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环保意识说明文阅读原文及答案
2023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之初一处极其狭小的区域,出荆山,越汉水,崛起为“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泱泱
大国。一直到楚文王迁都郢之前,楚国八百年的时光,有三百五十年是以此地作为中心,
十七代国君都在这个“荆棘围而城之”的简陋之处,教民稼穑,筹谋攻伐。如果以人生
作为譬喻,这一时期的楚国历史,仿佛一个人从幼年成长为青年。
这一处楚国立国的封邑,当年是穷边僻壤,自然环境恶劣。《左传·昭公十二年》
2023 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四”以来形成、目前仍十分流行的《诗经》研究范式可称为现代诗学,其特点 是把《诗经》只做诗讲。事实上,《诗经》在历史上是以“经”的形式而非以“诗”的 形式发挥作用的,《诗经》首先是“经”,其次才是“诗”。
在《诗经》产生及流传过程中,既有“源的真实”,也有“流的真实”。前者指诗 篇产生的背景、主题原本是什么,后者指《诗经》在历史上的实际影响是什么。研究《诗 经》,不能以“源”的真实否定“流”的真实,反之亦然。比如,现代诗学认为《关雎》
试卷第 1页,共 11页
反映的是青年贵族的爱情,倘果真如此,那就是源的真实。但是,经学史上古人从未把 它作为爱情诗。从孔子开始即如此,新出土的《孔子诗论》强化了这一点。《毛诗》认 为是倾“后妃之德”,今文经学认为是“刺康王晏起”。看来古人的认识也不尽同,一 篇兼备美刺两说。达则是流的真实。从流的真实看,《诗经》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教化。 以教化为导向的《诗经》诠释史与共说是解释诗的本来意义的历史,倒不如说是塑造诗 教传统、建构中华文化文明的历史。
现代分科学术推进了研究的深入,但也造成了学科分隔。今后研究《诗经》,不树 立国学、中华文化学的学科概念,不采用辩证地统一古今诗学、打通文史哲界限的新经 学方式,而欲觅得《诗经》作为“经”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底蕴,未必不是缘木求鱼。
《地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地锦聂鑫森景影五十有五了,如今是园林局副局长了。
景影一辈子与花花草草相厮守,心情好极了。
妻子刘欣在中学教语文,特别喜欢古人写花写草的诗文。
刘欣常和丈夫开玩笑:“景影,你这辈子是改不了拈花惹草的毛病了。
”景影点头称“是”,然后说:“你常自比弱草娇花,我能不小心侍奉?”“景影,这地锦的名字就很有诗意。
”“它还有俗名,叫爬山虎、爬壁虎,最有韧劲,值得世人效仿。
”这栋楼只有6层,年岁在20年以上,地锦把外墙涂得很绿,根扎在墙根,藤则攀墙乱爬,卵状的叶子重重叠叠,像厚厚的毯子。
景影家住在5楼,窗口周围都密集着藤和叶,有的还从窗口探进头来,充满着好奇心。
到了六七月间,藤叶间还会冒出淡黄带点浅绿的小花,娇滴滴的。
落雨的时候,雨声沙沙啦啦,好听。
而下雪后,绿意上覆一层莹白,好看。
盛夏骄阳如火,地锦却浓荫送凉;深秋下霜,叶子绿中透红,如无数跳跃的火苗。
他们之所以买这套二手房,是因为儿子要结婚,再买一套新房吧,钱还不够。
于是将早几年买的一套大房子让出来,重新装修,做了年轻人的洞房。
然后,他们寻寻觅觅,相中了这套房子安身立命。
这一切都是静悄悄地进行的,没有惊动单位的任何人。
景影平日上班、下班,从不要单位司机接送,所以他搬家、安家没人知道。
儿子结婚,景影也没给本单位的人发请柬。
这叫自己的日子自己过,图的是一个清静。
这地锦使景影浮想联翩,假如每个社区的每栋楼,都悉心培养这种“垂直绿化植物”,那么,对于城市的空气净化和低碳化生活,功莫大焉。
他起草了一个报告《关于倡导城市住宅楼培植地锦的几点建议》,局办公会议自然是全票通过,然后形成正式文件,上报市政府有关部门。
“景影,我要为地锦口占一首诗--《咏护墙植物地锦》:地锦铺荫绿满墙,万家安乐笑炎凉。
最珍春雨潇潇夜,叶叶歌吟湿舞裳。
”这回轮到景影喝彩了:“好.言近而旨远。
可叹我无诗才,不能唱和。
但愿这个报告能得到领导的认可,并大力推广,则为大幸。
”报告呈上去几个月了,如泥牛入海无消息。
山海经:拓宽环保意识和对自然的尊重
山海经:拓宽环保意识和对自然的尊重简介《山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著作,描绘了丰富的山川地理、生物种类和神话传说等。
其内容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包含着拓宽人们环保意识和对自然的尊重的深层含义。
拓宽环保意识环境破坏与生态危机《山海经》中记载了众多大自然景观、动植物的描述,同时也显示出古人对环境变迁和生态破坏的警示。
近现代以来,人类活动加剧了环境破坏和生态灾难,需要借鉴《山海经》中所展示的景观和物种多样性以及珍惜此刻的环境,以拓宽人们对于环保的认识。
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山海经》中所描绘的奇异生物与自然景观传达出一项重要信息:自然界是一个复杂而精妙地维持着生态平衡的系统。
只有当我们尊重并合理利用这个系统时,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使得人们更加强调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采取合适的措施来维护生态平衡。
对自然的尊重神话传说中的典范《山海经》中记载了很多与神话有关的故事,其中一些表达了尊重自然、敬畏天地万物的思想。
通过这些故事,人们可以深刻领悟到对于自然界应该心存敬畏和感恩之情。
我们应当学会从神话传说中汲取智慧,并在现实生活中注重保护、爱护和维护自然。
当代意义《山海经》虽属于古代文献,但它所表达的尊重自然和珍视大地的观念却与我们当代拓宽环保意识紧密相关。
如今,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物种灭绝等问题对人类带来严峻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回归到古代睿智之中,修复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结语《山海经》作为一部古代文化经典著作,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还蕴含了拓宽环保意识和对自然的尊重的深刻意义。
