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偶标准变迁
大学生恋爱观中的婚恋市场与择偶标准的演变
大学生恋爱观中的婚恋市场与择偶标准的演变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大学生恋爱观中的婚恋市场与择偶标准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传统观念逐渐被打破,新一代大学生成为推动这种变革的主要力量。
本文将从大学生婚恋市场的现状、择偶标准的演变以及变化背后的原因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婚恋市场的现状如今,大学生婚恋市场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首先,婚恋交友平台的兴起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线上相亲、择偶。
其次,婚恋市场的竞争加剧,导致大学生选择择偶对象时更加谨慎,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和互补性。
再次,大学生的婚恋观念逐渐开放,婚前恋爱、自主择偶成为主流。
二、择偶标准的演变与过去相比,大学生在择偶标准上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传统的择偶观念主要侧重于物质条件和家庭背景,而现在大学生更加注重对方的内在品质和人格特点。
相互尊重、思想相近、共同的兴趣爱好逐渐成为大学生择偶的重要标准。
此外,性别角色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女生开始追求事业平等和婚姻平等,在择偶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男权思维。
三、变化背后的原因大学生恋爱观中婚恋市场与择偶标准的演变背后有多种原因。
首先,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大学生的生活水平,物质条件不再是唯一的择偶标准,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
其次,教育的进步以及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使得大学生们更加关注个人发展和内心需求。
另外,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化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使得婚恋观念更加多元和包容。
总结而言,大学生恋爱观中的婚恋市场与择偶标准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传统的物质条件出发,转向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大学生在择偶时会更加考虑对方的内在品质和人格特点。
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经济、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婚恋观念中的变化还将继续,我们可以期待更加多元和包容的婚恋市场的形成。
家庭择偶观的变迁
《家庭三代人择偶观变化的调查研究报告》学院: 行知学院专业:旅游管理(复合班)姓名:王君玲学号: 14317111联系方式:631902授课教师: 程郁华提交时间:2015 年 6 月 24 日成绩:家庭三代人择偶观变化的调查研究报告王君玲 14317111摘要:择偶观是一个家庭意识层面的一个方面,关乎着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
一个家庭不同年代的人择偶观念是不同的,总的来说是变化发展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它既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又与家庭因素、个人因素息息相关。
本家庭三代人的择偶观念事明:家庭成员的择偶标准从单一化转向了多元化,远离了政治, 淡化了政治因素、家庭背景等非个人因素,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得到了复归.这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择偶观变化家庭因素一、前言1、调查缘由:一个家庭的变化发展体现在诸多方面,而家庭成员择偶观的变化发展最能体现时代变革下政治文化因素、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对该观念的影响,故选择以择偶观为主题进行调查.2、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全部为作者家庭成员,共12人,分为三代,每一代有4人,分别为第一代(祖父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第二代(父辈:爸爸妈妈、姨父姨妈),第三代(同辈:哥哥嫂子、表哥、堂姐)3、调查问题:主要试图回答“家庭三代人择偶观变化的过程和因素”4、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结合两种方式调查:错误!访谈错误!问卷调查(有几人因为文化水平原因,由笔者根据访谈结果代笔),问卷详见附录.二、家庭三代人的择偶观的变化及原因分析1、第一代(祖父辈):择偶方式与标准单一,政治因素占主导(注:此表格主要根据附录中问卷第8题统计,题目详见第8题,选了记为“1”,不选记“0")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择偶方式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他们的父母在帮子女选择择偶时主要考虑的是对方的“政治出身”.我的爷爷奶奶在60年代初结婚,政治出身都是“贫下中农”。
而我的外公是“村书记"、党员,虽然家庭条件感觉起来好些,实质上差别也没有多大,但受到众多女孩子的“青睐”。
择偶标准及其变迁
择偶标准及其变迁择偶标准及其变迁《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给择偶标准下了明确的定义,择偶标准即对择偶对象包括政治因素如社会地位和政治立场,经济因素如财产多寡与经济状况,以及其他诸如门第高低、家庭环境和背景、受教育程度、文化修养、职业、年龄、性格、爱好、贞操、道德品质、有无爱情等因素的重视程度。
择偶标准也可以简单理解为男女选择结婚对象的条件或要求。
国内外学者对择偶标准的研究涉及了广泛的变量。
总结起来,国外研究把择偶标准总结为性别、民族、宗教、年龄、健康、相貌、教育、性格、职业、经济状况等因素;国内学者把择偶标准总结为生理条件、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政治观点、宗教信仰、为人品行等。
(1)择偶标准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大体上来看,在择偶过程中,女性比男性更加谨慎,要求更加全面和细致。
女性较多看重的是男性的社会经济地位,而男性则较多关心女性的容貌和性情;男性更期待对方的生活照顾和顺从,女性往往更关注对方的发展潜能。
另外,两性征婚者的择偶标准也具有一些共性,都比较重视对方的素质、温和文静、有爱心、正直、体贴、爱家、兴趣广泛、懂生活、有情趣等,都不太重视对方的职位、职称等条件。
综合来看,健康、人品、性格依然是青年男女选择伴侣最为关注的条件。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孝敬老人也是男女双方都特别看重的择偶标准。
(2)择偶标准存在着群体差异大学生的择偶标准不太关心经济条件、家庭背景、而更加看重才能、性格、兴趣。
城市青年群体更加关注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事业心和工作能力。
例如,征婚青年一般对住房、婚姻状况、身高更加关注,都市女性则更关注人品和发展潜力。
