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八周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8周教案
二、练习与实践
活动一:
1、师:观察主题图,说一说街区图的内容
教学过程(续):
特别强调比例尺1 10000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多少米。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请同学看图回答。
师:说一说从图上获得的信息,对于线路图的描述,需要说清楚行进的方向和距离。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学生讨论回答。
师用时钟演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让学生说出旋转多少度?
教学过程(续):
师:我们说一个图形旋转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后再交流,使学生弄清两种旋转的含义,明确要表述清楚图形的旋转,一定要说清围绕哪个点旋转,向什么方向旋转,旋转了多少度?
完成书上第三题。
你能画出三角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
教材分析
重点
加深学生对图形变换知识的理解。
难点
加深学生对图形变换知识的理解。
教法
质疑引导
学法
练习法
教具
教学过程:
回顾图形变换的有关知识
师: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图形变换的内容,请大家看三名同学剪的图案、及设计的图案与花边,它们各用了哪些图形的变换方法?
学生观察、讨论、汇报。
教师指出:图形的变换可以用轴对称图形、平移、旋转、缩放等到方法。
2、在平面图形上可以怎样确定图形的位置?
(可以用数对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3、请学生利用语言来描述教室里的一些物体位置
(如:小明坐在我的左边;讲台在我的前面,我的位置在教室可以用数对(3,2)表示……)
4、确定位置时还应用过哪些知识?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18-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18人教版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8章,主题是“自行车里的数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学习自行车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2. 理解自行车各部分的尺寸和比例关系;3. 运用比例和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自行车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理解自行车各部分的尺寸和比例关系,运用比例和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自行车各部分的尺寸和比例关系,运用比例和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比例和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自行车模型、图片、PPT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自行车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的各部分,让学生说说自行车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2. 学习自行车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学生通过观察自行车模型和图片,自主学习自行车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3. 理解自行车各部分的尺寸和比例关系:学生通过观察自行车模型和图片,自主学习自行车各部分的尺寸和比例关系。
4. 运用比例和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比例和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一辆自行车,轮子的直径是60厘米,轮子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解答:周长= π × 直径= 3.14 × 60 = 188.4(厘米)5.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题:一辆自行车,车座的宽度是20厘米,车座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解答:面积 = 长度× 宽度= 20 × 20 = 400(平方厘米)6. 板书设计:自行车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车架:支撑车身,承受骑行时的冲击和压力车把:控制自行车的方向车轮:支撑车身,提供动力链条:传递动力,使车轮转动齿轮:调节速度,传递动力刹车系统:保证行车安全自行车各部分的尺寸和比例关系轮子的直径与周长的比例关系:直径× π = 周长车座的面积与长度的比例关系:长度× 宽度 = 面积7. 作业设计题目:一辆自行车,车把的直径是40厘米,车把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车座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解答:周长= π × 直径= 3.14 × 40 = 125.6(厘米)面积 = 长度× 宽度= 40 × 40 = 1600(平方厘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自行车这一生活实例,让学生学习了比例和几何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 出示苹果、梨、橘子的图片问:起一个总的名称是什么?2. 出示:仿照第一题填空(1)时间:3小时 20分 2小时45分(2)总价:5元()()(3)():6千克 800克 3吨350克填后问:左边的是什么?右边对应的是什么?你还能举出一种量和它对应的数吗?二、学习新课(一)相关联的量教师做实验,向弹簧称上加钩码问:(1)这其中有哪两种变化着的量?(2)弹簧长度为什么会变化?指出:弹簧长度是随着钩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把他们叫做相关联的量。
追问:现在你知道什么叫相关联的量了吗?你能举例说明吗?(二)学习成正比例的量1、出示19页表格观察图像,填表,回答下面的问题:(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3)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4)它们的变化规律相同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2、20页第2题3、正比例的意义(1)例1和例2有什么共同点?(两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师指出:这样的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成正比例关系。
问:现在你知道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了吗?自由说说指生回答阅读课本师板书关系式:y/x=k(一定)(2)那么,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该看什么呢?三、巩固提高:19页说一说。
四、全课小结〖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内容】正比例【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1.结合“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路程、时间与速度”等情境,认识正比例;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正比例的变化特征及判断是否成正比例方法。
教学过程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解了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变化的量,有些变量之间存在特殊关系。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
请大家拿出学习单,用5分钟时间独立完成任务一的两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问题,组内2分钟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问题1:下面是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写完整,并把你发现的规律写下来。
预设学生可能有如下发现:①正方形的周长总是它边长的4倍;②正方形的周长与它边长的比不变;③正方形的边长每增加1cm,它的周长都增加4cm;④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几倍,它的周长也扩大相同的倍数;⑤正方形的周长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
问题2: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预设学生的回答:①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但面积与边长的倍数关系是不确定的;②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比不变,但面积与边长的比是不相等的;③正方形边长每增加1cm,周长增加4cm,但面积增加的数量不相等;④正方形边长扩大2倍,周长也扩大2倍,面积却扩大4倍。
