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国古代建筑史精选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史精选论文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表现形式,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实现方式和确证,体现着建筑设计的物质性,审美价值以及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观。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史精选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建筑史精选论文篇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生命观[摘要]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表现形式,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实现方式和确证,体现着建筑设计的物质性,审美价值以及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观。
[关键词]古代建筑物质观审美观思想观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表现形式,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生产活动中克服、改变自然的斗争记录;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实现方式和确证;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思想和艺术,成为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缩影。
我们的祖先和世界上古老的民族一样,在上古时期就开始用木材和泥土建造房屋,而中国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木构制”形成了世界古代建筑中的独特体系,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生命观。
建筑解决了人类居住的问题,在本质上它属于“人工造作” ,改造自然的一种人类文化,成为人类的一种设计创作。
设计既是一种文化,又与各种文化要素相互影响,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物质性建筑产生于实际需要,同时受制于自然物理,结构、形式乃由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诸葛铠先生在《设计艺术学十讲》中提“自然是设计之母”“自然界所生万物皆可成为人类设计的物质基础,反过来说,没有自然界的金、木、水、土、空气,人类根本无法生存,又谈何设计和造物。
”追溯建筑的起源,从原始社会单树、多树巢居和穴居时代到奴隶、封建社会的木架构到现今钢筋水泥高楼大厦,不同的建筑成为人类利用自然物质的见证。
起初,原始居民栖息于树,择冠大而密的大树作为藏身之所,后学会利用石器砍伐树的枝叶,在一棵大树众多的枝杈之间构筑居住面,逐渐又利用几株大树的主干作为支柱建造居住空间,形式“巢居” ,充分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物质资源的利用。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中国古代建筑经历千年发展,在尊重民族性、地区性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改良、进步,形成富有内涵的建筑文化体系。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篇1浅析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影壁【摘要】本文简述了影壁的渊源和功能,通过分析古代建筑中影壁的演化、分类以及影壁的基本装饰形式,体现出影壁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建筑艺术遗产。
【关键词】影壁;演化;分类;装饰影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建造在院落大门里面或外面具有屏障作用的墙体。
影壁的出现是和地理位置、气候有着密切关系。
在北方,冬季风大天冷,如果将影壁设置在大门内或外就会起到了阻隔寒冷北风的长驱直入。
在南方,则是起到引导风的疏通流动,以降低庭院内的气温。
但由于古代历史中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性,人们更多的给影壁附加上许多风水、风俗的色彩。
1、影壁的演化影壁几乎和屏风是同一时期出现在古代建筑中的,在陕西歧山发掘的西周建筑遗址中就出现了影壁的设置。
该影壁设立于大门的对面,与门基本同宽。
据考证,该影壁壁身以夯土筑成,四角可能有立柱四根,上部是或木或草的坡顶。
由此推断,影壁的使用不会晚于周中期或晚期。
早期,影壁被称之为“树”,大约是为了体现有树立屏档的意思,影壁的设置已出现了在大门之内和大门之外两种形式,也就是所谓的“内屏”和“外屏”之别。
古代建筑中的门屏观念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汉代的相关文献记载中多称影壁为“罘”。
此外,在《广雅》、《博雅》和《酉阳杂俎》等古文献中都认为罘即为影壁。
由此可以推论,汉代影壁应有“萧墙”、“照墙和“罘”三个名称,至少不能排除罘被称为影壁的说法。
大约在唐代中后期,独立的空间屏障墙开始使用影壁这一称呼,这也与壁塑艺术有很大的关系。
南宋学者、画家邓椿在其所著的《画继》中记载道:“惠之(杨惠之、唐开元人)塑山水壁,郭熙见之,又出新意,遂今垢者不泥掌,止(只)用手枪于壁,或凹或凸,俱所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中国是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因其地域特征、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古建筑风格。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篇1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摘要】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设计者致力于寻求建筑与环境的共生,然而,如何将现代景观技术与本土化的建筑符号相结合,通过采取延续传统建筑符号景观艺术特征的手段,来传承民族化、地域性的文脉,如何做到景观设计中建筑外环境与建筑本身的文化传承和传统建筑符号的延续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景观设计;运用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璀璨的中国建筑史上,无数的优秀作品留给后人观赏品评,其中也留给后世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元素,供后人在景观设计中使用。
随着现代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能赋予景观长久生命力的元素多来自于民族的、传统的、地域的。
因此,在景观设计技巧性因素越来越成熟的今天,如何将古代建筑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保持建筑与文化的呼应、延续,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设计者从传统文化的集成以及现代设计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为此做着不懈努力。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我国的古代建筑中的东方文化特色,不仅使建筑物具有了优美的外观形象,而且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我国的国代建筑兼具观赏性及内涵性,在对古代建筑进行品评时,应尤其注意这一点。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