(3)择偶标准存在时代差异在几十年前,职业、家庭出身、兄弟姐妹数量、是否有海外关系会是青年人重要的择偶标准,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择偶标准逐渐被人们所忽略。
同时随着性观念的开放,明显地发现贞操不再是男性特别是都市男性择偶的重要标准,在婚史、宗教、人种方面也表现得更加宽容。
十五年来中国男性择偶标准的变化
十五年来中国男性择偶标准的变化摘要对《中国妇女》1985年至2000年15年间每隔5年选择一年,并在每一季度中选择一期杂志,统计男性刊登的征婚启事,总共得到332例。
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定量研究。
发现中国男性在15年间对自身的人品、财产、相貌的重视程度显著增高,对自身的婚史和事业的重视程度明显降低;对女方的持家能力的重视程度显著增高,对女方的健康和工作的重视程度显著降低。
当代中国男性的择偶标准随时间的推移有了明显的变化,但仍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关键词男性,征婚启事,要求条件,自陈条件,提及率。
1引言选择理想的生活伴侣是人的一生中所做出的最重要的选择之一。
而择偶标准作为意识观念的一部分,其变化反映了一个社会一定时期的特点。
有人将择偶过程比作市场运作过程,每个人依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在婚姻市场中进行讨价还价[1]。
社会、文化、个人以及一些人口学因素都会影响择偶过程,同时家人、朋友、社区等也可能对个体的择偶过程产生压力和限制。
Peres在1986年研究了以色列报刊上的1800例征婚启事,发现男女择偶标准间的区别正趋于消失;婚姻双方从以物质需要上的互相补充、支持和辅助为主转向以个人吸引力及相互满意程度为主[2]。
Singh在1977年研究了纽约一家大报纸上由移居美国的印度人登载的征婚广告,发现种性在择偶中降低为不重要的因素[3]。
Lin在台湾的研究发现,1971年的人们比1966年更愿意与教育程度相近的人结婚。
作者分析其原因在于女子上学的机会增高致使女子同男子教育水平的差距缩小[4]。
Hoyt在1981年以美国大学生为对象研究了10年中择偶标准的变化,发现:大学生对社会地位、智力、教育程度、相貌的关注程度上升;而对未来家庭生活、持家能力、贞节等关注程度下降。
作者认为是由于两性性别角色变化、大众传媒、对浪漫爱情的理想化倾向、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造成了这种变化[5]。
择偶标准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而且择偶标准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有必要对中国人择偶的情况进行研究。
一家三代择偶标准
一家三代择偶标准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择偶是一件关系到整个家族的大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择偶标准也在逐渐改变。
下面就来看看一家三代的择偶标准有哪些不同。
老一辈人认为,择偶最重要的是家庭背景和经济实力。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出身好、家庭富裕,才能够有稳定的生活和未来。
因此,他们往往会注重对方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以及对方的职业和收入情况。
同时,老一辈人也非常看重对方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认为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中年人则更加注重双方的性格和兴趣爱好是否相容。
他们认为只有性格和兴趣爱好相似的人才能够相处融洽,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
与老一辈人不同的是,中年人更加注重对方的个人发展和成长,认为双方应该互相鼓励、支持和帮助,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年轻人则更加注重双方的价值观是否一致。
他们认为只有双方的价值观相同,才能够在婚姻中保持稳定和幸福。
与老一辈人和中年人不同的是,年轻人更加注重双方的个性和自由度,认为婚姻是平等相待的关系,双方应该互相尊重和包容。
总的来说,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择偶标准,但是无论如何,择偶应该是一个平等和自由的选择。
只有双方真正相互理解和支持,才能够在婚姻中走得更远。
- 1 -。
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五篇范例)
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五篇范例)第一篇: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择偶标准是男女选择结婚对象的条件或要求。
在以往社会,婚姻并非是个人的私事,选择谁与自己终生相伴,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而更多地受家庭制度、社会价值和风俗习惯的制约。
如今,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的择偶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性别、个人资源和家庭背景与当事人择偶的政治取向无显著相关,而对政治取向影响最大的年代,随着“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结束,择偶的政治取向明显弱化。
此外,自己认识的以及不注重门当户对的择偶者也较少考虑对方的政治背景。
家庭出身、出身背景、政治背景较好的当事人,在择偶时对未婚伴侣的政治条件关注较少。
一些青年人对“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的理解也和以前完全不同,不仅改变了其政治内涵和性质,而且把它当做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经济指标,即把“家庭出身”理解为对方父母的经济地位,把“社会关系”视作门路、交际资源,而不再把“家庭出身,社会关系”视作对自己的婚姻和前程起消极作用的政治屏障。
女性更关注未婚夫的经济实力,年长者和教育程度低者更看重经济和实际。
新近恋爱结婚者以及文化程度较高者,考虑对方住房、收入的概率相对较大。
但家庭经济、住房条件较好的当事人,则较少对伴侣的收入、住房等有要求。
此外,结识途径以及未婚对象的吸引力等因素也对经济取向起作用,自己认识的以及对方的外貌、风度、气质综合形象较好的,另一方面也更少地考虑其经济背景。
这或许表明经过婚姻生活实践,人们对物质生活在夫妻关系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切身的体验。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欲望与目前的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同时也是对以往爱情理想革命化和贬斥物质欲望的意识形态的逆反。
由此看来,生存环境越接近现代化人们越看重浪漫爱情,是超越国界的总趋势,但这并非意味着文化层次较高者更少地关注对方的教育、职业和收入等社会经济背景。
各个年代的择偶标准
各个年代的择偶标准从不裹小脚、有文化,到出身贫农、政治过硬,再到谈户口、谈收入、谈车房、谈星座……专制制度土崩瓦解的一百多年来,那些令我们走进婚姻的条件有哪些?“择偶条件”是任何历史时期都始终如一的存在一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样貌。
“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这是《礼记》中关于婚姻的描述—结婚是为了家族,因此,择偶时门当户对最重要,人们首先要考虑对方的阶级、财力和地位。