通过认真研读和理解《山海经》,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环境问题,拓展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并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美好、可持续的未来。
古人的环保意识(13)
最适合儿童听的故事古人的环保意识保护环保境,已经成为今人的共识,但这种意识,我国的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
北魏的《<齐民要术>序》上有这么一段叙述:樊重性情温和厚道,做事情很讲究法度。
他们家三代没有分家,财物共有,但子孙都相互礼敬,家里常常像官府一样讲究礼仪。
樊重经营家里的产业,也非常得法,十分注意节约;他使用仆人、佣工,能够人尽其用。
所以家里能够上下同心合力,财产和利润每年都能成倍增长。
以至于后来拥有田地三百余顷。
樊重家所建造的房舍都是层楼高阁,四周有池塘水渠灌溉。
樊重家还养鱼、养牲畜,乡里有穷困紧急的人向他家求助,樊重一般都满足他们的请求。
樊重曾经想制作家具,他就先种植梓树和漆树。
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这也太迂了吧。
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成材了,而且这个先种树后使用的做法,使梓树和漆树越来越多。
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梓树和漆树。
樊重由于治家有方,钱财积累至成千上万。
他成了天下巨富,便经常周济本家同族,施惠于乡里。
樊重的外孙何氏,兄弟之间为一些财产而争斗,樊重为他们的行为感到羞耻,索性送给他们两顷田地,来解决他们兄弟之间相互愤恨和诉讼。
本县的人都称道樊重的行为和品德,将他推为三老。
樊重在八十多岁的时候去世,他平素所借给别人的钱财多达数百万,他在遗嘱中安顿子女们将那些有关借贷的文书契约全部烧掉。
向他借贷的那些人听说后都感到很惭愧,争先恐后地前去偿还。
樊重的孩子们都谨遵父亲的遗嘱,一概不肯接受。
复旦中学语文组退休教师陆增堂编2012 6 21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译文】同样在世为人,品行高低各个不相同。
跟着潮流走的普通俗人很多,而有仁德的人却很稀少。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译文】真正品行高尚的人,人们都心存敬畏。
因为仁者说话时直言不讳,也不阿谀奉承。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译文】能够亲近品德高尚的仁者,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
与仁者亲近,德行就会一天比一天增进,而过失就会一天比一天减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带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带答案)一、课内阅读。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
①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②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1.丁香结指的是___________,象征着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①采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说说你对画线句子②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引用“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有何作用?()A.通过赏花激发了作者浓浓的诗情画意。
B.引出下文,为下文作者的抒情做铺垫。
C.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展开丰富想象的空间。
二、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敬畏规则①一位出国探亲回来的女士,向我说了这么一个见闻。
一次,她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公交站台等车。
等车的有十几个人,人们很自觉地排起了队。
排在她前面的是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
大概他有些口渴了,就跑到路边一个自动售货柜上买了一瓶饮料。
就这短短一会儿工夫,又来了几个人排在了队伍后面。
那小男孩过来后,径直站到了队伍最后面。
我看见了,就招呼他排到我前面来,因为他刚才排在我前面的。
小男孩摇摇手,羞涩地笑道,不啦,我刚才脱离了队伍,如果再排在那里,这是不符合规则的。
②这位女士不无感慨地说道,一个小孩在他脑海里,规则意识已根深蒂固,没有任何纪律和约束,完全是一种自觉行动。
刘绍义《古人的环保》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人的环保刘绍义古人也和现代人一样,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们先从他们选择住宅建筑上来看,就知道他们对环境卫生的重视了。
《释名》说:“宅,择也。
择吉处而营之也。
”《博物志》上也说:“居无近绝溪、群冢、狐蛊之所,近此则死气阴匿之处也。
”古人在建造房屋以前,都要看看周围的环境有没有被污染,符不符合卫生条件。
其次,古人对水源非常重视,自古中国就有句老话,叫“千里不唾井”。
《周易》上说,为了防止地下污物渗入井内,就用瓦甓修井,叫做“井甃”;《说文解字》上说,为了防止地面污物流入井内,人们便在井口安装木阑,叫做“井榦”。
