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科目配套题库-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圣才出品】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概念题1.社会存在[浙江财经大学2016年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研;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研]答:社会存在,又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具体内容表现为:①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②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③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它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生产方式[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研;江苏大学2016年研;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研;北京工商大学2007年研]相关试题:生产关系[淮北师范大学2016年研]答: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度的更替;生产方式是划分社会类型的基本标志。
3.经济基础[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研;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研;中央财经大学2011年研;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研]答: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①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圣才出品】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1复习笔记一、物质世界和实践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①世界观a.从世界演进的过程看,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人通过劳动使自己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
b.人类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c.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②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a.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b.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c.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e.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2)物质的客观实在性①物质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a.恩格斯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认为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②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014年北京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2014年考研,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选择,也是最让我欣慰的一次抉择。
我以第一的总成绩被地大思政学院马克思主义专业录取。
说到该专业,其实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感悟的,虽不能与自然科学的那些高大上专业相提并论,但是每个专业既存在,即有其合理性。
对于那些对本专业迷茫的孩纸,我只想说,如果你只是混文凭,请慎重,因为即使你考上,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你也会很痛苦的。
女生以后如果选择教师职业,这何尝不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从思想上净化孩子心灵(PS:不是所谓的"洗脑")至于如何去净化,那就看你本人报以何种态度对待孩子们了。
废话不多说,我把我各门课准备的情况说一说。
一、初试1、政治:由于专业考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以对于政治也没怎么看,买了本真题和肖秀荣1000题,但是真题没怎么做,肖秀荣的1000题倒是做了选择题,但该错的还是会错,毕竟题目太多,个人觉得没什么太大的作用(对于考本专业的同学,我觉得政治应该不会是太大问题吧)。
政治得高分,选择题是关键,尽量少错。
如果对专业课复习的扎实,选择题不会错太多。
报班的同学在后期的政治后,老师们会讲到选择题容易让你跳的陷阱。
大题的话,其实每个辅导机构都会在冲刺阶段猜一些题目,到时候大家都互相问问,另外,肖秀荣的最后几套冲刺题还是不错的,不妨看看。
答题的时候尽量调理一些,把序号都标清楚,尽量多写。
多写多得。
O(∩_∩)O哈哈~。
2、英语:我没有专门去买单词书背单词,因为我觉得对我不适用,记了就会忘。
对于单词关,个人认为还是在阅读中攻克吧。
英语真题我从1997年开始做的,这个是因为考研班老师让这样做得,我们发的有资料,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对于没有资料的同学我建议你们最好找找那几年的,真题按着年份倒着来做,先做阅读,一定要反反复复做,把每篇文章中的生单词都要汇总,熟记。
其实考研高频词汇也没有多少,历年真题中都会有重复,所以我才建议在阅读中攻克单词关。
对于阅读理解呢,一定要分析长难句,分析多了你心理就不会有负担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1.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①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往往带有浓厚的空想性质和幻想色彩,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也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
(2)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作出的。
从历史上看,人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往往起因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3)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本来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虽然它距离未来社会的高级阶段即典型的共产主义社会尚远,但从社会性质上来说是一致的。
因此,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上,从社会主义社会中得到的启示应该比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得到的启示更多、更直接、更有教益。
(4)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可能对各种细节作具体描绘因为对未来社会的完整认识只能建立在未来社会中人们的实践基础上。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题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圣才出品】
第四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概念题1.认识[浙江理工2017年研]答: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具体来看:(1)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人的认识不论表现形式多么抽象和复杂,归根结底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所以,反映的摹写性表明了反映的客观性。
(2)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3)反映性和创造性的关系。
反映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是不可分割的。
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存在于反映之中,创造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多个方面的反映基础上实现的。
反映也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
只坚持认识的反映性,忽视认识能动的创造性,就重复走上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错误之路;相反,只坚持认识能动的创造性,使创造性脱离反映论的前提,就会把创造变成主观随意,从而滑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2.真理[河北大学2017年研;华侨大学2017年研;浙江理工2014年研;宁波大学2013年研;北邮2007年研]答: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实践。
真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客观性表明只有采取踏实的科学态度,尊重真理,按真理办事,才能够获得真理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2019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解析【圣才出品】
2019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解析
一、辨析题
1.中国共产党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
2.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徒劳的。
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此价值评价没有任何客观标准,是主观随意的。
4.商品的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所以凡是人类劳动都创造价值。
5.Ⅰ(Ⅴ+ΔⅤ+m/X)=Ⅱ(c+Δc)表明的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二、简答题
1.简述列宁物质定义及重要意义。
2.内容和形式的范畴,有什么方法论意义。
3.为什么主体对于客体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
4.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5.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三、论述题
1.用真理与价值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历史终结论:用相关原理分析。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导论)【圣才出品】
导论1.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因而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马克思恩格斯。
