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初中化学课程的第三单元主要介绍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包括原子、分子、离子以及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相关概念和知识。
本文将围绕这些知识点展开讨论。
一、原子和分子1.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位于原子核中;中子电中性,也位于原子核中;电子带负电荷,环绕在原子核外。
2. 原子量是原子质量的相对单位,以质子质量为参照,常用单位为原子质量单位(amu)。
3. 原子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4.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以化学键连接而成的,可以是同种原子或不同种原子。
5. 分子式用化学符号表示一个分子,能反映分子中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量。
6. 分子式中的下标数字表示该元素原子的数量,不写则默认为1。
分子式的写法应尽量简化,且不同分子的化学式不能写在一起。
二、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具有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
2. 常见元素有氢(H)、氧(O)、碳(C)等。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可用于查阅元素性质和信息。
3. 化合物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具有新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4. 化合物的性质由组成它的元素种类、原子比例和元素之间的化学键类型决定。
5. 化合物可通过化学变化构成,化学方程式可以描述化合物的生成和消失过程。
三、离子和离子键1. 离子是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形成离子的过程称为离子化。
2. 阴离子是带负电荷的离子,由接受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形成。
阳离子是带正电荷的离子,由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形成。
3. 离子键是由带正电荷的金属离子和带负电荷的非金属离子通过电子转移而形成的化学键。
4. 离子键具有很高的熔点和沸点,以及良好的电导性能。
四、化学方程式和平衡1.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信息。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1、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自行的扩散,说明了,如果我们将水换成一杯热的开水,再滴加品红,会发现,说明了,随着温度的上升,分子的在不断的加剧。
2、紫色石蕊试剂,遇酸变,遇碱变,中性的时候;无色酚酞试剂,遇酸变,遇碱变,中性的时候。
3、“热胀冷缩”体现的是分子的的性质,并且我们知道,这项性质,气体、液体、固体的大小比较为。
4、分子是的最小的粒子,原子是的最小的粒子。
原子可不可分?()5、请画出原子结构的树状图并标注出各个部分所带的电荷的情况:6、从分子和原子的层面来解释什么是化学变化:7、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而言,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8、分子一定比原子大么?()若错误,怎么改正这句话就正确了?9、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电性。
10、原子序数= = =11、是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若不是,请举一个反例:12、区分原子种类的根本依据是(质子数、中子数),所以(质子数、中子数)不同,原子种类就不同。
13、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它的单位是。
14、请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出每一个部分所代表的含义(以11号元素为例)15、原子结构示意图中,会有电子层,电子层会进行分层排布,那么离原子核越近,其电子所具有的能量越,离原子核越远,其电子所具有的能量越。
16、电子层的分层排布中,第一层排满能排个,第二层排满能排个,第三层理论上可以排个,但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个(只有一层的话,电子数不能超过个)的规定,所以,当第三层最外层时,即便理论上可排个,但我们仍然以个为基准。
17、请根据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完成下表:18、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且若相同,其化学性质相似。
19、离子的定义:,阳离子的定义:,阴离子的定义:。
20、请根据原子和离子的区别与联系,完成下表:21、请写出五大根(原子团):22、相对原子质量等不等同于原子的实际质量?()。
原子中因为电子的质量,所以,我们可以近似的认为相对原子质量≈ + 。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考点一: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方程式:2.注意事项:①用的是直流电,通常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目的是②正极产生的气体是;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气体的体积比是,质量比是。
③正极的气体检验方法是:;负极气体用点燃的方法,现象是。
3.电解水实验说明:①水在通电时生成氢气和氧气。
②水是由组成。
4. 氢气的性质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近酒精灯火焰点火,发出尖锐爆呜声,表示氢气不纯。
实验室制备氢气的反应原理:考点二:水资源1.净化水的常用方法:吸附、沉淀、过滤、煮沸、蒸馏、消毒(除消毒是化学变化其余都为物理变化)吸附:常用明矾、活性炭等物质吸附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活性炭也可消除异味。
(明矾是利用溶于水后形成的胶状物把小颗粒吸附形成大的颗粒沉降下来;活性炭疏松多孔,把杂质异味颗粒吸附到自己体内)都是变化。
沉淀:水中不溶性杂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的过程。
过滤: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方法。
操作为:一贴,二低,三靠。
煮沸:将冷水烧开,能降低水的硬度。
蒸馏:利用液体的沸点不同,将液体分离的方法。
消毒:利用化学反应杀死水中微生物2.硬水和软水硬水: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不含或含少量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鉴别试剂鉴别方法:硬水的软化的方法:3.水资源保护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生活污水和垃圾的任意倾倒。
爱护水资源的方法:一要节约用水,二要防止水体污染。
考点三:物质的分类1.物质2.化合物和单质的比较定义实例单质化合物氧化物考点四:分子和原子1.分子:最小粒子;原子:最小微粒。
2.区别: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3.分子的特点:①②③4.从微观角度观察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化学变化是第四单元考点一:原子和离子1.原子结构(画出10,11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原子结构的规律①决定原子种类。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必背知识点
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必背知识点一、物质的构成1. 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如氧气(O₂)、氢气(H₂)、二氧化碳(CO₂)、水(H₂O)等。
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如金属(如Fe、Cu)、金刚石(C)、硅(Si)等。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如氯化钠(NaCl)由Na₂和Cl₂构成,硫酸铜(CuSO₂)由Cu²₂和SO₂²₂构成。