不仅如此,古人食用的井水中还不能有淤泥,《周易》卦象辞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王弼注云:“井泥而不可食,则是久井不见渫治者也。
久井不见渫治,禽所不向,而况人乎?一时所共弃舍也。
”所以井要一年一淘洗,一年一清理。
《后汉书》中则有夏至日“浚井改水”的记载,也说明了古人对水源要求严格。
对影响人类健康、传染疾病的老鼠和苍蝇、蚊子、虱子等害虫,古人也是不遗余力地设法消除之。
《诗经·豳风·七月》里已有“穹窒熏鼠”的记载,说明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知道在房子里有老鼠窟窿的地方要用土塞住,如果老鼠藏匿在里面,就要用火把它熏出。
《韩诗外传》记载,晏子对齐景公说:“社鼠出窃于外,入托于社。
灌之恐坏墙,熏之恐烧木。
”这又说明古人消灭老鼠的方法,除了用火熏,还会用水灌。
至于苍蝇、蚊子和虱子,古人也是用烟熏、用灰呛。
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石灰,但人们已经知道用蜃灰涂墙、洒地,蜃灰与现在的石灰在消毒和杀虫方面,作用相同。
《周礼》记载:“掌除墙屋。
以蜃灰攻之,以灰洒毒之。
”郑注:“除墙屋者,除虫豸藏逃其中者。
蜃,大蛤也。
捣其炭以坋之,则走;淳之以洒之,则死。
”北宋刘延世的《孙公谈圃》中,详细记录了用艾熏蚊子的方法,“泰州西溪多蚊,使者行按左右,以艾熏之”。
厕所也是环境卫生的大事,人要吃喝,也要拉撒,所以古人对厕所的清洁和卫生,非常重视。
2023年山东济南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年山东济南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6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伟大的革命精神给予我们心灵丰富的滋养:南湖的红船开辟了民族的新航道,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锻造了民族的坚韧.不拔,延安窑洞里的灯火点(rán)了民族胜利的希望,两弹一星的光芒辉映了民族的奋发图强……伟大的革命精神激荡人心,(cuī)人奋进。
新时代青年身处历史洪流,应有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志气,做中华民族脊梁的骨.气,常补精神之钙,时时掸.去思想之尘,以赤诚之心立报国之志,甘做一颗永不懈(dài)、永不生锈的(luó)丝钉,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崭新业绩.。
1.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韧rènB.骨gǔC.掸dǎnD.绩jī2.文段拼音处依次应填写的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燃摧怠摞B.燃催怠螺C.然摧殆螺D.然催殆摞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五四”运动以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种种新思想,引起了进步青年极大的兴趣。
B.王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在座的听众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
C.辩论赛上,观众热烈的掌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参赛队员们越战越勇。
D.河水川流不息....,在狭窄的河道中汹涌着,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大海奔去。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个人只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本质和价值。
B.衡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要看此产业能否提供更多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产品。
《古人的环保意识》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古人的环保意识》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古人的环保意识
环境污染或许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环境保护则是古往今来永恒的话题。
中国古代就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很多方面都体现出古人强烈的环保意识。
传说从五帝时起,国家就设置了虞、衡机构。
虞、衡就是专门负责环保工作的。
据史料记载,舜帝时代,为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舜任命了九官二十二人,其中之一便是虞官伯益。
伯益负责管理草木,治理山泽。
这人很了不起,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还喜欢狩猎,喜欢与鸟兽打交道,谙熟鸟语兽习,把“驯养鸟兽”作为业余爱好。
到了大禹时代,伯益又协助大禹治水、开垦种植、熟化土地等。
南方的水稻就是从那时开始大面积种植的。
衡是虞的下设单位,它的工作比较具体,有林衡、川衡等。
林衡负责巡视山林,植树造林,调拨护林人员和相关物资,还负责实施对相关人员的奖罚;川衡主要整治江河湖泊,保持水系畅通,既要抗旱,又要排涝。
林衡和川衡在虞的领导和协调下,还要进行一些合作,譬如养山涵水、导流山洪等。
中国古代环保法令多以诏令、礼、律、禁令等形式下达。
其中诏令毫无疑问是国家法律,不得违抗。
礼多是民间的约束或叫规约,律和禁令可能是地方政府颁布的,也可能是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
