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的意思及故事

合集下载

《论语学而》首章解读

《论语学而》首章解读

论语. 学而》首章解读《论语》开篇第一章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章并没有生僻字,句子也不是很难理解,似乎很容易翻译,但是细究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熹《论语集注》对" 学而时习之" 的解释是:学之为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习,鸟数飞也。

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说,喜意也。

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今人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1] 解释为:"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朱熹释"学"为"言效也","习" 为"鸟数飞也" 。

杨伯峻解释没有解释"学" ,"习"则解释为"实习" 。

先谈"学" ,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 ,也就是说,学的过程中,不仅用口去背诵,而且在背诵的过程中还要不断觉悟,而杨伯峻说的学是现代意义上的学,包括多种含义,并没有在学的过程中有所思。

接着说"习" ,朱熹说"习,鸟数飞也" ,强调学之后的实践,而杨伯峻解释"习" 为" 实习" ,实习:顾名思义,在实践中学习。

从"学而时习之"这句话来讲,是先学再习,杨伯峻的"习" 的解释就不准确。

为什么要实践呢?因为懂得一件事情还不够,还必须反复操练,必须把懂得的东西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否则就是感觉自己懂了,但是真到应用时才发现没有掌握,用以前老师的话说,就是学到的东西"还没有成为自己的" ;或者有些东西虽然懂了但和自己真实的生活不发生关系,懂了也没有意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愠:音yùn,恼怒,怨恨。

8、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说《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第五专题学问之道2《学而时习之》

第五专题学问之道2《学而时习之》

【译文】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 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 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 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 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奔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 能手,叫奔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 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 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 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 确:当然不是。”
【感受】现在有许多的人光说不练,只会自己一个人在那里 想,叫别人怎么做,自己却总是只看而已,不切实际,只想一些 做不到的事,却还满口地说自己这是有梦想.妄自尊大..而有 些人却总是过度的肯定自己,坚持自己的意见,却不听取别人 的意见.思想不开放,只会守着自己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 愿去改进他,还说这是对祖宗的尊敬.我们要以孔子为榜样, 做到这四点.
【评析】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 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 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 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 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 “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 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 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 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
13.【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 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 能肯定。”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学:学习。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两个“而”都是转 折连词,相当于“却”,“可是”,“但是”。思:思考, 思索。罔:受蒙蔽,受欺骗。殆:通“怠”,精神疲倦。 两个“则”:都是顺接连词,就,便。○学习和思考是求 知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以上一则讲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指出“学”和“思”紧密结合,才是正确途径。不上网, 有宜的思想就得不到及时的讨论和传播,而如果天天在网 上,人就会变得浮躁起来,就会失去读书的兴致,从而只 是重复既定的思想而变得殆惰起来,甚至变得肤浅起来。

学而时习之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学而时习之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学而时习之的意思及成语故事本文是关于学而时习之的意思及成语故事,感谢您的阅读!【成语】:学而时习之【拼音】:[xuéérshíxízhī]【解释】:意思是学过的内容要经常练习它,是孔子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

【出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举例造句】:假设我们要拿着“一个主义"的尺度来衡量人才;那我就~。

【成语典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能做为《论语》开章的第一句,极不简单,微言大义,其真实含义历来被人们割裂和误解。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字面含义是“学到的东西有机会付诸于实践,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这句话的主旨是“学以致用”!隐含的意思是追求真理,并能在实践中获得检验、应用与完善,在实践中体现学习的价值,这才是令人开心的事!。

其实这还有另一个意思,这个‘习'在古代繁体中其实是一个“习”。

’习‘是小鸟振翅的意思。

这句的意思其实是学习要日有所进才感到高兴愉悦。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字面含义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隐含的含义是传播真理,并被人们普遍重视甚至认同,这才是令人开心的事!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字面含义是“别人不理解(你的思想)还能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应该具备的气度吗?”隐含的含义是如果我们领悟或掌握到的真理不被别人所理解或认同,那是因为这些真理过于艰深或太过超前,曲高而和寡,这时候,我们也不值得去生气啊。

