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写人记事类散文学案苏教版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 写人记事类散文教案(三) 苏教版
写人记事类散文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探究写人记事类散文的做题思路2、掌握写人记事类散文的做题思路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练习探究写人记事类散文的做题思路难点:掌握写人记事类散文的做题思路教学参考网络、教材、高考题授课方法诵读式、讨论式、点拨式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小组讨论:5. 人称运用: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6.如何概括人物形象:①在文中画出有关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的句子及作者对其的概括评价的性语言。
②在把握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依据画出的句子,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以及人物状态。
③把握文章背景,明确人物的身份、地位,所代表的人群。
7.阅读方法:①抓主体,几个人,几件事。
几个人:何容(主),我,友人及孩子,不是东西的人,别的朋友几件事:照顾友人生病的孩子,择业择友,反复修改文章,;喝酒。
②找关键词、句。
(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③主要人,事的描写揭示散文主旨(分析关系)其它人,事的描写或对比或类比,形成反衬或正衬,或引出主要对象,或做铺垫等。
3.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6分)明确: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
性格特点: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
析:考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的能力。
要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需联系具体的语境,题干提示要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来分析这个句子。
因此,考生要对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作出解读,明确: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
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
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
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析考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究的能力。
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实际上就是体会这个句子的丰富含义。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师说教案2 苏教版必修3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a.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讨论并明确本文写作特点。
课外作业
背诵全文。
教学小结
备课时间
2013年8月31日
备课:孟艳审核:何淑静
上课时间
第周周月日
班级节次
课题
师说(韩愈)
总课时数
第节
教学目标
1.梳理文言基础知识2.默写名句3.熟背全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梳理文言基础知识2.默写名句
难点:熟背全文
教学参考
必修一参考书与网略相关教案
二、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学生初步了解写作背景和相关思想内容。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三、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散文语言特色教学案 苏教苏教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语言赏析的角度2、掌握散文语言赏析的答题思路和技巧。
教学重难点掌握散文语言赏析的答题思路和技巧。
教学参考授课方法案例分析,导学训练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点击考纲:(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二、明确设问方式1、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简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某某段从语言上看有什么特点。
请举例分析。
3、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文章的语言艺术4、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两处分别加以赏析三、常用答题词语平实质朴,通俗自然清新朴素,泥土气息〔生活气息〕华美典雅,字字珠玑含蓄隽永,富于感染力幽默诙谐,寓庄于谐,夸张挖苦音节铿锵,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准确鲜明, 生动形象四、答题思路应该从哪些角度去赏析一段文字的语言特色?1.从用词的角度:寻找文段中有无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
答:文中╳╳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寻找文段中有无使用一定数量的叠音词、拟声词。
答:文中使用了较多的叠音词〔拟声词〕,如:╳╳,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2.从句式选用的角度: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结合的情况。
答:文中多使用短句,如╳╳,使语言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
〔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整句,或者整散句结合的情况。
答:文中多使用整句,如╳╳,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
〔使用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语言的灵动性增强。
