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合集下载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国富论》
3、分工产生的原因: 分工是人的交换本性产生的。
斯密认为:人类的利己心产生交换倾向,而交换 倾向导致分工。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 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
---《国富论》
评价: 他把分工归因于人类本性的交换倾向,这是错误 的,也是颠倒因果的。历史上,分工先于交换; 理论上,分工导致占有制(即所有制)的变化, 然后才可能谈到交换。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国富论》)
亚当· 斯密(英国)
一、分工理论
1、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 斯密把提高劳动生产率看做是增加国民财富 的一个重要途径,并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最终靠分工。
在《国富论》中,斯密将劳动分工的概念运用到 一个扣针工场中:“扣针制造业是极其微小的了, 但它的分工往往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个劳动者, 如果对于这种职业没有受过相当训练,又不知道 怎样使用这种职业中的机械,那么即使竭尽全力 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1枚扣针,要做20枚 当然是绝对不可能了。但按照现在经营的方法, 不但这种作业全部已经成为专门职业,而且这种 职业分成其若干部门,其中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 门职业。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 截……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18种操作。
---《国富论》
评价: 第一次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 科学认识到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但未认识到没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3、商品价值的决定 说法一:任何一件物品的价值,即要取得这物品 实际 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
说法二: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自己消费, 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来说,这货物的价值, 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

国际贸易学》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国际贸易学》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国际贸易学》期末试题参考答案国际贸易学》期末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1.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是(B)比较成本理论。

2.贸易顺差是指(A)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

3.各国征收反倾销税的目的在于(A)抵制商品倾销,保护本国的市场与工业。

4.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期是(C)2001年12月11日。

5.关境与国境的关系是关境(小于)国境。

6.以低于国内价格甚至低于成本价格,在某一国外市场上倾销商品,在打垮大部分竞争对手,垄断市场后,再提高价格,这种倾销方式是(B)掠夺性倾销。

7.某国进口商品以后再向第三国出口而赚取利润,这对第三国而言是(B)转口贸易。

8.专门贸易是指以(A)关境作为统计界限。

9.日本对价格6000元以下的手表,每只按其价格征税15%,这种征税方式属于(A)从价税。

10.接受买方信贷的进口商在使用信贷资金进行采购时,必须购买(B)贷款提供国的商品。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补偿贸易:指两国之间进行的一种贸易方式,即一国向另一国提供某些物品或服务,以弥补另一国向前者提供的某些物品或服务的差额。

2.自由边境区:是指两个或多个国家在其边境地区内设立的自由贸易区,实行零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促进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

3.“自动”出口配额制:是指一种出口限制措施,即出口国在不影响贸易伙伴的正常进口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的比例或者数量限制出口商品的数量。

4.包销:是指由一家公司或个人承担某一产品的全部销售任务,并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风险。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三小题,每小题13分,共39分)1.国际贸易方式包括以下几种:1) 直接贸易:指两个国家之间直接进行的商品交换。

这种贸易方式通常适用于地理距离较近、贸易规模较小、贸易对象较为熟悉的国家之间。

2) 间接贸易:指通过第三方国家进行的贸易,也称为转口贸易。

这种贸易方式通常适用于贸易对象之间存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障碍,或者贸易规模较大、贸易对象较为陌生的情况。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的弊端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的弊端
沟通协调不畅
过度分工可能导致部门间沟通协调不畅,信息传递不及时,影响产 品质量。
企业竞争力下降
成本增加
过度分工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包括人力成本、设备成本等。
创新能力受限
过度分工限制了员工的创新能力和思维,企业难以适应市场变化 。
市场份额下降
由于产品质量不稳定和成本增加,企业可能失去市场份额,竞争 力下降。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的 弊端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的弊端 • 过度分工对员工的影响 • 过度分工对企业的影响 • 解决过度分工问题的措施
01
引言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概述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分工 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过度分工可能增加员工的 健康问题,如颈椎病、腰 椎病、抑郁症等。
员工职业发展受限
技能单一化
过度分工导致员工技能单一化,缺乏其他领域的 知识和技能。
晋升机会减少
由于员工只专注于特定任务,可能减少晋升机会 和职业发展空间。
职业发展受阻
过度分工可能使员工在职业发展上受到限制,无 法实现个人职业目标。
员工工作满意度下降
降低工作效率
单调的工作可能导致员工失去对工作的热情 和兴趣,从而降低工作效率。
过度分工导致技能单一化
01
02
03
技能局限
过度的劳动分工导致员工 只能掌握特定环节的技能 ,缺乏对整个生产过程的 了解和掌握。
技能更新困难
由于技能单一,员工在面 对新的技术或生产方式时 ,难以适应和掌握新的技 能。
限制职业发展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主要集中在 制造业领域,他认为通过分工,每个 工人可以专注于一项技能或任务,从 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亚当斯密分工论

