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学期克和千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3篇(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案3篇(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一、说教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
要求学生熟悉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根底。
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阅历动身,敏捷处理教材,先熟悉克,再熟悉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学问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试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生熟悉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肯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展简洁的质量计算。
2、连续培育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法、鼓舞共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熟悉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熟悉。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肯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奇怪心强,依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奇怪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爱、熟识的嬉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觉,猎取新知,同时还采纳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制造了良好根底。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表达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纳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加、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置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沟通一下好吗?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觉吗?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拟轻的用克作单位,比拟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8.1《克与千克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8.1《克与千克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克与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能运用不同质量单位表示物体的质量,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内容是学生认识质量的基础,对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质量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质量有一定的认识,但距离系统化、精确化还有差距。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逐步建立质量的概念,掌握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能运用不同质量单位表示物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掌握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克与千克表示物体的质量。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练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砝码、天平、实物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上课之初,我会通过一个故事情境引入:小猴子和熊宝宝比谁摘的桃子多。
请同学们猜一猜,他们谁能摘得多?这时,我会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小猴子和熊宝宝摘的桃子数量是不同的,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质量单位。
2. 呈现(10分钟)接着,我会拿出准备好的砝码、天平和实物,向学生展示如何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首先,我会用天平称量一个苹果,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的质量。
然后,我会拿出一个装有10个苹果的袋子,请学生猜测这个袋子的质量。
在这个环节,我会引导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并得出1千克=1000克的换算关系。
二年级数学下册8克和千克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新人教版
8 克和千克【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1.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指导】本单元内容可分三层进行教学。
第一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使学生感受物品有轻重之分,知道物品有多重要用秤去称,从商品的包装标示可以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要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第二层: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时可多为学生提供几种约重1克、1千克的物品,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为了和国际接轨,向学生介绍千克可以用“kg”表示,克可以用“g”来表示,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约是1克、1千克的物品,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
第三层:为学生提供称量的机会,介绍一些常用的秤,通过实际操作认识一些常见秤的数值,巩固实际测量经验及质量观念。
本单元的教学必须从生活中来,在操作中巩固,在实际应用中掌握。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3课时1.克和千克的认识…………………………………………………………1课时2.解决问题…………………………………………………………………1课时3.练习课…………………………………………………………………1课时【知识结构】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内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材第101~103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一架天平、一个鸡蛋、一个苹果、几粒黄豆学生:四人小组一袋食物(10克胡椒粉、100克方便面、50克薯条)四人小组一个信封(一粒黄豆、1枚1角硬币、1颗牛肉糖、1个果冻)每人一枚2分的硬币和质量为1千克的实物【情景导入】介绍工具,引入课题先让体重、身高有明显差距的两名同学在黑板前站一站。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八单元《克与千克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八单元《克与千克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克与千克》是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本课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质量的大小,培养学生的量感。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和掌握克和千克。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质量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数学课堂上,学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强调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质量的感知和量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理解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质量的大小。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和掌握克和千克。
3.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电子白板、课件、克和千克的重量物品、天平等。
2.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每组一份重量物品、称重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电子白板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重量物品,如水果、蔬菜等,让学生猜一猜它们的重量。
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克和千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以实物为例,呈现1千克和1克的重量,让学生感受它们的大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称重工具测量不同物品的重量,并记录在中。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称重工具。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优秀教案.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优秀教案.docx八、克和千克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1)【教学内容】教材第101~102页例1和例2【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质量单位,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让他们认识一些不能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质量观念,培养估测意识。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认识秤等工具,了解称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4.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难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准备】盘秤、天平、黄豆、200克的果冻、500克的盐、二分硬币、水果、1千克沙子等。
【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探究新知―→认识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巩固应用―→能感知物体的质量。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课件出示两名学生对话情景:比一比谁更重,我的体重是45米,我更重,是52分钟)师:他们说的对吗?你有什么想说的?生:米是长度单位,分钟是时间单位。