2. 微粒的基本性质: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微粒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微粒之间有间隔,间隔大小随温度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
同种微粒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微粒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与原子的关系1.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为原子,而原子则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 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
三、原子的构成1. 原子的基本构成: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氢原子除外,它只有质子没有中子)。
2. 原子中的数量关系: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
3. 电子排布: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优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
四、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 元素的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物质由粒子 (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金由金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五、化学反应的实质1.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的生成。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1.物质的常见性质和变化:-物质的质量是保持不变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质量守恒定律成立。
即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
-物质的颜色、气味、味道、熔点、沸点等是其常见性质。
常见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因物质数量和质量的改变而改变。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物质在无形态改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变化,如溶解、沉积、融化等;化学变化是物质在其分子重新组合时发生的变化,如燃烧、腐蚀等。
2.物质的组成及性质与现象的关系:-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所有物质都由原子和分子组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
-分子与物质的性质有关:物质的性质取决于其分子的结构和组成,不同结构和组成的分子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物质的分子运动和状态变化:物质的分子具有热运动,温度升高时分子活动增强,物质由固体转化为液体、气体,称为相变。
3.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组成成分构成的物质,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元素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的原子化合而成。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的物质,可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溶液、悬浮液、胶体: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透明均匀体系,溶质粒子极小。
悬浮液是溶质微粒经由液体中悬浮状态形成的体系,溶质粒子较大。
胶体是位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一种特殊混合物,溶质粒子较大,但仍悬浮在溶剂中。
-酸、碱、中性物质:酸是指能产生H+离子的化合物,其酸性越强,产生的H+离子越多;碱是指能产生OH-离子的化合物,其碱性越强,产生的OH-离子越多;中性物质既不产生H+离子也不产生OH-离子。
-氧化物和盐:氧化物是由金属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化学反应中通常是氧化剂;盐是由酸反应生成的物质,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
以上是初中化学第三章的主要知识点和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和变化,了解物质的组成及性质与现象的关系,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结构,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大类。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比如氧气、氢气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化学组成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新的化学性质,比如水、二氧化碳等。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各自保留其原有的性质,比如空气、海水等。
第二节元素的基本性质。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具有一些基本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固有的、不会改变物质本质的性质,比如颜色、硬度、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性、氧化性等。
第三节化合物的性质。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化学组成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化合物通常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固定的化学性质,比如水的化学组成是氢氧元素按照2:1的比例结合而成,因此水具有独特的性质,比如能溶解许多物质、能导电等。
第四节混合物的性质。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各自保留其原有的性质,因此混合物的性质比较复杂多样。
混合物的性质取决于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的性质,比如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混合而成,因此空气的性质具有各种气体的性质。
第五节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操作,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
物理方法是指通过物质的物理性质进行分离和提纯,比如过滤、蒸馏、结晶等。
化学方法是指通过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分离和提纯,比如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第六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包括生成新物质、释放能量、吸收能量等。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物理条件下发生的变化,不会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比如溶解、升华、凝固等。
结语。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元素的基本性质、化合物的性质、混合物的性质、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等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单元知识点总结一、酸的性质和常见酸:1.酸的性质:酸有酸味、可以腐蚀金属、可以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等。
2.常见酸:硫酸、盐酸、硝酸、醋酸等。
