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 长度单位教案 沪教版

合集下载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千米的含义和大小;2.熟练掌握千米与米的换算;3.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千米的概念,了解距离的远近。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和换算;2.教学难点:理解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

教学准备1.教材:《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2.工具:黑板、彩色粉笔、尺子、橡皮擦、千米、米。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写下单位制的概念,并且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长度的单位:米。

学习新内容(30分钟)1.认识千米放在课桌上的一条千米长的绳子,让学生体会一下千米的长度,并且引入千米的概念。

介绍一下千米的定义和符号“km”。

2.千米与米的换算引入千米和米的换算关系:“1千米=1000米”,并且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将不同长度的绳子剪成若干段长度为1米的小绳子,“1千米”应该是有多少个长度为“1米”的小绳子组成的。

让学生算一下:1000÷1=?3.千米的应用讲述使用千米测量距离的例子,比如从学校到市政府的距离是40千米,然后通过分组练习“小组非比赛性比赛”,让学生通过组内合作互相检验完成题目。

拓展(10分钟)列举一些“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千米的应用。

小结(5分钟)请几名学生回答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问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课后作业1.计算“8千米”等于多少米;2.补全下面表格,并画出对应长度的图形。

物品饭店到家的距离家到公园的距离汽车800米公交车1千米步行3千米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认识和了解千米的概念和换算,又通过小组内比赛的方式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但是这种授课方式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在后续调整中采取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比如图片、视频等,以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千米的认识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千米的认识

千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生活情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体的长度。

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长度的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2.能力目标:借助于生活素材,使学生体会到长度单位的重要价值。

让学生在观察、间接体验、联想的过程中,感受体验长度观念的建立。

3.情感目标:在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长度单位学习的意义;体会标准的意义;比较的意义。

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通过生活情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教学难点:通过多角度、多渠道,体验1千米的长度,建立实际观念上的1千米。

课前准备:1.安排所有学生亲自在操场上步行100米,并记录下所用步数及时间。

2.安排所有学生在操场上走2000步。

3.录像4.10米长的毛线绳(每人一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1.出示铅笔盒。

孩子们,你们知道它大约长20(厘米),我们用什么工具测量呢?黑板长大约有3(米),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测量呢?如果我要从北京到上海,那又有多长呢?出示课件,从北京到上海大约有1463000米。

读一读这个数字,怎么读的那么慢呀?(数太大了)看来像这种特别长的距离,我们还用米来做单位读起来比较麻烦。

那怎么办呢?我们需要用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2.千米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用英文字母km表示,而在我国千米也可记作公里。

3.孩子们,你们在哪里见过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呀?(出示课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对于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呢?(1千米有多长?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有什么关系?……)2.老师跟大家一样,对千米也非常感兴趣。

但其中最感兴趣的就是,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3.体验。

体验一:孩子们,你们一庹的长度约为1米。

那多少个学生手拉手之后的长度是1000米呢?咱们学校有七百多人,大家一起手拉手还不到1000米呢!你们有什么想说的?(人太多了,1000米的距离太长了)(板书:1000米=1千米)读一读追问:“千米”中的“千”相当于1000的几个“0”?1000中的几个“0”相当于一个“千”?体验二:下面,我们来进行个绕毛线的比赛。

三年级上册数学米与厘米_教案1沪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米与厘米_教案1沪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米与厘米_教案1 沪教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给大家教授的是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米与厘米》这一章节。

我们会深入探讨长度单位米与厘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通过实例来掌握如何运用这两个单位进行长度测量和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米与厘米的概念,明确它们在长度测量中的作用。

2. 掌握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 能够运用米与厘米进行实际长度测量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米与厘米的概念,明确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运用米与厘米进行实际长度测量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米尺、教学PPT学具:练习本、尺子、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观察教室的长度,用眼睛估算课桌的长度,然后用尺子实际测量,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2. 米与厘米的定义:通过PPT展示,讲解米与厘米的定义,让孩子们明确它们在长度测量中的作用。

3. 米与厘米的换算关系:讲解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孩子们能够熟练进行换算。

4. 实例讲解:以教室的长度为例,讲解如何运用米与厘米进行长度测量和计算。

5. 随堂练习:让孩子们自己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并用米与厘米进行计算。

6. 作业布置:让孩子们测量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并用米与厘米进行计算。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米与厘米的定义2. 米与厘米的换算关系3. 实例讲解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用米与厘米表示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2. 请用米与厘米表示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