师生共同温习常见语言风格〔特色〕平实自然形象生动含蓄委婉清新明快洗炼简洁绚丽飘逸婉约细腻旷达豪放沉郁悲慨幽默挖苦整散结合音韵和谐原那么: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那么,切忌“断章取义〞。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记叙文的审题立意2教案 苏教苏教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教学目标1.探索归纳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考角度和方法。
2.要求学生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
难点:归纳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考角度和方法。
教学参考语文教学参考书授课方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专用教室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二〕作文的立意1. 什么是立意?立意指的是写作时中心思想确实定。
古人强调“文以意为先〞。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对文章的上下优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文在动笔之前,一定要把表达的意图,说明的问题,论述的道理,首先定好。
没有中心意思,文章就如同一盘散沙,失去了灵魂。
2.立意的要求( 1 )立意要鲜明中心思想正确、鲜明,这是文章的根本要求。
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点题,升华主旨的句子,做到画龙点睛。
( 2 ) 立意要深刻立意要深刻一定要学会以小见大的方法,一件事虽小,却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
( 3 ) 立意要新颖写作意图要紧扣时代的脉搏,彰显时代特色。
所考虑的问题有新的角度,所写的内容有独立的见解。
〔三〕审题立意的方法〔1〕抓关键句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
〞乙说:“用火烧。
〞丙说:“撒上石灰。
〞丁说:“连根拔去。
〞哲学家说:“都试一下。
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
〞一年后,都来了,哲学家未来。
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教学过程教学二次备课设计〔2〕辨明关系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散文阅读复习第一课时
指导 分析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无
专用教室
无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导入:
课堂调查
1、询问学生平时完成现代文阅读题得分的情况。
2、询问学生完成阅读题时感到困惑的或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几方面问题:
(1)不知道如何着手回答;
(2)答题后没把握。
(3)不知道如何组织答案;
(4)要点不全面;
第12题:【答案】(4分)①有萦系依恋的地方,就是故乡.②一旦离开,只要触及所依恋的人或萦系的事,就会牵动乡愁,从而勾起思念故乡的情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第13题:【答案】(6分) 作者将故乡的藕和莼菜与都市的进行对比,以都市的藕数量少、价格贵,街上挑担卖的又枯涩不堪和都市很难吃到莼菜来衬托故乡藕的色泽鲜嫩、滋味清淡而甘甜,莼菜的多且富有诗意,令人心醉。(3分。写出两方面的对比且概括正确,各得1分)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故乡藕与莼菜的偏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故乡那种自然、轻松、随意生存状态的向往,体现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怀念.(3分。“偏爱和赞美之情”“ 对故乡那种自然、轻松、随意生存状态的向往”和“深深怀念"各1分)
②理出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第三步 结合原文巧妙作答
三、练习检测:
读文章《藕与莼菜》(见期中试卷)
(1)要求:
①读标题
②在文中找出标题所描写的段落。迅速梳理文脉。
③ 把握各段大概意思;
④找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5)答得太多,不会筛选;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记叙文的情节安排1教案 苏教版
课题记叙文的结构安排(一)总课时数第节教学目标1.把握制造记叙文波澜的方法。
2.学习叙事技巧,力求记叙生动。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运用波澜方法,记事或写人。
教学参考语文教学参考书授课方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新课导入:分析当下学生写作文平淡如水的弊端。
二、讨论分析“兴风作浪”的原因: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A.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客观性)B.“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阅读心理)3、怎么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曲折?A.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前提)文章的波澜是读者的一种心理反应。
我们说文章有没有波澜,最终要看能不能在读者心里激起波澜。
是不是让读者牵肠挂肚,是不是出乎读者意料,是不是让读者感到惊喜,是不是让读者扼腕叹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研究读者心理,针对读者心理选取材料,安排结构。
B.文章的波澜也取决于写文章的技巧。
作者在掌握了事物的复杂性和读者的心理以后,很好地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安排波澜的技巧。
例如,事情本来都是从前向后发展的,如果事情本身的结果出人意料,用顺叙就有波澜,用倒叙就会索然无味了;如果事情的起因更让读者关注,像重大案件,用倒叙,造成悬念,就比顺叙的效果更好。
1.分析个人白开水式作文的弊端。
2.讨论明确使文章有波澜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使作文有波澜的方法。
5.结尾突转法在充分铺垫和渲染的基础上,将人物性格冲突的焦点集中到文章的结尾处突然爆破,让人物的心灵或性格一下子在爆破中凸现出来,使作品情节陡转,出人意料,如奇峰突起,把读者的想像推到一个广阔的空间。