3.酸和水的关系:酸溶于水会生成水溶液,酸有强酸和弱酸之分,强酸在水中完全离解,而弱酸只有一部分离解。
4.酸的物质特征:酸有酸的颜色,可以与一些指示剂发生反应改变颜色。
二、碱的性质和常见碱:1.碱的性质:碱有碱味、可以腐蚀皮肤、可以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等。
2.常见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氨水等。
3.碱和水的关系:碱溶于水会生成水溶液,碱也有强碱和弱碱之分,强碱在水中完全离解,而弱碱只有一部分离解。
4.碱的物质特征:碱有碱的颜色,可以与一些指示剂发生反应改变颜色。
三、酸碱中和反应:1.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过程称为酸碱中和反应。
2.离子方程式:酸和碱的反应中,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3.中和反应的应用:中和反应可以用来测定酸或碱的浓度或者用来制备盐。
四、盐和盐的性质:1.盐的定义:盐是由酸的氢离子被金属离子或含氢离子的非金属离子替代而得到的化合物。
2.盐的物质特征:盐是晶体,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可以溶于水而不断电解。
3.盐的命名和写式:盐的名称通常由金属离子的名称和非金属离子的根的名称组成。
4.盐的性质:盐有一些通用的性质,如溶解度、熔点、沸点等。
五、酸、碱和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酸和碱在调味上的应用:醋、柠檬汁等属于酸性调味品,而苏打粉、食盐等属于碱性调味品。
2.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是一种可以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物质是酸性还是碱性的物质。
3.药品的酸性和碱性:药品通常根据其酸碱性质来作为药物的活性和药效。
4.煤气的净化:天然气或城市煤气中的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可以通过酸性氧化剂的中和反应来净化。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第三单元重点讲解了酸、碱和盐的性质、性质特征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相互转化,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分子和原子。
1. 分子。
- 分子就像一个个超级小的小精灵,小到你用肉眼根本看不见它们。
比如说,你能闻到花香,这就是因为有香味的分子在空气中跑来跑去,然后钻进了你的鼻子里。
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永不停歇。
- 分子之间还有间隔呢。
你看,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在一起,总体积可不是100毫升,而是小于100毫升,这就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互相钻进了对方的间隔里。
-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特别小。
如果把一个水分子放大到像乒乓球那么大,按照相同比例,乒乓球就得变得像地球那么大,你说分子得多小啊。
2. 原子。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可以把原子想象成分子的小零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比如水分子(H₂O)就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 原子也在不停地运动,不过原子可不像分子那样能随便组合或者拆分(在化学变化中),它就像一个很稳定的小积木块。
- 原子的结构也很有趣。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就像原子的心脏,很小但很重,而且带正电;核外电子就像在原子核周围飞舞的小蜜蜂,带负电。
- 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就像男生和女生人数一样多的时候,这个班级就没有性别偏向啦。
二、原子的结构。
1. 原子核。
-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它里面有质子和中子(氢原子比较特殊,一般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它们紧紧地挤在原子核这个小天地里。
- 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种类,不同的原子质子数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质子数为1的就是氢原子,质子数为8的就是氧原子。
2. 核外电子。
- 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分层排布,就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
第一层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这是初中阶段要掌握的)。
- 原子的化学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可大了。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就像一个慷慨的人把自己的东西送出去;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就像一个贪心的小财迷想多拿点东西;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原子,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就像一个已经很满足的人,不想再和别人交换东西了。
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实用的科学,它探究了我们周围的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在初三化学的第三章,我们将学习一些重要的化学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物质的组成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或分子构成的。
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中子是中性的。
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子数,即原子序数。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元素的基本单位是原子。
元素还可以根据原子核的不同构成分为同位素,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但质子数或中子数不同。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不同分子的化学式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可以通过化学式了解分子的元素组成和比例关系。
二、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变化转变为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用化学式表示。
化学反应中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沉淀反应等。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或其他化学物质之间发生氧化和还原的过程。
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而沉淀反应是指物质溶液中的离子结合生成难溶于溶液中的沉淀物质。
化学反应中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存在,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可以推导出化学计量关系,可以通过摩尔的概念来计算。
三、酸碱中和反应酸是指能释放出H+离子(质子)的化合物,碱是指能释放出OH-离子的化合物。
酸碱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中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来判断反应的终点。
酸碱指示剂根据颜色的变化可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质。
酸碱溶液可以通过酸碱滴定来测定浓度。
滴定是通过滴加一种已知浓度的酸碱溶液来测定另一种酸碱溶液的浓度。