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住民就已学会构木为巢,春秋时期,这种结构方式被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木构架兼具抗震性、隔热性、绝缘性,且做工巧妙,通过隼头、插栓等工艺搭接,几乎看不到外连接,同时建筑材料易获得、易加工等优点,为几千年来中国建筑毫无争议的首选结构,各种宫殿、寺庙、亭园、书屋等建筑群体无不采用此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建筑体系之一,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理念、结构形式、建筑材料和装饰艺术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探讨,以期加深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融为一体,尊重自然规律,倡导“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例如,宫殿建筑常常依山傍水而建,注重山川的风水格局;庙宇建筑则常常以中轴线为主要布局特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古代建筑中还融入了许多传统的符号和象征,如屋顶上的飞檐、琉璃瓦等,使建筑更具有文化内涵。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形式独具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为主,注重结构的稳定性和变通性。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常采用榫卯结构,通过将木材的不同部分错综连接起来,增强了建筑的整体稳定性。
另外,中国古代建筑还采用了独特的斗拱结构,通过斗拱的相互嵌套,使建筑具有更大的空间感和美学价值。
第三,中国古代建筑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丰富多样,并且讲究材料的品质和工艺。
古代中国建筑常采用砖、石和木材等材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古代建筑常用的青砖。
青砖质地细腻,色泽独特,经久耐用,并且能够调节室内温度。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对建筑材料的加工和装饰,如在建筑表面涂抹朱砂、彩绘等,使建筑更加美观。
最后,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绘画、雕刻和彩绘等装饰手法的运用。
例如,古代宫殿建筑常常在柱子上雕刻精美的牡丹花纹,表达出皇室的尊贵和富贵;庙宇建筑则常常绘制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的壁画,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历史和神话的文化特点。
此外,古代建筑还注重户外景观的布局和园林的设计,如建筑周围的庭院、花园和假山等。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凝聚着中国人文思想的精髓。
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建筑文化,关键在于弃其糟粕、扬其精华,重在神似,而非形似。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范文一:探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传统文化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历史内涵论文摘要:建筑被誉为“石头的史书”、“凝固的历史”,是包罗万象的空间艺术。
透过那斑斑驳驳的一砖一石,人们能够从中解读出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是华夏文明的历史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传统文化中的礼制,宗族家庭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精神都影响着建筑的布局,建筑环境设计和装饰风格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意蕴。
建筑,是指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它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具备很独特的审美价值。
建筑的文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从纵的方面看,建筑具有时代性的差异;从横的方面看,建筑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历史渊源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土木结构体系。
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
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二是表现人民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
这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本文中,笔者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的传统文化。
一、“礼制”与中国传统建筑君主专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政体形式。
“礼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很重要的。
所谓“礼”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等级制度。
有关中国传统建筑论文
有关中国传统建筑论文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深远而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人民用双手缔造的艺术辉煌,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装饰艺术是历史文明中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中国传统建筑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中国传统建筑论文范文一: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内容摘要:文章就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灵动美、虚实美、流动美、序列美展开论述,并通过中西方建筑美学之比较,意在说明我们应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之精髓。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美学一、建筑空间之美学概述建筑,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
这种空间环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的需要。
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性产品,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产品,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或曰是精神对物质的超越。
为此,不仅要赋予它以使用要求,而且还应当赋予它以美的属性。
回顾建筑史册:希腊庙宇神堂的尺度、罗马万神庙内部的完整、哥特教堂中庭的运动感、文艺复兴时期室内的和谐以及巴洛克建筑的诡谲变幻,都说明了建筑空间之美。
从众多建筑名作中可以看到,诗意的空间一方面来自实体美的建构,这主要是与建造逻辑相符的建筑结构、材料、构造等建筑元素自身美的创造;另一方面则来自对富于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空间观念的创造,它源于人与自然的一些原始体验,在建筑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元素的妙用。
