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10月月考卷
山西省忻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西省忻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白居易有大量反映现实、表现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但由于讽喻诗的创作旨在“为君、为臣、为事而作”,其“干政”的理性意义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故而闻一多认为它们只是“在朝居官任内写的一些宣扬政教的政治文献而已”,是有意的创作而非感情的自然流露,虽不乏尖锐深刻,却毕竟隔靴搔痒,总缺乏一种有血有肉的感人的力量。
而“孟郊并没有做过成套的‘新乐府’,他如果哭,还是为他自身的穷愁而哭的次数多,然而他的态度,沉着而有锋棱,却最合于一个伟大的理想的条件”。
如用白居易本人所拟的“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定义,其讽喻诗固以义见长,却终乏感同身受之情;而孟郊一生穷愁潦倒,历尽酸辛,他的诗歌却是穷愁生活的实录。
如《答友人赠炭》:“青山白屋有仁人,赠炭价重双乌银。
驱却坐上千重寒,烧出炉中一片春。
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
”欧阳修评之曰:“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
”(《六一诗话》)极确。
又如《秋怀(其二)》:“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写自己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和晚境的穷愁困苦,极为凄凉哀怨。
其他如“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
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秋怀》)等等,皆为“身备尝之”之语。
即使是代百姓立言的诗也因有亲身体验而写得格外动人,如他的《寒地百姓吟》写寒地百姓在冻馁难熬之际的反常心理:“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为取片刻温暖居然愿意变为扑火飞蛾,可见生不如死之惨痛!然更惨痛者是求死竟不能!将贫苦百姓生死两难的可悲命运写得如此入木三分,悱侧动人。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10月阶段性教学质量评估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清澈、猿啼凄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直接批评道:“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女性的现代化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参与的过程。这一时期许多漫画家会把女性描绘得比较强悍,男子比较弱势,这就跟目标读者是女性有关,女性作为读者算是一种(1)。当然画师里也有女性,作家也有女性,这就是一个(2)。三四十年代的女性杂志,比如说《玲珑》,反而是要塑造一种比较淑女型的、准备做良家妇女的女性,这种区别也很有意思。
①文汇报:您在《摩登图释》中用12个词串讲“上海摩登”的报刊图像,帮助大家了解现代女性的由来。百多年前,上海的都市现代景观兴起之际,女性是否其中最直观的表现者?
②陈建华:这本书主要是通过图像来讲故事,里边有比较多的线索:语言、图像、时尚,或者是上海,但女性的确是一个比较贯穿的主题,因为不光像“西方美人”“丝厂女工”,还有其他像“时尚”“时装”“时髦”“摩登”等大部分词条,都跟女性有关。至于是不是一个直接的表现者,这里就牵涉到,谁在表现?
⑤文汇报:“摩登”这个词也很有味。您在书里提到,它最早的来源并不是“modern”?
⑥陈建华:“摩登”是从1920年代末开始流行的,起因却是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摩登伽女》剧。这是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摩登伽”一词源于佛经,指游民,跟我们现在说的摩登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尚小云在演出时把自己的造型弄得非常洋化。“摩登”这个词,后来很快就被跟英语的modern连接起来,而且一发不可收。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上海的一种杂交的文化,所以它的流行有其内在的逻辑。
2024-2025学年河北省金太阳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年级10月份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精神文化生活所包含的价值体系和精神结构在共享中内化、保持与发展,是国家和民族作为共同体存在的灵魂与纽带,它不仅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人性主体意识的自然回归。
《管子·牧民》中提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论语·颜渊》中提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些古人的观念与马克思的观点殊途同归。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这一观点彰显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辩证统一性。
费孝通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中提出,“所谓文化,我是指一个团体为了位育处境所制下的一套生活方式……文化只指一个团体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相当一致性的个人行为……团体中个人行为的一致性是出于他们接受相同的价值观念”。
