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

合集下载

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

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

胶州秧歌是中国山东省胶州市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它通常由一群人共同表演,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的追求。

以下是胶州秧歌的一些基本动作:
迎宾动作:表演开始时,舞者们会以一种矫健而威武的姿态迎接观众,表示欢迎。

布阵动作:舞者们会按照一定的编排形成不同的阵型,如圆形、直线等,展示整齐划一的队形。

手舞动作:胶州秧歌中手舞动作繁多,包括扇动、拍打、握拳等,手部动作优美而富有节奏感。

脚步动作:秧歌舞者会进行各种脚步动作,如踏步、跳跃、转身等,以展现舞蹈的韵律和力度。

表情动作:舞者在表演过程中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情感,如喜悦、悲伤、愤怒等,以增强舞蹈的表现力。

跳跃动作:胶州秧歌中常常有高高跃起的动作,舞者们可以进行跳跃、旋转等动作,展现出活力和激情。

这些动作只是胶州秧歌的一部分,实际表演中可能还有更多的变化和细节。

胶州秧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彩的表演而闻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胶州秧歌教学大纲

胶州秧歌教学大纲

胶州秧歌教学大纲秧歌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胶州市作为秧歌的发源地之一,一直以来重视秧歌的传承和教学工作。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传承胶州秧歌,制定一份胶州秧歌教学大纲势在必行。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胶州秧歌的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和评估标准,提高胶州秧歌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一、教学目标胶州秧歌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全面了解秧歌的起源、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掌握基本舞蹈动作和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协调能力和舞蹈表演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秧歌的起源、发展历史和背后的文化内涵;2.掌握秧歌的基本动作和技巧,包括手势、脚步、身体的协调;3.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对音乐节奏的掌握;4.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舞蹈表演能力;5.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协调能力。

二、教学内容1.秧歌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秧歌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概述- 胶州秧歌的特点和风格介绍2.秧歌基本动作和技巧- 手势的基本动作和意义- 脚步的基本步伐和节奏- 身体的协调性训练和舞姿表达3.音乐感知和节奏掌握- 听音乐的训练和音乐素养的培养 - 节奏感知和身体的节奏掌握4.团队合作和舞蹈表演- 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协作训练 - 胶州秧歌的编排和表演技巧5.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的提高- 舞蹈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 身体柔韧性和力量的提升三、教学流程1.课前准备:- 准备好教学场地和音响设备- 确定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2.秧歌起源和发展历史讲解:- 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形式介绍秧歌的起源和发展历史3.秧歌基本动作和技巧的训练:- 逐步教授手势、脚步和身体协调的基本动作- 分阶段训练和反复练习4.音乐感知和节奏掌握训练:- 选取胶州秧歌常用的音乐作为训练素材- 借助音乐节奏指导学生掌握舞蹈动作5.团队合作和舞蹈表演训练:- 组织学生分组合作,编排胶州秧歌舞蹈- 进行集体表演和评审指导6.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的提高训练:- 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如拉伸、柔韧性和力量训练- 教学过程中穿插锻炼动作7.课后总结:- 让学生反思和总结当天的教学内容与收获- 为下节课做好准备和调整教学计划四、评估和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和考核:1.平时表现:- 包括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积极参与和表现- 结合集体表演和个人动作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2.期末考核:- 进行集体表演和个人舞蹈演示- 综合考察学生掌握的基本动作、技巧和舞蹈表演能力五、教学资源1.教学场地:- 宽敞明亮的教室或舞蹈工作室- 能够提供音响设备和舞台空间2.教学工具:- 班级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图片、视频或幻灯片等教学引导材料3.教学辅助材料:- 胶州秧歌的相关历史资料和文化介绍- 舞蹈编排和音乐选择的指导文件总结:胶州秧歌教学大纲通过规范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和评估标准,旨在提高胶州秧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胶州秧歌研究报告的目的

胶州秧歌研究报告的目的

胶州秧歌研究报告的目的1. 引言秧歌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胶州秧歌作为山东地区的代表性秧歌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报告的目的是通过对胶州秧歌的研究,探索和分析其起源、发展历程、表演形式和文化意义,以提高人们对胶州秧歌的认识和理解。

2. 胶州秧歌的起源与发展2.1 胶州秧歌的起源根据文献和口述传承,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胶州地区的农耕文化。