师:那到底在生活中是用什么单位表示质量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到小猴子新开的超市看看吧。
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答。
师:它们的质量是用什么单位表示的?生:克,千克,g,kg。
师:其实英文字母g,就表示克,英文字母kg,表示千克。
(板书:克(g),千克(kg))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8 克和千克》学历案-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克和千克》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是“克和千克的认识”。
我们将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换算方法,并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单位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学习目标1. 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够正确读写“克”和“千克”的符号,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通过实践活动,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简单的质量估算和计算。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三、评价任务1. 口头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其对于“克”和“千克”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2. 书面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克”和“千克”换算关系的掌握情况,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3. 互动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评价对方对于“克”和“千克”的理解和应用情况,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买水果、蔬菜时的称重,引导学生思考质量的概念,并引出“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
2. 新课讲解:通过图示、实物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克”和“千克”的符号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1千克=1000克)。
同时,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这两个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称重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不同物品的质量,并尝试用“克”和“千克”来表示。
4.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克”和“千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并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多加留意和应用。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后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克”和“千克”概念的掌握情况,以及换算能力的应用。
2.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正确的应用。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课时克与千克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课时克与千克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为二年级下册数学课程中关于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的认识和应用。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1. 质量单位的认识:介绍克与千克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它们在度量质量时的作用。
2. 质量单位间的换算:教授如何将克转换为千克,以及千克转换为克。
3. 质量单位的实际应用: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能够运用克与千克进行质量的估测和计算。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克与千克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难点1. 单位换算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1千克等于1000克的换算关系。
2. 质量单位的实际应用:指导学生如何将质量单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进行准确的质量估测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千克和克的度量工具,如电子秤、天平;相关的教学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学具:学生在课堂上需准备练习本、铅笔等基本的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质量的物品,引发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克与千克的概念,并展示单位换算关系。
3. 实例演示:使用教具演示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质量单位的应用,并分享各自的理解。
5. 课堂练习:进行质量单位换算和应用的练习。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课重点,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简洁明了地展示克与千克的概念、换算关系以及实际应用示例。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将包括基本的质量单位换算题和应用题,旨在巩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侧重于学生对质量单位理解和应用的反馈,以便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优化。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关问题。
重点细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主要包括单位换算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克和千克》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盘称,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2袋500克的盐,各种实物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有一位叫芳芳的小朋友,她给姥姥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生2: 克和千克的单位使用有误。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除了克和千克,你还知道那些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公斤、斤、两)斤、两是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所以大家要学好它。
克通常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
(板书g kg)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究1.感知、认识“克”。
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2分硬币.请同学们拿1枚放在手上,掂一掂,说说你有什么感觉?师:这种轻轻的,像没有感觉的一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
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吗?(生举例)[评析:通过学生充分的掂量、感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事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克和千克-人教版(1)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克和千克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学生将了解1千克等于1000克,学会在生活实际中正确使用这两个单位。
教学内容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及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加深对这两个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其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教学难点1. 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特别是换算中的进位与退位。
2. 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准确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1. 天平一台,用于称量物品的质量。
2. 不同质量的物品,如橡皮、书本、水杯等。
3. 教学挂图,展示克和千克的标识及换算关系。
4. 练习题和小游戏,用于巩固知识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质量的观念,如购物时称重等。
2. 新授:介绍克和千克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1千克等于1000克。
4. 讨论与分享:每组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正确使用这两个单位。
5. 巩固练习:进行换算练习和小游戏,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板书设计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点,包括:克与千克的定义1千克 = 1000克换算的步骤和示例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作业设计1. 填空题:完成克与千克换算的练习。
2. 应用题: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 实践题:在家中选择物品称重,记录重量,并尝试进行单位换算。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是否能理解克与千克的概念。
学生在换算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风格。
本教案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
通过课后反思,教师可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重点细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或接受的地方,通常也是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和设计更巧妙教学策略的地方。
二年级《克和千克》教案
