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的继承关系
从唐宋八大家看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从唐宋八大家看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唐宋八大家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家群体之一,他们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唐宋八大家的文学作品和思想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之道。
一、介绍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包括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苏洵,以及宋代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
他们在文学创作和文化思想上都具有创新的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唐宋八大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承1. 移情作意的传承:巧借前人意象,创造出自己的文学形象。
例如,韩愈的《师说》中对孔子形象的塑造,柳宗元的《世说新语》中对历史人物的表现等。
2. 史诗叙事的传承:对唐代以来的史诗叙事进行继承和创新。
如欧阳修的《洛阳陈寿上书》以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3. 唐诗宋词的传承:继承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唐诗宋词,并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例如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4. 古文散文的传承:延续了唐代韩愈和柳宗元等的古文散文传统,并且进行了一些变革和创新。
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等。
三、唐宋八大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创新1. 文章观念的创新:他们提出了以文风为主要标准来评判文学作品的观念,强调对文学形式和表达方式的重视。
2. 文化意识的创新:他们意识到文学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对社会现象进行观照和批判。
如欧阳修的《讲学堂要录》中对儒家经典的解读和批评等。
3. 文学理论的创新: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学创作和鉴赏的理论观点,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4. 文学风格的创新:他们穿插使用了古诗、古文、赋、词等多种文学形式,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手法。
通过对唐宋八大家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们传承了前人的文学成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革。
他们的文学作品和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开(电大)《文论专题》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
国开(电大)《文论专题》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判断题1. “兴观群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共同规律,就是在孔子那里主要是针对“用诗”,即发挥文艺社会作用而提出的“兴观群怨”,在后世都逐渐与“作诗”结合起来,使“兴观群怨”不仅成为对文艺社会作用的一种自觉认识,而且成为对文艺创作的一种明确要求。
(√)2. “兴观群怨”之“怨”,广义的“怨”,也就是把“怨”看作是对人的各种情感的一种代称。
(√)3. “兴观群怨”之“怨”,狭义的“怨”,也就是照字面意思所理解的“怨”,它是由种种不满意所引发的一种特定情感,包括忧怨、哀怨、怨恨等等。
(√)4. “兴观群怨”之“群”,是孔子以“诗教”为特色的文艺观的一个鲜明体现。
首先,它鲜明体现了孔子“诗教”的目的在于“仁”。
“群”就是人与人相亲相爱,和谐相处。
其次,孔子之所以强调“诗可以群”,是因为看到了文艺在使人“群”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感染作用。
(√)5. 《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也是刘勰创作论之总纲。
(√)6.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穷而后工”说等。
(×)7.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以及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等。
(√)8.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不平则鸣”说、韩愈的“发愤著书”说等。
(×)9. 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准则,所以也被称为“仁学”。
(√)10. 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11. 孔子所说的“兴”的含义,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司马迁与欧阳修传世观论评