费先生所说的“位育”即为适应,位育是手段,生活是目的,而文化中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正是人类处于集体生活的凝练。
费先生认为,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匮乏经济的时代,对于物质满足的追求成为第一要务,而当丰裕经济来临时,人们自然要匹配更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中国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物质生活的满足已经日益乏味,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不想被物化和异化,需要追求更为富足的精神文化的浸润,以实现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
由此,除了物质文明,如今的人们对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都给予高度的期待和孜孜的追求。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一次升华,现代化的本质要回归到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正是在文化繁荣背景下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化和高尚化。
古希腊哲学认为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外来力量统治着人,人们习惯用外在需求的满足来定位个体的存在。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陈国栋同志的报告是一个重要文件。
请各大区区长主持讨论,细致地讨论,讨论两次至三次。
我基本上同意这个文件所述的意见。
但觉:(一)假定今年年成比去年确实好的情况之下,征购一千一百亿斤,力争办到,这是变被动为主动的第一着。
今年年成如果在秋收以后确实较去年好,确实证明无妄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征购到这个数目字呢?(二)下年度销售计划,我感觉不但一千另二十亿斤,是太多了,这个文件上调整为八百五十五亿斤,似乎也略为多了一点。
是否可以调整为八百亿斤,或者八百一十、二十亿呢?告诉农民,恢复糠菜半年粮,可不可以呢?苦一年、两年、三年,就翻过身来了。
多储备,少食用,以人定量,粮食归户……忙时多吃,闲时少吃,有稀有干,粮菜混吃,仍然可以吃饱吃好,可不可以这样做呢?(三)多产粮,是上策。
田头地角,零星土地,谁种谁收,不征不购,主要为了解决饲料,部分为了人用。
恢复私人菜园,一定要酌给自留地。
凡此种种,可以多收。
既已多收,可以多吃(例如菜)。
(四)好好地精细地安排过日子。
是否可以按照一九五七年的实际产量安排过日子呢?一九五七年的日子不是过得还不错吗?这样做,农民的粮食储备就可以增得较多了。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以上几点意见,只供同志们此次讨论的参考,切勿下传。
不对之处,准备修改。
(摘自毛泽东《粮食问题》)【注】材料一是毛泽东于一九五九年七月五日为印发粮食部副部长陈国栋关于一九五九至一九六零年度粮食分配和粮食收支计划调整意见的报告写的批语,题目是毛泽东拟的。
此前毛泽东曾批示:“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
”材料二:一个国家唯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保障国运民生。
2025届济南市高三语文(上)10月检测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5届济南市高三语文(上)10月检测考试卷(试题150分,时间150分钟)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花是春天的象征,花的盛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
然而,日渐发展的城市,与纯真的大自然有了一层淡淡隔膜。
都城内的诗人,未必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反倒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
陈师道《和谢公定雨行逄卖花》云:“逄花驻马尚多情,天不违人旋作晴。
不使近诗增纸价,得知春入凤凰城。
”春天来到都城的讯息,是经由被卖的花朵传递到诗人那里的。
对于都城之内的诗人而言,卖花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还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
以卖花书写春日风物,成为城市尤其是都城诗人的常见手法。
“京师巷陌新晴后,卖得风流更一般”(林逋《杏花》),“三月名园草色青,梦回犹听卖花声”(赵葵《柳花》),“海棠阴浅日黄昏……卖花声过忽开门”(吕夏卿《春阴》),等等,这样的诗句实在不胜枚举。
卖花给人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上的独特美感。
《东京梦华录》的“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就是真实写照。
叫卖是宋代城市发展起来的特色。
自北宋开封时就已如此,南宋亦仿照北宋。
叫卖声甚至演化为专门的技艺。
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称:“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
”卖花声的存在,从听觉上也给予文人一种新鲜的刺激。
这类卖花声通常来自流动性的商贩。