而空间观念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实体的构成。
二、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一)灵动空间之美中国传统的室内居住空间都具有功能上的灵动、可变美。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筑结构上的灵活性。
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上是以“柱”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支撑屋顶和楼层的木构架和室内分隔空间的墙体在结构上是分开的,这使得墙体不承担重量,而且为灵活分隔室内空间提供了可能性。
在古建筑中,分隔室内空间的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分割,即在柱子之间砌薄墙或镶板;另一类是半分隔,即在相邻空间之间设置隔扇、屏风、碧沙橱、帐幔、罩、博古架和其他陈设来分隔,造成空间若断若续、若分若合、若开若闭的层次和丰富的变化,使相邻空间之间相互沟通,又彼此隔离,成为一个互相渗透的有机体。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中国古代建筑经历千年发展,在尊重民族性、地区性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改良、进步,形成富有内涵的建筑文化体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范文一:探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建筑儒家礼教天人合一论文摘要: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他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类型,建筑与文化关系密切,建筑在不同时期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儒家礼教、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民俗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
建筑与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体系1。
一、儒家礼教等级制与中国古建筑儒家建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到传统建筑的布局、造型和色彩等方面。
中国古典建筑多以中轴线布局,主建筑为中,次要建筑在两侧,左右对称,以众多的单体建筑有序的组成一组建筑群体。
这些单体是以中心建筑为核心,布局有严格的方向性,等级分明,层次清晰。
其组成的方式是严格按照儒家“尊卑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思想。
纵向以北为上,东西为下,横向结构以左为上,以右为下,居住方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也都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的限定。
如中国传统屋顶就分九级,其中以重檐庑殿顶级别最高,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十字脊顶、盝顶、盔顶。
硬山顶等级最低,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
中国古代建筑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来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
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2。
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建筑老子提出“天人合一”观点,认为人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主张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中国古代建筑和古老的中华文化差不多是同步发端和发展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稳定的系统,通过中国的古代建筑,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脉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范文一:中国古代文学的线性空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即以语言为媒介来塑造艺术形象,以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把握和主体思想感情的表达。
语言作为文学的媒介和工具,是在时间的序列中绵延的线条。
于培杰说:“语言的线型性质使它在反映现实生活时必须改变、扭曲对象的实际状态:共时性的现实存在变成了历时性的语言流动,三维空间的形体,被挤压到一维时间的线条中去。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外一切文学都具有“线”性特征,而且时代越早,“线”性特征越明显。
但是,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与绘画、雕塑等艺术样式一样,西方文学逐渐将“线”演变成团块结构,而中国古代文学则沿着原始叙事文学原初的“线”路,发展并凝固成“线”性结构。
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认识。
其一,“线”性叙事;其二,白描出神。
1、“线”性叙事文学的叙事方式,大略地划分,有两种类型,线型和非线型。
中国古代文学的叙事方式属于前一种。
中国古代文学的叙事方式主要是线性叙事。
中国文学从原始劳动歌谣、远古神话到《诗经》中的叙事作品,从标志着中国小说成熟的唐传奇、变文,直到宋元话本、元代杂剧、明清长篇小说,在叙述事件时,通常采用时间顺序方式,有头有尾,强调情节单一和完整性。
体现出鲜明的“线”性特征。
如《吴越春秋》所载的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四句八言,描写了砍竹、接竹、制造出狩猎工具,然后用弹丸去追捕猎物的整个劳动过程。
再如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的神话《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这是一个悲壮的英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对事件过程的单向的时间描述。
又如《诗经·采薇》篇前三叠: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国古代建筑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语义规则驱动的中国古代建筑造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4年10期.刘华.华炜.周栋.鲍虎军.[2].“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技术特点研究.《四川建筑科学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6期.朱清.杨国忠.杨春春.[3].交互式中国古代建筑构造三维虚拟应用系统研究.《价值工程》.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36期.秦洪现.刘临安.薛明.[5].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学的相关性研究综述.《新建筑》.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3年6期.常延聚.戴秋思.程艳.[6].中国古代建筑的政治文化意涵析论.《东岳论丛》.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8年5期.逯鹰.[7].论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与外观形象及其文化特色.