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1.再社会化是指有意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建立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它是青少年与成人都有可能经历的一种过程。
2.所谓挫折,是指当一个人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努力时遭受干扰或破坏,致使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3. 社会知觉( Social Perception )也称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4.集群行为是一种在人们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
具有自发性、狂热、非常规、短暂的特征。
1. 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2. 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对某些活动感兴趣,从活动中得到满足,活动本身成为人们从事该活动的推动力3.去个性化是在群体的保护下,个体违反在正常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准则,作出事后感到惭愧和后怕的事情来,这种现象被社会心理学称作去个性化。
4. 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提供帮助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1.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2.集群行为是一种在人们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
具有自发性、狂热、非常规、短暂的特征。
3.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亲社会行为的产生。
4.模仿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效仿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其目的是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
1.自尊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并要求受到他人、群体和社会尊重的情绪体验。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现象:当然也是心理现象,但有别于一般的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觉得与调整。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3、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能够观察和测量.变量一般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其对心理或行为的影响。
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的行为反应。
4、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就是可信的.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的。
5、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6、调查法:又称询问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7、档案研究法:是指对现存的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档案材料包括报纸的报道、政策或团体的记录、书籍、杂志、个人新建、讲演稿等。
8、物理痕迹研究法: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技巧。
9、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
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10、再社会化问题: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
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11、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当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12、角色希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对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绝对的希望,称之为角色希望。
13、角色冲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简单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希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1.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包括自己的特点、能力和身份等。
2. 自我认同:个体对自己所属的群体的接受和认同程度。
3. 社会认知:个体对社会的理解和思考方式,包括对他人的观察和人际关系的评价。
4. 偏见:对他人或群体的负面评价或不公平行为,通常基于种族、性别、宗教或其他特征。
5. 角色困境:个体在不同角色或身份之间面临的冲突和困扰。
6. 社会规范:社会共同约定的行为准则和期望,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
7. 社会压力:来自他人或社会的压力,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8. 集体决策:小组或团体在决策过程中的互动和影响。
9. 群体思维:个体在集体中思考和决策的方式,通常会产生与个体思维不同的结果。
10. 批评风险:个体在表达个人观点或行为时可能面临的负面评价或社会压力。
11. 群体归属感:个体对自己所属的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12. 权威影响:个体在决策和行为中受到权威人物的影响。
13. 合作与竞争: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展示的一种行为模式,可以是合作或竞争。
14. 社会支持:来自他人或社会的情感和实质性的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产生影响。
15. 社会化:个体通过与他人互动和学习来适应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以上这些名词是社会心理学中常见且重要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 社会化: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持续终身的经验。
3. 社会角色: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
4.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具体任务,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获得社会期望的、符合其相应性别的动机、价值、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5. 社会动机: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
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6. 人格: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态度、价值和动机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品质。
7. 自我知觉:是个体对作为一个整体自己的意识和体验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8.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即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觉察和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
9. 自我提升:个体在自我知觉过程中产生的积极自我偏见。
10. 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11. 社会情绪:指伴随个体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个体长期社会交往所体验到和表达着的情绪。
12. 社会认知: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
13. 图式:按一定格式组织在一起,用于表征事件、事件系列、规程、情景、关系和客体等的概念群。
14. 印象:人们对认知对象能力、性格、品质等总体特征的反映。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互动的观点出发,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构建(construal):人们知觉、理解及解释社会环境的方式。
经验主义(empiricism):是指通过直接观察或经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区别于基于逻辑推理而非直接经验的理性思考(即思辨)。
利己性自杀(Egoistics suicide):整合性强的社会群体通过共同的规范和强有力的权威控制着成员的思想行为,使成员完全归属于群体。
在个人遇到挫折时,可以得到群体的保护和支持。
利他性自杀(Altruistics suicides):社会整合过于强烈之时。
高度的社会整合使得个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人的权利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被期待完全服从群体的需要和利益。
失范性自杀,或译“异常性自杀"(Anomic suicide):在过去惯于某种生活规范与习惯时,突然因丧失规范与认同下,造成认知错乱造成的自杀状况,诸如突然经济恐慌的自杀者。
宿命性自杀(Fatalistic suicide):常发生在过度压迫的社会,并且导致人们会有想要死亡的欲念.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教化:即广义的教育.它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
