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中的“实事求是”理念(张维为瑞士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读书分享3
精彩语段:
“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最 激动人心的变革时代,而中国是这 场历史性变革的中心”,中国人可 以大有作为。
“中国三部曲”之
《中国触动:百国视野 下的观察与思考》
作者简介
张维为,复旦大学特聘 教授、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 主任,著有《中国触动》、 《中国震撼》、《中国超越》 “思考中国三部曲” ,《观察 者网》特邀评论员,瑞士日内 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访问教 授,春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 所长,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 心高级研究员。上世纪80年代 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国 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走访过 100多个国家。
目录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是” 第四章 应该失语的不是我们 第五章 中国:不要自己打败自己 第六章 软实力,更触动世界 原版后记 环球视野下的中国崛起 最不坏的模式? 西方“民主”遇上中国“实事求
书的核心内容:
本书以作者自己多年周游列国的见闻为基础, 论述了中国崛起的证据。大体来说可以为三大部 分: (一)崛起的证据(软硬实力,第一章和第六章 来回论述); (二 )中国发展模式的评价(不是很好,但没有 更好) (三 )对西方偏见和国民抱怨的反驳和解释(要 独立思考)。
内容推荐:
自1980年代第一次出国感受到的震惊,到今天在海 外随处可见的“中国热”;从作为国家领导人的翻译陪 同国事访问,到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者参加国 际交流,作者力求从一个比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出发,来 观察世界、思考中国,特别是探讨与中国崛起有关的热 点问题,再尖锐的问题,也不回避。 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最激动人心的变革时代, 而中国是这场历史性变革的中心。不管你是否使用“中 国崛起”这四个字,国际社会已普遍接受了这个中国的 崛起这个无处不在的事实。 中国崛起触动了世界。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发展,对 于国际问题的认知,应该在汲取世界智慧的同时,也用 自己的价值观加以检验,用自己的话语加以论述,客观 自信地评述自己的国家和外部的世界。
张维为中国人你要自信观后感
张维为中国人你要自信观后感张维为,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日内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博士,曾为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
现为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亚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复旦大学兼职教授。
篇1不得不说我觉得张教授说的主要观点我是比较认同的,但是论据太过明显的偏颇,建议他去接着深入学习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要搞清楚什么是实事求是,什么是矛盾,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举例美国枪伤科的医生吃香,推导出中国治安好。
这是没有实事求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枪伤多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美国崇尚暴力和枪支没有管控的前提下导致的吗?我们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每个人都相信政府(因为1949年我们坚定的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可以保证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本不需要自备武器。
举例美国老百姓的个人净资产跟中国差不多。
这是没有坚持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国是发展国家,美国从南北战争以后本土没有受过战争侵害,中国1949年境内还没有完全停止战火,美国地广人稀,中国人多地(可耕种可居住)少。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敢于承认矛盾,直面矛盾,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我们国家确实存在部分偏远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很低的情况,确实有很多人还在为温饱问题发愁,我们是敢于面对这个问题的,这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过程,这种数据分析我们是不屑的。
举例说美国基础设施问题。
这是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国是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GDP增长速度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