司马迁与欧阳修传世观论评卓希惠【摘要】针对司马迁及欧阳修在显身扬名、垂传不朽传世观方面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问题,以司马迁《史记》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及其他墓志碑铭散文为中心,结合历史时期其他学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思想意识、著述宗旨、创作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评.研究认为,司马迁和欧阳修都传承了父亲的理想与夙愿,有着光大家族文化的责任意识与求“立名”、惧无闻的共同心理;司马迁和欧阳修都极为重视君子的道德品质修养,信奉并推崇彰明良善的创作宗旨,并具备为自己及他人传扬不朽的文才能力,司马近主要通过《史记》纪史传人,欧阳修则撰写了众多亲人友朋、名流重臣、仁人志士的墓志碑铭佳作及《新五代史》,二人各以其创作实践了不朽的传世观;司马迁和欧阳修都以求实取信为原则前提,采用纪大略小、突显主旨的创作方法以保障文章传世不朽价值的实现,司马迁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为实录精神,而对事实的信守也是欧阳修作文的前提.【期刊名称】《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9)001【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司马迁;欧阳修;传世观;彰明良善;纪大略小【作者】卓希惠【作者单位】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是中国传统文人固有的传世观与留名意识。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是对古往今来文人最高理想的典型概括。
对于古代文人而言,如何留名青史、垂传后世,实现人生最大价值,应该就是他们最为看重、系怀,且为之焦虑不已的事情了。
人的自然生命是有限的,所谓“死生有命”,但其精神、思想、意识如果能在当世和后世传播开来,产生有意义、有价值及深远的影响,则又体现出精神生命的无限性。
司马迁与欧阳修都在论著中,充分体现出对立名扬声、垂传后世的重视与期许。
重声名、求不朽的传统在中国早已存在。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代穆叔和郑子产都谈及如何死而不朽的问题,得出“‘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专升本 论述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及其艺术成就 西南大学
专升本论述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及其艺术成就西南大学欧阳修继承并发扬了韩、柳古文的优良传统,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即北宋古文运动)。
作为这场运动的领袖人物,欧阳修不但驱除了学时文坛上浮华新怪的不良文风,开创一代诗文新风,而且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高远的才情开辟了新的创作领域,取得了新的成就,将诗文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欧阳修是我国十一世纪中期的重要作家,他的散文、诗、词在北宋文坛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公认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古文运动的领导者。
尤其是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一方面在继承唐代著名散文作家韩愈、柳宗元、李翱等人的创作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特有风格,同时对于当时以及其后明、清两代的一些著名散文作家的创作,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欧阳修在散文写作方面的成就,是在学习司马迁、韩愈等前代作家创作的基础上,将议论、叙事、写景和抒情融合而成为情文并茂,无所不可的创作方法,充分发挥不受对偶声调束缚的散文写作的优越性。
以作品的内容而言,欧阳修的散文善于叙事,善于写景,善于抒情,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就写作的技巧而言,欧阳修的散文善于用宕笔,善于用疏笔,善于吞吐夷犹,善于抑扬顿挫。
读起来感到层次曲折,气势流畅,音节铿锵,情韵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苏轼说他的散文“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居士集序》)。
十分概括地说明欧阳修在继承前代作家写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欧阳修的写作态度是极其认真严肃的。
他自己说“予平生文章,多得之三上,谓马上、枕上、厕上也,惟此可以稍构思耳”(《归田录》)。
可见他对于写作态度的认真,虽行路休息时也不肯放过。
对于已经写好的作品,一感到不惬意,便立即改正。
著名的《醉翁亭记》,开始写环滁山名,有好几百字,最后改定时,只剩下“环滁皆山也”五个字。
到了晚年自定文集时,寒冬天气还工作到夜深,可见他写作态度的严肃。
高考文言文【2020年高考浙江卷】 《张耒集·上曾子固龙图书》
高考文言文【2020年高考浙江卷】《张耒集·上曾子固龙图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曾子固龙图①书[宋]张耒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气,繁简舒敏之节,一出乎其诚,不隐其所已至,不强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秦人之必衣秦服也。
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
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
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异位也。
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氏、《离骚》之书。
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