它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的元宵节期间表演,是农民们祈祷丰收和驱邪的一种仪式活动。

2.2 胶州秧歌的发展历程胶州秧歌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吸收了北方和南方的多种舞蹈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它经历了从农耕舞蹈到娱乐表演的转变,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民间舞蹈形式。

3. 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3.1 舞蹈动作和编排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富有韵律感。

舞蹈编排通常采用排兵布阵、圆环串联、随机转圈等形式,展现了胶州秧歌独特的美感和魅力。

3.2 音乐和演唱胶州秧歌的伴奏音乐多采用锣鼓和打击乐器,音乐节奏鲜明有力,与舞蹈动作相互呼应。

演唱方面多以嗓音高亢、激昂的方式,表达出参与者的欢乐和祝福。

4. 胶州秧歌的文化意义4.1 宗教信仰与民俗传承胶州秧歌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民俗传承。

它是农民们对丰收和吉祥的祈福,也是他们对祖先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纪念。

4.2 社会交流与凝聚力胶州秧歌作为一种集体舞蹈形式,不仅能够促进农民间的社会交流和联系,还可以增强集体凝聚力。

通过参与胶州秧歌表演,人们能够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4.3 艺术表达与文化传播胶州秧歌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它通过舞蹈动作、音乐和演唱等艺术手段,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的追求,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5. 结论通过对胶州秧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这一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民间舞蹈形式。

胶州秧歌不仅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舞蹈艺术,更是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胶州秧歌教学大纲

胶州秧歌教学大纲

胶州秧歌教学大纲一、胶州秧歌教学大纲概述胶州秧歌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通过秧歌舞蹈的表演,可以展现胶州地区的民俗风情,传递历史文化的积淀,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胶州秧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秧歌舞蹈的技艺和知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和地方特色,理解秧歌在当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学习秧歌舞蹈的基本姿势、步伐和动作,培养舞蹈的基本功;3.提高学生的舞蹈协作能力和表演技巧,培养团队合作意识;4.通过秧歌舞蹈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素养。

三、教学内容1.胶州秧歌的起源与发展a.胶州秧歌的传统意义和地方特色;b.秧歌舞蹈在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秧歌舞蹈基本技术a.站姿与站立平衡的训练;b.步伐与转身的基本动作;c.手部和臂部的舞蹈表现技巧;d.舞蹈节奏与音乐融合的训练。

3.胶州秧歌经典曲目a.学习并演练胶州秧歌的经典曲目;b.了解每个曲目的含义和舞蹈表现形式;c.通过小组合作,创作和表演自己的秧歌舞蹈。

4.秧歌表演的舞台礼仪a.学习舞台上的表演礼仪和规范动作;b.培养舞蹈演员的仪态和形象塑造能力;c.了解舞蹈服装与形象设计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法:教师通过身体动作示范,学生模仿跟随;2.分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舞蹈编排与表演;3.视频展示:观看经典秧歌舞蹈表演视频,进行欣赏和学习;4.音乐配合:通过选取适合的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的节奏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评估1.平时表现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程度、技巧掌握和团队协作等进行评价;2.作品展示评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创作的秧歌舞蹈作品进行评价;3.舞台演出评价:学生在舞台上的表现与舞蹈技巧进行评价。

六、教学资源1.相关书籍:提供有关胶州秧歌的历史、文化和技艺方面的图书资料;2.音乐配乐:选择经典的胶州秧歌舞蹈音乐,供学生学习和表演使用;3.舞蹈服装和道具:提供适合秧歌表演的服装和道具。

胶州秧歌剧目咏荷讲解

胶州秧歌剧目咏荷讲解

胶州秧歌剧目咏荷讲解
胶州秧歌是中国山东省胶州市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形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秧歌是中国古老的一种舞蹈形式,胶州秧歌则是山东地区独具特色的一种表演艺术。

胶州秧歌源于农耕文化,舞蹈动作多以农耕生活为题材,如插秧、收割、耕种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胶州秧歌剧目《咏荷》中,荷花是主要的舞蹈对象。

这个剧目通常以舞蹈、音乐和歌唱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舞蹈演员的动作和表情,展现出荷花从种子到绽放的整个过程,以及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舞蹈动作优美、大气磅礴,充分展现了荷花的婀娜多姿和生机盎然的景象,同时也融入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咏荷》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传达了对劳动和丰收的美好祝愿。