改革开放的春风首先要解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问题,基础设施直接关系老百姓的平常生活,新兴的基础设施肯定要符合当今人们的生活需求,总不能建设成美国60年代的风格吧,这是中国的具体问题。
美国的基础设施基本够用,把经济重心投入到金融和科技领域等其他领域是很自然的事情(以后我国也会逐步的把本周三下午,上完第一节课科学课后,我们拿着准备好的毛巾去观看消防演习。
我内心涌。
张维为普世价值观后感
Reflections on Zhang Weiwei's Universal ValuesAfter watching Zhang Weiwei's discussion on universal values, I was left with a profound sense of thought and reflection. Zhang Weiwei, as a renowned scholar and professor at Fudan University's China Institute, presented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universal values, pointing out its fourfold dilemmas.What struck me most about his discussion is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he brought to the concept of universal values. He emphasized that these values, touted as timeless and applicable to all, have their roots in a particular historical context. This contextualization helps us understand that the promotion of these values as universally applicable can be problematic.Zhang Weiwei also highlighted the issue of cultural relativism. He pointed out that what is considered universal might actually be specific to a certain culture or civilization. This perspective challenges the assumption that there is a single, objective standard of morality or values that applies universally.Furthermore, he criticized the political manipulation of universal values. He argued that the concept is often used as a tool to justify the interests and agendas of certain powers, rather than as a genuine quest for common ground. This political exploitation of universal values, he said, can lead to conflicts and divisiveness.Overall, Zhang Weiwei's discussion on universal values was thought-provoking and insightful. It challenged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and prompted me to think more deeply about the complexities involved. His analysis reminded me that we need to be critical and contextualize any claims of universality, recognizing that values and morals are often shaped by specific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ontexts.张维为普世价值观讨论后感观看了张维为教授关于普世价值观的讨论后,我深感震撼和反思。
张维为、福山激辩中国模式和西方模式
张维为、福山激辩中国模式和西方模式(原载2011年7月8日《文汇报》)6月27日下午,由文汇报和春秋综合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42期文汇讲堂上,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弗朗西斯·福山和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的张维为就中国模式等问题展开热烈辩论和对话,在场观众也提出尖锐问题。
两位学者的严谨思维和表述博得阵阵掌声。
为了便于读者更清晰了解双方观点,经嘉宾同意,本期整理依据速记对对话顺序作了调整和整合。
中国模式的优势和影响福山:中国模式已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它具备诸多优势张维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改革的实验室福山:通常美国学者来中国都是作讲座,传授美国的成功经验;而我今天是来学习的,因为中国模式已经对世界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模式有很多优势,其政治制度的特性使它拥有高效决策功能。
