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结果

合集下载

表象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报告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09应用心理学姓名:郑卫荣学号:SY0910148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09应用心理学姓名:覃敬腾学号:SY0910142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09应用心理学姓名:孙骥学号:SY0910157摘要:本次实验采用计算机及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测验了一名视觉正常的男性被试表象旋转所用的反应时。

实验目的:重复Cooper等人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

通过反应时减数法则,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熟悉和掌握减法反应时测量技术在信息加工研究中的应用。

结果发现:说明刺激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要的心理旋转越多,用时就越多;结果很好地验证了心理旋转的经典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表象旋转的存在。

关键词:反应时减数法心理旋转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70年初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1973)用减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

Cooper等人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和反(镜像)的字母,如非对称性字母或数字R、J、2、5等来研究表象的旋转。

实验表明:当图片(字母)旋转180°时,无论正反,反应时最长,而当图片(字母)旋转0°时,反应最短。

这说明样本偏离正位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时间也就越长,人们在进行表象加工时可能存在一种心理旋转范式。

1 方法1.1 被试本实验的被试为广西某本科大学09应用心理学系学生一名,20岁,男,视觉正常。

1.2 仪器与材料1.2.1仪器计算机及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

1.2.2材料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镜像)图片,共有0°、60°、120°、180°、240°、300°正反共12种不同角度和方向的R。

1.3 程序1.3.1 登录并打开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表象的心理旋转”。

心理学旋转实验实验报告(3篇)

心理学旋转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探讨心理旋转过程中认知加工的特点。

通过心理旋转实验,了解被试在空间表象处理、旋转判断和反应时间等方面的表现,从而揭示心理旋转的认知机制。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2(旋转角度:0°、180°)× 2(旋转方向:顺时针、逆时针)的被试内设计,即被试在不同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下进行判断。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立体图形。

每个图形包含两个相同的三维物体,分别呈现为正放和侧放,被试需要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同一物体。

3. 实验程序(1)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每组8人。

(2)被试在实验开始前进行适应性练习,熟悉实验材料和操作。

(3)实验开始后,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立体图形,被试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同一物体。

(4)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三、实验结果1. 旋转角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旋转角度对反应时间有显著影响(F(1, 24) = 15.69,p < 0.01)。

当旋转角度为0°时,反应时间最短;当旋转角度为180°时,反应时间最长。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

2. 旋转方向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旋转方向对反应时间没有显著影响(F(1, 24) = 0.58,p >0.05)。

这说明在心理旋转过程中,旋转方向对认知加工的影响较小。

3. 反应时间与旋转角度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时间与旋转角度呈线性关系(r = 0.81,p < 0.01)。

这表明心理旋转过程中,旋转角度越大,认知加工所需时间越长。

四、讨论本研究验证了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揭示了心理旋转过程中认知加工的特点。

以下是对实验结果的讨论:1. 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试在判断旋转角度较大的图形时,反应时间明显延长。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且与旋转角度呈正相关。

表象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报告doc

表象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报告doc

表象的心理旋转摘 要 采用双因素的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验证库珀的心理旋转的实验。

以10心本班的10名同学作为被试,采用华东师范大学的心理仿真实验系统进行实验的操作,并对所得的反应时的数据进行SAT 实验范式的检验。

假设正、反“R ”的旋转角度越大,被试的反应时越长;反“R ”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正“R ”的反应时。

结果得出,01.6)80,3(=F ,001.0=p <0.05,即字母的旋转角度越大,被试的反应时越长;16.0)80,1(=F ,69.0=P >0.05,因此推翻反“R ”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正“R ”的反应时;且55.0)80,3(=F ,65.0=P >0.05,两因素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 表象;心理旋转;SAT ;反应时1 引言表象(Mental Image )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陈录生,2008)。

心理学研究感官、大脑及有关神经组织的功能,及其与外部事物的相互作用,直接涉及外部事物达于大脑形成表象的过程(袁红章,1995)。

在认知心里学中,表象不仅指信息加工的成果,也指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表征形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是保存知识的一种形式(陈录生)。

表象能够表征不断变化的信息,能够保存有关空间关系的信息,所以能够承受各种以它为载体的心理操作。

在现代心理学发展时期,主要对表象的某些方面进行了定量的评定,如Galton 测量了人的表象的鲜明性,并且确定了表象的某些年龄的性别的差异。

长期以来,心理学将表象和知觉紧密地联系起来,将表象看作是已经贮存的知觉象的再现,或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的形象(王甦,汪安圣,1992)。