对于婚姻的这个观念延续数千年,直到清末民初时才有所解冻。
1904年,秋瑾在《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中说:“到了择亲的时光,只凭着两个不要脸媒人的话,只要男家有钱有势,不问身家清白、男人的性情好坏、学问高低,就不知不觉应了。
”其实,在秋瑾发出慨叹之前,性情、学问等要素,已经开始出现在了当时人们的择偶条件中。
1902年6月26日,天津法租界的街头,报童挥舞着创刊刚满10天的《大公报》向往来的女士先生兜售。
这份以“开风气,启民智”为宗旨的报纸,在第七版刊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则征婚广告:“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是天足;二是通晓中西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在当时,通过报纸杂志公开征婚,被认为是一种文明进步的行为,人们开始为了自己而非家族择偶。
而这则广告中对于传统的门户只字未提,强调的是不裹小脚、知书达理。
据统计,1902年至1937年,《大公报》共刊载了81则征婚广告。
通过这些“豆腐块”可以发现:年龄是必然会交代的,同时,无论男女都愿意提及自己的教育程度,海外归来或受过中、高等教育都是加分项。
人们还会介绍自己“有高尚职业…‘月入丰厚”,希望对方‘品貌优良’、‘身家清白’”,偶尔还会有人将择偶标准扩大到“健康美”“有创新精神”“富革命思想”等具有时代特色的条件上。
1949年初,东北人王玉芬和朱城碧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结为夫妻。
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择偶标准是男女选择结婚对象的条件或要求。
在以往社会,婚姻并非是个人的私事,选择谁与自己终生相伴,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而更多地受家庭制度、社会价值和风俗习惯的制约。
如今,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的择偶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性别、个人资源和家庭背景与当事人择偶的政治取向无显著相关,而对政治取向影响最大的年代,随着“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结束,择偶的政治取向明显弱化。
此外,自己认识的以及不注重门当户对的择偶者也较少考虑对方的政治背景。
家庭出身、出身背景、政治背景较好的当事人,在择偶时对未婚伴侣的政治条件关注较少。
一些青年人对“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的理解也和以前完全不同,不仅改变了其政治内涵和性质,而且把它当做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经济指标,即把“家庭出身”理解为对方父母的经济地位,把“社会关系”视作门路、交际资源,而不再把“家庭出身,社会关系”视作对自己的婚姻和前程起消极作用的政治屏障。
女性更关注未婚夫的经济实力,年长者和教育程度低者更看重经济和实际。
新近恋爱结婚者以及文化程度较高者,考虑对方住房、收入的概率相对较大。
但家庭经济、住房条件较好的当事人,则较少对伴侣的收入、住房等有要求。
此外,结识途径以及未婚对象的吸引力等因素也对经济取向起作用,自己认识的以及对方的外貌、风度、气质综合形象较好的,另一方面也更少地考虑其经济背景。
这或许表明经过婚姻生活实践,人们对物质生活在夫妻关系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切身的体验。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欲望与目前的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同时也是对以往爱情理想革命化和贬斥物质欲望的意识形态的逆反。
由此看来,生存环境越接近现代化人们越看重浪漫爱情,是超越国界的总趋势,但这并非意味着文化层次较高者更少地关注对方的教育、职业和收入等社会经济背景。
实际上,教育素养高者往往更认同同质交换,对意中人的期望更高,择偶也更慎重,他们不仅关注对方的社会经济背景,而且也更在乎情侣的人品个性和双方情投意合。
当今年轻人的择偶标准
当今年轻人的择偶标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年轻人的择偶标准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以下是一些现代年轻人的择偶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外在条件
1. 外貌:外貌是很多年轻人择偶的第一标准,他们渴望拥有一个好看
的伴侣,因为这会给他们带来一种自豪感和面子。
不过也有一部分年
轻人对外貌并不是很看重,他们更注重内在的品质。
2. 身高:不少年轻人认为,高大英俊是男人最基本的条件,因此很多
女孩儿很看重男方的身高。
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身高不是很重要,
他们更注重感情和内涵。
3. 学历和职业:一些年轻人认为,受过良好教育和有一定职业能力的
伴侣更值得信赖和依赖,而且这也代表了对未来的美好想象。
内在品质
1. 性格:很多人认为性格是最重要的一点,他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与
自己性格相似并且具有一定亲和力的伴侣。
同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异性格的伴侣会给自己带来新鲜感和刺激。
2. 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是维持一段感情的基础,在择偶时也很重要。
有相似价值观的伴侣可以一起制定未来的计划并且互相支持。
3. 交际能力:很多人认为,一个随和、开朗、具有较强交际能力的伴
侣可以给他们带来好心情,同时也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交场合。
4. 独立自主:一些人认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伴侣代表了他们的自由和
独立精神,也可以一起共同追求自己的理想。
5. 温暖体贴:很多人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温暖体贴、关心自己的伴侣,
这可以给他们带来安心感和幸福感。
女性择偶标准的时代变迁
潜力考量 的变化” 。 是什 么使 得当代 女性的择偶 标准 发生变化 呢?人们 为某 特定 的异性所 吸引 ,是 由其所 能提供 的资源决定 的。假如
一
大做文章 。现在社 会上流传着一句话 “ 考得好不如嫁得 好” 。 那些经久流传 的美丽爱情传说 ,似乎 已经成为了曾经。在这 个有些浮躁 、物质横流 的喧嚣社 会 ,梁祝 ,牛郎织女 ,孟姜 女哭长 城被人们 渐渐淡忘 。很 多人认 为我们应该 回归现实 , 幻想 中的爱情并 不能够买 来面包牛 奶 ,他们不再 相信爱情 。 那些美好 的东西好象都 是艺 术塑造才有的 。就像金庸先生的 《 神雕侠侣 》上 面描 述的爱情 ,一 生至死不 渝 的爱着 一个值
物质 的追求 出现 了 “ 从对经济物质资源 的直接衡量 到对发展
如今现代版 的灰姑娘 与白马王子 的偶像剧 如 日中天 ,受 到了无数女性 的追捧 。只一部 《 流星花 园 》就 由中国台湾拍 了两部 ,韩国 , 日本等 国家也相继翻拍 。该剧 的收视率达 到 了顶峰的程度 。其实每一部偶像剧 ,收视率 总能达 到较 高的 程度 ,编剧和导演抓住 了当今女性梦想遇 到帅 气多金的 白马 王子 的心 理 ,在 相貌平平 的贫穷女 性 和帅气 痴情 的男性 中
样刻薄直 白的话拒绝 了那个邀请她一起骑 自 行 车 ,向她 表达 爱慕 的男孩子 。马诺的如此拜金行为受到 了社会 的批判 。马 诺虽 然是个个例 ,并不能代表所有女性 的择偶标准 , 但 我们 还是不禁要问 当代 的女性群体 ,在爱情 与物质之 中 , 你要选
择什 么?