《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3期.王东涛.[8].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性探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年9期.赵海青.[9].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分析.《建筑·建材·装饰》.2015年18期.彭昱杰.[10].中国古代建筑的生态价值理念.《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3期.刘婉华.二、中国古代建筑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榫卯加固抗震试验研究.被引次数:56作者:葛鸿鹏.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学位年度)[2].麒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作者:齐亚楠.建筑技术科学河北工业大学2011(学位年度)[3].汉字与中国古代建筑线性类比研究.作者:李墨.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2009(学位年度)[4].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的影响.作者:黄蕾.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山东大学2008(学位年度)[5].中国古代建筑元素在动画场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被引次数:3作者:宋玲.设计艺术学湖南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6].《中国古代建筑》网络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与应用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唐勇.教育技术江西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7].中国古代建筑的政治文化分析.作者:逮鹰.政治学;政治学理论南开大学2008(学位年度)[8].朱雀文化下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作者:温弛.建筑技术科学河北工业大学2011(学位年度)[9].屋木山水──中国古代建筑与山水绘画研究.作者:陈磊.中国画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国美术学院2011(学位年度)[10].中国古代建筑灰浆检测技术规范研究.作者:施铁樱.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浙江大学2014(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国古代建筑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ICA~3DIntelligentcomputeraidedancientChinesearchitecturedesign .SongmaoZhangRuqianLu《Advancedengineeringinforma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4[2]TheSmartArchitect:ScalableOntologyBasedModelingofAncientChines eArchitectures.YongLiuCongfuXuQiongZhangYunhePan《IEEEintelligentsystem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81[3]ExperimentalstudyonChineseancienttimberframebuildingbyshakingt abletest.XichengZhangJianyangXueHongtieZhaoYanSui 《Structuralengineeringandmechan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4[4]ExperimentalstudyonChineseancienttimberframebuildingbyshakingt abletest.XichengZhangJianyangXueHongtieZhaoYanSui 《Structuralengineeringandmechan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4[5]TheprovenancestudyofChineseancientarchitectonicalcoloredglazeb yINAA..ChengLFengSLiRLuZLiG《Appliedradiationandisotopes:includingdata,instrumentationandmethods foruseinagriculture,industryandmedicine》,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812[6]Enlightenmentfromancientchineseurbanandruralstormwatermanageme ntpractices.Wu,C.Qiao,M.Wang,S.《WaterScienceandTechnology》,被EI收录EI.被SCI 收录SCI.20137[7]AncientChinesetimberarchitecture.II:Dynamiccharacteristics. FangDP.YuMH.ShenQP.MiyamotoY.HikosakaH.IwasakiS.《JournalofStructuralEngineering》,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111[8]AncientChinesetimberarchitecture.I:Experimentalstudy. FangDP.YuMH.ShenQP.MiyamotoY.HikosakaH.IwasakiS.《JournalofStructuralEngineering》,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111[9]ResearchonAnXMLbasedMetadataforAncientChineseArchitecture. JingWanZeYuanHuimingLuoJunkaiYi2013[10]OnFireProtectionProblemsandItsCountermeasuresaboutChineseAnci entArchitecture.HequnLiYangYuXiangYu2012四、中国古代建筑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论中国古代建筑修缮技术和施工管理措施.陆总兵.陆健,2012第十五届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2]浅谈中国古代建筑“以柔克刚”的抗震方法.石文恒.项超.张慧文,2011第四届湖北省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3]中国古代建筑及城市规划所用之建筑“建除”法模数初步探讨清《宅谱指要》与“南阳知府衙门”之引证.蒋匡文,2009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4]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天人观及其现实价值.赵祥.梁爽,2008建筑与文化2008国际学术讨论会[5]时空交错中的碰撞.焦洋,20092009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6]中国古代建筑泥灰中天然生物大分子的作用机理探讨.曾余瑶.张秉坚.梁晓林.铁景沪,2007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五次学术年会[7]浅谈对遵守文物建筑修缮原则做好文物建筑修缮工作的认识.高小华,2006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研讨会[8]继承传统建筑,构筑人间圣殿论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发展.王树宝,2007中国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9]中国古代建筑方位问题探讨.王贵祥,2007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10]心中的宇宙——中国古代建筑长期沿用木构架原因初探.谷健辉,2004全国第八次建筑与文化学术研讨会。
