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KA诊疗方案PPT课件
慢性咳嗽诊疗指南ppt课件[文字可编辑]
ppt课件
27
GERC 诊断性治疗
? 质子泵抑制剂诊断性治疗( PPI 试验) 服用标准剂 量PPI,一日两次, 疗程2 周。
? 服药后如症状明显改善, 则支持酸相关GERD的诊断。 ? 如症状改善不明显, 则可能有酸以外的因素 参与
或不支持诊断。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2006
服用标准剂量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20mg,一 日两次),治疗时间不少于8周。抗反流治疗后咳嗽 消失或显著缓解,可以临床诊断GERC。
ppt课件
10
CVA 诊断
慢性咳嗽,常伴有夜间刺激性咳嗽 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PEF变异率≥20% 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有效 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ppt课件
中国咳嗽指南2005
11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 )
? 定义: CVA是一种特殊的哮喘,咳嗽是其唯一或主要临床
表现,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或体征,但有气道高反 应性。
其他原因
赖克方(2006)
194 14%
17%
12% 22%
Poe (1989)
139 35% 26%
5%
/
Irwin (1990)
102 24% 41%
21%
/
Smyrnios (1995) 71 24% 40%
15%
/
Marchesani (1998)
Brightling (1999)
87 14% 56% 91 18% 24%
(一)咳嗽变异性哮喘(CVA) (二)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又称PNDS) (三)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 (四)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ppt课件
中国咳嗽指南2009
危重病人评审-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ppt课件
ppt课件
3
一、病史采集
﹡ 7月26日检查结果:WBC:12.12×109/L↑, 血小板:18×109/L ,中性粒细胞:36.74℅↓,淋巴 细胞:55.94℅ ↑,单核细胞:0.82 ↑ 7月27日复查检验结果:血小板22×109/L,中性粒细胞:36.74℅↓淋巴细胞: 66.44℅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ppt课件
4
二、病史汇报(20167月26日):
10:20患儿因发现血小板减少20余天由父母抱入我科入院时神志清楚, 哭声响,面色红润,精神一般,食欲欠佳,大小便正常, T: 36.7℃,P :
125次/分,R 28次/分,BP 80/50mmHg,遵医嘱给予一级护理、混合喂养,抽血查PCT,给
5%葡萄糖200ML+喜炎平 120mg/ivgttQd 抗炎补液治疗,静注人免疫球蛋白5.0g/vgttst
三、护理评审流程
ppt课件
14
杨玲: 今天我们科室开展危重病人评审,总体来讲还算 是比较成功的,各位姐妹无论从课件准备还是学习氛 围都是非常不错,感谢各位姐妹对我工作的支持,各 位在肯定做好的同时,也认真发现了丁佳梅工作中的 不足与缺陷,并提出了整改措施。各位对护理评审中 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补充完善,希望通过今天的护理评 审,我们科室的护理质量有一个明显的提高,今天大 家辛苦了,感谢大家的参与。
ppt课件
7
二、病史汇报(2016年7月29日):
患儿今日复查血小板:31x109/L 遵医嘱给予患儿今日出院,停病重、一级护理.