对财产和事业 的要求有所上升 ; 对身高要求有所下 降,对修 养和人 品的要求呈上升趋势 。此后 ,又有研究指 出 , 青年对
对 于两性择偶是一个非 常重要 的环节 ,它关 系着婚后夫
择偶标准_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择偶标准_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择偶标准也在不断演变。
从五十年前到今天,关于选择伴侣的标准经历了很大的变迁。
这种变迁的原因既有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与人们的价值观念转变有关。
五十年前,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婚姻普遍被视为经济基础的合作关系。
人们通常选择配偶时注重对方的经济实力和家庭背景。
男方常常要求女方家庭财富与门第,而女方则看重男方的收入和经济实力。
这种婚姻观念来源于封建社会的观念传承,传统的家族观念较为浓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的择偶标准也开始发生变化。
现代的社会经济改革使得社会中的机会更多,人们对婚姻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经济方面,开始关注更多个人的内在质量。
五十年前,人们的婚姻观念中注重的是物质层面的需求,而现在,心灵的交流和心理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今,人们更加注重与伴侣的思想和内涵的契合。
择偶标准开始偏重于个人的情感和精神需求。
人们更关注对方的人格特质、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
这种心理需求上的转变与人们对婚姻的期望值的提高有关。
在物质层面相对富裕的现代社会,人们更追求婚姻关系中的精神层面的满足。
此外,随着社会观念的开放和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人们对于性别角色的定义和期望也在逐渐改变。
过去,男性被期望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和决策者,女性则被期望为家务劳动和照顾子女的角色。
然而,近年来性别角色的定位正在发生变革。
男女双方更强调平等和合作关系,重视共同的工作、责任和权利。
因此,婚姻伴侣的选择标准中出现了更多与性格、能力、共同目标和未来发展的相关考量。
同时,社会的开放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也为人们择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交流机会。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独立生活方式,使得人们更难在社交圈内认识到合适的配偶。
因此,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来寻找伴侣。
这种方式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个人信息的展示和交流来了解并选择自己理想的伴侣。
不同阶段择偶标准
不同阶段择偶标准一、20到30岁的女生,追求浪漫的爱情通常来讲,年轻的小姑娘,最喜欢幻想,她们追求的是浪漫的爱情。
这个年龄阶段,女生最容易相信男人的甜言蜜语,喜欢谈风情,在乎的是精神上的恋爱。
她们对于物质方面,并没有太高的要求,只要男人爱她,会哄她,让她过得甜蜜而开心,就能俘获她们的芳心。
因此,年轻的女生,在找对象的时候,一般只看男人的长相和才华,恋爱时会很单纯。
现实中,为什么很多女孩子有“恋爱脑”,无非就是她们的婚恋观不成熟,爱情还停留在浪漫的层面。
在择偶时,只要长得帅气,善于说甜言蜜语,多给女生营造一些仪式感,她们就觉得符合内心的标准,愿意交往。
所以,20到30岁的女生,很容易在感情里受伤,甚至被渣男欺骗,就是因为这个年龄的女孩子,婚恋的标准太单一,对爱情和婚姻的认知还不成熟。
二、30到40岁的大龄剩女,更看重现实相比于年轻的小姑娘,年过30岁的大龄剩女,择偶的标准就显得很成熟了。
这个年龄阶段,她们找对象时,会更看重现实,如果男人没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无法承担起未来的责任,她们不会贸然交往。
一方面,剩女经历了生活的磨砺,对婚姻的认知很成熟,她们渴望嫁个家境好,经济实力强的男人。
另一方面,大龄剩女都有一定的能力和资本,她们择偶只会往上找,而不会向下兼容,对婚姻不会将就。
因此,年过30岁的女人,找对象的时候,一般看重男人的经济条件,以及责任和上进心,认为这是婚姻幸福的基础。
如果男人达不到女人的择偶标准,她们宁可单身,也不会随便将就结婚。
朋友沈小姐36岁,本科毕业,在外企做业务,月薪过万,是优质的剩女。
她自从和前男友分手后,就一直单身,从不轻易接受男人的追求。
沈小姐表示,她想找个月薪两万以上、有责任心的男人,以便于生活和工作更加顺利。
也因此,她相亲了十多次,都没有成功,原因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觉得相亲的男人经济基础太差了,将就不了。
比如,有一次,她相亲了一个对象,男的32岁,长相帅气,但月薪才六千多,是普通打工的。
现代年轻人的婚姻观择偶标准的变化与调整
现代年轻人的婚姻观择偶标准的变化与调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年轻人的婚姻观和择偶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
过去,婚姻往往是为了传宗接代、家庭利益或经济条件而进行的安排。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和个人意识的觉醒,现代年轻人对婚姻的定义和择偶标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首先,现代年轻人对婚姻的定义更加注重情感和平等。
与过去相比,他们更看重婚姻的伴侣关系,更重视婚姻的情感需求和精神共鸣。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繁重的工作压力让人们意识到,婚姻不仅仅是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更是一个互相支持、共同成长的伴侣关系。
因此,现代年轻人更加注重与伴侣之间的情感契合和精神默契。
其次,现代年轻人的择偶标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过去,择偶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更多地考虑经济条件、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等因素。
然而,现代年轻人更加注重个人的需求和价值观,更加关注伴侣的性格、兴趣爱好以及人际关系等个人特质。
他们更加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有共同爱好和相似生活方式的伴侣,以实现心灵的契合和共同进步。
此外,现代年轻人对婚姻的观念趋向于自由与平等。
过去,婚姻常常被视为一种束缚和责任,夫妻关系中男性往往扮演主导角色,而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
然而,现代社会倡导男女平等,现代年轻人更加强调夫妻关系中的平等和共同决策。
婚姻的基础不再是一个人的经济条件或社会地位,而是双方的平等、尊重和支持。
最后,现代年轻人的婚姻观也受到了个人自由和多样化的影响。
现代社会提倡个人独立和自由选择,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的人群和文化,拥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个人需求和幸福感,更加倾向于与对方有共同兴趣和生活目标的人结婚。