“突转”,在作者方面通常是用时空环境的转换或人物行动、心态的遽变而造成情节发展的突然转向或中断;因此,教学教学二次备课过程设计三、兴风作浪之技巧1.断续有间法交代事情是重点,但不能没有变化。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学案2苏教版必修3
五人墓碑记
一.学习目标:
梳理基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二.预习指导:
相关文言常识梳理:
古今异义: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3.慷慨..得志之徒 4.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2、.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3、.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三、教学过程 词类活用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2.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4.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5.缇骑按剑而前 6.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7.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8.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9.不能容于远近 11.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12.安能屈豪杰之流 14.亦以明死生之大
13.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5.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6.吴之民方痛心焉
7.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四、学习小结。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记叙文结构安排训练导学案 苏教苏教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结构安排训练导学案苏教苏教记叙文结构安排训练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记叙文中线索的类型2.学会合理的在记叙文中安排线索学习重难点同上一、自主先学:1. 什么是线索?线索就是记叙文情节开展的脉络。
它将文中的场景、人物、事件、情感、思想等连接起来,形成贯穿全文的整体。
一般一篇文章一条线索,也有多条的:主线和副线,明线和暗线等。
写作记叙文,往往先确定线索。
尽管题材多种多样,笔法千变万化,构思各有奇妙,但只要把握住线索,行文自可变化自如,文章浑然一体。
如《白杨礼赞》就是把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白杨树自身的形美、白杨树内在的神美用“白杨树是不平凡的〞这一线索贯穿起来,托物抒情、意蕴深远,取材广泛、挥洒自如。
2. 线索的作用:线索可以使全文结构紧凑,同时也有利于以小见大地表现记叙文的主旨。
a能够贯穿全文。
入选的事物,应成为情节的重要给成局部,表达、描写 ,均要以此为中心展开。
b能造成一定悬念。
如“以物为线〞的“物〞,可以是日常用品,也可以是一件带有悬念色彩的物品。
如果在文章中设计一件带有悬念色彩的物品为线索,可以增加吸引力。
c展开联想和想象。
线索也可以起到拓展文章情节,丰富文章内容的作用。
3.线索常见病症:一是,断索不成线。
用线索,却并不贯穿全文始终。
只是文中个别地方出现,构不成线索。
要想让它变为线索,在开头、结尾处,都要让它出现。
二是,见线不见情。
作为线索的事物,不只是起连接材料的作用,还应成为作者抒情的寄托物。
不能只写事物不抒情。
二、研究讨论:1.阅读下面记叙文总结线索的几种常见类型:粽子里的乡愁琦君异乡客地,愈是没有年节的气氛,愈是思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
想起她那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似马上闻到那股粽子香了。
母亲包的粽子,种类很多,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
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
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批,美其名曰"富贵粽"。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咏物言志诗学案2 苏教版苏教版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咏物言志诗学案2 苏教版苏教版咏物言志诗学习目标:1、通过对咏物诗的解读赏析,让学生初步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2、培养学生鉴赏咏物言志诗的能力教学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2教学过程:一、知识点回忆二、鉴赏例如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单独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试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三、方法归纳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
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猜猜下面诗歌所咏为何物不管平地与山间,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说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
比照赏析: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四、课堂小结。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语文(苏教版)教案 选修《史记选读》:项羽本纪复习1
(7)举身赴清池。(投)
(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尽)
(9)举世皆浊我独清。(全)
壁
(1)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壁垒)
(2)项王军壁垓下。(修筑营垒)
(3)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陡峭的山崖)
学生回顾基础知识
朗读课文,圈画重要文言现象。
学生讨论总结
学生从课文中寻找重要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学生识记并整理
练习巩固
课外作业
教 学 小 结
2.天下匈匈数岁者 匈匈-汹汹,动荡不安的样子
