关于“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药学”的讲话之后,逐步在我国医学界出现的,首见于《人民日报》1959年1月25日《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社论,此后得到中国医学界普遍运用。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政治上作为“新生事物”的“中西医结合”,直到今天,它一直没有一个内涵确定、外延清晰的科学定义。
这期间,有的把懂得一些中医又懂得一些西医的人称之为中西医结合;有的把临床上中、西药并用称之为中西医结合;有的把教学上中、西医课程混合安排称之为中西医结合;有的把用西医还原性研究方法对中医理论体系进行验证、解释、改造称之为中西医结合;有的把管理西医的方法照搬到中医管理上来称之为中西医结合;近年来,有的更把“中医西医化”、“中药西药化”称之为中西医结合。
有的说中西医结合是与中医、西医并存并重的一支独立的力量。
关于中西医结合概念虽然存在着多种理解,归纳起来,无外乎两种,一种是狭义上的理解,也是其本义,即是毛泽东的“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
如“所谓中西医结合,就是把中医和西医学统一起来,发展为一种新医学”。
另一种是广义的理解,即“中西医工作者相互合作,中、西医学术互相配合,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实践过程,谓之中西医结合”。
狭义上的中西医结合主要在学术方面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基本内容与目的,即以创立一种统一的新的医药学为目标的结合。
广义的理解,即将中西医两种理论、两种方法相互配合或联合,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结合。
这两种提法是从不同的层次上来界定中西医结合的,两者都有合理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人为地把二者割裂开来。
对于中西医结合方法论与发展趋势的探讨
对于中西医结合方法论与发展趋势的探讨作为世界上两大重要的医学体系,中医和西医各有其独特的优势与局限。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治疗原因,注重调理身体,预防疾病;而西医则注重诊断,治疗疾病,强调科学论证和技术创新。
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以西医为主的医疗体系。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的认识深化和需求增加,中西医结合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探讨其方法论和发展趋势成为医疗界和学术界的重要议题。
一、方法论探讨中西医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中都面临着一些问题。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融合两种医学体系的诊疗方法。
中医采用的是望、闻、问、切四诊法,以及辨证论治和针灸等方法,而西医则注重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技术手段。
两者的理念和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何在实践中确保中西医结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进行一些探索尝试。
首先,可以开展中西医结合的协同诊疗。
例如,在某些疑难病例中,可以由中西医共同制定诊疗方案。
西医用现代检查手段进行疾病诊断和判断疾病的危险程度,而中医则运用辨证论治等方法进行病因病机的分析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诊疗准确率。
其次,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中医。
例如,结合先进的生物医学技术,研发中药复方新药,使中药治疗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同时,运用信息化技术及时跟踪患者病情过程,编制患者健康档案,利用中医药辅助治疗慢性疾病和康复病人,提高疗效和服务质量。
二、发展趋势探讨中西医结合已成为全球医疗界的共识,未来趋势将更加普及和深入。
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加强中西医融合的研究和创新。
中西医结合是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涉及医学、药学、中药、生物医学工程、信息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
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推进中西医学融合的研究,探索中西医学的相互补充和发展,探索如何实现“诊疗结合,用药规范,治疗标准化”等综合治疗理念的实践。
另一个趋势是加强中医药的全球化和国际化。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
浅谈中西医结合具有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浅谈中西医结合具有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和西医两种不同医学体系的优势相结合,以实现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中西医结合不仅可以弥补各自单一医学体系的不足,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医疗效果。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浅谈。
**一、中西医结合的优势**1. 综合优势:中医和西医各自有其独到之处,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西医注重解剖生理和疾病诊断。
将两种医学理念相结合,可以更全面、更综合地认识和治疗疾病。
2. 专科优势:西医在某些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如手术、重症监护等专科。
中西医结合可以充分发挥西医专科技术,在辅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面取长补短,提高治疗效果。
3. 个性化优势:中医强调辩证施治,重视患者个体差异。
结合西医的科学诊断和治疗手段,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4. 预防优势:中医强调调理阴阳平衡,强身健体。
结合西医的疾病预防理念和策略,可以更好地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
**二、中西医结合存在的问题**1. 理念冲突:中西医有着不同的医学理念和治疗方式,有时存在辩证施治和病因诊断之间的矛盾。
在中西医结合过程中,如何有效协调两种理念之间的冲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人才培养:中西医结合需要具备中医和西医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医生,并且需要具备相应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力。
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医生的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缺乏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医生。
3. 规范管理:中西医结合需要明确的治疗方案和操作规范,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当前中西医结合的管理体系和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提高治疗质量和安全性。
4. 保障机制:中西医结合需要建立健全的政策支持和医疗保障机制,为中西医结合服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的政策支持和医疗保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结语**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模式,具有许多优势,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提高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心得
