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公开课教案】1

合集下载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微粒的性质以及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能够分成原子,原子能够结合成分子。

(3)是学生理解到分子、原子、离子存有的真实性。

过程与方法:(1)积极主动与他人实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2)提出问题,实行初步的科学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提升学生的想象水平、创新水平。

学习重难点: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能够分成原子,原子能够结合成分子。

学习重难点:在实验中建立分子、原子、粒子在化学变化重的形象,完成对化学变化宏观现象中的微观解释。

课前准备教师:1、不同微粒构成的物质。

2、氢气、氧气、水的性质实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分子真实存有的例子。

教学过程:一.微粒的性质【引入】有句俗语叫酒香不怕巷子深,意思是假设酒酿得好,就是在很深的巷子里,也会有人闻香知味,前来品尝。

那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酒的闻到,为什么我们平时能闻到花香,闻到香水味?这节课我们就来解答下这些问题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学生】微粒【教师】对了,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粒组成的,说明微粒都很小,但是微粒有一定的质量【板书】一、微粒的性质1、微粒都非常小,但有一定质量这些微粒是我们下面几节课要学习的分子、原子和离子。

为什么我们能闻到各种味道,为什么能远远的闻到花香?【分析】因为构成酒和花的微粒,扩散到了空气中,接触到了我们的嗅觉器官,所以我们闻到了闻到,通过这个分析我们能够推测构成物质的微粒能运动,那是不是真的能运动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检验下【实验】探究微粒运动实验【现象】1、甲是无色溶液,加入酚酞后,变成了红色溶液2、甲溶液变红【分析】这里我们来理解下酚酞溶液,酚酞和我们学过的紫色石蕊试剂一样,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酚酞遇到酸变色,遇到碱变红色,能够用于检验溶液是否显碱性,以后酚酞以后我们还会接触到,这里的氨水是显碱性的,所以在酚酞中加入氨水以后,溶液会变红【提问】实验1中我们加入了氨水,溶液显碱性了,所以溶液变红,那实验二中的甲溶液为什么变红呢?【学生】变红证明溶液显碱性,说明B中的氨气微粒跑到了装有酚酞的A 的烧杯中,这说明了微粒能运动【教师】上述的实验说明了构成物质的微粒是持续运动的【板书】2、微粒是持续运动的【提问】晒衣服的时候,为什么太阳大衣服比较容易干?糖水为什么温度高的时候比较容易溶解?【分析】温度越高,微粒运动的越快【提问】水有三态,但都是水这种物质,大家知道水为什么有三态吗?我们也听说过热胀冷缩,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教师】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先来看下下面这个实验【实验】水与酒精混合实验【现象】1、把玻璃管颠倒数次以后,玻璃管内出现了间隙【分析】这是因为微粒之间有间隙,当玻璃管颠倒数次之后,酒精微粒和红墨水微粒会相互占据微粒之间的间隙,所以最后体积缩小(酒精微粒比较大,水的比较小,能够画模型表示,大球和大球之间的间隙能够塞下一个小球)【板书】3、微粒之间有间隙【提问】那是不是所有的物质微粒的的间隙都一样大呢?【学生】不是,在固体,液体间的间隙比较小,气体的间隙比较大,物质存有三态的原因是因为微粒间的间隙不一样【教师】那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下【实验2】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现象】吸有空气的的那支注射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析】这说明气体微粒间的间隙比较大,所以容易被压缩,那压缩前后的气体,哪种间隙比较大?【学生】压缩前的【教师】压缩后气体间的压强比较大,间隙比较小,说明气体的微粒间间隙和压强相关,压强越大微粒间的间隙越小【提问】物体热胀冷缩,这是大家在物理里面学到的原理,大家能说明为什么吗?【学生】跟物体微粒间的间隙相关,间隙大了,物体的体积就大了,所以热胀说明温度升高,微粒间的间隙会变大【总结】这节课学习了微粒的特性,第一是微粒在持续的运动,第二是微粒之间有间隙,现在大家做几道题目1.为什么夏天给自行车打气不应打太满2.为什么铁路上的铁轨之间应稍留缝隙【教师】经科学家研究,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干冰、水、氮气等,有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如金刚石和一些常见的金属物质还有稀有气体。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1.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完成课后练习题,尤其是与分子、原子和离子相关的题目,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请大家认真完成课后练习题,通过做题检验自己对分子、原子和离子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家庭小实验:设计一项与分子、原子和离子相关的家庭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同学们可以尝试在家中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如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思考这是如何发生的。”
3.案例分析:搜集日常生活中与分子、原子和离子相关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化学原理,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请同学们从生活中寻找与化学相关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分子、原子和离子作用,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4.小组讨论: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分组讨论分子、原子和离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小组报告,并在下节课分享。
“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分子、原子和离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将你们的发现整理成报告,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介绍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通过实物模型、动画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微观粒子。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的,它们在化学变化中保持稳定;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组成;而离子则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5.强化练习与反馈,针对教学重难点设置梯度性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6.开展课后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网络搜索等,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7.注重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沪科版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教案