亚当斯密分工论
亚当斯密分工理论

在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中,分工理 论居于“首要的地位”。分工既是《国富 论》的逻辑起点,又是贯穿全书的主轴和 枢纽。他吸收他的老师及前人的研究成果, 第一次系统论述了分工理论,包括分工的 分类、形成原因及对提高生产力的巨大作 用。
2016/6/18
一、分工的种类

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对不同种类的 工作做了粗略的划分,分工主要有工厂手 工业内部分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 1、工厂手工业内部分工:处于分工的低级 层次,资本主义社会分工以此模型建立。
2、分工的发展:农业—工业—商业


3、分工的制约因素:人口的数量和密度、生产部 门性质的制约、市场范围的限制。
2016/6/18
三、分工的作用


1、提高劳动技能; 2、节约劳动时间; 3、促进机械发明; 4、提高劳动生产率;
2016/6/18
四、分工劳动形成价值

亚当斯密认为,在非交换的社会里,耗费 在商品中的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即耗费 劳动决定价值。但是到了交换经济的时代, 交换中所能购得的或支配的劳动决定商品 价值,即购买劳动决定价值。此外工资、 利润和地租共同构成商品的价值,即收入 决定价值。(价值源泉上的观点不唯一)
2016/6/18


2、社会分工:社会一般业务的分工,是较 高层次的分工,它包括生产专业的分工、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生产劳动和 非生产劳动分工三种。 3、国际分工:是工厂手工业分工在国际范 围的扩大,是最高层次的分工形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16/6/18
二、分工的起因、发展及其制约因素

1、分工的起因: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动机在于人 的自利之心,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通过互通有无、 物物交换、互相交易来追求私人利益。

亚当斯密对西方经济学的重要贡献

亚当斯密对西方经济学的重要贡献

亚当斯密对西方经济学的重要贡献亚当·斯密对西方经济学的重要贡献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18世纪苏格兰的一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著作《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被誉为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亚当·斯密对西方经济学的重要贡献。

一、劳动分工理论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认为通过将生产过程分成许多简单的步骤,每个人专门从事其中的一部分工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他以制钉工人为例,指出如果一个制钉工人要从头开始制作一枚钉子,需要的时间会很长,但如果将制作过程分成几个步骤,每个人专门从事其中的一部分工作,那么生产效率将大大提高。

这一理论对现代工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工业制造的基础。

二、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亚当·斯密主张自由市场经济,认为市场的自由竞争可以调节供求关系,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他认为,如果政府不干预市场,市场会自动调节价格和数量,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这一理论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

三、价值理论亚当·斯密提出了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成本。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而是由生产成本决定的。

这一理论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基础。

四、国际贸易理论亚当·斯密提出了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都受益。

他认为,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生产,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互利共赢。

这一理论对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

五、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亚当·斯密将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他认为经济学应该研究人类如何获取和利用资源。

他的著作《国富论》被誉为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与现代产业组织研究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与现代产业组织研究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与现代产业组织研究一、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经济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对劳动分工理论的研究对现代产业组织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的基本概念、优点以及对现代产业组织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劳动分工理论的基本概念劳动分工是指将复杂的生产过程分解为简单的、相互协作的劳动操作,在不同的生产环节专门从事特定的劳动内容,以提高生产效率。

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可以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的生产与分配速度,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 劳动分工理论的优点亚当斯密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具有多重优点。

首先,劳动分工可以减少切换成本,提升劳动效率。

当一个劳动者长时间专注于某个工作环节时,他可以熟练掌握该环节的技能和知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劳动分工可以促进技术进步。

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专业人才会应运而生,他们将通过改良和创新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推动经济发展。

最后,劳动分工可以促进市场规模扩大,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将生产流程的各环节分离,企业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和批量采购,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3. 劳动分工理论对现代产业组织的启示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对现代产业组织研究有着深刻的启示。

首先,亚当斯密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机制,因此,现代产业组织应该注重市场机制的发挥。

其次,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理论指出,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在为整个经济做出贡献,这启示着现代产业组织应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社会责任。

再次,亚当斯密提倡竞争,认为竞争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和进步。

现代产业组织可以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来促进企业创新和提高效率。

最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指出,劳动合作是实现生产效率提升的关键,现代产业组织应注重员工间的协作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现代产业组织研究现代产业组织是对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方式和结构进行研究的学科领域。

通过对产业组织的研究,可以理解企业的市场行为、竞争策略和市场结构,以及市场规模、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企业的影响。

阿当史密斯主要理论

阿当史密斯主要理论

亚当·斯密的主要理论一、分工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

“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

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

二、货币理论货币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其它物品。

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后,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衡量。

