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38年上海地区高温热浪事件分析_陈敏

合集下载

同一事件的不同报道[3篇]

同一事件的不同报道[3篇]

同一事件的不同报道[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同一事件的不同报道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文汇报39.6℃昨63年来最热本报讯(记者陈韶旭)上海今年的高温纪录被连续打破,昨天14时18分,本市最高气温达到了39.6℃,平了63年来最热记录。

预计今天最高气温在38℃以上,不排除继续出现极端高温的可能。

未来本市继续多高温和强对流天气,连续高温态势不改。

昨天一早申城气温急速蹿升,9时41分,市区气温就超过了35℃,市中心气象台再度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10时44分更新为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随后气温一路飙升到了极值。

由于高温凝聚了大量的能量,本市部分地区昨天下午还出现了短时强对流天气,徐家汇等地还下了一小会儿小冰雹。

上海自1872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极端最高气温是40.2℃,出现在1934年。

另外,今年第0705号台风“天兔”(USAGI)已经形成,目前台风离我国尚远,暂时解暑无望。

新民晚报39.6℃!昨天为上海有气象记录135年以来第三高温日今天气温仍有可能摸高39℃本报讯(记者董纯蕾)39.6℃! 申城昨天成为有气象记录135年以来的最高温度季军,与昨天并列季军的是1944年7月6日和2003年7月25日,冠亚军均出在1934年,分别为40.2℃和40.0℃。

今天气温继续“高开高走”。

上午9时18分,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而人们心中的悬念是今天最高温度会否再创新高。

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满莉萍表示,今日最高温度仍可能摸高39℃,但预计不会改写昨天的纪录。

上午10时33分,徐家汇实测温度达36.0℃,比昨天同期低了0.4℃。

据预计,明天晴热依旧,最高温度预计在37℃-38℃。

后天起,副热带高压略有“收敛”,气温可能回落至35℃-36℃;午后到上半夜的局部地区出现雷阵雨的可能性增加,范围也有所扩大。

今天已是申城今夏第21个高温日。

老天“热情”为何经久不衰?气象专家分析原因有三:■全球气候变暖,很多地方高温日数都在增加;■出梅后照例是持续晴热高温的伏旱期。

福州市区居民对高温热浪影响的感知研究_叶士琳

福州市区居民对高温热浪影响的感知研究_叶士琳

图 2 受访者的样本属性 Fig. 2 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viewees
2 福州市高温热浪特征与居民感知情况
2. 1 居民感知的高温热浪变化背景
1953 - 2011 年期间福 州市高温 ( ≥35℃ ) 日数 共 计 1 663 d, 平 均 28. 2 d·a - 1 , 其 中 2003 年 最 多,达 到 63 d, 其 次 是 1991 年 ( 60 d ) 和 1998 年 ( 47 d ) . 图 3 给 出 了 1953 - 2011 年福州市高温 总日 数 的 年 际 变 化 情 况, 总体来看,福州市近 59 a
The Perception of Urban Residents to the Impact of Heatwaves in Fuzhou
YE Shi-lin1 ,QI Xin-hua1,2 ,LIN Rong-ping1 ,LIN Yue-xi1 ,ZOU Xiu-qi1
1. School of Geographic Science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2 . Key Laboratory for Subtropical Mountain Ecology,Fuzhou 350007,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data of Fuzhou from 1953 to 2011 and 585 questionnaire surveys concerning the perception of urban residents to heat wave in Fuzhou,some characteristics of heat waves and residents' perception to the impact of heat wave are explored. The factors of residents' perception are analyzed by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s that: Heat waves presented a fluctuated improving trend in the past 59 years,and it's changes were greatest from the late 1990s up to now. The residents have a high level of perception to the impact of heat waves and 85. 81% of them believe that heat waves hav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ir daily life. The residents' perception to the impact of heat waves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number of air - conditioning,total household population and heat waves experienc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perception of urban residents to heat waves,which will guide them to take measures to alleviate the impact of heat waves,and help local governments to devise adaptation strategies.

1981-2013年上海地区强降水事件特征分析

1981-2013年上海地区强降水事件特征分析

1981-2013年上海地区强降水事件特征分析顾问;谈建国;常远勇【期刊名称】《气象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5(031)006【摘要】利用1981-2013年上海地区11个基本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上海地区强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和雨型特征.结果表明:近33 a来上海地区强降水事件发生频次总体呈线性增加的趋势(2.9站次/10 a),强降水事件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短持续强降水的增加造成的.上海地区强降水事件为夏季多发,短持续强降水为午后多发.强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反映了明显的城市雨岛特征.静止锋和副热带高压是造成上海地区强降水事件的主要天气型,静止锋型强降水以降水强度偏小的长持续强降水为主,副热带高压型强降水具有降水强度大、历时短的特点;副热带高压型强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及其增加趋势均为上海中心城区大于郊区.强降水事件的雨型大部分为雨峰在前部的单峰雨型,短持续强降水事件雨峰的集中度和强度比长持续强降水高,此类雨型降水集中,易引起内涝灾害.【总页数】8页(P107-114)【作者】顾问;谈建国;常远勇【作者单位】上海市气象科学研究所,上海200030;上海市气象科学研究所,上海200030;上海市气象科学研究所,上海20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0+24【相关文献】1.1981-2013年万全县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J], 通丽娴;田晶2.1981-2013年山西地区冰雹气候特征分析 [J], 李韬光;张红雨;柳琼;赵彩萍;杨东;李新生3.上海地区几类强降水雨滴谱特征分析 [J], 谢媛;陈钟荣;戴建华;胡平4.2018年7月15—17日北京极端强降水过程三类对流风暴及其强降水特征分析 [J], 曹艳察;郑永光;盛杰;林隐静;朱文剑;张小雯5.上海地区不同类型短时强降水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特征分析 [J], 魏晓雯;梁萍;何金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地表湿润度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_史军

