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内容及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内容及对财务报告的影响读书笔记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三个阶段: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萌芽始于多德(Dodd, 1932) ,但是,它作为一个明确的理论概念是在1963年由斯坦福研究所( SRI, 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提出的,而利益相关者观点形成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则得益于瑞安曼( Eric Rhenman)和安索夫(Igor Ansoff)的开创性研究,经弗里曼(Freeman)、布莱尔(Blair)、多纳德逊( Donaldson)、米切尔(Mitchell)、克拉克森(Clarkson)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使利益相关者理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自此,利益相关者理论开始引人关注。
而比较受大众认可的还是1984年,弗里曼出版《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中明确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
其中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二、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及分类(一)、利益相关者的概念自1963年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定义利益相关者以来,至今已有近30种定义。
按照米切尔等人的归纳,利益相关者定义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泛指所有受公司经营活动影响或者影响公司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或社会团体,如弗里曼的定义:“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人”。
第二层次,专指那些与公司有直接关系的自然人或社会团体,这样排除了政府、社会团体等,如纳斯的定义:“利益相关者是与企业有关系的人,他们使企业运营成为可能”。
第三层次,特指在公司下了“赌注”,其利益于公司利益紧密相关的自然人或社会团体,典型的如布莱尔的定义:“利益相关者是所有那些向企业贡献了专用性资产,以及作为既成结果已经处于风险投资状况的人或集团”。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
这些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他们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
从这个意义讲,企业是一种智力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回应的质量,而不仅仅取决于股东。
这一企业管理思想从理论上阐述了企业绩效评价和管理的中心,为其后的绩效评价理论奠定了基础。
“利益相关者”这一词最早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分析1、权力-行为矩阵分析如下:圖示列出了一個權力/動態性矩陣,在這個矩陣上可以畫出各利益相關者的位置。
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很好地評估和分析出在新戰略的發展過程中在哪兒應該引入“政治力量”。
A、最難應付的團體是處於D區內的那些團體,因為它們可以很好地支持或阻礙新戰略,但是它們的觀點卻很難預測。
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 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 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
这些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 他们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 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 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
从这个意义讲, 企业是一种智力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回应的质量, 而不仅仅取决于股东。
二、案例分析(一)“泰诺危机”案例叙述以生产保健品、药品及儿童产品闻名的强生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医药公司之一。
泰诺产品, 为强生公司推出的扑热息痛药, 在1982 年 9 月以前美国国内同类药品的市场中, 企业曾拥有过高达37%的市场分额, 价值 4.5 亿美元。
那时, 公司的发展前景可谓一片大好。
然而, 在 1982 年 9 月 29 日到 10 月 1 日期间, 媒体突然报道: 在芝加哥地区有 7个人, 由于吃了泰诺胶囊而死于非命。
据传, 这些胶囊均受到了剧毒氰化物的污染。
不久, 报道中死亡及受伤人数上升到了 250 例, 且均被怀疑与服用含氰化物的泰诺有关。
由于泰诺与氰化物牵连到了一起, 很快地, 泰诺的销售额便直线下降了 87%, 强生公司的股价市值也下降了 20%, 缩水 19 亿美元之多。
至此, 强生公司开始陷入“泰诺污染”危机之中。
强生制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遂即采取了一系列具体而显著的沟通努力。
强生公司在危机中作了 2500 多次媒体咨询和多份相关主题的简报, 检验了大约 800 万瓶药品, 但其中仅发现 75 粒含有氰化物, 且它们全部来自芝加哥的同一组样本。
另外, 企业还销毁了2200 万瓶泰诺, 其价值超过 1 亿美元, 而处理此次危机事件的全部成本高达 5 亿美元。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分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分析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成为企业界热门话题,各大企业纷纷致力于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回馈社会。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解析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本文将就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概念利益相关者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管理学领域,其基本观点是企业在决策过程中要考虑到所有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各方,而不仅仅关注股东的利益。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顾客、供应商、政府等各方面。
这些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的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企业的运营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1. 强调多元利益平衡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了企业应该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注重多元利益的平衡。
企业在实施社会责任时,需兼顾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使得各方满意。
例如,企业在推行环保措施时,既需考虑股东的经济利益,也需关注员工和消费者的利益诉求,以及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在多元利益的平衡中,企业的社会责任才能得到有效实施,取得更好的效果。
2. 提升企业形象和声誉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了企业需要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具体需求和期望,这也是同时维护好企业形象和声誉的重要途径。
通过向利益相关者传递积极的社会责任信息,企业能够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赢得各方的认可和支持。