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气道,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顾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诚恻怛于其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厌。
考乎其终,而知其仁也愤而非怼也,异而自洁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无存省之者,故剖志决虑以无自显,此屈原之忠也。
故其文如明珠美玉,丽而可悦也;如秋风夜露,凄忽而感恻也;如神仙烟云,高远而不可挹也。
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
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
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
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
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
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江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
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
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
宋兴,锄叛而讨亡。
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试,休养生息,日趋于富盛之域。
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
而庐陵欧阳公始为古文,近揆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积习而益高,淬濯而益新。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文论专题》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文论专题》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国开(中央电大)本科《文论专题》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备注:本资料整理于2020年5月;适用于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员国开平台网上形考。
课程考核:形考比例30%在国开平台完成,本资料为形考的试题及答案;终考比例70%纸考。
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判断题(1〜5题)“兴观群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共同规律,就是在孔子那里主要是针对“用诗”,即发挥文艺社会作用而提出的“兴观群怨”,在后世都逐渐与“作诗”结合起来,使“兴观群怨”不仅成为对文艺社会作用的一种自觉认识,而且成为对文艺创作的一种明确要求。
[答案]对“兴观群怨”之“怨”,广义的“怨”,也就是把“怨” 看作是对人的各种情感的一种代称。
[答案]对“兴观群怨”之“怨”,狭义的“怨”,也就是照字面意思所理解的“怨”,它是由种种不满意所引发的一种特定情感,包括忧怨、哀怨、怨恨等等。
[答案]对“兴观群怨”之“群”,是孔子以“诗教”为特色的文艺观的一个鲜明体现。
首先,它鲜明体现了孔子“诗教”的目的在于“仁”。
“群”就是人与人相亲相爱,和谐相处。
其次,孔子之所以强调“诗可以群”,是因为看到了文艺在使人“群”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感染作用。
[答案]对《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也是刘勰创作论之总纲。
[答案]对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说、韩愈的“穷而后工”说等。
[答案]错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以及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等。
[答案]对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准则,所以也被称为“仁学”。
[答案]对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答案]对孔子所说的“兴”的含义,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欧阳修的文学继承
欧阳修的文学继承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他是北宋时期文坛的巨擘,也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欧阳修以其出色的文学才华和学术成就,成为宋代文坛的领军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欧阳修的文学继承,揭示他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贡献。
欧阳修对前贤文学的继承是他整个文学生涯的基础。
在古文纂《唐文精选》时,他曾回忆自己年少时阅读《文选》的情景,并表示对唐代文坛的景仰和怀念。
他在《唐文精选》的序言中写道:“幼时即爱文学,遂栖迹山阚之间。
使人鉴然,久览前史,每夜达旦。
”欧阳修通过广泛阅读、精心整理,对唐代文学积累了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欧阳修的文学继承体现在他对唐代文学的传承和发扬。
他深受唐代文人的影响,特别是唐代诗歌和散文的艺术风格。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唐代文学的影子。
例如,他在《醉翁亭记》中运用诗歌的描写技巧,展示了他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的细腻触觉。
他的诗词作品也继承了唐代的格律和修辞手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学艺术风格。
