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的简介
![清明节的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cc8b520561252d380eb6e6e.png)
清明节的简介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1]。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来历1、介之推的传说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清明节简介 100字
![清明节简介 1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cfbdbd4f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2.png)
清明节简介 100字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由汉族传统节日《清明节》构成,一般在每年的4月5日,此时正值春分点,各地气温回升,树木开始发芽,满山春色盎然。
历史上,清明节是祭祖祭祀的重要节日,家家户户祭拜祖先、扫墓,习俗有“插茱萸”、“结茅花边”、“吃粽子”等。
近几年,清明节也成为大家游览名胜古迹、旅游观光的大好日子。
3000字: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由汉族传统节日《清明节》构成,一般在每年的4月5日,此时正值春分点,各地气温回升,树木开始发芽,满山春色盎然。
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夏朝时,就有记载。
古书《夏记》中提到“自五月初七来,聚葬之官,以哀其臣”的记载,说明自古以来中国民族就有“清明祭祖”的习俗。
宋朝时由于宗教影响,清明节被列为官府放假节日,而到了清代,清明节就在汉族传统节日中独揽魁首,清明节成为最重要的民间节日。
历史上,清明节是祭祖祭祀的重要节日,家家户户祭拜祖先、扫墓,习俗有“插茱萸”、“结茅花边”、“吃粽子”等。
插茱萸是一种传统的习俗,即在清明节期间,为祭祖,把茱萸插在墓前,招财聚宝,为家庭带来繁荣;结茅花边指的是在清明节期间,用茅叶或桑叶结成花边条,挂于屋门上面,寓意祝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以及祈求来年丰收;吃粽子则是久远的食俗,其本义即为端午粽子,可追溯至春秋时期,但时至今日,吃粽子也渐成了清明节的重要闹文化之一。
清明节也有许多民间文体活动,如秋千、抛石乐、坐锣等,以及除夕祭祖、抚除、踩高跷等习俗,从这些民俗的流传中可以看出,清明节对汉族古老文化的精髓仍存在许多方面。
近几年,清明节也成为大家游览名胜古迹、旅游观光的大好日子,以及休闲娱乐的优秀提案。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品尝香甜美味的粽子,游览美丽的自然风光,接受生动的历史文化内涵。
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既是记忆历史、思念亲人的日子,同时也是了解传统文化、欣赏自然风光的好时机。
今天,清明节仍然保留着它的纯朴的习俗,传递着汉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它的清新之趣,让中国人民在这个节日中享受清脆丰富的习俗风情,让我们在清明节时节,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
![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28feab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e.png)
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祭祀祖先,扫墓祭奠,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这些传统的祭祀活动,清明节还有许多有趣的传统文化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朝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会在每年的春分时节,也就是阳历4月5日左右,进行祭祀活动。
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
二、清明节的习俗1. 扫墓祭奠扫墓祭奠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烧香祭拜,献上鲜花和食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踏青赏花清明节也是一个适合踏青赏花的好时节。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到公园、山林、郊外等地方,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3. 玩风筝清明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传统习俗,就是玩风筝。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到公园或广场上放飞各种各样的风筝,享受风筝飞翔的乐趣。
4. 吃清明粥清明节还有一个传统的食品,就是清明粥。
这种粥是用糯米、红枣、桂圆等食材熬制而成的,口感甜美,营养丰富,是清明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三、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清明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清明节是一个重视家族和亲情的节日,人们通过祭祀祖先,表达对家族和亲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
其次,清明节也是一个重视自然和生命的节日,人们通过踏青赏花、玩风筝等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最后,清明节还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节日,人们通过扫墓祭奠、吃清明粥等传统习俗,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魅力的节日,它不仅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更是一个重视家族、亲情、自然和传统文化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让我们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清明节介绍
![清明节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fd54a6fd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5a.png)
清明节介绍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清明节气交节时间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并不固定在某一天,但以4月5日最常见。
清明这一节气,生气旺盛,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清明前10日后8日及清明前后各10日(仲春与暮春之交)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清明节,人们要扫祖墓,除杂草,培新士,祭祖先、悼亡灵。
如今也是祭扫烈士陵园,进行植树造林开展传统教育的日子。
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
寒食节不准动烟火,只能吃冷食凉菜,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推。
他追随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流亡国外。
文公回国后,重赏随从。
介子推却未得赏赐,与母隐居绵山(即今山西省个休县东南的介山)。
后来,文公要给他封官赐爵,他却坚辞不受。
文公无奈,只得放火烧山,本想逼他出来,没想到竟把介子推母子烧死在山中。