答案:1. 教室的长度为8米,宽度为6米,高度为3米。

2. 根据各自的家到学校的距离进行填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孩子们是否掌握了米与厘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2. 孩子们在实际测量和计算中是否存在困难?拓展延伸:1. 探索其他长度单位,如千米、毫米等。

2. 运用米与厘米进行更复杂的长度计算。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选择让孩子们观察教室的长度,并用眼睛估算课桌的长度。

米与厘米(说课稿)-三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米与厘米(说课稿)-三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米与厘米(说课稿)- 三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一、教学内容分析1.1 教材内容《数学》(上册)教材中,第一章“长度单位”中,主要涉及米与厘米的概念和转换。

1.2 知识点分析1.了解“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2.学习“米”和“厘米”的转换方法,能够使用相关的换算方法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1.3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成以下目标:1.学习并掌握“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的概念。

2.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比较。

3.掌握“米”和“厘米”的转换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

4.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了解“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的概念及其大小关系。

2.学习“米”和“厘米”的转换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

2.2 教学难点1.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转换方法。

2.能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1.引入学生平时所用的长度单位,如“尺子”、“米尺”,让学生通过感官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差别。

2.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是否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大小关系。

3.2 教学内容的讲解1.用教材上的图片向学生展示“米”和“厘米”的概念,并讲解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

2.通过使用比例尺向学生解释“米”和“厘米”的转换方法,并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对转换方法进行巩固。

3.3 练习1.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为例,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米”和“厘米”进行换算。

2.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练习题,并及时纠正错误。

3.4 总结1.向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检测他们是否理解掌握了“米”和“厘米”的计算方法。

2.梳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明确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难点问题。

四、教学反思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长度单位是一项非常基础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导入环节注重了感官认识,使学生通过视觉和触觉等方面对所学内容有直观感受。

分米的认识-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分米的认识-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分米的认识-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度单位分米。

2.学习分米与米的换算。

3.掌握使用标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4.学会巧用比较符号<、>进行长度大小的比较。

二、教学重点1.分米与米的换算方法。

2.比较符号<、>的使用。

三、教学难点1.进行比较时小数点的处理。

2.配合上下文理解比较对象。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法:通过图片、图表等视觉工具,详细阐述分米与米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2.课堂讨论法: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3.示范演示法:教师通过实物演示、标尺测量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长度单位的测量方法。

4.核对纠错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及时进行核对、纠错。

五、教学内容1. 了解长度单位分米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张标尺的图片,向学生介绍分米这个长度单位。

在介绍时,可以结合实物,比如教室的桌椅等。

通过让学生使用标尺进行测量,并教给学生如何读数,让学生对分米有更直观的认识。

2. 学习分米与米的换算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张图表,详细阐述分米与米的关系。

以及如何进行换算。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可以采用数学公式的方式,将换算过程讲解清楚。

3. 掌握使用标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标尺测量教室中的物体,教给学生如何使用标尺进行测量,并教授读数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上台演示操作方法,以加深对测量方法的印象。

4. 学会巧用比较符号<、>进行长度大小的比较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长度单位的大小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符号<、>进行长度大小的比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自己掌握使用比较符号的技巧。

六、课堂练习1.小明家门口的花坛长2.5米,小红家门口的花坛长290分米,哪个花坛更长?2.小强家的阳台长1.3米,小李家的阳台长119分米,哪个阳台更短?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结合实物、图片等视觉工具,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学习分米的认识。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数学教案一、教材分析《千米的认识》是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一个单元,主要涉及长度的概念和测量单位的认识。

本单元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较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为主线,逐步引导学生构建长度概念,认识千米作为大单位,并初步认识它与米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加深对长度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千米的概念,初步认识千米与米的关系,培养学生使用“千米”作为大长度单位的意识。

2.能够选择适当的工具进行测量,掌握精确度较低、体积较大的物品长度的测量方法。

3.初步建立长度的概念,学会使用长度比较词汇和数值比较长度。

4.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长度的理解和认识,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应初步认识千米作为大单位,掌握千米与米的转换,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完成长度测量。