二年级《克和千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克和千克的含义,知道1千克=1000克。
2. 学生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的计量和换算。
过程与方法:1. 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受质量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计量观念。
2. 利用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克和千克的含义,知道1千克=1000克。
2. 学生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质量的计量和换算。
难点:1. 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克和千克的换算。
2. 学生能够将质量单位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克和千克的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克和千克的实物道具,如水果、蔬菜等。
3. 练习题及答案。
学生准备:1. 课本及练习本。
2. 学习用品,如笔、尺等。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如苹果、书包等,引导学生关注质量的大小。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环节二:探究新知1. 教师讲解克和千克的含义,让学生理解1千克=1000克。
2.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如称量水果、书包等,感受质量的大小。
环节三: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克和千克的知识。
2. 教师讲解答案,解析解题思路。
环节四:应用拓展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生活中哪些场景需要用到克和千克。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克和千克的知识。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针对性辅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第1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人教版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第一课时】克与千克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重点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三、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挂图;天平、砝码、盐两袋,学生准备一枚2分硬币,一些物品等。
五、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1)出示教材主题图问:你从图上知道了些什么?想知道什么?(2)师介绍说明:斤、两是我国常用的单位,而“克”、“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
(3)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千克”。
(板书:克和千克的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探究新知(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广泛收集、调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问: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2)认识秤。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问: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秤?能简单说一说它的用法吗?(3)认识“克”。
师出示一枚两分硬币,问:想不想知道这枚硬币的重量?师示范操作,学生看(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1,说明1枚2分硬币重1克)。
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4)称物品的重量。
师: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桌面上的物品有多重。
(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要求:a.先掂一掂,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用天平称物品的质量。
b.称好的物品质量用近似数表示就可以。
先估量一袋盐的质量,再看一看袋上的数据。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教学设计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指出解题中的常见错误,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换算关系及生活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邀请学生分享学习质量单位的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强调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二、新课内容:
1.讲解“克”和“千克”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质量,并用“克”和“千克”进行描述。
3.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称重实际物体,进行质量单位换算。
4.学生分享实践活动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质量单位换算,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进行物体质量的描述和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购物、称重等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质量单位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对于质量单位概念的理解,我将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辅助等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2)针对质量单位换算,我将设计有趣的换算练习,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换算规律。
(3)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质量,并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质量单位知识,巩固所学。
3.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动机
介绍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称重等,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质量单位的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及换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并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长度、面积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质量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单位换算的知识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行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并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练习、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及换算。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如苹果、书本、糖果等,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练习题和小卡片,用于练习和巩固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情境,如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质量的问题,引出质量的概念,进而引入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实物,如苹果、书本、糖果等,向学生介绍克和千克的概念,讲解它们的换算关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用天平称量实物,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及换算。
二年级数学下册8克和千克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新人教版
8克和千克本单元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质量单位,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认识质量单位“克”及相应的测量工具——天平;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及相应的测量工具;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科书借助学生熟悉的超市情境及日常事物,基于学生对质量的已有认知,从不同层次编排教学内容。
注重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感受1克和1千克的区别,同时注重估算测量方法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科书设置了丰富的活动体验来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对不同质量的感观和认识,为后期教学做好准备。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的内容。
在实际生活中,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学生不能靠肉眼观察得到,只能靠身体的感觉感知。
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需要在操作中才能充分地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
同时这部分的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多多少少有些买东西称重的经验,对轻重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品的轻重,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一般采用“重量”这个词,对“质量”“质量单位”这两种规范的表述很少接触,学生对此类词语理解能力有限。
本单元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克和千克是常见的质量单位,虽然“质量”这个词是规范的数学或物理名词,但在生活中人们一般不用,而采用“重量”这个词(尽管在物理上这两个词的含义并不相同)。
因此,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很少接触到“质量”“质量单位”这种规范的表述。
为了避免在教学时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教科书弱化了对于“质量”这个名词的使用,一般用“有多重”“轻重”等生活化的语言来进行表述。