沪科版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情分析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

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

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教材分析知识点(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重点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难点在实验中建立分子、原子、粒子在化学变化重的形象,完成对化学变化宏观现象中的微观解释。

易混(错)点分子、原子、离子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学科特性实验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3)是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离子存在的真实性。

过程与方法(1)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2)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使学生在认识分子、原子的基础上解释化学反应的原因,是学生从微观角度巩固和加深对化学变化的理解。

自信课堂教学进程一、激趣导入生发自信情景导入:大屏幕演示:不同微粒构成的物质二、自主合作彰显自信1、探究(一):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物质构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其性质。

2. 教学难点: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模型等。

3. 提前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引出物质构成的讨论。

2. 讲解基本微粒的概念:介绍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定义及其性质。

3. 讲解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解释微观粒子之间的吸引和排斥力,以及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基本微粒在物质构成中的应用。

5.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水的沸腾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进行解释。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探究物质构成的兴趣和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如原子核和电子云。

2. 介绍其他微观粒子,如夸克和轻子。

3. 探讨物质构成的现代理论,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 反思实验和观察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学习目标:认知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来推导原子的组成。

2.能够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情感目标:逐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重点: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相对质量的计算原子的构成探究实验:通过虚拟实验来探究原子的结构教学过程:引入: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那么我这个物质世界构成的微粒主要有原子(atom)、离子(ion)和分子(molecule)等。

介绍: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红磷、氯化氢、味精、蔗糖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铜、铁、镁、金刚石等都是有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等是由离子构成的。

我们人类也是有很多细胞构成的,而细胞则是由许多蛋白质分子构成的。

一、分子和原子共同点:1.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2.分子和原子都是微粒(1)质量小,体积小18g 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质量大约为3×10-23g 。

一滴水与一个水分子比较就相当于是一个地球和一个乒乓球的体积比。

(2)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的运动(3)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隙3.分子和原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分析:水通电电解的微观分析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水分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被解离出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所以在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认识到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气。

总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分为原子,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又能形成新的分子,即发生了化学变化。

九年级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增强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和生活实例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实验导入:向学生展示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然后逐渐加入食盐,让学生观察食盐溶解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食盐能溶解在水中?它们在微观层面上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1.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较高,教师可充分利用实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限,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形象的语言描述来帮助学生建立基本微粒的概念。
3.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需要教师引导和培养交流、协作能力,以提高学习效果。
4.部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场景认识不足,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拓展课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推荐相关书籍、网络资源,让学生在课外了解化学发展的前沿动态。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化学实验室、开展环保项目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6.注重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如观察分子的扩散、原子的颜色反应等,让学生在实验中验证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创新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设计开放性问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实验操作等多方面能力,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5.学会使用显微镜、光谱仪等实验仪器,观察和检测基本微粒的存在和性质。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第一章:引言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物质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

2. 讲解物质的概念:简述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3. 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4. 总结:强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概念和微观粒子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分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理解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

2. 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分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分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原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理解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2. 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原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离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理解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离子的定义,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掌握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的概念和特点:(1)原子的定义;(2)原子的种类和结构;(3)原子质量的计量单位。

2. 分子的概念和特点:(1)分子的定义;(2)分子的结构和形式;(3)分子的化学式和化学式的计算。

3. 离子的概念和特点:(1)离子的定义;(2)离子的种类和性质;(3)离子的化学式和化合物的命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问:你知道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什么吗?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2. 原子的概念和特点(10分钟)(1)定义: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独立的化学性质。

(2)种类和结构:提及原子的种类和结构,如氢原子、氧原子等。

(3)原子质量的计量单位:引入原子质量的概念,介绍原子质量的计量单位原子质量单位(AMU)。

3. 分子的概念和特点(10分钟)(1)定义: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粒子,是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