论语第一段开宗明义告诫人们,追求真理的不同层次与不同境遇。

论述的是掌握真理、应用真理和传播真理三种层次,以及用最古朴的实例阐述了人实现自身价值的不同情感体验;也在不经意之间,粗略地阐述了人们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

学而时习之知识点总结

学而时习之知识点总结

学而时习之知识点总结学而时习之是一句古语,出自《论语》中的一则关于学习的格言。

这句话传达的意思是,学习不仅仅是一时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

在现代社会,学而时习之的意义更为深刻,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下面是学而时习之的知识点总结。

一、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个人发展的基础,是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

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

学习可以使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取新的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和变化。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广泛的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而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此外,学习也是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认知能力,拓展视野,增强能力,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总的来说,学习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学而时习之,是每个人应该牢记的生活哲学。

二、学习的方法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想要学到什么,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其次,要学会合理规划学习时间,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再次,要注重积累,不能只在学习的时候去获取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阅读、思考、实践等方式不断地积累知识。

最后,要注重巩固,通过不断地反复学习、实践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它们。

三、知识的获取途径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

首先,书籍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各种书籍,我们可以获取到丰富的信息和知识。

其次,互联网是另一个重要的获取知识的途径,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获取丰富的资源和信息,比如各种学习视频、学习网站、学术论文等。

再次,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比如参加各种讲座、培训课程、交流会议等。

最后,和他人交流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和他人交流,我们可以学到他人的经验和知识,从而更快地提高自己。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原文】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论语·学而第一》)【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悦”,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韵”,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翻译】孔子说:“若能时时反复温习已求得的学问,不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欣喜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因此感到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评析】孔子的人生最大乐趣,在于学习与教学,《论语》的第一篇〈学而〉的第一章,就强调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关于孔子谈论学习经验的篇章,在《论语》全书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例如《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论语·述而》更提到,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因为喜欢读书,常忘记吃饭、睡觉,甚至连自己快老了也不知道。

后世有学者认为,《论语》一书的编纂者将〈学而〉篇列为诸篇之首,便是要强调“学习”是《论语》的根本,用心可谓深远。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学而时习之中之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中之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中之的意思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学而》这个经典的著作。

《学而》是儒家思想家孔子的一篇论述。

它指出,即使有智慧,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以便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在《学而》中,孔子主张,学习有四个维度:礼仪、文化和人文素养、技艺和哲学。

学习不但要有智慧,还要有毅力,能够在困难的情况下不屈不挠,以期达到预期的目标。

从孔子的这一思想可以看出,学而时习之中之的意思就是,学习应当有计划、有目标,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学习不仅仅是接受知识,而是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并且从不断推敲和思考中发现更多的真理,从而提升自身的能力,达到自我更高的境界。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可以将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学习前期和学习后期。

在学习前期,我们应该把课本里的知识牢牢记在心里,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学习时要端正心态,充分准备,定期复习,吸收新知识,以便在学习之时积累知识,走上正确的道路。

学习后期,我们需要重点学习知识,结合其他知识,形成新的见解,让自己不断思考,创新思维,发现更深层次的真理,并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此外,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与他人的交流,借助他人的检验,可以更好地将知识巩固下来,并为他人传播知识,把自己的认知丰富他人的认知,以达到共同的目的。

总的来说,学而时习之中之的意思是,学习应当有系统、有规则、有目标,不仅要充分准备,还要重视实践,以便不断探索真理,实现知识的深入,从而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只有在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
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达到自我更高的境界,实现学习的最终目的。

为学文言文翻译下列句子

为学文言文翻译下列句子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是孔子的经典言论。

下面是对这句话的逐句翻译及解释。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复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解释: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复习的重要性。