同辈群体(peer group):是一个有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
大众传媒(mass media):指的是传达广大人群之中并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传播方式自我概念(Self-concept): Self-concept refers to people's characteristic ideas about who they are and what they are like。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角色期望:既然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处于一定的角色地位,周围的人也总要按照社会角色的一般模式对他的态度,行为提出种种合乎身份的要求并寄予期望,这就叫做“角色期望”角色采择: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塑造自己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它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归因: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只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群体:也称作团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的群里为40人以下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首因效应: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最先接收到的某些信息形成印象,这种最先的信息对人形成印象具有强烈影响的现象成为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某些时候,人们最后所接受到的信息也能左右其形成的印象,这种最后接受的信息对人们形成印象具有重要作用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印象管理: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就是印象管理态度: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合作:不同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竞争:指不同的个体为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或意向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1.刻版印象: 也称类属性思维,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
2.印象形成: 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3.社会认知: 包括关于特定社会对象的全部认识过程4.印象管理: 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5.角色扮演技术: 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学技术。
6.角色获得: 指站在别人的立场,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交往情境中的期望与情感。
7.社会化: 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8.登门槛效应: 在提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从而使别人对较大要求的接受性增加的现象。
9.助人行为: 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10.再社会化: 个体需要通过吸收新的角色、价值或知识来建立新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生活目标的过程。
11.认知启发: 是指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他人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
12.态度:指对行为的主观的或心理的准备状态。
13.社会知觉: 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印象。
14.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15.罗森塔尔效应: 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16.偏见: 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态度。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学科。
下面将解释一些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名词。
1. 社会认知:指人们对社会世界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考等。
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了人们是如何寻找、加工和存储关于社会世界的信息的。
2. 归因理论:研究人们是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解释行为原因时会采用内因或外因的解释方式,内因解释认为行为是个体内部特质的结果,而外因解释则强调外部环境的影响。
3. 邮件实验:一种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方法,主要用于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和合作行为。
实验参与者通常通过邮件进行合作,研究者观察他们的决策过程,从而得出合作和信任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4.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行为准则。
社会规范可以分为描述性规范(描述人们通常会怎样行为)和规范性规范(规定人们应该怎样行为)两种。
研究社会规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人们会遵守或违反规范。
5. 集体行为: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
集体行为可以包括群体决策、群体思维等。
例如,群体决策研究探讨了群体决策相对于个体决策的优势和局限性。
6. 群体性侵害:指群体成员中存在的违背道德的行为。
群体性侵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中包括了对纳粹德国的实验和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研究,揭示了个体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对道德观念的放弃和道德行为的变异。
7. 社会影响: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受到他人观点、行为和期望的影响。
社会影响可以包括从他人学习、社会规范的塑造等。
经典实验如阿斯奇实验和米尔格拉姆实验等研究了社会影响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8. 群体认同:指个体对某个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群体认同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对于理解人们为何在群体中寻求归属感、参与集体行动等有着深远影响。
9. 社会支持:指来自他人的实际或感知到的支持和关爱。
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10. 文化心理学:研究文化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逐步接受与获取被现有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政治取向与行为模式发展的过程,道德社会化: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
(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情操,道德行为)文化作用:1,通过文化传承,了解前人的生活经验2,向个人传承本群体或民族的行为价值准则3,使个人能够顺利地与他人及群体建立社会关系主我的功能:把我们与其他事物分开,具有动机和意志功能,使我们具备了连续感和统一感自我参照效应:人们关于他们自己的想法在认知功能占重要地位,它们影响着人们对信息的加工解释宾我的功能:影响着人们对信息的加工和解释,指引着它们的行为,具有动机功能自我评价维护理论:个人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因为别人的行为而受到威胁自我认同理论:自尊不但与个体相关,与个人所认识的群体有关自我知觉理论:当问一个人关于某事物的态度时,个体首先回忆他们与这种事物有关的行为,然后根据过去的行为推断出对该事物的态度。
稀释效应:中性的或非相关性的信息弱化判断或印象的趋势反事实推理:在心理上改变过去的某些环节,以便想想事情可能有所不同自证预言:这种预期或者定型引导人们采取一定方式对待他人,使他们证实自己预期的过程内群体偏爱:人们所持有的这样一种倾向,从任何维度上都感到自己的群体更好,而且认为自己的群体应当受到奖赏。
最小群体范式:内群体偏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研究者们所采取的方法。
证实偏差: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求对最初的印象或看法加以验证。
理论逻辑过程:认知导致认知失调→产生消极情绪→产生相应动机耶鲁沟通模型:劝导者,信息本身,劝导对象,劝导渠道抗拒理论:人们不喜欢他们行动和思想的自由受到威胁人众无知:因为没有其他人看上去关心这件事,旁观者在紧急事件中假设一切正常。
社会作用力理论:由其他个体的真实的,隐含的和想象的存在或行为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在心理状态和主观情感,动机和情绪、认知和信念、价值和行为等的任何一种变化。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社会影响:他人的言词,行为或仅仅是在场对我们的思想、感觉、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这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
基本归因偏差:在对行为原因的归结中,一种高估性格因素的作用和低估情境因素作用的倾向.
