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俄罗斯学派对中国芭蕾舞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国芭蕾舞的发展阶段

中国芭蕾舞的发展阶段

中国芭蕾舞的发展阶段中国芭蕾舞是一门综合艺术形式,将西方芭蕾舞的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芭蕾舞在中国逐渐发展,并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本文将对中国芭蕾舞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

一、起步阶段(1950年代-1960年代)中国芭蕾舞的起步阶段可追溯到1950年代。

当时,由于中国内外形势的特殊背景,外来文化受到限制,芭蕾舞艺术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

然而,中国政府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于是在国内成立了一些专业的芭蕾舞团体,并引进了一些外国的芭蕾舞教师和演员。

在起步阶段,中国芭蕾舞受到了苏联芭蕾舞的深刻影响。

许多中国芭蕾舞团体的演出以苏联经典舞剧为主,如《天鹅湖》、《胡桃夹子》等。

这些舞剧的演出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推动了中国芭蕾舞艺术的发展。

二、探索阶段(1970年代-19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芭蕾舞艺术进入了探索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芭蕾舞团体开始探索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结合,并且注重开发本土的芭蕾舞作品。

在这个阶段,中国芭蕾舞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如《红色娘子军》、《红色娘子军之恋》等。

这些作品不仅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还传达了奋斗和希望的主题。

同时,中国也开始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芭蕾舞演员,如郝增旗、袁艺等,他们不仅在国内赢得了声誉,还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认可。

三、崛起阶段(2000年代-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芭蕾舞进入了崛起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的芭蕾舞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其作品和演员都逐渐受到国际舞台的认可。

中国芭蕾舞的作品创作逐渐多元化,不仅在主题上更加多样化,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还注重了现代舞蹈的发展,融合了现代的舞蹈风格和技巧。

同时,中国的芭蕾舞演员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一些中国芭蕾舞团体和演员多次获得国际舞蹈大赛的奖项。

总结:中国芭蕾舞的发展经历了起步、探索和崛起三个重要阶段。

从起步阶段受到苏联芭蕾舞的影响到探索阶段开始探索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结合,再到崛起阶段中国芭蕾舞作品的多元化和演员在国际舞台上的成功,中国芭蕾舞正逐渐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论古典芭蕾的起源和发展

论古典芭蕾的起源和发展

论古典芭蕾的起源和发展摘要“古典芭蕾”是芭蕾发展史上的第三个时期,古典芭蕾是以俄罗斯学派的崛起为背景的。

早在18世纪,俄罗斯宫廷就有了自己的舞蹈学校并聘任法国的芭蕾大师担任校长。

法国乃至意大利的芭蕾大师都络绎不绝地来到俄国,芭蕾的东迁高潮顺理成章地瞄准了19世纪后半叶的圣彼得堡和莫斯科,而此刻法国的浪漫芭蕾可谓大势已去。

俄国流派的芭蕾集意大利与法国这两派之大成。

但是随着芭蕾舞蹈的发展,却忽略了对于古典芭蕾的深了理解与体现,本文将对古典芭蕾的起源和发展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促进古典芭蕾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古典芭蕾;起源;发展;对策Abstract"Classical ballet" i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ballet onthe third period, the classical ballet is to rise as the background of the Russian school. As early as in eighteenth Century, the Russian court has its own dance school and the appointment of the French ballet master as the principal. France and Italy ballet master had streamed Russian ballet Dongqian logical climax, aimed at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St Petersburg and Moscow, and at the moment the French Romantic Ballet is It is all up with. The Russian School ofballet in Italy and France both the big.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allet, but neglect the classical ballet deep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 this thesis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simpl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ballet,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ballet.Key words: classical ballet; origi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目录摘要...................................................................... (1)Abstract ............................................................... ................................................... 2 引言...................................................................... ................................................ 4 1 古典芭蕾的概念界定...................................................................... .................. 4 2 古典芭蕾的起源...................................................................... .......................... 5 3 古典芭蕾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6)4 提出促进古典芭蕾发展的对策...................................................................... .. 74.1高雅艺术大众化...................................................................... . (7)4.2将芭蕾舞剧融入民族文化......................................................................74.3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8)结论...................................................................... ................................................ 9 参考文献...................................................................... . (10)引言舞蹈是一种用人们的内在生命力去表现人体有韵律的动作姿态的造型艺术。

芭蕾舞学习:中国芭蕾舞的发展历程

芭蕾舞学习:中国芭蕾舞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曾有外国的芭蕾舞团来中国演出,但规模有限。

此后,陆续有俄侨来中国开办业余私⽴芭蕾舞学校,以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较有影响——对中国的芭蕾启蒙教育有积极作⽤。

⽏庸置疑,芭蕾舞剧在中国的真正兴起和发展,也是在中华⼈民共和国成⽴之后,这与中国政府对⼀切具有世界意义的优秀⽂化艺术都采取积极吸纳、⽀持的基本⽅针具有密切的关系。

最初,对中国芭蕾具有影响⼒的是俄罗斯学派。

从54年2⽉第⼀位苏联专家奥·阿·伊莉娜(O·A·YEALINA)应邀来京开办第⼀期“教师训练班”起,到58年中国上演第⼀部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国芭蕾实现了初创期的神速“3级跳”。

在此期间,谙熟芭蕾艺术的戴爱莲也发挥了重要作⽤。

第⼀期“教师训练班”的学员(⼤都接受过⼀定的芭蕾训练),以半年的时间,奇迹般的完成了苏联舞蹈学校1——6年级的教学⼤纲,通过严格的考试全部合格。

他(她)们成为同年创建的北京舞蹈学校,芭蕾专科的教学⾻⼲。

此后,在实践中不断提⾼,成长为真正的芭蕾教育家——培养出⼀批⼜⼀批优秀⼈才。

实现“3级跳”的重要举措是边训练,边实践演出。

这⼀时期常有苏联芭蕾艺术家来华演出,精湛的表演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中国⼈逐渐熟悉、喜爱起这门艺术。