2.难点:引导学生建立长度概念,提高操作精度。

通过实践操作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1.认识千米(1)讲述实际应用中长度单位的概念。

(2)观看“测量跑道长”的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千米是大长度单位。

(3)演示如何使用量尺、卷尺等工具进行长度测量,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2.千米与米的关系(1)提示学生1米的长度,问需要多少个米相加才能达到1千米。

(2)在黑板上列出1千米=1000米的式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认识1千米与1000米的关系。

(3)通过实际运用,引导学生认识千米与米的转换。

3.测量长度(1)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在教室内选择物品进行长度测量,例如:教室长凳、课桌等。

(2)对学生完成的测量结果进行分组比较,形成长度的分类意识。

(3)为学生提供一些特殊物品的长度测量题目,让学生运用已学测量方法,加深对测量单位、量具的认识。

4.较大体积物品的测量(1)结合实际应用,讲解大型物品长度测量的方法。

(2)观看水利工程施工中测量工人操作实例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测量操作。

小学数学沪教版(2024)三年级上分米的认识 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沪教版(2024)三年级上分米的认识 教学设计

分米的认识【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三年级第五册P53 长度单位【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

2、对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进行复习整理。

3、联系生活实际情况,体验长度单位的用处。

【教学重点】对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进行复习整理。

【教学难点】分米的认识。

【教学准备】课件、1分米长的吸管、课堂练习纸、纸条一、复习引入1、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讲台高约6()师:看来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合适,那怎么办?(用分米)3、(揭题)是啊,它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分米的认识。

(板书)分米的认识二、新授探究一:认识1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量感。

(一)吸管1、测量吸管的长度师:每个人桌上都有一根吸管,估一估,这根吸管有多长?2、问:想要知道它究竟有多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用直尺)师:好,请你们自己动手用直尺测量一下3、学生汇报(投影)问:上来演示一下,说说你是怎么量的?(生:先将吸管的一端对齐0刻度,再看吸管的另一端的刻度,就知道它长是10厘米了。

)问:你们是不是也是像他一样量的?4、(小结)很好!通过测量啊,我们知道了吸管的长度是10厘米。

(板书:10厘米)5、师:其实它还可以表示成1分米。

可以用英文符号“dm”来表示。

(板书:1分米1dm)我们一起来读一读6、问:你们知道厘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小结)你们真厉害!发现了1分米=10厘米。

(补充板书:1分米=10厘米还可以用英文字母表示1dm=10cm)我们一起来读一读:1分米=10厘米。

还可以说是:10厘米=1分米7、跟进练习:比较大小1厘米○1分米10厘米○1分米30厘米○2分米(二)直尺1、认识了1分米,那你们能在直尺上找到1分米吗?自己动手试一试。

(独立完成)2、学生汇报(投影演示)说说你是怎么找的?(生:从0到10厘米就是1分米)(老师拿出吸管出来比一比长度)师:不错!你们都是这样找的吗?(请不同的上来)还有吗?师:你们真会动脑筋!在直尺上找到了这么多1分米。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米与厘米》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米与厘米》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米与厘米》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米、厘米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米和厘米来度量物体的长度。

2.能够将厘米转换为米,并且能够进行相应的换算。

3.通过实际测量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测量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米、厘米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米和厘米来度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将厘米转换为米,并且进行相应的换算。

三、教学准备1.教材《沪教版三年级上册》2.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3.长度不等的物体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可以问一些问题来导入新知识,例如:你们平时见过和使用过米和厘米吗?它们有什么区别?怎样使用米和厘米来度量物体的长度?2. 学习新知识1.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了解米和厘米的概念,并观察教材中的示例。

2.教师讲解米和厘米的概念,并给予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3. 操作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并填写测量结果。

1.教师让学生拿出米尺和卷尺等测量工具,分组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并记录测量结果(单位为厘米)。

2.学生回到教室,将厘米转换为米的结果填写在纸上。

4. 讨论与总结1.学生报告自己测量的结果,并与其他组进行比较。

观察是否有组员出现转换错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2.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复习米和厘米的概念,并强调正确的转换方法和关键点。

5. 拓展练习1.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际测量练习,将测量结果转换为米写在纸上。

2.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进行较难的挑战题,例如:某物体的长度为1808厘米,将其转换为米和厘米表示。