你怎么评价这种看法?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马克思、恩格斯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恩格斯写下了许多著作,还在马克思逝世后肩负起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任务,承担了整理和出版马克思文献遗稿的工作,于1885年和1894年先后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他们二人都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它的内涵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体系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而任何一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思想理论体系都有历史局限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他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而他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将来条件发生变化以后,他们的理论还会为后人所纠正。
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具体情况、根据现存条件来阐明和发挥。
各国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各国实践的主题也是在变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的结合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
因此,马克思主义不可能仅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还包括了后人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时代发展变化、对新的实际进行总结所揭示的普遍真理。
马克思主义包括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列宁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20世纪上半期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
2.有的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说成是三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你认为这一说法对吗?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圣才出品】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1.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世界观及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即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即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两大类现象和两大类活动都涉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把握世界发展的规律。
①世界观是人对世界的一个总体看法和把握。
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③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a.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
b.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物质及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①旧唯物主义物质观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以某一种物质为本原来解释世界,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
但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原子,虽然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却不能正确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而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形成a.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要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圣才出品】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1)毛泽东《实践论》的主要观点毛泽东强调:“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沿着合理性方向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
此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表现为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如经验资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人们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打破认识上的旧框框,突破头脑中的旧思想,引起认识上的新飞跃,从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不是自封的。
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符合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合订本)笔记和典型题考研真题详解(认识的辩证过程)【圣才出品】
第14章认识的辩证过程14.1 复习笔记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知觉的,有知觉的,理性的,合理的,推理的)(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把客观事物转化为主观观念的第一步,它以直接性为特点,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心理反映形式揭示事物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外部联系。
(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借助于抽象的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以间接性、抽象性为特点,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基本形式。
(3)感觉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它是感性认识从而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
(4)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5)表象表象是感性认识高级形式,它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6)概念概念是理性认识最基本的形式,它是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内在本质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
(7)判断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
判断是概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的个别和特殊的东西的丰富性的展开。
(8)推理推理是人的思维对外部世界的理性把握,它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的统一。
(1)感性认识的理性渗透的具体表现①主体理性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感知活动的方向;②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和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深度或水平;③感性认识的结果必须借助于理性形式来描述,感性经验只有通过理论解释才能成为人类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
(2)理性认识的感性渗透的具体表现人的理性认识也同样渗透着感性认识因素,具体表现在:①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它将感性认识的丰富内容包摄于自身;②理性认识总以一定的语言、符号作为其物质手段。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和典型题考研真题详解(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圣才出品】
第5章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5.1 复习笔记唯物辩证法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实践活动的辩证法。
作为客观辩证法,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各个基本环节之间是无所谓先后顺序的。
主观辩证法是一种辩证的思维。
是人的认识和思维活动中的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作为形式的主观辩证法和作为内容的客观辩证法是同一的。
一、整体与部分1.整体与部分的含义(1)整体与部分或哲学史上的一与多,是一对既互相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辩证法范畴。
整体与部分,又称全局和局部。
(2)整体是指若干对象(或单个客体的若干成分)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3)部分是指相对于这种整体来说的个别对象。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一与多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互相对立和互相依存。
具体表现为:(1)整体与部分的互相包含。
①整体包含部分是没有疑义的;②部分包含整体的含义除了上面所说部分蕴涵整体而外,还指部分包含整体的基本因素,部分是一具体而微的整体。
(2)整体与部分的互相转化。
整体与部分的互相转化实际上是讲整体与部分区分的相对性。
①最简单的转化是地位的转化,即一个整体对包含着它的更大的整体来说就是部分,一个部分对它的组成部分来说则是整体;②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真实的互相转化是一个部分变成与它的整体并列的另一整体,一个整体变成与它的部分并列的另一部分。
(3)整体不一定等于部分之和。
如果从哲学上加以全面概括,这里有三种情况:①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不是功能大小问题;②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③整体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3.作为思维形式的整体与部分(思维形式的辩证关系即主观辩证法)整体与部分是一对重要的逻辑范畴,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综合和分析的思维方法的客观基础。