1957年在查普林的指导下中国⾸次完整的上演了⼀部芭蕾舞剧——《⽆益的谨慎》(LA FILLE MAL GARDEE),它是18世纪末让·多贝⽡尔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适宜于当时中国芭蕾舞演员的实际⽔平,通过演出使队伍得到了提⾼。

1958年10⽉在古谢夫的指导下,北京舞蹈学校集中全⼒,成功的上演了世界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奥杰塔扮演者⽩淑湘)(SWAN LAKE)全剧,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

通过严格排练,⾼速度地造就了⼀⽀具有多⽅⾯⼈才的芭蕾舞剧队伍。

如今,《天鹅湖》已在中国“落户”——成为对观众最有号召⼒的芭蕾剧⽬。

59年底,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成⽴,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个专业芭蕾舞团。

浅谈俄罗斯学派对中国芭蕾舞发展的影响

浅谈俄罗斯学派对中国芭蕾舞发展的影响

浅谈俄罗斯学派对中国芭蕾舞发展的影响在俄罗斯学派对中国芭蕾舞发展的影响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介绍俄罗斯芭蕾舞及其学派俄罗斯芭蕾舞起源于18世纪,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俄罗斯芭蕾舞以其优雅的动作、精湛的技术和深厚的艺术内涵而闻名于世。

而俄罗斯学派则是当代芭蕾舞的主流之一,它在表演技巧、舞蹈风格以及舞剧创作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贡献。

二、俄罗斯学派对中国芭蕾舞人才培养的影响1. 提升教育水平:俄罗斯学派注重系统性的教育,培养学生身姿端庄、技术纯熟、舞台表现力强的特点。

这种教育理念对中国芭蕾舞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使得培养出的芭蕾舞人才更加专业和优秀。

2. 引进优秀教师:中国芭蕾舞界逐渐引进了俄罗斯学派的优秀教师。

这些教师通过传授俄罗斯芭蕾舞的技巧和表演风格,提高了中国芭蕾舞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

3. 拓宽视野和思路:俄罗斯学派的艺术理念和舞蹈风格对中国芭蕾舞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产生了积极的开拓作用,使他们更加注重舞蹈的艺术内涵和个人情感表达。

三、俄罗斯学派对中国芭蕾舞创作的影响1. 提供灵感和启示:俄罗斯学派的经典舞剧作品为中国芭蕾舞的创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灵感和启示。

中国芭蕾舞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吸收俄罗斯学派的创新理念和表现手法,使得作品更具时代感和观赏性。

2. 丰富舞剧台词:俄罗斯学派以其丰富的舞剧台词而著称。

中国芭蕾舞从俄罗斯学派中吸取经验,丰富了舞剧的台词部分。

这使得中国芭蕾舞在讲述故事和塑造角色方面更加生动和富有情感。

四、俄罗斯学派对中国芭蕾舞的艺术交流与合作1. 学术交流:俄罗斯学派的专家学者经常受邀来中国进行芭蕾舞学术交流,探讨艺术理念和创作技巧。

这种交流促进了中国芭蕾舞人才的成长和艺术水平的提高。

2. 舞团合作:俄罗斯学派的优秀舞团与中国芭蕾舞团进行合作演出,共同创作和演绎经典舞剧。

这不仅提高了中国芭蕾舞团的艺术水平,也增进了两国芭蕾舞界的友谊。

俄罗斯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俄罗斯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俄罗斯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随着综合经济实力的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越来越广,包括体育、音乐、思想概念等。

在经济实力发展前景下,音乐可以有效提升国际影响力及地位,对中国音乐教育工作来说,应该创办属于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音乐教育模式。

一、俄罗斯音乐教育成为世界瞩目的特点(一)在教学理念中俄罗斯音乐教育建立了完整科学的教育体制与先进的教学理念。

在俄罗斯音乐教学中,初级学员前期都要将基础课程学稳固。

在俄罗斯音乐的学习中,每位学生在学习音乐基础时,都会增加一节视唱练耳与乐理知识内容有关课程,这样可以为学生往后学习音乐打好基础。

同时,学生也需要了解音乐文献课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多层次、不同角度进行了解音乐、熟悉音乐、感受音乐,在这种体验中,俄罗斯音乐学习的学生不但会特别专注于某一种领域音乐学习,还会对音乐史的不同进行类別去区分,也同样会有概括性了解。

对于音乐的学习中,理论知识是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更为重要的要点之一。

没有坚定牢固的理论知识基础,是无法将音乐知识与作品创作灵活运用到极致。

(二)在实践操作方面在俄罗斯音乐教学中,学生可以参加许多实践性活动以及实践课形式,这其中涵盖了学生借助音乐展开歌舞剧表演、音乐会等。

在音乐的学习中,不管是在专业学校学习,还是在音乐学校学习,很多都会以歌剧演绎形式将音乐生动形象表达出来。

但是在音乐表演时,会对音乐曲风有所要求、对演艺服装也会针对性加以转变。

学生在研习音乐时,也需要进一步对视唱练耳、音乐基础知识进行查考。

在俄罗斯音乐教育中,音乐的学习是需要每位学生根据所学准备作品进行表演,紧接着教师根据学生演绎总结问题优缺点,这样在教学方面教师也会有所了解哪些需要改善,哪些需要加强。

在俄罗斯音乐教育学习中,每位学生在每个学期都会举行音乐成果展览,学生通过在国内外各种音乐比赛、歌剧演绎等,都会有效提升音乐学习水平,这也是俄罗斯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的一大作用,让每位学习音乐的学子都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中国芭蕾舞的发展