“春三月,山林不登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gǔ,捕鱼的网),以成鱼鳖之长。
”据说此禁令产生于大禹时代,最迟也在先秦。
这和今天实施的季节性封山育林、江河禁捕如出一辙。
《礼记》里的规定就更加具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中国古代的环保意识及其现代价值
者, 虽有唯物与唯心之分, 理学与心学之别, 但是他们
一般都认为 , 天地是万物和人的养育者 , 人与万物同为 一体 , 的行为应 当遵奉天时 , 法天地 。 人 效
道家学派创始人煮子与儒家尊天地为万物之母的
观点有所不同, 他认为“ 是先于天地而生的万物本原。 道” “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 j 7 [ 又说 :“ 人法地 , 地法天, 天法道,
汉代董仲舒认为, 地 、 天、 人所处的地位作用虽然不
同, 但三者是“ 合而为一” “ 的, 天人之际, 合而为一” 。闭
由此看来在中国古代儒道等各学派的思想中尽管他们对宇宙本原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在天人关系天人合一的问题上却并无异议天人合一构成我国古代环保意识的哲学前提和基础成为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
夫教货 0 0 年月 上 刊 料2 8 ”号 旬
中国古代 的环 保 意识及 其现代 价值
黄宝权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 开封 47 0 1 5 )
摘 要 : 随着近代 工业化 的发展 , 世界 范 围 内的环 境 问题 正 日益 凸显 。各个 国家都在努 力地探 索 问题 解 决的方案。对此 , 我们的古人早 已有所关注并提 出 了许 多有价值的观点 , 其间蕴涵着非常丰富的环保意识 。若 对此加 以发掘 和反 思 , 于当今和谐环境 的构 建 , 对 将提 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 词 : “ 天人 合 一” 儒 学 道 学 价 值 当前 , 发展 是全世界共 同关 注的重大 问题 , 而人类 生存 环 境 问题 也 在 随着 经 济 的发 展 正 日益 突 出 和严 重 。这个 问题 已引起全世界人 民的共同关注 , 大家都在 做 着同样 的思考 : 能不能既保持 良好 的生态环境 , 又保 持经济的持续 发展 ,给人类创造一个舒适 的生 态环境 呢?而发掘 和整理古代环保思想 以为今 日世界之 所用 , 成为 中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众所周知 ,导致 目前全球性环境危机的原 因是非 常复杂的 , 它不仅是个 环境保护 的科学技术问题 , 重 更 要的是个环境观问题 。在这方面, 中国传统的环境思想 意识 , 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 、 天人合一” 将“ 哲学观视为人类生存之道 我 国古 代 的环保 意识 是 建 立 在 古人 “ 天人 合 一 ” 的 哲学 观基础之上的。 国许多的古代文献都表达 了同样 我 的一种朴 素 的观点 : 作 为 自然界 的“ ” 天地 ” 先 于 天 或“ , 合理性在于从整体 、 系统 的角度处 理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 视人与 自然为息息相通 、 密切相关 的关系 , 人的环境会 引起 自然环境的变迁 ,自然环境的变化教人 “ 以察时 变”最终实现和谐一体的天人关系。这种思想对于今 , 天 面 临全 球性 环境 危机 而需 要重新 审视 人 与 自然关 系 的现代人具有重要 的启发 。 宋 代 张 载是 中 国古 代 思 想 史上 第 一 个 明确 提 出 “ 天人合一 ” 观点 的学 者 。他说 “ 儒者 则 因明至诚 , 因诚 至明 , 故天人合一。 叫 ” 宋儒程颐指出 : “ 仁者 以天地万物 为一体。” 明代王阳明也指出: “ ] 5 [ 风雨露雷 日月星辰禽 兽草木 山川土石 , 与人原是一体 。 圈中国古代的儒家学 ”
古人的环保意识阅读附答案
古人的环保意识阅读附答案 环境污染或许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环境保护则是古往今来永恒的话题。
中国古代就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很多方面都体现出古人强烈的环保意识。
传说从五帝时起,国家就设置了虞、衡机构。
虞、衡就是专门负责环保工作的。
据史料记载,舜帝时代,为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舜任命了九官二十二人,其中之一便是虞官伯益。
伯益负责管理草木,治理山泽。
这人很了不起,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还喜欢狩猎,喜欢与鸟兽打交道,谙熟鸟语兽习,把驯养鸟兽作为业余爱好。
到了大禹时代,伯益又协助大禹治水、开垦种植、熟化土地等。
南方的水稻就是从那时开始大面积种植的。
衡是虞的下设单位,它的工作比较具体,有林衡、川衡等。
林衡负责巡视山林,植树造林,调拨护林人员和相关物资,还负责实施对相关人员的奖罚;川衡主要整治江河湖泊,保持水系畅通,既要抗旱,又要排涝。
林衡和川衡在虞的领导和协调下,还要进行一些合作,譬如养山涵水、导流山洪等。
中国古代环保法令多以诏令、礼、律、禁令等形式下达。
其中诏令毫无疑问是国家法律,不得违抗。
礼多是民间的约束或叫规约,律和禁令可能是地方政府颁布的,也可能是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gǔ,捕鱼的网),以成鱼鳖之长。
据说此禁令产生于大禹时代,最迟也在先秦。
这和今天实施的季节性封山育林、江河禁捕如出一辙。
《礼记》里的规定就更加具体,什幺时候可以伐木,什幺时候可以捕鱼,什幺时候可以网鸟,什幺时候可以逮兽件件桩桩说得清清楚楚。
不仅定性,而且量化;不仅制约黎民百姓,皇家也不例外,违者必究。
《荀子.王制》更是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的先进理念,如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