正所谓“帝城只卖担头枝”,都城内流动性的卖花者极多。
这类花贩所卖之花,多为朵花、把花,不会是大型盆栽和花窠。
轻巧的货品,让卖花人可以轻松穿越街巷,以叫卖声招揽客人。
声音具有穿透性,就算隔着高墙,也能由户外传播到室内。
街巷的错落,又增加了卖花声的幽深感,卖花声的响起与远去,都牵动着居室内的听者。
这让深处居室之内的文人获得了一种新的感受外界的方式,不必看到花担上五颜六色的花朵,只凭耳中传来的叫卖声,就能感知时令的变化和城市节奏的展开。
高三10月月考语文测试卷及答案
高三第一学期10月月考语文测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通过电子终端,可“云游故宫”;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可在滑雪体验机上“沉浸式滑雪”;用户网上下单,无人配送车可应用自动驾驶技术,进行智能配送……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首设的数字服务专区,数字元素构成新场景、带来新体验。
本届服贸会以“数字开启未来,服务促进发展”为主题。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数字技术一日千里,正在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引领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服贸会上,数字化未来是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在服贸会的展区,当“四足机器狗”沿着设定路线作业巡检时,后台就能看到实时回传的数据;不同于使用尺子、彩笔制作表格,当应用数字造价时,管理效率能提升50%以上……高效、准确、安全的数字化应用,正在赋能各行各业,其背后是不断升级的数据化水平和不断拓展的数字化边界。
数字技术,正在释放出提升服务能力、丰富经济形态、开拓贸易空间的强大能量。
在国家会议中心的京津冀展区,一个“种子墙”造型引人关注。
互动台上有“北京苗”“天津苗”“河北苗”以及三地“协同苗”,通过操作“政策、项目和制度创新”互动装置,就能点亮“种子墙”信息,查看三地在开放合作、创新发展等方面的相关举措。
这些举措为创新发展插上数字化翅膀、增添协同化动力,也为在北京等地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积累经验。
无论是一个区域、一个国家还是全球范围,只有遵循信息时代的规律和逻辑,才能共同营造健康的数字生态;只有开放数据共享平台、完善数据治理规则、提升数字经济包容度,才能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都能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搭上数字化发展快车。
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成就展区,一块互动屏幕打造出“展望之门”,勾勒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新图景。
面向未来,在数字安全、数据资源管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球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释放潜力,就一定能加快数字中国的建设步伐。
高三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1)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谢寺双桧①刘禹锡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
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
龙象界②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
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
【注】①谢寺即扬州法云寺。
桧:一种常绿乔木。
《扬州府志》记载:“谢安宅,在法云寺,谢安手植双桧,至唐犹存。
”②龙象界:佛界。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描绘双桧的苍劲挺拔,展现古寺年代久远,饱含历史的沧桑感。
B. 颔联虚写,双桧曾面对金殿陪伴过僧客,也曾与将军战旗相映成辉。
C. “宝盖”形象地写出了桧枝的枝繁叶茂,枝干超过了寺庙的鸳鸯瓦。
D. “青青年少”可指昔日的双桧、年少的谢安,也可指后世来此的青年。
16.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请结合本词核心意象“双桧”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和甫咏雪【注】王安石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注】此诗写于王安石新法强力推行之时。
和甫,王安石之弟王安礼,字和甫。
15. 下面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咏雪,将所见的雪前、雪中、雪后之景逐次向读者呈现了出来。
B. 诗人综合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从不同角度写出了雪多样的形象。
C. 本诗用语颇具匠心,如“便疑”“终欲”等词就传递出了情感态度。
D. 诗人在结尾发表议论,写出了寒乡之人对雪的不同认识,引人深思。
16. 后人评此诗“王安石咏雪,其意未必真在雪”,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川省内江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2024-2025学年重庆市高三语文10月大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重庆市高三语文10月大联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色经典的弱传播还体现在标语、歌曲与戏剧上。
