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中历史新课改思索
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回想课改一年多来的教学实践,我从一开始的困惑到慢慢适应,从无从入手到尝试探索,我的最大体会就是要敢于尝试。
尝试新事物,并不意味着排斥旧事物,新旧教学模式、方法之间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是互相结合,综合应用。
下面就谈谈我尝试的几点思考: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源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
新课程教材无论是排版、色彩、插图还是引言、标题、内容都十分新颖,都可以看出激发学生兴趣的用意。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资源,比如阅读“历史纵横”,补充一些相关史料,讨论解决“学思之窗”和“阅读与思考”里的问题,这些都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了教学中学生情绪的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氛围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呢?我总结有以下几点:(一)教师自身的情绪教师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助于消除学生对历史课本身的“距离感”。
在课堂教学包括课后辅导中我都非常注重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在精神饱满、情绪振奋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活动。
认真备课,设计好自己的教学语言,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灵活发挥运用,同时辅之以必要的仪态、手势、眼神、表情等体态语言,强化教学的语言、情感信息,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愉悦与激情是可以“传染”的。
只有当教师自己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学生才会处在一种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并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教师的激情可以去掉学生的睡意,激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另外,愉悦与激情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对老师的教学也有相应的促进效能。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看法与思考

面的资料 ,内容丰富 ,形式 多样 ,同时 各种角度 的分析也都有 ,这 就需 要学生
有正确 的价值 观 ,懂得辨析什么是对 什 么是错 ,这就需要 老师在上课时培养 学
大林 模式 ,最终 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可 以从 改革重点和 改革效 果等不 同方 面查
找 资料”。这样每组学 生就只需要找一
变 革 ,同时也能更好 地生 活和学习。
误, 避免走弯路 。同时 , 借鉴历史经验 , 可以使我们多一些方案从容应对 现在的
问题 。 1 . 充 分 的课 前 准 备
新课标更加注重学 生的知识吸收 ,
同时也更重视学生在 以后 的学习和生活
中所受的历史影响 。老师在讲课 和课前
共享 ,既节约 了学 生的时间 ,又减轻 了 他们 的压 力 ,也能帮助学生 理解 怎么去 搜集 资料 。课 堂上老师再对 每组提问 , 检查学生 的资料搜集情况 ,然后 引入正 课 ,这样 学生在上课时就会 有侧 重点的 去听 ,而且 因为之前 自己做过 预习 ,所
观健康的价值 观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历史知识 ,面对历史 事件 ,正视历史
关政 治活动方面的资料 ,并能进行初 步
的归纳 与分析 。”这就对学生提 出了一
养学生 自主学习与 自主分析 的能力 ,同
时要 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健康 、积极 向上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 作者单位 :重庆市綦江实验 中学 )
要 求 。知识和 能力 虽然不相 同,但也 不
可分割 。而对 于历 史知识的掌握 ,就需
值观
生 无法真正
对 高 中 历 史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看 法 与 思 考
吴承 艮
地做 到搜集 “ 有关 政治
如何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浅谈如何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多个省市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广西也于2012年开始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这场改革究竟应该如何面对,作为高中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不得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为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了在新课程改革中轻松应对和开展,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省外实施新课改的经验,谈谈我对新课改的认识。
从过去旧的教学模式和思维中走出来,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洗礼,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国家、社会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待与必然要求。
从根本上说,是新课程观念的转换和更新问题,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和学生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挑战因何而起,国家的需要,推动人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新教材与旧教材最大的区别就是采用专题式编写体例,实施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模式。
希望在探究式的教学中实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三维目标。
以往,在班级课堂教学工作中,对历史章节知识结构、概念的界定、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与组合、具体运用等方面关注多一些,也就是说在应对高考层面上多一些。
这很容易造成对学生整体考虑的弱化,带来诸如某些学生学习动力减少、班级历史学业成绩差距加大等,尤其让人(包括教师与学生)苦恼的是:历史学科只是一种应对高考的纯功利性的武器,对历史的思索不是无法开展,简直是没有心思进行。
难怪,学生高考一完,所有我们历史老师认为应该把握的历史就轻易的被丢到“爪哇国”去了!这或许是对我们的一个调侃。
当然,新课程教学也有面对高考检验的问题,但它通过必修模块过关及课程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等的调整,尤其是理念、目标上的调整,让广大的教师必须注意所有学生、凸现学科思维发展的轨迹,强行提升教师的施教能力与学科驾驭能力,迫使教师将学校、班级、学生、自己的所长等综合思考并且不断反思,推动新课程的有序实行。
在这里,我想谈几点想法。
一、转变学生历史学习心理,优化学习效果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的观,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
对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考

对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考一、前言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是对人类过去经验的记录和总结。
高中历史课程作为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和文化常识的重要途径,渗透着人文关怀和教育使命。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从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具有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总结历史课程的新生态。
二、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时期的历史教育需要适应大众思维和兴趣的新变化,也需要在知识传授上面进行重塑,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未来技能的锻炼,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
同时,从知识储备上看,历史学科知识日益繁杂,需要对历史学科结构进行合理分配,突出重点,明确知识点,为学生提供更为清晰的知识框架。
三、历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1.知识点过于繁杂,学生记忆压力增大当前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数量多、内容广,加之教材体量庞大,给学生在学习上带来了很大的记忆压力。
活字印刷式的课本,死板的教学方式,重视考试、考核的教学模式,也是导致学生记忆压力的原因之一。
2. 教材的陈旧、过时,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过于陈旧的教材,缺乏吸引学生的元素和情趣,也是导致虚化历史教育魅力的原因,使得历史课成为许多学生感到厌烦的科目。
3.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知不够准确很多学生笼统地认为历史课程只是一堆陈旧的知识堆砌,缺少历史学科的理解和把握。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老师也只是会把课本上的内容套上老生常谈的讲解套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科兴趣。
四、历史课程的改革方向1. 加强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涵盖学科全面性提供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在教学过程中更换教材和图书,而是为了满足现代教育科技的快速发展。