四、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物质中电子的转移过程。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接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自己动手整理的系统化知识笔记是自己的脑力思维结晶,深扎在大脑深处,与大脑神经元记忆系统钩链成网,潜意识对其有感性的“亲切”熟知感。
等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欢迎翻阅。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1、物理性质:相同条件下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难溶于水(排水法收集)、无色无味的气体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2、化学性质:(1)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2HO 2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注意: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因此当点燃前必须验纯。
可燃性气体发生泄漏时,应杜绝一切火源、火星,以防发生爆炸。
应化学方程式:2H2 + O2 点燃立即打开门窗、关闭阀门。
(2)化学方程式:H2 +Cu + H2O 氢气“早出晚归”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3、氢能源三大优点:产物无污染、放热量高、以水制取氢气来源广不能推广使用的原因:制取氢气的成本太高,氢气的储存和运输比较困难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二)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有间隔。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
例如: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化学式
1. 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 化学式的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
(3)表示各种元素的质量比;
(4)表示相对分子质量。
二、化合价
1. 定义: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通常标注在元素符号
的正上方。
2. 化合价的确定: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总和为零。
3.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标注化合价,如:$H_{2}O$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 1价,氧元素的化合
价为- 2价。
4. 化合价的规律: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三、离子
1. 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注离子所带
的电荷数和电性,如:$Mg^{2 +}$表示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四、化学方程式
1. 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平化学方程式;
(3)标注反应条件和气体或沉淀符号。
3.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可以用于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神奇而有趣的学科,初三化学的第三单元为我们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这个单元的重要知识点吧!一、原子的构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体积很小,但却集中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围绕着原子核高速运动。
电子带负电荷,其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
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二、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目前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但组成的物质却有几千万种。
元素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特定符号。
书写元素符号时要注意“一大二小”,即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元素符号不仅可以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在元素周期表中,横行称为周期,纵行称为族。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离子原子得失电子会形成离子。
原子失去电子后,质子数大于电子数,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质子数小于电子数,形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如氯化钠就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四、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每种纯净物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表示每种物质组成的化学式只有一个。
化学式不仅能表示物质的组成,还能反映物质的构成。
例如,水的化学式为 H₂O,它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五、化合价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记住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对于正确书写化学式非常重要。
六、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初中化学 第三单元必背知识点
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分子和原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有:(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之间有间隔;(3)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分子或物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为新的分子。
5、在物理变化中,分子种类不变(填“变”或“不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变(填“变”或“不变”)。
二、原子的结构6、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7、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8、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
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可省略不写);原子实际质量单位为:kg。
9、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0、在多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离核越远,电子能量越高。