古代建筑论文范文
古代建筑论文范文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建筑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古代建筑论文范文篇1论装饰在古代建筑中的运用摘要:纵观世界建筑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建筑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木构架为结构体系,单栋房屋组成为建筑群体和它们建筑群组的空间形态、建筑单体的整体外观到建筑各部分的造型艺术上。
而装饰艺术的运用在建筑形式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工匠们将雕刻绘画用到建筑装饰里,增强了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赋予了建筑艺术的外观形象和思想内涵,可以看出装饰成为古代建筑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空间形态;装饰;建筑;艺术我国古代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他不仅体现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形式。
一、建筑装饰的起源装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最先用于器物和生活用品上的装饰图形被称为实用品装饰;用于人体上的装饰图形被称为纹身装饰;用于栖身居住之地的装饰图形被称为最原始的环境装饰,这些可以说是最早的装饰图案了。
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了打磨光滑的骨器、蚌壳,大小不一的砾石,有一些砾石还是彩色的,白的、绿的中间有小孔,在穿孔上还发现人工染上去的红颜色。
据分析这可能是一种穿起来挂在猿人身上的装饰品。
新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工具有了进步,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不少石造工具,被打磨得十分光滑,很多的生活器皿上也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装饰纹样,同时也出现了简单的色彩。
体现了人类早期的审美趣味和观念。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的居住形式逐渐从树上迁移到了地面,用木和泥土建造房屋,在建造的过程中,匠人们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美化和加工,装饰就这样出现在了建筑中。
而装饰也随着建筑的不断发展变的完备和丰富,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和发展了自己的建筑美感和建筑艺术观念。
中式建筑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式建筑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式建筑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解读“新中式”建筑风格.《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2期.王学勇.刘海艳.[2].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探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34期.戴健.杨宇辰.[3].浅谈新中式建筑艺术设计.《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年17期.王佳凤.[4].荆楚传统建筑文化在新中式建筑设计中的表达——以宜昌市龙泉古文化街为例.《华中建筑》.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10期.陈林.陈升彪.雷体洪.[5].中式建筑的回归与创新——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手法重塑传统中式建筑.《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1期.陈坚.刘佳庆.[6].浅谈新中式建筑的文化理念.《山西建筑》.2011年29期.孙红明.陈玲.雷继善.[7].新中式建筑对新闽南式建筑的启示.《建材与装饰》.2014年21期.王家和.[8].谈新中式建筑在大学校园中的运用.《山西建筑》.2015年26期.张婷.[9].当代承古创今思想致中式建筑.《四川水泥》.2015年5期.赵乘风.王维.[10].中式建筑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渗透探析.《艺术时尚(下旬刊)》.2014年2期.葛欣桐.巨德辉.二、中式建筑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从当代中式建筑典型案例分析看中国风的兴起.被引次数:12作者:王宝卓.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同济大学2007(学位年度)[2].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策略研究.被引次数:7作者:韩则冰.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大连理工大学2008(学位年度)[3].“新中式”建筑设计策略在宜昌地区的运用研究.作者:韩旭.建筑与土木工程三峡大学2013(学位年度)[4].中式建构精神:当代中式建筑的返魅设计理论.作者:陆秋子.建筑历史与理论厦门大学2014(学位年度)[5].当代中式建筑创作中传统建筑空间意境的营造.被引次数:6作者:王川.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湖南大学2010(学位年度)[6].新中式风格在建筑动画中艺术意境营造的方法研究.作者:宋丹萍.设计艺术学东北林业大学2014(学位年度)[7].现代高层住宅小区中式风格创作研究.作者:邓艳虹.工业设计工程西南科技大学2014(学位年度)[8].湘西住宅艺术在新中式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作者:蒋辉.美术学大连理工大学2014(学位年度)[9].当今语境下“新而中”建筑的探索表达研究.被引次数:3作者:高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厦门大学2009(学位年度)[10]澳门中式建筑的初步研究.被引次数:3作者:潘建非.建筑历史与理论华南理工大学2004(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式建筑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DiversifiedArchitecturalModel:ChineseandWesternArchitecturalSt yleofResidencesinAncientTownofNanxun.XinkeZhang2013[2]AnalysisonApplicationofChineseStyleElementsinModernArchitectur eDesignandConstruction.HuanFengChangXiao2012[3]YANXISHAN'SFORMERRESIDENCEBLENDINGCHINESESTYLEWITHWESTERNSTYLE .ChunfangWang2011[4]IdealizingaChineseStyle:RethinkingEarlyWritingsonChineseArchit ectureandtheDesignoftheNationalCentralMuseuminNanjing.DELINLAI《Journalofthesocietyofarchitecturalhistorians:JSAH》,20141[5]ArchitecturalCharacteristicsandTransformationofPrivateGardenso