在上课时,老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竞技教学、电影辅助教学、游戏化教学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此外,在历史学科的讲解中,教师需要涵盖全科性教育,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注重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和结合,让历史学科中的知识点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点相互联系,构造出更为贴近现代的学科场景。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通用6篇)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通用6篇)【篇一】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历史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实施已有好年多的时间了。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相信“课改”这一名词在我们的脑海里以不再陌生,他悄悄地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千万师生的真实生活.为完成这一光辉而艰巨的任务,不让自己被历史潮流淘汰,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永远做个新老师。
经过对新课改的学习,以及在教学中的运用,我对新的教学改革有了更高层次认识。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
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在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
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
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改变过去那种“一考定终生”的单一评价模式,转而关注对学生的综合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老师出题学生做,而是将教师的评价、小组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家长的评价结合起来。
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更关注的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不仅要重结果,但更注重过程,要看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努力和提高,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
让他们觉得自己“真伟大”、“很了不起”。
二.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0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也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如何在新课改的框架下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就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考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传统历史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灌输历史知识,而缺乏对历史事件本质的深入理解。
而新课改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更要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进行思辨和批判性的论述。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注重对历史事件内在逻辑的解析,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来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论据的查找和分析,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历史文献和资料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的历史学习者。
二、注重历史意识的培养在新课改的框架下,历史教学不再只是简单地传授历史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历史意识是指对历史的敏感性和对历史价值的认识,只有具备了历史意识,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历史事件的深层含义,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运用历史知识。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可以通过历史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从而感受历史的魅力。
还可以通过历史文化遗产的参观和研究,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注重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在新课改的框架下,高中历史教学也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
历史与文学的交叉融合可以通过历史小说、历史诗歌等文学作品来讲述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使历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历史与地理的交叉融合可以通过地图和地理资料来分析历史事件的地理背景和地理影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考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民族精神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旨在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判断能力,增强他们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使其具备更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高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提取并运用历史概念、方法和观点,提高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理解历史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从而培养出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启迪学生的历史兴趣和热爱。
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是他们主动学习历史的最主要动力。
高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启迪学生的历史兴趣和热爱,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历史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入探索的历史活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高中历史教学应注重拓展学生的历史认知。
学生的历史认知是他们对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认识。
高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拓展学生的历史认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广泛了解历史知识,开阔历史视野,形成全面的历史认知。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考主要包括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启迪学生的历史兴趣和热爱、拓展学生的历史认知和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度历史文化素养的现代公民。
这对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应立足于新课改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进历史教育的现代化。
高中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3篇)

高中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高中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3篇)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篇1当今世界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而中国在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上也不断面临着挑战,历史教育任重而道远,而新课标恰恰给了我们这把利剑并为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
一、进一步凸显了历史课程的育人导向新课标强调了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二、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目标历史课程目标从老课标“三维目标”发展到新课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反映了新时代新的课程理念。
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同时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有利于加强初、高中学段的衔接,更好地体现学习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三、课程内容设置更科学更优化新课标强调了历史课程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按照历史时序,展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新课标的最大亮点是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新课改心得体会篇22022版新课标,有不少新变化:一、重课程育人历史学科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将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历史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
二、注重大单元教学新课标对六大板块内容的概述中,第一段都增加了这一板块历史发展主要历程和阶段特征的描述,强调对历史的整体把握,清晰的认识历史发展的主线与规律。
三、增加学业质量标准从掌握重要史实到了解历史联系,再上升到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考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如何进行历史教学改革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而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
一是教学目标的重新设定。