这时,便产生了货币的另一功能-价值尺度。

亚当斯密也谈到货币的储藏功能、支付功能。

但是,他特别强调货币的流通功能。

三、价值论提及价值问题,亚当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财货之效用,后者表示拥有此一财货取另一财货的购买力。

进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价值之财货,往往不具交换价值,水及钻石是其著名的例子。

不过水与钻石价值之比较是百年之后边际效用学派才圆满解决此一问题。

四、分配理论亚当斯密的分配论,是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

亚当斯密指出,尽管雇主拥有抑低工资的力量,工资仍有其最低水平,此一最低水平是劳动者必须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假定社会工人需求增加或工资基金提高,工资将高于最低水平。

就另一角度言之,一国国富、资本或所得增加,将促使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则促进人口增加。

资本利润之高低如同劳动工资,决定于社会财富之增减,资本增加固可促使工资上涨,却使利润为之下降。

亚当斯密关于分工的观点

亚当斯密关于分工的观点

亚当斯密关于分工的观点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许多经济理论和观点。

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关于分工(division of labor)的术语。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基石,它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福利。

他在《国富论》中写道:“分工是劳动生产率不例外的一个规律。

”这个观点表明,通过将生产过程分解为多个简单的操作步骤,并使专门的劳动者将其分别完成,可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

亚当斯密通过对分工原理的详细阐述,展示了在分工和专业化的过程中,劳动者可以利用时间更有效地完成工作,并提高他们的技能和专业知识。

他以针的生产来说明这一观点。

亚当斯密指出,如果一个人要从头开始制造一根针,他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但如果将制造过程分解为多个步骤,比如拉丝、切断、造头等等,每个步骤都由不同的劳动者专门负责完成,那么整个生产过程会更高效,生产出的针数量将大大增加。

而且,由于劳动者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各种技能,更多地专注于自己熟悉的工作,他们可以更加熟练地完成各自的任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能力和实现效果不仅仅体现在生产部门,还体现在整个经济系统中。

他认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市场上的自由竞争,而分工则是自由竞争所必需的基础。

分工可以使劳动者和企业家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来选择合适的职业和经济活动,从而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亚当斯密称之为“自然选择”的经济原理。

另外,亚当斯密认为分工也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

通过专门化和分工,企业可以集中资源和技术在某个特定产业或领域,提高产品质量并不断改进技术。

同时,竞争的压力也会促使企业不断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并通过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然而,亚当斯密也意识到分工带来的问题,尤其是对工人的影响。

他认为,过度的分工可能会导致工人失去对全过程的掌控感,使工作变得单调、枯燥,长期下去会导致工人的智力退化和劳动积极性下降。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了什么样的理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了什么样的理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了什么样的理论1776年3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

斯密说:一个劳动者,如果对于这职业(分工的结果,使扣针的制造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没有受过相当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的机械(使这种机械有发明的可能的,恐怕也是分工的结果),那末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要做二十枚,当然是决不可能了。

但按照现在经营的方法,不但这种作业全部已经成为专门职业,而且这种职业分成若干部门,其中有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职业。

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

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

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

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

有些工厂,这十八种操作,分由十八个专门工人担任。

固然,有时一人也兼任二三门。

我见过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用十个工人,因此在这一个工厂中,有几个工人担任二三种操作。

象这样一个小工厂的工人,虽很穷困,他们的必要机械设备,虽很简陋,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十二磅。

从每磅中等针有四千枚计,这十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四万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四千八百枚。

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末,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

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分工论成为统治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

劳动分工理论对于管理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后来的专业分工、管理职能分工、社会分工等理论,都与斯密的这一学说有着“血缘关系”。

斯密有句名言:“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

”斯密认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个人利益,正因为每个人都有利己主义,所以,每个人的利己主义又必然被其他人的利己主义所限制,这就迫使每个人必须顾及他人的正当利益,由此而产生了社会利益,社会利益正是以个人利益为立脚点的。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的弊端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的弊端