中国芭蕾舞的发展

中国芭蕾舞的发展如果说1581年法国《皇后喜剧芭蕾》的上演,一直被视为芭蕾舞剧之初始——雏形的话,芭蕾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几乎晚了3个多世纪。

不过,起步虽晚,却是飞跃前进。

20世纪初,曾有外国的芭蕾舞团来中国演出,但规模有限。

此后,陆续有俄侨来中国开办业余私立芭蕾舞学校,以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较有影响——对中国的芭蕾启蒙教育有积极作用。

毋庸置疑,芭蕾舞剧在中国的真正兴起和发展,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与中国政府对一切具有世界意义的优秀文化艺术都采取积极吸纳、支持的基本方针具有密切的关系。

最初,对中国芭蕾具有影响力的是俄罗斯学派。

从54年2月第一位苏联专家奥·阿·伊莉娜(O·A·YEALINA)应邀来京开办第一期“教师训练班”起,到58年中国上演第一部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国芭蕾实现了初创期的神速“3级跳”。

在此期间,谙熟芭蕾艺术的戴爱莲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芭蕾舞的先驱者戴爱莲,自幼生长在海外,曾在英国专修芭蕾舞艺术,造诣很深。

1940年回到祖国,她不仅在四十年代传播了芭蕾艺术的种子,并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发展芭蕾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戴爱莲为代表的中国芭蕾舞艺术家,一方面积极倡导在新建立的歌舞艺术表演团体中,将芭蕾作为培训演员的必修课;另一方面,积极投入芭蕾的创作实践,力求探索用芭蕾舞作品为新中国和人民的事业服务。

一九五0年十月,在风起云涌的世界和平签名运动的鼓舞和推动下,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上演了由该院院长、著名戏剧家欧阳于倩编剧,戴爱莲等集体编舞,并由戴爱莲、丁宁主演的大型芭蕾舞剧《和平鸽》。

这是新中国第一代芭蕾舞艺术家想用芭蕾的形式反映中国社会生活,讴歌保卫和平的尝试,虽然还不够成熟,但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九五三年九月至十月,第二次全国文代会期间,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主席戴爱莲,在《四年来舞蹈工作的状况和今后的任务》的报告中,强调“应该把向民族、民间传统学习放在第一位,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同时,借鉴其它国家和民族的训练方法也很重要,尤其是苏联芭蕾舞的训练经验,我们应该努力研究和学习。

浅议俄罗斯文化对哈尔滨艺术的影响

浅议俄罗斯文化对哈尔滨艺术的影响

浅议俄罗斯文化对哈尔滨艺术的影响哈尔滨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城市,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城市。

它与俄罗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交流,因此俄罗斯文化对哈尔滨艺术的发展和影响不可忽视。

其次,俄罗斯文化对哈尔滨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艺术形式上。

俄罗斯是一个拥有丰富艺术传统的国家,其文学、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深受世界各地的影响。

在哈尔滨,有许多艺术家受到了俄罗斯文化的启迪和影响,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俄罗斯艺术的独特风格。

例如,哈尔滨音乐学院培养了众多的音乐家,其中很多人从俄罗斯学习并且受益匪浅。

这种俄罗斯音乐教育的传统使得哈尔滨音乐界蓬勃发展,孕育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家和作曲家。

此外,俄罗斯文化还对哈尔滨的舞蹈和戏剧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俄罗斯戏剧和芭蕾舞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而哈尔滨的戏剧和舞蹈界也深受其启发。

例如,哈尔滨的一些舞蹈团体经常邀请俄罗斯舞蹈家来哈尔滨进行表演和交流,并且在演出中融入了俄罗斯舞蹈的元素。

此外,哈尔滨还有一些戏剧团体和俄罗斯的剧院合作,共同呈现俄罗斯戏剧作品。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哈尔滨的艺术表演形式,也为当地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享受。

总结起来,俄罗斯文化对哈尔滨艺术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从建筑风格到艺术形式,俄罗斯文化都在哈尔滨的艺术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哈尔滨的艺术界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且多元化的艺术风貌。

这种跨文化的影响和交流不仅丰富了哈尔滨的艺术生态,也为俄罗斯和中国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芭蕾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芭蕾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芭蕾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芭蕾舞是一种源自欧洲的舞蹈艺术形式,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逐渐成为中国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芭蕾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影响和现状等方面进行探讨。

芭蕾舞最早在中国被引进是在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陆续成立了多家芭蕾舞团体,但由于当时社会和文化环境的限制,芭蕾舞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开始推行“舞蹈艺术普及运动”,芭蕾舞才真正开始进入了中国的大众视野。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芭蕾舞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于外来的舞蹈教师和演员。

1954年,由苏联著名芭蕾舞家史麦尔·拉瑙林和阿列克谢·耶谢诺夫率领的舞蹈团体来到中国进行巡演,并在中国留下了许多学生。

这些学生在后来成为了中国芭蕾舞的拓荒者,他们在海外学习和参与演出后,带回了许多新的艺术观念和技巧,并在中国较早开设了芭蕾舞学校和团体,如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央芭蕾舞团等。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芭蕾舞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遭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打压。

但在改革开放后,芭蕾舞重新获得了发展的机遇。

1980年代,中国的芭蕾舞团体开始走出国门,参加国际舞蹈比赛和演出,如1981年中央芭蕾舞团首次赴美演出,1985年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生参加了莫斯科国际芭蕾舞比赛,并获得多项奖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芭蕾舞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现在,中国的芭蕾舞团体和学校遍布全国各地,如上海芭蕾舞团、广州芭蕾舞团、四川省芭蕾舞团等,这些团体在国内外的演出和比赛中屡获佳绩。

此外,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学习芭蕾舞,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如李小红、郭晓敏等。