2.注重设计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和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知道1千克=1000克,会根据物体的实际质量,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教学方法:合作法、操作法等。
教学步骤:课前谈活:1.分大组,取名。
让学生逛过超市,谈谈他们最喜欢吃什么,以小组竞赛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惯的养成。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超市商品包装图,引导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引导学生读出课题,从1克有多重开始研究。
新授:1.让学生通过感知2分硬币的重量,了解1克的重量。
2.引导学生在学具袋里找出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对1克的认识。
3.让学生参与活动小组,感知1千克有多重,通过掂量面条、苹果、盐等物品的重量,建立1千克的观念。
4.引导学生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知道1千克=1000克。
巩固练: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使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进行简单计算。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让学生根据物体的实际质量,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课堂小结:1.汇总学生的研究成果,总结质量单位的认识和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单位的实际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逛超市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商品包装图上所蕴含的数学信息,把“克与千克”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巧搭数学与生活之桥。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质量单位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在这节课中,老师通过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使用秤来计量物品的重量。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 》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一个知识点,主要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实际质量的估计和计算。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更高级的质量单位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长度、面积等基本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换算关系以及实际应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质量单位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实际质量的估计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2.难点: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实际质量的估计和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结合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等辅助教学。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有关克和千克的课件,展示质量单位的概念、换算关系和实际应用。
2.实物教具:准备一些重量不同的物品,如苹果、书本、糖果等,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克和千克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苹果、书本、糖果等,引导学生关注质量这一概念。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吗?我们怎么来表示它们的重量呢?”从而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呈现(10分钟)讲解克和千克的定义,让学生明白1千克等于1000克。
通过实物教具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千克和1克的重量。
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练习,如1千克等于多少克,10克等于多少千克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定一种物品,如苹果、书本等,用天平称出它们的重量,并记录在中。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8.《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首先,我意识到在课堂导入环节,我应该更多地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我可以通过展示不同物品的重量,如苹果、书籍等,来激发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好奇心和兴趣。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其次,在新课呈现环节,我发现我在讲解质量单位的概念时过于注重理论,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体验。因此,我计划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亲自使用天平和秤砣来称量物品的质量,从而加深他们对质量单位的理解和记忆。
-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对方的表现。例如,在进行质量单位换算的实践活动时,学生可以相互检查对方的计算结果,并给出评价和建议。
- 通过学生互评,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质量单位的概念和应用,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 家长反馈:
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质量单位换算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克和千克》新课呈现结束后,对克和千克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克和千克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克和千克知识的掌握情况。
情感升华:
结合质量单位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质量单位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克和千克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五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教学目标: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教学过程:(一) 趣味引入、初步感知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最喜欢吃糖醋排骨,你们喜欢吃吗?老师刚才从一位有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到底是怎样配料的?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A、感知1克的重量(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判断的正确吗 ?B、感知1千克的重量(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1课时 认识克与千克
第8单元克和千克第1课时认识克与千克【教学内容】教材第100~102页例1、例2以及练习二十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和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对“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进一步了解克的质量单位概念,能够用跟老师提供的秤来称量物体质量。
难点:建立1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秤、适量的生活用品、一枚2分硬币、黄豆若干、口香糖、水果。
学具:1.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准备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1克黄豆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一、课前口算训练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指名学生答题)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
3.通过刚才是实验表明,只有天平左右两边放一样重的物体托盘才会保持平衡。
二、情境引入1.了解质量单位。
谈话:上课前,你们到超市了解了哪些物品呢的重量,是愿意把了解道德信息与大家交流?学生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500克、100克、5公斤等。
教师指出:计量物品轻重,可以用克、公斤、千克、吨作单位,都是计量单位。
其中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
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生活中常见的是克和千克,这节课我们认识计量单位——克。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那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集中常见的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三、认识重量单位——克(g)1.教学例1,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请你再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盐比硬币重得多,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币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很轻的物体,我们就用克来衡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学生认为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感觉一袋绿豆比1千克轻。
教师建议把这些物品称一称,证明学生的感觉。
【设计意图: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在自由讨论中,把自己的体验和感知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知识在交流中赿来赿清晰。】
3、认识感知1克。
(1)感受1克有多重。
师: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它有多重。
③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3)请每个小组汇报。
小组1:这筒面约重1千克。
小组2:这袋水果约重1千克。
师: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筒面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包装纸上有提示。
师:你们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标记,你是怎么知道它大约是1千克?