ppt课件
8
三、护理评审流程
ppt课件
9
三、护理评审流程
ppt课件
10
三、护理评审流程
癫痫的诊断及治疗ppt课件
2.全身性发作
2.1 全身强直-阵挛发作
意识丧失、双侧强直后出现阵挛是 此型发作的主要临床特征。可由部 分性发作演变而来,也可一起病即 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早期 出现意识丧失,跌倒,随后的发作 分为强直期,阵挛期,发作后期
2.2 强直性发作
多见于弥漫性脑损害的儿童,睡眠中发 作较多。表现为与强直-阵挛性发作中 强直期相似的全身骨骼肌强直性收缩, 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如面色苍 白等,如发作时处于站立位可剧烈摔倒。 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十秒。典型发作期 EEG为爆发性多棘波
发作性一侧上肢外展、肘部屈曲、 头向同侧扭转、眼睛注视着同侧
不自主重复发作前的单音或单词, 偶可有语言抑制
1.1.1 运动性发作
严重部分运动性发作患者发作后可留下短暂性 (半小时至36小时内消除)肢体瘫痪,称为 Todd麻痹
躯体感觉性发作常表现为一侧肢 体麻木感和针刺感,多发生在口 角、舌、手指或足趾,病灶多在 中央后回躯体感觉区
1.1.2感觉性发作
特殊感觉性发作可表现为视觉性 (如闪光或黑朦等)、听觉性、 嗅觉性和味觉性
眩晕性发作表现为坠落感、飘动 感或水平/垂直运动感等
出现苍白、面部及全身潮红、 多汗、立毛、瞳孔散大、呕 吐、腹痛、肠鸣、烦渴和欲 排尿感等
1.1.3自主神经性发作 病灶多位于岛叶、丘脑及周
围(边缘系统)
无特征性改变
良 性 新 生 生 后 5 频繁而短暂的阵挛或呼吸暂停性 尖 波 和 δ 波 交
儿惊厥 天左右 发作
替出现
良性婴儿 肌 阵 挛 癫 1~2岁 短暂爆发的全身性肌阵挛 痫
阵发性棘-慢 波
儿童期失 神性癫痫
6~7岁
双侧同步对称 频繁的失神发作,可伴轻微的其 的3Hz棘-慢波 它症状,但无肌阵挛性失神
Mckenzie诊疗技术PPT课件
脊柱运动对髓核的影响
屈曲
• 纤维环前部放松 • 纤维环后部拉紧,髓核向后移动 • 椎间盘压力增加,小关节分离 • 前方液体容量减少,后方液体容量增加 • 纤维环后部薄弱,后部韧带缺乏对张力的承受,易损伤. • 纵向挤压不引起纤维环破裂
第14页/共58页
脊柱运动对髓核的影响
伸展
• 纤维环后部放松和膨出(正常生理) • 纤维环前部拉紧 • 髓核向前移动 • 椎间盘压力减低 • 小关节靠近 • 后方液体容量减少 • 韧带放松
没有快速变化
第22页/共58页
Mckenzie力学诊断(腰)
运动试验
结构异常综合征 • 运动中出现疼痛 • 疼痛可能放射或向心化 • 逐渐加重或逐渐改善 • 结果加重或改善状态可维持 • 发生快速变化(运动方向正确时,症状很快缓解)
第23页/共58页
McKenzie力学治疗(腰)
程序1——俯卧位 患者俯卧于治疗床,双上肢放于躯干两 侧,头转向一侧。腰椎前凸。
第54页/共58页
间盘移位综合征的分类(腰)
间盘移位综合征7: L4/5水平对称或不对称疼痛,有或没有臀部和/或大腿疼痛,伴有过度的腰椎前凸变形.由于间盘向前移
位,因此不会因为神经根紧张而导致膝以下症状,但可有大腿前,后部的牵涉通症状.腰部可以伸展,但 不能屈曲.