3.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伏-服,佩服
(三)古今异义词:
1.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才能勇气)
2.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长江西岸)
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4.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山的东面)
三、练习巩固:
限时做三维设计习题。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发
(1)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派遣)
(2)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射箭)
(3)成语:引而不发(射箭)
(4)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焕发)
(5)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头发)
(6)穷发之北,有冥海者(草木)
(7)先发制人(开始行动)
(8)发号施令(发布)
(二)通假字:
1.老弱罢转漕 罢-疲,疲困
(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
(4)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的军队)
(5)此亦天亡秦之时也。(灭亡)
(6)复聚其骑,亡其两骑。(丢失)
举
(1)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攻取)
(2)戍卒叫,函谷举(攻取)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 写景状物类散文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示例一《家里的灶头》教学目标1、了解状物散文的一般写法,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
2、研读文本,理清线索体会作者对灶头和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线索体会作者对灶头和母亲的情感教学参考网络教案授课方法讲解式练习式点拨式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写景状物类散文的特点:格物:对现实中的景、事、物有所感悟,观察分析研究致知:抓住外在内在的特征,求得真知融情:在此过程中融入人生的体验,人生的情怀而使文章富有生命力。
二、此类文章的一般思路1、引出写作对象2、写景状物,由自然之物作类似的或相反的联想引伸,时空拓展3、结合现实议论抒情言志,升华主题阅读此类文章的步骤:步骤一:划分层次,把握思路步骤二:鉴赏景物,把握特点步骤三:联系背景,探讨情感步骤四:概括主旨,明确中心三、景物描写手法(见学案)四、学习《家里的灶头》理清线索,整体把握文章1、灶头的构造分别是由哪几节来介绍的,据此你可以给文章划分层次吗?第一部分(1)对灶头作总体介绍第二部分(2——7)灶台第三部分(8——11)灶壁第四部分(12——18)灶塘第五部分(19——21)总结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灶头,是明线;母亲,则是暗线。
从学过的写景咏物类文章导入学生讨论、补充,教师小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四、研读赏析课文1、围绕灶头作者叙写了哪些童年往事?(学生讨论、补充,教师小结)明确:①逼饭粢②蒸糕③蒸菜(红烧肉、拼盘、“一品锅”)④妈妈做的家常菜(黄豆芽炒咸菜螃蜞豆腐)⑤送灶母亲在灶间的教育⑥发生在灶壁边的故事(母亲在灶上忙碌姐妹烧火姐姐的模仿煨山芋“填脚炉”爆黄豆)2、这些往事的描写中有很多细节描写,你能指出来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吗?如:①逼饭粢“饭后大张旗鼓……开心死人!”②蒸菜“‘一品锅’是蒸菜中的一只——……鲜得人掉眉毛。
”③螃蜞豆腐“哎呀,那个鲜啊!……就滑到肚子里去了。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前方学案 苏教版必修1
前方一、学习目标:1.在与文本对话、评点的基础上,体悟文章的立意,并比较与前两篇文章立意上的区别;2。
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找出自己认为内涵深刻的句子进行解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2.虚实结合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预习字词:迁徙(xǐ)袭(xí)击按捺(nà)不住憔悴(qiáo cuì)颠簸(bǒ)惶(huáng)惑温馨(xīn)二、课上学生展示自己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到的有关作者情况的介绍。
教师补充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
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红瓦》(长篇小说);还有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像《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三、文本研读A。
理清文章思路①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作者又是如何围绕它展开叙述的?②哪几节开始,作者转入对人生的思考?③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如何?B.词语的语境含义随着作者从摄影作品、日常生活场景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复转换,文中的关键词语时常具有特殊含义。
这些词语有“路"“家”“旅途”“前方”等。
第九段中“路连着家与远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方流浪”“是命运把人抛在了路上”“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这些句子中的“路”“家"“前方”等有的是本义,有的是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简言之,凡与“命运”、“内心"有关的词都具有语境义.“无家可归”的“家”指心灵家园,“漫无尽头的路上”与“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 第1课 我与地坛教案3 苏教版必修2
5、我的后悔表现在哪些方面?找出自己感悟最深的句子体会含义。
二.理解赏析含义深刻的句子思考:
明确: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导入:一个残疾儿子带给母亲的是什么?一个母亲带给儿子的又是什么?史的成长中母亲给了怎样的付出?母亲走后史有怎样的痛彻心扉的后悔?