总的来说,芭蕾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虽然经历了多次起伏和挑战,但它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它不仅是中国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芭蕾舞仍将继续焕发出绚烂的光芒。

芭蕾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芭蕾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芭蕾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芭蕾舞是一种源自欧洲的舞蹈形式,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它以优美的身姿、华丽的演出服装和高难度的舞蹈动作为特点,被誉为舞蹈中的“皇冠上的珍宝”。

在中国,芭蕾舞的发展历程也有着其独特的足迹。

20世纪初,芭蕾舞首次引进中国,当时仅限于外国人社交活动中的娱乐节目。

直到1950年代,中国开始开展文化艺术交流,芭蕾舞才逐渐被引入中国的艺术舞台。

1954年,中国首次上演芭蕾舞剧《天鹅湖》,引起轰动,成为中国舞台艺术中的一次重大突破。

在此之后,中国开始突破自身的局限,学习和参考国外优秀的芭蕾舞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芭蕾舞派系。

1979年,中国首次推出原创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讲述了中国人民在革命时期的奋斗史,成为中国芭蕾舞的代表之作。

此后,中国的芭蕾舞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1982年,中国芭蕾舞家卢甘达赴俄罗斯莫斯科学习,成为中国芭蕾舞的代表人物之一。

1984年,中国首次举办国际芭蕾舞比赛,为中国芭蕾舞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芭蕾舞在中国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引进国外优秀的芭蕾舞作品,如《吉赛尔》、《天鹅湖》等,为中国的芭蕾舞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中国也开始大力培养芭蕾舞人才,不断提高自身的芭蕾舞水平。

21世纪以来,中国的芭蕾舞发展迎来了新的高峰。

中国首次推出原创芭蕾舞剧《梁祝》,讲述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爱情故事,成为中国芭蕾舞的又一代表之作。

同时,中国的芭蕾舞家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提高中国芭蕾舞的国际影响力。

总体来看,中国的芭蕾舞发展历程充满了坎坷和机遇。

在外界文化的冲击和自身不断摸索的过程中,中国的芭蕾舞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成为中国舞台艺术中的一朵璀璨的明珠。

未来,中国的芭蕾舞发展还有着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高的追求。

当代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探究

当代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探究

当代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探究作者:***来源:《艺术研究》2021年第04期摘要:西方芭蕾艺术跨越了五百年,伴随着革命运动、文艺复兴,经历了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

我们通常将芭蕾艺术分为五个发展时期:早期芭蕾、古典芭蕾、浪漫芭蕾、现代芭蕾、当代芭蕾。

当然,芭蕾艺术在不同的国家呈现出的艺术方式也有所不同,如20世纪中期,西方芭蕾艺术传入中国,芭蕾作为一种经典(古典)艺术,在传播中以其习惯性的审美模式和运动模式为媒介,加入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特点和审美要求,使芭蕾艺术在中国的土壤上不断地融合、发展、创新。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流传千年,各民族民间舞蹈保存时间之长、流布之广、生命カ之强,为芭蕾艺术融入中国舞蹈提供了舞蹈动态形象和历史文化背景。

关键词: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一、当代中国芭蕾舞剧关键时期的特点分析1.探索和发展时期(1949-1976)——《白毛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芭蕾舞剧在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兴起和发展。

其中,对中国芭蕾舞最具影响力的是俄罗斯学派。

根据学习俄罗斯芭蕾舞的经验,结合本民族的音乐、舞蹈素材,1964年舞剧《白毛女》诞生,这部芭蕾舞剧讲述受封建统治压迫的农民的女儿“喜儿”,被迫卖给恶霸地主黄世仁抵债的凄惨故事。

舞剧编者们,为了帮助观众理解剧情,融入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歌剧唱段,并且把经典歌剧唱段作为主要人物的主题音乐,而且在一些主要的舞段,加了伴唱的形式,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以20世纪中期为界限,之前的舞剧被称之为戏剧芭蕾之后称之为交响诗芭蕾。

交响诗芭蕾的结构“音乐和舞蹈”的结构,这给中国民族芭蕾舞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加深了舞剧的思想内容,扩大了题材范围,沟通了芭蕾与时代生活的更大关联。

尤其注重舞剧的音乐,即音乐就是内在的戏剧结构。

《白毛女》芭蕾舞剧通过舞蹈来刻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生活状态,而不是借助于娱乐和表演性的舞蹈功能,更不用借助于哑剧,所有人物都在舞蹈生活中。

舞剧音乐保留了原歌剧音乐中的经典唱段,《北风吹》《我要活》《扎红头绳》《太阳出来了》等音乐素材。

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2、改革音乐课程标准
俄罗斯的音乐教育系统十分完整,有着科学的教学模式。我国虽然向俄罗斯学习,从幼儿园开始就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标准,导致了各学生之间的音乐素养差异较大,难以进行整体性的知识讲解。在义务教育中,音乐教育普遍受到轻视,课程教材较为老旧,难以提升学习兴趣。许多相关的音乐高等院校也主要招收高经验性人才,难以培养真正热爱音乐的学生。因此,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还需要向俄罗斯方面多多借鉴,改革音乐课程标准,进行科学的音乐教育。
在苏联音乐家的影响下,音乐学院自一年级就开设作曲课,制定作曲课教学大纲,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取得了显著效果。在苏联专家指导下的习作音乐会中、院校内许多作曲家当时创作的作品中,常可以发现其受到的苏联作曲专业的有益影响。
3、俄罗斯音乐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和影响
俄罗斯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音乐家在俄(苏)的学习和创作为回国后的艺术实践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且成功探索出了新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
结束语
俄罗斯的音乐教育体系对于推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推动性的作用。但是由于两国教育文化的差异性,部分教育者对于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照搬照抄,没有考虑两方的变化因素,造成了国内音乐教育的难以进步。国家的音乐教育要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符合国情的创新,才能使音乐教育获得长足的发展。上文根据音乐教育的现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有助于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俄罗斯教育体系对于国内音乐教育的启发
1、发展民族音乐
俄罗斯的音乐教育向来十分注重民族音乐的发展,主张"民众的就是世界的",认为音乐是整个民族灵魂的体现。这种音乐的灵魂性是我国音乐教育所缺失的。自建国以来,我国起步艰难,百废待兴,因此许多教育资源依赖于其他国家的资源,而忽略了民族自身文化的发展,缺乏对民族音乐的自豪感。虽然我国有很多独特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形式,例如戏曲、民歌等,但是多数教育者乐于吸收国外的优秀音乐作品,没有大力宣传民族音乐,导致民乐逐渐衰落,不复之前的辉煌。因此,如何在音乐发展中大力发展民族音乐,加入民族灵魂是我国的音乐事业需要发展的方向。