新的阶层、新的政治力量一定会想方设法寻找与制造不被传统秩序管控的新媒体。
当时的红军没有大众媒体阵地,贴标语、发传单就是红军的新媒体手段与自媒体矩阵。
在国民党的层层宣传管控下,共产党、红军运用这些更接地气的新媒体和自媒体,与作为弱势群体的劳苦大众有了更亲密的接触。
红军的标语充分表现出与弱势群体的连接:“红军是为穷人找饭吃、找衣穿的军队”“红军不拿群众一点东西”“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取消国民党的一切苛捐杂税、焚烧田契借约”“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房屋森林农具,分给贫苦的农民”……在红色经典的传播中,歌曲发挥了它不可比拟的传播作用,因为即使认不得字的人也会唱歌。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松花江上》这首歌,抗日的全面动员会是什么状况。
土地革命时期的红歌,比如《还我地来还我田》《劳苦工农翻身》,歌名就直击人心。
脸炙人口的《十送红军》,没有用“红军做了什么”的主动语态,而是用了被动语态,这种“被动语态传播法”将送别红军的情感表达得千回百转。
人民群众成为弱传播的主体,特别是“送别”这个场景,让这首歌超越时代、经久传唱。
抗战时期的红歌经典不得不提《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不是一曲气势磅礴的大作吗?它怎么是弱传播呢?其实,以是否有力量、是否柔和来判断是不是弱传播,曲解了舆论的弱定理。
弱者在舆论中的表达恰恰是有力量的,这就是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会成为舆论中的强势群体的应有之义。
弱定理提醒我们的是,如果没有“弱连接”或“弱处理”的强传播,可能会适得其反。
因为舆论是靠争取认同来取得力量的,只有争取认同,才能推动关注的聚集。
那种以势压人的强势传播得不到认同,所以没有舆论力量。
而弱传播形成的舆论聚集,无论是眼泪还是怒火,都有巨大的能量。
上学期高三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上海市建平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十月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
(8分)采地黄者(唐)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12.这首作品的体裁与下面哪首作品相同()。
(1分)A.汤显祖的《游园》B.陶渊明的《饮酒》C.李商隐的《锦瑟》D.柳永的《望海潮》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一二两句交代了全诗背景,为作者批判天灾导致人民生活困苦奠定了基调。
B.五六两句运用设问手法,说明了采地黄的目的是为了换取解决温饱的口粮。
C.七八两句写出发采地黄时天刚亮,天黑才采半筐,体现农民采地黄之艰辛。
D.本诗前八句写采地黄,后六句写卖地黄,反映了中唐时期百姓生活的不易。
14.本诗主要通过对比来表现作者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4分)12.B13.A14.(4分)诗中将朱门与农家、白面儿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作对比(1分)突出“人不如马”的现实,揭示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及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1分)。
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情(1分),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不满/有力地批判了豪门大户对农民的残酷剥削(1分)。
上海市黄浦区敬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练习语文试卷(三) 阅读下文, 完成12-14题。
(8分)咏怀 (其十四)(魏) 阮籍①znqo开秋肇②凉气,蟋蟀鸣床帷。
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
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
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晖。
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
【注释】①阮籍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②肇:初始。
12.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1分)A. 从题材来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
2025届齐齐哈尔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齐齐哈尔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的小说起源于说书,并不是什么高雅的事物。
高雅的人当时都去写诗了。
所以,小说自古以来地位低微,是“小道”“小技”,就连小说的作者本人,都羞于提及自己的写作,这就直接导致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白话小说,作者几乎都是存疑的。
现在普遍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但也有人认为证据不足,作者有可能是曹雪芹的父亲,或者别人;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但也有人认为不是。