与此同时,欧阳修也在文学创作中发展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他以醉翁自比,形象化地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他深刻的人生哲学。
他的作品中还融入了大量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议题,对社会风俗、政治动荡等问题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这些特点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时代感和思想深度,成为当时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
在文学批评方面,欧阳修积极倡导古文运动,并形成了独特的"经义学派"风格。
他提倡注重"义",即文学作品应该有明确的道德和伦理内涵,有助于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立场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文学批评观点深刻而独到,对于文学创作起到了激励和启蒙的作用。
欧阳修的文学继承不仅体现在对前贤文学的传承和发扬,还体现在作为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的角色上。
他不仅自己进行文学创作,还积极参与文坛的批评和评论,对后来的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试论欧阳修散文的继承和创新
始于笃学终乎变新——略论欧阳修对韩愈的继承与发展
1996年10月第19卷第4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 na l of Hebei Norma 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Oct.1996Vol.19No.4始于笃学 终乎变新——略论欧阳修对韩愈的继承与发展崔际银摘 要 欧阳修身为韩愈的晚近之辈深受其影响,但又不为其所囿,而是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大胆开拓创新,具体体现为学韩、似韩、变韩三种形态。
不学韩难以成就欧阳修、不变韩也难以成就欧阳修。
关键词 欧阳修 韩愈 散文古今学者品评唐宋散文大家,多以欧拟韩、韩欧并列,将欧阳修作为韩愈领导的散文革新运动的异代接力者。
欧阳修身为韩愈的晚近之人,确乎受到其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某些方面、某些时期甚至具有决定意义。
但是,欧阳修并未为其所囿,而是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大胆开拓创新。
大略而言,欧阳修对韩愈的学习与借鉴,可以分为学韩、似韩、变韩三种形态。
兹分而述之。
一、学韩欧阳修受韩愈影响,有意学韩,是从少年时代开始的。
他在《记旧本韩文后》一文中说:“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
吾家贫,无藏书。
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
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
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亿)刘(筠)之作,号为时文。
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
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
”这段文字回忆了他少年时代艰难求学的情形,他认为最值得重视的是寻得了韩愈的文集。
虽然当时盛行“时文”(西山昆体),科举考试也以“时文”为准的,韩愈之名之文不为人们所言道。
但欧阳修一睹之后,便为其“深厚雄博”、“浩然无涯”而倾倒,尽管限于年龄、识见、学业(习时文以应科举)的缘故未能进深研读,但是,慕韩、学韩之意志已在幼小的欧阳修的心底深深扎根。
到了青年时期,他对韩文有了更新的认识:“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
【课外阅读】韩愈散文理论的承传与发展
【课外阅读】韩愈散文理论的承传与发展唐宋古文八大家中,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创立了异于秦汉古文的唐代散文新格。
欧阳修继他之后,领袖北宋文坛,革新诗文,又开创了宋以后中国古典散文的独特风貌。
•韩欧二人高举改革大旗,分别在唐、宋两代完成了对旧俗时弊的矫正和新的文学体系的建立。
就文艺理论而言,韩愈以元、白新乐府为辅翼,•完成了古文运动,荡涤六朝淫靡文风,树立儒家道统和雄伟峻峭的散文格局,为文学史上由唐文学向宋文学转变开辟了道路。
欧阳修继承古文运动余绪,标举儒学大旗,在哲学上将韩愈的道统从高不可攀的位置上拉下来,使之更加切于北宋时局,•在文风上将韩愈的雄浑外放化为内敛和优美,从而使文学创作渐臻于成熟。
韩愈是一位伟大的创建者,•欧阳修则是站在巨人肩上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韩欧二人在散文理论的承传与发展的关系,可以从道的内涵、文道观及文风三个方面来论析。
•••• •••• (一)••••永叔之于退之,在诸多理论之中,变化最大者有二,曰道曰文。
文章本之于内容,发之于形式,道的内容不同,•外在表现形式必将不同,文风必将大变,永叔是由内到外,•都将退之观点做进一步的发展。
••••道本义为道路,《说文》曾云:“道,所行道也。
”由此引申出多重意义。
退之所谓道,即为儒家之道,是儒家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必须遵循的一种政治思想和道德伦理规范。
•儒家思想严格强调宗法秩序,这对于封建王权的巩固和强化,•具有高度的实用性,故而儒学一直是正统官方哲学。
但在唐代,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冲击,以至于出现了三教鼎立的状况,•加之当时社会君臣失道、藩镇割据、仁义不施,在这种社会状况下,韩愈奋起疾呼,重新阐释道的内涵,并建立了集大成的道统。
••••首先,韩愈确立他的道为承继严格、内容纯正的儒家之道。
他在《答张籍书》中说:“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杨雄所传之道也。