(2)结构和形式:举例说明分子的结构和形式,如氧气分子O2、水分子H2O等。

(3)化学式的计算:示范如何计算化学式中的原子数。

4. 离子的概念和特点(10分钟)(1)定义: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种类和性质:介绍正离子和负离子的种类和性质,如氢离子H+和氧离子O2-等。

(3)化学式和命名:说明离子的化学式和命名方法。

5. 总结归纳(5分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原子、分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对原子、分子和离子概念的理解情况。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相互间互动交流,检验学习效果。

3. 练习题:布置相应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概念和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板书设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原子:定义、种类和结构、原子质量单位- 分子:定义、结构和形式、化学式的计算- 离子:定义、种类和性质、化学式和命名。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让学生了解微观粒子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物质、微观粒子、宏观粒子之间的关系1.2 教学内容物质的概念微观粒子的概念物质、微观粒子、宏观粒子之间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1.4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基本组成介绍微观粒子的概念,解释微观粒子与物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微观粒子、宏观粒子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原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性质2.2 教学内容原子的概念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性质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2.4 教学步骤引入原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基本特征介绍原子的结构,解释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探讨原子的性质,如原子的大小、电性等第三章:分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性质3.2 教学内容分子的概念分子的结构分子的性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3.4 教学步骤引入分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基本特征介绍分子的结构,解释分子与原子的关系探讨分子的性质,如分子的形状、大小等第四章:离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离子的形成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性质4.2 教学内容离子的概念离子的形成离子的性质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4.4 教学步骤引入离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离子的基本特征介绍离子的形成,解释离子与原子的关系探讨离子的性质,如离子的电性、大小等第五章: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组成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差异让学生了解微观粒子组成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5.2 教学内容物质由微观粒子组成不同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差异微观粒子组成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5.4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由微观粒子组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举例说明不同物质的微观粒子组成差异,如金属、非金属等探讨微观粒子组成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如离子化、电导性等第六章:元素与元素周期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让学生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让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6.2 教学内容元素的概念与性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实践活动法6.4 教学步骤引入元素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元素的性质和特点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和族的划分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如原子序数的递增规律第七章:化学键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让学生熟悉不同类型的化学键让学生掌握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过程7.2 教学内容化学键的概念与分类不同类型的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过程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7.4 教学步骤引入化学键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化学键的作用介绍不同类型的化学键,通过实例说明其特点讲解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过程,包括电子的共享与转移第八章:物质的宏观性质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宏观性质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度与单位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粒子组成之间的关系8.2 教学内容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宏观性质物质的量度与单位(如质量、体积、温度)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粒子组成之间的关系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实验演示法8.4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宏观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介绍物质的量度与单位,解释各种量度的含义和应用探讨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粒子组成之间的关系,如溶解性、反应性等第九章:物质的化学变化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让学生熟悉化学反应的类型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平衡原理9.2 教学内容化学变化的概念与特征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化学反应的平衡原理(动态平衡、平衡常数)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实验演示法9.4 教学步骤引入化学变化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变化的特点介绍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通过实例说明其特点和应用讲解化学反应的平衡原理,包括动态平衡和平衡常数的概念第十章:总结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物质基本微粒知识让学生了解物质基本微粒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物质基本微粒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10.2 教学内容回顾和巩固物质基本微粒的知识点了解物质基本微粒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探讨物质基本微粒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10.3 教学方法复习法互动讨论法展示法10.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物质基本微粒知识点,通过测试或提问的方式进行检查介绍物质基本微粒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材料科学、药物研发等展示物质基本微粒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引言重点:物质的基本组成、微观粒子的概念、物质、微观粒子、宏观粒子之间的关系。

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教案-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教案-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教具准备
烧杯 胶头滴管 长玻璃管 酒精 浓氨水 酚酞 水 等
课 前 预 习(见作业纸)
教师复备内容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方式
一、预习情况检查
1、在第二章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物质?
2、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由什么构成的?
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哪些性质?有什么事例可以说明?
二、引入
多媒体展示绚丽多姿的物质,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微观的世界,感受微观世界的神奇,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
小结: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1、提问: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是静止不动的,还是不断运动的?
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实验1:向烧杯A中加入20ml的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到溶液甲。向溶液甲中滴加1-2滴浓氨水,观察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讨论:微粒运动的速率和什么因素有关?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事例可以说明?
思考:水为什么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组讨论:为什么物质会有热胀冷缩现象板书设计 Nhomakorabea教学反思
小结:微粒间存在空隙
实验2: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取2支针筒,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堵出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哪一支针筒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小结: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这是因为构成水的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小,而构成空气的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大。
在固体和液体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大。
2、为什么物质会有热胀冷缩现象?
小结:微粒之间的空隙与温度有关,受热时,微粒间空隙变大,而遇冷时微粒间空隙变小,所以物质一般存在热胀冷缩现象。

