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地理总结
计量地理总结
计量地理学的数学方法主要应用方面:分布型分析、相互关系分析、分类研究、网络分析、趋势面分析、空间相互作用分析、系统仿真研究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空间扩散研究、空间行为研究、地理系统优化调控研究、地理系统的复杂性研究。
地理数据的类型包括:空间数据: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及空间联系。
属性数据: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地理过程的有关属性特征。
属性数据:数量标志数据:间隔尺度数据比例尺度数据品质标志数据:有序数据、二元数据、名义尺度数据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不确定性、多种时空尺度、多维性P28-32统计学计算公式及例题相关分析是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
而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密切程度的测定,主要是通过对相关系数的计算与检验来完成的。
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p47-48秩相关系数:又称等级相关系数,或顺序相关系数,是将两要素的样本值按数据的大小顺序排列位次,以各要素样本值的位次代替实际数据而求得的一种统计量。
偏相关系数定义:在多要素所构成的地理系统中,先不考虑其他要素的影响,而单独研究两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这称为偏相关。
用以度量偏相关程度的统计量,称为偏相关系数。
偏相关系数的性质①偏相关系数分布的范围在-1到1之间;②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其偏相关程度越大;③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必小于或最多等于由同一系列资料所求得的复相关系数,即 R1·23≥|r12·3|。
复相关系数:反映几个要素与某一个要素之间的复相关程度。
复相关系数的性质①复相关系数介于0到1之间,即②复相关系数越大,则表明要素(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越密切。
复相关系数为1,表示完全相关;复相关系数为0,表示完全无关。
③复相关系数必大于或至少等于单相关系数的绝对值。
最小二乘法,P59趋势拟合方法平滑法:移动平均法、滑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趋势线法:直线型趋势线、指数型趋势线、抛物线型趋势线自相关性判断时间序列的自相关,是指序列前后期数值之间的相关关系,对这种相关关系程度的测定便是自相关系数。
计量地理知识总结
计量地理知识总结第一章:一早期计量运动的三种学派1衣阿华的经济派代表人物:舍弗尔、麦卡尔蒂。
研究对象:着重探讨经济区位现象间相互内在联系及其组合类型。
特点:重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统计方法在地理学中的应用2威斯康星的统计派。
代表人物:威弗尔、罗宾逊、东坎和仇佐里特点:以经典著作《统计地理学》为代表作,主要特征是发展和应用统计分析方法。
3普林斯顿的社会物理学派。
代表人物:司徒瓦特(J.Q. Stewart)。
特点:该派把物理学原理应用于社会现象的研究之中,发展了理论地理学中的引力模型、位势模型、空间相互作用模式。
二、计量运动的飞速发展:1加里森,第一本《计量地理学》教材,2美国区域科学协会组织了大量的学术活动,编辑出版了《区域科学年鉴》,该协会成为美国计量运动的源地之一。
3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积极组织瑞典和美国的地理学家交流学术思想,大大促进了计量运动向全世界的扩散。
三、计量地理学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初期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期)把统计学方法引入地理学研究领域,构造一系列统计量来定量地描述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应用各种概率分布函数、方差等简单的统计特征回归分析方法。
第二阶段中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末期)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地理学研究中广泛应用。
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手段,许多地理学家熟练地掌握了多元统计方法,具备了分析多因素、复杂结构和动态特征等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成熟和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到80年代末期)系统理论、系统分析方法、系统优化方法、系统调控方法等被引进了地理学研究领域,促进了地理学向着更加严密的理论结构和现代化方向发展.第四阶段计量地理计算地理(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地理计算,以向量或并行处理器为基础的超级计算机为工具,对“整体”、“大容量”资料所表征的地理问题实施高性能计算,探索构筑新的地理学理论和应用模型。
四、数学方法及用途:1相关分析: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计量地理学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单位:XX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2021年8月31日实习内容:计量地理学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计量地理学作为地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运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方法研究地理现象和问题。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践操作,掌握计量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自己在实际项目中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及收获1. 实习内容(1)学习计量地理学基本原理,包括空间数据分析、空间自相关、空间插值、空间建模等;(2)使用GIS软件(如ArcGIS、QGIS)进行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如数据导入、坐标转换、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3)利用遥感技术(如LANDSAT、MODIS)获取地表信息,进行数据预处理、图像解译、信息提取等;(4)结合实际项目,进行计量地理学方法在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2. 