这种正面的企业形象也会为企业带来更多商机和市场机会。
例如,消费者更愿意购买那些有良好社会责任形象的企业的产品,进而带动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3.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平衡,还需要深入的思考和行动。
例如,企业通过推行环保措施,不仅降低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还为企业自身带来了长久的经济效益。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动态发展与启示
参考内容
摘要
摘要
本次演示对国外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进行综述,总结了主要研究成果,并提 出了启示。本次演示首先介绍了国外旅游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定义和研究背景, 然后对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逐一介绍了国外旅游利 益相关者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本次演示的结论是,国外旅 游利益相关者研究还存在许多空白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并结合国外旅游利 益相关者的现实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启示。
2、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企业应该加强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通过建立合作伙 伴关系,实现互利共赢。这种合作可以包括与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客 户共同开发新产品,与社区共同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等。通过加强合作,可以降低 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3、重视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2、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不断发展,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也逐渐拓展。在企业 管理领域,利益相关者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战略制定、决策分析和业绩评价等方面, 帮助企业更加全面地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社会 治理领域,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合作,促进社会公平和可 持续发展。在文化发展领域,利益相关者理论则被应用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促进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
3、跨学科融合和发展
3、跨学科融合和发展
未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与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更加紧密的 融合和发展。通过借鉴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利益相关 者理论,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导。
四、结论
四、结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企业管理和治理领域的重要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 可和实践。未来,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利 益相关者理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应该重视并发挥利益相关者理论 的重要作用,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简介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一种管理学理论,用于确定和分析组织中的利益相关者,并理解他们对组织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公司的成功与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满意度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和管理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对组织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背景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早提出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组织开始意识到他们的决策和行为对不同利益相关者产生了重大影响。
管理学者开始研究如何识别、理解和管理这些利益相关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发展成为管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利益相关者是指对组织决策和行为可能受到影响或对组织产生重要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他们可以是公司的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机构、社区组织等。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这些利益相关者具有不同的权力、利益和期望,应该考虑他们的需求和利益,并与他们保持积极合作的关系。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利益相关者可以根据其对组织的权力和利益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关键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决策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力和权力。
他们可能是公司的股东或高层管理人员。
与关键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于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
•直接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直接受到组织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他们可能是公司的员工、客户或供应商。
满足直接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可以提高他们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潜在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可能对组织的决策和行为产生影响,但他们还没有明确表达出他们的意见和立场。
了解潜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有助于预测可能的反应和回应。
利益相关者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一项重要工具。
它帮助组织识别和理解利益相关者,评估他们的权力和利益,并确定与他们合作的最佳策略。
利益相关者分析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识别利益相关者:确定对组织决策和行为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2.评估权力和利益:分析每个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和利益,确定他们对组织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
利益相关的理论名词解释
利益相关的理论名词解释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利益相关的理论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