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 教案

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 教案

第三章第2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5、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6、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知识结构】1、开门见山,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和分子,并出示彩图,分别介绍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物质和它们的结构。

2、由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物质结构的示意图,真实的分子、原子图像、化学发展史料等,让学生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的特殊性质和它们的区别、联系以及原子的结构等。

3、由原子的质量描述极不方便,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为有关化学式计算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1、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2、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3、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基本设想】第1课时分子、原子分子、原子内容比较抽象,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行为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或者用球棍模型展示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金刚石、氯化钠的结构等,让学生感受分子、原子、离子的真实存在。

第2课时原子的构成、离子由汤姆生发现电子和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现象,联想与启示。

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原子的构成。

第3课时原子的质量建议将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过程由学生一步一步演算出来,这更利于学生理解,如m(碳)=1.993X10-26Kg,m(氧)=2.657X10-26Kg,m(碳)/12=1.993X10-26Kg/12= 1.66X10-27Kg,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1.993X10-26Kg/1.66X10-27Kg=16。

再求一下钠、铝的相对原子质量,巩固概念,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教学过程】第1课时分子、原子〖引入〗投影展示干冰、金属铜、氯化钠、金刚石等物质的微粒构成示意图。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概念。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子、原子、离子。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微观粒子的概念。

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物质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本质。

2. 讲解物质的概念和分类:介绍纯净物、混合物等基本概念。

3. 介绍微观粒子: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和特点。

4. 示例说明: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微观粒子的存在和作用。

5.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微观粒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二章:分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和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分子的定义和特征。

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分子的概念和特点。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的结构。

2.4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概念。

2. 讲解分子的定义和特征:介绍分子的组成、结构和相互作用。

3. 示例说明: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分子的存在和作用。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分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三章:原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和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原子的定义和特征。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原子的相互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原子的概念和特点。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子的结构。

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概念。

2. 讲解原子的定义和特征:介绍原子的组成、结构和相互作用。

3. 示例说明: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原子的存在和作用。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原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由微粒构成,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学会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2.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具有微粒的特点,能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等【课前预习】1.通常物质有三态,分别为、、。

一般情况下,物质受热会体积会(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世界由物质组成,物质由组成,物质是由很多肉眼看不见的构成的,微粒在不停地,微粒之间有。

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和离子;如:是水由水构成,氢气是由氢气构成的,氧气是由氧气构成的,干冰是由构成,蔗糖是由构成;而多数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水银是由汞原子构成的。

【学习过程】观察实验:将红糖块切割、粉碎、溶解、稀释的过程。

观察黄糖的形状、颗粒大小的变化思考:最终在溶解后红糖不见了,红糖去哪儿了?结论:红糖被分割成粉末,。

最终以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形式分散到水中。

一、微粒的性质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2.微粒的性质阅读理解:阅读材料1、2、3结论:(1)微粒很,但是有、有实验1和2,从宏观性质和微观粒子角度分析,酚酞变红了的原因【观察与思考】实验:书P63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无色酚酞试液遇到碱性物质会变为红色)(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现象 ,再向其中加浓氨水,现象 ,结论(2)如左图实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它能够说明思考:1.为何B烧杯中液体不变红呢?各种物质的微粒不同。

结论:(2) 微粒是不断。

举例说明:生活中还可以证明微粒运动的粒子思考:糖块在冷水和热水中溶解的速度比较,得出微粒间的运动速度和温度的关系。

温度越,微粒运动越。

【练习1】生活中,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总是比荫凉处干得(快或慢),为什么?实验3:书P63水与酒精混合,将10毫升酒精与10毫升水充分混合均匀总体积 20毫升(填“﹤”、“>”或“=”)结论:(3)微粒之间有。

温度越高,微粒间空隙越。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理解物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微粒观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物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微观粒子的性质,如何运用微粒观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 利用多媒体动画和模型,直观展示微粒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内容1.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概念讲解讲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如原子、分子、离子等)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物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

2. 第二节:微观粒子的性质介绍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如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相互之间有间隔等),让学生了解微粒的特性。