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心得
中西医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思路和方法,旨在将中式传统医学和西式现代医学相结合,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促进医学发展。
以下是我对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的心得体会:
1. 整合理论和实践。
中式传统医学和西式现代医学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将它们互补,将中式传统医学的理论和西式现代医学的实验和数据分析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
2. 推崇整体观念。
中西医结合强调人体的整体观念,认为疾病不仅仅是某个器官或组织的功能异常,而是一个整体系统的变化。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不仅要关注病因,还要考虑到疾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影响。
3. 加强临床验证。
中西医结合需要更加重视临床验证,特别是在新药开发和临床治疗方面。
西式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揭示疾病的本质和机制,而中式传统医学的理论依据和经验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4. 提高医疗水平。
中西医结合可以提高医疗水平,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疾病和紧急情况时。
中式传统医学的临床经验和针灸、中药等方法可以在西式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基础上,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5. 发展创新药物。
中西医结合可以推动创新药物的研发,特别是在针对复杂疾病的新药开发方面。
通过将中式传统医学的临床经验和
西式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开发新的治疗手段。
中西医结合需要综合考虑中式传统医学和西式现代医学的优点和不足,将它们互补,以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和科学的医学体系。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一、主题介绍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作为中西医结合的重要领域之一,已经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和现代西医外科技术的结合,为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然而,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就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二、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发展的评价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评价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发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1. 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技术的融合传统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注重患者的整体状态和平衡,而现代西医外科技术则更加注重病变的局部治疗和手术干预。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融合这两种不同的医学理念和技术方法,使之相辅相成,形成一种更加完善的治疗模式。
2. 临床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结合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来支撑。
在推动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发展的要加强对临床实践的总结和归纳,形成更多的临床案例和疗效数据,以验证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并加强对相关技术的研究和改进。
3.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发展,也需要有更多的专业人才参与其中。
要加强相关学科的建设,培养更多的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专业人才,从而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壮大。
三、个人观点和思考对于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发展,我认为需要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中医和西医有着各自独特的优势和长处,通过交流和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发展。
还需要加强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认识和接受度,从而为该领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四、总结与回顾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发展,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技术的融合、临床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结合以及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为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新时代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新时代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问题与建议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西医结合医学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领域。
然而,在新时代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问题分析1.知识体系的整合不够完善中医和西医作为两个独立的医学体系,各自有着独特的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然而,在中西医结合医学中,两者的知识体系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整合,导致医生们在实践中难以高效、准确地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2.人才培养不足中西医结合医学需要具备中西医知识背景的医生进行实践,然而,目前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不完善。
许多医学院校在教学中存在中西医分割的现象,很少提供系统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培训,导致医生缺乏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
3.临床证据不足在中西医结合医学中,临床证据的不足是一个关键问题。