《水浒传》《西游记》也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这些著名的小说,到现在都没弄清真正的作者是谁,就在于小说在古代是没有地位的,即便有人写了,也很少把作者的真实姓名署上去——说书、演戏、写小说,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不仅不能望重士林,甚至还会损及自己的声名。
这种局面现在已经彻底改观,文学界近年独领风骚的多半是小说家,但不等于说小说就成了多优雅的文体了。
说到底,小说还是俗物,也是和俗生活紧密相连的。
小说贴近日常生活的末梢,既描写人生中吃喝玩乐、喜怒哀乐的场景,也记录个体的经历、遭遇和命运。
一个没有俗生活之经验的人,往往写不好小说。
曹雪芹如果没有大户人家的生活经验和成长记忆,他是写不出《红楼梦》的。
因此,小说不应该拒绝俗事、俗生活,相反,只有以俗生活为底子,作家才能把一种人生写结实了。
古人云,“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这话说的就是小说,而非诗歌。
所谓“文不能通而俗可通”,更是说出了小说的实质,把小说名之为“通俗演义”,恐怕亦因此而来。
关于文学的雅与俗之争,由来已久。
多数人的内心,可能都会有一种向往世俗的冲动,俗只是不高尚而已,它的存在,并无什么罪过。
给俗文学应有的地位和正确的认识,也有利于文学的发展走向多元、丰富。
文学史不会因着写了张恨水,就变得俗气了;也不会因着写了金庸,就降低标准了。
四川省遂宁市2024_2025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2024-2025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在学习中能否驾驭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志向的效果,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实行的阅读模式也不同。
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学问型阅读与探讨型阅读两种。
探讨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疑问式阅读。
在学问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
但是在探讨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全部著作应当持有的看法。
疑问式的阅读对于探讨实力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全部的学术探讨不外乎发觉问题与解决问题,发觉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觉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问题是全部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
提出的问题假如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
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宝。
二是对比式阅读。
在学问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学问的精确性与牢靠性,读者就必需细心选择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学问谱系。
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简洁形成盲从的缺陷。
其实我们相识事物,常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探讨型阅读也是如此。
例如对比西晋郭象、东晋支遁与南宋林希逸对《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说明,我们就会发觉支遁的说明比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与林希逸的说明则深受魏晋玄学与宋代理学的影响。
一般来说,在阅读这类经典性的古籍时,探讨者很少只读一种本子,而是选择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觉问题,提出问题。
三是联想式阅读。
在学问型阅读阶段,由于记忆学问的须要,读者常常将学问归纳成要点,然后努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头脑中。
至于它们之间原委有何联系与同异,一般是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的。
高三语文十月份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潇洒(xiāo)纤夫(qiàn)颓废(tuí)B. 装饰(shì)纷飞(fēi)突兀(wù)C. 剔剔(tī)静谧(mì)纷扰(fēn)D. 谦恭(qiān)着实(zhuó)磨练(mó)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确保这次试验的成功,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B. 由于他的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受老师喜爱。
C. 他在演讲比赛中,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坚定的语气,把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深深地打动了。