上海地表湿润度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_史军

第24卷 第6期自 然 资 源 学 报V o l .24N o .6 2009年6月J O U R N A L O F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 J u n .,2009 收稿日期:2008-03-28;修订日期:2009-01-15。

基金项目:上海市气象局研究型业务专项(Y J 200805;Y J 200803);上海市科委项目(072512021)。

第一作者简介:史军(1975-),男,高工,博士,主要研究气候变化和生态气象。

E -m a i l :s h i j @c l i m a t e .s h .c n上海地表湿润度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史 军1,崔林丽2,李 军1(1.上海市气候中心,上海200030;2.上海市卫星遥感与测量应用中心,上海201100)摘要:基于上海11个气象站历史气候数据,利用湿润指数分析了1960~2008年期间上海地表湿润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差异,并对其变化原因和不确定性进行探讨。

结果表明,过去49年间,上海地表湿润度在1990s 最高,而在1960s 最低;湿润度在夏季显著增加,而在秋季显著减小。

上海湿润度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南部高于北部,整个上海湿润度在过去49年间总体都呈增加趋势,且东部增加多于西部。

上海湿润度变化主要受降水量和潜在蒸散量的影响,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和平均地温通过对潜在蒸散的影响,从而都与湿润指数显著负相关。

上海潜在蒸散的变化与其它研究中关于城市化对实际蒸散的影响结果不一致,评估城市和城镇地区地表湿润度,还有待建立更完善的湿润度指标。

关 键 词:地表湿润度;时间变化;空间差异;成因;不确定性;上海中图分类号:P 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09)06-1090-091 引言湿润指数系指降水量与潜在蒸散量之比,是判断某一地区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能够较客观地反映某一地区的水热平衡状况[1]。

影响华北重度和轻度高温热浪的大气背景场差异分析

影响华北重度和轻度高温热浪的大气背景场差异分析

影响华北重度和轻度高温热浪的大气背景场差异分析作者:靳鑫桐周波涛谢文欣胡跃鹏范怡来源:《大气科学学报》2024年第01期摘要首先识别了1961—2020年华北地区的高温热浪事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重度和轻度高温热浪事件多发年份,对比分析了重度和轻度高温热浪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大气背景差异。

结果表明,重度和轻度高温热浪发生频次的高值区分别位于华北北部和中南部。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华北重度和轻度高温热浪事件频次均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其中重度高温热浪事件频次的增加更为明显。

对应华北重度高温热浪事件多发,东亚中纬度地区为准相当正压结构的异常反气旋性环流控制,华北地区位于异常反气旋性环流的东南部。

在该异常环流背景下,华北地区上空呈现异常下沉运动、云量偏少、大气整体偏干。

在异常下沉绝热增温的同时,晴朗干燥的配置有利于更多的太阳辐射到达地表,相应的向上长波辐射和感热通量增加,进一步加热近地表大气。

在华北轻度高温热浪事件高发年,华北位于异常反气旋(东南侧)和气旋(西北侧)性环流之间,主要受异常西南风控制。

异常西南风向华北输送暖平流加热大气的同时,增加了华北上空的水汽。

偏多的水汽捕获更多的长波辐射并反射至地表,利于气温升高。

关键词重度高温热浪;轻度高温热浪;华北;大气背景;动力水汽条件;热力条件近几十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显著升高。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2011—202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相较工业化前增暖约1.09 ℃(IPCC,2021)。

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周波涛和钱进,2021)。

特别是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和强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明显增加(IPCC,2021),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造成重要影响(Dunne et al.,2013;Porfiriev,2014;Orlov et al.,2019;Ebi et al.,2021)。

2013年9月13日上海地区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2013年9月13日上海地区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2013年9月13日上海地区雷暴天气过程分析李新峰;梅珏;陈志豪;魏超时【摘要】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对2013年9月13日上海全年最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简要讨论了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演变以及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是在变形场环流背景下发生的,较强的不稳定层结、低层充沛的水汽和高低空急流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较强的大尺度辐合抬升,为其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2)在此基础上,边界层辐合区触发大气释放不稳定能量,引发对流单体的初生.(3)该过程包含三个阶段的中γ或β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移动和合并过程,雷暴云团在大气边界层辐合线中被触发,沿辐合线后向传播发展,加强边界层辐合线初生的监控对强雷暴发生的预警以及传播方向预报有着重要意义.%A thunderstorm weather that seriously impacted air traffic on 13 September 2013 in Shanghai is studied. Using satellite imagery, Doppler radar and conventional observations, synoptic and mesoscale weather conditions for this event are analyzed, with focus on the evolu-tion of different weather system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is event occurr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 deformation field. Several factors are favorab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orm, such as strong unstable stratification, sufficient water vapor in the low level and strong large-scale the convergence and upward motion induced by high-and low-level jet interaction. (2) Under such favorable condi-tions, the surface wind convergence triggered the unstable energy to be released, and triggered the initial convection in northern Shanghai.(3) Based on meso-analysis,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re are threeγorβ-mesoscale convictive systems during this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 The convective cells are initiated and propagated along the boundary layer convergence line. Therefore, boundary layer convergence line analyses is very important for early warning and prediction of the convective systems.【期刊名称】《暴雨灾害》【年(卷),期】2015(034)004【总页数】9页(P343-351)【关键词】雷暴;急流;中尺度分析;边界层辐合线【作者】李新峰;梅珏;陈志豪;魏超时【作者单位】民航华东空管局气象中心,上海 200335;民航华东空管局气象中心,上海 200335;民航华东空管局气象中心,上海 200335;民航华东空管局气象中心,上海2003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强对流天气因其具有较小的时空尺度与剧烈的垂直运动,是目前天气探测和灾害预警中的重大难题。