自我解读:个人如何知觉解读這些社会刺激,影响着个人做不同的反应。
体现出社会情境的主观性.
社会认知取向:对世界准确认知的需要
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社会世界,具体而言,就是人们如何选择、诠释、记忆和使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知觉:人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物理特性和时间运动等方面的知觉(如何获得关于物的整体印象)
社会知觉:是知觉的特殊形式。
是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
对各种人,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对群体所建立的最初印象或概念,这种印象通常是关于对象的表外特征的认识
1.对他人的知觉
根据某人的言语、行为等外部特征,对其动机、品质等内含的知觉。
2.角色知觉
从个体的表现确定其社会角色,从而推想其它品质的知觉。
3.人际知觉
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知觉。
4.因果知觉
对社会行为原因的知觉。
5.自我知觉
对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品格、地位、身份等方面的知觉。
6、群体知觉:对群体特点、人际关系、成员资格、团体状态等的知觉
认知: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
社会认知:研究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运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行为和思维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如何被社会和文化因素塑造和影响。
社会心理学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态度、归因、偏见、社会认知、群体行为、亲社会行为及社会影响等。
以下是对一些社会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1.态度(Attitude)态度是个体对于人、事或物的评价或评判。
它是一种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来表达的态度倾向。
态度形成和变化受到个体的自我感知、社会影响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2.归因(Attribution)归因是个体对于他人行为或事件原因的解释。
归因理论分为内因归因和外因归因。
内因归因认为行为结果源于个体内部的特征和能力,而外因归因则认为行为结果是由外界环境和情境因素所致。
3.偏见(Prejudice)偏见是个体对于某一特定群体或个体持有的负面态度或刻板印象。
这种偏见可能是基于种族、性别、年龄、宗教等身份特征,对于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4.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和社交情境的认知过程。
它包括个体的社会观察、社会记忆、社会知觉和社会自我概念等方面。
社会认知在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群体行为(Group Behavior)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参与和表现出的行为。
群体行为受到集体认同、社会规范、集体目标和群体动力等因素的影响。
群体行为可能包括合作、竞争、领导、群体决策等。
6.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指个体为了帮助他人或社会群体而进行的积极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捐款、志愿工作、亲社会行为等,旨在促进社会团结和融洽。
7.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社会影响指个体被他人或社会环境所影响而改变他们的态度、信念和行为。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群体压力、权威认同、社会规范和信息传播等途径实现。
以上是对社会心理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17.自我美化:个体以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解释有关自己的信息,以建立与提升自尊。
18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自我参照效应: 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
自我效能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能成功地执行任何特定行动任务的期待,也叫功效期待。
换句话说,自我效能指个体能成功地执行特定情境要求的行为的信念。
3.自我设障指人们感到失败不可避免时积极地搜寻,乃至制造影响其成效的不利因素的过程。
4.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
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1.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3.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5. 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8.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出感知,推断的过程。
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10. 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20.社会比较指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
6. 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互动的观点出发,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构建(construal):人们知觉、理解及解释社会环境的方式。
经验主义(empiricism):是指通过直接观察或经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区别于基于逻辑推理而非直接经验的理性思考(即思辨)。
利己性自杀(Egoistics suicide):整合性强的社会群体通过共同的规范和强有力的权威控制着成员的思想行为,使成员完全归属于群体。
在个人遇到挫折时,可以得到群体的保护和支持。
利他性自杀(Altruistics suicides):社会整合过于强烈之时。
高度的社会整合使得个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人的权利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被期待完全服从群体的需要和利益。
失范性自杀,或译“异常性自杀”(Anomic suicide):在过去惯于某种生活规范与习惯时,突然因丧失规范与认同下,造成认知错乱造成的自杀状况,诸如突然经济恐慌的自杀者。
宿命性自杀(Fatalistic suicide):常发生在过度压迫的社会,并且导致人们会有想要死亡的欲念。
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教化:即广义的教育。
它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
同辈群体(peer group):是一个有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
大众传媒(mass media):指的是传达广大人群之中并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传播方式自我概念(Self-concept): Self-concept refers to people’s characteristic ideas about who they are and what they are like.主我:指的是我们对于我们正在思考或我们正在知觉的意识,而不是身体或心理过程。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们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是以怎样的方式受到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影响的。