有一些实验结果确实支持了这些看法,如定位实验、敏锐度实验、选择性干扰实验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物体的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

一是认为表象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二是认为表象是真实物体的抽象化再现。

谢帕德和库珀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向和反向字母R 的刺激物做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来论证人们对表象的加工就像对真实物体的类似物进行加工一样(黄希庭,1987)。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心里旋转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为了验证库帕和谢帕德的实验,即心理旋转实验。

被试为贵州师范大学2013级应用心理学的2名学生,按照减数法原理以反应时作为认知加工的指标验证心里旋转的存在,了解心理旋转的内在规律。

实验中测试卡片12张,每张卡片上有正或反的R一个,其中字母的倾斜角度有6种。

本实验采用的实验设计为多因素重复实验设计。

实验结果证明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存在心理旋转过程;当样本为正常状态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度或360度,不论正反,判断所需的时间都较少;当样本从0度开始不断增大旋转角度反应时随之增加,到180度时反应时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

关键词:心理旋转减数法旋转角度反应时1引言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

上世纪七十年代,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库帕(Cooper)和谢帕德(Shepard)用减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

他们对非对称性字母或数字为实验材料,根据“正”、“反”以及不同的倾斜度,构成了12种情况。

由于“R”字在垂直或水平方向均是不对称的,所以正反也是不相同的。

所以以R字母所做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或360°,不管是正常的或镜像的,判定所需时间较少,而当样本作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时,反应时为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以180°为界,曲线的两侧时对称的。

这说明样本偏离正位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时间也就越长,人们在进行表象加工时可能存在一种心理旋转范式。

Shepard等关于心理旋转的研究着眼于表象的表征和加工,它有力地支持将表象看作一种独立的心理表征的观点。

但命题表征说认为它同样可以解释心理旋转的实验结果。

本实验将使用不同角度及正反位的字母R,另被试对其做出正反的判断,按照减数法原理以反应时作为认知加工的指标,针对学习减法反应时程序,验证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实验四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

实验四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

认知心理学实验四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1.背景知识所谓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是指在空间知觉加工过程中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旋转操作,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历程。

那么,这种心理旋转是否真的存在呢?20世纪70年代初,库柏(L.A.Cooper)和谢波德(R.N.Shepard)用减法反应时法为心理旋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证据。

库珀和谢波德(1973)使用左右不对称的字母或数字(如R、J、G、2、5、7等),以及这些字母或数字的镜像作为实验材料,以六种不同的倾斜角度呈现,就构成了12种不同的刺激材料。

实验中在电脑显示器上按随机顺序给被试呈现这12种刺激材料,每次呈现时要求被试判断其是正写的字母或数字,还是反写的字母或数字(即字母或数字的镜像),并要求其尽快地按相应键作出反应,电脑自动记录其反应时间和正误。

多次重复之后,计算被试在每一种倾斜角刺激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间(将同一种倾斜角的正写字母或数字、反写字母或数字的反应时间相加平均),得到了刺激倾斜角度与被试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曲线,如18-1所示。

从图18-1看出,当刺激材料呈现的倾斜角不同时,被试的反应时间也有所不同,而且正立位置(刺激呈现的倾斜角为0o)的反应时间最短、倒立位置(刺激呈现的倾斜角为180o)的反应时间最长,整个变化的关系曲线呈现出以180o为中心的对称性。

这一结果如何解释呢?图18-1 Cooper和Shepard心理旋转实验结果示例库珀等认为,刺激材料正立时,被试可以快速地将刺激材料的知觉印象与相应的记忆表象进行对照,对刺激获得快速识别,其反应时间就短;当刺激材料以一定的倾斜角度呈现时,其获得的知觉印象不能立即与相应的记忆表象匹配,所以需要将直接获得的知觉印象进行心理操作,即对其进行心理旋转,等其旋转到正立位置时就可以和相应的记忆表象匹配,获得识别,所以这时的反应时间加长了。

自然,倾斜角度越大,心理旋转的角度也越大,消耗的时间也越多,反应时间也就越多。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doc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doc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心理旋转实验报告1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摘要该实验采用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研究了4名大学生在不同的方向和旋转角度下判断字符正像或镜像的反应时,结果表明(1)心理旋转是存在的,且基本支持Cooper和Shepard研究的结果, (2) 不同被试完成任务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有些被试在反应的时候极可能不是完全的心理旋转。