上海暴雨灾害的系统特征与脆弱性分析

上海暴雨灾害的系统特征与脆弱性分析
中图 分 类 号 :X4 3 文 献标 识 码 :A
Ana y i f s s e h r c e itc nd v l r b lt f l ss o y t m c a a t r s i s a u ne a iiy o r i s o m z r s i h ng a a n t r ha a d n S a h i
u b n c n tu t n a d d v l p n r c s ,s c l s se c a g ,s c s t e d s n a d t e i r a o s r c i n e eo me t p o e s o i y tm h n e u h a h e i n h m— o a g p o e n f d an g a a i r v me to r ia e c p c y,r b i ig o l i r ta d t e i r v me to o sn tn ad , t e ul n fo d d s i n h mp o e n fh u ig sa d r s d tc r d c d u b n wa e lg ig h z r S a d v l e a it s Ho v r e u e r a t r g n a a d n un r b l i . o ie we e ,wi h e eo me to h r a t t e d v l p n ft e u b n h a e ,n w a n a a d u e in meg ,t u ti e e s r O c n n ed ig d n mi n l s r a e we k a d h z r o sr go se r e h si sn c s a y t o t u on y a c a a y i s o h ia t rv l e a it ft e s s e n t e ds s e u n r b l y o h y tm. i

1961—2020年中国复合湿热的变化特征

1961—2020年中国复合湿热的变化特征

1961—2020年中国复合湿热的变化特征作者:张书惠华维陈活泼来源:《大气科学学报》2024年第02期摘要隨着全球变暖加剧,复合湿热天气在世界各地呈现显著加剧趋势,中国东部也是极端湿热事件的高发区。

为更好了解中国复合湿热事件的变化特征,基于1961—2020年中国日最高湿球温度观测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小波功率谱分析和广义极值分布分析等方法,对中国日最高湿球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

结果表明:1)1961—2020年中国日最高湿球温度平均值和最大值主要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点,最大值高值区集中在中国南部和四川盆地。

全国日最高湿球温度平均值呈增强趋势,最大值无明显的变化趋势。

全国平均值有2~6 a 尺度的周期震荡,全国最大值在多个时间段和时间尺度有短周期。

2)全国极端湿热阈值分布与日最高湿球温度最大值比较类似,极端湿热强度呈现增强趋势,全国极端湿热频次也以0.098 d/a的速率增多。

西北东部地区极端湿热强度增强幅度最大,但南方地区呈减弱趋势;西北东部、南方和东北地区极端湿热频次持续增多。

3)多年一遇事件的阈值分布同样与最大值分布类似,多年一遇事件频次呈现显著的区域特征,多年一遇事件主要发生在四川盆地,其中西北东部地区显著增多,南方地区有减少趋势。

关键词湿球温度;长期趋势;气候变化;小波分析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显著增加、增强,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已造成了巨大威胁(李铭宇等,2020;姜彤等,2022)。

尤其是极端高温事件,在过去几十年发生频次显著增加、强度增强(周波涛和钱进,2021),已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甚至引发了极端热相关的死亡(Conti et al.,2005;Borden and Cutter,2008;Bell et al.,2018),如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的高温热浪、2023年6—7月华北的极端高温等。

目前对极端高温的研究通常只关注温度的作用,但随着全球变暖,大气湿度在增加,高温高湿天气越发频繁,人们暴露于桑拿天气的风险急剧增加(李万玲和郝鑫,2023)。

近64年长沙市高温热浪事件统计分析

近64年长沙市高温热浪事件统计分析

近64年长沙市高温热浪事件统计分析傅帅;蒋勇;张小泉;朱歆炜;彭晶晶;陈舒慧【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6(044)006【摘要】为了增强对高温热浪事件的认识,给相关部门科学制定应急预案提供依据,本文利用逐日最高气温资料,依据高温热浪定义,对长沙市近64年来高温热浪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长沙市年均高温日30.6d,年均高温热浪2.16次.高温日、高温热浪事件集中在6-9月,且以7月出现最为频繁.②长沙市高温热浪事件发生频次和强度呈明显阶段性变化特征:20世纪50-60年代中期变化平稳或呈缓慢增多(增强)趋势,70 90年代末呈偏少(偏弱)趋势,21世纪以来呈偏多(偏强)趋势.③城市化造成的热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温热浪强度.【总页数】7页(P991-997)【作者】傅帅;蒋勇;张小泉;朱歆炜;彭晶晶;陈舒慧【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空间天气研究所,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空间天气研究所,南京210044;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气象局,武义321200;湖南省气象局,长沙410118;长沙市气象局,长沙410205;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2006~2010年长沙市级综合医院护理论文发表情况的统计分析 [J], 徐玉芬2.2011~2013年长沙市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J], 邹菊英;陈卫红;余辉;易胜先;熊瑞云;黄科3.1951-2010年长沙市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特征 [J], 陈勇;陈阳;范昱4.近32年长沙市短时强降水的气候变化研究 [J], 范昱;陈勇;王米吉;钟金莲5.近44年长兴地区雨涝事件时变特征 [J], 魏丽华;吴猛;史建桥;邹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温热浪:最危险的天气杀手