综上所述,现代年轻人的婚姻观和择偶标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和调整。
他们更注重婚姻的情感与平等,择偶标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强调自由与平等,以及个人自由和多样性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这种婚姻观和择偶标准的变化将继续进行,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婚姻选择和幸福的未来。
十五年来中国女性择偶标准的变化
十五年来中国女性择偶标准的变化钱铭怡,王易平,章晓云,朱松(北京大学心理系, 北京100871)摘要: 目的:描述中国女性自1985 年以来择偶标准的现状和变迁,分析影响女性择偶标准的各种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方法《: 中国妇女》杂志1985年至2000年15 年间每隑5 年选择一年,幵在每一季度中选择一期杂志,统计其中女性刊登的征婚启事,总共得到131 例。
采用统计学方法迚行定量研究。
结果:女性择偶时仌旧最为关注男方的社会经济条件,但是体现社会经济条件的具体内容有所变化,表现为对男方学历和职业的关注稍有下降,而对财产、事业的要求有所上升;同时对对方身高的要求有所下降,体现目前择偶趋向于实惠化趋势。
对对方修养、人品的要求呈上升趋势,体现女性婚恋观念的改变和提高。
关键词: 征婚启事;择偶标准;中国女性中图分类号:B82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919 (2003) 0520121208收稿日期:2003207215作者简介:钱铭怡(1955 —) ,女,北京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择偶标准是男女两性选择结婚对象的条件和要求。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社会时期择偶的过程都是不同的。
有人将择偶过程比作市场运作过程,每个人依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在婚姻市场中迚行讨价还价。
[1 ]社会、文化、个人以及一些人口学因素都会影响择偶过程,同时家人、朋友、社区等也可能对个体的择偶过程产生压力和限制。
社会文化因素主要考虑选择的自由度和文化排他性两个角度。
选择自由度是一个人选择配偶的自主权。
仍目前的趋势来看,人们选择配偶的自由度越来越大。
根据1990 年全国妇女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的首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现今我国自主婚姻已占主导地位。
在已婚的被调查者中,属于“自己决定”或“共同商定”的婚姻占7319 % ,女性的自主婚姻率为69172 %。
[2 ]尽管如此,选择与谁结婚仌受到很多潜在因素的影响,文化的排他性就是其中乊一。
择偶配对的同质性与变迁自致性与先赋性的匹配
择偶配对的同质性与变迁自致性与先赋性的匹配一、本文概述择偶配对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现象,始终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择偶配对的同质性与变迁,以及自致性与先赋性的匹配问题。
我们将从理论框架、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主要结论等方面对全文进行概述。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择偶配对的同质性与变迁。
我们将关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家庭背景等因素对择偶配对的影响,并探讨这些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变化。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环境下的择偶标准,我们将揭示择偶配对的同质性和变迁趋势。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择偶配对的自致性与先赋性的匹配问题。
自致性指的是个体通过自身努力和能力所获得的资源和地位,而先赋性则是指个体在出生时所具有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等条件。
我们将分析这两种因素在择偶配对中的作用及其匹配程度,以揭示择偶配对的内在逻辑和影响因素。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收集大量的调查数据和案例资料,我们将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揭示择偶配对的同质性和变迁趋势。
我们还将通过深度访谈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剖析择偶配对的自致性与先赋性的匹配问题。
在主要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全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择偶配对的同质性与变迁、自致性与先赋性的匹配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我们还将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挑战,以期为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择偶配对的同质性择偶配对的同质性,是指个体在选择配偶时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在社会地位、教育背景、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的伴侣。
这种同质性在择偶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是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择偶配对的同质性主要源于几个方面的因素。
相似性原则认为,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在兴趣爱好、生活态度等方面相似的人作为伴侣。
这种相似性有助于双方在相处过程中产生共鸣,减少沟通障碍,增加相互理解的可能性。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角色认知和行为模式,这些认知和模式在择偶过程中也会发挥作用。
择偶标准的变化
择偶标准的变化:
择偶标准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择偶标准变化的原因:
社会背景的变化: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择偶观念可能逐渐淡化,而新的择偶观念则可能逐渐兴起。
例如,过去人们可能更注重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因素,而现在则可能更注重性格、情感和人品等内在的因素。
个人观念的转变:个人的观念和价值观也会影响择偶标准。
随着人们自我意识的提高和自由选择的增加,个人在择偶时可能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自由选择。