fNanjinginModernChineseHistory.HUIWANGLENJINZEOUYANGQIU2013[6]TheArchitecturalStyleandCulturalConnotationofLuMansionsinKaipi ngofGuangdong.JinhuaTan,SeliaDehuaZheng2012[7]NewChinesestyleLandscapeApplicationinColdResidentialArea. RuifengSunJingwanFu2014[8]ICA~3DIntelligentcomputeraidedancientChinesearchitecturedesign .SongmaoZhangRuqianLu《Advancedengineeringinforma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4[9]ReviewofTimberStructureReinforcementResearchfortheHuizhouAncie ntArchitecture.XueyuXiongZhaoyangSu2014[10]ReviewofTimberStructureReinforcementResearchfortheHuizhouAnci entArchitecture.XueyuXiongZhaoyangSu2014四、中式建筑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旧街区改造中新中式元素的发掘对建筑形式发展的启示.谢伟,20112011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2]青岛长水山庄生态园设计.谢雁,2010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成立50周年暨第35届年会[3]中式建筑夜景照明设计的一些心得.,2003北京照明学会古建筑照明技术研讨会[4]中西合璧式建筑可成为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物质载体以北京旧城为例.徐中煜,2010世界城市战略——北京2010博士后学术论坛[5]中式传统建筑的发展与西安现代建筑的唐风艺术表现.李百进,2010第三届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与古建筑工艺技术学术研讨会[6]天主教河南总修院的院落空间探析.肖晴.张琦,2008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08年郑州年会暨国际学术交流会[7]如何在现代建筑中更好地运用和承传民族建筑文化?——以万科的现代中式别墅为例.殷铭,2007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8]"厨房的秘密"领驰食品(味千)中式厨房设计有感.李振翔,2013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分会第九届中国工业建筑学术研讨会[9]澳门的中式与中西合璧建筑.邢荣发,2006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10]空间意境再现现代中式住宅庭院空间的解读.邸振萍.郑志元.陈刚,20132013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
中国古建筑课题研究论文(五篇):中国古建筑人文思想形态研究、中国古建筑的题材绘画表现价值…
中国古建筑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中国古建筑人文思想形态研究2、中国古建筑的题材绘画表现价值3、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加固性能4、中国古建筑的彩画新生5、漆艺及中国古建筑的文化研究全文总字数:19637 字篇一:中国古建筑人文思想形态研究中国古建筑人文思想形态研究摘要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悠久,其中人文思想是其核心的文化价值,在几千年来的积淀中,对中国人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形态在古建筑中的体现为切入点,开展古建筑文化特征研究。
关键词古建筑;人文思想形态;伦理关系;天人合一;礼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已经渗透进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人文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先进部分与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物质性体现,其中的人文思想形态特征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因此做好中国古建筑中的人文思想形态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特征,并为我国当前建筑设计提供文化支持。
一、中国古建筑中的主要人文思想形态在中国古建筑设计中,人文思想几乎涵盖了形制、布局、材料、尺寸、颜色、装饰等各个层面,而其中所要表达的人文思想形态也较为复杂。
因此研究者在理论研究中将其需要表达的思想形态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严格的社会伦理关系伦理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体关系,也是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核心。
根据人文关系其主要包括了政治伦理、社会伦理以及家庭伦理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2](1)政治伦理政治伦理主要是以古代政治关系为基础,如君臣关系、官员的品级区分等,将其作为等级区分的基础,这在中国古建筑中也有着鲜明的体现。
如清朝建筑门钉的使用就有严格规定,皇宫为八十一颗(东华门为七十二颗),王府为六十三颗,公侯府为四十九颗,官员府为二十五颗,普通百姓不得使用门钉做装饰物。
(2)社会伦理社会伦理主要指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形成的伦理关系。
如中国古代按照士、农、工、商作为社会等级的排列关系,因此古代建筑中最为常见的装饰牌匾往往使用“耕读传家”字样。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参考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参考论文中国古代建筑在国际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有很多的论文都对中国古建筑的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中国古代建筑论文的赏析,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建筑论文篇一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浅析摘要:中国古代建筑在国际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其主要以木构架为建造体系,以建筑群体的组合为核心形式,以建筑装饰塑造建筑的形体等。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形象的构成以及建筑文化的丰富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古代建筑;装饰艺术;文化内涵一、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一)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尤其是屋顶的构造形态,不但造型十分优美,而且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天人合一”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飞翘形状的屋檐装饰是对“天”的憧憬与崇敬,凹曲的“人”形屋面装饰设计,则是上天、下地、人居中间之意。
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表现出了古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建筑理念,比如,明清时期的建筑屋顶装饰力求自然,把自然作为建筑审美的基本原则,并融汇了中国传统的雕刻、绘画等艺术,因此,这一时期的建筑灵动感十足。