通过探究发现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比值相同。
让学生初步感受正比例比值一定的特征。
图片问题2: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表填完整,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当时间发生变化时,路程怎样变化,有什么规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组内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结合“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变”揭示正比例意义,明确正比例的特征:“两个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
”然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分析判断第1个问题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是否成正比例,再次强化学生对正比例特征的理解。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学设计(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学设计(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时间:3月19日教学内容:P47 – 49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2、使学生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求比值。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列式计算。
⑴、甲数是50,乙数是35,甲数比乙数多几?乙数比甲数少几?⑵、计算机小组有男生5人,女生有4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⑶、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进行数量间的比较,这种比较有时采用减法计算,如(1),有时采用除法计算,如(2)、(3)。
采用除法进行两数比较时,我们还用“比”来表示两数间的关系。
(揭题)二、教学新课:1、比的意义。
刚才说用除法计算两数量间的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那么什么叫做比呢?怎样用比来表两数量之间的关系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讲座这个问题:⑴、看书自学:课本第48 – 49页,思考:什么叫做“比”?⑵、自学反馈:①、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比,是几比几?②、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比,是几比几?③、汽车每小时的速度,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比,是几比几?⑶、归纳意义;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比的意义)⑷、巩固练习:①、某四间有男工32人。
女工1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女工人数是车间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②、练一练第1题2、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规定的?比的读法、写法又是怎样的?请继续自学。
5: 4读作 5比4前项比号后项问: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
1 5 : = 1??比值 43、试一试根据题意写出比,并求出比值。
⑴、李强植树6棵,张明植树5棵;A.写出李强和张明植树棵数的比,比值是多少?B.写出张明和李强植树棵数的比,比值是多少?⑵、 3支圆珠笔的总价是6元,写出圆珠笔总价和支数的比,比值是多少?这里的比值表示什么?反馈小结:1 前两个比的结果所表示的都是倍数关系:李强植树棵数是张明的1 倍,张明植5 5 树棵数是李强的 ;而一个比的结果是一个新的量,即圆珠笔的单价,想一想,你也6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三、练习读出下面各个比,并求出比值:1 2 120 :71 :11.6:1.8 55四、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一、作业:P493~5教学反思:“比”的这部分知识虽说是学生第一次遇到,但对其认识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困难,所以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学,老师只是从中提出几个问题,作为反馈调查,或起到加深理解的“画龙点睛”之笔。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八周教案
余庆县上里小学电子备课教案余庆县上里小学电子备课教案(2)小组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规律。
在相同的刻度处左右两边放相同数量的棋子,竹竿就能平衡。
2、活动二:探索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媒体出示探索的问题:①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平衡?②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在刻度2上呢?③你又有什么新发现?(2)小组汇报。
(3)老师引导学生概括规律。
要想使竹竿平衡,必须使“左边刻度数×棋子数=右边刻度数×棋子数”。
(板书)教师小结:同学们发现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拴绳子的那个点就是支点。
活动3、应用规律,体会反比例关系1、提问:在左边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持平衡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左边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
右边刻度: 1 2 3 4 6对应的棋子数:_____2、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对应的棋子数:12、6、4、3、23、学生做实验进行验证。
引导学生发现:左边刻度数×棋子数的积一定时,右边刻度数与棋子数成反比例。
4、拓展延伸。
如果左边刻度2上放6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的棋子数可以是几?那么对应的刻度数是多少?(设计意图: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能够独立的进行实验,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时间,他们自主探究,独立实验,明确了实验方法,逐步完善实验方案,培养了学生实验的能力,体验了与人合作的快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活跃了思维。
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的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母女俩在玩跷跷板,女儿体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点15分米,母亲体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点多远才能保持跷跷板的平衡?2.有一位菜贩很不老实,他有一架动过手脚的天平。
这架天平的两臂不等长。
有一天,当他向农民们购买实际重5千克的白菜时,就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短这一侧,这样称起来较轻,天平显示只有4千克重;而当他把白菜买出去的时候,他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长这一侧,这样称起来白菜会有多少千克重?(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的乐趣。
数学第十八章整体讲解教案
数学第十八章整体讲解教案教案标题:数学第十八章整体讲解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数学第十八章的整体内容和学习目标。
2. 掌握第十八章中涉及的数学概念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应用整体讲解中的数学概念。
2. 掌握整体讲解中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和应用整体讲解中的复杂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1. 教材:数学教材第十八章相关内容。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投影仪等。
3. 学具:学生练习册、作业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黑板或投影仪展示第十八章的标题和学习目标。
2.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章的内容,为本章的学习做铺垫。
二、整体讲解(30分钟)1. 通过示例和图解,引导学生理解第十八章的数学概念和相关知识点。
2. 结合实际问题,解释和演示整体讲解中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3. 提醒学生注意常见错误和易混淆的概念,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