保护环境古已有之 古人是怎么保护环境的?
保护环境古已有之古人是怎么保护环境的?目录:1.引言2.古人保护环境的方法2.1.节约资源2.2.清洁环境2.3.关注自然生态3.现代人继承古人的环保智慧3.1.节约能源3.2.废物处理3.3.倡导可持续发展4.结论5.附件1.引言保护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而这一价值观与行为并不是现代才出现的,古人在保护环境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值得称赞的努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人的环境保护智慧,并探讨如何将其传承至现代。
2.古人保护环境的方法2.1.节约资源古人注重节约使用各种资源。
他们以生态平衡和自然循环为基础,减少浪费。
例如,古代农耕文明中的水利工程,旨在充分利用水资源,避免水的浪费。
2.2.清洁环境古人注重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城市中的街道、庭院和房屋保持整洁,不随意乱丢垃圾,尽力保持环境干净和健康。
2.3.关注自然生态古人尊重自然,注重生态保护。
他们崇尚山水之美,避免破坏自然资源。
古代文人墨客在写诗作画中,常描绘自然景致,弘扬绿色环保意识。
3.现代人继承古人的环保智慧3.1.节约能源现代人应该发扬古人的节约能源的精神。
通过合理使用电力、燃气等能源资源,减少浪费,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3.2.废物处理现代社会产生大量废物,因此处理废物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可以学习古人将废物进行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方法,如分门别类的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
3.3.倡导可持续发展古人注重生态平衡的观念,现代人也应该注重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倡导绿色产业、低碳生活和环保意识的普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结论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可以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灵感,将环保的理念和行动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地球。
5.附件本文档附带文件:古人保护环境的相关资料和研究文章。
附录:1.法律名词及注释:- 生态平衡:指在某个区域内,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 可持续发展:指经济发展符合当前需求,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专题01 综合训练一+作文写作指导-语文七年级升八年级暑假无忧衔接
专题01 综合训练一+作文写作指导(带答卷)【01八上新知早点拨】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重点注释】①薄暮:傍晚。
薄,接近。
②徙倚:徘徊。
③犊:小牛。
这里指牛群。
④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⑤采薇:采食野菜。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主旨】全诗通过描写田园风光,抒发诗人孤独、彷徨之情。
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2.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02基础知识典题练】1.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两个月来,这个盗窃电动车的犯罪团伙气焰嚣张、锐不可当....,但在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被彻底摧毁了。
B.王教授为了钻研这个课题,殚精竭虑....,废寝忘食。
C.他进来的时候,看见老师正在一丝不苟....地批改作业。
D.在农村的年集上,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这一合作倡议不仅迅速得到国际社会关注,并且业已形成大量的合作机会。
B.通过观看央视播放的《记住乡愁》节目,使我对中国乡村及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C.本月首飞的C919大飞机是我国按照适航审定要求和主流市场标准自主研发的首款干线客机。
D.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探究下面一段话中蕴含的物候规律。
山下还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
山岚云气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
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
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
在自然生态上,从山脚到山巅历经了从热带到温带再到寒带的三级转换,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景观。
——吴功正《阿里山纪行》4.综合运用建国七十周年来临之际,学校准备举办以“天下家国”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1)“经典诗词”朗诵会为《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的朗诵选配一支背景曲,根据下列名曲的曲风、旋律或节奏介绍,选配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①《平沙落雁》,曲风静美舒缓,优美动听。