由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相对较新,没有足够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来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这给医生和患者带来了困扰,在实践中难以选用最适合的中西医结合方案。
二、建议与措施1.加强中西医知识的整合为了解决知识整合不足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医学教育中设置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专业课程,培养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专业人才。
同时,建立相应的学术会议和研究机构,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中西医知识的整合与创新。
2.加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人才培养为了提高医生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水平,应该在医学院校增设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教学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
同时,鼓励医生参与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其在中西医结合医学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3.推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临床证据不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推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应该加强临床研究,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治疗方法进行系统的临床试验,积累更多的科学证据。
同时,加强中西医结合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对接,将传统的中医疗法纳入到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治疗范畴中,拓宽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研究内容。
对中西医结合学科及专业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
展方针 的重要 内容 。中西医结合 的历史 已经相 当悠久 , 据
有关资料记载 , 以一直 上溯 到 明末清初 , 意 大利 耶稣 可 以
会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万历年 问来华 为标志 , 方近代科 西 学技术逐渐传人 中国, 西方 近现代 的医药学 知识 和技术也 随之逐渐传人 中国, 奠基于 中 国古代 哲学方 法论 与丰富诊
方剂 和治法 。故 中西 医结 合 的历 史实 滥 觞 于 这一 时 期 。 在 中西 医学交 流史 中 , 国曾 出现 过多 种流 派 , 我 如张 锡纯 为代表 的中西 汇通派及所谓 废医存药 派等 , 我们认 为都不 应 当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 而应该采 取科学求 实 的态度进行 理性 的分析 , 论探 索成 功与 否 , 应视 为是 有 益 的。建 不 都 国后 中西 医结合事业有 了巨大的发展 和进 步 , 为医学领 成 域 内最有 中国特色 的优 势学 科之一 。笔 者从事 中西 医结 合 临床 、 教学 、 科研工作多年 , 中西 医结 合学科 及专 业 发 对 展 的几个 问题有一些初 步的思考 , 现不 揣浅 陋 , 简述 于后 ,
医学 是一 门实践性 很强 的科 学 , 中西 医结 合首先 是在 临床各科 的诊 疗工作中展 开 , 在各个 具体病 种的诊疗 工作 中取得成效 , 中西 医结合在 临 床上 就是 用 中、 两法诊 治 西
疾病 , 同时 基 础 理 论 研 究 的 中 西 医 结 合 也 在 进 行 并 取 得 不
1 对 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现状的认识 建国后 , 党和政 府十 分重 视 中医药事 业 的 发展 , 中共 中央 15 94年 1 月 2 1 3日批转 中央文委党组《 关于改进 中医 工作 问题 的报 告》 批文 中就指 出“ , 要大力 号召和组织 西医 学习中医” 。上世纪 5 0年代 中期 , 毛泽东关 注下卫生 部 在 举办 了全 国性 的西 医高 职学 习中医 班。15 9 6年按 现代 高 等教育模式建立 起全 国第 一批 高等 中 医药 院 校。 中医研 究院及各省 中医研究 所也是 在 这一 时期建 立 的。 中西 医 结合 的提法开始出现 , 中西 医结 合学科开始 建立 。15 9 8年 1 0月 l 1日, 毛泽东在《 对今后举 办西 医离职学 习中医的学 习班的批语》 中指 出: 中国 医药 学是 一个 伟大 的宝库 , “ 应
中西医结合的难点和方法思考
中西医结合的难点和方法思考(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中医学西医学中、西医学属于两种医学体系。
中医学文明源于东方中国文化,西医学文明源于西方欧洲文化。
尽管研究对象具有同一性,但由于地域与历史背景的不同,而异化为认识与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的两种医学体系。
中、西医两种医学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医学,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因此,必须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比较二者异同点,吸取二者之长,融会贯通,创建一个新的医学体系,即中西医结合整体医学体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1]。
中西医结合经历了50多年的探索过程,许多医者自觉或不自觉地都进入到这一广阔的领域中,有的以中医为主,兼通西医;有的以西医为主,兼通中医。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许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甚至面对“结而不合”的尴尬局面。
笔者现就中西医结合的难点和方法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1 中西医结合存在问题1.1 中、西医缺乏对应性语言即使是相同的概念也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难以沟通,这是中西医结合的一大障碍。
如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肾”,虽与西医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其生理、病理上的含义却不同。
因为中医的某一脏腑不单纯指一个器官,它包含了现代医学多个系统的功能,它是建立在中医藏象学说基础之上的,具有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经验反证的特点,虽有较为粗略的解剖印迹,但其主要关注的是功能和关系,本质上是归纳人体各种功能和表象信息的符号系统。
1.2 中医学某些理论难以被证实或证伪中医学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哲学思想方法直接参与了中医理论的构建过程,成为中医理论的组成部分。
哲学思想的引入虽然丰富了中医学理论的表达,但因理论概念较抽象,思辨性强而精确性低,随之亦产生了歧义性和模糊性。
如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对宇宙间各种现象和事物属性的一般概括和总结,含有丰富的哲学含义,不能用现代医学理论和实验证明。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几点思考中西医结合是指中医和西医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一种医学理念和实践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中医和西医的理论、诊断和治疗方法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下面将对中西医结合进行一些思考。