浅谈俄罗斯芭蕾舞

浅谈俄罗斯芭蕾舞

浅谈俄罗斯芭蕾摘要:本文通过对俄罗斯芭蕾形成、发展以及对中国芭蕾的影响的介绍,加深人们对芭蕾这一艺术形式的理解,从而更好的了解俄罗斯文化。

关键字:形成发展影响俄罗斯芭蕾优美、高雅,同时也带有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气势恢弘、动作凝重、精力过人、戏剧性强的特点,并一直保持、延续至今,是俄罗斯文化与艺术的融合。

一、俄罗斯芭蕾的形成提起芭蕾,人们自然会产生与国家大剧院、《天鹅湖》、安娜·巴甫洛娃等一些与俄罗斯相关的联想。

然而,芭蕾最早并非源于俄罗斯,最初它是欧洲的一种群众自娱或广场表演的舞蹈,发源于意大利,17世纪在法国宫庭形成。

17世纪末,芭蕾传入俄国,最早是由外国演员演出的《奥尔甫斯》(1673),到18世纪中叶,1734年女皇聘用法国人J.B.朗代为贵族武备学堂士官生传授西欧礼节和舞蹈,4年后令朗代筹建并主持了俄国第1所舞蹈学校——圣彼得堡戏剧学校(今列宁格勒舞蹈学校)。

1773年,在莫斯科教养院内设立了芭蕾舞班(莫斯科舞蹈学校的前身)。

1736和1776年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相继建立了固定的芭蕾舞团,为以后俄国两大芭蕾中心奠定了基础。

圣彼得堡宫廷的芭蕾舞团财力雄厚,但受贵族趣味所左右,追求豪华场面;莫斯科乌鲁索夫芭蕾舞团和其他一些地主庄园内的农奴剧团规模小、条件差,但民主主义倾向明显,演出大多取材于农民生活的喜剧。

在此期间,一批外国舞蹈家应聘来俄国表演、编导、排练和教学。

如奥地利人F.希尔弗丁、意大利人G..安焦利尼就为俄国排出第一批有较完整剧情和戏剧冲突的舞剧。

稍后,J.诺韦尔的学生,法国人 C.勒皮克也在圣彼得堡排演了诺韦尔和他本人的一些情节舞剧。

这一时期的俄罗斯芭蕾从形式到内容都明显是西欧芭蕾的翻版。

俄罗斯芭蕾的民族风格,是从19世纪30年代初逐渐形成的。

И.И. 瓦尔贝尔赫、С.迪德洛、А.П.格卢什科夫斯基等对此起过重大作用。

瓦尔贝尔赫是俄国第一个本民族的芭蕾编导,打破了外国编导垄断舞坛的局面。

俄罗斯学派芭蕾的特点

俄罗斯学派芭蕾的特点

俄罗斯学派芭蕾是世界上最受重视和影响力的芭蕾舞学派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
术而闻名。

以下是俄罗斯学派芭蕾的一些主要特点:
1. 技术精湛:俄罗斯学派芭蕾注重高度的技术训练和严谨的舞蹈功底,包括脚法、转体、跳跃、旋转等方面。

舞者追求完美的身体控制和技巧,展现出优雅、流畅和精确
的舞蹈动作。

2. 身体线条和柔韧性:俄罗斯学派芭蕾注重身体线条的美感,强调舞者的姿势和形态。

舞者通常需要具备柔软的身体素质,以展现出优美的扩展和拉伸动作。

3. 表情与表演力:俄罗斯学派芭蕾强调舞者的表情与表演力,注重舞者在表演中的情
感表达和舞台上的表现力。

舞者通过娴熟的技术和动作演绎,传递出深情和戏剧性的
情感。

4. 高度的剧院化:俄罗斯学派芭蕾对于舞台设计、服装和灯光等方面非常注重,追求
高度的剧院化效果。

舞台上的布景和道具往往精美而华丽,通过视觉的艺术表现来增
强舞蹈作品的戏剧性和观赏性。

5. 音乐与编舞的结合:俄罗斯学派芭蕾注重音乐与编舞的密切结合,追求舞蹈与音乐
之间的和谐和统一。

舞者通常会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情感,进行精确的动作配合
和节奏掌握。

6. 夸张和壮观的动作:俄罗斯学派芭蕾在某些作品中常常使用夸张和壮观的动作,如
高难度的跳跃、旋转和悬停动作。

这些动作展示了舞者的技术实力和勇气,同时也给
观众带来了震撼和视觉享受。

总的来说,俄罗斯学派芭蕾以其丰富的技术和表现力,以及对于舞台艺术的追求而著称。

它对于芭蕾舞的发展和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认可
和推崇。

俄罗斯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俄罗斯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俄罗斯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俄罗斯音乐教育的发展和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一些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下面是俄罗斯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俄罗斯音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造诣和艺术素养。