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六)(含答案)
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卷(六)(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积累·勤俭美德(共21分)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里,劝人勤俭的俗语、谚语等数不胜数。
勤俭是个人独立于世,学有所成的品质;更是民族生生不息,延绵发展的精魂。
(一)勤俭之重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国家、世界 A._____要想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做到B.____勤俭节约。
唐太宗曾说:“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的确如此,试想,若是秦二世能善待六国之人,不贪图享乐,奢靡浪费,秦朝又怎会二世而亡C.____反过来说,朱子把“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作为“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治国”作为“治国”的经验。
试想,他们若不是能够做到勤俭节约,心系百姓,又怎么会被后人所称sòng()?由此可见,勤俭节约于个人,于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勤俭节约。
1.阅读以上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1)奢靡()(2)称sòng()2.请在以上文段中的A、B、C处填人恰当的标点符号。
(3分)(二)勤俭之根从唐代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到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到我国领导人提出的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勤俭节约贯穿于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
3.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2分)(1)来之不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源远流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与以上文段内容最相吻合的两句组成一副对联,按上下联顺序填写。
2023年初中语文阅读原创说明文
目录11.科技施“魔法”废弃塑料变成宝刘福来(命题点:标题作用→将科技当作人来写,生动有趣,可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①小到一根吸管、大到一辆汽车,塑料制品已融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迄今为止....,(命题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迄今为止”在时间上进行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全球共生产了近100亿吨塑料,只有大约10%被回收,剩余的则被焚烧、丢弃在垃圾填埋场或自然环境中。
(命题点:说明方法→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更加具体准确)②由于塑料本身具有很强的化学惰性,在自然条件下至少需要数百年才能完全降解,导致废弃塑料在自然环境中不断积累,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传统的塑料填埋方法占用大量土地资源,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并对土壤、水资源、大气等造成二次污染。
全球每年有一千万吨的废弃塑料流入大海,给海洋生物造成致命威胁。
此外,塑料制品工业生产全生命周期消耗石油占全球石油总量的8%,到2050年,塑料制造业预计将消耗全球约20%的石油资源,大量的废弃塑料也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因此,塑料的回收利用迫在眉睫。
③目前,废弃塑料的回收主要依赖于物理回收,但是物理回收存在处理的塑料种类有限、处理不彻底、利用率低和附加值低等不足之处,同时受技术条件限制,再生塑料品质劣化,只能降级使用,最终仍将被丢弃,这种方式被称为降级回收。
(命题点:文意理解→物理回收在处理废弃塑料时的局限性)相比之下,化学回收法则在化学或生物酶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断链反应,将废弃塑料聚合物解聚为单体,这些单体小分子既可用作制备其他化学品的原料,又可以被循环利用重新聚合为塑料,为废弃塑料循环利用提供开创性的解决方案。
(命题点:说明方法→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更加直观具体)但是目前的化学回收以热催化为主,通常需要消耗大量的热能,造成严重的碳排放,同时会释放多种有毒有害气体。
因此,迫切需要发展新型、可持续的废弃塑料化学回收策略。
④近来,电化学催化技术逐渐成为纳米材料和能源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精品】六年级上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人教新课标
【精品】人教新课标版六年级上语文同步阅读15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静静地等待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