”“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韩愈、欧阳修及其徽州后裔
一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新安(徽州)多世家名族,其中就韩愈、欧阳修及其徽州后裔□陈平民韩愈像◇有韩愈后裔。
韩愈后裔迁徽州,是在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
据考,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山西上党有韩愈后人韩炜,“仕至池阳教授”。
这个“池阳”,是今陕西省泾阳县和三原县的部分地区。
淳熙年间,韩炜之子韩实,为避战乱,辗转南下,定居今休宁县城内北街。
到了乾道、开禧年间,韩实的后人惟远、惟道,以经商致富,住地“以韩家巷为名”。
宋末元初,休宁“韩家巷”出了“千十一”“万一”“庆六”“庆七”四兄弟,他们是韩愈第二十世孙。
千十一迁休宁洪水塘庄上,为洪水塘韩氏始迁祖。
万一迁黟南排岭(又称牌岭,今为黟县渔亭镇下阜村的一个自然村)。
元朝末年,韩万一之孙韩仲俊自排岭迁黟南三十五里之乔岭。
明休宁人程敏政撰辑《新安文献志》载,韩氏裔孙韩纯于,曾任山东青城县训导、河南荥阳| 140 || 2019/4|县教谕。
韩门坚持“箕裘继续,儒业不替”。
庆六,读书未仕。
庆七是休南断石村始迁祖。
迁徙时间待考。
庆七及其后人,颇有经商才能,有关资料说他们是“世为巨商,遍交一时名士,以岁荒输粟,膺冠带,定宇陈先生已梓入《新安名族旧志》”。
这里说的“定宇陈先生”是指徽州元代名儒陈栎,定宇是他的号,著有《新安名族志》,惜未刊刻而散佚。
新编《休宁县志》载:休宁韩氏出自唐韩昌黎之后,主要分布在县治苏家巷、城南断石、山斗、回溪、崇寿观、洽舍、韩村、上及屯溪等地。
韩愈后人迁黟县,还有另一支:宋理宗宝庆年间(1225-1227年),休宁韩家巷韩念八,迁居黟县北二十里一地,并将该地名为韩村。
传五世至元末明初,有韩信轻、韩祥轻、韩伯通。
明洪武初年,韩祥轻、韩伯通又迁黟县奇墅。
明洪熙元年(1425年),韩仕渊(彦振之子,祥轻之孙)迁黟县万村。
实为古文运动的先声
古文运动 唐代散文最重要的现象是“古文运动”的兴起。所谓“古 文”是相对于盛行于六朝、在唐代仍占据主导地位的骈体文(故 又称“时文”)而言,指先秦两汉的不讲究骈偶的散文。以韩愈 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它是一种儒学复兴 运动。在这一层意义上,韩愈等人所提出的理论,是强调文章 要贯穿儒道的精神,具有阐发儒道的作用,而取消文学的独立 价值,从而也就取消了南朝已经出现的对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 虽然他们的实际创作并不那么简单,但这种理论却反映出文学 观念的退步。在另一层意义上,古文运动也是文体改革运动。 骈文是一种形式非常精致、表达很不自由、一般人难以写好的 文体。特别是到了南北朝后期和唐代,骈文写作的讲究越来越 多、束缚也越来越大,已经不适合作为普遍使用的文体。所以, 以更自由灵活、能够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散体文来取代它的主 导地位,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文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我们应 当注意到古文运动的两重性,而加以区别对待。
李谔之上书请求革正文体,以及大儒王通之提倡文章贯道, 显示了其时朝野间已有取六朝骈俪而代之的声音。
六朝以后骈俪的作风之转移,在隋及 初唐已然;所以文坛的复古思想,在隋及 初唐也已微露其端倪。今考隋时如李谔、 王通诸人所言,已启唐代复古论调之先声。
李谔力攻骈体之失,王通复标明道之旨, 消极的或积极的方面,破坏的或建设的方 面,均足为唐代古文家的根据。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史传散文的成就
“前四史” 与“唐初八史” 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 志》,范晔的《后汉书》 清代王鸣盛将“四史”的地位看得和《五经》相埒。 唐宋以来学者恒言,乃皆曰《五经》、《三史》,则专指马、 班、范矣。愚窃以为宜更益以陈寿称《四史》,以配《五经》, 良可无愧,其余各史皆出其下。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填题 1 分,共 20 分)一、 空(每空对艺发贡献与乐艺学知人1 、孟子儒家文思想展的突出在于他的“民同”的文美思想,以及“学评论与以意逆志”的文批方法。
世论”“说这发愤书__,是2 、司在《任安》中,根据史上多人的事迹,括出“马迁报书历许伟概_著种进学一步的文思想。
则评现实,3 、《毛大序》歌作要合乎“乎情,诗认为诗创发止乎礼义”的原,而在批黑暗方面艺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思想。
缘 _ 而绮陆赋为类并概风诗__情4 、机《文》把文体分十,具体括了其格特征,其中提出了“浏对学艺术两个与极为靡”,“赋__体物 _ 而亮”。
可以看出他文的重要特征:感情形象有了深刻的。
认识别为头5 、《品》把五言人分大的系,以《钟嵘诗诗为两个统_诗经_》和《_楚辞_ 》分其源,风骚并举评极为、,探源溯流,价深刻。
论继马迁发愤6 、愈承了孟子的“”,提出了“韩继养气说_ 气盛言宜_ ”之,又承了司的“著书说_不平则鸣 ”。
论”,提出了“为时诗为这论断诗学论评7 、“文章合而著,歌合事而作”一著名出自唐代的大人、文理批家与书 》。
__白居易 _的著名信体文《书论元九论词清严区诗与词词__是一家别_”的著名观8 、在《》中,照力主要格分的界限,提出了“这较诗词发实际况点,是比符合展的情的。
审清_ ”和“ 意趣_ ”的美词审标_空9 、炎在《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美准,又提出了“并别专节对进论要求,分列二者行了述。
号独灵_,不拘格套”的口,因为击拟复风抒性10 、袁宏道了抨七子派的模古之,提出了“说诗学而提出了“ _性灵”的主。
诗创临现对问题清祯说对审对现11 、歌作都面如何表其象的,代王士的“神韵”主美象的表风”。
尽_流应_一字,得做到“不着国维继来许学论评关论观并华12 、王承了唐代以多文理批家的有理点,受到康德、叔本的理影,在贯学论境界”说,使有意境的理关间词话里提出了穿其文思想的理核心“论响《人》论达为统到了最完善、系、深刻的水平。
韩愈之后第一人--论欧阳修对韩愈及古文运动的承继与传扬
韩愈之后第一人--论欧阳修对韩愈及古文运动的承继与传扬李秀丽
【期刊名称】《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14)003