关键词:心理旋转表象命题表征1 引言Cooper和Shepard (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理旋转作了进一步研究。

以R字母所做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或360°,不管是正常的或镜像的,判定所需时间较少,而当样本作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时,反应时为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大,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以180°为界,曲线的两侧时对称的。

Shepard等关于心理旋转的研究着眼于表象的表征和加工,它有力地支持将表象看作一种独立的心理表征的观点。

但命题表征说认为它同样可以解释心理旋转的实验结果。

本研究旨在验证Cooper和Shepard实验。

2 实验2.1 被试被试为应用心理专业的本科生4人。

2.2 材料和仪器2.2.1 JGean SigSquares df Square F .Betann,1895)最先把用来短时呈现视觉刺激的仪器叫做速示器。

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曾指出,一个良好的速示器应具备许多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1)时间很短,能避免眼动;(2)呈现前被试应能明确刺激呈现的位置,并能控制呈现前的照明条件;(3)全部刺激物应尽可能全部同时呈现,以满足许多心理学研究所要求的高精度高速呈现视觉刺激的需要。

该仪器用途较广,可通过高速呈现来测定图形、汉字、英文字、数字、广告的辨认阈限;测定注意范围;还可用于学习和记忆等多种实验。

但是,使用速示器进行的实验具有一个弱点,即由于有视觉后象的存在,常常无法判定被试到底是对刺激反应,还是对后象(记忆痕迹)反应篇二: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题目:表象的心理旋转摘要:实验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反(即镜像)字母来研究表象的旋转。

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报告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表象的心理旋转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人们对表象的心理旋转,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揭示人们在面对不同表象时的心理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人们对不同表象的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现象可能受到个体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引言表象是人们对外部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它们在人们的心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不同的表象可能会引发人们心理上的不同反应,这种心理旋转的现象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

因此,本实验旨在探究人们对表象的心理旋转,以期揭示人们在面对不同表象时的心理变化。

方法本实验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邀请了100名受试者参与。

实验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受试者需要观看一系列不同表象的图片,并记录下自己的心理感受;第二阶段,受试者需要填写一份问卷,回答关于表象的心理旋转的问题。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受试者对不同表象的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

在面对积极的表象时,受试者的心理状态普遍更为积极和愉悦;而在面对消极的表象时,受试者的心理状态则更为消极和沮丧。

此外,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因素也对表象的心理旋转产生了影响。

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对不同表象的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现象可能受到个体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这些因素对表象的心理旋转的影响,并寻找更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不同表象带来的心理变化。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揭示了人们对不同表象的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的现象。

这一发现对于理解人们的心理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希望本实验的结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197
Lower-bound
3684940.727
1.000
3684940.727
1.697
.198
Error(镜像*角度)
Sphericity Assumed
117274979.106
270
434351.774
Greenhouse-Geisser
117274979.106
74.248
1579503.943
结果预测
心理旋转是存在的,且基本支持Cooper和Shepard研究的结果;(2)不同被试完成任务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3)有些被试在反应的时候极可能不是完全的心理旋转.
实验结果
Tests of Within-Subjects Effects
Measure: MEASURE_1
Source
Type III Sum of Squares
185.765
2
-9.364
29.828
1.000
-100.976
82.249
3
-247.545(*)
37.618
.000
-363.084
-132.007
4
-488.491(*)
134.999
.010
-903.128
-73.853
5
-168.127(*)
33.578
.000
-271.259
-64.996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两因素6*2组内设计。自变量1:字符的不同倾斜角度,共六种;自变量2:字符特点,正像和镜像。因变量:被试判断按键的反应时。
实验过程
被试首先阅读指示语,然后作练习。练习结束后开始正呈现,被试尽快反应,正像按绿键,反像按红键。

表象得心理旋转

表象得心理旋转

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 )实验名称表象得心理旋转姓名学号院系专业应用心理学表象得心理旋转摘要实验研究了正R与反R得心理旋转随旋转角度变化得规律, 及正R与反R得反应时得差异与反应时得性别差异。

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 20名。

实验给被试呈现旋转角度分别为 0°、 60°、 120°、180°、 240°、 300°得正 R与反 R字母 , 当刺激出现时 , 要求被试判断刺激为正 R还就是反 R。