这种转变可能导致择偶标准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更加强调个人的情感需求和职业追求等。
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可能导致不同的择偶标准。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婚姻可能更注重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等因素,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更注重性格、情感和人品等内在的因素。
社会舆论的影响:社会舆论也会对择偶标准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媒体或社交平台可能会推广某种择偶观念,从而导致更多人倾向于这种观念。
不同年代的择偶标准
不同年代的择偶标准因社会背景、文化价值观和个人观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不同年代的择偶标准:
1. 20世纪50至60年代:这个时期的择偶标准注重稳定性和传统观念,家庭背景、工作稳定性和责任感等因素在择偶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男性通常具有较大的话语权,择偶时更看重女性的顺从和依赖。
2. 20世纪70至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择偶标准逐渐从传统的家庭观念向感情、兴趣爱好等方面转变。
女性开始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择偶时更看重对方的个性和价值观。
3. 90年代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择偶标准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现代择偶标准更加注重个性和价值观的匹配,更加重视感情和沟通,以及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契合。
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不婚或者晚婚,择偶标准也因此变得更加灵活和个性化。
此外,不同年龄段的择偶标准也有所不同。
年轻人更注重感情和沟通,而中年人则更看重对方的稳定性和责任感。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择偶标准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调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媒体宣传、教育水平、社会观念等。
总之,不同年代的择偶标准都是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价值观而形成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择偶标准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调整。
一家三代择偶标准
一家三代择偶标准
在当今社会,婚姻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择偶标准方面。
三代人的择偶标准也有所不同。
老一辈人注重门当户对,认为只有家世相当的人才能够相互欣赏和理解。
他们认为这样的家庭和谐,也能够避免以后的矛盾和纠纷。
此外,老一辈人还看重道德品质,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人格决定了他的一生。
中一辈人则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才干,认为一个人的职业和事业能力是衡量他是否适合自己的重要标准。
他们也认为性格和兴趣爱好的契合度很重要,这样才能够在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年轻一代则更加注重个性和情感交流。
他们认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是决定她是否适合自己的最重要标准。
此外,年轻人更加开放和包容,对异性的背景和生活经历并不是那么看重,而更注重彼此的感情和默契。
无论是老一辈、中一辈还是年轻一代,每个人的择偶标准都有所不同。
但是,无论怎样选择,最重要的是相互尊重、包容和理解,这才是幸福婚姻的基础。
- 1 -。
当代中国青年择偶标准和观念的变化
当代中国青年择偶标准和观念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择偶的标准和观念也一直在变,本文主要论述当代中国青年择偶观念的变化及其成因。
作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之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择偶标准和方式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揭示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和现代化程度。
标签:择偶;标准;变化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的解释,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和根据,是家庭成立的标志。
而择偶是婚姻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婚姻缔结、家庭建立的前提,而且直接影响婚姻的质量和家庭的形式;同时它又是婚姻制度中较易受到外部社会环境影响的环节。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中国青年关于婚姻对象选择标准的变化,即择偶观念的变化。
一、择偶理论择偶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现象,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之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择偶标准和方式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揭示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和现代化程度。
西方与家庭社会学有关的择偶理论主要有个人主义解释和社会文化解释。
(一)择偶的个人主义解释这一理论产生的背景是西方社会亲属及其他社团对择偶过程的影响的控制弱化,婚姻中的爱情和个人需要的满足收到充分的考虑。
个人主义的解释依据生物学、心理学的理论和广泛的经验研究对婚姻的选择进行阐述。
生物学的解释指出,婚姻的选择是以本能、遗传和生物因素为基础的。
心理学的解释主要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同质性理论、温奇的需要互补理论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男性由于其“恋母情结”会选择具有其母亲个性品质的女子作为他的恋爱对象,而女性则会选择具有其父亲个性品质的男子作为她的恋爱对象。
他的这种心理分析理论,过分强调了生理和心理因素,强调先天的性意识对个性发展的意义,认为在择偶行为中生理、心理需要的因素大于社会选择的因素。