6. 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师进行知识小结,概括本节课的要点,并布置相应的作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测量和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米和厘米的概念,并能正确使用米和厘米来度量物体的长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和理解。

但在拓展练习环节,难度较高的问题可能会挑战到一些学生的能力,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辅助指导,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读写数值单位“千米”的符号“km”。

2.能够初步认识“千米”的长度单位,并能够用“千米”来测量一些长度。

3.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自主思考,初步认识数学规律,提高数学思维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能够初步认识数值单位“千米”及其符号“km”。

2.能够通过举例子和实际操作的方式,初步认识“千米”的大小、使用和计算。

三、教学步骤1.导入活动首先,请同学们背诵“千米”的符号“km”,鼓励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千米”是什么。

2.引导探究1.向同学们展示一张中国地图,并引导他们寻找教室所在地点的位置。

然后,同学们可以用“千米”作为计量单位,度量教室所在位置与学校主楼之间的距离,并记录下这个长度。

2.同学们可以分组进行比较,看看不同组之间的距离长度是多少,“千米”是怎样帮助他们进行度量比较的。

3.学生们可以使用尺子、线段或绳索来测量所选的长度,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他们还可以自行探索如何使用“千米”来测量其它长度,并记录下这些测量结果。

3.共同总结1.请同学们分享他们所测量的长度,并回答以下问题:你们所测量的长度是否相等?如果不同,请说出原因。

是否有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2.观察所记录的长度数值,提出一些问题,例如:–“千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千米”是多少吗?–如果以“米”作为长度单位,这个长度会是多少?–如果以“毫米”作为长度单位,这个长度会是多少?学生们可以尝试用数学运算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并一起讨论每种方法的优缺点。

4.归纳总结最后,我们可以一起总结“千米”的符号及其使用方法,并回答以下问题:•“千米”是一种什么样的单位?•“千米”符号是什么?•在任何情况下,使用“千米”作为计量单位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四、课后扩展请同学们(个人或小组)研究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例如“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等。

并且,可以尝试使用“千米”作为长度单位,去比较和计算这些单位,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米与厘米-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米与厘米-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米与厘米-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米和厘米是长度的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

2.能够运用米和厘米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米和厘米的概念及换算方法。

2.能够熟练运用米和厘米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运用米和厘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5分钟)1.让学生回顾上学期学习的“厘米”的内容。

2.引入本课学习的“米”和“厘米”的概念。

2. 概念讲解(10分钟)1.讲解“米”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讲解“厘米”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3.比较和区分“米”和“厘米”。

3. 单位换算(15分钟)1.教师通过黑板上的示例,教授学生如何进行米和厘米的单位换算。

2.让学生通过练习,熟练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4. 运用实例(20分钟)1.教师出一些与米和厘米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包括长度、面积、体积等。

2.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利用米和厘米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分享,相互学习和提高。

5. 拓展练习(10分钟)1.教师出一些拓展题目,深化学生对米和厘米换算的理解。

2.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多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引入新知识、概念讲解、单位换算、运用实例和拓展练习等环节,使学生逐渐理解和掌握米和厘米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米和厘米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新知识。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米与厘米》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米与厘米》数学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米与厘米》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米和厘米的用法及其换算关系;2.学会使用米和厘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方法;3.能够解决问题,运用米和厘米来比较长度;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米和厘米的换算;2.测量长度;3.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教材:《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米与厘米》;2.教具:白板、水平尺、计量尺、各种长度不同的物品。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直观展示各种长度不同的物体(比如铅笔、书、校车等),让学生感受物体的长度差异。

二、学习米和厘米的换算1.让学生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物品长度的测量来理解;2.在黑板上绘制米和厘米的对比图;3.播放相应教学视频,在视频中,老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带领学生理解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4.让学生自行解决换算问题。

三、学习怎样使用米和厘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1.引导学生使用水平尺、计量尺等工具来测量各种实物的长度;2.播放相应教学视频,教学视频中,老师生动地展示了如何使用计量工具进行长度测量,并带领学生一起操作。

四、习题练习让学生在向导下,做一些与米和厘米相关的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技巧。

五、解决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通过使用米和厘米的知识解决问题并总结各种运用方法。

六、课堂总结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能够感受到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学习如何使用计量工具进行长度测量、掌握比较长度的方法,同时也学会了在生活中运用米和厘米的方法。