结果显示 : 刺激偏离正位得度数越大 , 用时越多。

关键词表象心理旋转反应时1引言表象 (Mental Image) 就是大脑对客观事物得直观表征 , 就是真实物体得类似物 , 就是真实物体得抽象化再现。

美国心理学家巴格斯基认为 , 人将视觉与语言信息转化为表象储存在记忆中 , 表现就是信息编码得基本形式。

人可以对表象进行操作 , 这种操作类似于对具体事物得操作。

二十世纪 70年代以来 , 关于表象得研究迅速发展 , 其中心理旋转就就是表象研究得一个重要方面。

心理旋转 (Mental Rotation) 指单凭心理运作 , 而不靠实际操作 , 将所知觉得对象予以旋转 , 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得心理历程。

心理旋转就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得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 , 也就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得重要标尺。

对心理旋转得研究始于 20世纪 70年代初 ,Cooper 与Shepard用减数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得存在。

得到了字母倾斜程度越大 , 反应时越长得结论。

后来得一系列研究都验证了这一假设。

有研究发现 , 不同年龄段被试得心理旋转能力存在明显差异, 无论就是对图形方位匹配判断得准确性还就是完成判断任务得速度 , 中青年组被试得成绩均明显优于其她两组被试。

这说明心理旋转能力可能与神经过程得灵活性有关。

有研究者比较了青年与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得心理旋转信息加工 , 发现青年与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旋转得信息加工机制均受损 , 也说明心理旋转与神经过程有关。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华东师范大学特教系——刁昕【摘要】本实验重复Cooper等人的R字符表象旋转实验,了解表象旋转的特点。

实验结果表明:旋转180°时,反应时最长(无论正反),而0°和360°时,反应时最短。

说明样本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用时也就越多。

基本支持Cooper的研究结果。

本实验主要通过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将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的6名大二女生,1名大二男生(被试3)作为被试,采用正R和镜像R作为刺激,每种刺激形式以6种不同的旋转角度(0°、60°、120°、180°、240°、300°)呈现。

结果发现:心理旋转过程确实存在,且基本支持Cooper和Shepard研究的结果;表象经过旋转的角度越大所需要的反应时就越长;不同被试反应是存在个体差异,但是男女之间的差异和正R、负R 间的差异并不显著;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大,不仅仅会增加被试的反应时,而且会减小被试的正确判断率。

【关键词】心理旋转减数反应时1、引言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表征。

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指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之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

即当一个知觉对象不是以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呈现时,人们可能是通过内部的心理过程把这个对象旋转到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加以辨认。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70年代初Cooper和Shepard用减数反应时试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

减数法即唐德斯反应时ABC,是一种用减数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部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表象心理旋转

表象心理旋转

表象的心理旋转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系郑一帆摘要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进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确实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实验利用不同角度及正反位的字母R,令被试对其做出正反的判定,依照减数法原理以反映时作为认知加工的指标验证内心旋转的存在。

结果发觉:当刺激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反映所需时刻越多;在每一个人的头脑里,都存在心理旋转进程。

实验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大二学生14人,男女各7人,20岁。

关键词:表象心理旋转减法反映时一引言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进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确实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心理旋转任务早20世纪30年代就被心理测量学家用以评定人们的空间智能(如“三山”问题)。

可是直到1971年,“心理旋转”这一概念才由Shepard等人明确提出, 也才开始了对心理旋转的信息加工机制研究。

70年代初Cooper和Shepard用减数反映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

Shepard和其同事以反映时和正确率为指标, 研究了两维和三维图形表征的心理旋转。

结果发觉, 心理旋转的平均反映时和方位差呈线性相关, 反映时是随着方位差度数的增加以固定速度增加, 最长反映时在旋转度为180度时。

Shepard及其同事以为被试在完成任务进程中, 是把其中的一个图形表征旋转至另一图形表征的位置对二者加以匹配的, 即发生了心理旋转。

反映时与方位差之间的线性关系说明心理旋转进程是一个持续的进程。

那个进程与躯体或客体的实际物理旋转进程相类似。

Cooper和Shepard(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理旋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依如实验结果,他们以为:1.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度或360度,判定所需的时刻较少,约为秒;2.当样本作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映随之增加,180度时反映时最长。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1引言表象是类似于知觉的信息表征。

七十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重要的一项是表象旋转的研究。

Cooper等人1973年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即镜像)字母来研究表象的旋转。