实习收获(1)掌握了计量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了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2)熟练使用GIS软件进行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3)学会了遥感技术的应用,包括数据预处理、图像解译、信息提取等;(4)通过实际项目,锻炼了自己运用计量地理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习体会本次实习让我对计量地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践操作使我对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实习过程中,我充分体会到了计量地理学在实际项目中的重要意义,以及GIS和遥感技术在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中的作用。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也使我更加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四、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对计量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提高了自己在实际项目中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地理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计量地理学(完整版)
《计量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1、近代地理学的发展,曾形成了3种主要学派,(1)由赫特纳首倡,哈特向继承和发展了区域学派。
(2)由洪堡和李特尔创建的人地关系学派。
(3)由施吕特尔提出的景观学派。
2、计量运动,主要是由美国地理学家发起的,早期主要集中在几所大学。
由于观点、研究方向不同,主要形成了一下三种学派:(1)依阿华的经济派。
(2)威斯康星的统计派。
(3)普林斯顿的社会物理学派。
3、地理数据划分为两大基本类型: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4、空间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及空间联系。
对于空间数据的表达,可以将其归纳为点、线、面三种几何实体。
5、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1)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
(2)不确定性。
(3)多种时空尺度。
(4)多维性。
6、地理数据的不确定性是怎样造成的?(1)地理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地理数据的不确定性。
地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要素数目众多,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机制复杂。
(2)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数据误差。
从广义上讲,数据误差也属于不确定性。
在地理数据采集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数据来源、不同的观测手段、不同的调查方法、不同的数据采集者的认识和操作水平等,都会产生地理数据的误差不确定性。
7、平均值(未分组会计算,分组的看书会做!!!):反映了地理数据的一般水平。
(1)对于未分组的地理数据: (2)对于分组的地理数据:8、中位数:各个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
也从一个侧面衡量地理数据的一般水平。
(1)对于未分组的地理数据:样本数n 为奇数,那么,中位数就是位置排在第(n+1)/2位的那个数据;样本数n 为偶数时,则排在中间卫士的有两个数据,那么,中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平均值。
(2)对于分组的地理数据:Me 代表中位数;L 为中位数所在组的下限值;U 为中位数所在组的上限值;fm为中位数所在组的频数;Sm -1为中位数所在组以下的累计频数; Sm +1为中位数所在组以上的累计频数;d 为中位数所在组的组距。
《计量地理学》重点
《计量地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计量地理学解决的核心问题:而在现代地理学中运用数学方法,则是为了更进一步深入地进行定量化研究,以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及运动规律,从而为地理系统的预测及优化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个人认为是这样,答案仅供参考)P12.计量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四个阶段P53.对计量地理学的评价:方法、局限性、解决问题时有哪些优势与劣势。
P10第二章:1.地理数据的类型有哪些P192.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了解)P223.地理数据的采集P254.地理数据的统计处理(细看)P27-33(1)描述地理数据一般水平的指标(2)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的指标(3)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特征的参数5.洛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基尼系数(细看,尤其要知道它们反映了什么指标)P35-42 第三章:(重点,细看,老师说基本的点都会涉及到)(概念、检验、步骤、F检验的公式中某个指标如何确定)1.时间序列的组合成分P722.时间序列的组合模型P733.聚类要素的数据处理的标准化方法(知道标准化的基本特征,不要求写公式)P824.距离的计算:思想5.直接聚类法、最短距离聚类法计算步骤P85-866.主成分分析95-967.趋势面的适度检验(R²、F、逐次检验)P103(1)基本原理(2)计算步骤8.名词解释:马尔可夫过程、马尔可夫面P1089.终极状态概率预测P112注:这只是第三章的一部分内容,其它的也要细看第四章:1.地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不要求计算公式,要清楚由哪些变量决定)P132-140(1)区域化变量(2)协方差函数(3)什么是变异函数及其理论模型第五章:1.单纯形法的计算步骤P1592.给出模型,让你标准化,并列出初始单纯形表(计算)P160第六章:1.知道多规划目标求解有几种集中建模方法:P188(1)效用最优化模型(2)罚款模型(3)约束模型(4)目标规划模型(重点)(5)目标达到法2.目标规划方法(重点)P191(1)描述目标规划模型的有关概念3.区分线性规划与多目标规划之间的关系第七章:1.静态投入产出模型可以分为实物型和价值型两种P203-206(1)实物型投入产出模型(2)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第八章:1.AHP决策分析的基本原理与计算方法P226-231(1)基本思想(2)基本步骤(了解分层)(3)计算方法(了解)第九章:1.随机决策问题的类型:风险型决策问题、非确定型决策问题P2572.非确定型决策方法(了解几个方法)P267第十章:1.地理网络的测度P280-282(1)关联矩阵与邻接矩阵(概念、画图、写出两个矩阵)(2)有关测度指标(概念)2.了解中心点选址问题和中位点选址问题P286-287。