11、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氦有2个电子),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少于4个,在化学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一般都等于或多于4个,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12、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13、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14、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15、离子符号的含义:(1)Na+:一个钠离子、每个钠离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16、“3Mg2+”中的“3”表示三个镁离子;“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三、元素17、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8、从宏观上看,物质是由元素组成;从微观上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19、(1)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一水的组成一、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1)现象:出现气泡,V正极:V负极=1;2(体积比)(2)电解水额文字表达式:水氢气 + 氧气(H2O)(H2)(O2)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二、单质和化合物1.单质:如O2、H2、N22.化合物:如H2O、CO2、Fe3O4、Al2O3、P2O53.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其他任何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课题二分子和原子一、分子及其特点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2.分子的特点:(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在不停滴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3)分子之间有间隔。
气态分子见的间隔较大二、分子与原子1.分子式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4.分子、原子、物质见的关系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练习题1.水是:(1)单质(2)化合物(3)纯净物(4)混合物A.(1)(2)B.(2)(3)C.(3)(4)D.(1)(2)2.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A.氧气B.水C.蛋白质D.脂肪3.关于水的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由水元素组成B.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C.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D.水的组成很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4.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A.空气B.河水C.冰D.红磷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B.水又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C.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D.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6.当电解水的电解器通电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A.电极上有气泡产生,正、负两级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比约2:1B.有氢气和氧气生成,而且体积比约为2:1C.每个水分子都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D.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7.下列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A.水B.空气C.氧气D.二氧化碳8.收获季节,一进入四会、广宁、德庆的橘园,就可以闻到柑橘的香味。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存在形态和转化1. 物质的存在形态物质存在的形态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
在这三种形态中,固态的分子间相互吸引力最强,分子排列紧密;液态的分子排列紧密但自由度较高;气态的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较小,距离较远。
2. 物质的转化与性质改变物质的转化是指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主要有物态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形式。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分子结构和组成的情况下,仅改变物质的形态,例如固态变为液态、液态变为气态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组成发生改变,产生新的物质。
二、溶液与溶剂1. 溶液的定义和组成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是指能够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溶解溶质的物质。
溶液的组成比例可以用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分数等表示。
2. 溶解过程和溶解度溶解是指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溶质被溶解在溶剂中的过程。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3. 浓度和稀释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含量,可以用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等表示。
稀释是指向溶液中加入溶剂以减少溶质浓度的过程。
三、溶液的电离和电导性1. 电离的概念电离是指在水溶液中溶质分子或离子从中解离出来的过程。
当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中的水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时,形成溶液中的溶质离子。
2.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的物质,例如强酸、强碱、盐等;弱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只部分电离的物质,例如弱酸、弱碱等。
3. 电导性和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电导性是指溶液导电的能力,其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直接关系。
当溶液中存在较多离子时,电导性较强;当离子浓度较低时,电导性较弱。
四、溶液的中和反应1. 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中和反应中,酸的H+离子与碱的OH-离子结合生成水。
2. 酸和碱的性质及常见的酸碱指示剂酸具有酸味、能够腐蚀金属、变红蓝色石蕊试纸等性质;碱具有苦味、有碱洁的滑润感、变蓝红色石蕊试纸等性质。
中考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