实验要求被试在看到呈现的字母后,不管其具体方位和倾斜角度如何,尽快判断该字符是正的还是反的,并按键作出反应。

如果反应错误,该次实验在以后还会重复,直至反应正确。

Cooper的实验表明:旋转180°时,反应时最长(无论正反),而0°和360°时,反应时最短。

说明样本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用时也就越多。

2 方法2.1 被试本实验的被试为某大学本科学生一名,20岁,男生,矫正视力正常。

编号:201104021219 性别:男年龄:20姓名:刘一玉学历:出生日期:1992-10-20所属:职业:测试日期:2013-06-14 10:38:072.2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实验仪器:计算机, 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实验材料:不同角度的正反字母R2.3 程序用字母R来重复Cooper的表象旋转实验。

有不同方位的正和反的R字母共12种,随机呈现给被试,每种呈现6次,共72次实验。

主试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说明反应方式:使用一号反应盒,绿键为正,红键为反。

强调要在尽量正确的前提下,尽快反应。

3 结果表1 不同角度下正反R平均反应时(ms)和平均正确率(%)4 讨论实验结果基本验证了库柏和谢帕德的心理旋转实验确实存在,表象经过旋转的角度越大所需要的反应时就越长,判断正“R”的平均反应时应比反“R”的平均反应时低。

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实验数据正确率都是100%,所以可能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实验室环境比较嘈杂,所得结果可能不准确。

样本较少,可能会产生误差。

5 结论实验结果基本验证了cooper和shepard的心理旋转实验:表象的连续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顺时针心理旋转和逆时针心理旋转均遵循最短加工路线。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表象心理旋转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11级心理一班110715011117刘玉霞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摘要该实验主要利用Pskey心理教学系统,通过17名心理学生被试判断不同角度“R”的正反向的反应时,采用双因素的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来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

实验结果基本支持了cooper和Shepard的研究结果,表象心理旋转确实在。

关键词:表象心理旋转反应时引言表象(Mental Image)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陈录生,2008)。

心理学研究感官、大脑及有关神经组织的功能,及其与外部事物的相互作用,直接涉及外部事物达于大脑形成表象的过程(袁红章,1995)。

在认知心里学中,表象不仅指信息加工的成果,也指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表征形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是保存知识的一种形式(陈录生)。

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又称心智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

对于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20世纪70年代库柏(Cooper)和谢帕德(Shepard)做了心理旋转的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辨别图形时,需要将头脑中贮存的图形表象进行放置,随着增加,反应时也随着延长,二者之间呈线性关系。

心理旋转具有其神经机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如:正电子发射层析照相术、功能磁共振成像术和脑电技术等,发现顶叶、枕仆卜和额叶在心理旋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王鹏,游旭群,刘永芳,2005)。

该实验结果说明,人们在进行表象加工时,似乎是存在一种心理旋转的范式。

实验目的通过重复Cooper等人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证明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实验方法一.被试11级心理系一班17名学生,这些学生此前并未接触过有关心理表象旋转实验。

9 表象的心理旋转

9 表象的心理旋转

表象的心理旋转摘要:本实验借鉴减数法的研究思想,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本科二年级的10名学生(5男5女)。

被试利用计算机和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对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图片进行反应。

对测得的反应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字母R旋转180度时,无论正反,反应时最长;当字母R旋转0度时,反应时最短。

人们在进行表象加工时可能存在一种心理旋转范式。

关键词:表象心理旋转反应时1 引言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己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转换能力。

对于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对于心理旋转参考框架的研究开始于20 世纪70 年代Cooper 和Shepard 的心理旋转的表象旋转假说。

假说提出心理旋转的内部过程是同外界物理旋转极其类似的表象旋转过程,被试在判断一个倾斜的刺激时,总是先在头脑中形成这个刺激物的表象,再把表象旋转到直立位置进行判断,然而内部参考框架不能转成与即将出现的字母一致的方向(Shepard S , Metzler D. Mental rotation,1988)。

有研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接受正像镜像任务和字母数字判断两个任务。

在正像镜像任务中,让被试判断屏幕上出现的字母或数字是正像还是镜像,而在字母数字判断任务中,让被试判断屏幕上出现的刺激是字母还是数字。

在正像镜像判断任务中出现了反应时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心理旋转效应,但在字母数字判断任务中,被试的反应时并不随着刺激旋转角度的增加而增加(任国防,2008)。