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一堆事件和人名,而是让学生理解历史、善于思考、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历史素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历史学科的人文性质,重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素质的培养。
教师应当由传授知识角色转化为引领和帮助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角色,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教材的改革。
高中历史教材应该贴近时代发展的前沿,符合现代历史研究的前沿,兼顾国际化与文化自信,同时注重历史的价值含义和文化承传。
为了使教材与时俱进,教师应不断积累经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定期检查更新已有教材,并适当地加入新的学术成果。
三是教学方法的革新。
高中历史教学应该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提高其历史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师应该尝试各种方法的组合,以达到“知识面广,能力全面,思维开阔”的目标。
例如,可以通过互联网、视频、实地考察等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体验性,以及多角度的历史认识。
四是历史教学课程结构的调整。
针对历史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应当提高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严格限定教学内容范围,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避免教材体量过大,使学生在课堂上记忆负担过重。
同时要求教师注重对历史教学的质量管控。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必须以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培养独立、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采用科学、多元化、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全面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不断提高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普及性,推动历史教学不断前进,为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考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历史教育也需要不断变革和改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素质要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教学内容方面传统的历史教学以人名、年代、事件为中心,强调掌握信息和知识,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提出了“能力为本”的理念,要求将历史教学的思路转变为从事物本身出发,从历史背景、过程、影响等多个层面去探究。
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和应用能力。
同时,历史教学还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文明素养和高尚情操。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讲授和记忆为主要方式,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和消化历史知识的。
而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强调通过互动性教学、探究性教学和合作性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现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三、评价机制方面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以考试为主,仅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背诵和记忆。
而新课改提出了以素质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机制,强调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这需要学生具备多项来学科能力,如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同时评价还应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等。
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地培养和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教育资源方面传统的历史教学教育资源单一、局限性大,往往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而新课改通过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课程,创造多样化的学习场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既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保障了学习质量,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与期望。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我们要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多元化学习素养,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的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成长提供更好的保障。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反思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知识的合理整合:新课程改革强调历史学科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将各个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整合和融会贯通。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线索的串联和知识的归类,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网络,更好地理解历史事实和现象。
2.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内容重点是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被动接受。
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探究和发现。
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角色出现,提供学习的资源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 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学科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分析能力、比较能力、评价能力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引导他们学会通过历史数据和论据来解读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和判断。
4. 强调情感教育: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历史人物的感受和情感,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和同情。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5. 促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地理、文学、政治等相关学科的内容,让学生在跨学科的探究中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
总的来说,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反思可以从整合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重视情感教育以及促进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改进。
同时,教师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注重个性化的指导和差异化的教学,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浅议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浅议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历史教育在新课改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高中历史课程作为学生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重要阶段,如何在新课改下进行更加有意义和有效的教学,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新课改的角度出发,浅议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和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新课程改革将学生培养为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合作的人、学会思维的人作为培养目标之一。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是指学生在历史学科中运用历史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解决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具体的历史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为什么历史上会出现这样的事件?”,“这个历史事件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如果你是当时的人,你会如何看待这个事件?”等等。
通过让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可以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历史事件的时候,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课文分析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性和互动性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采访、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和体验历史文化,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之美。