【摘要】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极为当时及后世文人所推崇.而在古文运动自唐而宋的过渡、承接中作用最大,又最推崇效仿韩愈的,当首推欧阳修.欧文拟韩与欧诗仿韩,韩欧文体,宋盗唐与欧盗韩,法欧与宗韩,为前人对欧阳修在继承传扬韩愈及古文运动方面的评说,从而探索出韩欧之间的一线文缘.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李秀丽
【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内蒙古,包头,014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从古文运动到夷夏之防中的韩愈民族观蠡测 [J], 黄炯炯
2.“欧阳子,今之韩愈也”——略述欧阳修对韩愈古文运动的发展 [J], 阿正;
3.研究古文运动的第一部专著——龚书炽的《韩愈及其古文运动》 [J], 赵鲲
4.论韩愈与佛教的关系及其对古文运动的影响 [J], 何媚
5.论唐、宋古文运动中的韩愈与欧阳修 [J], 侯本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的继承关系
论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的继承关系一,司马迁的愤而著书: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曰:“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④同样的意思,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有类似的表述。
其所以反复发为此论,无疑主要是缘于遭遇李陵之祸、“身毁不用”的严酷现实。
所谓发愤著书,是因为不得志,故抒其愤懑,“思垂空文以自见”,即著书以见其志。
不过,这里司马迁提出发愤著书说的思想基础,显然是儒家的“三不朽”观念。
既然不能立德、立功,退而求其次,立言才成为其所追求的目标。
所以,发愤与著书之内容的关系,少有涉及。
二,韩愈的不平则鸣:“不平则鸣”这一理论观点出自韩愈著名的《送孟东野序》。
此文开始就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进而慨叹“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一言以蔽之,不平则鸣,物是,人亦然。
韩愈的一生,在致力古文实践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在古文理论建设方面作出了贡献。
虽然他没有理论专著,但是从他给朋友、弟子的书信及其它赠序等作品中可以看到韩愈的文学理论观点。
这些观点关乎对创作方法和创作过程中诸因素关系作用的探讨和描述,是值得我们“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进学解》)的。
“不平则鸣”观点就是其中之一。
三,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
欧阳修与司马迁
在史 书修撰 上 , 阳修 继承 了司 马迁 的史 学 思想 欧 第一 , 发扬 了司 马迁 的实录 精神 , 实记 载历史 。 真 班 固在 《 书 ・司 马迁 传 》 汉 中高度评 价《 记 》 “ 史 :其文 直 、 事 核 , 其 不虚美 , 隐恶 , 不 故谓之实 录 。《 ” 史记 》 记 载 了上起 传说 的黄帝 , 至汉 武帝凡 三千 年 的历 史 。在 司 马迁笔 下 , 下 无论 是开 国皇帝 , 还是 当今 天子 ; 无 论是 最 高统 治阶层 , 是一 般官 吏 , 还 司马 迁不仅 如 实地 记载 了他们 的历 史 事迹 , 还敢 于奋 笔 揭露 他们 的种 种 丑行 。他 的《 史记 》 冲破 了“ 为尊者讳 , 为亲 者讳 , 为贤者 讳 ” 的樊篱 , 开创 了现 实主义 批判精 神 。 欧 阳修 继 承 了司马迁 的实录 精神 , 在编 纂《 五代史 》 新 的过 程 中 , 始终贯 穿着 “ 没其实” 笔直 书的思 不 秉 想 。他在《 新五 代史 ・ 梁本 纪 》 中云 :夫 欲著 其罪 于后世 者 , 乎不 没其实 。其 实尝 为君矣 , “ 在 书其 为君 。其 实篡 也 , 书其篡 各传 其实 . 而使 后世信 之 。 在考 辨资料 的基础 上 , 阳修订 正 了《 ” 欧 旧五代 史 》 其 它史著 的 及 不 少 失误 。《 旧五代史 》 由于“ 据各朝 实录 . 复参考事 之真 伪 ”所 以溢美 、 全 不 , 虚饰 、 实之处颇 多 。如朱瑾 失 兄弟 曾 出兵 解 救朱温 于危难 之 中 , 后来 朱温 为 了扩充实力 , 二朱 以金 帛诱 其士 卒 , 出兵攻 占其地 。 诬 竟 薛居 正编写《 旧五代 史 》 , 录《 时 照 粱实 录 》歪 曲了历史 事实 , , 而欧 阳修据 实直 书 , 毫不 掩饰 。又如朱 宣与 符彦饶 被 杀真 相 , 吴越是 否 曾称 帝改元 , 唐刘 仁瞻 降周 与否 等 , 些 重大歪 曲和错误 , 为《 五 代史 》 订正 。 南 这 均 新 所 许 多五代 人 物 , 非 欧 阳修辨 明 , 若 必将 蒙 冤于 黄泉 ; 不少 重大 历史 事件 真相 , 将沉溺 湮 没 , 以清代 史考 也 所 家 赵翼 云 :《 史 》 据各 朝《 “薛 第 实录 》 故成 之易 , , 而记载或 有沿 袭失 实之处 。《 欧史 》 采群言 , 博 旁参互 证 , 则 真 伪见而 是非 得其真 , 故所 书事 实 , 纪月 日, 所 多有 与 旧史 不合 者 。卷帙虽 不及 《 薛史 》 之半 , 而订 正之功倍 之, 文直事 核 , 所以称 良史 也 。 E3 ”5 在宋初 文 坛上 , 靡 风气盛 行 , 其是墓 志铭 一类 的传记 , 向“ 浮 尤 走 谀墓 ” 之途 涸 阳修以 自己 的创 作力矫 这 种浮风 , 杂传作 品 中排除夸 饰之辞 , 真实作 为杂传 作 品 的基 础 , 当时 起 到 了革新 的作 用 。 洙是欧 在 把 在 尹 阳修在政 治 与文学革 新运 动 中的挚友 、 知音 。尹 洙去世后 , 阳修 作《 师鲁墓 志铭 》 欧 尹 以表哀 思 。尹洙家属 嫌 它过简 , 是欧 阳修 又 写 了《 于 论尹师鲁 墓 志 》 行解释 。 中说 : 若 ‘ 进 其 “ 作古 文 自师鲁 始 , 则前 有穆 修 、 象 郑
【经典论述】——试分析比较韩愈和欧阳修的散文风格
【经典论述】——试分析比较韩愈和欧阳修的散文风格试分析比较韩愈和欧阳修的散文风格。
唐贞元年间,韩愈提出古文概念,发起古文运动。
韩愈认为古文不仅是传道的工具,而且也是鸣不平、反映现实的工具。
这一思想对他的散文成就有重大的影响。