首先,中西医结合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准确性。
中医和西医有着不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各自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中医强调从整体上观察和诊断疾病,注重辨证施治,而西医则更注重病因的分析和病理机制的研究。
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和西医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手段,使疾病的诊断更加全面准确。
在治疗上,结合中西医的方法,可以根据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中西医结合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中药和西药在药理作用、适应症和副作用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药多为多成分、多靶点的复方药物,通过多个途径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较好的整体调理作用;而西药则以单一化合物为主,通过特异性靶点的干预实现治疗效果。
将两者结合应用,可以充分发挥中药的整体调理作用和西药的特异性疗效,既提高药物的疗效,又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再次,中西医结合可以深化对疾病机制的理解。
中医和西医在对疾病的理解和解释上有着不同的角度和方式。
中医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整体观念和气血阴阳的平衡,注重防病、养生和预防调理;而西医注重病理机制的研究,通过解剖、生理学、病理学等手段从分子到组织、器官层面展开研究。
通过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机制。
比如,通过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和西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可以探索中医药对调节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深化对中医的科学性认识。
最后,中西医结合可以满足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不同病情、患者需求和文化背景下,中西医的适用范围和优势各有差异。
一些病症如慢性病、功能性障碍等可采用中医的辨证论治;而急性病、重症病等则更适合应用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中西医结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灵活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实现个体化、精准化的医疗服务。
论述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思考
论述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思考1.引言1.1 概述中西医结合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旨在结合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为患者提供全面、综合的医疗服务。
随着社会发展与人们对健康认知的不断提高,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背景、优势、挑战以及对其重要性、发展前景以及推动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在概述部分中,我们将介绍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起源和发展背景,阐述其日益受到重视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中医药的传统优势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中西医结合的理念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较好的疗效为西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现代医学的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也为中医药的传统经验提供了科学验证的平台。
综合利用中西医的理论和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提高医疗效果,这是中西医结合专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础。
在本文的后续部分,我们将分别阐述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优势和挑战。
中西医结合专业能够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与技术,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能够全面把握疾病的本质,调理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而西医的现代化诊疗手段和临床经验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病因诊断和手术治疗。
然而,中西医结合专业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传统观念影响、医学体制限制等。
这些挑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总而言之,中西医结合专业作为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和潜力。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发现并运用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发展前景,并提出推动其发展的措施,以期为医学领域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作出积极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具体介绍。
1. 引言引言部分主要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包括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背景和意义。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之我见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之我见医学领域自古以来就有中西医之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中西医结合医学逐渐成为一种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的医疗模式。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现状,并提出我对其未来发展的看法。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现状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技术相互融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医学体系。
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实践中,中医的经典理论和调理方法与西医的现代诊断和治疗技术相辅相成,以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方案。
目前,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中国以及一些其他国家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许多大医院设立了中西医结合的诊疗科室。