第55页/共58页
McKenzie力学治疗(腰)
第35页/共58页
McKenzie力学治疗(腰)
程序13——卧位屈 曲: 患者仰卧位,双足平 踏于床面,双膝、双髋 屈曲约45°,双手扶握 双踝,反复进行。
第36页/共58页
McKenzie力学治疗(腰)
程序14——坐位屈 曲:
患者坐位,双下肢分 开,腰椎向前屈曲,双 手向下及地,或双手向 下扶握双踝。反复进行。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及防控方案解读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及防控方案解读一、病毒介绍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一种由寨卡病毒属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被发现,其主要传播媒介是黄蚊子。
病毒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3-14天,常见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多数感染者症状较轻。
寨卡病毒对孕妇及新生儿的危害较大,易导致胎儿小头畸形,因此对于孕妇及准备怀孕的女性要尤为重视。
二、诊断目前寨卡病毒感染的确诊方法主要是通过实验室检测。
建议在出现呈现传染病症状后3-5天就进行血、尿样检测,确诊后严格遵循医生指导进行治疗。
三、治疗寨卡病毒属于一次感染性疾病,症状一般较轻,无需特殊处理。
感染者应该休息以增加免疫力,多喝水以补充体液。
对于寨卡病毒感染引起的结膜炎一般采取滴眼液进行治疗,疼痛程度较重者可给予解热、止痛等对症治疗。
不过,对于临床表现出现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受侵犯者需予以重视,并给予积极治疗。
四、防控寨卡病毒感染的预防主要是控制传播媒介——黄蚊子的繁殖和传播渠道。
以下是一系列有效的防控措施:1.消灭传播寨卡病毒的蚊子。
在个人住所或工作场所内,使用电子蚊香、纱窗等物品减少蚊子的进出,注意卫生环境,每周清理周边庭院和花园中多余的盆植物水、废品等垃圾,减少蚊子的栖息地;2.注意个人卫生,穿着长袖衣裤、袜子遮盖皮肤,不要穿过于暴露的衣物,使用涂抹安全高效的驱蚊剂、避免外出在容易受到蚊虫叮咬的环境,特别是黄昏和黎明时刻;3.加强对于地方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力度,增强全民传染病预防和健康教育宣传,提高感染风险意识,尤其是对于孕妇及准备怀孕的女性,需要格外注意防护与保护。
五、寨卡病毒病毒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主要以发热、皮疹、关节痛为主要症状,可引起孕妇胎儿小头畸形等严重危害。
治疗上无特殊疗法,只能提供对症支持治疗。
预防和控制寨卡病毒感染,除了积极清除传播蚊子外,个人的个人卫生以及对健康教育宣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寨卡病毒病概述及防控要求
头畸形胎儿孕妇的羊水中存在寨卡病毒基因。
11月28日一名出生5分钟后死亡的小头畸形并伴其他先 天异常的新生儿,其血液及组织标本均检出寨卡病毒基
因。
据巴西卫生部门的初步调查分析,小头畸形或先天性异 常的最大风险是孕妇在怀孕的早期(1-3个月)感染寨 卡病毒。 美国CDC自巴西4例小头畸形病例中检出寨卡病毒,且其
两者之间确切病因关系也有待研究
风险评估
我国风险研判
我国与曾经或现在有寨卡病毒传播证据的国家存在持续的
人员往来,因此存在病例输入风险。
寨卡病毒病输入我国风险较大的地区包括美洲地区及东南 亚地区
根据我国伊蚊分布特征,以及既往登革热疫情形势,南方
省份为我国出现寨卡病毒传播的高风险省份
巴西和哥伦比亚(目前疫情最严重地区)近 三年出入境人数占40%-50%
中部分病例的脑组织也检出寨卡病毒;4例病例的母亲
在妊娠期间均曾出现发热和出疹。
格林-巴利综合征
2013-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病和登革热 混合疫情后,当地发现格林-巴利综合征异常上升 2015年,巴西寨卡病毒病疫情期间,也观察到格林-巴利 综合征的上升。巴西已监测到76名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病人, 其中55%(42/76)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62% (26/42)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例曾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的 症状
各国疫情
巴西是目前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2015年5月份巴西确认 本地病例。截至目前,巴西卫生当局预计已有超过150万 人感染寨卡病毒。
哥伦比亚报告25000例疑似病例,1331例确诊病例 佛得角报告超过7000例疑似病例。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解读PPT课件
9
4.潜伏期和传染期 (1)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 为3~12天。 (2)传染期:患者的确切传染期尚不清楚。 有研究表明患者发病早期可产生病毒血症,具备传染 性。病毒血症期多为5-7天,一般从发病前2-3天到发 病后3-5天,部分病例可持续至发病后11天。
10
4.潜伏期和传染期 患者尿液可检出病毒,检出持续时间长于血液标本。 患者唾液也可检出病毒,病毒载量可高于同期血液标 本。 患者精液中病毒持续检出时间长,个别病例发病后62 天仍可检出病毒核酸。 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及期限尚不明确。
20
1.疑似病例:以下两项同时满足: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 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或者接触过疑似、临 床诊断或确诊的寨卡病毒病患者。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 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21