计量地理总结
计量地理总结第一章:1、什么是计量地理学?计量地理学是数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地理学的一门新兴学科2、计量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统计学的引入,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3、计量地理学的研究对象?A.空间与过程的研究b.生态研究c.区域研究4、计量地理学的研究的主要内容?A.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性b.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c.地理事物的空间过程d.地理系统的预测与规划5、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方法?A.地理系统分析,b.随机数学方法的应用c.地理系统模拟d.电子计算机的运用6、计量地理学的发展趋势?a.计量地理学和生产实践的进一步结合,b.建立新的地理学理论c.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d.计量方法的发展7、计量地理学的地位和作用?定量化得揭示了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地理过程与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发生、发展运动规律,从而为人地关系的优化调控提供依据。
第二章:1、地理数据有哪几种?各数据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2、地理数据的变换包括哪几种常用的变换方式?一是:定性→定量变换①有序数据转换②二元数据→定量数据二是:数据本身的转换数据标准化方法3、地理数据的采集的来源渠道有哪些?一、野外调查二、室内化验分析三、定位或半定位观测四、从地形图、航片、卫片上提取地理信息五、从有关部门收集或统计资料4、简要介绍常用的度量地理数据中心趋势的量有哪些?各自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一、平均数、算术平均数①简单平均数X=(x1+x2+x3+~~~+xn)/n=1/n(∑xi)②加权算术平均数X=(f1x1+f2x2+~~~~+fnxn)/∑fi=1/n(fixi)几何平均数X=n┍(x1`x2`x3``````xn)二、中位数Me=Lme+(N/2 -Fm-1)h/Fm 三、众数 Mo=Lmo+(Fm+1)H/(Fm-1)(Fm+1)5、简要介绍常用的度量地理数据离散程度的量有哪些?各自的计算公式的什么?绝对离散度①离差di=xi-x` ②离差平方和∑di2=∑(xi-x~)2 ③方差S2=∑(xi-x~)2/n-1④标准差б=根号(∑(xi-u)2/n)相对离散度Cx=S/x`=1/x`根号((xi-x~)2/n-1)6、什么叫统计分组?简要说明统计分组的具体步骤:统计分组就是根据地理事物内部的特点和研究任务,按某种标制把自然和社会现象区分出不同类型或性质不同的组,使资料系统化,进而研究它们的规律性和依存关系。
计量地理学
计量地理学计量地理学是地理学和统计学的跨学科领域,旨在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量化和分析地理现象、地貌特征和空间关系。
它的目标是通过量化研究和空间数据的定量分析,提供对地理现象的客观度量和科学解释。
计量地理学的主要特点和方法包括:1.空间分析:计量地理学对于地理空间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它通过空间统计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对地理现象和空间关系进行量化和分析。
通过空间聚类、空间交互、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揭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2.地理模型和预测:计量地理学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地理模型,以预测和解释地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
通过回归分析、时空插值和模型模拟等技术,可以预测未来的地理变化和趋势。
3.数据采集和处理:计量地理学依赖于大量的地理数据。
它涉及到收集和整理不同类型的数据,如地貌参数、土壤特征、气候数据、人口统计等。
然后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清洗、转换和集成,以供后续的统计分析和建模。
4.空间统计方法:计量地理学使用多种统计学方法来分析地理数据。
例如,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插值、空间回归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地理现象的空间模式、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变异性。
5.可视化和地图制图:计量地理学通常通过可视化技术来展示和传达地理数据和分析结果。
地图制图和数据可视化可以将复杂的地理统计结果以图形和空间的形式直观呈现,帮助研究者和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地理数据。
通过计量地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可以量化地理现象和空间关系,提供对地理问题的科学解释和定量预测。
它在城市规划、环境管理、资源评估、区域发展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计量地理学复习重点
计量地理学复习重点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计量地理学大题:最短路径、最优区位、洛伦茨曲线、回归分析、聚类分析、马尔可夫题型:填空名词简答综合。
大家加油!最后一科考试了干巴爹!第一章1、计量地理学P1:是将数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地理学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映了地理学朝着定量化方向发展的新趋势。