正是由于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因而在思维中可以把整体分析为各个部分,又可以把各个部分综合为整体。
最新全国2014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真题与答案详解
全国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它的( ) 0-16A.实践性 B.阶级性 C.深刻性 D.批判性2.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 C ) 0-7A. 培根和洛克 B.黑格尔和费尔巴哈C.斯密和李嘉图 D.圣西门和傅里叶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D ) 1-41A. 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4.规律的两个特点是( A ) 1-78A. 客观性和普遍性 B.客观性和历史性C.普遍性和持久性 D.普遍性和自觉性5.“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C ) 1-61A. 要注重分析矛盾的同一性 B.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斗争性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6.下列关于意识起源的正确说法是( B ) 1-80A. 意识是主观自生的 B.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7.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 C ) 2-93A. 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B.前者是能动反映论,后者是机械反映论C.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 D.前者是唯理论,后者是经验论8.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B ) 2-95A. 兴趣爱好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理9.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 ) 2-107A. 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识、表象C.抽象、具体、再抽象 D.分析、归纳、综合10.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包罗万象的真理是不存在的,这是因为真理具有( B )2-120A. 绝对性 B.相对性C.全面性 D.片面性11.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中,其决定性作用的是( D ) 3-139A. 产品分配方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C.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12.按照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标准,我们可以把人类历史划分为( B ) 3-149A. 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B.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C.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D.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13.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C ) 3-157A. 政治标准 B.思想标准C.经济标准 D.文化标准14.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在于人能够( A ) 3-134A. 制造和使用工具 B.创造和使用语言符号C.积极地适应外部环境 D.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1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D ) 4-190A.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C.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16.劳动力的价值决定有一个重要特点,即( C ) 4-198A. 它由其生产的剩余价值决定 B.它由其使用价值决定C.它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 D.它包含习惯和法律因素17.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B ) 4-203A. 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C.资本积累规律 D.平均利润规律18.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D ) 4-221A. 实用主义 B.享乐主义C.功利主义 D.利己主义19.价值增殖产生于资本循环中的( B ) 5-225A. 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C.销售阶段 D.运输阶段20.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分析( A ) 5-232A. 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是如何实现的B.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的C.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的D.资本循环是怎样运行的21.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不应包括( D ) 5-238A. 工人的工资 B.原材料费用C.机器设备的折旧费 D.机器设备未折旧部分22.资本主义商业店员所从事的商品买卖活动( D ) 5-250A. 创造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B.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C.创造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D.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23.资本主义银行的利润率一般应相当于( A ) 5-253A. 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B.垄断企业的利润率C.银行的存款利息率 D.银行的贷款利息率2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体形成于( D ) 6-274A. 资产阶级革命以后 B.工业革命以后C.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5.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万能垄断者是( D ) 6-270A. 处于垄断地位的工业企业 B.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银行C.处于垄断地位的商业企业 D.处于垄断地位的非银行金融机构26.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 C ) 6-288A. 全都是无偿提供的 B.对发展中国家是完全不利的C.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方式 D.对发展中国家是完全有利的27.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D ) 7-319A. 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专政 B.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C.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主 D.消灭剥削进入无产阶级社会28.社会主义根本的和首要的任务是( A ) 7-326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加强无产阶级专政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29.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 D ) 8-342A. 平均分配 B.按生产要素分配C.按劳分配 D.按需分配30.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在( D ) 8-344A. 社会主义革命中实现的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的C.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实现的 D.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31.下列各项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的有( ACD ) 0-9A. 细胞学说 B.狭义相对论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D.生物进化论32.实践的基本特点包括( BCD ) 1-45A. 普遍性 B.客观性C.自觉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3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 AC ) 2-107A. 唯理论和经验论 B.唯意志论和宿命论C.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D.二元论和不可知论3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 BC ) 2-120A. 现有的实践能够检验现有的全部认识 B.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C.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作出检验 D.实践一次就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35.下列各项中,属于社会存在的有( ABC ) 3-132A. 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36.下列各项正确表述可变资本含义的有( BC ) 4-201A. 可变资本是通过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B.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C.可变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增殖的那部分资本D.可变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转移的那部分资本37.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的制度中,“三权”包括( ACD ) 4-214A. 立法权 B.财政权 C.行政权 D.司法权38.影响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有( BD ) 5-255A. 股票的票面价格 B.股息C.平均利润 D.银行利息率39.以下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的有( CD ) 6-297A.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B.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资本社会化形式的发展 D.工业和科技革命的发展40.从人员构成上看,马克思主义政党( ACD ) 7-333A. 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 B.由工人阶级的全体成员组成C.有其他阶级的先进分子加入 D.有其他阶层的先进分子加入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41.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2014年北京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2014年考研,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选择,也是最让我欣慰的一次抉择。