《中考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摘要:种物质分子(原子)化学性质相不种物质分子(原子)化学性质不,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粒子,分→原子→重新组合→新物质分子知识水然界存() 地球水占地球表面积3(以海水主)地层部也都有水存() 气我们周围空气也含有少量水蒸气(3) 生物体人体含水量约占体重3;鱼体含水量要高人体;某些植物体含水量甚至超90%知识二水应用() 农业世界上用农业淡水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60%以上() 工业用溶、洗涤、冷却和用做化工原等(3) 生命活动动植物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成人每人平要补充5L左右水知识三水组成() 实验名称电水实验() 实验装置(3) 实验现象与电相连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且与电正极相连端产生气体体积较少与极相连端产生气体较多体积比约与电极相连电极上产生气体具有可性该气体氧气或空气烧唯生成物是水可推出该气体是氢气;与电正极相连电极上产生气体具有助性能使带火星木条复可推知是氧气由可见水通电条件下发生分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含氢、氧两种元素既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知识四水性质() 物理性质色、态、味通常情况下呈液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熔、沸标准气压下沸00℃凝固是0℃密℃密g水凝固成冰密变重要性质水能溶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化学性质水通电条件下可以分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知识五氢气简介()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水密比空气是相条件下密气体() 化学性质具有可性空气(或氧气)烧放出量热火焰呈淡蓝色唯生成物是水氢气与空气(或氧气)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前定要验纯知识六单质和化合物区别及系单质由两种元素组成纯净物如氧气、氮气、铁、铜等化合物由不种元素组成纯净物如氧化铝、二氧化硫、高锰酸钾、双氧水等两种系属纯净物单质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生成化合物知识七分子概念和基性质() 分子基性质分子体积很质量也很b 分子有定隔分子不停地运动种分子化学性质相不种分子化学性质不()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粒子说明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物理性质知识八原子() 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粒子(原子核不变)原子不是粒子只是化学变化围“粒子”它还可以再分如原子弹爆炸核裂变就是原子发生了变化() 原子是直接构成物质种粒子直接由原子物质有稀有气体金属单质和某些非金属单质和化合物如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原子能保持由原子直接构成物质化学性质知识九分子与原子区别() 微观粒子共性体积很质量也很不断地运动粒子有定隔种物质分子(原子)化学性质相不种物质分子(原子)化学性质不() 质区别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种粒子分子化学变化可以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粒子不可再分(3) 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粒子知识十化学变化与分子、原子关系原物质分子→ 分→原子→重新组合→新物质分子知识十水净化() 水净化程() 净化方法及原理方法静置使不溶性颗粒物质沉降吸附加入明矾形成胶状物对杂质吸附沉降;活性炭利用其吸附性除悬浮杂质和臭味滤除水不溶性杂质蒸馏净化程较高除溶水杂质使硬水软化外水还含有细菌病毒可使用杀毒剂如通入氯气等杀菌消毒(3) 硬水软化硬水含有较多钙、镁化合物水硬水对人健康不利锅炉有硬水浪费甚至引起爆炸软水含较少钙、镁化合物水硬水软化方法煮沸、蒸馏等() 蒸馏和滤① 蒸馏给液体加热使它变水蒸气再使蒸气冷却凝聚成液体这种方法叫做蒸馏通蒸馏可以把沸不物质从混合物分离出也可以把挥发性液体与溶液体不挥发性杂质分开达到分离和提纯目② 滤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操作操作应掌握要是“贴、二底、三靠”贴滤纸紧贴漏斗壁二底滤纸边缘要稍低漏斗边缘;滤还要始终到滤液液面低滤纸边缘;三靠是倾斜液体烧杯口与引流玻璃棒紧靠;二是指玻璃棒下端要与三层滤纸那边相接触;三是指漏斗下端与烧杯壁紧靠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不会向四周飞溅且形成液柱加快滤速。
【初中化学】中考化学复习:第三单元知识点
【初中化学】中考化学复习:第三单元知识点知识点一: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1)地球:水占地球表面面积的3/4(主要是海水),地层中也有水。
(2)大气: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含有少量的水蒸气(3)生物体:人体含水量约占体重的2/3;鱼类的含水量高于人体;有些植物的含水量甚至超过90%。
知识点二:水的应用(1)农业:世界上用于农业的淡水占人类淡水总消耗量的60%以上(2)工业:用于溶解、洗涤、冷却和用做化工原料等(3)生命活动:动植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成年人平均每人需要补充2.5升水知识点三:水的组成(1)实验名称:电解水实验(2)实验装置(3)实验现象:与电源相连的两极都会产生气泡,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小,与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较多,体积比约为1:2。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是可燃的。
气体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唯一产物是水,可以推断出气体是氢;连接到电源正极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助燃性能,可以用火星重新点燃木条,可以推断为氧气。
可以看出,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它表明水含有氢和氧,也就是说,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化合物。
知识点四:水的性质(1)物理性质:色、态、味:通常情况下呈液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熔点和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为100℃,冰点为0℃密度:4℃时,密度最大,为1g/cm?,水凝固成冰时,密度变小重要特性:水可以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2)化学性质在通电的情况下,水可以分解为氢和氧。
水还可以与许多简单物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盐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知识点五:氢气简介(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热,火焰呈淡蓝色,唯一生成物是水。
注:如果发生明火,氢气和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可能会爆炸,因此一定要在点火前检查纯度。
知识点六: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及联系单质:由氧、氮、铁、铜等两种元素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化铝、二氧化硫、高锰酸钾、双氧水等两种联系:都属于纯物质,简单物质的化学反应可以产生化合物知识点七: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1)分子的基本性质:a.分子的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b、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同一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物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2)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 结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课题1 分子和原子1、物质的构成物质分别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其中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物质由元素组成。