在俄罗斯,音乐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音乐专业人才,更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这种坚持注重艺术培养的理念值得中国音乐教育借鉴,不仅仅注重学生的技巧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和审美能力。

俄罗斯音乐教育重视综合性的音乐教育教学。

俄罗斯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非常全面,不仅有声乐、器乐、作曲等专业课程,还包括音乐史、音乐理论、音乐欣赏等综合性的课程。

这种综合性的音乐教育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音乐素养,而不仅仅是在某个专业领域有所专长。

中国音乐教育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加强综合性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和理解音乐。

俄罗斯音乐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

在俄罗斯,学生从小就开始进行演奏训练,并通过参加各种比赛和演出来提高演奏水平。

这种注重演奏训练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音乐技巧和表现力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

中国音乐教育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加强学生的演奏训练,培养他们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

俄罗斯音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在俄罗斯,学生不仅仅被要求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知识,还被鼓励创造和创新。

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被鼓励进行作曲和编曲等创作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音乐教育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加强学生的创作和创新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俄罗斯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借鉴俄罗斯音乐教育的经验和做法,中国音乐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意识,加强综合性的音乐教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的创作和创新,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历史人物故事素材

历史人物故事素材

历史人物故事素材
以下是一些历史人物故事素材,这些故事展示了这些人物在他们的时代所面临的挑战、成就和影响:
1、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致力于推广教育,提倡道德规范,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2、瓦斯拉夫·尼金斯基:俄罗斯芭蕾舞的传奇人物,他是现代芭蕾舞的先驱之一,为芭蕾舞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爱因斯坦: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思想家。

他提出了相对论,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4、马丁·路德·金:美国著名的民权运动领袖,他致力于争取种族平等和正义,他的努力对于美国和全球的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居里夫人:她是物理学和化学的先驱,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两项不同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人。

6、甘地:印度国父,他提倡“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对于印度独立和世界人权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7、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他开创了哲学的新时代,对于人类思想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可以提供丰富的素材,用于写作、演讲、制作纪录片等,向人们展示这些人物的思想、成就和影响。

论俄罗斯学派对中国芭蕾的影响

论俄罗斯学派对中国芭蕾的影响

论俄罗斯学派对中国芭蕾的影响作者:王思玮蒋树栋来源:《音乐生活》2023年第10期俄罗斯芭蕾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在继承了浪漫芭蕾的基础上发展完成的,并创造了“古典芭蕾”这个鼎盛时期,俄罗斯把世界芭蕾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发展出俄罗斯特有的艺术风格,形成了俄罗斯学派。

此后俄罗斯芭蕾被引入中国,俄罗斯派芭蕾的引入使得中国芭蕾舞得以长期发展,直至1950年代中国芭蕾舞有了重大改革。

俄罗斯芭蕾的开拓者曾在中国开展过传播及教学活动,此外,俄罗斯学派也引入了它独有的技巧,使芭蕾舞变得更加灵活、更加敏捷、更加富有表现力,给芭蕾舞者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对中国芭蕾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俄罗斯学派芭蕾的形成(一)从上流社会走向全世界的芭蕾艺术众所周知,俄国把芭蕾艺术推向顶峰,后形成了独特的俄罗斯学派芭蕾,但艺术一旦变成牢笼里的金丝雀,将缺乏生命力,只有被全社会所认同、所接受、才会被赋予生命力。

芭蕾舞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艺术,它受到俄国社会的滋养,虽起源于意大利,但一经出现便被关进了高墙后院,成为宫廷贵族的专属,而芭蕾艺术冲出上流社会走向全世界则归功于俄国[1]。

19世纪当芭蕾在俄国兴盛起来时,芭蕾舞风靡于贵族和平民之间,且剧院面向全社会开放芭蕾舞剧。

其次,俄国成立了彼得堡皇家芭蕾舞学院,专门培养芭蕾舞人才,并且俄国在芭蕾舞方面花费重金,请了一些著名的芭蕾舞大师到俄罗斯来任教和编创。

此后,他们不仅帮俄罗斯创造了一部部优秀的作品,同时也为俄罗斯培养出了大批杰出的芭蕾舞演员[2]。

(二)芭蕾舞由娱乐向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过渡芭蕾最开始只是一种娱乐活动,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走向规范化,塔里奥尼表演的《仙女》,通过足尖立地来完成一系列的舞蹈动作,获得观众们的热烈反响,从此足尖鞋成为芭蕾的特征。

在后期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对现实生活中伦理道德观念的强烈关注,包括《睡美人》《天鹅湖》《胡桃夹子》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舞蹈作品,摈弃一味追求技巧,转而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浅析芭蕾舞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浅析芭蕾舞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当代发展
• 2000年至今:美国芭蕾舞界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 许多世界著名的芭蕾舞团和演员都来自美国,如马林斯基剧院 美国分团、纽约市芭蕾舞团和米凯亚·巴瑞什等。
04
芭蕾舞的全球化影响
对世界舞蹈的影响
芭蕾舞的普及
芭蕾舞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严格的训练体系,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国家的舞蹈学 校和机构纷纷引入芭蕾舞教学,使它成为一种普遍的舞蹈艺术形式。
VS
芭蕾舞与电影导演
许多电影导演在他们的作品中引入了芭蕾 舞元素,以突出故事的情感深度和艺术风 格。芭蕾舞在电影中的表现也因此得到了 广泛的推广和传播。
对现代舞蹈的影响
现代舞蹈的融合
芭蕾舞作为现代舞蹈的先驱之一,对现代舞 蹈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舞蹈中许 多技术和创新都源于芭蕾舞,如身体的解放 、空间和时间的运用等。
02
芭蕾舞在欧洲的发展
法国学派
起源与早期发展
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但在15世 纪末和16世纪初的法国宫廷中得 到了最初的发展。法国国王亨利 三世和亨利四世都对芭蕾舞的发
展做出了贡献。
古典芭蕾诞生
法国学派在18世纪中期确立了其 古典芭蕾的风格,这种风格强调 舞者的技巧、舞台布局和服装的
简洁。
当代法国芭蕾
芭蕾舞的多样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芭蕾舞逐渐发展出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现代芭蕾、民族芭蕾和浪漫芭蕾等。 这些不同的风格使芭蕾舞更加丰富多彩,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
对电影的影响
电影中的芭蕾舞
电影艺术与芭蕾舞相结合,为观众带来 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在电影中,芭蕾舞 常常被用来表现主角的内心情感和故事 情节的高潮部分。
浅析芭蕾舞的起源与发展历 程