与印度这样的东方国家相比,中国高铁已经开通,机场、桥梁等现代化基础建设也日新月异,而印度著名的塔塔公司想在某地建厂,谋划多年最终却因政治反对力量强大而流产。
与英、美、法、意等西方国家相比也是如此。
以美国为例,由于民主党和共和党互相制衡,金融危机时问责制难以良好运作,不仅没能阻止危机发生,连政治体系也险些因此瘫痪;同时,美国利益集团非常强大,一个从长远来看非常合理的决策,在实际运行中通常被迫向部分利益集团低头;此外,美国的经济制度也很教条,以致于民众至今还在赤字海洋中挣扎。
今后几年能否改变上述现状,这也是对美国制度长效与否的考验。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已拥有了较自由的意识形态,政府也进行了很多创新摸索,正确的就坚持,错误的就修正。
我不知道这样的有效改革多大程度上受到中国历史的影响。
但反观美国,虽然号称务实,却很少愿意进行新尝试。
不过,长远来看,我还是更赞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制度。
所以,今天很愿意和张教授探讨。
张维为:谢谢您对中国现状的关注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也谢谢您开放的思维。
您的话使我想起2月份我在德国和《时代周刊》主编对谈中国模式。
张维为的观点
张维为的观点
张维为是一位知名的中国学者和政治评论家,他的观点通常非常具有启发性和深度。
以下是一些他的观点:
1. 中国应该采取开放和透明的政策,尤其是在经济和贸易领域。
这样做将有助于增加国际信任和合作,同时也可以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
2. 中国应该加强民主和法治,以确保公正和透明的社会。
这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3. 中国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这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包括减少污染和保护生态系统。
4. 中国应该积极推动全球化进程,以促进跨国合作和共同发展。
这样做不仅可以为中国带来更多机遇,还可以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带来更多福祉。
5. 中国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以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互相理解。
这可以帮助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同时也可以促进全球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 1 -。
著名学者张维为思想理论论述
著名学者张维为观点下载2“中国最大的挑战,是要防止自己打败自己”——著名学者张维为谈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崛起“过去20年中,西方主流学者对中国做了无数悲观的预测,今天这种西方的“中国崩溃论”已经崩溃。
现在国内还有一些人只认同西方模式,他们认为只要你跟西方不一样,未来就充满不确定性,甚至是死路一条,我把这种观点称为中国国内的‘中国崩溃论’,我想这种观点也将崩溃,而且不需要20年”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现任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的张维为,曾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外交部翻译室工作,担任邓小平的翻译。
他说,那是他人生中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
现在忆起小平,脑海中浮现最多的形象,“就是他坐着,静静地抽着烟思考问题,目光注视着前方,一句话都不说”。
20多年之后、行走过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张维为进一步体会到,邓小平之所以伟大,原因之一,就是“头脑清醒”---“他了解百姓的愿望,了解中外不同体制的长处和弱点,坚持一切外国的思想和做法都要先经过中国的实践来检验,再确定是否在中国推广,绝不能盲从”。
张维为认为,这一点对于今天认识中国崛起和中国未来同样重要。
首先,“不管中国还存有多少问题,中国过去30来年所取得的成绩除以2、除以4、甚至除以6,都比采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国家要出色”,要自信地“沿着成功的道路继续往前走”。
其次,中国面对的所有问题,历史上所有崛起的国家都遇到过,“中国的问题都有解,天塌不下来”。
更重要的是,美国绝对不是中国的样板---“我们今天的眼光一定要超越西方这种全面走下坡的制度,要探索的是下一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制度”。
而在他眼中,中国最大的挑战和风险,并不是常常被提及的贫富差距、腐败、环境等等问题,而是中国人“自己打败自己”。
我潜移默化受到“小平精神”影响《瞭望东方周刊》:你曾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担任邓小平的翻译。
这段经历对于你认识中国崛起和发展有何影响?张维为:对我来说,这是一段非常宝贵的人生经历,对我后来许多观点的形成影响很大。
这就是中国第42集观后感
这就是中国第42集观后感在节目中,张维为教授结合了自己行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丰富阅历,及其对于中国5000年文化发展的深入研究,向观众大方分享了个人政治视角的“经纬度”。
在节目中,张维为教授为观众讲述中国发展从“三十而立”到“四十而不惑”的崛起之路,趣味解读中国“韬光养晦”背后的“树欲静而风不止”,深度讲解了改革开放40周年,为关心国事的青年们上了一堂精彩的思政课。
印象最深刻的是现场提问环节,有人问:全球的霸主一百年一换,从荷兰。