高温热浪:最危险的天气杀手

高温热浪:最危险的天气杀手作者:来源:《新传奇》2020年第33期高温热浪其实是一个“沉默的杀手”,其产生的热效应使人体处于超负荷状态,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

另外,其引发复合型极端气象事件,对能源、交通、建筑、农业、旅游等方面造成影响,是最危险的自然灾害之一。

最近,全国各地进入高温模式,不少地区发出高温黄色预警(高温预警信号中的第一级别)。

就连一向凉爽的北方,多地气温也高达37至39℃,内蒙古东南部局地温度达40℃以上。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研究认为,2020年或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说起高温热浪,不要以为它只是让你热到“变形”。

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高温热浪引发伤亡人数的增速,远高于其他所有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和风暴等。

让人体超负荷运转,加重病情极端高温会产生热效应。

郑州大学医学院教授高晓群表示,高温天气对儿童、老人、体弱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影响最大。

高温、高湿、强辐射天气可使人体体温调节系统、水盐代谢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使人体处于超负荷状态,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

欧盟委员会科学和知识服务联合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指出,到本世纪末,与天气相关的灾害可能会影响大约三分之二的欧洲人口,致死人数将是目前的50倍。

高温热浪导致生态系统和大气环境变化,也威胁着人类健康。

例如,在高溫影响下,蚊子与人类更加“亲密”,适宜蚊虫生长繁育的区域也在不断扩大。

伊蚊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蚊虫之一,其携带有登革热、寨卡病毒、黄热病、乙型脑炎、西尼罗河病毒、疟原虫等多种传染病病原。

研究显示,全球伊蚊的数量自20世纪至今增长了9.5%,预计到本世纪末将继续增长20%至30%。

对农业、生态、交通都有影响在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的过程中,不同作物种类和品种对温度和水分的要求也不同。

河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家郭天财教授表示,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作物将停止生长甚至死亡。

长江流域夏季极端高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的关系

长江流域夏季极端高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的关系

"!长江 中 下 游 夏 季 极 端 高 温 事 件 的 时 空 变 化 特征
!!为了探 究 中 国 极 端 温 度 的 时 空 变 化 特 征$首 先 对 5T9#+"#59年中国夏季的极端高温的暖昼&暖夜频次 指数进行 %(-分解!见图""$为剔除全球变暖的影响$ 在求解 %(-时$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去趋势处理' 暖昼和暖夜频次的第一 %(- 模态的解释方差分别为 ""^Gd和"T^Jd$均通过 .C@<=检验'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过去的近9#年中$夏季极端事件在长江流域!"9b.+ HJb.$5#!b%+5""b%"最为明显$暖昼$暖夜发生日数也
.com.c是n.中国Al经l济R最ig发h达ts的地Re区s之er一ve'd同. 时$长江中下游地
区也是极端高温日的阈值和持续高温日数大值中心所 在地)5!*$研究长江 流 域 极 端 高 温 事 件 有 重 要 的 现 实 意 义'+`(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年代际信号之一'对中 国气候变 化 有 重 要 的 作 用)5TI""*' 因 此$本 文 将 在 前 人 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的年代 际变化$并初步探讨其与 +`( 年代际变化的关系'
. Al引海l 用洋R格大i式学gh学#!t报s孙!亚自R卿然e$科s李e学r春版v$"e$石d"#剑.""8长$!江"!流""域#5夏HI季""极8端高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的关系)O*8中国

区域洪水灾害风险快速评估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区域洪水灾害风险快速评估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以上 海 市为例
李文彬 , 覃东华 。 , 翟高鹏。
( 1 . 石 家庄 经济 学院勘 查技 术 学院 , 河北 石 家庄 0 5 0 0 3 1 ; 2 . q - 国地质 大 学信 息工程 学院 , 武汉 4 3 0 0 7 4 ; 3 . 武汉 大 学测绘 学院 , 武汉 4 3 0 0 7 9 )
摘 要 :根 据 洪 水 灾 害形 成 机 理 , 本 文 构 建 了一 种 快 速 评 估 区 域 洪 水 灾 害 风 险 的 方 法 , 即 用 致 灾 因 子 危 险 性 和 承 灾 体 脆 弱 性 且 辅 以 地 形 因 子 来 反 映 区域 洪 水 灾 害 风 险 , 并 以 上海 市 为 例 , 对 该 区域 洪 水 灾 害 风 险 进 行 了快 速 评 估 :
Ab s t r a c t :A c c o r di ng t o t h e f o r ma t i o n me c h a ni s m o f f l o o d di s a s t e r , a r a pi d a s s e s s me nt me t h od of f l oo d r i s k i s bui l t, a nd r e g i o na l f l oo d r i s k i s r e f l e c t e d by t he r i s k of di s a s t e r — c a u s i ng f a c t o r,t he 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 o f h a z a r d be a r i ng bo d y a nd t e r r a i n f a c t or s . Thi s pa p e r t a ke s Sh a ng ha i Ci t y a s a n e x a mp l e .Fi r s t t he r i s k o f d i s a s t e r — c a us i ng f a c t o r i s a n a l yz e d by r a i nf a l l d a t a, a n d t h e n d i s a s t e r l o s s a n d d i s a s t e r — c a us i n g f a c t or a r e c o mpr e h e n