许多患者选择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原因是他们相信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并减少副作用。
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优势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治疗效果好:中医和西医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上各自有其优势。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调理方法,西医则重视精确的诊断和现代化的治疗手段。
中西医结合医学将两者有机结合,可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促进病人整体健康:中医强调疾病的预防和调理,注重调整人体整体的平衡,而西医则更专注于疾病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医学可以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优势,从预防和治疗两方面促进病人的整体健康。
3. 个性化诊疗:中西医结合医学注重从个体差异的角度出发,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有助于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减少不必要的治疗。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未来发展尽管中西医结合医学在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我认为中西医结合医学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1. 提高医学教育水平:为了推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需要强化相关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培养更多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人才。
此外,还应加强对医生和患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认识和了解。
中西医结合学会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中西医结合学会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模式。
中西医结合学会作为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的组织,面临着一些问题。
以下是中西医结合学会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善措施。
问题一:理论研究不足中西医结合学会在理论研究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目前,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尚未完善,各类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临床实践时医生的选择较为随意,缺乏科学依据。
建议和改善措施:-加强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推动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指南和规范,制定各类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供给医生参考。
问题二:医生培训和技术水平不均衡中西医结合学会面临着医生培训和技术水平不均衡的问题。
目前,中西医结合的培训体系尚未健全,部分医生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解和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困惑,导致在临床实践中无法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建议和改善措施:-加强对医生的中西医结合培训,提高其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建立中西医结合专业认证制度,对具备中西医结合知识和技术的医生进行认证,提高医生的整体素质。
问题三:资源分配不合理中西医结合学会在资源分配方面存在不合理之处。
目前,中西医结合领域的研究经费相对较少,临床实践中缺乏必要的设备和药品支持,限制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建议和改善措施:-加大对中西医结合领域的研究经费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学者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工作。
-政府和医疗机构应加大对中西医结合设备和药品的采购力度,为临床实践提供必要的支持。
问题四:公众认知不足中西医结合学会在公众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目前,部分公众对中西医结合仍存在误解和不信任,缺乏对中西医结合的正确认知,影响了中西医结合的推广和应用。
建议和改善措施:-加强中西医结合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中西医结合的认知水平。
-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健康讲座、义诊等活动,增强公众对中西医结合的体验和信任感。
中西医结合的难点和方法思考
中西医结合的难点和方法思考中西医结合是一种相对于传统的单一医学体系而言的新型医学思路。
它本质上是一种医学融合,旨在结合中西两种医学理念和方法,使其相互补充和促进,提高医疗的效果和治疗的成功率。
然而,中西医结合虽然在理念上是可行的,但是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难点。
本文将会分析这些难点,并探讨如何解决它们,以便使中西医结合更加顺利地实现。
难点一:不同医学理念的碰撞中西两种医学体系有着截然不同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中医注重整体和病因的探究,强调患者个体特征,而西医更加重视病症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的分析。
两种医学理念的碰撞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导致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不顺畅。
解决方法:1.增加跨学科的合作。
建议中西医科室在诊疗中邀请对方医生协助,共同研究患者的病情和给予治疗意见。
2.加强沟通。
中西医医生应该保持良好的沟通,在患者的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落实的过程中,需要及时交流并且互相尊重对方的观点和看法。
难点二:不同医学体系的知识和技术差异不同医学体系依靠的知识和技术体系差异很大,这使得中西医结合的实践面临很大的难度。
加之两种医学理念的不同,导致在治疗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冲突。
解决方法:1.学习和借鉴。
中西医医生应该积极学习对方医学知识和技术,以了解双方的优点和长处,并且借鉴其优秀的治疗经验。
在汲取对方经验的同时,也需要保持价值观独立和自身特色。
2.建立规范化的医疗流程。
中西医结合需要为其制定一套规范化流程和治疗标准,以便让中西医医生们更专业和有条理地开展医疗工作。
难点三:医学文化差异的存在中西医结合面临的第三个难点是文化差异。
中医和西医受到的文化背景、信仰和价值观的影响有所不同,这在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时常存在一些差异。
解决方法:1.消除文化障碍。
做到与患者和家属的交流时,需要采取尊重和宽容的态度,保持清晰的语言表达和良好的沟通,有效消除文化障碍。
2.促进文化交流。