Construal(解读):人们知觉、理解及解释社会环境的方式。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基本归因错误):高估行为的内容和性格因素的影响,低估情境因素的作用和倾向。
Behaviorism(行为主义):一种心里学派主张,要了解人类的行为,只需研究环境中的强化因素,也就是环境里的正性事件与负性事件是如何与特定行为相关联的。
Gestalt psychology(完型心理学):一种心里学派,强调研究物体出现在人们心中的主观方式的重要性而不是该物体的客观物理特征。
Self-esteem(自尊):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估,换言之,就是一个人认为自己有多好、多能干以及高尚。
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社会世界,更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如何选择、诠释、记忆和使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Automatic thinking(自动化思维):无意识的、不带意图目的的、自然而然的并且不需要努力的思维。
Schemas (图示):人们用它来组织他们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关于周围的社会世界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会影响人们所注意思考和识记的信息。
Accessibility (可提取性):图示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所处的位置的优越性以及当他们对社会世界作出判断的时候,使用这些图示和概念的可能性有多大。
Priming (启动):最近的经历提高了某个图示特征或概念的可提取性的过程。
Self-fulfilling prophecy(自证预言):在这种情况下:(1)人们对其他人怎么样产生一个预期;(2)这会影响他们如何对待他人;(3)而这种对待方式又会导致那个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使得这一预期成为现实。
Availability heuristic(可用性法则):一种心理经验原则,即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做出判断。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它探讨人们如何与他人互动、形成社会认知以及受到社会影响的方式。
以下是对社会心理学中常见名词的解释:1.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作用。
这种关系可以包括亲友、同事、伴侣等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类型。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中的沟通、依赖、亲近和冲突等方面的现象。
2.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和社会中的事物进行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这包括对他人的态度、价值观、偏见以及对社会规范和群体认同的认知。
社会认知对于个体的行为和决策起着重要的影响。
3.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理解。
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份、价值观、角色和特质等方面的认知。
社会心理学研究自我概念对于个体行为、自尊心和自我评价的影响。
4.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社会对于个体行为的期望和要求。
它包括社会期望对于道德、行为准则和规则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规范对于个体行为和道德判断的影响,以及个体对社会规范的遵守和反抗的态度。
5.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环境中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群体行为可以被社会心理学研究为如何影响个体的意见、态度和行为。
它也研究为什么个体在群体中可能表现出与个体倾向不一致的行为,如群体中的人可能会采取携手合作、决策效应和群体冲动等行为。
6.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社会环境对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影响的原因和机制,包括社会规范、群体压力、权威影响和信息传递等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7. 偏见:偏见是针对特定群体或个体的负面态度和看法。
这种偏见可能基于种族、性别、年龄、宗教或其他因素。
社会心理学研究偏见的产生和维持机制,以及如何减少和消除偏见。
8. 合作与竞争:合作与竞争是社会中个体之间常见的互动方式。
合作指个体共同努力以达到共同目标,而竞争则是为了获得稀缺资源而进行的争夺。
社会心理学研究合作和竞争对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皮格马利翁效应:老师的期望与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期望效应。
2、人格:①奥尔波特: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特征性行为和思想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
②陈仲庚: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突出了人格的四方面:全面整体的人、持久统一的自我、有特色的个人和社会化的客体。
3、镜中我:①美国的查尔斯·库利将通过观察别人对我们自己的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认识,称为“镜中我”.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自我”认识,实际上都是以他人为“镜子"而影射出来的。
②三个阶段:a.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b.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c.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
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③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
他认为问题不在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
4、反社会化:①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②两种类型:无理性型:这类反社会化的结果是有害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诸如惯偷、娼妓等都是反社会化的个体,这些人所接受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与社会公认的规范相对立的,并且其行为也直接危害到社会大多数成员的生活及整个社会的进步;有理性型:这类结果不利于社会上少数人而有利于社会上多数人、或者表面看不利于现在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比如社会变革时期的造反、罢工。
5、反向社会化:①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②两种发生情况:由于地理迁徙而发生不同文化间的迁移时;由于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而形成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迅速变动之时。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约拿情节:人总是恐惧、怀疑和忽视自身的伟大品质、使命和抱负,并导致怯弱、放弃和懈怠,以逃避更大程度上去开拓自身的潜能和成长空间。
他人在场:文化自觉: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既不盲目复古,也不崇洋媚外。
文化认同:行动者对其文化共同体的成员资格的“文化自觉”。