2、计量地理学的三大学派:P3(1)艾奥瓦的经济派:此学派受经济学影响较深,着重探讨经济区位现象健互相内在联系及其组合类型;(2)威斯康星的统计派:该学派以发展和应用统计分析方法为其主要特征;(3)普林斯顿的社会物理学派:把物理学原理应用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发展了理论地理学中的引力模型、位势模型、空间相互作用模式。
3、“新三论”P7:突变论、耗散结构、协同学“老三论”P7: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第二章1、空间数据P16:对于空间数据的表达,可以将其归纳为点、线、面三种几何实体以及描述它们之间空间联系的拓扑关系。
2、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P19(1)数量化、形式化和逻辑化:数量化、形式化、逻辑化是数学的基本特征;地理数据的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是对地理问题进行数学描述和定量化研究的前提,是一切数学方法在地理学中应用的先决条件;(2)不确定性:地理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地理数据的不确定性;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数据误差;(3)多种时空尺度:由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多种时空尺度,所以描述地理对象的地理数据也具有多种时空尺度的性质;(4)多维性:对于一个地理对象,它的具体意义往往需要从空间、属性、实间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描述。
3、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目的,按照一定的分组标志将地理数据分成若干组。
步骤:P24①求极差R(全距):R=Xmax -Xmin(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②确定组数n:组数的多少是根据样本容量的多少确定的,一般说,样本容量大,组数可多一些,反之就少。
计量地理学
计量地理学1、地理数据是用一定的测度方式描述和衡量地理对象的有关量化标志,是对地理问题进行定量化描述和研究的基础,是一切数学方法在地理学中应用的先决条件。
2、相关分析: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回归分析:拟合地理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预测发展趋势。
方差分析:研究地理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
时间序列分析:用于地理过程时间序列的预测与控制研究。
主成分分析:用于地理数据的降维处理及地理要素的因素分析与综合评价。
聚类分析:用于各种地理要素分类、各种地理区域划分趋势面分析:用于拟合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形态。
3、对计量地理学的评价评价一:在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中,“计量地理学”担负着方法论的任务,将数学方法应用于地理问题的认识、分析和研究,有利于地理学由定性描述走向定量、定位的分析。
地理系通过“计量地理学”的教学,让本科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掌握计量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常用方法,理解数学模型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结合实际问题的分析,是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数据资料,建立起适宜的数学模型,把数学方法同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数理基础,也为从事实际工作准备了条件,可以说,这门课程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评价二:计量地理学让本科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掌握计量地理学基础知识、基本数学模型,着重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地理数据资料,利用定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简答)一、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二、不确定性三、多种时空尺度四、多维性一、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
定量化的地理数据是建立地理数学模型的基础,其作用为:确定模型的参数、给定模型运行的初值条件;检验模型的有效性。
形式化、逻辑化与数量化,是所有地理数据的共同特征。
二、不确定性。
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数据误差。
(1)地理系统的复杂性。
(2)数据误差。
三、多种时空尺度。
计量地理学复习(整合)
计量地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计量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一、计量地理学一一又称数量地理学或统计地理学或理论地理学,是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研究地理现象及地理要素的科学,是应用地理学的分支,是数学与地理学相交叉的学科。
可概括为:地理学的思想/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计算机的工具二、地理学的发展三阶段:(1)古代地理学:以地理知识的记载为主,是农牧业社会的产物。
(描述性记载)(2)近代地理学:主要对地理现象进行条理归纳,并对其间的关系作解释性描述。
(3)现代地理学:把地理环境及其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看作统一整体,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多重侧面,详细、精确地解释地理现象的内在机制,合理推测未来发展规律,提供可供选择的多重决策。
(确定性解释)三、现代地理学的三个标志:其标志是地理数量方法、理论地理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卫星等应用的出现。
或者表述为:(1)观察研究手段现代化(2)地理学的计量革命(3)地理学理论更新和新学科的诞生四、形成的标志—计量运动在现代地理学发展史上形成的计量地理学,最早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计量运动”。