04 社会经济层面的负面影响
收入差距扩大
劳动分工导致不同技能和工作性质的 劳动者获得不同的报酬,高技能劳动 者获得更高的收入,而低技能劳动者 则可能面临收入下降的风险。
随着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高技 能劳动者的需求增加,收入差距进一 步扩大。
社会公平问题
劳动分工可能导致某些职业或行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例如一些职业可能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或更不稳 定的工作环境。
劳动者心理健康问题
工作单调乏味
劳动分工使得劳动者长期从事单一、重复的工作,容易导致工作单调乏味。这使得劳动者缺乏工作兴趣和动 力,容易出现厌倦和疲惫的情绪。
缺乏社交互动
在劳动分工的过程中,劳动者往往被孤立在工作岗位上,缺乏与同事和上级的社交互动。这使得劳动者感到 孤独和无助,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工作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
职业发展受限
劳动分工使得劳动者长期从事单一、重复的工作,缺乏职业发展的机会 和空间。这不仅限制了劳动者的个人成长,也影响了其职业发展的前景。
工作环境恶化
工作条件恶劣
在劳动分工的过程中,企业往往忽视了对工作环境的改善,导致劳动者在恶劣的条件下工 作。这不仅影响了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也降低了其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分工还可能导致某些地区或群体在经济发展中受益较少,从而加剧社会不平等。
经济增长放缓
随着劳动分工的深化,某些行业可能面临市 场饱和和增长放缓的问题,导致整体经济增 长速度下降。
分工还可能导致资源过度集中在某些行业或 地区,而其他行业或地区则面临资源匮乏和
增长受限的问题。
05 对劳动者权益的损害
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
劳动分工还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机器 的使用,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该理论认为,通过将生产过程分解为多个简 单的任务,并让工人专注于其中一个任务, 可以提高工人的熟练度和效率,从而增加总 产量。

亚当斯密的三个理论

亚当斯密的三个理论

亚当. 斯密的三大理论是什么亚当. 斯密的三大理论分别是劳动分工理论、“看不见的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人物简介:亚当·斯密出生于苏格兰,毕业于牛津大学,是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和作家,被誉为“经济学之父”。

早年出版《经济自由主义》,9年完成《国富论》,标志着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正式诞生,是古典经济学的“先驱”。

亚当·斯密三大理论之分工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人类天赋的天然差异,这是由于人类特有的交换和物物交换倾向。

物物交换是自利行为,其利益是由分工决定的。

假设个人愿意专业化和提高生产率,通过剩余产品的交换,会促使个人增加财富。

这些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实现利己与公益的调和。

亚当·斯密三大理论之“看不见的手”理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会引导生产者提供合适的产品;为提供不同产品而形成的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

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促成了社会分工和社会财富的增长。

例如,面包师为顾客提供面包不是因为善良,而是因为有利可图。

“看不见的手”是一个隐喻,亚当·斯密用它来描述这样一个原理,即作为无意的个人行动的结果,一个能够产生良好结果的社会秩序出现了。

也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手段。

虽然在这个意义上,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只用了几次“看不见的手”这个词:一次是在《道德情操论》中,一次是在他谈到早期宗教思想时,幽默地写到希腊神话中的木星“看不见的手”。

一次是在《国富论》中,但是这个比喻所表达的思想渗透到了他所有的社会道德理论中。

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国与国之间绝对成本的差异。

如果一个国家生产的某种商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那个国家就拥有该产品的绝对优势,可以出口。

各国要根据自己的绝对优势形成国际分工,各个国家要提供交换产品。

阿当史密斯主要理论

阿当史密斯主要理论

亚当·斯密的主要理论一、分工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

“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

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

二、货币理论货币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其它物品。

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后,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衡量。

这时,便产生了货币的另一功能-价值尺度。

亚当斯密也谈到货币的储藏功能、支付功能。

但是,他特别强调货币的流通功能。

三、价值论提及价值问题,亚当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财货之效用,后者表示拥有此一财货取另一财货的购买力。

进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价值之财货,往往不具交换价值,水及钻石是其著名的例子。

不过水与钻石价值之比较是百年之后边际效用学派才圆满解决此一问题。

四、分配理论亚当斯密的分配论,是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

亚当斯密指出,尽管雇主拥有抑低工资的力量,工资仍有其最低水平,此一最低水平是劳动者必须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假定社会工人需求增加或工资基金提高,工资将高于最低水平。

就另一角度言之,一国国富、资本或所得增加,将促使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则促进人口增加。

资本利润之高低如同劳动工资,决定于社会财富之增减,资本增加固可促使工资上涨,却使利润为之下降。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一(哲学社会科学版〕于的4 年第3 期二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一兼评几种课本对斯密分工理论的评述赵惠明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 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 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分工理论乙他的分工理论的确存在不少错误, 但仍然具有一定科学性, 对我国当前的“四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 近几年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

不过, 对他分工理论的研究尚待深入, 有些经济学说史课本对他的分工理论的评述也似育欠妥之处, 为此有必要对斯密的分工理论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 _ 斯密在分工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他在工场芋工业时期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

马克思指出: ·“关于分工, 亚·斯密没有提出任何一个新原理。

人们把他着作工场手工业时期集大成的政治经济学家, 是因为他特别强调分工。

”( 《资本论》第一卷1 9 75 年版第3 86 页) 斯密把分工着成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途径。

他认为一国生产情况的好坏, 从而供应情况如何, 取决于两个因素: ( 1 ) 是该国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 2 ) 是该国参加生产劳动的人数相对来说是多少。