《南方周末》2010年8月19日第1383期.txt_1

《南方周末》2010年8月19日第1383期.txt_1
上海市气象信息传媒中心技术总监姚志展告诉本报记者,天气预报上了35℃,需由首席预报员签发。并且,在温度预报上,姚强调,完全由首席预报员说了算,不存在“政治预报”。
不过,在高温预警信号界定中,40℃仍是有重要意义的。红色高温预警信号——高温中的最高级别——是指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到40℃以上。
一个普通人要确定第二天的温度,可能需要搜集预报温度,湿度,风速,太阳辐射指数,还得要一点天气预报员的专业计算知识。
你是否觉得在高温天气下,预报温度往往低于实际感受?你的感觉是对的,因为预报温度的基础来源于一只木箱,一只装有温度测试仪的距地面1.5米的通风百叶箱。
“天气预报是一道数学题+语文题。”广东省气象台前高级工程师李开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对于40℃以上高温天气的预报并不是一律倾向于保守与压低。
入夏以来,北京和重庆均有超过40℃的实测温度纪录,但北京没有预报40℃,重庆有预报;湖南省气象台今年也预报了局部地区温度将超40℃,其首次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则是在2006年。
对于民众普遍感受酷暑的上海,上海市气象信息传媒中心技术总监姚志展认为,并不是刻意不报40℃,而是出现几率本身太小,一百多年来上海地区的气象记录中出现得也不多。今年出现连续4天39℃以上,既打破记录也属于小概率事件。“不过也不是每个地方都一样高,海边的部分会低一些,城中心的会高一些。预报温度只是总体上的温度。”
接受本报记者访问的广东、湖南、四川等五家市级气象台工作人员都承认,考核给自己带来很大压力。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对极端危害天气预报是否做了成功预测,以及预报的精准度。每年年底,各省系统内都会进行排名。
上海市气象信息传媒中心技术总监姚志展说,即使没有考核,也养成了紧张的惯性。比如一次预测次日有降雨,晚上睡觉时一听见外面滴答水声,立即跑出去看,结果是空调在滴水…… 无处安放的观测站?

结合气象资料和GIS构建上海市户籍人口死亡数据库

结合气象资料和GIS构建上海市户籍人口死亡数据库

结合气象资料和GIS构建上海市户籍人口死亡数据库结合气象资料和GIS构建上海市户籍人口死亡数据库本文关键词:上海市,户籍,气象,构建,人口结合气象资料和GIS构建上海市户籍人口死亡数据库本文简介:一、前言城市化导致的城市热岛效应和环境恶化以及全球变暖带来的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如热浪和低温)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是近年来环境健康领域研究的热点。

环境恶化和气候极端事件能加重各类疾病的病情,甚至导致疾病的爆发,从而增加死亡的风险。

城市地区由于人口密集,空间有限,突发性事件和流行结合气象资料和GIS构建上海市户籍人口死亡数据库本文内容:一、前言城市化导致的城市热岛效应和环境恶化以及全球变暖带来的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如热浪和低温)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是近年来环境健康领域研究的热点。

环境恶化和气候极端事件能加重各类疾病的病情,甚至导致疾病的爆发,从而增加死亡的风险。

城市地区由于人口密集,空间有限,突发性事件和流行性疾病极易导致健康风险,需要提前预警,及时预报和应急救治。

因此,建立一个强大而高效的疾病预测与应急指挥系统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外已陆续开展针对疾病的管理和应急指挥系统的研究,如疾病监控管理系统、疾病防控和应急指挥决策系统以及针对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的预警系统等,为疾病的预警与防控、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与管理等提供了有力支持。

疾病和健康具有很强的空间特征,受到社区条件、周边环境因子、医疗设施空间分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理信息系统(GIS)因为具有强大的数据库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近年来,在疾病和健康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但是关于城市死亡人口的管理、评估和综合分析系统方面的开发研究却相对较少,有待加强。

极端温度事件对死亡的影响一直是环境健康领域的热点,尤其是在城市热岛效应和全球变暖背景下,热浪(heatwave)和寒潮(cold spell)对死亡的影响被广为关注。

大量的研究表明热浪和寒潮能够导致额外的死亡人数。

2013年夏季中国南方区域性高温天气的成因分析

2013年夏季中国南方区域性高温天气的成因分析

2013年夏季中国南方区域性高温天气的成因分析唐恬;金荣花;彭相瑜;牛若芸【摘要】为了对2013年夏季中国南方区域性高温天气进行系统的分析,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利用常规气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此次高温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中国南方地区发生的高温事件相对历史同期增多,主要集中在华南北部至华北南部一带,其区域性高温天气的极端性十分突出,研究区域内的日平均气温、平均日最高气温、平均日最低气温以及高温日数都打破最高纪录,为历史罕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范围偏大、强度偏强、西伸脊点位置偏西、脊线偏北,南亚高压偏北偏东,热带气旋活动范围偏南,出梅较早、梅雨季节短等因素导致中国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长时间的区域性高温天气.【期刊名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29)006【总页数】8页(P652-659)【关键词】气象学;诊断分析;2013年夏季;南方高温天气;极端性;成因分析【作者】唐恬;金荣花;彭相瑜;牛若芸【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225;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225;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30 引言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4次评估报告(AR4)[1]指出1906~2005年全球地表温度升高了约0.74℃(0.56℃~0.92℃)。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近100年来中国大部分地区呈增暖趋势,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2]。