荷兰到美国,那么我们中国是否会在接下来这一百年达到霸主的地位?张维为回答,假设这个推论是正确的,也是西方国家的逻辑。
实际上中国人不大认同这种逻辑,因为中国是个五千年文明古国,这个文明没有中断过。
在历史上多数的时间内,中国是领先西方的。
西方觉得要失去第一,以后可能中国是第一,他背后的逻辑还是你赢我输,或者我赢你输。
那么中国觉得完全可以合作共赢。
今天的超级大国,不合作共赢,在这世界上很难运作,那么合作共赢反而会对自己有利。
还有人问:如果西方人始终不了解我们,也不打算了解我们怎么办?张维为回答,我去年10月15日在哈佛大学演讲,也遇到这个问题。
我说我们苦口婆心跟你一遍遍地解释,如果你们还是不愿意相信,我们可以把你们留在黑暗中,我们不在乎。
真的,最后你将感到遗憾。
十来年前,中国把欧洲当做战略伙伴,计划一起来共同发展“伽利略计划”——欧洲的GPS定位系统,中国很认真钱都投进去了。
结果欧洲人给中国拼命地设卡。
中国说我们自己干了,现在我们的“北斗”远远领先,早就把他们抛在不知多少公里之后了。
那么我告诉他们,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我说,我们不等你们的。
看完《这就是中国》节目后,我内心激动不已。
这份激动既包含了对伟大祖国飞速发展的惊叹与佩服,又表达了作为一名当代青年的我对祖国强大的感动与欣喜。
因为中国再也不是那个百年前受外国侵略的屈辱的国家,再也不是那个人民疾苦社会动荡的国家!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大国,而且完全能够保护好自己的人民与领土,不让中国人受到外国的欺辱!中国的迅猛发展已经用事实来证明了自身的强大与优秀,但同时,中国要面临的问题也是存在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国际形势问题等等等等,中国的道路还很长,任重而道远,但我坚信我们中国人民是不会被困难和问题压倒的!。
张维为:好民主才是好东西
张维为:好民主才是好东西2008-02-28 10:16:39 来源: 环球时报网友评论 0 条点击查看从世界的经验来看,没有一人一票而有法治和广大的中产阶级,一个社会可以运作得很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
而光有一人一票,没有真正的法治和广大的中产阶级,民主的品质一定不高,出现劣质民主的概率极大。
作者:张维为瑞士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近来肯尼亚、黎巴嫩、孟加拉、菲律宾、格鲁吉亚、尼日利亚、斯里兰卡等发展中国家,危机频繁,动荡不止。
为什么这些国家的民主没有带来人民所期盼的和平与繁荣,反而成了各种危机的成因呢?它们的民主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又能从中汲取什么教训?对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点西方先哲对民主问题的思考。
大师就是大师,经过多少岁月沧桑,他们的观点今天看来还是令人感慨万千。
西方不少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政治先哲关于民主提出的许多忠告。
也许我们要提醒他们。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了解一些西方先哲的观点,这将有利于我们弄清发展中国家今天民主困境的根源、了解西方民主原教旨主义的盲点,并使我们可以更好地为中国的民主建设做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和布局。
烂民主只能是坏东西谈民主是要追溯到古希腊的,因为那是西方民主的发源地。
当时希腊的雅典城邦实行了民主制,男性公民(不包括女性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通过公民大会来决定宣战与媾和、法庭终审等重大事宜。
古希腊的伟大思想家苏格拉底,因“腐蚀青年思想”之罪,被这种制度判处了死刑。
他的学生、古希腊的另一位思想巨人柏拉图对此愤愤不平,认为这是“暴民”统治。
这位比孔子晚124年出生的西方先贤一直认为:人的智力、品行和能力是有差异的,而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否认这些差异,预设所有男性公民不分良莠.都行使N样的政治权力,结果导致了“暴民”政治。
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柏拉图还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你一定会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那么治理一个国家,其责任和难度远远大于一个大夫,你该找谁呢?这个问题代表了柏拉图精英主义政治理念,长期影响了欧洲政治的发展。
读张维为《中国震撼》的读后感
读张维为《中国震撼》的读后感
这几天读了一一本好书,是中国著名政治学者、作家张维为教授所著的《中国震撼》。
作者张维为是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访问教授,现任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是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担任过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曾先后走访过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此书便是作者在丰富的国内国外的见闻和经验的基础上,以客观、全面的的视角解读中国几十年来的飞速崛起。
在此书中,作者首次提出了“文明型国家”的概念,他认为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更是一个有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的超大规模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中国震撼》一书为我们清晰而生动的诠释了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我们所遇到的疑问,让我们对自我有了清楚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这几年来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