►计量运动:将数学、物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地理学,探索地理事物的空间格局,其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开展地理学定量化研究,建立定量模式。
这种定量化研究之热潮,就是所谓的计量运动。
地理学计量革命的实质:用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运用模型和模拟,使地理学的理论精确化,计算快速化,从传统的定性分析向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过渡。
五、“计量革命”的特点(地理学家约翰斯顿)(1)关注科学严谨传统区域地理学的缺点在于以“区域描述”为中心,而对以假定-推理为基础的、追求解释和预测、并发现一般规律的科学严谨性不够重视,新地理学则强调科学方法。
(2)重视数量工具在数据和信息分析方面,新地理学采用统计、数学模型,以及计算机等工具,试图用它们使研究更加科学化或标准化。
(3)聚焦空间秩序除了发现空间分布和作用的法则和模式,地理学家应该从对空间的“水平秩序”转向“垂直的(土地与社会之间)的内部关系”。
计量地理学重点
计量地理学重点第一章 绪论1、综观地理学的发展史,可划分三个基本阶段,即古代地理学阶段 ;近代地理学阶段 ;现代地理学阶段。
(填空)2、近代地理学的发展,曾形成三种主要学派,即区域学派;人地关系学派; 景观学派 。
(填空)3、第一阶段,计量地理学的发展大致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期,是计量地理学发展的初期阶段。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到70年代末期的十年时间,属于中期阶段。
第三阶段,计量地理学走向成熟和更加完善的阶段是指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到 80年代末期。
第四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传统意义上的计量地理学开始向计量地理学发展。
(填空)4、 老三论主要指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新三论主要指突变论、耗散结构和协同学。
5、 对计量地理学产生三种观点,第一是 定量化,第二是逆定量化,第三是非定量化。
6、 在运用计量地理学方法中,为了达到定量化研究的目的,必须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地理数据的筛选与质量检验问题;二是模型的建造问题;三是与GIS 结合的问题。
(填空)第二章1、 根据地理数据性质的不同,可将地理数据分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种基本类型。
在计量地理学中,属性数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数量标志数据,二是品质标志数据。
根据测度标准,可以将数量标志数据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间隔尺度数据,二是比例尺度数据。
根据测度标准,可以将品质标志数据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有序数据,二是二元数据 , 三是名义尺度数据。
(填空)2、在计量地理学中,地理数据具有的基本特征:一、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二、不确定性,三、多种时空尺度, 四、多维性。
(填空)3、地理数据统计整理的基本步骤大致可分为三步,即统计分组、计算各组数据的频数、频率,编制统计分组表 和作分布图。
3、下表给出了某农场各农田地块的面积,试分别计算其平均值、中位数、众数、离差。
(13分)(1)平均值:根据未分组的地理数据平均值公式:25.54758312(12/111=++==∑= ni i x n x (3分)(2)中位数: 根据计算中位数的方法得52.5 (3分) (3)众 数: 根据计算众数的方法得50 (3分)4、 下表给出了中国西部地区某城市2000年家庭月收入的抽样调查结果,试分别计算其平均值、中位数、众数。
计量地理末考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1、计量运动的三大学派(艾奥瓦的经济派)、(威斯康星的统计派)、(普林斯顿的社会物理学派)。
2、近代地理学三个主要学派:区域学派、人地关系学派、景观学派3、计量地理学的应用:相互关系分析、趋势面分析、空间相互分析、分布型分析、网络分析(总共12点,其余看书)4、地理数据:用一定的测度方法描述和衡量地理对象的有关量化标志5、地理数据分类:空间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及空间联系。
属性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地理过程的有关属性特征,包括数量标志数据与品质标志数据两种。
6、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一、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 二、不确定性三、多种时空尺度 四、多维性7、离差:每一个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差,代表着每一个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
8、变异系数:地理数据的波动程度。
9、偏度系数:测度了地理数据分布的不对称性情况,刻画了以平均值为中心的偏向情况(负偏、正偏、对称分布)10、峰度系数:它测度了地理数据在均值附近的集中程度,峰值系数等于零表示正态分布。
11、洛伦兹曲线P30:使用累计频率曲线研究工业化集中化程度的曲线被称之为罗伦次曲线。
12、集中化指数:描述地理数据分布集中化程度的指数。
P3213、基尼系数P33:通过两组数据的对比分析,纵横坐标均以累计百分比表示,然后在计算得出的集中化指数。
(越大分布越不均衡)14、锡尔系数越大,就表示收入分配差异越大;反之,锡尔系数越小,就表示收入分配越均衡。
15、相关系数:表示两要素之间相关程度的统计指标,值介于-1到1之间。
计算:性质:相关系数r 的性质:r ∈[-1,1];r>0时为正相关, r<0时为负相关。
当|r|=1时,则r=1为完全正相关,r=-1时,为完全负相关。
当r=0时,说明两变量之间完全无关。
当|r|→1时,说明两变量之间关系密切;当|r|→0时,说明两变量之间相关程度差。
计量地理学复习重点
计量地理复习重点1、计量地理学:是将数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地理学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地理学向着定量化方向发展的新趋势。
2、计量运动主要有三种学派:①艾奥瓦的经济学派;②威斯康星的统计派;③普林斯顿的社会物理学派3、地理数据的类型:①空间数据:坐标是描述空间数据的基本手段,对于空间数据的表达,可以将其归纳为点、线、面三种几何实体以及描述他们之间空间联系的拓扑关系。
②属性数据:数量标志数据(定量数据);品质标志数据(定性数据)4、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①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