课后作业1.按照老师示范使用计量尺等工具,测量自己身上的尺寸并汇报;2.在生活中寻找米和厘米的存在,并解决一个涉及长度的实际问题;3.预习下一堂课内容:米和厘米的加减法。

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够使用米和厘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比较长度的方法,同时也学会了在生活中运用米和厘米的方法。

通过学生的练习,可以评估学生理解该知识点的程度。

对于评价学生的课程反应和学习效果,可以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成绩以及课堂互动等途径进行评价。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单位》教案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单位》教案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

2.能够测量长度,并用数码显示器的数值表示。

3.能够熟练掌握长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能灵活应用。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以及运算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长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特别是毫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2.熟练掌握数码显示器的操作方法。

3.发展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教材《长单位》的知识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和活动板书。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准备好测量器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教师出示几个不同长度的物品,如钢尺、铅笔、背包等,问学生它们的长度是多少,要求学生用米、分米、厘米等单位来表示。

随即,教师引导学生想到,“米、分米、厘米”这个单位组合是如何形成的,讲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提示学生思考怎样将它们换算。

2. 讲解新课2.1 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教师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讲解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方法,并通过黑板板书以及实物演示,使学生了解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随后,结合上述示例,引导学生自行思考,通过相除与相乘的方法,完成相邻单位间的换算。

2.2 毫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毫米与厘米的长短,让学生通过询问家长或者老师、在百度百科等渠道上查询,寻找关于毫米与厘米的换算规律,并通过教师的提示,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以上知识点运用到实际测量中。

3. 操作练习3.1 实验操作教师分小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使用各种测量器材完成实验,掌握实验方法,学会操作技巧,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3.2 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合作,结合本节课所学“毫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运用知识完成合作游戏,并在游戏中获得新的长单位换算方法。

4. 延伸拓展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在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从而把纸上实验变成生活中真实的实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点。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能运用学过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能力目标:
知道米和分米、分米和厘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会运用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3. 情感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求知欲,养成认真观察、认真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熟记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进行初步的应用。

教学方法:
实践、观察、推算、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千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千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千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千米的认识》,选自《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课程将引导学生理解千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并通过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算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千米的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长度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难点1. 正确理解和掌握1千米等于1000米的换算关系。

2. 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准确运用千米进行长度测量和估算。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千米和米的换算图示、长度测量工具(如卷尺、测量带)。

2. 学具:每组一套长度测量工具、千米与米换算练习卡。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千米的认识,如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引出千米的概念。

2. 探究活动:-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用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记录数据,并尝试换算成千米。

- 分享交流:每组汇报测量结果,讨论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 讲解与示范:- 讲解千米的概念和换算方法,通过图示和实际物品(如卷尺)直观展示1千米等于1000米。

- 示范如何在实际情境中使用千米进行长度测量和估算。

4. 练习与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换算练习卡,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 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千米换算的掌握情况。

5. 总结与拓展:- 总结千米的概念和换算方法,强调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 拓展活动:让学生课后观察周围环境,找出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包括以下内容:- 千米的定义和符号(km)。

- 1千米等于1000米的关系。

- 千米与米换算的步骤和示例。

作业设计1. 填空题:填写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

2. 实际应用题:选择一个生活场景,使用千米进行长度测量,并记录下来。

米与厘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米与厘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米与厘米(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米和厘米的定义,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准确地进行换算。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定义,并能够正确使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米和厘米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准确测量和计算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1. 米尺、直尺。

2. 各种长度不一的物品,如铅笔、书本、桌子等。

3.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示例。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长度测量场景,如测量身高、桌子长度等,引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关注。

- 提问:我们在测量长度时,常用哪些单位?今天我们要学习两个新的长度单位,你们猜猜是什么?2. 讲解米和厘米的定义- 介绍米和厘米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含义和实际应用。

- 通过示例,展示米和厘米在测量长度时的使用方法。

3. 换算关系- 讲解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

- 通过示例,让学生掌握换算的方法和技巧。

4. 实践操作- 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米和厘米测量各种物品的长度,并进行记录。

- 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测量结果,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5. 总结和讲解- 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讲解测量和计算长度的正确方法。