同时,飞檐的建筑屋顶造型更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我国建筑中的深刻的体现,折射出了人们力图挣脱封建社会各种礼教束缚的强烈愿望,以及对大自然生活的憧憬。
(二)等级划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也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一个重要反映与标志,不同身份与地位的人所使用的建筑装饰也是各不相同。
例如,龙凤图是古代帝王才能选用的建筑装饰,其代表着威严、不可侵犯的皇权,而宫殿不同的建筑其装饰也有高低贵贱之分,金色龙图是最高等级的象征。
还有建筑物的大门装饰,宫殿中的建筑物大门能够使用斗�怼⒚哦ひ约捌咽椎茸笆危�然而普通的平民百姓家是绝对不能使用的,故而中国古代民间的建筑物大门装饰通常都较为简朴。
(三)祈福驱邪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饱含着古人的美好祈愿,不同的建筑装饰代表着人们不同的追求与愿望。
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精选5篇)
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精选5篇)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精选5篇)中国古代建筑和古老的中华文化差不多是同步发端和发展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稳定的系统,通过中国的古代建筑,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脉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欢迎阅读。
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篇1【摘要】中国古代文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中国文人构成古代了唯一的上层社会,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营建活动,把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带入了建筑创造之中,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区别于世界其他建筑体系的根本特征【关键词】天人合一;风水堪舆;模山范水;古代建筑建筑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历史。
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人,在漫长的农耕生产过程中认识到了“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作为自然的代表“天”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靠天吃饭的人们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看作是内心深层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人在营建都市、构筑房屋、庙宇时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师法自然、合乎天地成为人们内心中自觉的精神意识。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周易.大状卦》中有:“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之说,“宇”在许慎的《说文解字》被解释为屋边(“宇,屋边也”)。
《淮南鸿烈.览冥训》“宙,栋梁也.”从上述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宇”、“宙”这两个字,在古代他的基本含义是与建筑有所关联的.然而这个词在很多时候又被用来表示无限的自然时空.如“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卷二十二《杂说》四部丛刊本)中国古人将表示天地自然的宇宙与表示房屋的宇宙等同视之,天地即是宇宙;宇宙也是房屋,作为人们着风挡雨的房屋在中国文化的起始就被赋予了“天地入吾庐”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人在建筑环境的创造上依托自然,这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根本特征。
根据自然地形随形构筑,通过对建筑与环境的“因、借”来达到建筑与自然的相辅相承,即所谓的“托体同山阿”。
传统建筑论文范文2篇
传统建筑论文范文2篇传统建筑论文范文一:中国传统建筑继承与发展思考建筑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是凝固的文化。
建筑除了给人类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定居场所以外,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建筑所承载的文化与艺术精神早已发展到了可以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程度。
但是如今在物质需求飞速发展的中国,许多国人早已忘记先人留下的文化精神,大批大批的历史文化建筑遗迹被拆毁,建起来的是一栋栋毫无中国特色的西式建筑。
但也有不少人开始觉醒,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应该何去何从?北京如今已成为中国古建筑文化名城中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美丽的古代都城中的其中一座。
然而古都北京如今的发展状况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在皇家建筑的修复与保护方面,北京确实已经做得十分出色,无论是皇宫的开发修复,还是皇家园林的保护,都做的相对较为完善。
但是在民居建筑的发展与保留中,却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
北京最具特色的民居非“四合院”莫属。
北京的四合院具有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
但是眼下看四合院的更新发展状况来看,实在是不容乐观。
许许多多有着上百年甚至更久历史的四合院说拆就拆,然而文物鉴定局却以是不是“文物”来决定这些有着极深的历史文化意义甚至更多意义的建筑的去留。
许多的四合院被拆毁也只因文物局的“是不是文物不好说”一句话而面临被拆的命运。
可以说文物局这样含糊其辞的说法实在没有对中国文化历史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工作。
如今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也还存留很多,但是保存完整并且极具文化价值的却已经为数不多。
现在北京所有的四合院,不管大的小的,除去一些特殊人士居住的院落以外,几乎所有的院子里都盖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屋,没有一处是有“院子”的,可以说四合院的院落已经不复存在。
其次,拆除文物建筑,更多的是开发商的利益取舍,开发商只顾眼前利益,假借民生工程,炒作房地产项目,也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了。
“四合院”问题不仅仅是只有存在于北京,它映射了中国许多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古建筑民居的留还是拆成为当今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营造法式的参考文献格式
营造法式的参考文献格式
《营造法式》是一部重要的古代建筑学著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在编写参考文献时,可以采用以下格式:
[序号] 作者. 书名. 版本.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
例如,如果要在参考文献中引用《营造法式》,可以按照以下格式进行编写:
1. 李诫. 营造法式. 商务印书馆,1933.