三、注重历史教学的跨学科性新课改提倡跨学科教学,历史教学也不例外。
历史是多学科的综合体,与地理、政治、文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多个学科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等。
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关注历史的价值观教育历史是人类的智慧结晶,也是价值观的传承者。
在新课改下,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历史知识,更要注重历史的价值观教育。
面对高中历史新课改思索

面对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思索【摘要】新课程改革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落后就要挨打,作为新时期下的教师,我们既要低下头拉车,更要抬起头看路,做到与时俱进。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思索轰轰烈烈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令教师们将面临着时代发展的严峻挑战。
那么,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什么样的新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应如何把握课改的方向,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深有感触,在此我谈谈几点看法:一、教师的学科知识有待拓宽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这也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水准将对历史课程改革的成效产生显著的影响。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了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内容更多也更深。
二、教学方式有待改进学科视野宽广,知识要点深遂,这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显著的特点。
学科视野宽广铸就了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新鲜,饶有趣味,时代感强的长处。
知识要点深遂,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解剖典型,获取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因此,改进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自主学习方式如探究式学习,如何践行这些学习理念呢?首先,要引导学生质疑。
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所以,质疑是开展探究教学的第一步。
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
其次,要引导学生合作解疑。
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的问题与反思

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的问题与反思问题之一:“转头议一议”――探究式学习实质是这样的吗?《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培养学生:“注重研究性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够对所学内容进行更全面的比较、概括和解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的有效方法。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这种形式引入课堂教学。
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些教师指导的探究性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案例】某历史公开课:学生按座位前后组合,4人或6人一组。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后,前面的学生转过来与后面的学生讨论。
听得多了,才知道这是探究合作学习的需要。
我很茫然。
分组讨论就表示合作性、探究学习了吗?问题有没有被探究或讨论的价值?我观察了几个小组:有的是优等生在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没有任何补充;有的小组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
时间差不多了,还有学生正在于激烈的思想交锋,教师一个手势,讨论戛然而止,同学们又端端正正地坐在自己座位上。
被要求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怎么怎么样”“我觉得应如何如何”“我的评价是”等等。
【反思】小组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热闹的背后缺乏更多的科学性。
部分教师误把“合作”等同于“分组”,把“讨论”当作“探究”,认为提几个问题,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就达到了“合作”和“探究”的目的,而很少考虑小组成员安排的合理性及具体分工。
实际上,学生对如何“合作”和“探究”无从下手。
还有一些教师给出的“探究”问题有很大的随意性,想在哪儿讨论就在哪儿讨论,不考虑问题的“探究”价值及其条件。
“探究”的时间和素材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探究”的状态,教师就要求结束了。
从学生方面来说,“探究”不是促进了有成效的学习,而是你讲你的,我讲我的,看似热闹,实际上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没有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
小组中只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活动,没有学生间的互动;看不到学生之间的合作,甚至彼此不注重对方,很少交流,更缺乏真正的学习“探究”,基本停留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层次之上。
关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关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摘要:新课改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这次的新课改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
如何针对新课改的要求,针对当前学生的现实状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教学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高一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做好高一新生的历史教学显得极其重要。
笔者作为一名高一历史教师,经过一年的探索及实践,就教学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及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的新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学校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教育,教育是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面对新课改、面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就是当务之急。
如果还是一味地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考试,那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如今,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而不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了。
因此,作为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树立创新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
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历史对于没有兴趣的人来说确实是枯燥无味的,但是对于对历史有兴趣的人来说,历史课堂教学就像听故事那么美妙。
历史教学要充分地培养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历史,从历史中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如,记尾数相同的事件,以“9”为例,1689美国颁布《权利法案》、1789法国爆发大革命、1919中国五四运动、1929资义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49新中国诞生,不胜枚举。
三、改变授课方式,以互动方式为主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
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课程教材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须改变广大教师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和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几点思考通过五天来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三个专题讲座的学习,我认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专题设计对历史教学提出了以下一些挑战:第一、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主题?高中新课程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专题”的体例编写的,应该说,从模块、专题到每一课,都有自己的主题。
但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找到本课的主题,并将其与现实、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学习问题,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是对一名教师综合素养的挑战,也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
旧教材的教学目的是选拔性的,繁、难、偏、深、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灌输为主,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目标高,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过早表现厌学情绪,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新教材的课标是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的,为每一个学生的可能发展提供和创造机会,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完成从精英教学到大众教学的转化。