- 强调米和厘米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米、厘米2. 换算关系:1米=100厘米3. 测量和计算长度的方法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米和厘米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请学生用米和厘米计算一段路程的长度,如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米、厘米――用小数表示》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米、厘米――用小数表示》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米、厘米―― 用小数表示》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会以米为单位用小数表示身高,会读出以小数形式记录的身高,并说出其详细含义。

2.能力目标:经过丈量身高为题材来进行小数的初步认识。

3.感情目标:联系生活实质状况,体验长度单位的用途。

教课要点:会以米为单位用小数表示身高。

教课难点:会读出以小数形式记录的身高,并说出其详细含义。

教课准备:教课课件教课过程:一、情形导入师:老师想知道你们的身高是多少?我们应当怎么办呢?生:能够估测;能够用尺进行丈量。

师:好,此刻我请几个同学来丈量一下。

谁愿意先来丈量?请一名学生登台来丈量,其余学生察看。

【说明:《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一定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形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供给参加的时机,使他们领第1页/共6页创建丰富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让学生数苹果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研究新知教师抽一名小朋友上来丈量,报出数据,某某身高1米 32。

师:谁能帮忙想想,老师该怎么记录这位小朋友的身高呢?请小组议论一下,该怎样记录。

小组议论。

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记录的方法板演。

沟通:第一种: 132 厘米,第二种: 1.32 米。

议论两种记录方法的详细含义?小数点的左侧和右侧各表示什么?小结: 1 米 32 用小数表示就是 1.32 米,小数点前方的 1 表示 1m,小数点后边的 32 表示 32cm。

用 cm 作单位就是 132cm。

师:这就是我们今日学习的内容板书:米、厘米用小数表示【说明:通情形的创建,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尊敬,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出色而不在乏味无味,让学生经过沟通得出两种不一样的记录身高的方法。

】三、稳固练习1.填写身高师:我们学习的好朋友小巧、小亚、小丁丁很想知道自己的身高用小数该怎么表示,请大家帮助一下?(课件演示)小丁丁:我的身高是1米37。

________cm________m2.请学生把答案沟通后,填写到书上。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度单位》教案沪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度单位》教案沪教版

长度单位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对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进行复习整理。

2. 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的对象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3. 情感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情况,体验长度单位的用处。

教学重点对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进行复习整理。

教学难点分米的认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生:千米、米、厘米、毫米。

师:请你们用字母来表示一下?生:km、m、cm、mm。

板书:千米、米、厘米、毫米km、m、cm、mm师: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整理一下这些长度单位,好吗?板书:长度单位【说明:开门见山的从复习旧知识导入,并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1.选择合适的单位:师:请大家看一下这些情景,并填入适当的长度单位?请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

交流:马拉松长跑比赛全长42.195km椅子高445cm长颈鹿高5.09m回形针长29cm小结:在填写单位的时候,要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单位填写,要根据具体的对象进行选择。

2.认识分米:师:现在,让我整理一下学习的单位,依次排列应该是怎样的?生:千米、米、厘米、毫米。

师:今天让我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它就是“分米”。

它应该排在米和厘米之间。

(课件演示)师:分米用字母表示“dm”。

师:1分米等于10厘米。

师:1分米大概有多长呢?请你想些办法把它记住好吗?师:请大家一起来整理一下,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的进率。

3.小结。

【说明:通情景的创设,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认识了分米,并且整理出学习的所有长度单位。

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三、巩固练习:1.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

A、千米B、米C、分米D、厘米一支普通的圆珠笔的长度大约是15()A、千米B、米C、分米D、厘米一块正方形的手帕的宽度大约是2()A、千米B、米C、分米D、厘米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猎豹每小时可以达到115()A、千米B、米C、分米D、厘米2.填空:70cm=__________dm 4000m=__________km50dm =__________m 5m=__________cm6000mm=__________dm 30km=__________m3.比长短:200厘米()3米 60分米()6米1千米()900米 50cm()6dm4km()20000m 50厘米()6分米4.计算。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千米的认识_沪教版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千米的认识_沪教版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千米的认识_沪教版【教学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千米,明白1千米等于1000米。

并能进行千米、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重点】1、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2、千米、米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千米、米之间的换算教学预备: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千米的认识1、(出示高速公路的路程指示牌)看明白了什么?有什么问题?2、(出示数射线)看明白了什么?有什么问题?3、小结:1千米确实是1000米。