不仅让很多西方国家感到恐惧,甚至提出中国威胁论,也让相当一部分中国人自己感到诧异。
近年来,“中国崛起”,“中国模式”成为国内国际众多专家学者、政治官员甚至普通民众热议的话题。
中国人自己往往不能够正视发展中的成果,始终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正如书中所说的,
持有"韬光养晦”的战略思想。
他们更想知道的是中国在发展中为什么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不借鉴西方模式、中国沿着这条路能不能走下去等等。
此书便以独特的视角、乐观的论调、又不偏颇的方式为我们解读了中国的崛起。
张维为-复旦教授张维为:中国人,你要自信 【中华讲师网】
•
第二,这本书是构建中国话语的一种尝试。我一 直认为中国的崛起一定要伴随中国话语的崛起,否则这 种崛起是靠不住的,甚至会前功尽弃。没有话语自信, 自己做对的事情也会被看作是做错了,或者只被看作是 过渡阶段的事情,最终还是要放弃的,但我从中国“文 明型国家”的视角来解释中国的制度安排,解释中国自 己的一整套做法,论证了这些安排和做法的深层合理性, 并强调这些安排和做法还可以改进,但他们已经构成了 中国模式超越西方模式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我自己长期 研究中国模式的心得,也是自己实地走访百国比较之后 得出的慎重结论。这些心得和结论大都涉及中国发展的 大思路,中国是个大国,大国崛起需要大思路,这可能 也是此书引起反响的原因之一。此外,我也尝试了话语 风格的创新,不说套话,我确实也不会说套话。不少人 说读这本书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是我所期待的。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找讲师,就上中华讲师网 中国最大的培训 讲师选聘平台
•
我一直很担心西方对中国的话语忽悠。苏联解体前 我去过苏联,南斯拉夫解体前我也去过那里,这两个国 家解体的过程我了解。这个过程大致上可以这样概括, 先是知识精英被西方话语忽悠,接着是政治精英被西方 话语忽悠,然后就是经济崩溃和国家解体,最终一失足 成千古恨。西方不少人也希望这种局面在中国出现,但 他们会失望的。其实西方自己现在危机重重,哪有资格 来教训中国。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 在中国人的住房自有率已经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的时候, 在中国已经崛起到今天这个地步的时候,如果我们还是 被浅薄的西方话语所忽悠,那也会功亏一篑,最终酿成 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那就太可悲了。我们不能允许 西方和亲西方的势力来主导13亿中国人的命运。这本书 出版后的强烈反响大概也印证了很多国人与我有相同的 感受和思考。中国和世界都处在大变革之中,在大变革 的时代里,一本书可以影响那么多人,鼓舞那么多人, 作为作者的我,深感荣幸,某种历史参与感也油然而生, 我很珍视这种感觉。
2021年12月张维为、在北京的演讲
2021年12月张维为、在北京的演讲张维为:2021年12月2日,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与中国论坛、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观察者网,共同在北京国际俱乐部仙鹤厅举办了一场名为“中外学者谈民主”高端对话会,邀请了六位主讲人,分别是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李世默和我,还有三位大家比较熟悉的外国学者:英国的马丁·雅克和罗斯义、新加坡的马凯硕,他们通过视频连线参加。
因为正值美国拜登总统要举行所谓的世界“民主峰会”,所以我们这场对话会还是颇受关注的,西方主流媒体驻京记者几乎都到场了。
我想先把五位资深人士在演讲中给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些观点给大家介绍一下,然后向大家汇报我当时的演讲。
乐玉成副部长是这样说的:民主制度不能是“飞来峰”,民主建设不需要“教师爷”。
回顾中国近代以来探索民主的历程,就曾因为简单照搬外来模式,吃了不少苦头,付出惨痛代价。
放眼世界,无论是阿富汗还是利比亚、伊拉克,被“颜色革命”强行移植的民主,结果都是灾难性的,最终遭殃的还是无辜的人民。
新加坡学者马凯硕引用新加坡已故领导人李光耀先生的话,检验一个政治制度的最终标准,是看其能否改善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
这一点我们在美国没有看到。
大量数据表明,美国一半以上民众的生活水平在过去30年没有发生变化,但1%最富有的美国人占有了绝大多数资源。
如果这样的美国还能成为世界典范,那问题就太大了。
美国民主制度失灵,逐渐沦为财阀统治。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近日发布的最新民调结果显示,美国52%的年轻人认为,美国民主陷入困境,只有7%的美国年轻人认为美国民主是健康的。
这是一个具有警示意义的信号,因为年轻人往往比我们这些年纪大的人眼睛更明亮。
李世默研究员说,民主不能像西方模式那样仅仅关心程序正义。
他以公司运作为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一个人跟我讲,有这么一个公司,20年来一直亏损,没有客户,技术也不行,可他们的管理程序特别棒,董事会开得特别规范,你应该买这个公司的股票,他说这岂不是荒唐吗?各个国家的民主程序可能是不同的,但民主治理的结果至少应该是让大部分人感到满意。
中国人想要怎样的民主?
龙源期刊网
中国人想要怎样的民主?
