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辨析题(每题8分,共40分)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建构。
2.实践活动的本质活动是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和主体对客体的超越性的双向运动。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人们所面临的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都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
5.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发展和运动的联系区别。
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是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点。
4.为什么说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新时期深化对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
2.论述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参考答案:
一、辨析题(5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建构。
答:此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1)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人的认识不
论表现形式多么抽象和复杂,归根结底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所以,反映的摹写性表明了反映的客观性。
(2)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人们为了在实践中实现预定的目的,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象,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人类思维探寻把握本质的抽象活动,鲜明体现了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种认识,人类结合自己的需要在头脑中创新出新客体的理想形态和功能更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如众多人类重大科技成果的问世,都彰显了人的认识活动的创造性意义。
综上,认识的本质不是主体对客体简单的能动的建构,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实践活动的本质活动是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和主体对客体的超越性的双向运动。
答:此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1)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的内涵
①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②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
(2)主体客体化的内涵
主体客体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它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体现,是
主体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活动积淀、凝聚和物化在客体中。实际上,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结果都是主体客体化的结果,这也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在主体客体化的同时,还发生着客体主体化的运动。
(3)客体主体化的内涵
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这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超越性。
综上所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答:此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1)商品价值量的内涵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内涵
社会必要劳动量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基础,而衡量劳动量的尺度则是劳动时间。所以,社会必要劳动量也称之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里的“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劳动力的正常性质,即“劳动力在它被使用的专业中,必须具有在该专业占统治地位的平均的熟练程度、技巧和速度。这种
劳动力必须以通常的平均的紧张程度,以社会上通常的强度来耗费”。它意味着形成价值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条件都必须具有正常的性质。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综上,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在历史发展阶段上,人们所面临的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都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
答:此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2)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生产力发展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制约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只有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