气候变暖使极端气候事件趋多趋强,其中极端高温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表现尤为突出,而极端高温天气是发生在中国夏季主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极端高温作为比较严重气象灾害,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国内气象学者对极端高温天气的研究取得一些有意义的成果[3-8]。

叶殿秀等[9]利用全国753个站多年夏季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指出,近50年来中国夏季高温热浪的频次、日数和强度总体呈增多、增强趋势,高温热浪的范围明显增大,高温热浪频次、日数、强度高值区基本相同,均在江淮、江南大部和四川盆地东部等地。

是什么引发了大面积高温天气

是什么引发了大面积高温天气

是什么引发了大面积高温天气
张倩;郭起豪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下半月》
【年(卷),期】2010(000)008
【摘要】7月5日堪称北京入夏以来最“耀眼”的一天,强烈的光照、阵阵热浪将路上行人逼向墙根、桥底。

气象监测数据显示,5日14时刚过,北京城区以及超过一半远郊区县的气温都已飙升至40摄氏度;5日16时,反映北京市平均温度的南郊观象台监测到自1951年北京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7月上旬的最高值——40.3摄氏度!
【总页数】1页(P53-53)
【作者】张倩;郭起豪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57.3
【相关文献】
1.警惕:高温天气易引发失眠 [J], 苏峰
2.警惕:高温天气易引发失眠 [J], 苏峰
3.是什么引发了大面积高温天气 [J], 张倩;郭起豪;
4.引发2011年8月宁夏持续高温天气的青藏高压结构分析 [J], 陈豫英;陈楠;穆建华;朱海斌;何佳
5.桂林市37家爆竹企业高温停产防范高温天气引发生产事故 [J], 吴明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夏季高温热浪的影响特点与预防

夏季高温热浪的影响特点与预防

夏季高温热浪的影响特点与预防顾品强【摘要】气象上当空气温度达到或超过35℃以上时称之为高温,达到或超过37℃以上时称之为酷暑。

据预测上海今年夏季高温日数、酷暑日数分别多于常年的15天和4天,在盛夏静稳天气条件下造成的臭氧污染日数多达25~30天。

当前随着气候变暖,城市发展使热岛效应加剧,高温日数、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异常变化的可能性增大,加上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适应高温能力差,高温热浪已成为世界性和城市的气象灾害之一,甚至由高温热浪而引发公共安全事件,需未雨绸缪。

【期刊名称】《生命与灾害》【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4页(P24-27)【关键词】高温热浪;高温日数;极端最高气温;热岛效应;公共安全事件;气象灾害;老年人口;天气条件;城市发展;高温病【作者】顾品强【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3.3气象上当空气温度达到或超过35℃以上时称之为高温,达到或超过37℃以上时称之为酷暑。

据预测上海今年夏季高温日数、酷暑日数分别多于常年的15天和4天,在盛夏静稳天气条件下造成的臭氧污染日数多达25~30天。

当前随着气候变暖,城市发展使热岛效应加剧,高温日数、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异常变化的可能性增大,加上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适应高温能力差,高温热浪已成为世界性和城市的气象灾害之一,甚至由高温热浪而引发公共安全事件,需未雨绸缪。

高温出现的季节性比较强,95%的高温天出现在夏季6~8月这3个月里,高温最早一般出现在6月上旬,高温结束一般在9月上旬。

高温日数及极端最高气温都是城市明显多于或高于乡村。

在所有高温天气中有一半以上的高温日往往会连续出现,这与人们实际感受到的“持续高温热浪”影响相一致。

高温主要是通过改变和影响人体的生理代谢、体温调节、消化、神经、泌尿系统等功能来实现的,当人体不能很好地适应温度这种持续炎热环境的变化时会出现生理、心理的诸多障碍,甚至引发疾病或死亡。

一般气温达30℃~34℃时,人体生理活动开始受到影响,感到炎热难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人体调节功能大减,此时易患多种“高温病”。