后因寒食和清明相连,逐渐合为一个节日,成为了人们追思祭祖,缅怀亲人的节日。
简述清明节的由来
![简述清明节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30674ce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f.png)
简述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又叫扫墓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和一些少
数民族都会在这一天前往祭扫先人。
通常是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
也就是阳历的4月4日左右。
清明节起源于周朝时期,当时,周武王灭商后,定都洛阳,齐桓
公为了缅怀武王、纪念功臣,就规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寒食节,禁
止生火和端详,以此表达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到了唐代,寒食节和扫墓节逐渐合二为一。
唐朝时期,因为天子
要行幸山野,陪葬亲亲故在此时,文人墨客也常在寒食节到山野游玩,寻找灵感。
陆游的《东篱寄韦渠处士》中“小雨梧桐叶轻重,扫阶马
足声单。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
”也是一副充满清明节时
节气息的行吟之作。
在古代,清明节的过程就是扫墓和祭祀祖先。
人们会在这一天给
先人上香、擦洗墓碑、扫墓,并向先人祈福,祈求得天神和先祖保佑。
除了祭祖还会在清明节这天采撷野菜,吃青团、踏青、蹴鞠和荡秋千
等活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人们已经不能像古人一样在这一天随
便放假去寺庙、祖坟或者家人的墓园,用糯米在墓前画个圈子给祖先
全家贯串上。
现今我们更加重视悼祭仪式和习俗。
而为了提高大家对
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国家也规定了清明节为法定假日。
总的来说,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扫墓祭祖是大家必不
可少的活动之一。
虽然每个地区的习俗有所不同,但背后的历史和文
化内涵却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弘扬的。
24节气清明的简介
![24节气清明的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3a77d0f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7c.png)
24节气清明的简介清明节简介春分后15日为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
清明节礼俗丰富,但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01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
清明节的祭祖习俗,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虽然清明的节日禁火寒食习俗在宋代才揉合定型普及成为全国民间习俗,但清明节扫墓祭祖、礼敬祖先习俗早已有之。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踏青、扫墓之外,在历史发展中还吸收了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清明节扫墓祭祖的节俗传统自古持续不断,就是到了当今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墓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等,又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祖先的追念。
全国各地清明节的习俗不同之处1 、北京清明节习俗传统的“寒食节”又称“换火节”,说的是家家户户烧了一冬的炉膛,开春后要灭火清理了,所以家里停火一两日,只能吃凉食了。
因此旧时北京很多家庭都在寒食节的前一天准备出次日的食品,大多是一些小吃,逐步就演化出了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绝。
寒食十三绝是什么?有一种说法,“寒食十三绝”具体包括:蹄烧饼、螺丝转、馓子麻花、姜丝排叉、驴打滚、糖火烧、艾窝窝、糖卷馃、糖耳朵、豌豆黄、焦圈、硬面饽饽、芝麻酱烧饼。
另版“寒食十三绝”:奶油炸糕、螺丝转、馓子麻花、姜丝排叉、驴打滚、糖火烧、艾窝窝、面茶、糖耳朵、豌豆黄、焦圈、硬面饽饽、芝麻酱烧饼。
2、浙江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浙江桐乡民间流传着“清明大如年”的俗语。
桐乡是江南蚕桑的主要产地,其乡间流传着丰富的蚕乡习俗,清明轧蚕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优秀5篇)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8d2b33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b3.png)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优秀5篇)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篇一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要去扫墓,表示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篇二清明节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代吴惟信所作的《苏堤清明即事》诗,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清明踏青的盛景。
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则写出了清明踏青流连忘返的心情:“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欧阳修的《踏青》动静结合:“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爱不释手。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这一天要禁动烟火,等到清明要“乞新火”。
人们往往将这两个节日合起来过。
白居易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韦应物咏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
说的是清明寒食之际,人们在园中踢球为戏。
清明节基本简介内容
![清明节基本简介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7dfcc32cd15abe23492f4d75.png)
清明节基本简介内容清明节,英文标准译名:tomb-sweeping day或者pure brightness。
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
(此节日现已列入国假3天)。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进行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一些修佛的人会烧些自己或者找人代抄的佛经给他们去世的亲人朋友,意在帮助亡人早日脱离地狱之苦,从而离苦得乐。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
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
![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d02c9f5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26.png)