影响心理旋转能力的因素很多。

具体来讲,性别、年龄、智力、机体活动水平、遗传基因、家庭教育倾向、社会文化因素、练习、角色方式等都会影响心理旋转能力(郭苹,吴北平,2008)。

随着越来越多的心理旋转实验的进行,很多实验都发现了男性和女性在不同刺激物下的表现不尽相同,甚至出现很明显的差异。

心里旋转实验报告

心里旋转实验报告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心理系《认知心理学》教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表象心里旋转实验时间:2012年12月6日姓名班级:学号:表象的心理旋转摘要:该试验采用了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研究了10名大学生在不同的方向和旋转角度下判断字符正像或镜像的反应时,结果表明:心里旋转是存在的,支持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的研究结果。

不同被试完成任务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有些被试在反应的时候极可能不是完全的心理旋转。

关键词:心里旋转、表象、正像、镜像1 引言表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表象的心理旋转就是表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70年初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用减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

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字母,数码,对心里旋转作了进一步研究以R字母所做的实验结果发现,当样本为垂直的正位时,即旋转的角度为0度或360度,不管是正常的正像还是镜像,判定所需要的时间较少,而当样本做了不同角度的旋转,反应时随之增加,当样本旋转了180度时,反应时间最长,随着样本的旋转度数的进一步增加,反应时反而逐渐减少,以180度为界,曲线的两侧是对称的。

本实验旨在验证Cooper & Shepard的实验。

2 实验程序2.1、实验目的:1.重复Cooper等人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

2.通过反应时减数法则,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

3.熟悉和掌握减法反应时测量技术在信息加工研究中的应用。

2.2、仪器和材料: 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材料: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镜像)图片,共有0度、60度、120度、 180度、240度、300度正反共12种不同角度方向的R。

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报告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表象的心理旋转引言:人类的大脑是一个复杂而神奇的器官,它能够感知、理解和解释世界。

然而,我们对于大脑的运作机制还了解得不够深入。

本实验旨在探索人类心理中的一种现象——表象的心理旋转,即我们对于物体在空间中旋转的感知和认知。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设计——旋转立方体实验。

实验参与者被要求观察一系列立方体的图片,并判断它们是否相同。

实验过程中,图片会以不同角度进行旋转,参与者需要根据旋转后的图片判断是否与初始图片相同。

实验过程:实验开始前,参与者被告知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实验室环境被控制在相对安静和无干扰的状态下,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每位参与者在实验开始前都进行了短暂的训练,以熟悉实验的要求和操作。

训练过程中,参与者被要求观察一系列旋转立方体的图片,并进行判断。

熟悉了实验流程后,参与者开始正式实验。

在正式实验中,参与者需要观察一系列旋转立方体的图片,并判断它们是否与初始图片相同。

实验中,图片的旋转角度和速度是随机的,以避免参与者对于旋转规律的预判。

实验结果:经过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参与者在判断旋转立方体是否相同时存在一种心理旋转的倾向。

具体来说,当立方体的旋转角度小于90度时,参与者的判断准确率较高;而当旋转角度超过90度时,参与者的判断准确率明显下降。

这表明参与者在感知和认知旋转立方体时,存在一种心理上的旋转过程。

讨论与解释:为什么人类会在感知和认知旋转立方体时出现心理旋转的倾向呢?这可能与我们的大脑结构和认知机制有关。

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中的视觉系统对于物体的旋转和变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当立方体的旋转角度超过90度时,我们的大脑可能无法准确地跟随和理解物体的旋转过程,从而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准确率。

此外,心理旋转的倾向还可能与我们的经验和学习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物体往往是静止的,而不会频繁地旋转。

因此,我们的大脑可能更擅长处理静态物体,而对于旋转物体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相对较弱。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实验时间2013年10月摘要:该实验主要利用PsyKey心理教学系统,通过35名心理学生被试判断不同角度“R”的正反向的反应时,来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

实验结果基本支持了cooper和shepard 的研究结果,表象心理旋转确实存在。

关键词:心理旋转反应时引言:表象是指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

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又称心智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

20世纪70年代库柏和谢帕德做了心理旋转的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辨别图形时,需要将头脑中贮存的图形表象进行放置,随着增加,反应时也随着延长,二者之间呈线性关系。

心理旋转具有其神经机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如:正电子发射层析照相术、功能磁共振成像术和脑电技术等,发现顶叶、枕叶和额叶在心理旋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王鹏,游旭群,刘永芳,2005)实验目的: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实验方法:1 被试实验被试共35名,均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平均年龄19岁,其中男5人,女30人,各项生理指标正常。