一.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体验母爱。
1。领悟母亲:
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个的母亲。
明确:是一位既疼儿子又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坚忍的母亲
是一位不幸的母亲
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
是一位不张扬爱的母亲
教
学
二次备课
明确:“我知道儿子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他出去走走,知道他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我又担心他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
“……,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2016届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写人记事》教案
第一步:关注开头,初识主人公形象
第二部: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
第三部:巧借内容概括分析题,扫清阅读障碍
(四)当堂检测
1、2015年高考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2、陈公弼传2011年高考题
3、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
2013年高考题
4、结合所讲方法,小组分别讲解
备课时间
2015年9月14日
编写人:黄莉审核人:王志清
上课时间
第周周月日
班级节次
课题
写人记事类文言文
总课时数
第节
教学目标
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探究近5年高考考查规律;
2、了解写人记事类文言文的文体特点,寻求规律,并探索对应做题策略。
教学重难点
写人记事类文言文中信息概括与筛选的做题策略
教学参考
授课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2015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
古代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2.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以、因、于、与、则、者、之。
(五)课堂小结
小组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寻找方法
分析文体的结构
课外作业
教学小结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
(1)辨析文句意义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 文化记游类散文阅读教案1 苏教版
文化记游类散文阅读教学目标1、了解文化记游类散文的一般写法,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
2、研读文本,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教学重难点同目标教学参考教学参考授课方法诵读式讨论式点拨式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体裁特点文化游记散文将科学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或讲述文化知识,或感悟文化现象,或评析世态人情,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
其特点有:1.取材上的文化性,即所写对象是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多借助名人、文化古迹,咏史怀人,阐发作者对此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历史、现实、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
2.文化意识强烈,即明确地从文化角度和文化意识来表现对象。
3.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即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的特征和发掘现象的本质。
4.行文上具有文化韵味,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上二、阅读步骤:步骤一:抓住线索,理解文本内容文化游记散文要借助某一文化现象、文化景观、文人逸事、文化视角作为抒情载体,其中总是有某种线索,这一线索就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往往以营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讨论、补充,教师小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游记”形式开始行文,要注意立足点的变化,理清行文脉络。
同时还要注意文章中时空的转换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等。
步骤二: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探究精神实质文化散文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写作对象,可以是名山大川、历史遗迹,也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还可以是文化现象步骤三: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深刻内涵及作用三、阅读示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文章见学案)拜谒三苏园王剑冰小题1:理解文章第⑤段中“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一句的含意。
(4分)小题2:请赏析文章第⑨段中画线语句的表现特色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4分)小题3:请根据文章内容,分点概况苏轼对后世的影响。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苏教版:第
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热爱生命,热爱生活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把握文章结构,赏析散文的语言学习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单元导学诵读单元导语,把握本单元的内容、主题二、知识链接作者简析:史铁生,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
1951年生于北京市, 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还有散文集《爱情问题》《学习对话》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写作背景: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1990年1月定稿。
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双脚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
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三课文自读感知.字词梳理1.字音:剥蚀(bō) 柏树(bǎi) 恍惚(huǎnɡ hū)隽永(juàn) 猝然(cù) 坍圮(tān pǐ)恪守(kè) 隽秀( jùn) 宿命(sù)捋着胡须(lǚ) 熨帖(yù) 亘古不变(ɡèn)窸窸窣窣(xīxīsūsū)自我补充:小组讨论,理清文脉1、思考:史遭遇不幸后,是怎样从中走出来的?他生命中给他最大的帮助的是什么?2、文脉梳理:第二课时一.阅读第一部分,赏析内容导入:地坛是史新生命的起点。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五:报任安书教案4
《鼎尖教案》 网络教案 教学参考书
授课方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无
专用教室
无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回顾文章大意
默读全文
二、探究文本
1、研习第2段:
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2、研读第3、4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默读全文
研究文本内涵
学生课前预习,上课讨论,老师点拨
教学过程习第7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三、体会性阅读:
1。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6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总之,《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
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课外作业
预习下一课《渔夫》
教 学 小 结
备 课 时 间
2017年9月19日
编写人: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学案1苏教版必修3
五人墓碑记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简介,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题。
二、预习指导:1.相关知识梳理:(1)作者介绍:张溥(pǔ)(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
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
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
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
著有《七录斋集》等。
(2)背景介绍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
他们网罗党羽,排斥异己,杀戮大臣,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
当时以江南士大夫为首的东林党人,主张开放言路,改良政治。
他们多次上疏弹劾魏忠贤,斗争非常激烈。
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对东林党人进行残酷迫害。
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又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
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市民,市民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人民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
(3)字音检测:蓼( ) 阉( ) 祠( ) 旌( ) 湮没( ) 欤( ) 皦( )敛( )赀( ) 缇( )骑()抶( ) 呵( ) 匿( ) 溷( )藩( )傫( )然詈( ) 脰( ) 编( )伍( ) 投缳( ) 矫( )诏( ) 逡巡( ) 猝( ) 曷( )故赠谥( ) 社稷( )户牖( ) 扼( )腕( ) 大堤( ) 冏( )卿( )三、教学过程:1思考、题目如何划分句读2、思考:(1). 五人是哪些人?他们都是怎样的人?(2).他们是因为什么而与阉党斗争的?(3).作者仅仅在写他们的斗争经历吗?(4).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5).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赞扬五人的精神?3、练习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蓼(liǎo)洲溷(hùn)藩阉(yān)党曷(gé)故B.废祠(cí)傫(léi)然冏卿(qīng)湮(yāng)没C.皦皦(jiǎo)猝(cù)逡(qūn)巡缙(jìn)绅D.赀(zī)财缇(tí)骑户牖(yǒu)社稷(jì)四、学习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人记事类散文一、学习目标1、掌握写人记事类散文的文体特征2、概括写人记事类散文的写作思路二、自主学习(一)定义:写人记事类散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写人记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情、感悟的散文。
(二)写人记事散文文体特点1.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平淡的人、事。
2.记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将若干零碎、琐屑的生活片段组合成篇,而这些片段又以一线贯穿,来反映一个主题;记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来说都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
3.写人散文所写或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或是一类人,或是几类人,甚至是几者的综合。
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是通过叙事、人物描写来完成。
4.写人、叙事往往不可分离,文中的人、事都来自于生活,并非虚构。
无论写人、叙事,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感情,阐明事理。
5.写人记事散文,有的还侧重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
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如丰子恺《送考》(三)写人记事散文与写景状物散文的区别:写景状物散文重在通过景、物来抒发情感,写人记事散文重在通过对人、事的叙写来表情达意。
(四)写人记事散文与小说的区别:传统意义上的小说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具体的环境背景等,而这些在散文中都不必求全。
写人记事散文常从一点引发开去,抒发种种生活感受,或延展出历史、人生的哲学。
(五)写人记事散文阅读要点:关注事件特征感受人物形象领悟作者情感(六)写人记事散文方法点拨:1、线索类型:人物、事件、感情2、结构关系:层进、抑扬、对比、突转等3、人物的描写: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4、主旨与意蕴:联系现实,联系社会背景;抓住作者的议论评价。
(七)写人记事散文几种表达方式及作用(1)记叙:顺叙:交代清楚明白。
倒叙:引起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插叙:使叙述完整。
补叙: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
(2)抒情(直接抒情)①往往抒发作者的主要情感,是文章的主旨。
②开头奠定基调。
③结尾升华主题。
(3)描写(细描、白描):①细描:精雕细琢,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具体形象,更好地表达主题;②白描:抓住特点,简洁传神,表现主题。
③正(侧)面描写人物描写(肖像、心理等):多角度表现人物或心理。
(4)议论:①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揭示主题,点明中心。
②中间常常是过渡,引出对主旨的作用说明解释,有利于展示人、事、物的表现。
(八)写人记事散文常见修辞的作用概述拟人:使形象更加生动,表意更加丰富,感情更加充沛,爱憎更加鲜明。
比喻: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
双关:使语言幽默,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突出重点,深化主题。
夸张:突出特征,生动形象,给读者冲击强烈。
对偶:语言整齐,有节奏感,形成对称美。
排比:语言整齐,有气势,突出意思的重心;说理可以把道理阐明得严密、透彻;抒情能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反问:意思更鲜明,感情更强烈,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更强烈。
对比:本写A但又写B,目的使二者形成对比(反衬),使要表现的内容、情感更突出。
(九)写人记事散文常见表现手法作用概述:铺垫:引出后文,意思表现更突出、增加吸引力。
呼应:使结构完整、严谨、紧凑,升华主题。
衬托(烘托):突现正面(反面),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中心。
抑扬: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观点,在变化的反差中,使意思表达得更突出。
夹叙夹议: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深化、升华,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托物言志:简单生动的形象,传达深刻抽象的思想。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简洁勾勒,准确、传神,表现特点;渲染萧索气氛。
细节描写: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心理,突出人(事)特征,揭示文章主题,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情趣和趣味性。