地理数据的形式化、逻辑化与数量化,是对地理问题进行数学描述和定量化研究的前提,是一切数学方法在地理学中应用的先决条件。
②不确定性。
地理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地理数据的不确定性;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数据误差。
③多种时空尺度。
由于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多种时空尺度,所以描述地理对象的地理数据也具有多种时空尺度的性质。
④多维性。
对于一个地理对象,它的具体意义往往需要从空间、属性、时间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描述。
5、中位数(概念、公式)① 概念:将各个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属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
②公式:6、众数(概念、公式)① 概念:出现频数最多的那个数。
②公式:7、偏度系数:测度了地理数据分布的不对称性情况,刻画了以平均值为中心的偏向情况。
8、峰度系数:测度了地理数据在均值附近的集中程度。
9、洛伦兹曲线(自己把握)10、偏相关系数与复相关系数的区别:(1)偏相关系数:概念:在多要素所构成的地理系统中,先不考虑其他要素的影响,单独研究两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时,称为偏相关。
用以度量偏相关程度的统计量,称为偏相关系数。
偏相关系数的性质:①偏相关系数分布的范围在-1 —1之间;② 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其偏相关程度越大;③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必小于或最多等于由同一系列资料所求得的复相关系数。
计量地理学复习资料(整合版)_2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计量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近代地理学的发展,曾形成了三种主要学派,即区域学派、人地关系学派、景观学派。
2、计量运动,主要是美国地理学家发起的。
3、计量运动的三大学派(依阿华的经济派)、(威斯康星的统计派)、(普林斯顿的社会物理学派)。
4、计量地理学的应用:相互关系分析、趋势面分析、空间相互分析、分布型分析、网络分析(总共12点,只要写几点,其余自己看书)5、标准正态分布的偏度系数、峰度系数与0的关系。
偏度系数:g1<0表示负偏,即均值在峰值左边;g1>0即正偏,均值在峰值右边,g1=0,对称分布。
峰度系数:g2=0表示标准正态分布,g2>0高于正态分布,g2<0低于正态分布。
6、锡尔系数越大,就表示收入分配差异越大;反之,锡尔系数越小,就表示收入分配越均衡。
7、趋势拟合方法:㈠平滑法⒈移动平均法(公式,可能考计算,74页)⒉滑动平均法(同上)⒊指数平滑法(填空,75页的最后一段)8、地理数据的统计处理内容包括哪两个方面: 进行统计整理;计算有关统计指标和参数。
9、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一、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二、不确定性三、多种时空尺度四、多维性10、地理数据采集的渠道来源----书上25页11、填写下图的偏态类型(1)(正态分布); (2)(正偏态); (3)(负偏态)12、判断下列图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大小。
(1)(=Me =Mo );(2)( > Me>Mo ); (3)( <Me<Mo ) 13、空间分布的类型:点状分布类型、线状分布类型、面状分布类型(离散区域分布类型、连续区域分布类型)。
14、根据测度标准,可以将数量标志数据划分为_间隔尺度数据_和 比例尺度数据。
15、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常常用地理数据分布的 集中化程度 和 均衡度 来描述。
16、地统计学:以区域化变量理论为基础,以变异函数为主要工具,研究那些在空间分布上既有随机性又有结构性或空间相关和依赖性的自然现象的科学。
计量地理学期末复习
计量期末考试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计量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计量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第三节计量地理学评价及其应用➢第二章地理数据的来源及其预处理➢第一节地理数据的类型划分➢第二节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第三节地理数据的来源说明➢第三章地理数据处理➢第一节地理数据的统计处理➢第二节地理数据的分布测量➢第四章相关分析方法第一节相关分析的计算问题第二节相关分析方法的应用第五章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回归分析与回归函数●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估计●拟合优度的度量●方程显著性的假设检验●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回归模型预测●实际应用➢第六章趋势面分析方法➢趋势面分析的一般原理➢趋势面模型的适度检验➢趋势面分析应用实例第七章系统聚类分析模型➢第一节聚类要素的数据处理➢第二节距离的计算➢第三节直接聚类法➢第四节最短距离聚类法➢第五节最远距离聚类法➢第八章马尔可夫预测方法➢第一节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节马尔可夫预测方法➢第三节应用案例➢第九章时间序列分析➢第一节时间序列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第二节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原理➢第三节趋势拟合方法➢第四节季节变动预测第十章AHP决策分析方法➢第一节基本原理➢第二节分析过程➢第三节计算方法➢第四节方法评价➢第五节应用案例第十一章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主成分分析的计算步骤• 地理数据地理数据是用一定的测度方式描述和衡量地理对象的有关量化标志, 是对地理问题进行定量化描述和研究的基础, 是一切数学方法在地理学中应用的先决条件。
观测数据观测数据是指通过观测仪器获取的数据, 包括台站观测数据、定点观测数据、遥感观测数据等。
实验数据实验数据是指利用实验仪器设备分析样品或模拟环境动力得到的数据, 主要包括样品分析数据和模拟实验数据。
统计数据统计数据是指通过全面统计或随机抽样调查获得的数据, 主要包括统计年鉴数据、抽样调查数据、测量统计数据等。
空间数据空间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地理位置、区域围及空间联系。