本文将对利益相关的理论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并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一个组织或决策的影响并因此受益或受损的个体或群体。
在商业领域中,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政府等。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在决策过程中,应该考虑和平衡各类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二、利益相关分析利益相关分析是一种决策工具,旨在评估一个决策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该方法通常包括四个步骤:识别利益相关者、评估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分析利益相关者影响决策的利益和权益、确定对利益相关者的回应策略。
利益相关分析有助于决策者更全面地考虑各方利益,减少不利影响,提升决策的效果。
三、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相关者经济强调了各种利益相关者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这一理论认为,组织的成功取决于其与各类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利益相关者经济强调企业应当通过优化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现共赢的商业目标。
四、利益相关者人文化利益相关者人文化强调了人文关怀与商业活动的结合。
该理论主张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责任和人类福祉。
利益相关者人文化理论提倡企业要尊重和照顾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在商业运作中注重道德和社会价值。
五、利益相关者治理利益相关者治理是一种管理模式,旨在确保组织有效地管理和回应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这一理论认为,组织的治理应该超越单纯的股东利益,要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增加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性。
六、利益相关者争议利益相关者争议指的是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利益分配、决策过程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当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互冲突时,可能产生争议。
有效处理利益相关者争议,可以减少商业活动的阻力和不确定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七、利益相关者沟通利益相关者沟通是指组织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和观点的交流。
简述利益相关者理论
简述利益相关者理论
简述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指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出发,在分析了企业各方面权益后所提出来的一种管理思想。
它强调企业的目标不仅要反映股东、债权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还必须考虑到员工及其家属、顾客、供应商以及社区等内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这样就能使企业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目标与共同行动的利益整合机制,即通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途径,达到各方面的利益满足。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美国管理学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一套管理思想。
该理论主张:①管理只有为公众服务,才有生命力;②企业存在于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
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学说体系
利益相关者理论学说体系引言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组织行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组织与其外部环境中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相关研究成果。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概念1.利益相关者:指对组织目标、决策和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利害关系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机构等。
2.利益关系:指利益相关者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
利益关系的强弱和稳定性对组织的战略决策和运营管理具有重要影响。
3.利益相关者管理:指组织对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管理和分析,以实现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观点1.利益相关者视角: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关注他们的权益和期望。
组织应该主动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实现共赢的结果。
2.利益相关者分析:通过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和分析,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利益冲突,并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沟通方案。
3.利益相关者参与:利益相关者应该有权参与组织的决策过程,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和满足。
4.利益相关者权力:不同利益相关者拥有不同程度的权力,组织应该合理调配和平衡各方利益,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和利益冲突。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成果1.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研究者提出了多种评估利益相关者权力和利益的方法,如权重法、影响力矩阵和利益关注矩阵等。
2.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实践经验: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研究者总结了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的最佳实践,如明确沟通渠道、建立联络机制和设立利益相关者委员会等。
3.利益相关者管理的案例研究:研究者对多个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有效的利益相关者管理对组织绩效和声誉有着积极的影响。
4.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利益相关者管理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结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提供了组织与外部环境中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理论基础和管理思路。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对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股东至上主义理念的挑战。
自20世纪六十年代,由斯坦福研究院的学者首次命名并给出定义后,利益相关者理论得到了众多学科,如管理学、企业伦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学者的关注,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方面取得很大发展。