第二、课程容量大时间少,如何把握教学内容和重难点?教材结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急剧变化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现状相适应需要一个过程,显然,学生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很不扎实,对通史的了解仍是一知半解,而高中历史的各个模块与专题跳跃性大,使初高中学习之间一个比较高的门槛不大易于跨越,那么,在不牢固的基础上试图要建立起的“三维目标”大厦,无异于有沦为空中楼阁之虞。
同时,专题体例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几部分,使本不可割裂的历史内容认为地割裂开来,又难免出现某些重复或脱节,无疑会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例如“辛亥革命”在必修三和选修中都有涉及。
另一方面是课本的知识太繁杂,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太多、每节课内容往往负荷超载,完成基础知识传授已十分不易,而给学生进行探究就难以保证落实,例如必修Ⅰ第三专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的分量过重。
此外,部分内容挖掘过深,而课时又过紧,仅讲课都已极其仓促,能够深入透彻地叙述基本的教学内容谈何容易?那么去思考与探究就更加棘手,势必造成教师语焉不详,学生只能似懂非懂。
高中历史在新课改下的教学思考

高中历史在新课改下的教学思考
摘要: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在形式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灵活的备课方式,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本文通过对新课程教材、教法的分析,提出了对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新思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改优化教学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思维冲击着不少仍习惯于传统教育的教师与学生,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质量是一个值得永远重视的课题。
在新课程下教师如何组织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可以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本文依据个人教学经验提出历史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打破“圣经”崇拜
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
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新的课程观为指导,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材的性质定位为“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而且在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把这种资源看作是“惟一的资源”。
这种资源是狭小、封闭、不全面的,其结果必然导致我们全部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科书”和研究考试大纲而展开,这是无法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积极开发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思索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落后就要挨打,作为新时期下的教师,我们既要低下头拉车,更要抬起头看路,做到与时俱进。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思索
轰轰烈烈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令教师们将面临着时代发展的严峻挑战。
那么,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什么样的新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应如何把握课改的方向,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深有感触,在此我谈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的学科知识有待拓宽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这也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水准将对历史课程改革的成效产生显著的影响。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了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内容更多也更深。
二、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学科视野宽广,知识要点深遂,这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显著的特点。
学科视野宽广铸就了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新鲜,饶有趣味,时代感强的长处。
知识要点深遂,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解剖典型,获取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
力。
因此,改进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自主学习方式如探究式学习,如何践行这些学习理念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质疑。
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
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所以,质疑是开展探究教学的第一步。
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
其次,要引导学生合作解疑。
开展多彩的讨论是其重要手段,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
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
开展专题性课堂讨论一定要精心选题,周密安排。
再次,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
积极鼓励学生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可以说这些新鲜的教学理念给历史课堂带来空前活跃的气氛,对改变“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旧教学模式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主体地位由确定到实现需要一个培养过程。
忽略了这一培养过程,实际上就是否定学生是受教育者的客观事实,把学生变成不需要一个接受真理,积累知识,增长才能过程就能发现真理的“超人”,其结果必然导致教学实践行为的偏差,因此旧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系统性知识构建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完全丢弃。
三、以课程标准作为指挥棒
以往的历史教学是一套教材,而现在是一标多本,那么高考怎么考?当然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国家所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忽视教学目标的惯性思维,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课标这个核心,并且注意拓宽知识面,关注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
“三位一体”表现在课程目标上,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
首先,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在课程学习的“质”方面,课改专家余文森教授指出“关注营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指的是课程内容质量高低关系乃至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学应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面向生活,历史教学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会焕发它的生命力。
在“量”方面,南京师大课改专家刘军教授指出,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定出的知识“保底不封顶”,强调关注目标底线,“顶”的程度要根据学生情况
处理,不能过分拔高。
其次,过程与方法纳入课程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
教学过程中师生都不能“套上枷锁去跳舞”。
这指的是要有平等和谐、互动开放、体验感悟的基本理念。
教师自己要避免“一个头脑两个系统”,两个系统一个对外,应付检查开优质课耍弄教学手段;一个对内,“拎着新鞋走老路”。
教师更不能抑制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学习主动性、学习创造性,教师要树立发展本位的教材教育观,要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再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它拓宽了课程教育目标的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更加强调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做人。
课改专家刘军精辟的概括为“言之有理”,即“触景生情(知识与情感)、动之以情(运用的方法)、晓之以理(分析的方法)、有感而发(态度和价值观)”。
它应更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以及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为人类和平和发展做贡献等人生理想。
总而言之,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自觉主动地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社会是在改革中进步的,教育亦然。
改革的道路上会不断遇到新问题,要解决新问题,不能一味指望别人替我们想办法,我们自己要有闯关的勇气,要付出辛勤劳动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