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具有悼念祖先、扫墓祭祀的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清明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和节日意义三个方面详细介绍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
一、清明节的历史起源清明节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一个具有悼念和祭拜祖先的节日。
据传,晋国人民为纪念贤臣介子推,这一天戒除烟火,特意设立“寒食节”,以表达对贤臣的敬仰之情。
后来渐渐衍化为纪念先祖、扫墓敬祭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的名字来源于《尚书·周书·夏书》中的“清明之日”。
清明即大概地处在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春分”后的两周内,象征着大地回春、万物复苏。
在这个时节,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传统习俗1. 扫墓祭祖: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是扫墓祭祖。
人们会前往祖坟,整理坟墓周围的杂草,烧香、祭拜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2. 祭祀祖先:在清明节,家庭会备办丰盛的食物,摆放在祖先牌位前或者坟前作为供品,祭祀祖先。
这种传统认为祖先在另一个世界里仍然存在,对于子孙后代有一定的保佑和庇佑作用。
3. 务农行乐:清明节也是春耕时节,农耕民众会在这天进行特殊的活动,如办农耕文艺表演、举行田野运动会等,既庆祝丰收的同时也增进农民之间的友谊。
4. 编织柳条、放风筝:清明时节正值春风吹拂,人们会采摘柳条编织柳艺品,将其挂在门前或者佩戴在头发上,寓意吉祥。
同时,清明节还是放风筝的好时机,人们会放飞各式各样的彩色风筝,享受春天的美好。
三、清明节的意义1. 祭扫祖先:清明节是祭扫祖先的重要时刻,通过扫墓祭祖,人们传承着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弘扬着尊重祖先、敬畏生命的优秀传统。
2. 重视亲情:清明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通过祭拜祖先,加深了对家族的认同感和亲情的关怀,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3. 勤劳务实:由于清明时节正值春耕时节,清明节也象征着农耕民众忙碌的开始。
劳动与务实的精神被强调,同时也增进了人们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42c682b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4.png)
清明节简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总结、合同协议、申报材料、规章制度、计划方案、条据书信、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report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application material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schemes, doctrine letters, emergency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清明节简介清明节简介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
24节气清明简介
![24节气清明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9da250e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be.png)
24节气清明简介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4月5日-7日之间太阳到达
黄经15°时为清明。
斗指丁,太阳(黄经)对着15°,也就是对
着清明节气开始。
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荆楚岁时记》记载:“三月上旬之时,人们纷纷插柳于门,谓
之“清明柳”。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
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最热闹、最传统、最富有特色的民族习俗。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它是纪念古代贤臣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之中而死的故事。
后来人们为纪念他而不与这个节日结合,便有了清明节扫墓的习俗。
—— 1 —1 —。
清明节由来和习俗介绍
![清明节由来和习俗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3bbfa7c4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dd.png)
【导语】清明节兼具⾃然与⼈⽂两⼤内涵,既是节⽓⼜是节⽇。
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的主题。
以下是整理的清明节由来和习俗介绍,欢迎阅读!1.清明节由来 清明节为每年公历4⽉5⽇前后,节⽇的来历和纪念介⼦推有关。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重⽿为逃避迫害⽽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处渺⽆⼈烟的地⽅,⼜累⼜饿,再也⽆⼒站起来。
随⾂找了半天也找不到⼀点吃的,正在⼤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介⼦推⾛到僻静处,从⾃⼰的⼤腿上割下了⼀块⾁,煮了⼀碗⾁汤让公⼦喝了,重⽿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发现⾁是介⼦推⾃⼰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九年后,重⽿作了国君,也就是历的晋⽂公。
即位后⽂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唯独忘了介⼦推。
很多⼈为介⼦推鸣不平,劝他⾯君讨赏,然⽽介⼦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
他打好⾏装,同悄悄的到绵⼭隐居去了。
晋⽂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带⼈去请介⼦推,然⽽介⼦推已离家去了绵⼭。
绵⼭⼭⾼路险,树⽊茂密,找寻两个⼈谈何容易,有⼈献计,从三⾯⽕烧绵⼭,逼出介⼦推。
⼤⽕烧遍绵⼭,却没见介⼦推的⾝影,⽕熄后,⼈们才发现背着⽼母亲的介⼦推已坐在⼀棵⽼柳树下死了。
晋⽂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发现⼀⾎书,上写道:“割⾁奉君尽丹⼼,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推,晋⽂公下令将这⼀天定为寒⾷节。
第⼆年晋⽂公率众⾂登⼭祭奠,发现⽼柳树死⽽复活。
便赐⽼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节的后⼀天定为清明节。
2.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寒⾷节要寒⾷禁⽕,为了防⽌寒⾷冷餐伤⾝,所以⼤家来参加⼀些体育活动,来锻炼⾝体。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部分地区妇⼥忌⾏路。
傍晚以前,要在⼤门前洒⼀条灰线,据说可以阻⽌⿁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中既有祭扫新坟⽣离死别的悲酸泪,⼜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个富有特⾊的节⽇。
清明节是什么节
![清明节是什么节](https://img.taocdn.com/s3/m/a7449bb4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a2.png)