作者:
来源:《赢未来》2013年第06期
专家对“中国式民主”的解读
俞可平(著名政治学者,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在当前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下,中国的民主发展进程不会是激进的,而是按照一种时间上渐进、空间上(规模上)可控的路径达成的。
增量民主是中国政治改革的最优战略,要全面推进增量民主,可通过三种途径: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逐渐由基层民主向高层民主推进,由更少的竞争到更多的竞争。
张维为(瑞士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中国人要实现的民主是能给中国带来国运昌盛,人民幸福的优质民主,而不是那种使中国四分五裂,无数生灵涂炭的劣质民主。
在民主建设的问题上,中国一定要超越西方的僵化思维。
我们可以从内容出发来探索新的民主形式,确立一流的人才选拔机制、一流的民主监督机制、一流的社会协商机制,最终落实到人民的“优良的生活”。
资料来自:
①《凤凰周刊》,2009.04,《中国人的民主价值观》,样本量:不详;
②环球舆情调查中心,2011.12,《公众对民主的认知现状调查报告》,样本量:共1009份问卷;
③环球舆情调查中心,2012.03,《2012深化改革公众意见调查报告》,样本量:共1010份问卷;
人民网,2009.09,《俞可平:中国民主化的最小成本和最佳途径》;
人民网,2009.06,《张维为:从“内容”出发探索中国民主改革的基本思路》。
国际视野中的“实事求是”理念(张维为瑞士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国际视野中的“实事求是”理念(张维为瑞士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国际视野中的“实事求是”理念(张维为/瑞士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美国推动“中东民主化”的结果:巴勒斯坦已经选出了一个令美国头疼的哈马斯政府,埃及可能会选出同样令美国头疼的“穆斯林兄弟会”执政,沙特阿拉伯甚至会选出美国的仇敌本·拉登当总统。
关于沙特的这个假设是我的沙特研究生三年前亲口对我说的。
至今普京的助手还在感叹当初为什么没有学一点中国人的智慧。
国际视野中的“实事求是”理念(张维为/瑞士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85年9月加纳国家元首罗林斯先生来中国访问,想了解和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
9月18日上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了他,我担任翻译。
那段时间邓公的心情很好,他最关心的几桩大事都处理得比较顺利:农村改革非常成功,特区建设有新的突破,城市改革起步不差。
邓告诉罗林斯:“我们正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
看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邓公讲这番话时,我感觉他好像松了一口气,在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里,探索一种前人从未走过的路,经过七年的艰辛探索,现在指导这个实验的最高领导人说,“看来我们的路子走对了”,走出了一条既不沿袭苏联模式,也不照搬西方模式的中国式发展道路。
这很像一个老师给自己指导的实验打分:结果不错。
当罗林斯当面恳请邓小平谈谈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时,邓说:“如果说中国有什么适用的经验,恐怕就是实事求是,也就是说,按照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自己的政策和计划”。
邓还进一步解释,“在前进的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
好的坚持,贯彻下去,不好的,不大对头的,就及时纠正”,然后吸了口烟,补充道,“恐怕这一经验比较普遍适用。
张维为:在国际比较中坚定中国自信
出版物刊名: 求是
页码: 62-6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发展中国家;国际比较;转型经济国家;自信;张维;贫困人口;2009年;扶贫标准
摘要:首先,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取得的成绩超过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总和。
过去30多年,按照联合国的统计,世界上贫困的80%左右是在中国消除的。
把印度、埃及、巴西、南非这些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成绩加在一起,也没有中国的成绩大。
现在我们国家提高了扶贫标准,贫困人口又变成了1亿多人。
但实事求是地看,我们的农民有地、有房子,如果把这些财产都算进去的话,我们贫困地区的很多农民,与许多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大概都属于中产阶层了。
第二,与转型经济国家相比,基本结论也是一样的,我们整体取得的成绩超过这些国家成绩的总和。
一个简单的数据就是,我们的经济从1978年到2009年增加了18倍。
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张维为观后感
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张维为观后感
看完《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我颇有感触,从新中国成立、实行改革开放到步入新时代,中国始终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思考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深刻命题。
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中国顺应历史潮流,肩负大国责任,坚定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成为大变局中不变的稳定力量。