韩愈的散文,内容复杂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
他的杂文,如《原毁》、《师说》、《杂说》、《讳辨》等,发挥了散文的战斗性的功能,文章感情充沛,说服力也很强.达到了思想艺术完整的统一。
韩愈的不少序文如《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等,笔力雄健、大气磅礴,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
韩愈的叙事文,有许多文学性较高的名篇,如《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有重点地选取事件,通过富于感情的语言来记叙事件。
用散文抒情,韩愈也是很成功的,如《祭十_郎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韩愈的散文语言有简练、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他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古代词语,又善于吸收当代口语创造出新的文学语言,因此他的散文词汇丰富,绝少陈词滥调,句式的结构也灵活多变。
他还善于活用词性,错综成文。
他想象丰富,善于运用多种譬喻使对象突出生动。
韩愈的散文,雄奇奔放,富于曲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皇甫浞说他的文章“如长江秋清,千里一道,冲飚激浪,瀚流不滞”,苏洵也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这些话形象而极为恰当地概括了韩愈散文的风格特色。
欧阳修诗文革新的理论是与韩愈一脉相承的,在文和道的关系上,他和韩愈一样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
其散文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
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他的议论文有些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如《与高司谏书》;欧阳修另有一类议论文与现实政治并无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
其次,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如《泷冈阡表》,追忆父母的嘉言懿行,细节描写细腻逼真,栩栩如生,感情真切动人。
韩愈与欧阳修的
韩愈与欧阳修的韩愈和欧阳修是中国古代两位伟大的文豪,他们相辅相成,左右逢源,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文学壮举。
“韩欧对话”的史诗般的文学关系,与历史的进程和文化的变迁共同熔铸成历久弥新的精神体系。
韩愈,字仲尼,汉族,山东高密人。
他在当时中国文坛赫赫有名,被称为“经书大宗师”,曾任宰相、太学博士等重要职务,是当时最具有文学天才的大文豪之一。
韩愈将儒家的文化理念与政治观念结合起来,涉猎颇广,在哲学、礼仪、文学、诗词、评论等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他的诗文极富魅力和时代感,受到后世的普遍肯定。
其最著名的一部著作是《增广贤文》,这部书充分展示了韩愈作品中那种深刻的思想、睿智的见解和优美的文学语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欧阳修,字梦之,湖南新晃人,宋代文学家、哲学家,曾任宰相,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的文章结构清晰,文字简练,充满实践的见解,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被誉为“诗文先生”。
欧阳修的作品涉及哲学、礼乐、散文、书法、诗词等各个领域,他倡导简洁而充满思想深度的文字风格,其中最著名的一部著作是《木兰辞》,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被推崇为“中国宋词史上最伟大的诗篇”。
韩愈和欧阳修在古代文坛上结成了一对学术伙伴,他们的文学关系,以“韩欧对话”的史诗形式长期存在,形成了丰富的文学记忆。
他们的对话,以文字形式给古代文学史插上了一道斑斓的色彩,犹如一幅美图,描绘出古代文豪的精神家园。
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的文学精神,是古代的文学家们心中深深流传至今的那一份精神作品,也是一份永恒的文学礼物。
韩愈和欧阳修,一起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建立了历久弥新的精神体系。
他们的学术观念不仅极大地影响和激励了中国古代文学,也影响了后世文学家,给他们的文学思想提上了不可思议的高度。
有关“韩欧对话”,就是古今中外文学中一段备受瞩目的文学历史,它两位文学巨人的文学思想,成为流传至今的一部文学史诗。
今天,不少学者对韩愈和欧阳修的文学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他们两人关系中的文化精髓所在。
唐宋八大家谁居首位?宋六家原来还有这种关系
唐宋八大家谁居首位?宋六家原来还有这种关系唐宋八大家起源“唐宋八大家”的称谓最早出现于明初朱右的《六先生文集》,其文集仅选韩、柳等人的文章,并三苏为一家,故实为“八先生文集”。
明中叶唐顺之纂的《文编》中,唐宋文八家。
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开来。
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之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
谁居首位?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以朝代而论,自然是韩、柳二人排在最前面。
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之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而柳宗元同韩愈一起,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故又合称“韩赫洋柳岸“韩愈柳宗元宋六家的关系宋六家关系就表面关系而言,欧阳修就将宋六家联系了起来。