美、英、日、德、欧共体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已开始在立法和判例上考虑利益相关者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六章“利益相关者”的第81条规定:“上市公司应尊重银行及其他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
”利益相关者理论日益受到理论界和社会的重视和认可。
一、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据多德考证,首次提出公司应该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设想的是在1929年通用电气公司就职演说中的一位经理。
他认为,不仅股东而且雇员、顾客和广大公众都在公司中有一种利益,而公司的经理们有义务保护这些利益。
Penrose在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中提出了“企业是人力资产和人际关系的集合”的观念,从而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奠定了基石。
至于“利益相关者”一词,据考证最早源于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的一份备忘录。
当时,该词作为一个术语,指“那些没有其支持,组织便不复存在的集团”。
最早使用“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经济学家是Ansoff,他认为“要想制定理想的企业目标,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顾客”。
时至今日,人们已对利益相关者概念的内涵基本上达成共识:“利益相关者就是任何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被企业目标的实现所影响的集团或个人”。
显然,Freeman界定的是广义上的利益相关者,但这一概念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实证研究和实际操作带来极大的局限性,尤其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看成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将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Clarkson根据相关群体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承担风险方式的差异,将利益相关者区分为主动的利益相关者和被动的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企业响应研究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企业响应研究近年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及企业响应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不仅仅要关注利润最大化,也要顾及社会和环境的利益。
企业在运营中需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包括员工、投资者、消费者、政府等各种利益相关者。
本文将探讨利益相关者理论及企业响应研究的背景、意义和实践案例。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背景和意义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弗里德曼提出的。
弗里德曼认为企业的唯一目标是最大化利润,而社会和政府的问题不是企业所应关注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质疑弗里德曼的观点。
许多学者认为,在企业发展中,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
企业需要考虑到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能够全面而有效地发展。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问题,更在于向企业传递了一种价值观。
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盈利机器,更是一个社会责任的承担者。
企业的每一个决策,都需要考虑到社会和环境的利益,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响应研究的实施企业响应研究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具体实践。
企业响应指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期望做出的回应。
企业响应研究探讨企业如何合理地响应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想法和期望,从而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企业响应研究的实施需要分析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期望,从而调整企业的决策和行动。
企业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策略和计划,从而回应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
例如,企业可以推行环保政策、公益活动等各种措施,满足各方面的期望。
同时,企业响应研究还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判断和评价机制。
这样可以确保企业的行动和决策符合社会和环境的利益,避免出现一些负面的影响。
三、实践案例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响应研究。
以下是一些实践案例,展示企业如何有效地响应各种利益相关者的需求:1.宝马宝马一直推行环保政策,成为各大汽车企业中最环保的一家。
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商业界的两个重要概念,涉及到企业在社会和市场中的角色与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的基础上,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包括公平经营、环境保护、员工权益、消费者权益等。
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则是指企业需要关注到所有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投资者等。
本文将重点讨论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关系,以及企业如何在实践中落实社会责任和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一、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都是源于对企业社会角色与社会责任的思考。
在传统的商业观念中,企业的核心目标是赚钱,忽略了对社会和市场其他成员的影响。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对企业责任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需要关注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和市场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商业策略。
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说是回应了社会对企业责任的要求。
企业社会责任强调的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社会责任,旨在通过合理的商业活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福利。
而利益相关者理论更多地关注到企业关注和满足所有相关利益者的利益,通过平衡各类利益实现可持续的企业发展。
两者最大的异同点在于,前者更多关注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而后者更注重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和合作。
二、企业如何实现社会责任和关注利益相关者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和实践,然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仍是一个问题。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讨论企业如何实现社会责任和关注利益相关者。