端起历史的望远镜,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现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
****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格局经受冲击,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所未有地集体性崛起。
美国评论家扎卡利亚用“其余国家的崛起”来定义今天的时代。
因“变”而生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平衡也日益凸显。
过去百年,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烈,经济危机和“大萧条”,难以计数的地区战争和局部战争,都不断唤起人们对秩序与责任的思考与渴望。
今天,国际局势变****织。
一些传统西方大国焦虑感加剧,地缘****博弈明显上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冲击全球治理体系;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处于阵痛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
人类社会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
72年前,新中国成立于冷战格局初步形成之时;今天,国际体系加速
演变和深刻调整,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
”这一重要论断,揭示出当前国际体系纷繁变化背后的两条主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视野中的“实事求是”理念(张维为瑞士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国际视野中的“实事求是”理念(张维为/瑞士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美国推动“中东民主化”的结果:巴勒斯坦已经选出了一个令美国头疼的哈马斯政府,埃及可能会选出同样令美国头疼的“穆斯林兄弟会”执政,沙特阿拉伯甚至会选出美国的仇敌本·拉登当总统。
关于沙特的这个假设是我的沙特研究生三年前亲口对我说的。
至今普京的助手还在感叹当初为什么没有学一点中国人的智慧。
国际视野中的“实事求是”理念(张维为/瑞士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85年9月加纳国家元首罗林斯先生来中国访问,想了解和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
9月18日上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了他,我担任翻译。
那段时间邓公的心情很好,他最关心的几桩大事都处理得比较顺利:农村改革非常成功,特区建设有新的突破,城市改革起步不差。
邓告诉罗林斯:“我们正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
看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邓公讲这番话时,我感觉他好像松了一口气,在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里,探索一种前人从未走过的路,经过七年的艰辛探索,现在指导这个实验的最高领导人说,“看来我们的路子走对了”,走出了一条既不沿袭苏联模式,也不照搬西方模式的中国式发展道路。
这很像一个老师给自己指导的实验打分:结果不错。
当罗林斯当面恳请邓小平谈谈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时,邓说:“如果说中国有什么适用的经验,恐怕就是实事求是,也就是说,按照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自己的政策和计划”。
邓还进一步解释,“在前进的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
好的坚持,贯彻下去,不好的,不大对头的,就及时纠正”,然后吸了口烟,补充道,“恐怕这一经验比较普遍适用。
”罗林斯告诉邓小平,他还要去厦门访问,邓很高兴地说,“那是我们的特区,有一些成绩,可以看看,但不要照搬我们的经验”。
确实,邓小平对特区建设的关注,很能体现他倡导的那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早在1984年1月,邓小平就专门去深圳特区视察,他一开始就和当地领导打招呼:我暂不发表意见,主要是看和听。
当时国内对于特区“姓社”还是“姓资”很有争议。
果真,邓在视察过程中很少发表评论,而且没有为深圳题词。
几天后,邓小平抵达广州,对自己在深圳的所见所闻进行了思考,然后他才为深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视察深圳后邓又去视察厦门特区,他还是以看和听为主,离开厦门后才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并一言九鼎地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后来我陪罗林斯去厦门特区访问,他一路兴致盎然,说中国的不少做法对加纳有启发,他还对福建省的领导说,“西方人总是给你规定一个模式,只能照搬,但你们的邓小平说,千万不要照搬我们的模式,而是要实事求是。
有几千年文明的国家才能讲出这样的话,这是一种西方远远不及的智慧”。
我后来去加纳访问过,对罗林斯访华后根据自己国情推动的改革有一些感性认识,这些改革增加了加纳经济的活力。
回忆这些往事无非想说明一点: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功,其指导思想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的理念,而且这个理念的意义超出中国的国界。
“实事求是”是个很中国的概念,最早见《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指的是一种做学问的诚实态度,后来明清之际兴起的“实学”又把它解释为通过对事物本身的探索来发现规律和法则,英文翻译成seek truth from facts (从事实中寻找真理),应该说是比较到位的。