2 实验设备多媒体计算机、PsyKey心理教学系统3 实验步骤:实验被试采取随机分组方式1.前期准备: a 让被试按要求打开PsyKey心理教学系统软件,并输入个人信息。

b 让被试端坐在计算机前,双手持手键,左右手的大拇指分别放在Q键和P 键上。

2.正式实验: a 被试按要求仔细阅读屏幕软件上的指导语,“请判断屏幕上字母是正R,还是反R,如果是正R就用左手食指按Q键,如果是反R就用右手食指按P键,每次判断要求准确而迅速。

”\b 点击“开始实验”c 打开软件“实验结果”,记录原始数据和结果分数4 结果与分析表一:不同角度下反应时的平均值0度60度120度180度240度300度360度平均反应670.2286777.34291194.0571464.2291095.829731.6857670.2286时(正)平均反应826.7429991.11431170.7141302.3431198.486895.9143826.7429时(反)图一:不同角度下反应时的平均值折线图由表格和折线图中平均数的分布可以看出,无论正反,顺时针0度至180度的过程中,随着刺激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被试判断正“R”和反“R”所用的反应时越长,当达到180度时,反应时最长。

心里旋转实验报告

心里旋转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心里旋转实验是认知心理学中研究表象心理旋转现象的经典实验。

表象心理旋转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对物体进行旋转操作,以判断物体在不同角度下的正像或镜像。

该实验旨在验证心里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探讨个体在心理旋转过程中的认知策略。

二、实验目的1. 验证心里旋转现象的存在;2. 探讨个体在心理旋转过程中的认知策略;3. 分析不同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不同方向和角度的R字符,共计20个。

其中,正像R字符10个,镜像R字符10个,旋转角度分别为0度、45度、90度、135度、180度、225度、270度、315度。

四、实验方法1. 被试:选取2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年龄在18-22岁之间,男女各半。

2. 实验程序: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实验开始前,主试向被试讲解实验任务和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被试需在计算机屏幕上观察R字符,并判断其是正像还是镜像。

当被试作出判断后,系统自动记录反应时。

3. 实验步骤:(1)主试向被试展示20个R字符,每个字符呈现时间为1秒;(2)被试观察字符后,判断其是正像还是镜像;(3)被试作出判断后,系统自动记录反应时;(4)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字符观察完毕。

五、实验结果1. 心理旋转现象存在: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被试在不同旋转角度下判断R字符正像或镜像的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p<0.05)。

这说明心里旋转现象确实存在。

2. 认知策略:部分被试在心理旋转过程中采用视觉搜索策略,即在观察字符时,首先寻找正像或镜像的特征;部分被试则采用记忆策略,即回忆起字符的原始形态,然后判断其正像或镜像。

3. 旋转角度对心理旋转的影响: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被试的反应时也随之增加。

当旋转角度为180度时,反应时最长。

六、讨论1. 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实验结果与库柏和谢波娜(Cooper & Shepard 1973)的研究结果一致,验证了心里旋转现象的存在。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报告实验时间2013年10月摘要:该实验主要利用PsyKey心理教学系统,通过35名心理学生被试判断不同角度“R”的正反向的反应时,来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

实验结果基本支持了cooper和shepard 的研究结果,表象心理旋转确实存在。

关键词:心理旋转反应时引言:表象是指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表征。

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又称心智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

20世纪70年代库柏和谢帕德做了心理旋转的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辨别图形时,需要将头脑中贮存的图形表象进行放置,随着增加,反应时也随着延长,二者之间呈线性关系。

心理旋转具有其神经机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如:正电子发射层析照相术、功能磁共振成像术和脑电技术等,发现顶叶、枕叶和额叶在心理旋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王鹏,游旭群,刘永芳,2005)实验目的: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实验方法:1 被试实验被试共35名,均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平均年龄19岁,其中男5人,女30人,各项生理指标正常。

2 实验设备多媒体计算机、PsyKey心理教学系统3 实验步骤:实验被试采取随机分组方式1.前期准备: a 让被试按要求打开PsyKey心理教学系统软件,并输入个人信息。

b 让被试端坐在计算机前,双手持手键,左右手的大拇指分别放在Q键和P 键上。

2.正式实验: a 被试按要求仔细阅读屏幕软件上的指导语,“请判断屏幕上字母是正R,还是反R,如果是正R就用左手食指按Q键,如果是反R就用右手食指按P键,每次判断要求准确而迅速。