1、明确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根据自身情况定位社会责任的重点和目标,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同时需要认真分析自身的利益相关者,全面了解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建立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和合作机制。
2、建立激励机制为了让企业落实社会责任和关注利益相关者,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例如,建立激励方案以表彰和奖励社会责任执行优秀的企业,或是建立利益相关者投诉和反馈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回应和解决问题,以确保企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
这些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他们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
从这个意义讲,企业是一种智力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回应的质量,而不仅仅取决于股东。
二、案例分析(一)“泰诺危机”案例叙述以生产保健品、药品及儿童产品闻名的强生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医药公司之一。
泰诺产品,为强生公司推出的扑热息痛药,在1982 年 9 月以前美国国内同类药品的市场中,企业曾拥有过高达37%的市场分额,价值 4.5 亿美元。
那时,公司的发展前景可谓一片大好。
然而,在 1982 年 9 月 29 日到 10 月 1 日期间,媒体突然报道:在芝加哥地区有 7 个人,由于吃了泰诺胶囊而死于非命。
据传,这些胶囊均受到了剧毒氰化物的污染。
不久,报道中死亡及受伤人数上升到了 250 例,且均被怀疑与服用含氰化物的泰诺有关。
由于泰诺与氰化物牵连到了一起,很快地,泰诺的销售额便直线下降了 87%,强生公司的股价市值也下降了 20%,缩水 19 亿美元之多。
至此,强生公司开始陷入“泰诺污染”危机之中。
强生制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遂即采取了一系列具体而显著的沟通努力。
强生公司在危机中作了 2500 多次媒体咨询和多份相关主题的简报,检验了大约 800 万瓶药品,但其中仅发现 75 粒含有氰化物,且它们全部来自芝加哥的同一组样本。
另外,企业还销毁了2200 万瓶泰诺,其价值超过 1 亿美元,而处理此次危机事件的全部成本高达 5 亿美元。
后来,调查结果表明,这是一个捣乱者蓄意制造的恶劣事件,公司信誉得以恢复。
弗里曼利益相关者理论评述
弗里曼利益相关者理论评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弗里曼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已经在企业管理和战略制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弗里曼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企业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股东,而是与各种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政府等密切相关。
这些利益相关者在企业运营和发展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利益诉求和期望对企业的决策和战略方向具有决定性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背景、核心思想、实践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对弗里曼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全面评述,以期为企业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弗里曼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弗里曼(Freeman)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股东的利益,还需要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弗里曼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在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受到影响的任何个人或团体。
这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部门、社区、媒体以及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
弗里曼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突破了传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观点,强调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长期可持续性。
它认为,企业的成功不再仅仅取决于股东的利益,而是需要平衡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共赢。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弗里曼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还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概念,即企业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管理策略和工具,来识别、评估、满足和监控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
这包括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提高透明度,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以及制定和实施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等。
弗里曼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强调了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也要注重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理论对于指导企业实践、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弗里曼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特点弗里曼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管理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弗里曼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决策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决策在现代商业环境中,企业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市场需求和内部资源,还取决于如何管理与企业相关的各方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是指对企业活动和决策产生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对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认识和理解,对于企业的决策制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利益相关者理论,并讨论其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概念与原则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指研究企业与各类有利益关系的个体或组织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理论框架。