三、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分发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2.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题目,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在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五、小结与反馈(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及时解答和反馈。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
2. 建议学生多做相关的习题和练习,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情况。
2. 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册或作业本,评估他们对本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3. 针对学生的表现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六年级数学第18周教学设计
课题:比的应用复习课教学目标:通过复习掌握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知识目标: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不同类型的题型的具体做法。
教学难点:用画图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复习按比例分配的相关问题。
二、出示问题,解决问题一、已知总数和比例题:学校买来新图书2400册,按照3:5分给五、六年级,两个年级各分多少本?学生独立完成,提名回答,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这类问题的特点是知道总数和每个数量对应的比,应先求出总份数,再按照每个数量对应的份数进行分配。
相关练习:水泥、沙子、石子的比是2:3:5.要搅拌20吨这样的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石子各多少吨?学生完成,集体订正。
二、已知一个量和比例题:学校有男教师40人,男教师与女教师的比是4:5,女教师有多少人?学生独立完成,提名回答,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这类问题的特点是知道一个数量和两个数量对应的比,应先根据一个数量与所对应的比求出一份的数量,再根据一份的数量与另一个比求出另一份的数量。
相关练习: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3:100的比配成的。
现有9.6千克药粉,需加多少千克的水?学生完成,集体订正,注意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三、已知相差数和比例题:学校的篮球与足球数量比是5:3,篮球比足球多10个,篮球与足球各有多少个?学生独立完成,提名回答,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这类问题的特点是知道两个数量的差和两个数量对应的比,应先根据两个比对应的分数差与两个数量的差,求出每份对应的数量,再根据每份的数量与所对的比求出对应的数量。
相关练习:一套“乔丹”牌运动衣,上衣与裤子的比是7:4,裤子比上衣便宜90元,这套运动衣共需多少元?学生完成,集体订正,注意求的是总数。
四、小结:教师对比强调三种不同类型的比的应用,让学生理解不同的算法。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18-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自行车里的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基本构造,理解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使学生掌握自行车中的数学知识,如齿轮比例、速度、距离等。
4.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行车的基本构造2. 齿轮比例的应用3. 速度、距离的计算4. 实际问题解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如齿轮比例、速度、距离的计算。
2.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解决,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自行车骑行中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自行车的各种构造,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数学原理。
2. 讲解自行车的基本构造(1)车架:自行车的骨架,支撑整个车身。
(2)轮子:自行车行驶的主要部件,包括轮胎、轮毂、辐条等。
(3)齿轮:自行车变速的关键部件,包括前齿轮和后齿轮。
(4)刹车:保证骑行安全的部件,包括手刹和脚刹。
3. 齿轮比例的应用(1)介绍齿轮比例的概念:齿轮比例是指两个齿轮的齿数之比。
(2)举例说明齿轮比例的应用:当改变前齿轮和后齿轮的齿数时,可以改变自行车的速度和骑行力度。
(3)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调整齿轮比例,感受速度和力度的变化。
4. 速度、距离的计算(1)介绍速度、距离的概念:速度是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距离是物体从起点到终点的实际路程。
(2)讲解速度、距离的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距离=速度×时间。
(3)举例说明速度、距离的应用:计算自行车行驶一段路程所需的时间和速度。
(4)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测量一段路程,计算速度和距离。
5. 实际问题解决(1)提出问题:如何计算骑行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和速度?(2)分析问题:需要知道骑行距离、骑行时间和速度。
(3)解决问题:运用速度、距离的计算公式,结合实际情况,计算出所需的时间和速度。
(4)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骑行路线,计算所需的时间和速度。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根据正比例函数的图像,观察归纳出函数的性质;并会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的能力,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初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三、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本节课的难点是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画图)、多观察(图象),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最后发现其性质。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
四、教具准备电脑PPT,洋葱学院电脑版五、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课题温故: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什么?答:正比例函数图像是经过原点(0,0)和点(1,k)的一条直线(二):知新:在两个直角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下列每组函数的图象像:y=xy=3xy=4xy=y=x②y=-xy=-3xy=-4xy=-y=-x引导学生观察图像,看看每组直线分布的特征先让学生在坐标纸上画出上述函数的图象,之后利用洋葱学院播放《正比例函数的性质》,以动态的演示画出函数图象,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查漏补缺,找出自己所画的图象与视频中的图象有什么不同?观察图像,思考问题:1.图像经过的象限与k的取值有何联系?不够明确。
图像经过的象限与k的取值(特别是符号)有何联系?2.对其中的某一个正比例函数图像(例如y=3x),当x增大时,函数值y怎样变化?x减小呢?是不是要提出减小?请斟酌。
3.你从中得出什么规律?第一个问题:图像经过的象限与k的取值有何联系?估计生:发现第一组的五条直线都经过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而第二组的五条直线都经过第二和第四象限。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8周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8周教案综合与实践第1课时绿色出行教学内容:教材第105~106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巩固简单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交通出行方式有关数学问题的探究,理解绿色出行的意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运用代数及统计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从繁杂的信息中选取有用信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播放:城市的雾霾。
说说你的感想,组内交流后指名说一说。