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
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经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
没有了动物,人类会怎样?如果所有的动A .设问句B .疑问句C .反问句4.对每段的主要意思,请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5.“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其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静地等待①西藏在我心目中是个神秘的地方,一直让我魂牵梦绕。
一次,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里。
这里的天湛蓝湛蓝,洁净如洗,脚下的雪域高原是一片圣洁的土地。
②我们的向导是位名叫扎达嘎仁的小伙儿,浑身上下透着一股机灵劲儿。
他二十多岁,开着一辆绿色的吉普车。
一路上,他不停地为我们介绍西藏的风土人情、地域风光,时不时为我们哼唱一段韵味十足的藏族小曲。
透过车窗,圣洁的雪上女神似乎在向我们招手,洁白的积雪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幻着艳丽的色彩,我似乎进入了一个魔幻般的梦境。
③突然,一个急刹车。
我不由得大喊出什么事啦嘘扎达嘎仁将食指靠近嘴唇示意我别出声然后,伸手指向公路一侧。
只见一群群藏羚羊从远处赶来,聚集到公路旁边,大约有四五百只。
扎达嘎仁向我们介绍,这些藏羚羊大部分都有身孕,它们是想穿过公路,到藏北一个叫色林错的地方去。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一、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并背诵全文。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王道”主张的一个方面,其具体内容是什么?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孟子的主张有什么区别?2.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背诵课文主要是积累语言材料。
参考答案:1.第一个问题。
“王道”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具体内容是:顺应农时,使民生有保障,并进而对他们实行伦理道德教育。
也可用文中的话回答。
第二个问题。
孟子认为梁惠王没有解决人民生老病死的基本生活条件,不能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实质上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没有区别,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这与孟子施仁政、行王道有本质的区别,相差甚远。
2.孟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
佛学院期末考试试题
佛学院期末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俗语指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方言俗语是与书面语言相对的地方口语。
清人冒春荣《葚原诗说》云:“用字宜雅不宜俗,宜稳不宜险,宜秀不宜笨。
”这段话反映了古人作诗的基本态度。
但是古代许多大家都曾将方言俗语入诗,自有其审美价值。
②存真,切合语境。
方言俗语之“俗”不是粗俗,而是民俗。
民俗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反映民俗的诗歌会采用方言俗语。
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百里不逢人,角角雄雉鸣。
”唐人李廓《鸡鸣曲》:“星稀月没上五更,胶胶角角鸡初鸣。
”古人认为“角”音谷,正是模仿鸡的叫声。
③求异,打破常规。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句法欲老健有英气,其间用方俗言为妙。
”数物为个,是为俗语,而杜诗屡用,如:“峡口惊猿闻一个”“两个黄鹂鸣翠柳”“却绕井边添个”。
不用常规语用俗语,如异军突起。
④诗用方言俗语是有条件的。
首先要提炼,熔化口语。
罗大经《鹤林玉露》:“杨诚斋云:诗固有以俗为雅。
然亦须经前辈镕化,乃可因乘。
”所谓熔化,就是将过于土俗的词语进行加工。
钱钟书先生对“诚斋体”也有精彩的评述:“杨万里对俗语常谈还是很势利的,并不平等看待、广泛吸收,而是只肯挑选牌子老、来头大的口语……他用的俗语都有出典,是白话里比较‘古雅’的部分。
读者只看见他潇洒自由,不知道他这样谨严不马虎,好比我们碰见一个老于世故的交际家,只觉得他豪爽好客,不知道他花钱待人都有分寸,一点儿不含糊。
这就像唐僧寒山的诗,看上去很通俗,而他自己夸口说:‘我诗合典雅’,后来的学者也发现他的词句‘涉猎广博’。
”⑤其次,布局上要巧作安排。
使用方言俗语也要考虑到不同题材。
常见俗语用于五七言古体则可,若能用之近体,乃见笔力。
唐人于濆《送戍客南归》诗云:“北别黄榆塞,南归白云乡。
孤舟下彭蠡,楚月沈沧浪。
为子惜功业,满身刀箭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的环保意识说明文阅读原文及答案《古人的环保意识》说明文阅读原文
环境污染或许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环境保护则是古往今来永恒的话题。
中国古代就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很多方面都体现出古人强烈的环保意识。
传说从五帝时起,国家就设置了虞、衡机构。
虞、衡就是专门负责环保工作的。
据史料记载,舜帝时代,为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舜任命了九官二十二人,其中之一便是虞官伯益。