解放政治:主张阶级不平等是剥削和压迫的重要根源,其目标力图颠覆既定的政治经济格局,否认现状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其载体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本真性:在微观层面上,指每个个体坦诚地面对真实的自我,倾听内心真实的呼唤;作为有平等尊严的独特个体,以自身的方式而不是模仿的方式成长为人。
在宏观层面上,意味着在平等尊严和平等尊重基础上的公民德行,即热爱和照顾政治共同体中的同胞。
新社会运动:认同政治的动员方式,面对国家和市场对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的不断增强的控制,或生活世界的日益殖民化的趋势,目标指向生命机会和生命决断的自主权,以追求赋权、承认和特异性的表达具身认知: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身体社会学:任何现实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行动,都以肉身在场或出场作为前提,即使在虚拟空间中,一个鲜活的肉身形象就在眼前。
镜像神经元:对他人情绪态度的知觉能够激活个体的感觉运动和神经系统活动,从而证明了认知对身体的影响。
人观:人之图像或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
文化特异性路径:首先是一场始于1960年代、影响深远的国际学术运动, 其基本精神在于确定社会心理和行为的文化嵌入性,并已经产生庞大的跨文化或文化比较的学术产业。
其基本成就,在于确立文化因素在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中的解释地位。
其意旨在于比较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差异,以揭示文化语境和社会心理和行为之间确定的逻辑关系。
工具箱模型;文化特异性路径的替代方案。
对作为能动行动者的个体而言,他不是文化体系的木偶。
通过濡化或文化化过程,行动者所习得的文化语库,只是他行动中可调动的符号资源,或者是“工具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的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学技术。
社交测量法:从群体的角度,定量的揭示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
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
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所形成的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独特性的过程。
自我概念:即个人关于自己的概念,包括对自己的观察、评价,对自己身份和角色的意识,对自己应该怎样行为及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等方面的观念。
镜像自我:指儿童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对待)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
社会比较:将自身状态与他人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社会比较
印象: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情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
印象形成: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自身的意义,并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即印象形成。
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形成起来的对于某一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
晕轮效应: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他的其他一些实际上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这种现象称作晕轮效应。
心理学家将这种从一种已知特征推知其他特征的普遍倾向概化为晕轮效应。
首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作用。
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即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或最近效应。
投射作用:指一个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
印象管理: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即一个人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归因: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内因:存在于个人内部的原因,包括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能力、努力程度等个人所具有的特征。
外因:与事件或行为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各种背景因素、机遇、其他人的影响、行为者所从事的工作的难度、特异性及其他各种非人为的因素等。
本性归因:归因结果是将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特征
情境归因:归因结果是将行为的原因归于外部因素
控制点:个人对于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后果的控制力量的位置理解。
态度: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的倾向。
睡眠者效应:低威信来源的信息在一段时间后对态度改变的作用比先前更大的现象。
人际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犯错误效应:小小的错误使有才能的人的吸引力增加的现象。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如果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的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的现象。
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
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侵犯:侵犯行为的简称。
是个体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伤害性的、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挫折:阻碍个人达到目的的外部情境;由于目的行为受到阻碍而激发的心理紧张状态。
武器效应: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
去个性化:个人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亲社会行为:一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利他: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奖励或回报的行为。
旁观者效应:其他旁观者的存在,会降低个人提供帮助或实施干预的可能性。
社会影响:由于社会压力而发生的个人行为与态度朝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社会影响。
从众: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社会助长:也叫社会促进,指个人的活动效率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而提高的现象。
社会抑制:也叫社会干扰,指个人的活动效率由于他人在场或者同时参加而降低的现象。
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群体极化: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冒险转移: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
群体思维: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