盘点各国芭蕾之间的不同特点

盘点各国芭蕾之间的不同特点

盘点各国芭蕾之间的不同特点芭蕾(Ballet)是一门表演细腻、技艺精湛、魅力无穷、使人心旷神怡的艺术。

它那优雅的舞姿、轻盈的跳跃以及富有韵味的脚尖旋转常常把人带入梦幻般的艺术境界,它的高雅与美妙堪称人类文明进步的精华,被奉为“舞蹈皇冠上的明珠”。

芭蕾在发展之初是没有脚尖技术的,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较长、复杂的发展阶段之后,知道19世纪20年代,矫健的精湛技艺才获得了重大的发展,而今天的芭蕾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后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科学的、趋于完美的、世界上没有任何训练人体可以取代的教学体系,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世界公认的六大芭蕾学派:意大利学派、法兰西学派、俄罗斯学派、丹麦学派、英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这六大学派都有共同的审美特征及外形特征,不过,它们又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思想、风格特点和训练细节,如,在风格上意大利学派简劲,法兰西学派妩媚,俄罗斯学派豪放,丹麦学派轻盈,英国学派细腻,美国学派现代。

对于中国来讲“芭蕾”是舶来品,对中国芭蕾影响最深的是俄罗斯学派,从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世界其他国家和其他学派的芭蕾开始进入我国,为我国芭蕾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意大利芭蕾学派在芭蕾的发源地——意大利,早期的芭蕾不同于建筑、美术这些传统的艺术,它更倾向于一种贵族的生活时尚,当时的芭蕾舞蹈演出也仅仅是各国君主炫耀自己的权利和财富的工具。

意大利的芭蕾富丽、高雅、动作力度较强,它的特点是:1、舞姿优雅与和谐,动作过程简洁、干净、准确。

2、技术娴熟、风格严谨。

3、演员肌肉十分有力量。

4、追求高难度的舞蹈技巧、动作与技巧速度快、线条清晰、棱角分明。

5、小跳动作快速、灵巧,十分独特。

6、旋转技术高超,并且花样独特、繁多。

法国芭蕾学派法国是宫廷古典主义芭蕾和浪漫主义芭蕾的起源和中心,芭蕾曾一度繁荣。

1581年由路易十四王后亲自上演的《皇后喜剧芭蕾》是世界芭蕾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芭蕾舞剧。

俄—中芭蕾舞的历史沿革

俄—中芭蕾舞的历史沿革

俄—中芭蕾舞的历史沿革发表时间:2009-11-02T08:57:06.437Z 来源:《戏剧之家》第5期供稿作者:西丽娟[导读] 俄罗斯的舞蹈艺术闻名于世,其芭蕾舞称“俄罗斯学派”,在世界芭蕾舞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俄罗斯的舞蹈艺术闻名于世,其芭蕾舞称“俄罗斯学派”,在世界芭蕾舞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的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相邻,“近水楼台先得月”,两国的舞蹈艺术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如果从芭蕾舞的角度上考察,则俄罗斯的芭蕾舞对我国的芭蕾舞产生过巨大的艺术影响,这一点是必须充分肯定的。

一方面,是俄罗斯的芭蕾舞团来黑龙江演出,遂使黑龙江成为中国接受芭蕾舞的“第一站”。

历史记载:早在20世纪之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与通车,俄国在对中国进行经济渗入的同时,也进行了文化渗透,两国的艺术交流在客观上被促进了。

俄国的圣彼得堡帝国玛林斯基歌剧院芭蕾舞团导演弗拉伊热夫斯基、莫斯科歌剧院芭蕾舞导演克维亚特科夫卡娅、莫斯科皇家芭蕾舞剧院演员费奥克基斯托夫就先后随团到中国的黑龙江哈尔演演出,当时演出的芭蕾舞剧目有《天鹅湖》、《胡桃夹子》、《唐·吉诃德》等名剧。

当时的演出地点分别为:商务俱乐部(今哈尔滨市科学宫,建于1902年)、哈铁俱乐部(建于1911年)、马迭尔剧场(建于1913年)等地。

到了20世纪20年代,由于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一大批俄国贵族艺术家流亡到中国,把中国当作他们的“第二故乡”。

这些艺术家包括著名的戏剧家、音乐家、画家、舞蹈家,当然也包括芭蕾舞专家。

他们在这里继续排练、演出芭蕾舞剧,因此,研究中国芭蕾舞史的专家学者一致公认:“哈尔演是中国芭蕾舞的摇篮”,“俄罗斯的流亡艺术家是中国芭蕾舞的生身之母”。

至20世纪30年代,由俄侨安德列耶娃、克维亚特科夫斯卡娅、舍夫柳金、福金等著名芭蕾舞导演和演员,组成了“哈尔滨芭蕾舞团”。

1935年在马迭尔剧场上演了芭蕾舞剧《卡列利亚》、《睡美人》,其优美的舞蹈、精美的布景、秀美的服装吸引了无数观众,使芭蕾舞大红大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俄罗斯学派对中国芭蕾舞发展的影响
作者:韩丹
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35期
【摘要】在文化艺术多元化的今天,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快,艺术的发展更是如此。

