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

吉林省位于祖国东北中部,地理位置介于40052′~46018′N和121038′~131019′E之间。全省东西长约750km,南北宽约600km,总面积为18.74万km2。吉林省是边疆近海省。它南靠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邻黑龙江省,东部与朝鲜和俄罗斯两国接壤,边境线长分别为1 206km和232.7km。吉林省东部珲春市的防川距日本海仅15km,边境最近处距俄罗斯的波谢特湾仅4km。

吉林省总人口为2716.0万人(2005年),有汉、满、朝鲜、蒙古、回、锡伯等44个民族。

第一节行政区划与省名由来

一、行政区划

吉林省辖1个副省级城市(长春市),7个地市级城市(吉林市、四平市、白山市、通化市、辽源市、白城市和松原市)和1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省会设在长春市。吉林省还有18个县级市、20个县(其中有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分别为伊通满族自治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和前郭蒙古族自治县)及20个市辖区。各市州所辖县级市、区和县详见表1。

表1 吉林省各地市州所辖县级市、区和县

二、省名的由来

吉林省名的来源一直有两种说法:一是来源于唐代鸡林州;二是来源于清代吉林城,是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

据考,鸡林州即唐代位于朝鲜半岛上的新罗,濒临大海,与今吉林省无关。故此种说法不成立。

吉林省名来源于吉林城名。吉林乌拉城创建于康熙十二年(1673),是在顺治十三年(1656)设立于温德河入江口处的船厂的基础上建立的,为吉林副都统驻扎地。“吉林乌拉”为满语,吉林意为“沿”,乌拉是“大川”的意思。吉林乌拉就是“沿着松花江”的城市,简称吉林。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原驻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的宁古塔将军移驻该地;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称吉林将军;光绪三十三年(1907)将吉林将军辖区改称为吉林省,简称吉。

第二节吉林省历史概述

一、吉林省早期的人类活动

(一)旧石器时代

在距今六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吉林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在吉林蛟河市北的拉法河二级阶地上发现的人类制造的石器以及哺乳动物化石,表明这里曾是古人类栖息和开发的地区之一。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吉林境内的典型古人类代表是“榆树人”和“安图人”。

1951年,科学工作者在榆树市周家油坊松花江支流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人的头骨碎片和胫骨化石以及经过加工的石器等。经年代测定,这些化石属于距今3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被称为“榆树人”。

1964年,考古工作者在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明月镇东南石门山布尔哈通河阶地的一个石灰岩洞穴中发现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一枚人类牙齿化石。经过年代测定,距今大约2.6万年左右,也属于旧石器晚期智人,被命名为“安图人”。

据推断,“安图人”的居住环境与“榆树人”类似,都属于森林—草原景观,气候比较寒冷。在洞穴及其附近的山地上生长着松树、云杉和冷杉,中间夹杂着桦树和榆树;山间平地和河谷两岸草木丛生,主要生长着茂密的菊科蒿属和十字花科植物。这种植被为当时动物群的生存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条件。当时大地上生活着猛犸象、披毛犀、野马、野牛等动物,是人类的狩猎对象。

(二)新石器时代

进入新石器时代,吉林省境内的人类活动明显增多,几乎每条较大河流依山傍水背风向阳的丘陵山岗处都留下了人类活动遗迹。如在东部的珲春河流域,有著名的大六道沟遗址,出土了人类使用器物如石镐、陶罐、刮削器等,还有比较完整的房屋遗址和烧制陶器的窑址等。中部地区有著名的左家山遗址,在今农安县城东北4km的伊通河畔,距今7000-4800年之间,出土了人类使用器物包括各种磨制石器、陶器、骨器、角器和房屋遗址等。西部地区有长岭县的腰井子遗址,出土的有磨制的石器、骨器、角器、蚌器、陶器及各种装饰物,

如玉龙、玉璧、玉鱼、玉器等,还有保存完整的居住房屋遗址。这时的人类以渔猎为主,兼营原始农业。

(三)青铜器时代

在距今约3000年前,相当于我国西周初期,人类社会进入了青铜时代。此时,在吉林大地上广泛分布着众多人类遗址,至今已发现1 200余处。其中最著名的有吉林市的西团山遗址(古墓群),位于吉林市郊欢喜乡吉兴村。西团山海拔仅238.2m,墓地在山的西南坡,总面积约4万m2,地下有许多石棺墓,出土的青铜器有刀、剑、斧等。西团山遗址是吉林省第一个被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址,分早中晚三期,年代相当于西周到秦汉,族属未定。其他还有吉林市北郊的长蛇山遗址、猴石山遗址、公主岭市大青山遗址、西部大安市境内的汉书遗址、东部汪清县的百草沟遗址等。

二、吉林省古代民族和民族政权

(一)三大族系

原始社会末期,吉林境内开始出现了早期民族,包括居住在长白山一带和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肃慎人,居住在西部草原的东胡人,以及居住在中部平原与鸭绿江流域的秽貊族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些民族不断地分裂、融合。

1.肃慎族系

据史书记载,肃慎族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又称息慎或稷慎。分布在今松花江中下游、长白山下、牡丹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黑龙江下游一直到海滨的范围。《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据考,不咸山即现在的长白山。

肃慎族属于蒙古人种,与中原远古居民有血缘关系,而且自三千多年前舜在位时,肃慎族就前往中原朝贡,以自制的弓和箭为贡品。

肃慎族系的名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西汉以前称肃慎;东汉、三国时代称挹娄;北魏时期称勿吉;隋唐时期称靺鞨;辽代以后,黑水靺鞨统称女真;明末清初,又改称满洲族,简称满族。

2.东胡族系

东胡族是我国古代东北西部草原上的一个十分强大的部族。东胡族的风俗习惯与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大体相同。他们擅长骑射,长期的马上生涯,使他们的服饰多为短衣打扮,与中原民族有所不同,故称“胡服”。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曾引起各诸侯国的重视,以至引发了当时的赵国和燕国为提高军队战斗力而仿制“胡服”。

秦初,东胡族被匈奴击溃,其中一部分沦为匈奴的奴隶,一部分分解为乌桓和鲜卑两个民族。乌桓后被曹魏所灭;鲜卑的势力则达到了今天吉林省的西部地区,后来分化为慕容鲜卑、拓拔鲜卑和宇文鲜卑三部分,他们曾在中原创立燕、魏、周政权。后来在北方地区兴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