在二者之间, 斯密认为劳动生产率高低起着主要的作用, 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则是分工的结果。

他说: “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 以一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 技巧和判断力, 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7 2 年版第5 页) 他认为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是: (一) 分工的结果使劳动者终生限于一种单纯的操作, 能大大地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增加他们完成的工作量。

(二) 分工后生产专一, 劳动者能节省很多因转变作业而浪费的时间。

(三) 分工能引起机械的发明, 使一个人能做许多人的工作。

自前常见的各种经济学说史课本, 在介绍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时, 或多或少地谈到了上述内容。

亚当斯密提出的价值三原则

亚当斯密提出的价值三原则

亚当斯密提出的价值三原则介绍
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英国的一位著名经济学家,他的价值三原则是经济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第一,劳动价值论。

斯密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生产物是价值的基础。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应该等于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这个原则强调了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核心地位,并奠定了现代经济学中关于价值理论的基础。

第二,分工理论。

斯密提出了著名的分工理论,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促进经济发展。

他以制针业为例,说明了分工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

这个原则揭示了经济发展中分工的重要性,并影响了后来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

第三,自由市场理论。

斯密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

他认为市场是自我调节的,价格机制可以自动调节供求关系,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他主张政府应该扮演守夜人的角色,保护私有财产和自由竞争,让市场力量自发地发挥作用。

这个原则强调了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自组织性,成为现代经济学中的基本理念之一。

综上所述,亚当·斯密的价值三原则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

他的劳动价值论、分工理论和自由市场理论不仅影响了后来的经济学家,也影响了政府政策和经济发展方向。

这些原则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为我们理解市场经济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论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中国当前农村建设的启示

论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中国当前农村建设的启示

论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中国当前农村建设的启示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的双重地位及局限性班级:09思政学号:200903002127 姓名:刘志磊摘要: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中, 亚当斯密(1723--1790)是近现代经济学的创立者和奠基人。

他创造性地系统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初步把政治经济学纳入了科学的轨道。

他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一书, 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在这部书中,他第一次将分工置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的地位, 并作了尽可能周详的论述。

而本文将从分工理论在亚当斯密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和西方经济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局限性来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字:斯密分工理论;地位;局限性亚当·斯密生活在十八世纪中叶,是英国杰出的古典经济学家,是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

马克思曾评价说,“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成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

”特别是对分工理论的探索对在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及整个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一、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在其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地位在斯密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中, 分工理论居于“首要的地位”(马克思语)。

分工既是《国富论》的逻辑起点, 又是贯穿全书的主轴和枢纽。

他吸收他的老师弗格森和其他前人的研究成果, 第一次系统论述了分工理论, 包括分工的分类、形成原因、对提高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 以及社会影响等, 成为他阐明劳动价值论和还有缺陷的剩余价值论的逻辑基础。

直到现在, 探讨和阐发斯密的分工理论还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在《国富论》开篇——“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中,亚当斯密向我们说明了“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铸造的经济王国中,如果“经济自由主议”被认定为这个王国的核心,那么,无疑分工理论是当中的一个重要基石。

归纳总结国际分工理论

归纳总结国际分工理论

归纳总结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旨在解释国际间劳动分工的现象和原因。

本文将对国际分工理论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深入理解并探讨其应用与实践。

一、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理论的首要基石。

该理论认为,国际间的劳动分工取决于各国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优势,任何国家都应专注于自身的比较优势领域,通过贸易实现效益最大化。

斯密的理论以细分劳动分工为核心,通过有效利用各国资源优势和各自的技术水平,实现国际贸易的互利互惠。

从而促进了劳动力和资本的高效配置,引导了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

二、大卫·里卡多的相对成本理论大卫·里卡多在斯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国际分工理论,提出了相对成本理论。

里卡多指出,即使某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都有绝对优势,也应考虑其在不同产品上相对的机会成本。

相对成本理论认为,贸易的益处来自参与贸易的双方都能在其他领域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通过专业化和分工,各国能够在不同领域形成竞争性的优势,取得贸易的多重收益。

三、海克斯-奥林斯模型海克斯-奥林斯模型是国际分工理论的重要扩展,提出了要素承继理论。

该模型考虑了不同国家之间劳动力和资本产业结构的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海克斯-奥林斯模型认为,封闭经济中,资本密集型国家产业更发达;而劳动力密集型国家则对劳动力需求更多。

开放经济中,对低成本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从而使资本密集型国家从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国家则从事资本密集型产业,实现对外贸易的互补性。

四、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是国际分工理论的最新进展,强调了企业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对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

新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受到企业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的驱动。

企业规模经济指的是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单位成本。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企业在多个国家布局,通过规模经济优势实现生产与销售的全球化。