如: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举一反三)2、分子(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2)分子的基本性质①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③分子在不停运动。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分子的内部结构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3、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4)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金属单质,如:铁、铜、金等(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固体非金属单质,如:硫、磷、硅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氖气、氫气。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5、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①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②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原子重新组合。
(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①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中只含有水分子;②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3)有些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现象也可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如:衣服晾晒、花香、热胀冷缩、溶解、蒸发、物质三态变化、气体压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
知识点一: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1) 地球:水占地球表面积的3/4(以海水为主),地层内部也都有水存在。
(2) 大气: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含有少量的水蒸气
(3) 生物体:人体内含水量约占体重的2/3;鱼体内含水量要高于人体;某些植物体内含水量甚至超过90%。
知识点二:水的应用
(1) 农业:世界上用于农业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以上
(2) 工业:用于溶解、洗涤、冷却和用做化工原料等
(3) 生命活动:动植物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成人每人平均需要补充2.5L左右的水
知识点三:水的组成
(1) 实验名称:电解水实验
(2) 实验装置
(3) 实验现象:与电源相连的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少,与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较多,体积比约为1:2。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该气体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唯一生成物是水,可推出该气体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推知是氧气。
由此可见,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说明水中含氢、氧两种元素,既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知识点四:水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色、态、味:通常情况下呈液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熔、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100℃,凝固点是0℃
密度:4℃时,密度最大,为1g/cm,水凝固成冰时,密度变小
重要性质: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2) 化学性质
水在通电条件下可以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知识点五:氢气简介
(1)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 化学性质:
具有可燃性,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热,火焰呈淡蓝色,唯一生成物是水。
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一定要验纯。
知识点六: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及联系
单质: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氮气、铁、铜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化铝、二氧化硫、高锰酸钾、双氧水等
两种联系:均属于纯净物,单质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生成化合物
知识点七: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1) 分子的基本性质:
a. 分子的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
b. 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c.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2)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说明: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知识点八:原子
(1) 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原子核不变)
注意:原子不是最小粒子,只是在化学变化的范围中为“最小粒子”,它还可以再分,如原子弹爆炸时的核裂变,就是原子发生了变化。
(2) 原子是直接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直接由原子的物质有:稀有气体,金属单质和某些非金属单质和化合物,如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
注意:原子能保持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九: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1) 微观粒子的共性: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不断地运动,粒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化学性质不同
(2) 本质区别: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不可再分
(3)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知识点十:化学变化与分子、原子的关系
原物质的分子→ 分解→原子→重新组合→新的物质的分子
知识点十一:水的净化
(1) 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2) 净化方法及原理
方法:静置:使不溶性大颗粒物质沉降
吸附:加入明矾,形成的胶状物对杂质吸附沉降;活性炭,利用其吸附性除去悬浮杂质和臭味
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
蒸馏:净化程度较高,除去溶于水的杂质,使硬水软化
此外,水中还含有细菌,病毒,可使用杀毒剂如通入氯气等杀菌消毒
(3) 硬水的软化
硬水:含有较多钙、镁化合物的水。
硬水对人的健康不利,锅炉中有硬水浪费燃料,甚至引起爆炸
软水:含较少钙、镁化合物的水
硬水软化方法:煮沸、蒸馏等
(4) 蒸馏和过滤
①蒸馏:给液体加热,使它变为水蒸气,再使蒸气冷却,凝聚成液体,这种方法叫做蒸馏。
通过蒸馏,可以把沸点不同的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也可以把挥发性液体与溶解在液体不挥发性杂质分开,达到分离和提纯的目的。
②过滤: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的操作。
操作时应掌握的要点是:“一贴、二底、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底:滤纸的边缘要稍低于漏斗的边缘;在过滤中还要始终注意到滤液的液面需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一是倾斜液体的烧杯口与引流的玻璃棒紧靠;二是指玻璃棒的下端要与三层滤纸
的那边相接触;三是指漏斗的下端与烧杯的内壁紧靠,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不会向四周飞溅,且形成液柱,加快过滤速度。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