舞蹈中的音乐和歌唱也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和加强表现力的作用,使整个剧目更加生动和感染力。

此外,胶州秧歌剧目《咏荷》还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传达了对劳动和
丰收的美好祝愿。

舞蹈中的音乐和歌唱也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和加强表现力的作用,使整个剧目更加生动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胶州秧歌剧目《咏荷》是一部集舞蹈、音乐和歌唱于一体的艺术作品,通过对荷花的赞美,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丰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胶州秧歌基本步法

胶州秧歌基本步法

胶州秧歌基本步法胶州秧歌的基本步法是指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它是规范的、和谐的、节奏感强的一种舞蹈。

胶州秧歌是中国著名的民间舞蹈,起源于古代河北路口民间大型宴会节日,出现在大清帝国时期,逐渐流行于全国。

胶州秧歌的基本步法由立步、蹦步、拉步、跳步和踩步构成,它以立步为主,蹦步、拉步、跳步和踩步为辅。

立步是一种基本动作,舞者以双脚肩宽同步前进,右脚先行,脚尖抬高,双膝弯曲,双臂收紧,肩部宽广,手相交于胸前,循环不断,形成立步的前进步伐。

蹦步是胶州秧歌的特色步法,它是由两脚立步改变而来,舞者以右脚向前踏出一步,双膝曲伸,肩部低垂,左右手交叉握住右手掌,与右腿同步抬起,随着右腿的抬起而跳起,在空中膝盖弯曲,脚尖轻触地面,重复到乐曲结束。

拉步是一种难度较高的步法,舞者需要身体奔跑而行,先以右脚向前踏出,左右手交叉握住右手掌,右腿向前拉出一步,在右腿收回的同时,左腿向前跨出一步,右腿再提前踢出一步,以此类推,形成身体奔跑而行的前进步伐。

跳步是由立步、蹦步和拉步综合而成,舞者以右脚先行跨出一步,然后双腿跳起时双手抬高,腿抬起来膝盖弯曲,脚尖和跳起空间短暂接触地面,跳起后双膝抬起,抬高双腿,以及收放腿的动作,有助于形成跳步的前进步伐。

踩步是由立步、蹦步和拉步的综合发展而来,舞者以右脚先行向前踩出一步,双脚收步时双膝收紧,随着右脚的踩出而跳起,跳起时双膝抬起,脚尖抬高,然后双膝收紧,落地时左脚稍稍向前踏出一步,形成踩步的前进步伐。

胶州秧歌的基本步法能够调动舞者全身的经络气血,使舞者得到充分的保健锻炼,对身体有着美容、减肥等效果,同时也是国家文化的积淀,经久不衰。

胶州秧歌的基本步法能够促进国家的文化交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特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多次被海内外中外艺术家评价为中国传统艺术再创新的一大支柱。

胶州秧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步法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它以立步、蹦步、拉步、跳步和踩步构成,以双脚肩宽同步前进,右脚先行,脚尖抬高,双膝弯曲,双臂收紧,肩部宽广,双手相交于胸前,循环不断,形成节奏感强的舞蹈。

胶州秧歌教学大纲

胶州秧歌教学大纲

胶州秧歌教学大纲一、胶州秧歌的概况胶州秧歌,又称胶东秧歌,是一种源于山东胶东地区的传统舞蹈形式。

由于其独特的舞姿和优美的舞曲,胶州秧歌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都备受瞩目。

胶州秧歌教学大纲旨在系统、全面地介绍胶州秧歌的相关知识,帮助学习者准确理解并学习秧歌技巧。

二、胶州秧歌教学大纲内容1. 胶州秧歌的历史渊源胶州秧歌起源于胶东地区,始于古代,至今已有悠久的历史。

学习者需了解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意义。

2. 胶州秧歌基本动作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包括舞姿、手势、步法等,学习者需通过详细学习和实践掌握这些基本动作,为后续技术的提升打下基础。

3. 胶州秧歌的音乐节奏胶州秧歌的音乐节奏独特而明快,学习者需熟悉并理解音乐的节奏变化,以便更好地配合舞蹈动作。

4. 胶州秧歌的表现技巧胶州秧歌是一门充满高雅的表演艺术,学习者需要培养表现力、舞台表现技巧等方面的能力,以使表演更加生动有力。

5. 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创新胶州秧歌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需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使之与时俱进,传承更加有力有序。