生: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洗衣粉,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师:要想知道你们掂得准不准,就用盘秤来帮忙。(教师出示盘秤)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介绍表示轻重的单位。
师: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轻重,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多媒体课件出示:
2、认识感知1千克。
(1)掂一掂。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轻重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台秤、天平、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10袋味精等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多重,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明确:要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设计意图: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亲身经历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有思维价值的学习活动,自主建立起“克”和“千克”的关系,明确在称比较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在称比较轻的物品时用“克”作单位,了解“克”和“千克”的使用价值。】
三、巩固练习
1、说说下面的物品有多重。
师:一袋味精重100克,你认为有多少袋这样的味精是1000克?
学生思考后认为10袋味精是1000克。
教师逐一出示10袋相同的味精,学生进行口算,得到1000克。
教师又出示1袋洗衣粉,让学生观察上面的标注,学生清楚地看到是1千克。师:这10袋味精和这1袋洗衣粉哪个重?
学生发生争议,意见不统一,向教师提出建议在天平秤上称重比一比。教师演示,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什么位置?(正中间)那说明什么?
学生发现两边的东西一样重。
生:这10小袋味精和这1大袋洗衣粉一样重,说明1千克和1000克相等。师:对,你们回答太精彩了!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
请大家跟我读:1千克=1000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掂一掂,可以借住某个物体,用对比的方法形容自己感受到的物体轻重,说明学生真正有了一定的质量观念,形成了初步的能力。】
告诉学生: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教师拿出天平秤,简介天平秤的使用,示范称出1个硬币的质量。
学生举例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
生1:像这样大的一块橡皮大约是1克。
生2:校徽大约重1克。
生3:3粒玉米大约重1克。
生4:还有可能是4粒玉米重1克,因为有的玉米粒大,有的玉米粒小。师:1克与1千克有什么不同感觉?
【设计意图:学生在汇报交流对1千克的感知情况时,教师及时增加学习内容,以学生自己看到和体验到的有关“克和千克”的知识为起点进行教学,顺应了学生的认知需求。】
(4)认识盘秤。
师: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1千克,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学生在盘秤上称出课前老师准备的柚子有多重,柚子大约是1千克。其他小组分别称出筒面和水果有多重,它们大约也是1千克。
生:1克非常轻,1千克重,相差很远。
师: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2)找一找。
学生在准备的盘子里找大约是1克的物体,可以采用比一比、掂一掂的方法进行判断。
生1:一包药大约是1克。
生2:一包茶大约是1克。
4、建立克与千克的关系。
教师出示一袋味精,上面标注100克。
本课作业
课本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
gkg
轻:克重:千克
1个2分的硬币重约1克
每小袋大米100克10袋→1000克=1千克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5、知识拓展。
(1)大自然中的质量。
多媒体出示: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大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大约只有2克重。约有100千克重。它的一个
蛋就重1500克。
(2)认识秤。
秤是一个很大的家族,这个家族中有各种各样的秤。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儿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边介绍教师边用多媒体展示出各种秤。
完成教材第103页第2题,第105页练习二十第3题,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
2、说出它们的质量。
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1题。
3、连一连。
完成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第5题。
4、课后调查。
课后小调查:“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处?
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4题。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师: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请同学们掂一掂1千克的洗衣粉,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2)找一找。
每个小组有这几样物品:一袋绿豆、一袋大米、一包鸡精、一袋水果和一筒面。找出约重1千克的物品。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①将五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
②找出大牙膏是130克。
生2:一根火腿肠是40克。
生3:一袋茶叶是400克。
生4:一袋面粉重25千克。
小结:同学们在说物体有多重时,有的用“千克”作单位,有的用“克”用单位。在称物体轻重时,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用单位。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物品导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无形中初步建立质量的感知,为下一步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