计量地理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计量地理学是一门结合了地理学和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研究领域,旨在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地理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和解释。
为了更好地理解计量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实习。
二、实习目的1. 掌握计量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学会运用计量地理学方法进行地理数据的分析和解释;3. 提高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析能力;4.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实习内容1. 计量地理学基础知识学习在实习的第一周,我们学习了计量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参加讲座和讨论,我们对计量地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2. 地理数据收集与处理实习的第二周,我们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
我们选择了某城市的商业区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地理数据。
3. 地理数据分析与建模在数据收集完成后,我们运用计量地理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建模。
具体步骤如下:(1)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剔除无效数据。
(2)数据探索性分析:运用统计图表、散点图等工具,对数据进行初步的描述性分析。
(3)计量模型构建: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计量模型,如线性回归、空间自相关分析等。
(4)模型参数估计:运用统计软件(如SPSS、R等)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4. 实习成果展示在实习的最后一天,我们进行了实习成果展示。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并展示实习成果。
四、实习收获1.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习,我们深刻体会到计量地理学在实际地理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2. 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地理数据分析,提高了数据分析能力。
3. 团队合作意识: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4. 沟通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导师、同学进行有效沟通,提高了沟通能力。
计量地理重点
地理数据的类型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
地理数据特征数量化、形式化、逻辑化,不确定性,多种时空尺度,多维性。
定性数据:表达定性变量的数据,没有数量上的变化,只有性质上的差异,可以用数量化方法赋值,如“0,1”;定量数据:表达定量变量的数据,即可用数量表示。
地理数据的变换:将原始数据的每个数值通过某种特定的运算把它们变成一个新值,而且数值的变化不依赖于数据集合中其他数据的数值。
变换目的:从变换后的序列可知,数据的变化幅度减小了,易于建模,增长变化规律表现得更加平稳。
地理数据的来源和整理:来源:野外调查;室内化验分析;定位或半定位观测;从地形图、航片、卫片上提取地理信息;从有关部门收集观测或统计资料;整理:检查资料;统计分组;绘制图表,频数:将原始数据分组后,原始地理数据出现在该组内的次数,各组频数之和应等于地理数据的总数。
频率:频数/原始数据总数。
2.描述地理数据一般水平的指标有平均值、中位数、众数;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的指标有极差、离差、离差平方和、方差与标准差、变异系数;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特征的参数有标准偏度系数、标准峰度系数。
空间分布的类型:点状分布类型,线状分布类型,离散区域分布类型,连续的区域分布。
点状分布的测度:最邻近距离的测度,包括顺序法、区域法(邻近系数R)、中心位置及其测度;离散程度的测度。
线状分布--网络:点和线是构成网络的两个基本要素。
这些点称为顶点或节点;两个节点之间的线称为环、弧或边;节点和环线系统就称为网络。
网络图:指仅有一些点以及点之间的连线所组成的图形。
路与回路:路就是由图中的一个顶点、一条边,再一个顶点、一条边…排列而成;回路:起始顶点与最后顶点重合的路。
连通图:无向图内任意两个顶点之间存在着一条连接它们的路。
强连通图:如果在一个有向图中,它的任意两个顶点都存在另一条连接它们的有向路那么这个有向图就称为具有强连通性。
运输网络的特点:结点的直通性,道路系统的里程,道路系统的运输量(吨千米),考虑中转-运输费用的综合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量地理总结
第一章:
1、什么是计量地理学?计量地理学是数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地理学的一门新兴学科
2、计量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统计学的引入,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3、计量地理学的研究对象?A.空间与过程的研究b.生态研究c.区域研究
4、计量地理学的研究的主要内容?A.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性b.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c.
地理事物的空间过程d.地理系统的预测与规划
5、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方法?A.地理系统分析,b.随机数学方法的应用c.地理系统模拟d.电
子计算机的运用
6、计量地理学的发展趋势?a.计量地理学和生产实践的进一步结合,b.建立新的地理学理论
c.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d.计量方法的发展
7、计量地理学的地位和作用?定量化得揭示了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地理过程与系统的内
在机制及其发生、发展运动规律,从而为人地关系的优化调控提供依据。
第二章:
1、地理数据有哪几种?各数据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
2、地理数据的变换包括哪几种常用的变换方式?一是:定性→定量变换①有序数据转换
②二元数据→定量数据二是:数据本身的转换数据标准化方法
