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导读 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导读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五)
各位同学,你们好。必修五第一单元最后一篇小说是沈
从的《边城》,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的品读鉴赏这部小说,
今天我就给你们谈一谈这位心恋故土,独抒性灵的湘西作家
--沈从文。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介绍沈从文与他的作品。第一,心恋故土,梦绕湘西。第二,流光溢彩的人情美、人
性美。第三,原始雄强的生命力与自然本能的爱情。
首先来说说第一部分:心恋故土,梦绕湘西。
沈从文终生热恋着湘西,湘西也倾其所有馈赠他这个赤
心之子。只要看一看沈从文创作中那鲜活活的山川草木,虎
虎有生气的人物,就会感觉到湘西母亲心脏的跳动。没有哪
一个作家不热爱自己的家乡,不怀有“相恋情结”,可没有
哪一个作家象沈从文这样把“乡恋情结”抱的这样紧,这样长,不分时间和场合,始终供奉着,简直近于顽固。这对以
十分认真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沈从文来奖,自有其根深蒂固的
原因。
首先,对故乡全方位的了解,建立起沈从文顽固的乡土
意识。沈从文对家乡熟悉的范围,远非一般作家的方圆几里、几十里的一乡一县,而是作者的“家乡和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及各个支流县分”。对于家乡熟悉的程度,也不似一般
作家浮光掠影的记忆,而是长时间认真阅读领会了家乡生活
这部大书。由于家庭生活日益窘困,年仅15岁的顽皮天性未泯的沈从文便步入了坎坷的人生之路,在母亲慈爱而无奈的眼泪里,搭起了难以负荷的小包袱,“第一次离乡背井,随了那一群肩扛刀枪向外发展的武士为生存而战斗”。历时5年多的行伍生活,足迹遍及湘、川、黔三省边地及千里沅水流域,这便使沈从文的“家乡视野”跳出了“小户”(凤凰县)之见,而有了“大家”(湘西)气派,使其具有了民族风格特征,这也是沈从文的乡土小说饮誉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湘西的家乡视野摄取了五光十色的山川奇景,原始淳朴的民风民俗,边地人民惨遭拘捕、杀害的悲剧,以及他们所独有的那份喜怒哀乐……使青少年的沈从文感到新鲜、敬意、悲悯、愤怒,及其自然地把这一切深深印进脑海。他在《从文自传*怀化镇》中这样继续随军驻扎怀化镇的感受:“我在地方的约一年零四个月,大致眼看杀过700人。……这一份经验在我心上有了一个分量,使我活下来永远不能同读‘子曰’的城市中人爱憎感觉一致了。”由此可见,军旅生涯不仅加宽加深了沈从文的“乡恋”的内涵,而且孕育了他迥异于都市上流阶层的思想感情(即乡下人这种“乡恋情结”)。偏安一隅的沈从文也受到了新思潮的洗礼,他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现象进行了严肃的思索,从现实生活经验里得出这样的结论:“权力和无知是一胞双胎的亲兄弟。”湘西近几十年来,统治者来来去去,做成的只是成千上万的苗
民和其他农民群众的无辜牺牲。这种伴随无知的权力滥用,
只激起沈从文对权力的极端憎恶。沈从文表示:“知识同权
力相比,我愿意得到智慧,放下权力。”他放弃了所谓于前
途有希望的军职,毅然决定去北京求学,去学“不明白的问题”,去看使其耳目一新的新世界。这一举措,是沈从文同
与他的家庭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湘西上层军阀体系诀别的开始,甚至在他求学经济拮据之时,也拒绝了有钱亲戚的“施恩”,宁可做一朵漂浮于冷酷社会的“孤云”,独立支配自
己的命运。
在北京求学与写作的最初几年里,沈从文倍尝物质上的
饥寒交迫和精神上遭人歧视的痛苦,因沈从文只有高小学历,没有考中北京大学,多亏当时的蔡元培校长办学不拘一格,
沈从文才成为北大不注册的旁听生。他一边旁听,一边写稿
子混饭吃,可稿子往往石沉大海,生活没有任何着落。郁风
在《三叔达夫》中所写的情形可见一斑:“就在这一年(1924)的冬天,他住在北京的湖南会馆里,没有棉衣,没有火炉,
就用被子裹着身体坐在桌旁写作。但是他写出来投稿,没有
一家刊物肯登,他后来知道有一位当时的名家,当众说着刻
薄的讽刺话把署名沈从文的一叠文稿塞进字篓里去。……有
一天,正当他坐在桌旁冷得发抖的时候,推门进来了一个人,啊,竟然是郁达夫!是接到了他这个素不相识的文学青年的信,就亲自跑来看他了。看到他在冰冷的屋子里发抖,一时
说不出话来,就把包得紧紧的毛围巾摘下,拍掉雪花披在他
身上。沈从文先生对我说着这话时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但
他笑得那么天真,那么激动,他说那情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后来他拿出五块钱,同我出去吃了饭,找回来的钱都送给
我了。那时候的五块钱啊!”回忆如此刻骨铭心,当时的孤
独无助便不难想像了。正是都市社会这种不接纳、冷淡,甚
至是歧视的态度,打击了沈从文的热情,挫伤了沈从文的自尊,把他掷向了自己的对立面。这时沈从文自然而然想起了
湘西,这回忆格外能给沈从文温暖、安慰和力量。他以湘西
的眼光观察城市,巨大的反差和切身的痛苦,使他极容易捕
捉到都市道德沦落、人性泯灭的严重症结,他也便从被都市
掷向对立面到自觉地站到都市的对立面,萌发了严重的反抗
情结,而对故乡湘西全面认同,产生了水乳交融般的精神契合。因此,进入大都市的沈从文,未象有些乡土作家受到都
市风习的熏染,“乡恋情结”逐渐化解,而是愈结愈紧,其“乡下人”的立场和主体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沈从文坦
率地表示:“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
不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
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样式,与城市人截然不同!他一切事
照例十分认真,似乎太认真了,这认真处某一时就不免成为
‘傻头傻脑’。这乡下人又因为从小漂流江湖,各处奔跑,
挨饿,受寒,身体发育受了障碍,另外却发育了想象,而且
储蓄了一点点人生经验。……”这种与“城市人”对照的
“乡下人”的心理素质与思维定势,使沈从文身居城市,心
系故土,梦绕湘西,代表他文学上的辉煌成就的湘西小说就
是“心与梦的历史”。
第二方面来说说流光溢彩的人情美、人性美。
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湘西是一片特殊的土地。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尽管湘西已在向现代转变,可依然
保存着许多原始性因素。但是外来剧烈的政治变动冲击着封
闭的湘西,原有的社会结构逐渐解体,民风也开始发生着质
的变化。用心血来描写这块奇异土地、这段复杂历史的是沈
从文,他以艺术家的良知,努力寻觅拾取湘西的人情美、人
性美,忠实地写着就要为时代带走的“行将消没的一种人我
关系的历史。”
沈从文这样声明:“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他把这声明
付诸实践,以虔敬的心情描写和歌颂人性,在他那里“人性”与“神性”相通。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沈从文是忠实于人情美、人性美的作家,不仅描写广阔详尽,而且内容与艺术奇特新颖,烙印着边远湘西淳朴浑厚的风采,这也是沈从文的作品
走向世界的原因。作为湘西的赤子,他真正了解湘西、熟悉
湘西,创作伊始遍捧出了湘西引以为自豪的精魂--人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