其核心观点是企业不仅要考虑股东利益,还要平衡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根据这一理论,企业决策应该考虑到所有与企业有关的利益相关者,并力求在各方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利益相关者理论包括以下原则:1. 各方利益均衡:企业应该在决策过程中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只是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2. 互动与合作:企业应积极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互动,建立互信关系,并寻求共同解决方案。
3. 透明度与责任:企业应当向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准确、及时和透明的信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实践和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决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示例:1. 制定企业战略和目标:企业战略和目标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以确保企业能够在各方利益之间取得平衡。
2. 进行风险评估与管理:企业在面临重大决策或风险时,需要评估和管理各类利益相关者的风险,以减少潜在的不利影响。
3.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可以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
4. 建立强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于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以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非常重要。
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认同可以为企业文化的建立提供重要支持。
通过充分理解和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可以更加全面地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制定出更具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感的决策,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声誉。
结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企业决策中的重要理论框架,强调平衡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寻求共赢的解决方案。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一、引言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是指企业不仅应该考虑股东的利益,还应该考虑所有直接或间接与企业相关的人士的利益,并在经营中充分考虑这些利益。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遵循利益相关者理论,注重员工、管理层、股东等各方面的利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内容1. 企业应该考虑所有与企业相关的人的利益,而不仅限于股东的利益。
2. 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应该平衡,不能由某一方独占。
3. 企业应该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负责,不仅仅是对股东负责。
4.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仅包括经济利益,还包括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利益。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1. 关注员工的利益在招聘、培训、劳动合同、薪酬等方面充分考虑员工的合法权益,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减少员工流失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2. 关注管理层的利益建立公正的晋升体系,避免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为管理层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提高管理层的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
3. 关注股东的利益通过高效的管理和规范的财务制度,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使得股东能够分享企业的红利,并鼓励股东更多地投入企业发展。
4. 关注社会与环境责任注重环境保护、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投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对社会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四、结论企业只有认真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才能实现可持续经营。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利益相关者理论,注重员工、管理层、股东等各方面的利益,努力实现企业的良性循环和不断发展。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公司治理分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公司治理分析公司治理是管理学中的重要领域,它涉及到公司对内和对外的管理、监督和控制。
当代社会,企业在社会和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经营管理涉及到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在公司治理中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分析企业的治理问题,探讨如何有效地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公司治理。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概念和内涵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企业与多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管理学教程(第16版)》(李旭主编)中指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交互作用中的其它组织被视为一组影响或可能被影响企业成功的组织,包括股东、债权人、消费者、员工、供应商、竞争对手、政府、社会和环境保护团体等。
”可以看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企业经营活动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在于企业经营活动的目标不单是追求企业自身的利益,而是要考虑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因此,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需要对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权衡,适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公司治理是指企业在实现经营活动目标的过程中,经营管理、监督和控制等各种因素的协调与平衡。
公司治理的关键是确保公司内部各部门、各级别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对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度的平衡和协调,以达到最终的经营目标。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定位利益相关者企业需要对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定位,在公司治理中要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权益,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消费者、员工等,需要更多地关注和重视。