D.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我国的环境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3. 下列各句中,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B.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D.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B. 爱国之心人皆有之,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真正的爱国。
C. 他的文章语言流畅,思想深刻,深受读者喜爱。
D. 他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这是他多年努力的结果。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 (他)的言谈举止,透着谦逊。
B. (他)的书法功底,令人赞叹。
C. (他)的文章,文采飞扬。
D. (他)的音乐才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下列名句中,出自《离骚》的是()7. 下列名句中,出自《赤壁赋》的是()8. 下列名句中,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是()9. 下列名句中,出自《滕王阁序》的是()10. 下列名句中,出自《醉翁亭记》的是()三、阅读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精品解析: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渡槽又被称为①,是输送水流跨越河流、溪谷、洼地和道路时常用的方式,人们形象地将它比喻成为水修建的“高速公路”。渡槽历史悠久,古代中东、南亚和希腊文明都修建过这类建筑,构成古罗马庞大引水工程的渡槽更是声名显赫,而在我国古代,渡槽还有个名字,叫“飞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从丹江口水库出发后以最高420立方米/秒的流量向北奔涌而去,迅猛的水流给渡槽的强度带来了极大挑战。
(节选自《经济日报——水资源配置格局进一步优化》)
材料三: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后续水源工程。据介绍,该工程实施后,将把南水北调工程和三峡工程连接起来,进一步打通长江向北方输水的通道,提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保证率。同时,还将向汉江中下游补水,对提高汉江流域水资源调配能力、改善汉江中下游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D.引江补汉工程连接南水北调工程和三峡工程后,既能提高中线工程的供水保证率,又能向汉江中下游补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渡槽输送水流跨越河流、溪谷、洼地和道路,提高了水流的输送速度,由此被称做为水修建的“高速公路”。
B.材料二以“现在用南水烧制的瓷器釉面光滑剔透,品质极佳”为例子,说明了南水北调可以使效益最大化。
(节选自《经济日报——后续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湖南省湘西州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州统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湘西州2025届高三10月州统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唐人提倡古文,是在文必须有益于世用的儒家传统思想指导下,改革文风文体的一种努力。
这种改革几乎贯穿于整个唐代。
中国的散文,一开始是重实用的。
随着文学慢慢地与经、史、子学分离,它的抒情特质、辞采和声韵之美也不断被认识和加以有意识地发展。
建安、正始间,通篇骈体开始出现,此后,骈文和骈赋便都逐步走向成熟。
骈文为中国散文技巧和表现方法创造的新的经验是应该肯定的。
然而骈文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内容的社会现实意义,加之它过于追求琐细的技巧,使形式趋向僵化。
文体和文风改革得到顺利发展的,是唐代。
在陈子昂明确提出“以雅易郑”①的主张之后,散体的写作逐渐增加。
文体的转变是由骈而散,文风的转变是返归质朴。
二者实际上都是复秦汉散体文之古,除元结在技巧上有所创新外,大体没有超越汉前散体文的成就。
幸而中唐时期有韩愈、柳宗元出来,开了全新的局面,从单纯的复古走向事实上的创新。
韩愈、柳宗元都是深深介入当时现实政治的杰出人物,他们把对现实政治的态度等思想感情宣泄于文章中,给文章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韩、柳古文的最大成就是从空言明道走向参与政治、参与现实生活。
有了这一点,才使“古文”与六朝骈文不仅在文体上,而且在文风上真正区别开来。
韩、柳古文的另一成就,是艺术上的创新。
他们汲取各家之所长,极大地丰富了古文的表现能力。
韩愈的文章往往有儒家谆谆说理之长,又有法家如韩非之善辩,有庄子的想象变幻,又有楚骚之激越抒情。
皖豫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含答案
语文(答案在最后)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书法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笔法中的藏锋与露锋、回锋与出锋等技巧,传达出一种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内在美。
通过线条的起承转合,空间的留白处理,墨色的浓淡变化,产生了节奏与韵律之美,使每一笔都如同音乐中的旋律,疾徐交替、轻重缓急,展现出动态的节奏美,反映了书法家内心的情感波动与意境营造。
此为书法的内涵意蕴之美。
书法的内涵意蕴之美,在于墨韵、气韵和意境。
书法以玄黑的独特线条——墨韵,展示作品的多形态之美。
一幅作品墨色的浓淡、轻重、枯润、明暗、薄厚、清浊等形成不同的审美风貌,不宜完全一样。
笔意墨象使书法线条随时间展开而构成空间形式,又使人于空间形式中体悟到时间的流动。