医院等医疗机构可以在中西医交流方面开办一些讨论课程,在这些讨论课程中可以学生举办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和学习交流活动,以帮助双方学习和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新时代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新时代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问题与建议内容简介:6月2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国中医药人教发〔2022〕4号)(以下简称《意见》),并于6月24日召开四部门新闻发布会。
《意见》对中医药人才目前存在的总体规模不大、领军人才不足、基层人才缺乏、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进行了总体部署,其中提出了“大力推进西医学习中医”的重点任务,要求“力争5~10年时间,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
纵观历史,无论是在缺医少药的过去,还是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今天,中西医结合在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新时代环境下,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概念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运用产生的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关系等。
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1]。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中西医并存”、“中西医并重”的必然产物,它的诞生合乎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西医结合医学就是在学习和研究中医学和西医学的基础上,发挥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形成的一门新的结合学科,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结果。
二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历史我国西医的传入最早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到17世纪中叶,中医界开始接受并探索这一新事物。
民国时期中医行业受到了政府的打压和冲击。
为传承中医,中医与西医交汇融通,逐渐形成了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特有的“中西医汇通派”[2]。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多年战乱致国内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全国仅有正式西医2万人,中医几十万人[3]。
1954 年以后,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中西医学的结合。
这些措施加深了中西医之间的互相了解,培养出一大批中西医结合人才[4]。
中西医结合的困境与希望
中西医结合的困境与希望中西医结合是指在医学领域中,将中医和西医相互结合,以达到治疗疾病、保护健康的目的。
这种结合的出发点是为了综合利用中医和西医的优势,提高疾病防治的水平,更好地服务患者。
中西医结合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但我们仍然可以对其充满希望。
中西医结合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念观念上的难以统一:中医和西医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这种不同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很难确立统一的观念,例如疾病的病因、诊断标准等。
这使得在实践中难以统一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2. 医学教育体系的差异:中医和西医的医学教育体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导致培养出的医生在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医学理论和实践中将中西医结合起来也相对困难。
3. 缺乏一套完整的治疗规范: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还缺乏一套完整的治疗规范,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医生对中西医结合的应用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导致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尽管中西医结合面临着这些困境,我们仍然对其充满希望:1. 疾病治疗效果的提高: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利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和西医的专业技术,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强调预防和调节,而西医则更加侧重于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通过中西医结合,可以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2. 中西医结合的科学性: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科学认证不足的问题。
通过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可以借助现代科学的手段对中医的理论进行验证和修正,提高中医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3. 患者的选择权利: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可以给予患者更多的选择权利。
有些疾病可能对某一种治疗方法产生抗药性,而中西医结合的应用可以给患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治疗选择,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
4. 传承和保护中医文化:中医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保护和传承。
通过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中医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因为作为医学实践的主体的医生和作为认识客体的病人,都不仅具有作为一种动物的自然属性,而且具有作为社会人的社会属性,不同的人还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等等。
笔者认为,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哲学基础和技术基础,但均有其可取之处,各有其理论和实践上的优势,在具体到对某一具体的疾病,两种医学的认识不可能水火不相容,只是各人的角度、认识方法有异,看到的重点或关注的重点有差异,应当取长补短,互相补充,从而得出较为全面的、正确的认识。两种医学的治疗手段可能不同,谁高谁低,谁优谁劣,首先应尊重临床实际疗效,不能凭主观臆断。笔者认为,在现阶段中西医结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尤其在临床各科,发展前景是良好的。
6.中西医结合专科师资培养是当务之急