3、地理数据的采集的来源渠道有哪些?一、野外调查二、室内化验分析三、定位或半
定位观测四、从地形图、航片、卫片上提取地理信息五、从有关部门收集或统计资料
4、简要介绍常用的度量地理数据中心趋势的量有哪些?各自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一、平均
数、算术平均数①简单平均数X=(x1+x2+x3+~~~+xn)/n=1/n(∑xi)②加权算术平均
数X=(f1x1+f2x2+~~~~+fnxn)/∑fi=1/n(fixi)几何平均数X=n┍(x1`x2`x3``````xn)
二、中位数Me=Lme+(N/2 -Fm-1)h/Fm 三、众数 Mo=Lmo+(Fm+1)H/(Fm-1)(Fm+1)
5、简要介绍常用的度量地理数据离散程度的量有哪些?各自的计算公式的什么?绝对离散
度①离差di=xi-x` ②离差平方和∑di2=∑(xi-x~)2 ③方差S2=∑(xi-x~)2/n-1
④标准差б=根号(∑(xi-u)2/n)相对离散度Cx=S/x`=1/x`根号((xi-x~)2/n-1)
6、什么叫统计分组?简要说明统计分组的具体步骤:统计分组就是根据地理事物内部的特
点和研究任务,按某种标制把自然和社会现象区分出不同类型或性质不同的组,使资料系统
化,进而研究它们的规律性和依存关系。
一、求变数的全距R 二、确定组数n 三、计
算组距h 四、确定组限五、计算组中值m
7、已知如下资料,计算中位数和众数
地理数据分组每组数据的个数
90以上10
90---100 15
100---110 45
110---120 25
120以上 5
合计100
8、已知两组数据
甲9.9 10.3 9.8 10.1 10.4 10 9.8 9.7
乙10.2 10 9.5 10.3 10.5 9.6 9.8 10.1
分别计算这两个组的方差并判断哪组数据的波动大。
第三章
1、简述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类型:点状分布类型、线状分布类型、离散区域分布类型、连续的区域分布
2、简述点状分布的三种测度:a、最邻近距离的测度,顺序法和区域法b、中心位置及其测度,中项中心和平均中心c、离散程度的测度
3、什么叫网络?什么叫路、回路?网络:由点以及点之间的连线所组成的图形,除端点外,无其他公共点。
路:由图中的一个顶点,一条边,再一个顶点,一条边···排列而成。
回路:
起始顶点与最后顶点重合的路。
4、简要分析时间系列的两种形式及时间系列的分析方法。
时间系列是要素(变量)的数据按时间顺序变动排列的一种系列,它反映了要素随时间变化的发展过程,分为增长和下降两
种基本形式
第五章
1、什么是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是什么?简述相关系数的三点性质。
相关系数:用来度量直线相关程度和方向的指标,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
相关系数的分布范围介于-1<=r<=1;当相关系数为正值时,表示两个要素为正相关,当相关
系数为负值时,表示两个要素为负相关;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两个要素间相关程度
越密切。
2、什么是地理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地理回归分析是处理变量之间具有相关关系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
联系:都是研究和处理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
在研究对象和内容上两者是相同的。
区别:相关分析主要是研究要素之间的密切程度,并没
有严格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分;回归分析主要是研究要素之间的数学表达式,有自变量和因
变量之分,从而就可由自变量的取值来预测、延长或插补和控制因变量的取值,有地理的预
测性质。
3、什么是多元回归模型?多元回归模型和一元回归模型相比有什么特点?
4、某地区粮食产量序号(t)与受灾面积(hm2)的历年数据。
试计算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并对相关系数进行检验(a=0.065)
年份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51 801 200 409 415 502 314 1101 980 1124 粮食
产量
52 101 65 88 90 98 120 150 140 120
受灾
面积
第七章
1、什么是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有哪几种?其距离计算有哪几种?聚类分析是根据地理变量
的属性或特征的相似性、亲疏程度,用数学的方法把他们逐步地分型划类,最后得到一个能反映个体或站点之间、群体之间亲疏关系的分类系统。
聚类分析法有:系统聚类法、逐步聚类法、逐步分解法、最优分割法。
其距离计算有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类平均法、重心法、离差平方和法。
2、聚类分析数据的处理方法:地理数据的对数转换,地理数据的标准化(标准差标准化、极差标准化)
3、聚类分析的统计量包括:相似系数、距离系数
4、判别分析的概念与聚类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答:判别分析是根据地理对象的一些数量特征,来判别其类型归属的一种统计方法。
相同点:都能确实地理类型;不同点:判别分析兼有分类和判别两种性质,但以判别为主,判别分析必须事先已知类型为前提,而聚类分析则不必事先已知类型,类型的划分是聚类的结果。
5、简述贝叶斯准则和费歇准则:贝叶斯准则:将数据分为几组,算出未知类归属各已知类的概率,把它归于概率最大的类,还可根据错分损失来判定。
费歇准则:对原始地理数据进行线性组合,是各类均值之间的差别最大,使各类内部的离差平方和最小,要求类间均值差与类内方差之比最大,这样就能把地理类型区分得最清楚。
6、两个类别的判别步骤是什么?推求判别函数式;计算判别指标;判别标准与研究对象作判别;判别能力的显著性检验;计算各判别变量的贡献率。
第八章
1、什么是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方法
2、主成分分析的步骤?列出原始数据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求出相关系数矩阵;求出特征值及特征向量;计算累计贡献率和贡献率;计算主成分的载荷;计算主成分得分。
第九章
1、简述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主要步骤是什么?针对研究问题确定地理系统边界;建立地理系统模型;在计算机上运行地理系统模型,进行地理系统仿真、预测、与优化;提出地理系统预测与优化控制结论及具体方案。
2、地理系统中的变量?
3、战略决策模型的概念?
4、什么是投入产出模型?其基本出发点是什么?是进行系统分析的有力工具,它可以详尽地描述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基本出发点是投入产出表。
5、什么是连续性最优区位?连续性最优区位模型可分为哪两种?是给定茹干点需要服务设施的情况下,根据一定的最优化目标,确定一个或多个新设施的位置,从而为生产力布局和社会设施布点决策服务。
分为单点选址模型和多点选址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