这种时空的转换使点画线条、结字排列和章法布局产生了无穷的变化,呈现出种种审美意趣,使书法超越单纯字形,成为具备筋骨、血肉、刚柔、神情的生命意象。
对气韵境界的创造,则集中体现了中国书法的艺术精神。
在中国哲学中,“气”是一个多维的整体,书家之气与自然之气相通相感,凝结在笔意墨象中而成为书法作品的审美内容。
作为美学意义上的“韵”,最早用来品藻人物形态风度,其后才逐渐扩大到书画诗文中,并成为写意艺术流派的理想美。
韵在书法中,是超越线条之上的精神意态。
书法之韵,通常指一种或生动自然,或缜密洗练,或委曲含蓄、意味无穷的艺术氛围。
书法得其“韵”,即达到自然随化之境。
气与韵相依而彰,气是韵的本体,韵是气的表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10月试卷语文2018. 10注意:本试卷满分16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列一段文字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作为的“黑马”球队,克罗地亚从小组赛头名杀到世界杯决赛,同样也是实力大于运气的写照。
克罗地亚队的真正优势是中场,布罗佐维奇统领全局的调度、莫德里奇对于节奏的、拉基蒂奇精细的串联进攻,三人且默契十足,引领着克罗地亚队在攻守转换之间维持着平衡。
A.当之无愧掌握各行其是B.名不虚传掌控各行其是C.名不虚传掌握各司其职D.当之无愧掌控各司其职2.下列俗语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弹打出头鸟A 强扭的瓜不甜B.饭后三百步,不用进药铺C.半路杀出个程咬金D.化干戈为玉帛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在智慧城市的建设浪潮中,“互联网+交通”处于排头兵位置。
,,,。
,,没有一个能进行集合信息、做出决策的“城市交通大脑”。
①形成了局域网孤岛②没有数据之间的相互打通融合③停留在“局域网+”就相当于缺乏神经中枢④然而,目前交通领域的“互联网+”建设面临着一个问题⑤即把“局域网+”当作“互联网+”,各自为战⑥如果把“互联网+交通”比作一个人A.④⑤②①⑥③B.②⑥⑤④③①C.②③①④⑤⑥D.④⑥⑤①②③4.对下面一段文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随着人际交往的扩大,特别是人口的迁移,土著和移民原来所用的方言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以至分化为不同的方言,产生新的方言。
同一方言的人口迁入不同地区后,即使当地完全没有土著人口,只要他们之间互不来往,年深日久后也可能形成不同的方言,因为代际传承也会发生变异。
所以,所谓标准的方言只能指某一特定的时刻和特定的地域。
A 人口迁移是导致方言发展变化的重要原因。
B.所谓标准方言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它也会因时因地而变。
C.如果同一方言的人口迁入不同地区后长期互不往来,就必然产生代际传承的变异。
D.从语言演变的角度看,方言的形成与变异是一种历史必然。
5.下列诗句中,与下图漫画的情景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A.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B.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C.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D.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 ~9题。
朱伺传①朱伺,字仲文,安陆人。
有武勇,而讷口,不知书,见乡里士大夫,揖称名而已。
及为将,遂以谦恭称。
②张昌之逆,太守弓钦走滠口,伺与同辈郴宝、布兴合众讨之,不克,乃与钦奔武昌。
后更率部党攻灭之。
转骑部曲督,加绥夷都尉。
伺部曲等以诸县附昌,惟本部唱义讨逆,逆顺有嫌,求别立县,因此遂割安陆东界为滠阳县而贯.焉。
③其后陈敏作乱,陶侃时镇江夏,以伺能水战,晓.作舟舰,乃遣作大舰,署为左甄,据江口,摧破敏前锋。
敏弟恢称荆州刺史,在武昌,侃率伺及诸军进讨,破之。
敏、恢既平,伺以功封亭侯,领骑督。
时西阳夷贼抄掠江夏,太守杨珉每请督将议距贼之计,伺独不言。
珉曰:“朱将军何以不言?”伺答曰:“诸人以舌击贼,伺惟以力耳。
”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
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
”珉大笑。
④永嘉中,石勒破江夏,伺与杨珉走夏口。
及陶侃来戍夏口,伺依之,加明威将军。
随侃讨杜弢,有殊功。
夏口之战,伺用铁面自卫,以弩的射贼大帅数人。
贼挽船上岸,于水边作阵。
伺逐水上下以邀.之,箭中其胫,气色不变。
诸军寻至,贼溃,伺追蒲圻,不及而反。
加威远将军,赤幢曲盖。
⑤建兴中,陈声率诸无赖二千余家断江抄掠,侃遣伺为督护讨声。
声众虽少,伺容之不击。
求遣弟诣侃降,伺外.许之。
及声去,伺乃遣劲勇要声弟斩之,潜军袭声。
声正旦并出祭祀饮食,伺军入其门方觉。
声将阎晋、郑进皆死战,伺军人多伤,乃还营。
声东走,保董城。
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道。
城中无水,杀牛饮血。
阎晋,声妇弟也,乃斩声首出降。
又以平蜀贼袭高之功,加伺广威将军,领竟陵内史。
⑥时王敦欲用从弟暠代侃为荆州,侃故将郑攀、马俊等乞侃于敦,敦不许。
攀等以侃始灭大贼,人皆乐附,又以暠忌戾难事,谋共距之。
遂屯结涢口,遣使告伺。
伺外许之,而称疾不赴。
攀等遂进距暠。
既而士众疑阻,复散还横桑口,欲入杜曾。
时朱轨、赵诱、李桓率众将击之,攀等惧诛,以司马孙景造谋距暠,因斩之,降轨等。
(选自《晋书·朱伺传》有删节)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伺外.许之外:表面上B.遂割安陆东界为滠阳县而贯.焉贯:同“惯”,习惯。
C.伺逐水上下以邀.之邀:阻截D.晓.作舟舰晓:精通7.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伺有胆识,但不善言谈,不知诗书,及至做了将军,便以谦恭著称。