伯益负责管理草木,治理山泽。
这人很了不起,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还喜欢狩猎,喜欢与鸟兽打交道,谙熟鸟语兽习,把驯养鸟兽作为业余爱好。
到了大禹时代,伯益又协助大禹治水、开垦种植、熟化土地等。
南方的水稻就是从那时开始大面积种植的。
衡是虞的下设单位,它的工作比较具体,有林衡、川衡等。
林衡负责巡视山林,植树造林,调拨护林人员和相关物资,还负责实施对相关人员的奖罚;川衡主要整治江河湖泊,保持水系畅通,既要抗旱,又要排涝。
林衡和川衡在虞的领导和协调下,还要进行一些合作,譬如养山涵水、导流山洪等。
中国古代环保法令多以诏令、礼、律、禁令等形式下达。
其中诏令毫无疑问是国家法律,不得违抗。
礼多是民间的约束或叫规约,律和禁令可能是地方政府颁布的,也可能是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
春三月,山林不登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gǔ,捕鱼的网),以成鱼鳖之长。
据说此禁令产生于大禹时代,最迟也在先秦。
这和今天实施的季节性封山育林、江河禁捕如出一辙。
《礼记》里的规定就更加具体,什么时候可以伐木,什么时候可以捕鱼,什么时候可以网鸟,什么时候可以逮兽件件桩桩说得清清楚楚。
不仅定性,而且量化;不仅制约黎民百姓,皇家也不例外,违者必究。
《荀子王制》更是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地联系
起来,形成了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的先进理念,如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这些规定,并非哪一朝代所有,而是各朝各代都以国家的法律形式诏令天下,如秦代的《秦律田律》、宋代的《宋大诏令集》等。
中国古人环保意识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古人崇尚自然,自给自足,不轻易杀生;二是国家颁发律令,主导环保,促进了民间的环保习惯的形成。
(文/包光潜有删改)
《古人的环保意识》说明文阅读题目
6.下列对全文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介绍中国古代的环保机构。
B.介绍中国古代的环保法律。
C.介绍中国古人的环保理念。
D.介绍中国古人的环保意识。
7.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舜帝时代,虞官伯益负责管理草木,治理山泽,又协助大禹治水。
B.林衡和川衡工作比较具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不干涉。
C.中国古代的一些环保法令,体现了保护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的先进理念。
D.古人环保意识的形成,完全建立在古人崇尚自然的思想基础之上。
8.依据文本内容判断,下列不能证明古人重视环境保护的一项是
A.为解决人口膨胀问题,西汉政府向西北迁徙了70万人,大片森林变成了农田。
B.《礼记曲礼》中规定:大夫不得整群地猎取鸟兽,士子不得捕猎幼兽。
C.《旧唐书》中记载:凡是打渔捕猎的活动,要按照当令时节进行。
D.唐代设置了虞部郎中、员外郎等职,主要负责京城绿化等工作。
《古人的环保意识》说明文阅读答案
6、D
7、C
8、A
关于开展全省新一轮职称信息化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
全省各相关单位:
根据全省职称工作安排,现将全省新一轮职称信息化申报评审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1.本次申报人员学历年限、任职(聘任)年限、业绩成果截止时间均为2017年12月31日。
2.申报人员须满足现行相关系列专业级别评审条件。
3.考评结合系列、评聘结合系列以及特殊人才认定系列仍按原渠道申报。
4.申报人员为省内企事业单位现在编、在职、在岗人员。
二、申报方式
登录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
或吉林省职称管理系统。
三、申报程序
1.个人申报。
申报人员按要求在网上填报相关材料后,上传电子材料报单位审核,并生成《吉林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吉林省专业技术资格一览表》及《吉林省专业技术资格公示表》纸质材料各1份。
2.单位审核。
由各单位对申报人员的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公示,按程序逐级上报审核。
3.评委会受理。
省人社厅将按照系列、专业和级别关系分配至相关评委会办事机构,并以以短信或邮件的方式通知申报人受理等相关情况。
4.组织评审。
评委会办事机构按照评审权组织答辩评审。
5.结果公示。
由评委会办事机构和省人社厅对通过人员在申报系统中进行集中公示。
四、时间要求
申报截止时间为2019年6月10日。
五、有关说明
1.高度重视。
请各相关单位高度重视本次职称申报工作,将相关政策、时间要求、申报方式等及时传达到有关申报人员,并严格按照申报程序、材料要求、政策规定做好政策解读和保障服务工作。
2.收费情况。
按照吉林省物价局、吉林省财政厅《关于同意调整全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费标准的复函》(吉省价收〔2011〕104号文件执行,具体收费方式和地点按照各评委办事机构通知要求执行,相关通知请在吉林省职称管理系统中查询。
3.政策咨询。
为方便各单位和申报人员及时便捷了解相关政策,专设职称政策和技术咨询服务电话。
具体如下:
职称政策咨询电话:
软件技术服务电话:
软件技术服务咨询QQ号:
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9年4月28日附件:1.申报2018年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时间要求对照表
2.吉林省职称信息化申报操作流程图错误!未指定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