2.临床诊断病例,以下三项同时满足: 疑似病例 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排除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 染。
15
16
17
四、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病原学检查。 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液、 尿液、精液、唾液等标本中的寨卡病毒核酸。 2.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 原。 3.病毒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 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 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11
5.地区分布 1947年病毒发现至2007年以前,寨卡病毒病主要表 现为散发。 2007年在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出现暴发疫情, 其雅普岛确诊49例为寨卡病毒感染。 2013-2014年在南太平洋的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暴发 疫情,报告病例约10000例。 2015年5月开始蔓延,目前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及加 勒比、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等国家和地区。
寨卡Zika病毒病概况和防控策略
寨卡Zika病毒病概况和防控策略
新生儿小头畸形
巴西卫生部2016年1月27日通报,自2015年第45周以来,共报告 疑似小头畸形4180例,已调查732例,其中270例(37%)确诊中 枢神经系统畸形,6/270(2.2%)寨卡病毒感染阳性
1、病毒呈球状,直径约为40~70nm,核衣壳20面体对称,外层脂质包膜; 2、病 毒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3、病毒在细胞质内复制;4、基因组RNA具 有mRNA,复制模板RNA和遗传物质RNA三种作用;5、病毒蛋白由一个单一的多蛋白 前体,经宿主蛋白酶和病毒蛋白酶切而成;6、病毒RNA复制完全在细胞质内进行, 合成全长负链RNA,形成中间体;7、子代病毒在内质网出芽,通过宿主细胞分泌通 路,转运至包膜,成熟释放。
寨卡Zika病毒病概况和防控策略
提纲
概述 流行病学 疫情概况和分布特点 防控策略和措施
防控策略和措施 实验室检测 病例确诊程序
寨卡Zika病毒病概况和防控策略
第一部分 概述
寨卡Zika病毒病概况和防控策略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
由寨卡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感染者约20%发病,临床症状温和,一般持续2-7天,自限性
寨卡Zika病毒病概况和防控策略
寨卡病毒的发现
寨卡病毒的发现
1947年偶然通过黄热病监测网络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中发 现
1948年在同一地区的非洲伊蚊中分离到寨卡病毒 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寨卡病毒 1954年从西非“黄疸”暴发中的病人分离到寨卡病毒 病毒在自然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循环 同属的病毒:登革病毒、乙脑病毒、黄热病毒等
ZIKA诊疗方案ppt课件
学习交流PPT
6
寨卡病毒和其他黄病毒交叉 反应
乙脑
乙脑
登革
Zika
黄热
西尼罗 脑炎
初次感染
登革 Zika
黄热
西尼罗 脑炎
再次感染
学习交流PPT
7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可能的传染源
• 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主要是手、 足等小关节)、全身乏力以及头痛。
• 少数病例可有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 瘙痒等。
➢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死亡病例罕见。
学习交流PPT
10
学习交流PPT
11
临床表现
•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 等改变。
•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 至死亡,小头畸形的新生儿头颅CT提示存在弥 漫的脑组织钙化,皮质和皮质下萎缩造成的脑 室萎缩也很常见。
学习交流PPT
13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 • 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 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 (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 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寨卡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等有 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
• 传播途径
• 最主要的途径:伊蚊叮咬。
•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传播该病毒。
•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 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寨卡病毒病概况及防控策略
出生缺陷:新生儿小头畸形
.