劳动分工理论

劳动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

斯密认为,分工既然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都专门从事他最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每个人都有益。

他指出:“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花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里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

裁缝不想制作他自己的鞋子,而是向鞋匠购买。

鞋匠不想制作他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缝制作。

农民不想缝衣也不想制鞋,而宁愿雇佣那些不同的工匠去做。

他们都感到,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邻人处于某种有利地位的方面,而以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或同样的东西,即其一部分的价格,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其他任何物品。


在斯密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不同个人或家庭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

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

他在《国富论》中指出:“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

如果外国能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
国际分工之所以也应按照绝对优势的原则进行,斯密认为:“在某些特定商品的生产上,某一国占有那么大的自然优势,以致全世界都认为,跟这种优势做斗争是枉然的”。

他举例说,在气候寒冷的苏格兰,人们可以利用温室生产处极好的葡萄,并酿造出与国外进口一样好的葡萄酒,但要付出30倍高的代价。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为了鼓励苏格兰生产葡萄酒而禁止外国酒的进口,显然是愚蠢的行为。

[知识]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知识]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一(哲学社会科学版〕于的4 年第3 期二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一兼评几种课本对斯密分工理论的评述赵惠明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 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 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分工理论乙他的分工理论的确存在不少错误, 但仍然具有一定科学性, 对我国当前的“四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 近几年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

不过, 对他分工理论的研究尚待深入, 有些经济学说史课本对他的分工理论的评述也似育欠妥之处, 为此有必要对斯密的分工理论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 _ 斯密在分工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他在工场芋工业时期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

马克思指出: ·“关于分工, 亚·斯密没有提出任何一个新原理。

人们把他着作工场手工业时期集大成的政治经济学家, 是因为他特别强调分工。

”( 《资本论》第一卷1 9 75 年版第3 86 页) 斯密把分工着成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途径。

他认为一国生产情况的好坏, 从而供应情况如何, 取决于两个因素: ( 1 ) 是该国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 2 ) 是该国参加生产劳动的人数相对来说是多少。

在二者之间, 斯密认为劳动生产率高低起着主要的作用, 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则是分工的结果。

他说: “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 以一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 技巧和判断力, 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7 2 年版第5 页) 他认为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是: (一) 分工的结果使劳动者终生限于一种单纯的操作, 能大大地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增加他们完成的工作量。

(二) 分工后生产专一, 劳动者能节省很多因转变作业而浪费的时间。

(三) 分工能引起机械的发明, 使一个人能做许多人的工作。

自前常见的各种经济学说史课本, 在介绍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时, 或多或少地谈到了上述内容。

亚当斯密对于劳动分工的观点

亚当斯密对于劳动分工的观点

亚当斯密对于劳动分工的观点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其著作《国富论》中阐述了一系列经济学理论,其中包括他对于劳动分工的观点。

下面我们将对亚当斯密对于劳动分工的观点进行分步骤的阐述。

第一步,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工匠手工制作鞋子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是如果把鞋子制作的过程分成不同的步骤,并由不同的人来完成,那么整个生产过程将更加高效。

因为每个人只需要专注在自己的领域,可以不断地加强技术,提高效率,从而减少了制作鞋子的时间和成本。

第二步,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由于每个人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他们可以不断地研究和改进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从而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质量。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领域上进行专业化的工作,可以使得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得到更好的保证。

第三步,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他认为,市场经济需要分工、交换和竞争。

劳动分工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商品和服务,并在竞争中保持其生存和发展。

由此,劳动分工可谓是市场经济中的灵魂。

第四步,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有其限制。

他认为,过于繁琐的分工会使得人的智能和思维能力退化。

在一个过于分工的生产环境中,工人们只需要完成单一的任务,他们的技能和知识可能会被局限在某个领域,不能从整体上理解产品和生产过程。

因此,亚当斯密主张在保持高效和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分工的繁琐程度。

综上所述,亚当斯密对于劳动分工的观点既看重劳动分工对于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也指出了其存在的局限性。

我们需要保持适度的劳动分工,不能过度依赖分工而忽略了整体的生产过程和市场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哲学社会科学版〕于的4年第3期二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一兼评几种课本对斯密分工理论的评述赵惠明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分工理论乙他的分工理论的确存在不少错误, 但仍然具有一定科学性, 对我国当前的“ 四化” 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近几年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

不过,对他分工理论的研究尚待深入,有些经济学说史课本对他的分工理论的评述也似育欠妥之处,为此有必要对斯密的分工理论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_斯密在分工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他在工场芋工业时期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

马克思指出:• “关于分工,亚•斯密没有提出任何一个新原理。

人们把他着作工场手工业时期集大成的政治经济学家,是因为他特别强调分工。

” (《资本论》第一卷 1 9 75 年版第 3 86 页)斯密把分工着成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途径。