在文中引用时,可以使用以下格式:
根据《营造法式》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可分为庑殿、歇山、悬山等多种形式。
其中,庑殿屋顶是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其特点是屋脊两端高起,屋面呈直线形,气势雄伟。
古建筑论文【范本模板】
中国古建筑与传统文化作者姓名:崔清林学号:10199581【摘要】:中国古代建筑,称得上是三千年不变,从殷周进入文明时代开始,直到19世纪中叶,其建筑形式及其空间形态,没有太大的本质性的变化。
这其实正是建筑的文化背景所致。
中国古代文化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形成了建筑及其空间上的不变形,所谓改朝换代,结构不变。
本文着重介绍古代建筑等级制度、风水术、建筑布局艺术对建筑形式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古建筑建筑等级制度风水建筑布局影响我国文化源远流长,连接中华民族的是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文化是份遗产,同时又是实实在在的遗产.先人给我们留下了古建筑,给我们后人细细品味,而我们也能从古建筑中看到古代文化。
古代建筑文化中的那份厚重与天人合一,也让如今的建筑设计者们汗颜。
古建筑中强调的个体与整体,个体与环境的统一是现代大多建筑所不能体现.本文从古建筑的等级制度、风水术、建筑布局艺术来论述这些文化对古建筑的影响1、古代建筑等级制度与古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各级城市、衙署、寺庙、第宅建筑和建筑群组的层次分明、完美谐调,城市布局的合理分区,次序井然,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建筑等级制度在其间起了很大作用。
但另一方面,建筑等级制度也束缚了建筑的发展,成为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发展和推广的障碍。
凡建筑上发明新的形制、技术、材料等,一旦为帝王宫室所采用,即著为禁令,成为禁脔。
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建筑等级制度的限制也是一个原因。
1.1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保证理想的社会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筑体系,往往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法律条款,要求按照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别,来确定其可以使用的建筑形式和规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按建筑所有者的社会地位规定建筑的规模和形制。
这种制度在周代已经出现,直至清末,延续了2000余年,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试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特色.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4期.王东涛.
[2].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的同构现象解析.
《长安大学学报
《华中建筑》.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0年4期.崔勇.
[5].从“家”透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语文学刊》.2015年3期.孙永兰.
[6].“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中州建设》.2013年19期.安源.
[7].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30期.陈阳.
[8].生态环境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美学、艺术观.
《广东建筑装饰》.2007年2期.尚红燕.
[9]."源"的探求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几点思考.
《四川建筑》.2000年z1期.刘艺.
[10].论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与外观形象及其文化特色.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3期.王东涛.
二、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通过传统民居沿革看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与传承.被引次数:6 作者:刘传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山东大学2008(学位年度)
[2].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对越南的影响.
作者:陈河苔原.汉语国际教育厦门大学2012(学位年度)
[3].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的影响.
作者:黄蕾.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山东大学2008(学位年度)
[4].巴蜀古塔建筑特色研究.被引次数:12
作者:张墨青.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重庆大学2009(学位年度)
[5].从建筑元素“门”看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作者:庹开明.设计艺术学湖北工业大学2007(学位年度)
[6].参差纵目琳琅宇,山亭水榭那徘徊——清代皇家园林建筑的类型与审美.被引次数:16
作者:赵向东.建筑历史与理论天津大学2000(学位年度)
[7].中国古代碑之设计.被引次数:4
作者:王文广.设计艺术学苏州大学2012(学位年度)
[8].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研究.被引次数:16
作者:李玲.专门史山东大学2011(学位年度)
[9]中国建筑文化的几个问题.
作者:李辉.建筑历史与理论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1996(学位
年度)
[10].中国古代象征性建筑语言符号的哲学文化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刘彩红.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学位年度)
三、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天人观及其现实价值.
赵祥.梁爽,2008建筑与文化2008国际学术讨论会
[2]"源"的探求——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几点思考.
刘艺,2000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第25届年会暨西南六省市(区)七方土木建筑
学会第18次学术会议
[3]古代建筑书籍翻译的特点及直译与意译互用.
赵速梅,2008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
[4]明靖江王陵的建制特色.
周彤莘.迟国东,2006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研讨会
[5]继承传统建筑,构筑人间圣殿论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发展.
王树宝,2007中国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
[6]中国古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融合.
刘琦,2012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7]心中的宇宙——中国古代建筑长期沿用木构架原因初探.
谷健辉,2004全国第八次建筑与文化学术研讨会
[8]城市与建筑文化中比兴象征之法的运用.
邓夏,20112011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
[9]传统建筑文化中五方观念浅析与启示.
郑瑾.赵学义,20082008建筑设计与城市文化建设高峰论坛
[10]《易经》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九星是自然规律科学技术应列为中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
裴翁,20122012易学与建筑文化高层论坛九周年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