清明节是什么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
每年的农历四月四日或五日,也就是春分后的第15天,是清明节。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也是悼念先人、缅怀历史的日子。
清明节源自古代的时候,在《春秋》中就有记载。
在这一天,人们会祭拜祖先,扫墓祭奠先人,祈求祖灵的保佑。
另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一些民俗活动,比如踏青、赛龙舟、风筝比赛等。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明程度的进步,人们对清明节的纪念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但祭祖扫墓的习俗至今仍然保留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清明节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开始把它纳入到了现代社会的文化中,不仅是一个传统的祭祖扫墓日,也是一个缅怀先人、顺应自然、感恩生活、向往未来的一系列活动。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一个载体,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一传统节日,并在今后的生活中,传承并发扬这一美德。
清明节是什么意思
![清明节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028c82cd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1e.png)
清明节是什么意思
《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清明节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或4月5日,这一天
人们会祭扫祖先墓地,悼念先人,祈求祖先保佑。
同时,也是一个纪念节日,用来缅怀历史上的一些伟大人物和事件。
清明节最初起源于古代的民俗信仰,人们相信在清明这一天,阳气复苏,大地回春,是一年中祭祀、掃墓和踏青活动最为适宜的日子,所以清明节也被称为“踏青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融合了祭祀和缅怀的传统节日。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整装前往祖先坟墓,为先人祭奠、祈福,也会在坟前献上美酒、鲜花、水果等物品,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另外,一些地方还会举行一些传统文化活动,比如放风筝、荡秋千、踏青赏花等,同时也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除了祭祀和缅怀先人,清明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关注环境保护和珍惜自然资源。
清明节时节正值春季,正是大地复苏的时候,人们出行踏青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保护,不破坏自然风景。
总的来说,清明节是一个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还能感受到家国情怀和对自然环境的珍惜之心。
二十四节气清明的习俗简介
![二十四节气清明的习俗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2ffe436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70.png)
二十四节气清明的习俗简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一般落在每年的4月4日到6日之间。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扫墓祭扫,还会进行一些特殊的习俗活动。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清明节的习俗。
祭祀祖先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
在清明节这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供上鲜花、香烛、水果和其他的祭品。
祭拜完祖先后,还会进行一些祈求平安和祝福的祭祀活动。
扫墓祭扫清明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就是扫墓祭扫。
这是一种表示思念和缅怀过去亲人的方式,也是一种传承祖先文化和展示家族传承的外在表现。
家族成员一起前往先祖墓地,扫墓、祭拜,同时也会沟通感情,增强家族凝聚力。
植树清明节还是一个弘扬生态文明的节日,植树就是清明节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植树活动,人们可以增强环保与生态文明的意识,减少因人类活动而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植树不仅可以增强生态理念,还可以为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环境。
踏青游玩除了祭祀祖先和扫墓祭扫,清明节休闲娱乐也是很重要的活动之一。
清明节正好适合踏青游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可以参加户外运动、登山、野餐等。
如果是带着小孩一起出去玩,还可以在公园里放风筝、做游戏,让孩子们体验到活泼自由的感觉。
吃清明食品清明节的食品非常丰富,比如蒸食和馒头等。
这些食品主要是为祭祀的亲人准备的,代表着亲情、纪念和尊敬。
同时,清明节还有一些寓意吉祥的食品,如青团、蜜黄瓜等,希望能够带来好运和平安。
以上是关于清明节的习俗介绍。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具有悼念故人、祭祖、感恩和尊敬的深刻意义。
祭祀祖先和扫墓是传统的习俗,而植树、踏青、游玩和食品等活动则是现代文明中的新习俗,这些习俗反映出人民生产、生活、思想、文化等众多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文化素质。
我们应该传承推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文明新风。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37f0596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d3.png)
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
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
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
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
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
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
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
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
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
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
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关于清明节的资料_清明节
![关于清明节的资料_清明节](https://img.taocdn.com/s3/m/d99b1564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84.png)