他认为一国生产情况的好坏,从而供应情况如何,取决于两个因素:( 1 )是该国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 2 )是该国参加生产劳动的人数相对来说是多少。

在二者之间,斯密认为劳动生产率高低起着主要的作用,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则是分工的结果。

他说:“ 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以一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 1 9 7 2 年版第 5 页)他认为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是:(一)分工的结果使劳动者终生限于一种单纯的操作,能大大地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增加他们完成的工作量。

(二)分工后生产专一,劳动者能节省很多因转变作业而浪费的时间。

(三)分工能引起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做许多人的工作。

自前常见的各种经济学说史课本,在介绍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时,或多或少地谈到了上述内容。

其实,斯密还广泛地论证了分工的社会意义。

斯密力图证明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国家贫富的差别都是由分工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他说未开化的社会,分工极不发展,一个人要独任许多种工作。

在进步的社会里生产一个制成品的一9 一劳动却要由许许多多劳动者共同担任。

在农业上富国比匕贫国优越的程度不大,这是由于农业的性质使它不易实行分工。

而在工业上,富国比贫国要优越得多。

这是因为工业易于实行分工,富国建立了分工复杂的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制造业。

斯密还论证了分工的发展能使下层人民“ 普遍富裕” 。

他说分工使各行业的产量大增,各劳动者除自身需要的以外,都有大量产物出售,这种大量产物的相互交换,彼此的需要都能得到充分的供给,因此普遍地富裕起来。

但是,认他忽视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他们互相倾轧,互相吞并。

他更不了解随着资本的积累,无产阶级贫困化。

他错误地得出各阶级普遍富裕的结论。

抽象地看,斯密似乎把分工的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

但是历史地考察,斯密的分工理论不过是一定历史条件的反映。

斯密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全盛时期和产业革命前夕。

当时生产技术的主要形式是手工生产。

列宁指出:“ 在手工生产基础上,除了以分工的形式,是不能有其他的技术进步的” t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民出版社 1 9 5 7 年版第35 3 页)。

机器的采用仅仅是出现于个别部门的个别现象。

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机器的作用是次要的,从属的。

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斯密特别强调分工是正确的。

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重点放在社会分工(或称社会内部分工)上,着重阐明社会分工的意义。

这一点没有弓!起某些同志的注意。

有的政治经济学史课本,仅仅一般地介绍斯密的分工思想,甚至只举出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例子,当提到斯密的社会分工的思想时,那已经是批判他混淆两种分工的界限了。

(请参阅《简明政治经济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 1 9 8 0 年版第7 1 、72 页)有的经济学说史课本平行地介绍斯密关于工场手工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的思想,没有指明斯密特别强调的是社会分工。

(请参阅《经济学说史》人民出版社 1 9 7 9 年版第 1 7 6 、 1 7 7 、1 7 5 页)斯密是先考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但这只是借以说明社会分工的意义。

他说:“ 为使读者易于理解社会一般业务分工所产生的结果,我现在来讨论个别制造业分工状况。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 1 9 7 2 年版第 5 页)斯密把分工区分为两种,一种他称为“小制造业” 或“不重要制造业” ,指的是工场手工业分工,或工厂内部分工。

另一种他称为“ 大制造业” 或“ 重要制造业” ,指的是社会内部的分工,或工厂之间的分工、部门之间的分工。

他认为社会分工比工场手工业分工更重要,更复杂,而又不易为人们所察觉。

斯密把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称为大小制造业,说明他只看到了两种分工的相似点和量的差别,而忽视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两种分工的质的区别,因此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的竞争和无政府状态。

亚当•斯密指出了分工的不利后果,他认为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政治经济学. 史纲要》一书对此一概否定,只加一句评语:“ 池错误地认为分工导致了社会不平等。

” 我认为这样作不妥。

斯密对分工不利后果的分析,还有可取之点,不容忽视。

他说人的天赋差别并不大,造成人们才能上重大差别的是分工的后果。

他指出哲学家和挑夫之间的差别,就是职业分工的结果。

他说分工的发展,把工人的一生消磨在少数单纯的操作上,他们的智力不能发挥,因而变成最愚钝最无知的人。

他还说工人单调的无变化的工作,消毁了他们精神上的勇气,毁坏了他们的肉体土的活动力。

为此,他提出国家要实行国一IQ 一民教育。

斯密关于资本主义分工造成劳动者愚昧无知,使他们身心遭到摧残的见解,受到马克思的重视。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第五节的正文里,马克思引证了斯密的这种正确见解,还在附注中作了说明。