择偶标准的变迁改过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摘要:择偶标准是变化发展的,它一方面受政治变革、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人们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息息相关, 是二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政治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迁,多元化的择偶观既体现了传统的审美价值, 又带有鲜活的现代色彩, 有利于健康择偶观的建立。
通过研究中国青年在这三十年当中择偶标准的转变来发现中国青年在情感领域的主调和走向,并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择偶标准;改革开放;变迁一、1978~20 世纪90 年代:以文化资本为导向,对门当户对仍然重视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恢复高考制度后,一批批的大学生出现,引起了对知识分子的热捧,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为知识分子全面平反,四个现代化建设对知识的迫切需求使社会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地位进行了重新认定。
因此,在20 世纪80 年代,女性择偶时把知识分子摆到了较高的位置,女性择偶标准中,文化因素上升到第一位,经济其次,政治因素开始被忽略,知识分子成为女性择偶的新标准。
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下,学识成为人们择偶的主要标准。
人们的择偶目光有聚焦在拥有文凭和学历的大学生身上,知识分子成为追求的对象,在择偶过程中出现了“文凭热”现象。
学历和文凭是文化资本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社会成员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资源,一些农村的男青年也通过读书成为许多城市女青年青睐的对象。
因此,在改革开放到20 世纪80年代这个时期中,社会成员的择偶呈现出以文化资本为导向的特点。
改革开放触发了当代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她们大胆突破了几千年来束缚女性的“男尊女卑”的心理羁绊,摒弃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
广大女性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提高,事业上的成功,使她们有了要求男性条件相当或条件对等的资本。
据调查,1985 年要求对方条件相当或对等的女性占13.3 % , 到1995 年, 女性已达到23.4 % ,上升了10个百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与前瞻:择偶研究十年综述张乐摘要:文章总结了近10年来国内有关婚姻择偶问题的研究状况,对农村择偶问题、少数民族择偶风俗、择偶方式与择偶网络、择偶标准及其变迁、择偶心理与择偶观念及其变迁、择偶的影响因素及其变迁原因、择偶理论研究等7个方面进行了评述,认为目前的择偶研究在学科视野、研究主题、对象、方法、理论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学术界应该重视和加强对中老年择偶问题研究、择偶过程、跨文化比较研究以及本土化的择偶理论构建等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择偶婚姻家庭研究述评择偶是男女选择各自结婚对象的过程,它不仅是婚姻缔结、家庭建立的起点,而且直接影响婚姻的质量和家庭的形式;同时它又是婚姻制度中较易受到外部社会环境影响的环节,例如择偶标准,它总能率先反映社会结构的变迁。
因此,择偶问题一直是人口、婚姻与家庭研究的重要课题。
回顾近10年来国内有关择偶研究走过的历程,探讨研究者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状况和最新成果,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1、择偶研究的学科分布据笔者初步统计,从1996年到2006年的10年中,国内各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了有关择偶问题的论文121篇,1这些论文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医学、人口学、民俗学、文学等多个不同的学科。
具体情况如下表:表1 择偶研究文献学科分布表学科篇数百分比累计百分比社会学 62 51.2% 51.2% 心理学 9 7.4% 58.6% 医学与健康2 22 18.2% 76.8%人口学 8 6.6% 83.4% 民俗学 7 5.8% 89.2% 文学 9 7.5% 96.7% 其他 4 3.3% 100% 合计 121从表1可知,择偶研究一直是社会学领域研究的主要阵地之一,文章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其他学科,排除医学领域的研究,心理学和文学研究也占一定比例。
2、不同时期择偶研究论文分布1文献检索引擎使用的清华同方的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检索2医学和健康杂志发表的文章多是描述和介绍性的,缺乏经验数据分析和理论探讨,所以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图1不同时期择偶研究论文分布图图1显示出学术界对择偶研究的关注程度:2002年和2005年分别是择偶研究地两个高峰年,其他年份的研究在分布上较为均衡,没有明显的波动,这说明学界对择偶问题的关注是较为持续和稳定的。
3、分年龄层次的择偶研究。
对青年择偶现象的研究居多,针对中年和老年人研究较少。
在近10年的研究中,有21篇论文分析的主题是有青年择偶的。
通常人们认为青春年少,正是谈婚论嫁的好时节,研究者首先关注青年的择偶问题是可以理解的。
4、分性别的研究。
探讨女性择偶现象的研究多,讨论男性的少。
10年来的择偶研究中有13篇文章是以女性为研究对象,而直接以男性为对象进行分析的只有2篇(朱松:2004,周世军:2004)。
在实际生活中,择偶是两性共同的活动,而且有关征婚广告的研究表明,男性占据中国征婚启事的主体位置(徐安琪:2000)。
5、分职业的研究。
专门分析大学生择偶方式、标准和择偶心理的研究多,有6篇,偶有丧偶老人、军人、教师、打工者研究,各有2、1、2、1篇,对其他职业类别的择偶现象的分析却少有涉及。
6、分婚姻状态的研究。
对未婚研究多,对已婚和再婚者的研究少。
与研究青年人的择偶相关,近些年的分析也大多论述未婚者或者是青年初婚者的择偶方式、标准等方面,而对再婚者的择偶意愿、方式、标准的描述较少,在121篇文献中,只有2篇是关注丧偶老人再婚和对比初婚和再婚者择偶标准差异的研究。
(郝麦收:1998;陆宏英:2006)7、分民族与国别的研究。
普遍型研究多,偶有关注少数民族择偶风俗的研究。
对中国人的择偶介绍多,但没有涉及港澳台地区的研究,只有3篇介绍日本、英国和德国择偶现象的文章(朱朴:2003;何建军:2005;傅新球:2005)。
8、关注不同历史时期的择偶。
绝大多数择偶研究都是立足现当代,描述、分析和解释当代中国男女的择偶与婚恋,只有极少数研究者用历史的视角考察中国传统社会的择偶观念、方式、标准的状态及其变迁(徐伯鸿:1999,姚兆余:2002,谯珊:2005)。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及观点1、农村择偶现象研究(1)对解放前的史料考察刘晓红通过史料的考察认为,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的择偶方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这种择偶方式根植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封闭的生活方式、传统的观念以及农村的教育状况。