学习知识后,如果不及时复习,很容易忘记。

孔子认为,通过定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解释:这句话表达了朋友之间的珍贵。

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从远方来,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孔子认为,友谊的珍贵在于彼此之间的相互关心和陪伴。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表现吗?解释:这句话强调了君子的品质。

在古代,君子指的是品德高尚的人。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宽容大度的品质,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应该因此而生气。

总结:这句话通过三个小故事,阐述了学习、友谊和君子品质的重要性。

学习要注重复习,友谊要珍惜,君子要宽容。

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原文含义:翻译前,要充分理解原文的意思,避免断章取义。

2. 注意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句结构。

3. 保留文化内涵: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要尽量保留这些文化元素。

4. 选用合适的词汇:翻译时要根据语境选用合适的词汇,使译文通顺易懂。

5. 注意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使译文更具韵味。

总之,学习文言文翻译需要耐心和细心,通过不断的练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论语12章注释及原文七年级上册

论语12章注释及原文七年级上册

《论语12 章注释及原文七年级上册》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七年级上册《论语》里的12 章。

先来看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章说的是学习了知识要按时温习,会很愉快;有朋友从远方来,会很快乐;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这就是君子。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个同学叫小明,他每天认真学习,按时复习功课,考试的时候成绩特别好,他可高兴啦,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第二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意思是说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

比如说,小红答应帮同学借一本书,她很认真地做到了,这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

第三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这是孔子讲述自己不同年龄段的人生境界。

同学们想象一下,等咱们长大了,也会经历这些阶段,不断成长和进步。

第四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当老师啦。

有一次,小刚复习旧知识的时候想到了新的解题方法,这就是“温故而知新”。

第五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

比如说,小花光做题不思考为什么,成绩就提高不了。

第六章,“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这是称赞颜回能安贫乐道。

第七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知道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第八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说的是有简单的生活也能快乐,不正当得来的富贵就像浮云。

第九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缺点改正。

学而时习之的学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的学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的学的意思学而时习之的“学”是指:反复地、认真地学习。

人类从诞生开始,面对着无数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但若从逻辑的角度去分析,它们却又是极为复杂的。

因此,人类并没有停止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反而更加认真地去探索研究。

其实,人类的进步正是来源于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我们今天在学校里学到的许多知识,将来都可能成为每个人不可或缺的财富。

如果我们只满足于一味接受,而不付诸于行动,那么我们所学的知识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遗忘。

所以,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

“学”与“习”是不可分离的。

习也就是锻炼,我们通过做练习,可以很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温故而知新”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它告诉了我们“学”与“习”是紧密联系的,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达到新知识的掌握。

当然,光凭借做练习还是远远不够的。

光有知识没有思考的积累是不行的。

孔子的弟子曾参有一次在洗澡时忽然感悟到“吾日三省吾身”的含义,而这句话也成为了后世千百年来每个人都要牢记的警示。

由此可见,我们平时的所作所为同样也很重要。

“温故而知新”说明学过的东西还要经常复习,这样,他才能牢记于心,融汇贯通。

“学”与“习”在古代,本是两个词,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学与习才逐渐合二为一。

“温故”即复习、回忆旧知识,有所发现;“知新”则指获得新知识,有所发明创造。

“温故知新”体现了学与习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温习旧知识,不断获得新知识;另一方面,不断复习旧知识,不断获得新知识。

学与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说:只读书而不思考,有时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而不读书,有时会因疑惑而更加糊涂。

由此可见,思考对于我们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温故而知新”说明我们既要有温故的好习惯,也要有知新的精神。

温故与知新是相辅相成的。

它告诉我们只有复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新发现,新发明,从而学习才会有进步。

“温故知新”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通过温习旧知识,可以使我们对旧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深刻,从而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通过对旧知识的不断复习,可以巩固我们对新知识的学习。