3. 第三节:物质的微粒构成分析分析常见物质的微粒构成,如水、氧气、盐等,引导学生运用微粒观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 第四节:微粒观的实际应用举例说明微粒观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食物烹饪、药物研制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 第五节:小组讨论与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让学生运用微粒观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提出的观点。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5.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模型。

2. 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试剂,确保实验安全。

3. 准备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的相关资料和问题。

【沪教版】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教案【九年级化学 精品教案】

【沪教版】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教案【九年级化学 精品教案】

能从微观上认识微粒的性质【预习交流】一、回顾、预习与交流1.高锰酸钾固体的颜色为_______,高锰酸钾溶液______色。

2.冰、水、水蒸气是同种物质吗?___________;干冰和冰是同种物质吗?____3.水的电解和水的蒸发是同种变化吗?你能解释吗?4.汞俗称水银,可作为温度计的材料,你能解释原因吗?水能否作为制作温度计的材料呢?夏天,高速行驶的汽车容易爆胎,你知道原因吗?【导入】通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学习,我们已初步认识了什么是化学,也初步了解了身边最常见的一些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的性质、变化、用途以及制取途径。

各种各样的物质构成的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这么多物质是怎么构成的呢?为什么不同的物质之间有些性质千差万别,有些物质性质却很相似呢?为什么同一种物质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呢?这些问题都与物质的构成有关。

【创设情境】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进行一次比赛,请各组同学在10s之内把桌上的纸条尽你们可能分成最小块,尽量保证每次均分,开始!适当评价、引入,当学生感到很难再分割下去时,追问:还能继续分吗?(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二、合作~研讨~点拨活动一、探究物质的可分性[观察实验]高锰酸钾溶于水[现象记录] ①固体颗粒逐渐_____。

②溶液的颜色__________[交流讨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结论]物质由极其微小的_________构成活动二、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观察实验] 见课本中p63的“观察与思考”[现象记录] 【实验1】说明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_____。

实验2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交流讨论] 实验2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______________[观察与思考]实验: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再分别加入一颗大小相等的品红颗粒。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D.向一定体积的液体施压,体积变化极小
2. 试解释下列现象。
(1)将一滴红墨水滴加到一杯水中,片刻后,整杯水慢慢变红。
(2)少许白糖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后白糖“ 消失”了。
(3)打气筒将空气压入自行车胎内。
3.(1)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为什么?
(2)要检查下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通常是把导管口插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大试管,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产生。这种方法的依据是
4.把分别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两根玻璃棒相互靠近,两棒中间生成一股白烟。已知白烟实际上是氯化铵晶体的微小颗粒。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生成白烟的变化是 (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理由。
(2)浓盐酸的物理性质有
教后反思
抢答
讨论并回答生活中的实例
讨论回答
思考,带着疑问去学习,最后回答
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并完成练习
讨论回答
分组实验,认真观察,完成练习
自主总结
学生解释
效果自测
1.下列事实,不宜用微粒之间有空隙的性质 来解释的是()
A.铁路上的钢轨,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B.1L芝麻与1L大米混合,总体积小于2L
C.向一定体 积的气体施压,体积明显变 小
导入:刚才同学们 说微粒之间存在空隙,那么是不是不同物
质之间的空隙是一样的呢?
学生实验:书P-64实验2,
现象,结论
小结:
一般来说,物质有三态,物质在气态时,微粒之间的空隙比

解释:微粒是如何挤到白墙中去的?
观看教师演示,结合生活中的常识回答问题,构建微粒的概念。
分组实验,完成练习
认真观察,讨论并回答
2.生活中,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总是比荫凉处干得快,为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课题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地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处于不断运动中、微粒
之间存在空隙。





自主
探索能力目标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简单的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情感目标
激发对物质的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
观,物质的微粒观。

教材分析重点
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处于不断运动中、微粒
之间存在空隙。

难点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简单的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
1. 取少量的食盐加到一杯水中,食盐会逐渐消失,水的味道变咸。

2.大量的实验证明,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构成物质的微粒总是在不断运动的。

4.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

二.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
我们都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那么,物质又是有什么构成的呢?
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
一、微粒的性质
1、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观察与思考】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实验1】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溶液甲。

向溶液中
慢慢滴加浓氨水(图a)。

实验现象:滴加浓氨水后,酚酞试液变红。

结论与解释: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浓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甲溶液,在烧杯B中加入3mL~5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
烧杯罩在一起(图b),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A烧杯中酚酞试液变红。