我以第一的总成绩被地大思政学院马克思主义专业录取。
说到该专业,其实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感悟的,虽不能与自然科学的那些高大上专业相提并论,但是每个专业既存在,即有其合理性。
对于那些对本专业迷茫的孩纸,我只想说,如果你只是混文凭,请慎重,因为即使你考上,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你也会很痛苦的。
女生以后如果选择教师职业,这何尝不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从思想上净化孩子心灵(PS:不是所谓的"洗脑")至于如何去净化,那就看你本人报以何种态度对待孩子们了。
废话不多说,我把我各门课准备的情况说一说。
一、初试1、政治:由于专业考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以对于政治也没怎么看,买了本真题和肖秀荣1000题,但是真题没怎么做,肖秀荣的1000题倒是做了选择题,但该错的还是会错,毕竟题目太多,个人觉得没什么太大的作用(对于考本专业的同学,我觉得政治应该不会是太大问题吧)。
政治得高分,选择题是关键,尽量少错。
如果对专业课复习的扎实,选择题不会错太多。
报班的同学在后期的政治后,老师们会讲到选择题容易让你跳的陷阱。
大题的话,其实每个辅导机构都会在冲刺阶段猜一些题目,到时候大家都互相问问,另外,肖秀荣的最后几套冲刺题还是不错的,不妨看看。
答题的时候尽量调理一些,把序号都标清楚,尽量多写。
多写多得。
O(∩_∩)O哈哈~。
2、英语:我没有专门去买单词书背单词,因为我觉得对我不适用,记了就会忘。
对于单词关,个人认为还是在阅读中攻克吧。
英语真题我从1997年开始做的,这个是因为考研班老师让这样做得,我们发的有资料,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对于没有资料的同学我建议你们最好找找那几年的,真题按着年份倒着来做,先做阅读,一定要反反复复做,把每篇文章中的生单词都要汇总,熟记。
其实考研高频词汇也没有多少,历年真题中都会有重复,所以我才建议在阅读中攻克单词关。
对于阅读理解呢,一定要分析长难句,分析多了你心理就不会有负担了。
中国地质大学考研政治真题及参考答案2014
中国地质大学考研政治真题及参考答案2014
一年的努力只为今天的战斗,2014年1月t日全国研究生统一政治考试已经落下帷幕,本网站为您第一时间发布2014年中国地质大学政治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2014年考研真题及答案最新资讯发布尽在考研真题栏目及考研答案栏目,期待您的关注。
点击查看》》2014中国地质大学考研政治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2、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3、B(价值补偿)
4、C(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5、B(决定性作用)
6、A(实行差额选举)
7、B(我国社会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
8、A(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9、D(他认定改造国民性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10、A(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
11、C(“红旗到底打得多久”)
12、D(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13、A(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14、D(法律是道德的支撑)
15、D(为民务实清廉)
16、C(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6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辨析题(每题8分,共40分)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建构。
2.实践活动的本质活动是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和主体对客体的超越性的双向运动。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人们所面临的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都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
5.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发展和运动的联系区别。
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是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点。
4.为什么说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新时期深化对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
2.论述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参考答案:
一、辨析题(5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建构。
答:此观点是错误的。
具体分析如下: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1)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人的认识不
论表现形式多么抽象和复杂,归根结底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所以,反映的摹写性表明了反映的客观性。
(2)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人们为了在实践中实现预定的目的,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象,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
人类思维探寻把握本质的抽象活动,鲜明体现了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基于这种认识,人类结合自己的需要在头脑中创新出新客体的理想形态和功能更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如众多人类重大科技成果的问世,都彰显了人的认识活动的创造性意义。
综上,认识的本质不是主体对客体简单的能动的建构,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实践活动的本质活动是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和主体对客体的超越性的双向运动。
答:此观点是正确的。
具体分析如下:
(1)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的内涵
①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②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
(2)主体客体化的内涵
主体客体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
它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体现,是
主体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活动积淀、凝聚和物化在客体中。
实际上,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结果都是主体客体化的结果,这也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
在主体客体化的同时,还发生着客体主体化的运动。
(3)客体主体化的内涵
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这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超越性。
综上所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答:此观点是正确的。
具体分析如下:
(1)商品价值量的内涵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内涵
社会必要劳动量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基础,而衡量劳动量的尺度则是劳动时间。
所以,社会必要劳动量也称之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这里的“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劳动力的正常性质,即“劳动力在它被使用的专业中,必须具有在该专业占统治地位的平均的熟练程度、技巧和速度。
这种
劳动力必须以通常的平均的紧张程度,以社会上通常的强度来耗费”。
它意味着形成价值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条件都必须具有正常的性质。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综上,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在历史发展阶段上,人们所面临的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都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
答:此观点是正确的。
具体分析如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2)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生产力发展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制约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
只有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综上,在历史发展阶段上,人们所面临的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都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
5.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答:此观点是错误的。
具体分析如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2)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值过程。
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为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综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不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