”\b 点击“开始实验”c 打开软件“实验结果”,记录原始数据和结果分数4 结果与分析表一:不同角度下反应时的平均值0度60度120度180度240度300度360度平均反应670.2286777.34291194.0571464.2291095.829731.6857670.2286时(正)平均反应826.7429991.11431170.7141302.3431198.486895.9143826.7429时(反)图一:不同角度下反应时的平均值折线图由表格和折线图中平均数的分布可以看出,无论正反,顺时针0度至180度的过程中,随着刺激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被试判断正“R”和反“R”所用的反应时越长,当达到180度时,反应时最长。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摘要本次实验主要是验证库珀和谢帕德的实验研究结果。

通过将“R”的显像方向、“R”的旋转度数设计成2×6十二个水平。

采用“R”的不同显像方向和旋转度数来研究心理旋转的不同角度对反应时的影响。

结果发现:心理旋转过程确实存在且旋转角度与反应是长短成正比;不同被试反应是存在个体差异;判断正确率与反应时相关。

关键词:表象心理旋转1 前言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己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转换能力。

对于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大量实验都证明了表象有可能作为一种保留和操纵外界信息的代码存在。

因为表象能够表征不断变化的信息,能够保存有关空间关系的信息,所以能够承受各种以它为载体的心理操作。

本次实验旨在验证库珀和谢帕德的实验。

研究心理旋转的重要变量就是反应时,通过对被试反应时的测量我们可以借鉴减数法的研究思想判定心理旋转的存在。

本实验假设心理旋转的角度对反应时有影响,倾斜反180°时,反应时最长。

而0°(360°)时,应时最短。

同时对象旋转的度数越多,心理反应的时间就越多;在刺激呈现时,人类会自动的按照认知的规律,以尽可能小的能量消耗,获得我们所需的结果。

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是物体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

在没有刺激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会对视觉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加工。

表象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它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具有直观性。

大脑对表象的加工操作类似于对真实物体进行知觉是的信息加工。

事实上,心理旋转是真实的物理旋转的一种类似物,只不过表象是这种实物旋转在头脑中的复现而已,并且复现是不受任何感觉通道的束缚。

本试验脑机制的解释是:通过使用脑功能核磁共振研究发现与心理旋转密切相关的主要是顶叶与额叶区域。

此外表象的心理旋转也会受其它的一些因素如性别、年龄、问题解决策略以及图形的复杂程度等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象的心理旋转
=====个人信息=====
编号:性别:年龄:
姓名:学历:出生日期:
所属:职业:测试日期:2014-12-29 11:09:00
=====结果图片=====
=====结果分数=====
----------------------------------------------------------------
0度 60度 120度 180度 240度 300度
----------------------------------------------------------------
正R反应时(ms) 607 732 975 1102 800 666
正确率(%) 100.00 100.00 100.00 83.33 66.67 100.00
反R反应时(ms) 714 848 1504 1467 1426 1118
正确率(%) 100.00 100.00 100.00 83.33 83.33 100.00
----------------------------------------------------------------
=====备注=====
测验耗时:167秒
[参数表]
重复次数=6
间隔时间(毫秒)=1000
=====详细反应=====
角度 R 判断反应时
180 反反 1924
120 正正 816
120 正正 657
60 反反 623 240 正正 1036 60 反反 690 300 正正 592 0 正正 556 120 反反 1239 120 反反 690 0 正正 528 240 正反 1067 300 反反 1778 0 反反 650 240 反反 1335 300 正正 661 60 正正 819 0 正正 596 300 正正 688 60 正正 718 240 反反 1581 0 正正 528 240 反正 747 180 反正 1770 180 正正 1458 180 反反 1459 60 反反 948 300 反反 1048 60 正正 687 60 反反 1037 0 反反 819 120 反反 1140 0 反反 590 240 正正 729 120 正正 888 180 正反 1131 120 反反 1588 180 正正 1111 300 正正 816 300 反反 977 120 正正 1878 180 反反 1392 240 反反 1456 180 正正 1104 120 反反 2712 0 正正 647 180 反反 1616 300 反反 920 300 正正 650 120 正正 953 240 正正 750 180 正正 830 240 正正 687 60 正正 654 0 反反 715 120 反反 1658 180 反反 943
60 正正 628 0 反反 720 180 正正 1007 0 正正 788 60 正正 885 240 正反 984 240 反反 1677 300 反反 980 240 反反 1081 300 正正 592 300 反反 1004 120 正正 658 60 反反 1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