(十)人称运用: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三、我的所得:写人记事类散文学案(二)编写人:杜文庸审核人:刘兴建一、学习目标1、了解写人记事类散文的常见题型2、掌握写人记事类散文的做题思路二、常见题型(一)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1.常见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由实到虚,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2.考点阐述:要想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文章的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
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以及内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就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手段。
一般从两点考察(1)分析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2)分析文中某些重要句子或段落在结构的上的作用。
例如13年江苏卷《何容何许人也》第1问、07江苏卷《麦天》第3问:及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第3问3.知识点回顾(1)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感情、事物、人物、思绪、景物、行程(散文的标题常常是文章线索)(2)线索的作用:①贯穿全文,文章更严谨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多次出现,层层递进④逐层深入,把……的情感推向高潮。
(3)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①首句: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
②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
③段尾句:作用大致归纳为: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启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
(4)段落在文中的作用:①首段的作用:a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b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c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d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e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②末段的作用:a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b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c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③中间段的作用:a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b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如:c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二)人物形象题(题型及注意事项)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1)筛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内容依据,要根据人物自身言行来分析。
(2)筛选分析文中对人物某方面性格特征的评价,这些评价常带倾向性的议论。
(3)分析文中用比喻、抒情等手法描写人物形象的重要语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4)分析文中人物称谓,确定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5)结合文章的主题,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中人物在事件过程中的表现。
2.领悟通过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形象特征分析。
尤其注意通过结合重要语句分析作者情感的题型,要透过语句的丰富内涵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
3.分析表现人物特征的手法技巧:衬托:(1)侧面衬托: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形象。
(2)对比衬托:两个人物相互对比,或一个人物前后的行为形成对比。
描写:(1)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地位、生活经历、性格心理等特征。
(2)语言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文化素养和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活动。
(3)行动描写:传神地摹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更好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4)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刻画人物性格。
(5)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它覆盖上述四种描写的细节。
4.分析人物形象的不同作用:内容上的作用:(1)对内容的充实作用;(2)对主旨的衬托、深化、升华作用;(3)寄托作者思想情感形式上的作用:(1)开头结尾的谋划;(2)详略主次的安排;(3)行文线索的贯穿;(4)过渡照应的勾连;(5)伏笔悬念的设置等。
主次要人物的不同作用:(1)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是揭示散文的“神”。
一般来说,写人的要寻品,写事的要析理,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2)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应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例如13江苏卷题2,题3;15江苏卷的题1等5.如何概括人物形象:三、文本再现2013年高考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何容何许人也老舍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
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
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
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
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
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
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
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
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
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
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
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
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
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
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
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
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
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
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
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