结论与解释:浓氨水中挥发出来的氨气微粒不断运动,并进入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
个人二次
备课
教学过程
使溶液变红。

实验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生活中能说明这个结论的实例还有:走近花园,闻到花的香味;
打开酒精瓶,嗅到酒精的气味。

此外,微粒的运动速率还与温度等外界因素有关。

微粒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2、微粒之间有空隙
【活动与探究1】取一根长约30cm长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加入半管水,然后加入半管无水酒精。

反复振荡,观测,现象是混合后液体总体积小于整管。

这一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活动与探究2】取两支大小相同的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堵住末端的小孔,用力向前推,看哪一支注射器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

现象:空气容易被压缩,水不容易被压缩。

结论:在固体和液体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小;
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大。

所以,气体往往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物质不容易被压缩。

通常微粒之间的间隙:气体物质>液体物质>固体物质。

【交流与讨论】你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吗?
微粒之间的空隙遇热增大,遇冷减小
【方法提示】比较
比较是经常使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既要研究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又要分析事物之间的不同点。

四.课堂演练与拓展提升
1.下列关于物质微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D )
A.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B.微粒间有一定间隔
C.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D.空气中只含有一种微粒
2.“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C )
A.构成物质的微粒是有质量的 B.微粒之间有空隙
C.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D.微粒是可以分割的
3.夏天路面会拱起开裂,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是由于受热膨胀引起的。

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D )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A .微粒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B .微粒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C .微粒的质量发生了改变
D .微粒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
4.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以下实验探究微粒的运动。

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液,看到的现象是酚
酞不变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看到的现象是
酚酞变红。

由实验1得出结论: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浓 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2)实验2(如图甲所示):烧杯B 的现象是酚酞变红,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浓氨水的微粒不断运动到B 烧杯中而使酚酞变红。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3 (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

你认为有无必要?没有 请阐述你的理由:实验1已做过对比。

5.下列事实主要能说明:A 、构成物质的微粒很小; B 、微粒在不断运动;C 、微粒间存在空隙;(用字母填空)
(1)气体液化时体积缩小C ;(2)一滴水中有1.67×1021
个水分子A ; (3)5mL 酒精和5mL 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mLC ;(4)墙内开花墙外香B ; (5)湿衣晾干B ;(6)压力过大,油会从无缝钢管的输油管壁上渗出C 。

五.归纳总结
1.所有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3.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六.教学反思:
课题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 地点
教 学 目
知识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
合成分子。

教 学
自主
探索

能力目标 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

方 法
情感目标
通过“原子的发现”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材分 析 重点 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难点
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如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物质,食盐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干冰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如氧气能支持燃烧,氢气能燃烧。

氧气由大量的氧分子构成,氢气由大量的氢分子构成,水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

烧生成水,水分子不再具有氢分子和氧分子的性质。

.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如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水分子分解时,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是因为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不同。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和分子。

如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食盐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干冰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分子很小,)分子不停运动,)分子之间有空隙。

个人二次
教学过程
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


热时,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水分
子运动速度加快,水分子之间的空
隙变大。

水的汽化
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是化学变化。

通电时,水分子
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2
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
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
子。

电解水
由此可见:
(1)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只是它们的间隔发生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分成了原子,而原子进行重新组合。

(2)化学变化实质上就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转变成生成物的过程。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的种类、个数均不发生改变,只是重新组合。

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不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原子的性质
(1)原子不但可以构成分子,还能直接构成物质,如常见的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硅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又一种微粒。

(2)原子具有微粒的基本特征。

【拓展视野】人类对原子的认识
四.课堂演练与拓展提升
1.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C )
A.氧元素 B.氧原子 C.氧分子 D.氧气
2.下列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B )
A.铁 B.氢气 C.氯化钠 D.铜
3.二氧化碳变为干冰主要是因为( C )
A.分子本身大小发生了变化 B.分子运动发生了变化
C.分子间间隔发生了变化 D.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D )
A.分子间距离发生了变化 B.分子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C.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变化 D.分子破裂后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5.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C )
通电结合
分解
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
A.分子大,原子小 B.是否能构成物质
C.在化学变化中本身是否发生了变化 D.是否在不断地运动
6. 能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的事实是( B )
A.湿衣服放在外面晒干 B.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C.硫加热变成硫蒸气D.大块冰糖变成小块冰糖
五.归纳总结
一、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二、原子
1.分子和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不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原子的性质
六.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