B.王敦打算让其堂弟暠代替陶侃,朱伺与郑攀等商量共同抗拒.C.陈敏作乱时,朱伺善于水战,配合陶侃,大败陈敏,立下战功。
D.朱伺多次立下战功,他认为取胜的关键在于“忍”。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时西阳夷贼抄掠江夏,太守杨珉每请督将议距贼之计。
(4分)(2)及声去,伺乃遣劲勇要声弟斩之,潜军袭声。
(5分)9.第⑤段中,为了打败陈声,朱伺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
(4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0~11题。
太常引①[元]陈孚短衣孤剑客乾坤,奈无策,报亲恩。
三载隔晨昏。
更疏雨、寒灯断魂。
赤城②霞外,西风鹤发,犹想倚柴门。
蒲醑③谩④盈尊。
倩谁写、青衫泪痕?【注】①本词作于母亲生日之时②赤城:山名,在天台县北,常以此代指诗人所在的家乡台州。
③蒲醑:用蒲草炮制的酒。
④谩:徒然。
10.简析“赤城霞外,西风鹤发,犹想倚柴门”的表达效果。
(6分)11.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青衫泪痕”的原因。
(4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2)皇览揆余初度兮,▲ 。
(屈原《离骚》)(3)醉不成欢惨将别,▲ 。
(白居易《琵琶行》)(4)▲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5)▲ ,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6)床头屋漏无干处,▲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大直若屈,▲ ,大辩若讷。
(《老子》)(8)居安思危,▲ ,有备无患。
(《左传》)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胭脂扣郭凯冰①午后的阳光曲曲折折穿过窗前那株滴水观音宽大的叶片,安静地落在竹椅中端坐的女子身上,那月白上衣,便也有隐隐的绿萦着。
女子抬抬眉毛,得到允许,方缓缓站起,适度地伸几下胳膊,踱到旁边欣赏起画室里的几幅油画。
②严画家此刻很愿意坐在藤椅里,舒展一下疲惫的神经。
温和的阳光、古朴的藤椅甚至眼前的女子,都萦绕着严师母的气息,温婉舒适,悄无声息。
眯了眼睛,泻在女子腰身间的阳光似乎使时光流动起来,流着流着,眼前就有十八岁的严师母,正惊奇地在画室里顾盼。
记忆,像从背后斜射进来的阳光,将当初没有留意的微尘映射出来。
③严画家那时还只是美院的学生,为寻找模特完成毕业作品苦恼不堪。
父亲从当年插队两载的清水湾,带回房东留下的孤女,使所有的寻觅就此停止。
④这个清水湾的小姑娘,被严父送去复读,考上大学。
毕业后,被分配到她所喜欢的地质院。
那时严画家已凭创作的系列油画“清水湾女子”一举成名,借这个优势,一步跨入省美协。
⑤那时严画家眼里再没有别的女子,面对其他模特儿,笔下毫无神采。
这个清水湾的女子像一枚晶莹剔透的玉,捧在严画家手里,还怕或冷或暖,伤了她。
每次月末回严家,严画家坐在画架前的苦恼和无助,甚至那眼神里的祈求,都看在她的眼里。
她觉得背后的目光越来越沉,终于辞了工作,成了严画家的专职模特儿,一年后又成了严师母。
严师母很贤惠,知道严画家作画时最喜欢怎样的光线,知道他最喜欢的画笔放在哪个画箱里,更知道哪些色彩颜料是严画家喜欢用的,甚至许多深深浅浅的紫色静物衬布,也是严师母的眼光。
只是当初穿来的月白上衣在结婚前一夜装进箱子后,任丈夫百般喜欢,再也没有穿过。
那一次严画家问急了,她便幽幽道,穷家破业的东西,有什么值得珍惜呢?严画家被妻子的神情吓住,便不再提起。
⑥想着死去的妻子,眼前袅袅婷婷的女子便让严画家多了一份心思:“你跟我妻子一样,最适合做油画模特儿。
你们都是为艺术而生的女人。
怎么样,留下吧?”女子回头笑笑,没说什么,踱步到另一幅画前。
⑦这是严师母最后一张画像。
严画家清楚记得,正是妻子三十六岁那年的秋日,她拿了当年的月白上衣在秋阳下晾晒。
院里的菊花刚开过,有零落的金黄散在藤椅上下。
妻子稍显瘦弱的身子斜倚在藤椅中,左手托着旧衣,右手抚弄着靛青胭脂扣,举止间有一抹秋阳般的忧伤。
严画家并没有太在意这伤感。
他站在门边,呆呆看着眼前,几乎屏了呼吸:零落的黄花,古朴的竹椅,安静的妇人,在秋日晴空下绝妙组合着,幻化出一幅绝世之作。
他的心怦怦跳着,预感自己将会有更成熟的作品问世,甚至还没动笔,就已经想好了以《秋阳》为题。
当他踉踉跄跄拿出画架,举笔在画布上留下第一抹颜色时,手还忍不住抖。
断断续续画了十天,定稿后严师母爱不释手。
那时她身体已有些病弱,严画家顾及妻子的身体,更不忍拂了她的意,便将画挂在她的卧室里。
⑧看着这幅得意之作,严画家突然有了兴致,很想在这愉快的午后问一个以前没怎么在意的问题。
因为他想起当初妻子病着的时候,常常用瘦弱的双手编织一枚枚靛青色的胭脂扣,编好却又一一解开。
严画家就说,何苦来,难道编来就是为了解开?再说,怎么老是编这种靛青色扣子?胭脂扣,胭脂色才对。
严师母不说什么,只低敛了眉目笑笑。
此时想起,便问眼前的女子道:“我妻子也是你们清水湾女子。
她走之前,非要我给她穿一件靛青胭脂扣的月白上衣。
你们那里女子去世有这样的讲究?”⑨女子吃惊地回了头,很迷惑的样子。
复又转回去,盯着画框里的严师母细细审视。
好一阵,转身看着严画家静静地说:“我们清水湾风俗,未嫁人的女子去世,才可以穿戴月白上衣配靛青胭脂扣的。
”⑩画室里好一阵静得出奇。
之后严画家呆呆望着女子起身离去,她脚步里的决然踏碎一室昏黄而安静的阳光。
⑪一年后,严画家举行他的最后一次画展,开展时间定在一个秋日阳光温和的午后,画只有一幅——《胭脂扣》:十八岁的严师母穿一件月白上衣,孤独地坐在阔大的红木靠背椅中,双手抚定胸前的靛青胭脂扣,迷离的眸子中,是深深的痛。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13.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严师母的思想性格。
(6分)14.分析文中年轻女子的作用。
(4分)15.请分析文章结尾处画线句“迷离的眸子中,是深深的痛.”加点字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