课件展示雾霾的形成原因,让学生明白:雾霾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汽车尾气及空气中的粉尘等。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私家车越来越多,会给环境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那么怎样减少这些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课题:绿色出行二、探究新知1.阅读材料,搜集信息。
组织学生阅读第105页第1自然段,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对材料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2.解决问题。
(1)讲解第1题。
师:要解决题中的两个问题需要用到材料中的哪些已知量?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生:(1)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路程;(2)2011年末私人轿车数量。
师:很好,那么请同学们用上述数据求出第1题的结果。
一辆汽车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15000×160=2400000(g)=2400(kg)=2.4(t)私人轿车排放的二氧化碳:2.4×43220000=103728000(t)(2)讲解第2题。
师:刚才我们求出了全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面我们帮小明算一下,他们家汽车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学生独立思考后完成,交流检查,教师评讲。
板书: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距离:20÷60×45=15(km)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15×2×245=7350(km)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kg)师:根据前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生:①妈妈的单位和爸爸的单位一样远;②妈妈坐地铁比爸爸开车快;③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学设计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学设计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预习书19---21页内容1、填好书中所有的表格2、理解粉色框中话的意义,体会正比例的两个量有怎样的关系?3、把不理解的内容用笔作重点记号,待课上质疑解答二、展示与交流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
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
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
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2024年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填空1千米=()米 1米=()分米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30米=()厘米 15千米=()厘米 300厘米=()分米2.解比例(口述过程)5/x=1/4 x/60=1/20二、自主探究:教学比例尺的意义1.出示一张校舍平面图。
说明:这是学校的平面图,它是按照我们所学的比例知识,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后画在图纸上的。
图里所量出的长度叫图上距离,与图上对应的地面上的长度是实际距离。
(再举例说明,并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2.出示例1让学生算出结果。
指名口答.老师板书解题方法和结果。
再让学生说说求这个问题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统一单位)提问:从求出的结果来看,你知道这张平面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多少?(板书: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3.比例尺的意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经常要用到数学。
像上面这样的问题,就通过数学方法,把实际的大小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画了出来。
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板书:叫做比例尺)提问:什么是一幅图的比例尺?根据黑板上这句话想一想,比例尺是怎样得到的?(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上面题里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板书:1 :50000)你现在知道比例尺是用什么形式表示的吗?强调比例尺是一个比。
说明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为l的比,这种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
4.线段比例尺。
提问:你知道上面所述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吗,(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0000厘米,也就是500米)说明比例尺还可以用线段来表示。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内容: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培养学生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反比例的意义和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答正比例的意义。
2、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3、写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判断在什么条件下,其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1)已知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和加工时间,求加工零件总数。
(2)已知每本书的价钱和购买的本数,求应付的钱。
(3)已知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求总产量。
二、引新在上面的数量部系式中,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零件和加工时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应付的总钱数一定,每本书的价钱和本数是什么关系?如果总产量一定,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是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反比例的意义(板书)三、新授1、教学例4。
(1)出示例4。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B、加工的时间是否随着每小时加工的个数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C、表中两个相的数的比值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口答,师板书小结:2、教学例5用600页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请你先填写下表。
每本的页数 15 20 25 30 40 60装订的本数 40(1)先填表,然后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表中有哪两种量?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页数变化而变化的?表中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写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每本页数装订的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2)小结:从上表可以看出: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装订的本数是随着本页数的变化的。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周《可能性》教案
总结各种统计图应用的不同范围。
4、全课小结(略)
实践
与
创新作业
整理5月家庭支出情况,并绘制成统计图。
教后记
项目
内容
备注
教学
内容
总复习《统计图表练习课》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表,折线统计图表及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及制作步骤,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表的适用范围。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
重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并能应用原始数据和表格计算有关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推测。
(3)制作统计图表一般分哪几个步骤?应注意些什么?