2013年我国南方持续性高温天气及副热带高压异常维持的成因分析

2013年我国南方持续性高温天气及副热带高压异常维持的成因分析

2013年我国南方持续性高温天气及副热带高压异常维持的成因分析彭京备;刘舸;孙淑清【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年(卷),期】2016(040)005【摘要】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逐日台站观测资料研究了2013年夏季我国南方地区持续高温天气时期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的异常特征,指出西太副高西伸、北抬并异常维持是导致南方地区罕见高温天气发生的直接原因,探究了影响其异常的中高纬环流及热带系统的活动,特别是对该年夏季热带环流,包括越赤道气流、赤道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简称ITCZ)的异常,以及登陆台风异常集中等情况作了进一步分析,为深入研究持续高温的成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总页数】10页(P897-906)【作者】彭京备;刘舸;孙淑清【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ICCES),北京100029;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ICCES),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8【相关文献】1.2013年夏季中国南方区域性高温天气的成因分析 [J], 唐恬;金荣花;彭相瑜;牛若芸2.2008年初我国南方雨雪低温天气的中期过程分析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特征[J], 施宁;布和朝鲁;纪立人;王盘兴3.2018年夏季吉林省持续异常高温天气及副热带高压异常维持的成因分析 [J], 王太然;蔡柠泽;吴晗4.2018年夏季吉林省持续异常高温天气及副热带高压异常维持的成因分析 [J], 王太然;蔡柠泽;吴晗5.2013年7月我国南方异常持续高温成因分析 [J], 张宇;李耀辉;王劲松;刘抗;段海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市近百年来夏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上海市近百年来夏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上海市近百年来夏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孟菲;康建成;王甜甜;安琰;袁文昊
【期刊名称】《气象与环境科学》
【年(卷),期】2007(030)003
【摘要】依据前人的研究和上海1949-2005年气象资料,研究了上海地区夏季降水特征,结果显示:上海夏季降水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周期性变化,在1OO多年中有3个多雨湿润期和3个少雨偏干期;在空间分布上,因城市"雨岛"效应影响,城市和郊区差异明显.太阳活动周期对降水存在周期性的影响,ENSO事件对降水多寡有影响.火山爆发使降水出现1~2 a的较短的周期波动.
【总页数】6页(P14-19)
【作者】孟菲;康建成;王甜甜;安琰;袁文昊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城市生态与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上海 200234;上海师范大学城市生态与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上海 200234;上海师范大学城市生态与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上海 200234;上海师范大学城市生态与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城市生态与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上海 2002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6.61+4
【相关文献】
1.内蒙古兴安盟1967至2017年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J], 徐青竹
2.辽宁夏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J], 公颖;周小珊;董博
3.华北地区夏季降水日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 [J], 韩函;吴昊旻;黄安宁
4.龙感湖近百年来沉积物磷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人类活动影响 [J], 吴艳宏;邴海健;刘恩峰;羊向东;周俊
5.迪庆州夏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关系分析 [J], 段志方;此永芝玛;杨迎花;赵进;冯国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敏,耿福海,马雷鸣,等.近138年上海地区高温热浪事件分析[J].高原气象,2013,32(2):597-607,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2.00058. 收稿日期:2011-07-01;定稿日期:2011-10-12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专项(GYHY201206027);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11DZ2260900)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陈敏(1967-),女,浙江人,高工,主要从事天气预报及城市环境气象研究.E-mail:jcyfmz@gmail.com近138年上海地区高温热浪事件分析陈 敏1, 耿福海1, 马雷鸣2, 周伟东1, 施 红1, 马井会1(1.上海市城市环境气象中心,上海 200135;2.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上海 200030)摘要:深入了解特大城市高温热浪的变化特征和发生条件对于科学防御其引发的灾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根据中国气象局高温日和高温预警信号阈值定义了上海地区高温热浪三级标准,并引入高温有效积温,基于1873-2010年上海市徐家汇站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上海地区高温热浪的多尺度时频特征;基于环流指数和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了上海地区高温热浪异常偏强年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

结果表明:(1)将高温有效积温与高温热浪发生频次结合,可更合理地表征高温热浪的炎热程度。

(2)近138年来上海共发生214次高温热浪事件,其平均高温有效积温为8.3℃,7月高温热浪发生频次和高温有效积温均多于8月。

(3)近138年来上海地区高温热浪有三段持续偏多与偏强期:19世纪90年代初至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80年代末尤其是21世纪初以来;最强的高温热浪事件出现在1934年;而21世纪初的10年,其炎热程度正呈明显上升趋势。

(4)上海地区高温热浪异常偏强年的主要环流特征是夏季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和印缅槽异常偏弱,如高温热浪异常偏强年夏季平均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伸展至我国东南沿海约122°E附近,而低纬地区印度半岛至孟加拉湾的低槽区基本消失。

关键词:高温热浪;高温有效积温;多尺度时频特征;大气环流异常文章编号:1000-0534(2013)02-0597-11 中图分类号:P423.3文献标志码:Adoi:10.7522/j.issn.1000-0534.2012.000581 引言 IPCC评估报告[1]指出,1906—2005年的100年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0.74℃。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高温、热浪等事件愈发频繁[2-3];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可能对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等造成重大影响,因而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4-8]。

上海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达城市,也是世界上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城市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极端气候事件对城市安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威胁日趋严重[9]。

如2010年8月中旬持续多日37℃以上的高温热浪天气,使全市日用电负荷屡创新高;当日高温热浪所导致的上海中心城区日供水量也达到极值;8月12、13日,上海市各大医院的急诊人次达到每日700~800人次、市医疗救护中心每日的出车量均超过850次,其中“中风”、“中暑”和“腹泻”人数激增[10]。

极端高温热浪天气严重考验着整个城市生命线的安全运转。

针对上海的极端高温天气,谈建国等[11-12]利用1975—2004年上海11个气象站气温资料揭示了夏季城市热岛和高温热浪的特征。

丁金才等[13]根据1997—1998年7-8月上海地区高温加密观测资料,应用EOF分析了高温分布。

孙娟等[14]利用2000年上海市区及城郊6个自动气象观测仪观测的逐时气温记录进行小波变换,分析了城市热岛强度时间—频率的多时间尺度演变规律;朱家其等[15]对比分析了上海市城乡气温变化及城市热岛特征;史军等[16]基于1873—2007年徐家汇站的日最高、最低气温及1960—2007年其他10个气象站资料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环流指数,分析了上海夏季高温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第32卷 第2期2013年4月 高 原 气 象PLATEAU METEOROLOGY Vol.32 No.2April,2013素。

侯依玲等[17]指出上海地区年平均热岛中心有向南转移的趋势。

上述研究对了解上海的高温热浪基本气候特征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尽管如此,已有研究仍缺乏对上海有气温观测记录以来的高温热浪事件的系统性分析。