苏轼、王安石、曾巩都曾拜欧阳修为师。
受其影响颇多。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而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主张文道合一。
曾巩作为欧阳修的积极追随者和支持者,几乎全部接受了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他在理论上也是主张先道而后文的。
苏洵是苏轼、苏辙二人的父亲,二十七岁时立下决心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苦读,学业大进。
兄弟二人深受其父影响,如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苏辙幼年承受好的家教,便也不会有”三苏“的出现。
苏轼与王安石是政敌,他们在政治上的背道而驰,在官场上针锋相对。
但二人惺惺相惜,只不过是立场不同罢了。
依文学关系而论,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而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一句话记八大家韩柳加欧阳,三苏并曾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的继承关系
一,司马迁的愤而著书: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曰:“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④同样的意思,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有类似的表述。
其所以反复发为此论,无疑主要是缘于遭遇李陵之祸、“身毁不用”的严酷现实。
所谓发愤著书,是因为不得志,故抒其愤懑,“思垂空文以自见”,即著书以见其志。
不过,这里司马迁提出发愤著书说的思想基础,显然是儒家的“三不朽”观念。
既然不能立德、立功,退而求其次,立言才成为其所追求的目标。
所以,发愤与著书之内容的关系,少有涉及。
二,韩愈的不平则鸣:
“不平则鸣”这一理论观点出自韩愈著名的《送孟东野序》。
此文开始就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进而慨叹“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一言以蔽之,不平则鸣,物是,人亦然。
韩愈的一生,在致力古文实践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在古文理论建设方面作出了贡献。
虽然他没有理论专著,但是从他给朋友、弟子的书信及其它赠序等作品中可以看到韩愈的文学理论观点。
这些观点关乎对创作方法和创作过程中诸因素关系作用的探讨和描述,是值得我们“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进学解》)的。
“不平则鸣”观点就是其中之一。
三,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
“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
“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
这种思想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
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
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之说,到韩愈的志存诗书、搜奇抉怪和不平之鸣的议论,再到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的观点,人们对问题的认识无疑更进了一步。
因为在欧阳修看来,诗所以能“穷者而后工”,不仅在于穷者能专一于文学创作和搜奇抉怪,更在于其在政治上既然不得志,不免“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于是“兴于怨刺”,“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穷”而专一精思,“穷”而“感激发愤”、“兴于怨刺”,文学创作上才会有成就。
这就是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论的内涵。
在这里,“诗穷而后工”与“诗可以怨”首次明确地联系在了一起。
欧阳修晚年还曾对这一问题作过解释。
他说:“君子之学,或施之事业,或见于文章,而常患于难兼也。
盖遭时之士,功烈显于朝廷,名誉光于竹帛,故其常视文章为末事,而又有不暇与不能者焉;至于失志之人,穷居隐约,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与其有所感激发愤惟无所施于世者,皆一寓于文辞,故曰穷者之言易工也。
”还是认为士人之“失志”“穷居隐约”以及其“感激发愤”,是“穷者之言易工”的重要原因。
这与他早期的论述基本是一脉相承的。
韩愈“不平则鸣”中的“不平”意思绝非仅指“不幸”,而是两者兼有。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司马迁“发愤著书”(《报任安书》)的观点,就是后来欧阳修“穷者而后工”(《梅圣俞诗集序》)的理论,也不如韩愈的观点具有普遍性的价值。
诚然,在封建社会中,人们的忧患、痛苦是普遍的、长期的、绝对的,欢乐、愉悦虽有却是个别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这样的社会生活,个人际遇必然会在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中国文学史上流芳百世的作品大多正是这类。
生活在中唐时期的韩愈也不例外,封建社会时代的特点,加上自身“跋前踬后,动辄得咎”(《进学解》)的坎坷遭际,决定了他在创作实践上,就不可能只是欢愉之“鸣”,更多的是失意时“鸣其不幸”。
总之,在中国文学史上,某些文学理论和观点的提出,当然有文学自身发展的原因,但往往也有其产生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背景。
而后人则会把这些文学理论和观点加以理解和传承,恐怕我们深入理解某种理论提出的真正原因,也难以完全把握它的内涵。
文学如浩瀚海洋,无边无际,“愤而著书”“不平则鸣”“诗穷而后工”说适为其一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