2. 听取各利益相关者的声音企业在进行决策时,需要考虑到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并给予他们包容性、参与性的发言权,以便更好地听取各方面声音、各方面的建议和推荐,避免公司决策不周,引起部门和人员的不满。
3.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应用。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萌芽始于多德(Dodd, 1932) ,
但是,它作为一个明确的理论概念是在1963年由斯坦
福研究所( SRI, 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提
出的,而利益相关者观点形成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则
得 益 于 瑞 安 曼 ( Eric Rhenman) 和 安 索 夫 (Igor
利益相关者理论
1
内容
一、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二、利益相关者理的研究的三个阶段 三、对利益相关者种类的划分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实证研究的新进展 六、国内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 七、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
一、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 最早使用“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经济学家是 Ansoff。
1984年,Freeman给予广义利益相关者以 经典定义是:“企业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 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被企业目标的实 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
11
Mitchell( 1997)指出,利益相关者理论有两个 核 心 问 题 : 一 是 利 益 相 关 者 的 认 定 (Stakeholders Identification) ,即谁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二 是利益相关者的属性(Stakeholders Saliencies) , 即管理者依据什么来给予特定群体以关注。
17
六、国内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
国内学者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始于 世纪90年代,主要是伴随着企业理论和公 司治理研究的深入展开的,最具代表性的 是杨瑞龙(1997,1998 ,2000,2001等)、 李维安(1998 ,2001)等的研究。
18
七、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首先,陷于“定义泥潭”,而缺乏对利益 相关者参与基础的系统理论。
公共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
公共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公共事务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多,这对公共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研究公共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非常必要,本文将从定义、分类、应用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定义利益相关者指的是对于一项规划、政策或组织活动,可能受到影响、收益或承担风险的个人、组织或社会团体等群体。
在公共管理中,利益相关者是指政府、企业,公民、组织、团体和各种社会群体等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各方。
在公共管理中,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是以公共利益为基础,旨在协调各方利益,达到共赢的目标。
二、分类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两种。
内部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机关、政党、组织机构、管理者等,他们直接参与制订政策和计划,以及决策执行。
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公民、社会团体、媒体等,他们影响公共管理决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同时也会受到公共政策和行政决策的影响和制约。
三、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公共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政治决策过程中,政府需要分析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需求,使政策决策更加民主化、公正、透明。
在组织管理中,考虑利益相关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期望和需求,有助于组织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
在公共服务领域,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使服务更加贴近人民需求,更高效合理的分配资源,提高服务的质量。
四、评价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够使公共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得到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认可。
但也有人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第一,在实践中,政策制定者很难准确分辨利益相关者的主体和诉求,容易出现一些势力作用以及灰色地带的判断。
第二,一些利益相关者可能存在不可预测的动机和行为,他们严重干扰制定和实施政策的执行。
综上所述,通过对公共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公共事务中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及协调机制,更加高效地处理公众事务。
虽然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完善这一理论体系,为公共管理提供更加科学化的思路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
这些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他们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
从这个意义讲,企业是一种智力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回应的质量,而不仅仅取决于股东。
这一企业管理思想从理论上阐述了企业绩效评价和管理的中心,为其后的绩效评价理论奠定了基础。
“利益相关者”这一词最早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分析1、权力-行为矩阵分析如下:图示列出了一个权力/动态性矩阵,在这个矩阵上可以画出各利益相关者的位置。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评估和分析出在新战略的发展过程中在哪儿应该引入“政治力量”。
A、最难应付的团体是处於D区内的那些团体,因为它们可以很好地支持或阻碍新战略,但是它们的观点却很难预测。
其隐含的意思非常明显:在已建立一个不可改变的地位前一定要找到一种方法,来测试这些利益相关者对新战略的态度。
B、相反,在细分市场C内的利益相关者,可能会通过管理人员的参与过程来影响战略,这些管理人员同意他们的’观点’并建立那些代表他们期望的战略。
C、虽然细分市场A和B内的利益相关者权力很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重要。
事实上,这些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支持本身,会对权力更大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产生影响。
2、权力-利益矩阵分析如下:权力/利益矩阵的一个有价值的发展,如图示中所示,它根据利益相关者与其持有的权力大小的关系,以及从何种程度上表现出对组织战略的兴趣,对其分类。
因此称其为权力/利益矩阵。
这个矩阵指明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类型。