学而时习之习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习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习的意思
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习”字可解释为“演练、试验、实践”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有机会付诸于实践,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字面上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见解:
⒈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见解是: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⒉部分小学语文教材的解释是: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
⒊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是: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⒋部分学者的解释是:学到了(知识或本领)以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不也是令人愉悦的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出自于孔子的《论语》,千古名句,代代相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
意思:学习知识后,按照一定的时间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前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学而时学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诗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论语·学而》。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作者简介:
孔子(前——前),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就是宋国的贵族,后因躲避宫廷祸乱而移居鲁国。

孔子的父亲就是一名武士,虽跻身贵族之列于,但地位很低。

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了,他跟著母亲过着贫穷的生活。

孔子年轻时搞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理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但他却把任何事情都筹办得较好。

学而时习之【五字成语】出处解释示例成语故事典故

学而时习之【五字成语】出处解释示例成语故事典故

学而时习之【五字成语】出处|解释|示例|成语故事|典故【词目】学而时习之【发音】xué ér shí xí zhī【释义】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和“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典故】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出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处:《论语》学而第一【用法】作谓语、宾语;【结构】偏正式【英语】Constant reviewing or practicing of that already studied.【成语举例】学而时习之,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

宋《二程全书·外书七》【字词解释】(1)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2)时习:时,按时。

习,实习,温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按时”。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小鸟振翅的意思,繁写习是上面一个羽毛的“羽”字下面一个日,其意为小鸟振翅日有所进。

(3)说:通“悦”,高兴,愉悦。

(4)而:顺接作用,并且。

(5)亦(yì):同样、也是。

(6)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论语》学而时习之,原来是这个意思,你感到“悦”了吗?

《论语》学而时习之,原来是这个意思,你感到“悦”了吗?

《论语》学而时习之,原来是这个意思,你感到“悦”了吗?
我们今天来重新来学习一下这句“学而时习之”,深刻的理解一下,简单的翻译只是为了应付
考试。

我们逐字来学习,“学”在古人的理解里是“效”,就是模仿的意思,模仿的是什么呢?古人的
理解是“为人之道”,我们现在一般理解为知识性的学习,这是有区别的。

效仿先人的行为,
大致是这样的理解。

但是在王阳明看来,这是效之于外,更应该“先觉”,悦之我心。

“时习”应给怎么理解呢?是“在一定时候”还是“时常”合适呢?因为我们有了更深的理解,所
以对这个词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就是绝对的正确了,只能说场景之下更合适一些。

“习”这里
不用多说了,还是古人的解释更合理一些,“鸟数飞也”。

就像鸟练习飞翔似的,立刻形象了
许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句说的是初学时的体验,学习时一件愉快的事情,可是我们现在却很少有这种体会了,往往会成为一种任务,或者不得不做的事,或者为家人的期望而去做的一件事。

其实,如果仔细体会的话,不难发现,古人是在学习之后是要进行实践的,实践的形式是多
种多样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便是一种实践。

在文学史上,不少诗人都是行万里路的“实
践者”,要走遍祖国的大好山水。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要见一下“世面”,说到这里,估计就
不会那么痛苦了吧?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学的这么辛苦的原因了吧?只被圈在了教室里,被圈在了课本上,根本没有时间,也不会被允许,家长老师也不会允许学生有太多的“实践”,这或许是学生学
得这么辛苦的原因吧?感不到“悦”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而时习之的意思及故事
导读:【成语】:
学而时习之
【拼音】:
[xuéérshíxízhī]
【解释】:
学而时习之,来自历史典故,全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论语·学而》中有记录,意思是学过的内容要经常练习它,是孔子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

【出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举例造句】:
学而时习之,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

——宋《二程全书·外书七》【成语典故】:
说:是发自身心的一种愉悦;
乐:是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指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愉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指的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这两句是说的,因为闻道而习道,即而得道的一种成就感,与天人相互感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指的君子对于那些不能闻道,不
能修道,无道可言的人的一种态度,对这些人表现出来的种种无道的行为,君子不会有任何的气恼.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