寨卡、登革和基孔临床表现的比较
临床症状 寨卡病毒病 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
发热
斑丘疹 肌痛/关节痛
+++
+++ ++
++++
++ +++
+++
++ ++++
结膜炎
四肢水肿 眼眶后痛
+++
++ ++
++
+
+
淋巴结肿大
肝肿大 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
-
++
+++
++
+++ +++
出血
-
+
-
寨卡病毒、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共流行
新喀里多尼亚
寨卡病毒病疫情概况及分布
既往寨卡病毒病疫情
2006年前,人类感染病例仅14例,均散发; 2007年,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暴发(185例); 之后数年,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新喀里多尼亚旅行
者中有散发病例报告 ;
2013年~2014年,太平洋岛国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暴发,报
中国内地寨卡病毒病首例输入病例
首例寨卡病毒病输入性病例
男,33岁,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人,在广东省东莞市工作。
2016年1月1日~2月2日,因出差赴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期间有蚊虫叮咬史。 1月28日,病例出现发热(38.0℃)、头晕、头痛;2月2日,全身出现散在细小红疹 、眼眶痛、轻度腹泻和纳差。 2月2日,乘机从委内瑞拉加拉加斯经法国巴黎到达中国香港。 2月4日晚,由香港乘轮船抵达深圳,旅馆住宿1晚。 2月5日,经东莞乘火车于当日下午到达江西赣州,再乘公交车到达赣县,直接前往 赣县人民医院就诊,医生建议其到疾控中心做登革热检测。 2月6日,赣州市疾控中心对病例血清标本进行登革热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 2月7日,江西省疾控中心对病例血清标本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其 后,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复核检测,病人标本核酸检测为阳性。
ZIKA诊疗方案PPT课件
胸部背面有 一条白线
➢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及云南省等地区 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临床表现
➢ 潜伏期:可能为3-12天 ➢ 仅20%出现症状,症状较轻 ➢ 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热)、皮疹(多为斑丘疹)
我国面临的风险
➢ 2月1日,WHO将本次寨卡病毒病疫情确定为国际关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号召加强监测、诊断、蚊媒控制, 但不会出旅行限制建议。
➢ 我国存在输入病例 ➢ 存在病例输入后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
我国伊蚊分布广泛,具备暴发条件 冬春季节在我国扩散的风险极低,夏秋季节不排除在我
国局部地区发生本地传播扩散可能
鉴别诊断(基孔肯雅热)
➢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 潜伏期为2-12天,通常为3-7天临床表现
发热,可达39℃,持续3~5天。 皮疹,80%患者在发病后2~5天,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
底出现皮疹,为斑疹、丘疹或紫癜 。 关节疼痛,可伴有全身性肌痛。关节痛多为游走性,随运动加剧,
晨间较重。主要累及小关节, 结膜炎:结膜充血和轻度畏光。 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脑膜脑炎、肝功能损伤、心肌炎及皮肤粘膜出血
鉴别诊断(西尼罗热)
➢ 蚊子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以库蚊为主。 ➢ 约80%的人没有症状。 ➢ 主要表现为发热,1/3以上的病人发热可达到38.3-40℃。伴有寒战、
周身不适、头痛、背痛、关节痛、肌肉痛。 ➢ 常有颜面红晕、结膜充血和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等体征。 ➢ 半数病人皮肤有斑丘疹或白色玫瑰样皮疹,尤其儿童常见。 ➢ 50%病人有肝脏肿大,10%有脾脏肿大。 ➢ 重症病人偶见心肌炎、胰腺炎和肝炎,部分病人还可出现严重的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寨卡病毒和其他黄病毒交叉反应
乙脑
登革
Zika
黄热
西尼罗 脑炎
Hale Waihona Puke 初次感染编辑版ppt
乙脑
登革 Zika
黄热
西尼罗 脑炎
再次感染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可能的传染源
编辑版ppt
实验室检查
➢ 血清学检查 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 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 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 寨卡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等有 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
编辑版ppt
我国面临的风险
➢ 2月1日,WHO将本次寨卡病毒病疫情确定为国际关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号召加强监测、诊断、蚊媒控制, 但不会出旅行限制建议。
➢ 我国存在输入病例 ➢ 存在病例输入后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
我国伊蚊分布广泛,具备暴发条件 冬春季节在我国扩散的风险极低,夏秋季节不排除在我
国局部地区发生本地传播扩散可能
非洲1个国家(地区):佛得角 大洋洲5个国家(地区):萨摩亚、所罗门群岛、新咯里多尼亚、斐
济、瓦努阿图
➢ 出现输入病例的国家(地区):16个 美洲2个:美国、加拿大 欧洲11个:丹麦、芬兰、德国、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瑞
典、英国、瑞士、奥地利
亚洲2个:中国大陆和台湾、以色列 大洋洲1个:澳大利亚
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主要是手、 足等小关节)、全身乏力以及头痛。
少数病例可有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 痒等。
➢ 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死亡病例罕见。
编辑版ppt
编辑版ppt