当然, 斯密的见解也存在着缺欠, 他禽开分工的社会性, 用纯技术观点考察分工, 不了解所谓分工的不利后果, 是分工的资本主义性质造成的。

虎翼舞亚当. 斯密对分工起因的探讨, 是一个复杂而又有意义的问题。

他把分工的产生看成是一个客观过程, 而“ 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 , 这为他考察分工起因能够形成某种科学见解奠定了基础。

斯密首先把交换着成是一种人类的倾向。

他说: 人类不象动物成年之后那样孤立生存, 而是彼此互相依赖, 需要互相帮助, 由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因此这种互相帮助不能无偿地进行, 只能通过交换, 因此交换是人类的倾向。

斯密认为分工正是交换这一人类倾向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

斯密在探索分工的起因时, 抛开人的智慧这个因素固然是对的, 但是, 他把有关分工向题的起点归结为人的所谓本性自私, 终于还是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的观点与此相反。

他说: t' 社会内部的分工以及个人被相应地限制在特殊职业范围内的现象, 同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一样, 是从相反的两个起点发展起来的。

,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 9 7 5 年版第38 9 页)第一个起点是公社内部的自然分工。

第二个起点是公社之间自然形成的差别, 即马克思说的: “ 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 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

因此, 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 也就各不相同。

” (同上书第39 0 页)马克思告诉我们: “ 这种自然的差别, 在公社互相接触时引起了产品的互相交换, 从而使这些产品逐渐变成商品。

” (同上书第 3 90 页)后来商品交换侵入公社内部, 破坏了自然分工和原始的依存关系, ' 出现了氏族成员之间的商品交换。

他认为正是商品交换引起了社会分工, 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 便产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

在分工起因问题上, 斯密的基本论点是交换引起分工。

抽象地考察这个命题, 似乎完全是错的。

因为讲到分工的由来, 人们自然想到人类最初的分工, 即原始社会的自然分工。

尽人皆知, 这种自然分工存在于交换之前, 是以人的年龄, 性别等生理差别为基础形成的, 绝不能是交换引起的。

一旦, 我们接触到斯密的具体论述就会发现他说的交换引起分工是另有所指, 包含着被我们常常忽视的科学成分。

他说: “ 例如, 在狩猎或游牧民族中, 有个善于制造弓矢的人, 他往往以自己制成的弓矢, 与他人交换家畜和兽肉, 结果他发觉, 与其亲自到野外捕猎, 倒不如与猎人交换, 因为交换所得却比较多。

为自身的利益打算, 他只好以制造弓矢为主要业务, 于是他便成为一种武器制造者。

另有一个人, 因长于建造小茅房或移动房屋的框架和屋顶, 往往被人请去造屋, 得家畜兽肉为酬, 于是他终于发觉, 完全献身于这一工作对自己有利, 因而成为一个房屋建筑者。

同样, 第三个人成为铁匠或铜匠, 第四个人成为销皮者或制革者, 皮革是未开化人类的主要衣料。

这样一来, 人人都一定能够把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 换得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

这就鼓励大家各自委身于一种特定业务, 使他们在各自的业务上, 磨炼和发挥各自的天赋资质或才能。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 1 9 7 2 年版第14 一15 页)从斯密这一段的论述中可以看出; 他以为弓矢制造者等的出现就是最初的分工他根本一U 一不知道原始民族中存在着自然分工。

因而他说的分工, 实际指的是社会分工, 即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

他所说的交换引起分工, 实际说的是商品交换引起社会分工。

他在理论上分析了商品交换是怎样引起社会分工的发生。

他假定商品交换能够顺利的实现, 他认为有专长的生产者实行分工, 专业生产, 以其产品从市场上换回的物品, 比不实行分工、自己生产这些物品, 所得到的要多。

同时, 分工能普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扩大剩余产品的交换, 彼此的需要都能得到更多的满足, 这也鼓励人们专一生产。

因此, 商品交换必然引起社会分工。

我们在批评斯密关于交换引起分工观点的错误时, 不能把这一观点包含的科学成分抛弃掉。

不论从理论上分析, 还是从人类历史考察, 总是先有商品交换的存在, 然后才能出现社会分工。

是商品交换引起社会分工, 而不是社会分工引起商品交换。

有的经济学说史裸本在批评斯密关于交换引起分工的思想时, 竞然否定了商品交换引起社会分工的思想, 提出“要先存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才会出现商品交换” (《经济学说史》上册人民出版社 1 分了夕年版第18 1 页)。

从理论上说, 没有商品交换就无法形成社会分工, 商品交换是社会分工产生的前提。

只有商品交换存在, 买卖顺利进行, 实行社会分工即从事专业生产, 对生产者才是有利哟。

斯密已经讲了这个道理。

同样, 只有商品交换存在, 买卖顺利进行, 实行分工分业才是可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