在上述情况发生根本变化之前,农村包办择偶的消除仍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刘晓红:2006)。
也有研究者认为,20世纪初中国农村包办择偶也有其正功能,可以稳定婚姻与家庭。
它长期存在的原因在于起这一时期的农村家庭依然是传统式的家长制家庭。
此外,农村有形或无形的传统式伦理道德还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起着重大的导向作用(傅建成:2001)。
(2)典型个案研究孙淑敏的个案研究指出: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庄,因社区闭塞,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本村青年男子的择偶困难。
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等负面资源一方面影响了该村男子在婚姻市场上的配偶供给,另一方面提高了妇女在婚姻市场上的价值。
但是,该村的情况说明,妇女在婚姻市场上的高价值并不等同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高地位(孙淑敏:2004)。
(3)农村择偶变迁研究“中国农村青年状况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农村青年的择偶标准发生了以下变化:从重视出身、成分等家庭背景转向重视“文化程度”、“温柔体贴”等个人条件;由不重视感情因素转变为关注“性格、脾气相投”等感情因素;由看重“老实可靠”转向青睐“聪明能干”(吴鲁平:2000)。
2、少数民族择偶研究(1)择偶习俗介绍。
少数民族的择偶习俗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
肖举梅通过实地观察,描述了丹巴地区藏族的择偶风俗:男女青年按照人生礼仪的流程,进行“顶毡衫”、“按边边”、“抢头帕”等仪式选择自己合意伴侣(肖举梅,2003)。
侗族有其传统的择偶习俗,一般实行民族内婚、房族外婚,有的侗族盛行姑表婚。
择偶时,注重对方的家世。
20世纪80年代后,一些侗族年轻女性趋向于远嫁他乡,既满足自己“趋外”的心理,又能为娘家换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侗族择偶习俗从“同类匹配”向“资源交换”转变(杨筑慧:2005)。
(2)择偶习俗的变迁及其解释。
马东平在对回族情歌的内容分析后认为,具有“共同信仰”或相同民族婚配,是人们基本的择偶观点,在此基础之上,才会有情感、人品、容貌、年龄的择偶标准。
河州情歌中反映的异族婚配的相关内容极少,这种现象也反映出回族婚配形式的历史变迁问题(马东平:1999)。
回族妇女在择偶时的外嫁禁忌的主要原因在于民族心理的作用,它是回族先民保证本群体稳固的措施,进而提出针对民族间的通婚应在国家法律和尊重民族传统的基础上“顺其自然”,理性看待少数民族的择偶婚俗(马平:1998)。
择偶在实际生活中会到个人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经济、习俗、宗教、习惯法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对直苴彝族村女性择偶现象的描述指出,从20世纪初至今,在远离城市的经济欠发达的彝族农村地区,女性择偶标准经历了从重视男方非经济因素到重视经济因素的过程。
主要原因就在于,改革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贫富差距拉大,向往“过上好日子”为驱动的新的择偶标准也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李晓莉:2005)。
张晓琼在云南进行了实地研究后认为:布朗族女子通过大量外嫁引发了传统婚恋观念和习俗的变迁,改变了本民族的择偶方式和择偶仪式,原有为青年男女准备的择偶活动逐步淡化和消失,那些外嫁的女性也接受了现代的择偶婚姻思想,更新了本民族的择偶标准(张晓琼:2004)。
3、择偶方式与择偶网络研究(1)对于大众择偶方式的研究,一种较为通行的研究方式就是通过分析征婚广告(启事)进行的。
国内在这一领域较有影响的一项研究是李银河博士在1989年开展的。
在《当代中国人的择偶标准》一文中,她基于全国范围内的征婚广告抽取了300人的样本,对广告进行定量分析,描述当时中国人的择偶标准,并且对择偶行为的各种影响因素和程度作了说明,将国内的结果进行了跨文化比较。
后续的研究者也多是从《中国妇女》、《知音》、《家庭》、《女友》、《人生与伴侣》和各种青年类报刊的征婚广告入手,分析人们这类择偶方式从而反映人们的择偶标准(许多澍:2005,乐国安:2005,陆宏英:2003,许传新:2003,种道平:2003,张亮:2000,吴雪莹:1997)。
乐国安通过对404例天津和432例美国波士顿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发现:(1)男性更关注未来异性配偶的相貌、身材信息,而女性更关注对方的资源与承诺信息,但天津男女征婚者在这两方面都表现得更为强烈;(2)男性随年龄增长,会倾向于更大程度地寻找比自己小的女性,而中美女性则较稳定。
(乐国安:2005)许多澍的量化分析指出,征婚广告作为人们明确提出的择偶标准,具有一定的可衡量性。
通过对我国征婚广告的抽样调查分析发现:15年间征婚主体趋于大龄化、复杂化,择偶标准趋于多元化,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剧烈变迁。
此变迁对于征婚主体及择偶标准的形成产生相当影响。
(许多澍:2005)许传新、王平对1010则征婚启事的数据分析表明,初婚与再婚择偶的大龄青年在外貌、性格与人品、家境、学历与职业等择偶标准方面存在着差异,而在兴趣爱好方面没有差异。
(许传新、王平:2003)除了报刊杂志的征婚方式外,研究者还关注了电视征婚这种新型择偶方式,指出电视征婚反映人们多样的择偶选择、轻松的择偶心态和日趋开放的择偶观念。
(习涓,风笑天:2001)(2)择偶网络研究表明,人们的择偶社会关系网存在着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并行的现象,择偶空间正从家庭为中心的第一领域向职业场所等第二领域和闲暇场所等第三领域扩展。
来自一些城市的调查显示,婚姻双方结识途径为“自己认识”的比重上升,“他人介绍”的比重下降(徐安琪:1997,杨新科:1997,吴鲁平:1999,田晓虹:2000,徐安琪:2004,叶妍,叶文振:2005)。
4、择偶标准及其变迁研究(1)择偶标准是动态的和可变的。
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们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信仰形成了各异的择偶标准。
从某种程度上看,一个时代的择偶标准就是社会文化转型的晴雨表。
因此,从其变迁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时代发展的脉络。
有研究者通过征婚广告比较1996和2003年国人择偶标准后认为:七年间,人们比较稳定的择偶标准是性格品德、婚姻状况、身高、事业心和年龄,更加看重的因素有健康、教育程度、容貌和感情,至于职业和住房、户口等因素则退居次要位置(种道平:2003)。
(2)按照婚姻状况来分,对未婚青年择偶标准的研究较多,对此有研究者作了相关综述:①大学生择偶标准更富于现代气息,注重感情因素,追求浪漫,忽视家庭背景出身,同时也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看重对方的外在容貌气质,女生要求对方的才能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