1千米也能够表示10个100米。

表示较长的路程时,经常用km作单位。

3、运动场的标准环行跑道是400m,1km有几圈?4、学校环行跑道一圈是几米?1km有几圈?估一估走1km大约需要多长时刻?下课后在跑道上走上1千米,说说走完之后你的感受。

5、你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估一估从学校到什么地点大约是1km?6、千米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举例说明二、千米、米之间的单位换算1、(出示出租车和放大的红色贴纸)我们经常能够从出租车内看到一张红色的贴纸,你能读明白上面的意思吗?2、1公里也确实是1千米。

3公里确实是——3千米;师:上海市的出租车,3公里以内的起步价为11元,超过3公里,10公里以内的路程,每1公里单价2.10元,但是我们平常付车费却从没有遇到过的几角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原先出租车里的计价器会依照实际车费进行四舍五入运算,因此我们平常付的车费实际上差不多上以“元”为单位的。

3、练一练2km=( )m 5km=( )m 11km=( )m4000m=( )km 6000m=( )km 28000m=( )km8km+1km=( )m 12km-6km=( )m 5000m-2km=( )m (1)学生独立完成(2)全班交流、反馈(3)重点讲解:(方法)11km=( )m28000m=( )km50000m-2km=( )m三、练习巩固1、填空:8000m=()km 12km-6km=( )m1km5m=( )m=()km 重点讲解6540m=( )km( )m2、判定:小轿车每小时行驶80米()小丁丁身高135厘米()电线杆高6千米()飞机每小时飞行1000千米()四、总结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成?2、出示课题五板书:千米、米——用小数表示2km=( )m 5km=( )m 11km=( )m4000m=( )km 6000m=( )km 28000m=( )km8km+1km=( )m 12km-6km=( )m 5000m-2km=( )m 教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对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进行复习整理。

2. 能力目标
能根据具体的对象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3. 情感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情况,体验长度单位的用处。

教学重点
对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进行复习整理。

教学难点
分米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千米、米、厘米、毫米。

师:请你们用字母来表示一下?
生:km、m、cm、mm。

板书:千米、米、厘米、毫米
km、m、cm、mm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整理一下这些长度单位,好吗?
板书:长度单位
【说明:开门见山的从复习旧知识导入,并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选择合适的单位:
师:请大家看一下这些情景,并填入适当的长度单位?
请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

交流:马拉松长跑比赛全长42.195km
椅子高445cm
长颈鹿高5.09m
回形针长29cm
小结:在填写单位的时候,要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单位填写,要根据具体的对象进行选择。

2.认识分米:
师:现在,让我整理一下学习的单位,依次排列应该是怎样的?
生:千米、米、厘米、毫米。

师:今天让我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它就是“分米”。

它应该排在米和厘米之间。

(课件演示)
师:分米用字母表示“dm”。

师:1分米等于10厘米。

师:1分米大概有多长呢?请你想些办法把它记住好吗?
师:请大家一起来整理一下,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的进率。

3.小结。

【说明:通情景的创设,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认识了分米,并且整理出学习的所有长度单位。

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三、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

A、千米
B、米
C、分米
D、厘米
一支普通的圆珠笔的长度大约是15()
A、千米
B、米
C、分米
D、厘米
一块正方形的手帕的宽度大约是2()
A、千米
B、米
C、分米
D、厘米
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猎豹每小时可以达到115()
A、千米
B、米
C、分米
D、厘米
2.填空:
70cm=__________dm 4000m=__________km
50dm =__________m 5m=__________cm
6000mm=__________dm 30km=__________m
3.比长短:
200厘米()3米 60分米()6米
1千米()900米 50cm()6dm
4km()20000m 50厘米()6分米
4.计算。

2m+60cm=_______cm 60cm+40cm=_______m
50dm-30cm=_______dm 5000m-4km=_______m
5.小结。

【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还是要回到解决问题和生活实际中去,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四、拓展提高:
给学生一张江浙附近的地图,请学生计算两两城市间的距离?
上海与杭州的距离?嘉兴与杭州的距离?无锡与苏州的距离?苏州与上海的距离等?
小组合作解决。

学生小组合作。

【说明:通过拓展部分,让学生对知识更深一层的掌握,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总结:
师: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说明:二期课改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能够通过自我的评价,相互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有机结合,能够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