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二)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 就向下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2、詹森的实验: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到下部。
3、拜尔的实验: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4、温特的实验: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促进下部某些部分生长。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二、植物激素(生长素)
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合成的,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除生长素外,还发现了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
2、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发生横向运输的部位:尖端
3、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外因:单侧光照射
内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4、形态学上端和形态学下端判断:
5、关于生长素: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
生长素的运输: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②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属于主动运输。
③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如韧皮部
注:生长素最早是从人尿中分离出来的,这是由于人体内缺乏分解生长素的酶,不能将随食物进入人体的生长素分解。
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
根、芽、茎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3、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比较:
(1)营养器官>生殖器官
(2)根>芽>茎
(3)幼嫩细胞>衰老细胞
(4)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
4、顶端优势
(1)概念: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浓度过高,而抑制生长。
(3)解除:摘除顶芽
(4)应用:果树整枝修剪、茶树摘心、棉花打顶等增加分枝,提高产量。
5、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根的向地性:图乙中a、b两点为根部,由于重力的影响发生横向运输,生长素由b侧运输至a侧,a侧浓度大于b侧。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a侧表现为抑制生长,b侧表现为促进生长,从而使根表现为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茎的背地性:图乙中c、d两点为茎部,同样由于重力的影响使得c侧生长素浓度大于d侧。由于茎对生长素不敏感,c侧促进生长作用大于a侧促进生长作用,表现为背地生长,不能体现两重性。
6、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如2,4-D、萘乙酸。
(1)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2)促进结实
(3)培育无籽蕃茄
(4)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5)除草剂
第三节其他植物激素
1、各种植物激素
2、激素调节的特点及意义
(1)特点:①各种激素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如: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
②植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不同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2)意义:使生物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适应环境变化,并完成生长发育。
3、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优点: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与植物激素相比,该物质的突出优点是不易被分解、效果持久。
应用:①用乙烯利催熟凤梨
②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芦苇,就可以使其纤维
长度增加到50%左右
③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可以简化工艺、降低啤酒的生
产成本。
第二章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1、种群密度:指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
①逐个计数
②估算方法:
a、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如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
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取样要注意随机取样)计数方法:方框内+相邻两边上
估计值:各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b、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计算方法:假定在调查区域中动物的总数为N,第一次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
为m,根据总数N中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原则:
即M∶N=m∶n
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
N=M(总标志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标志数)
(2)应用
农业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2、出生率死亡率: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3、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4、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
(1)增长型: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种群密度将增大
(2)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比例适中,种群密度将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