(4)统计图有哪几种?积肥什么特点和作用?
(5)统计图纵轴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如何确定单位长度?绘制轴时应注意些什么?
(6)制作统计图一般分几个步骤?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经过整理,总结归纳如下:
意义:把搜集的资料经过整理,填在一定格式表格内,用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
辅助材料与场地
多媒体课件
情
景
创
设
与
程
序
安
排
1. 讲述练习
上几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统计图表,通过这节课的练习,要求大家掌握各种统计图表的特点和制作步骤,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表的适用范围,并能正确制作它们。
2.复习提问
(1)统计图表有几种?绘制统计图表前必须先做哪些工作?(搜集资料、整理数据)
(2)统计图表的纵栏目和横栏目怎样确定?怎样画才能做到美观大方?
种类:单式统计表
统计表复式统计表
情
景
创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式,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预习指导:一、自学教材。
阅读教材第62~63页。
二、检查学习。
1.怎样两个量成正比例?2.完成"试一试"。
教学准备:课件和口算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通过将近六年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点为,更深入地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
什么观点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
二、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的表⑴看一看,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的数值是怎样变化的?⑵表中有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通过观察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量是有关联的,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2.那么这两种量的变化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来作进一步的研究。
建议大家可以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3.我们可以写出这么几组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
⑴发现了它们的比值都是80,大家想一想,这个比值80表示什么呢?这个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⑵这个比值80就表示汽车行驶的速度,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个速度是相同的,一定的,因此可以用这样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个规律⑶同学们,在这个题目中,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口答(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二、新授教学(一)导入新课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二)教学例1.(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1.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2.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间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2)单价数量总价(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2、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今天,我们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1。
出示例1。
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
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的?(2)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学设计精选(3)篇2024年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学设计精选(3)篇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正比例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内容:P35~37 解比例教学目的:1、使同学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同学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同学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同学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同学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6:3和8:4 : 和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
(板书课题)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1、什么叫解比例?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假如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3)让同学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3x=815。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4)同学说,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3、教学例3。
出示例3:解比例 =提问:“这个比例与例 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同学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1.5X=2.56让同学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庆县上里小学电子备课教案
余庆县上里小学电子备课教案
保持平衡?
②如果左右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位置才能保持平衡
③发现的规律是:____
(2)小组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规律。
在相同的刻度处左右两边放相同数量的棋子,竹竿就能平衡。
2、活动二:探索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媒体出示探索的问题:
①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平衡?
②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在刻度2上呢?
③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2)小组汇报。
(3)老师引导学生概括规律。
要想使竹竿平衡,必须使“左边刻度数×棋子数=右边刻度数×棋子数”。
(板书)
教师小结:同学们发现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拴绳子的那个点就是支点。
活动3、应用规律,体会反比例关系
1、提问:在左边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持平衡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左边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
右边刻度: 1 2 3 4 6
对应的棋子数:_____
2、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对应的棋子数:12、6、4、3、2
3、学生做实验进行验证。
引导学生发现:左边刻度数×棋子数的积一定时,右边刻度数与棋子数成反比例。
4、拓展延伸。
如果左边刻度2上放6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的棋子数可以是几?那么对应的刻度数是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能够独立的进行实验,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时间,他们自主探究,独立实验,明确了实验方法,逐步完善实验方案,培养了学生实验的能力,体验了与人合作的快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活跃了思维。
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的能力。
)
余庆县上里小学电子备课教案
余庆县上里小学电子备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