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规模亦迅速扩大,博士、硕士研究生、七年制本硕连读、本科、大专等各个层次发展都很快。就本科、大专层次而言,当前最关键的问题是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西医结合对临床专科师资的要求比较高,目前中医院校附属医院的教师在数量上严重不足,更重要的是素质上远远达不到对中西医结合教师的要求。随着老一代教师因年龄因素的逐步离岗,已经开始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中西医结合临床各科在当前人才培养方案中,已逐步将中、西课程单独开设改为合并为一门课程来开设,这是符合临床诊疗实际的,是符合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方向的,但这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中西医结合临床课教师必须较好地掌握中、西两套医学理论体系,并且有较丰富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才可能将二者融会贯通,在教学中才能够生动活泼。但这样水平的教师当前很缺乏,一些医学院校刚毕业的学生就走上讲堂,教学效果很令人担忧。笔者认为,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必须正视这一现实状况,要把中西医结合专业师资培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措施,迅速提高师资水平。各个学校应当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制定培养提高计划,我们建议将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师资培养列入教育发展重要项目,挑选条件好的单位建立培训基地,集中开办各种培训班,特别是3个月至半年左右的专题培训班,可以在短期内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
对中西医结合学科及专业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txt
对中西医结合学科及专业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
孔德明 吴元黔 彭玉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7年01期
“中西医并重”、“实行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方针的重要内容。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已经相当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可以一直上溯到明末清初,以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万历年间来华为标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西方近现代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也随之逐渐传入中国,奠基于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论与丰富诊疗经验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医学,与文艺复兴后逐渐形成并奠基于严格受控生物学实验基础上的西方近现代医学发生碰撞。当中既有观念及医疗卫生实践上的诸多冲突,也有相互学习、吸收、汇通、渗透,乃至融合,中医、西医的称谓也是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的。在中西医学交流史中,我国曾出现过多种流派,如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汇通派及所谓废医存药派等,我们认为都不应当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该采取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理性的分析,不论探索成功与否,都应视为是有益的。建国后中西医结合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成为医学领域内最有中国特色的优势学科之一。笔者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多年,对中西医结合学科及专业发展的几个问题有一些初步的思考,现不揣浅陋,简述于后,以就教于同道。
事实上当前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和教学岗位上工作的,有中医专业毕业的,也有西医专业毕业后学习了中医学的,还有其他专业毕业的科技人员,过去习惯把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特指西学中人员,其实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只要从事的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就都应视为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做贡献。无论任何医学,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基础都在于临床。从大量的临床报道来看,对多数病种,同时采用中、西两法治疗,往往优于单独采用中医或西医疗法,这一点已经形成了共识。在现代医院条件下工作的医务人员,实际上不可能存在“纯”的中医,正规高校中医专业毕业生都学习过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技术手段,即使是过去师徒相授学成的老中医,都并不排斥西医借助的理化检测数据作诊疗时的参考。因此,在临床第一线,中西医结合工作是在扎扎实实地推进,中医专业毕业的医生和西医专业毕业的医生,多能自觉地补充自己比较薄弱的知识。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中西医结合首先是在临床各科的诊疗工作中展开,在各个具体病种的诊疗工作中取得成效,主要的方法还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医学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研究中医和中药。笔者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已经形成我国最具特色的优势学科,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各科的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国几乎所有中医院的临床各科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了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大多数临床学科的多发病、常见病都开展了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实践的探索,但临床各科发展并不平衡,在临床各个二级学科领域内,各个病种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也不平衡。基础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基础理论研究相对于临床而言是普遍滞后的,中西医结合还远不能说是已经成熟或完善的学科,就临床各科而言,“西医辨病”加“中医辨证”是主要诊断方法,中、西两法共同应用是主要治疗手段,深层次的理论上的结合尚须深入研究,一些中医重要理论、学说、观点的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成果,如经络实质的研究,卫气营血、六经实质等等。历史地看,中西医结合学科尚处在初创阶段,深层次的理论体系构架上的中西医结合还需要引起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理论研究肯定必须建立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之上,但理论研究又应当有相当的前瞻性,走在临床实践的前面去,才能使中西医结合提高层次,提高水平,在临床上提高疗效。