显然,在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重点考虑主要参与者(D区)是否接受该战略。
因为他们既有权力又有兴趣。
关系最难处理的一类利益相关者是C区内的利益相关者,虽然总的说来他们是相对被却的,但却可能因某些特定事件而对战略产生兴趣,并施加有力的影响。
因此,全面考虑利益相关者对未来战略的可能反应非常重要。
如果低估了他们的利益而迫使其突然重新定位於D区内,并且阻止战略变革,那麽情况就会很糟。
类似地,需要正确地对待B区中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因为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战略,与他们的利益密切相关,而他们并没有太大的权力,所以可以通过保持信息交流来满足他们对利益关注的心理要求。
通过权力/利益矩阵可以明确以下一些问题。
A、组织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是否可能会阻止采纳特定的战略,如处在一个成熟行业里具有惰性文化的企业,可能不愿采用创新战略。
换句话说,确定利益相关者位置是一种分析文化适应性的方法。
B、确定哪些个人或团体是战略变革的支持者或反对派。
为了重新确定某些特殊利益相关者的地位,要明确是坚持战略,还是改变战略,以满足他们的期望和要求。
C、一旦制定了明确的战略和确定了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就应该采取一定的维持行动,以阻止他们对自己重新定位。
因为重新定位会阻止战略的实施。
这意味着应努力保持C区内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并保持与B区内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沟通。
利益关系利益关系是指围绕着物质利益的占有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其核心是物质利益。
公共政策制定又称公共政策决策公共政策制定又称公共政策决策,是公共政策过程的首要环节。
它是针对某个政策问题而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或计划,进而使其转化为政策规范的过程。
延迟退休动了谁的利益?任何一种经济决策,都会以牺牲另一种决策的成果为代价——延迟退休可以缓解养老压力,但会造成就业岗位无法腾出,制造更多啃老族。
尽管从2012年开始,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但老龄化并不等于中国劳动力不足。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假设我国平均退休年龄延长5年,每年可能会涉及上千万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透露,未来五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还将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的高位,2013年已经被称为“最难就业年”,一旦这种形势持续数年,中国的就业压力将前所未有。
年轻劳动力无法进入劳动力市场,不仅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意味着今后养老金积累的困难,其结果是当年轻的劳动力人口进入老年后,其养老问题将会成为更难解决的社会问题。
实际上,由于就业压力等多重原因,人社部已经搁置延迟退休的思路,仅仅从研究着手,进行学术探讨。
社科院、人大、清华、武大等院校的多个专家团队参与制定了多套改革备选方案。
2013年8月中旬,清华大学的方案率先在网上公开,其中“延迟到65岁领取养老金”的提法,被许多媒体解读为“延迟到65岁退休”,引起轩然大波。
随后,清华大学方案起草者之一、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教授解释,延迟领养老金非延迟退休,也可提前退休再领养老金。
然而,对大多数将养老金作为退休后主要经济来源的普通劳动者而言,领取养老金和退休其实就是一回事。
还有专家直言,延迟领取养老金就如普通劳动者迟领工资一样不合理。
除就业因素外,对于那些奋战在生产第一线的职工而言,延迟退休实际是加重了他们的工作强度和更大的体力付出。
还有为数不少的下岗职工,他们都四五十岁,因为种种原因,很难再就业,就盼着能够到法定退休年龄可以拿退休金,政策一旦调整,他们无疑将会遭到巨大的打击。
用人单位对“延迟退休”也有担忧。
据了解,现在企业每个月给在职职工交的养老保险等各项保险费用,几乎占职工工资的40%至50%。
职工每推迟一年退休,这笔费用企业就得多背一年。
另外,中国养老金制度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社会保障待遇的差距很大,甚至一部分人没有任何保障。
目前我国养老金覆盖仅25%,农民工参保率仅占总数1/6,流动的农民工参加社保的积极性本来就不高,多干五年让本来没交的更不想参保,这样就会减少养老保险收入,背离了延迟退休的初衷。
因此,有专家认为,延迟退休不如扩大参保面。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曾表示:“只要实现全国统筹制度全覆盖,未来30年左右完全能够实现制度自身的收支平衡,有能力避免养老金支付危机。
”人们担心的问题还有,社保政府支出总量少腐败多,延迟退休利益无法均分到个人头上。
在“十二五”之前,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多年持续低于10%,同期的行政经费却高达20%。
与日本、加拿大这样同期社保支出超过公共财政30%的国家相比,明显过低。
再加上早期国有企业普遍以“低工资无社保”为代价,国家承诺的政府养老没有兑现,现在一古脑儿要社保基金承担养老支付,必然使得社保基金压力持续增大。
再加上各地养老保险挪用案层出不穷,也使得公共权力不断受到质疑。
谁乐见延迟退休?延迟退休多数人反对,但也有一部分人欢迎。
调查发现,一些在垄断企业就职的职工以及在事业单位身居要职的人士,绝大多数对延长退休年龄持肯定态度。
首先,这些人主要从事技术管理等脑力劳动,即使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
而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在岗和退休的待遇差距很大,一旦退休,收入就严重“打折”,因此,他们希望能晚一点退休。
劳动保障部门的有关人士也坦承:“在事业单位就职的,特别是担任中层以上领导职位的人,最不愿意按现行规定退休,因为在职的收入远远高于退休金。
”目前我国实行的“退休金双轨制”,有两套并行的养老金体系,一套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个人无须缴纳社保,由财政统一支付的养老金;另一套是社会企业单位的“缴费型”统筹制度,单位和职工本人按照整个工龄以总的工资的20%比例来缴纳。
退休福利巨大的不平等导致了民众普遍不满,认为延迟退休为特权职工以及其他有背景者提供了“恋官”、“恋职”的绝佳理由。
很多网友指出,公务员在退休后拿的退休金也是普通企业工人的3倍甚至更多。
但是,他们是不用缴纳养老金的,他们的养老金由专门的财政来拨付,跟养老统筹基金没有关系。
体制内没有缴费的个人账户本身没有积累,却要按照有积累的形式来发放养老金,没有人来买单,本身就是一个缺口。
所以,要延迟退休,首先要消除养老双轨制。
还有不少高级知识分子、科学家、高层管理人士以及专业技术人才普遍认为,现在的退休年龄正是他们在岗位上出成绩的年龄,也是知识储备最丰富的时期,此时退休是一种人才浪费。
教授、医生等高级专业人员在退休后,被屡屡返聘,也正体现了“老龄人口仍然具备一定生产力”。
杨燕绥教授就表示,自己30岁念完博士,仅工作了25年,自己的人力资本就要结束了。
“我觉得55岁的女副教授要求她们退休是非常不公平的。
”她建议让这些有条件的人先弹性退休,然后逐渐打破刚性以后,逐渐提高退休年龄。
退休年龄问题应理性探讨,谨慎选择到底要不要延迟退休,什么时候实行?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研究这一问题既是尊重劳动者的选择权,也是为减轻我国今后养老压力作未雨绸缪的努力。
在还没有形成社会共识之前,应当允许各种意见表达和讨论。
毕竟要实现制度上的公平,离不开社会各方、各种利益群体的充分参与。
从总体趋势来看,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延长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但考虑到高龄劳动者的生产力和创新力毕竟有限,延迟退休要慎重实施,且必须考虑行业的差异和个体的差异。
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认为,未来退休年龄可先实现统一,即男的女的、干部和工人都一样,都60岁退休,“这个问题十年之内能解决就不错”。
同时,延迟退休也应该有过渡期,过渡期间可以实行弹性的办法,55岁到60岁可以退休,也可以不退休,自己选择。
社科院专家蔡昉认为,退休制度不能一刀切,对于那些有一部分高技能、高素质人员可延长退休年龄。
老龄化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从各国经验看,延迟退休不失为缓解老龄化问题的一剂良方,而且延长职工工作年限,从真正意义上尊重劳动、知识和人才,实现人尽其用,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