关于清明节的资料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XX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言。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舟山:祭奠时,出于对先人的尊重怀念之情,人们皆先剪除杂草,修整 陵木,搬土培坟,所以称之为扫墓。继而,点香烧烛,摆螺蛳、青饼、 条子糕、菜肴等供品,老式的家长率全家老小下跪磕头,新式的行鞠躬 礼。祭礼毕,坟顶插竹幡,焚烧纸钱及冥钱,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 糍钱”(麻糍即青饼也,其形状有圆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坟后,回家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 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 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 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 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 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 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 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 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牧 借路 清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问上 酒行 家人 何欲 处断 有魂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 唐 ) 杜 牧
《 清
明 》
。 ?。 ,
日春 暖回 神大 州地 二九 十千 四万 番里 花寒 信食 风雨 。;
训睹 言物 在思 耳亲 犹常 记入 心梦 。;
佳春 节风 倍重 思拂 亲地 。;
各地过清明
山西:清明节,全省盛行“打秋千”,还盛行放风筝。田间街头,到处 可以看到欢乐的孩童,手牵长线奔跑竞比。 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 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 鬼魂进宅。 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是清明节民俗活动的最大特 点。
谢谢观赏!
1.清明节简介 2.清明节的由来 3.清明节习俗 4.清明节食俗 5.清明节古诗 6.清明节对联 7.各地过清明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 清明和冬至,且清明影响相对更大更广。 由于 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 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 用它安排农事活动。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 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 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春耕春 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 豆”“植树造林,没过清明”的农谚。由于清 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 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清明时节的 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经到了转暖的时候,万物开始复
苏,可以春耕播种了。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
“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
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
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
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 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 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 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 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 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
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
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
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 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 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 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 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 的清明节。从此,清明节踏青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一种 固定的风俗。
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
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
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
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
切的关系。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 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 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 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吃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 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 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 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 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 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 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 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 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 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 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