中国艺术也深受着世界文化艺术发展的影响。

芭蕾舞作为一种高雅艺术被引入到中国,并在中国这片有艺术氛围的富饶的土地上开出累累硕果。

【关键词】中国化;芭蕾舞;俄罗斯学派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5-0113-01
一、俄罗斯学派芭蕾的风格特点及代表
当今中国芭蕾舞的发展,既继承了俄罗斯学派的一些传统风格,也在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地创新和延伸、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风格。

中国几代的芭蕾舞老一辈艺术家,都在努力不断地发展中国的芭蕾舞事业,不断地使芭蕾舞与本民族文化的融合贡献应有的力量。

在18世纪,芭蕾舞由法国宫廷传入俄罗斯,借由俄罗斯音乐、美术、舞台剧等艺术形式不断创新,并形成了很强的俄罗斯风格。

芭蕾舞的演员不单是以一个舞蹈者的身份出现,更多了一层剧中人物的身份,芭蕾舞的技术技巧已经不仅是为了完成某种技术条件,更多的是为了完成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对于剧本矛盾的揭露,以及对于戏剧行动性的体现,这就大大的丰富了芭蕾舞的肢体表现能力以及内外张力。

正如我们大家都了解的《睡美人》,取材于法国诗人沙尔·佩罗的名作《沉睡森林里的美女》。

而恰似柴科夫斯基音乐与舞蹈的完美融合造就了俄罗斯19世纪末神幻芭蕾的顶峰,这一时期的舞蹈很具有代表性,代表了这一时期世界芭蕾舞的最高水平。

中国也不断引进和排演了相关的作品,无论哪种形式都使中国的芭蕾舞在编排,技巧上都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二、俄罗斯学派芭蕾来到中国
1954年,新中国成立五周年之际,莫斯科大剧院首次访华演出是中国老百姓对“俄罗斯芭蕾”的首次接触。

当时上演的世界经典剧目《天鹅湖》在中国老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中国也很快成立了一个芭蕾培训班,从此有了自己第一批芭蕾舞演员,并以此为基础在1954年底创办了第一个芭蕾舞专业学校——北京舞蹈学院,许多苏联芭蕾大师还亲自来华执教。

当时俄罗斯学派的严谨的治学风格,以及形成科学体系化的芭蕾舞教学方法被带到中国来,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属于中国的独特的芭蕾舞风格。

在接受了俄罗斯专家的培养之后,中国于1964年,1965年独立创作并演出了反映现代生活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到了1978年以后中国的芭蕾舞创作空前活跃,题材、风格、形式多样,并且不断探索“民族芭蕾”的发展,陆续出现了《祝福》《雷雨》《梁祝》等优秀作品,再到近几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朱鹮》等作品都标志中国芭蕾舞学派也走上了自己的历史行程。

这40年来,中国的芭蕾舞艺术家们,致力于与国际芭蕾舞界的广泛交流,频繁邀请外国教师、编导来创作,并且介绍了大量的外国作品,有巴兰钦《小夜曲》、丹麦学派《仙女》、英国风格《睡美人》等,努力探索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创作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芭蕾作品。

中国的芭蕾舞发展已经从一味模仿的雏形期,到照搬的发育期,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中国芭蕾舞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自由化,人文化。

不断的借鉴俄罗斯学派的特点,不断交流,不断学习,为中国芭蕾舞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民族性元素是我国芭蕾舞发展的特点
现代的芭蕾舞发展,可以追求舞蹈之间的借鉴和融合而忽略民族性本质特征,这样会使芭蕾舞在中国得不到良性的发展,长期下去这种艺术形式会越来越失去了民族的精髓。

现代的一些作品,特别注重了现代的编舞技法,却忽略作品的思想内涵,也忽略对中国人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这些作品并不去注重心理和事件过程的表述,自认为深刻,却又达不到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而离观众的平常心越来越远。

这样就使舞蹈艺术失去了本民族文化作为积淀的艺术土壤,再丰富的舞蹈形式也没有存在的意义。

优秀的作品应能给社会有所启示,能较深刻地揭示人类的心路历程,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为最终发展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芭蕾舞艺术而不断探索和创新。

以我国独立排演的著名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根据张艺谋的同名电影改编,是一部用最短的时间被世界接受所喜爱的中国芭蕾舞剧。

该剧把芭蕾舞的规则和传统艺术,把民间舞和芭蕾混合在一起,作品显得既活跃又生动,将京剧、红灯笼、麻将、锣鼓点等具有强烈视觉或听觉效果的中国文化与芭蕾元素融合得非常巧妙而且自然。

该剧的独舞、双人舞等舞蹈表演在形式上既不完全同于古典的芭蕾舞,也不同于传统的中国舞蹈,而是具有强烈的创新色彩。

在芭蕾舞剧中红色成为了很强烈的符号,在古典芭蕾舞的基础上,融合了京剧的神韵元素,以谋求对于整个风格的反映,来表达当时的民族特点,将中国特有的民族服饰元素、红色、民间舞、京剧等融合在芭蕾舞剧中,把整个舞剧的内涵提高,实现了创作主体所追求的民族性的融合,实现了对芭蕾舞的创新和融合,成为中国民族性的芭蕾舞走向世界的重要的里程碑。

纵观当今中国芭蕾舞的发展,俄罗斯学派的影响依然比较重。

它既为我们芭蕾舞的发展提供养分,又为我们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依据。

没有俄罗斯学派,就没有中国芭蕾舞的发展。

这种水乳交融的结合,是俄罗斯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的追求,更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