如史军等[16]参照张尚印等[18]方法定义了上海的不同等级高低温过程,并研究了其年代际变化。

然而上海地区高温热浪事件的逐月分布特征、历史上的年际极端分布以及如何有效地表征高温热浪事件的炎热程度仍不明确,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地区高温热浪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如2001—2010年的10年间,徐家汇的年平均气温都在17.5~18.5℃之间,较常年平均值(1971—2000年)偏高1.3℃以上,尤其是2007年的18.5℃更是上海1873年有气温资料以来的历史最高值;10年间,极端最高气温也多次刷新历史极值,尤其是2010年夏季上海经历了罕见的持续高温热浪天气,多个测站的极端最高气温都接近或超过了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值。

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上海地区有观测记录以来城市高温热浪气候事件的分布、演变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导致高温热浪异常偏强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对于科学防御高温热浪和维护超大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安全运转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 资料选取和方法介绍2.1 资料选取 所用气温资料为上海徐家汇(代表市中心区)气象站1873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共138年50 403个样本日的日最高气温资料。

周雅清等[19]利用滑动t检验法检验气温资料中由于台站迁移造成的非均一性现象时发现,最高气温相对来说没有很大变化;同时在研究城市化影响对气温序列的作用时发现,最高气温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不明显,城市化影响贡献率也比较低。

因此,虽然徐家汇站因迁站、城市化以及1950年前后观测时间不同等原因可能造成气温资料的非均一性,但是相对而言最高气温受影响最小,基于最高气温统计的高温热浪事件也能更好地反映近138年上海地区的炎热程度。

大气环流资料包括大气环流指数和环流场资料,其中大气环流指数包括西太副高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西伸脊点、脊线位置、北界位置和印缅槽指数,均取自国家气候中心的月气候监测数据;环流场资料取自NCEP再分析资料的2.5°×2.5°月平均场。

2.2 方法介绍 在我国,一般当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称为一个高温日。

高温热浪的定义则比较模糊,一般指连续的高温天气,其标准主要依据高温对人体产生影响或危害的程度而制定。

世界各国和地区研究高温热浪采取的方法不同,高温热浪的标准也有很大差异。

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统一且明确的高温热浪标准。

例如,世界气象组织[20]建议日最高气温>32℃且持续3天以上的天气过程为一次热浪;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21]认为最高温度25℃且持续5天以上(其间至少有3天温度>30℃)的天气过程为一次热浪;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气象部门[22]当预计白天热指数(综合考虑了温度和相对湿度)连续2天有3h超过40.5℃或者预计在任一时间超过46.5℃时发布高温警报;德国科学家[23-24]基于人体热量平衡模型制定了人体生理等效温度(PET),并将PET>41℃做为高温热浪检测预警标准。

根据我国气候和环境特点,张尚印等[18]将日最高气温分为三个等级:高温≥35℃、危害性高温≥38℃、强危害性高温≥40℃,每个站连续出现3天高温≥35℃或连续2天出现≥35℃且1天≥38℃定义为一次高温过程,连续出现8表1 高温热浪事件的等级判别标准Table 1 The definition of rank criterions of heat wave events等级统计标准一般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含35℃)样本日持续3天或以上但不足5天、且37℃以上(含37℃)样本日不超过2天、且没有1天在40℃以上(含40℃),判定为一次一般高温热浪事件强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含35℃)样本日持续5天或以上但不足8天、或者在37℃以上(含37℃)样本日持续3天或以上但不足5天、且没有1天在40℃以上(含40℃),判定为一次强高温热浪事件特强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含35℃)样本日持续8天或以上、或者在37℃以上(含37℃)样本日持续5天或以上、或者在40℃以上(含40℃)的样本日出现1天或以上,判定为一次特强高温热浪事件895 高 原 气 象 32卷 天高温≥35℃或连续3天≥38℃定义为强高温过程;中国气象局规定[25]日最高气温≥35℃为高温日,连续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为高温热浪,同时还规定,各省市区可根据本地天气气候特征规定界限温度值。

本文以中国气象局规定的“日最高气温≥35℃且连续3天以上”作为一次高温热浪事件的基本判别标准,同时为了给一线预报员提供更直观的参考,结合中国气象局发布的高温预警信号(2007版)中黄、橙和红三色预警标准的气温阈值,定义了上海地区高温热浪事件三个等级的统计判别标准(表1)。

高温热浪事件总数为统计时段内一般、强和特强高温热浪事件次数之和。

高温热浪可直接威胁人体健康,其炎热强度及持续时间比瞬时最高气温对死亡率有更大影响[20,26]。

有效积温(EAT)概念常被用在生态与农业上,为某一作物生长期内高于其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有效温度总和,以表征该地区可被充分利用的热量资源;例如,李军等[27]用有效积温≥10℃表征华东地区的热量资源状况,研究作物耕作制度和积温变化的关系。

为有效表征一次高温热浪事件的炎热程度,本文提出了高温的有效积温概念,取高温有效积温(EAHT)为一次高温热浪事件中每日最高气温与35℃的差值之和,其值越大,表示该次高温热浪事件的炎热程度越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越重;反之亦然。

在此基础上,可计算年、月高温热浪事件的累积高温有效积温,以表征相应的统计时段的炎热程度。

基于表1的判别标准以及高温有效积温的相关概念,统计分析了近138年上海地区高温热浪事件及事件各等级发生频次的多尺度时频特征、单次事件的高温有效积温和相应的月和年累积高温有效积温的分布演变特征。

同时,通过大气环流指数和上海地区高温热浪特征参数的相关分析,以及上海地区异常炎热年份环流场的异常分布特征分析,初探了造成上海地区严重高温热浪的大气环流场的异常分布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