后来毛泽东主席又把它上升为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思想精髓。
1978年,邓小平把这个概念再次提出,认为毛泽东主席晚年的错误就是因为他违背了自己提出的这个理念,邓小平还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式确立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
由于有了这么一个“实事求是”的价值观,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成了世界上意识形态偏见最少的国家之一,这使得中国可以以罕见的勇气、广泛地借鉴别人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大大地推动了中国方方面面的发展。
从经济特区的建设到市场经济的形成,从企业管理到政府运作,从银行保险到股票证券,从科技研发到商业物流,可以说在我们所有的行业,所有的领域,所有的部门,都大胆借鉴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好经验、好方法。
这个概念给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奔向现代化的觉醒,很像欧洲经历过的启蒙运动,中国人也经历了一个从“文革”时相信神到相信实践和理性的过程,中国的“实事求是”与欧洲启蒙运动提倡的“理性至上”有共通之处,这就是双方都摆脱了僵化的意识形态束缚,突出了人的理性精神,并都推动了各自划时代的工业革命。
但两者也有不同之处:“实事求是”毕竟是中国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互动的产物,摆脱了过去西方理性主义所包含的种族主义和唯我独尊等历史局限,强调了一切理性活动需要由社会实践的结果来检验,而检验的标准就是:有利于整体人民的利益。
西方的理性主义,在创造了伟大工业文明的同时,也曾带来过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等恶果。
近三十年的实践表明,与西方大国在其理性主义指导下的崛起不一样,在“实事求是”指导下的中国崛起,没有给世界带来战争,而是带来了更多的和平和发展机遇,虽然也带来一些问题、甚至挑战,但机遇远远多于挑战。
实际上,中国今天是真正坚持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提倡的怀疑精神与理性主义,不断地反省和批判未经中国自己实践检验过的概念和信仰,不断地探索和寻求解决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的新思路。
相比之下,我觉得西方则开始有点故步自封、甚至有点思想僵化了。
比方说,西方总认为在发展模式方面,他们已经穷尽了真理,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代表的就是这种观点。
而实际上,世界文化之丰富,历史之凝重、文明之精彩,真理和各种发展模式的探索正未有穷期。
从哲学视角来看,“实事求是”的理念比“历史终结论”不知高明多少倍。
中国人有谦虚好学的美德,“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建立学习型社会是我们今天的口号,这些都很好,可以使中国永远力争上游,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但在这个世界上走的地方多了,经常看到一些无知、偏见,甚至傲慢,有时也忍不住要谈谈中国人的智慧,而“实事求是”就是这样的智慧。
我想,如果美国布什政府有那么一点中国人的“实事求是”精神,就不会犯入侵伊拉克,推动中东美式民主化的大错。
多少人在布什发动入侵伊拉克战争之前,就告诫美国政府,美国可以推翻萨达姆政权,但治理不了这个由什叶派穆斯林、逊尼派穆斯林和库尔德人组成的非民族国家,但美国听不进去。
我走过十来个中东国家,包括以色列和它周边接壤的所有国家,深感中东问题的繁难和棘手,因为其冲突源于民族、政治、宗教、文化、语言、经济等错综复杂的矛盾,哪是天真的美国人靠“民主化”一句口号就可以解决的。
其实,如果美国喜欢,它尽可以继续推动其“中东民主化”计划,但结果一定很滑稽:巴勒斯坦已经选出了一个令美国头疼的哈马斯政府,埃及可能会选出同样令美国头疼的“穆斯林兄弟会”执政,沙特阿拉伯甚至会选出美国的仇敌本·拉登当总统呢。
关于沙特的这个假设是我的沙特研究生三年前亲口对我说的。
同样,如果苏联领导人有那么一点中国人的“实事求是”精神,就不会采用美国人帮它设计的“休克疗法”,而且不经过小规模的实验,就在整个俄罗斯推行这种激进的转变,结果加速了国家的解体和经济的凋敝。
至今普京的助手还在感叹当初为什么没有学一点中国人的智慧。
同样,如果我们亚洲的一些邻邦当初也能有那么一点“实事求是”精神,就不会在条件远未成熟时就轻信美国的建议,贸然全盘开放自己的资本市场,结果一场亚洲金融危机导致这些国家的经济崩溃,发展倒退了20年。
实际上智慧是不分国界的。
我这里也可以做一个不完全恰当的比较:中国这种实践第一的观点似乎比较接近英国政治变革中的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也是一种智慧。
历史上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都发生在18世纪下半叶,被称为“双元革命”。
我们国内长期的教育中,对法国大革命总是赞扬的多。
这种激进的疾风暴雨般的革命也影响了中国,从“文革”中我们看到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要在人的灵魂深处闹革命,要按照一个崇高的理想,去改造一个社会的政治和文化形态。
但在西方,许多认真的思想家对法国政治变革模式持更为谨慎的态度,很多人认为其代价太大。
甚至有史学家认为正是英国18世纪工业革命的成功,使英国经济远远领先法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从而使英国避免了法国血风腥雨的革命。
法国的理想主义道路,现在看来代价确实过高。
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先是20多年的拿破仑战争,后是30年衰退期,然后是1848年革命,后来又有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法国的政治制度一直比较动荡,到了1946年第四共和国还没有稳定,政党太多,议会太强,一直到了戴高乐1959年的第五共和,确立了总统制,国家政体才真正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