临床表现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死亡,小头畸形的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 诊疗方案解读
编辑版ppt
寨卡病毒历史
➢ 1947年首先从乌干达Zika森林的猴血清中分离到寨卡病毒 ➢ 1948年在同一地区的非洲伊蚊中分离到寨卡病毒 ➢ 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寨卡病毒 ➢ 1954年从西非“黄疸”暴发中的病人分离到寨卡病毒 ➢ 2006年以前,散发病例14例 ➢ 2007年,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暴发(185例) ➢ 之后数年,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新喀里多尼亚旅行者中有
胸部背侧 有一对弯 曲的白线, 中间有两 条纵形白 线
胸部背面有 一条白线
➢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及云南省等地区 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编辑版ppt
临床表现
➢ 潜伏期:可能为3-12天 ➢ 仅20%出现症状,症状较轻 ➢ 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热)、皮疹(多为斑丘疹)
传播途径
最主要的途径:伊蚊叮咬。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传播该病毒。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编辑版ppt
埃及伊纹
白纹伊纹
脚上都有黑白相间 的条纹称为花斑蚊
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 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 全身毒血症状:头痛、腰痛,尤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 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 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 皮疹: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重者为出 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疹退后无脱屑及 色素沉着。 ➢ 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 血尿等。 ➢ 其他: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 黄疸,束臂试验阳性。
新生儿头颅CT提示存在弥漫的脑组织钙化,皮质和皮质下萎缩造 成的脑室萎缩也很常见。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吉兰巴雷综合征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 的因果关系还不清楚。
编辑版ppt
实验室检查
➢ 一般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 病原学检查 核酸检测: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寨卡病毒RNA。 阳性窗约3-7天。 病毒抗原检测: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 病毒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 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
编辑版ppt
鉴别诊断
➢ 主要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 其他:与西尼罗热、黄热病、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
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鉴别。
编辑版ppt
鉴别诊断(登革热)
➢ 主要通过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叮咬后传播。 ➢ 发热:100%,起病急,寒战高热,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
编辑版ppt
诊断
➢ 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2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 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 痛或结膜炎等。
➢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编辑版ppt
诊断
➢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以下之一者 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分离出寨卡病毒。 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 上升高或阴性转为阳性,同时排除登革热病毒、黄热 病病毒感染。
编辑版ppt
寨卡病毒病
➢ 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 ➢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 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出现
死亡。 ➢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甚至死亡。
编辑版ppt
编辑版ppt
寨卡病毒生物学特性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单股正链RNA病毒 直径40-70nm 10794个核苷酸,3419个氨基 酸基因型:非洲型、亚洲型 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常用消毒方法可灭活(不耐酸、不
散发病例报告 ➢ 2013年-2014年,太平洋岛国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暴发,报告病
例约10,000例
编辑版ppt
最新疫情概况
➢ 发生本地流行的国家(地区):30个 美洲的24个国家(地区):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萨尔瓦多、
洪都拉斯、危地马拉、法属圣马丁、巴拉圭、巴巴多斯、玻利维亚、马 提尼克、法属圭亚那、海地、苏里南、厄瓜多尔、圭亚那、巴拿马、波 多黎各、尼加拉瓜、委内瑞拉、库拉索岛、多米尼加、瓜德罗普、美属 维京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