1.对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现状的认识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共中央1954年11月23日批转中央文委党组《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的报告》,批文中就指出“要大力号召和组织西医学习中医”。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毛泽东关注下卫生部举办了全国性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1956年按现代高等教育模式建立起全国第一批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研究院及各省中医研究所也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开始出现,中西医结合学科开始建立。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对今后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学习班的批语》中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之后全国各省都办起了西学中班,学员都是西医专业本科毕业以上学历的高级人才。十年“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中央转发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的批语中指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时期,在发展西医队伍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以发展中医中药事业,特别是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抓紧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要培养一支精通中医理论和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的中医队伍,造就一支热心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西医学习中医的骨干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加快中西医结合的步伐,使我国医学科学技术适应新时期总任务的需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更好地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服务”。1985年8月卫生部在安徽合肥召开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总结了1982年在石家庄召开全国中西医工作会议以来的经验,肯定了成绩,找出了差距,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任务,此次会上卫生部副部长提出可以试办中西医结合专业。中西医结合在医疗、教学、科研三个方面都正式纳入计划,扎扎实实地推进。在广大中西医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临床各科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各种层次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4.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势头良好
中西医结合学科首先在研究生层次中得到承认,在研究生招生学科目录中,中西医结合又分为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两个次一级学科。但在本科层次中,则至今未被正式列入医学本科招生专业目录,教育部仅对西部地区个别高校将之作为目录外专业给予特批,这当中可能有管理方面的因素,但主要的可能还是认为中西医结合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尚不成熟。但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办学实践却早已突破了上述本科学科目录规范的限制,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西医结合本、专科专业不仅迅速在全国各中医药院校发展起来,而且很快成为各中医药院校最具有特色的优势专业,无论在招生和就业上,优势都十分明显,因而其规模发展之快相对于其他中医传统专业可谓有天壤之别。这反映了社会对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的需求,预示了中西医结合学科及专业的良好发展前景。
2.要为基层医院实行中西医结合创造良好的环境
实行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方针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情况下,首先在临床上实行中西医结合普遍受到广大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欢迎。但目前相关卫生管理法规存在与实际情况脱节,不利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在临床工作中实行中西医结合的情况。据我们调查,在省一级大医院中,对中医类专业和西医类专业毕业的医生,在中、西药的处方权上并没有限制,这是完全符合实际的,因为中医类专业的毕业生是完整地学习了整套的现代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部分优秀学生的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水平,并不比西医类专业的毕业生差;而西医类专业的毕业生也完整地学习过《中医学概论》,也掌握了必要的中医理论和技能,对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诊疗,应当都是胜任的。但在县及县以下医疗机构中,中医类专业毕业生,包括中西结合专业,只能考中医类执业医师,不具有西药处方权。反过来,西医类专业毕业生,只能考西医类执业医师,不具备中药处方权。这种规定在县及县以下医疗机构中反映很大,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专业歧视,人为地分裂了医疗卫生队伍。希望这种不合理的规定造成的不合理的混乱状况引起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尤其是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高度重视,尽快进行调研,要首先从立法层面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中西医结合的大政方针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笔者建议,对执业医生考试办法进行适当的修改,应允许跨类报考,经考核合格的,就应当给予相应的处方权和经营权。这才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实行中西医结合,方便患者就医,对扩大高等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也拓宽了渠道。
5.中西医结合专业教材建设欣欣向荣
随着中西医结合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中西医结合专门教材的编辑出版也欣欣向荣,本科层次、大专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材已经出版了若干套,绝大部分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教材都是在临床各科的层次,很少有基础方面的。有少数基础理论方面的专著,虽然冠之以中西医结合某某学之名,实际上还不பைடு நூலகம்体系,内容并不丰富,框架显得相当薄弱。笔者认为,教材(含专著)的现状反映了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当前多种版本的教材各有特色和优势,互相之间有竞争,对学科建设发展有好处。编写体例上差别较大,有的以西医病名病种为纲,有的以中医病名病种为纲,有的则中、西两种病名病种并列,究竟何种处理恰当,值得讨论,但总的原则是应与临床实际情况相一致。各种教材确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但我们不主张又回到计划经济时代,全国整齐划一“统编”的老路上去,当然我们要防止粗制滥造的教材进课堂,但更应当防止垄断或变相垄断窒息学科、专业的改革和发展。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不必超越学科发展的现实,勉强编写基础领域的中西医结合教材,但应当积极鼓励和支持这方面的创新性的探索,包括这方面创新教材的编写、出版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