三、胶州秧歌教学大纲要求1. 学员需具备一定的舞蹈基础和身体素质,能够承受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

2. 学员需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内容,按时出勤,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 学员需尊重老师和队友,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4. 学员需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团队精神,时刻保持对胶州秧歌的热爱和热情。

四、结语胶州秧歌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希望学员们能够深入了解胶州秧歌,掌握技巧,传承发扬,为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愿胶州秧歌在学员们的努力下,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

胶州秧歌教案

胶州秧歌教案

胶州秧歌教案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的传统民俗舞蹈之一。

以下是一份胶州秧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学习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和舞蹈组合。

3. 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节奏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和舞蹈组合。

2. 难点:舞蹈表现力和节奏感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示范法:教师示范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和舞蹈组合。

3. 练习法: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进行练习。

4. 启发法: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情感,启发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胶州秧歌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3. 示范:教师示范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和舞蹈组合。

4. 练习: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进行练习。

5. 启发: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情感,启发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6. 表演:学生分组表演胶州秧歌的舞蹈组合。

7.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8.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布置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情感,启发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九儿剧目赏析

胶州秧歌九儿剧目赏析

胶州秧歌九儿剧目赏析胶州秧歌是一种源自山东胶州地区的传统舞蹈形式,而胶州秧歌九儿剧目则是其中的一种经典剧目。

这一剧目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备受人们喜爱,成为了胶州秧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胶州秧歌九儿剧目进行深入的赏析,探讨其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首先,胶州秧歌九儿剧目在表演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这一剧目通常由九名女演员共同演出,她们身穿华丽的传统戏服,头戴花冠,手持绢扇,脚踏秧歌舞步,舞姿婀娜多姿。

在音乐伴奏下,她们以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歌声,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整个表演过程中,九名演员相互配合,相互呼应,形成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胶州秧歌九儿剧目在文化内涵上具有丰富的价值。

这一剧目源自胶州地区的民间传统,融合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在表演中,演员们通过歌舞表达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递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同时,胶州秧歌九儿剧目还融入了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元素,使得整个表演更加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和情感共鸣。

此外,胶州秧歌九儿剧目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高超的水平。

演员们不仅需要具备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歌声,还需要具备扎实的舞蹈技巧和表演功底。

她们需要在舞台上展现出自己的个性魅力,同时又需要与其他演员相互配合,形成整体的和谐。

这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和反复的排练。

而正是这些优秀的演员们,才能够将胶州秧歌九儿剧目演绎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总的来说,胶州秧歌九儿剧目作为胶州秧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艺术表现。

通过对这一剧目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胶州秧歌的魅力,还可以感受到胶州地区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希望胶州秧歌九儿剧目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观众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文化震撼。

胶州秧歌名家赏析

胶州秧歌名家赏析

胶州秧歌名家赏析胶州秧歌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胶东地区的一种特色文化表现形式,胶州秧歌在当地群众中广受欢迎,并且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和推广。

在胶州秧歌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秧歌名家,他们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扎实的表演技巧为胶州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胶州秧歌名家的赏析,不仅仅是对他们个人艺术成就的肯定和赞美,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他们的艺术表现和艺术风格的分析,来探讨胶州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内涵和特点。

胶州秧歌名家的赏析,既是对他们个人艺术成就的肯定和赞美,也是对胶州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认可和推崇。

首先,胶州秧歌名家的赏析需要从他们的艺术成就和表演风格入手。

胶州秧歌名家们凭借其多年的舞蹈积累和精湛的舞技,塑造了许多经典的秧歌作品,这些作品在胶东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都享有盛誉。

他们的舞蹈动作优美、大气,表演技巧纯熟,能够将胶州秧歌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胶州秧歌名家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胶州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魅力所在,以及其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其次,胶州秧歌名家的赏析还需要从他们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理念方面进行探讨。

胶州秧歌名家们在传承和发展胶州秧歌的过程中,秉承着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不断探索和创新,使得胶州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他们在舞台上的表演不仅仅是简单的舞蹈动作,更是对胶州秧歌文化内涵的深刻诠释和表达。

通过对胶州秧歌名家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胶州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最后,胶州秧歌名家的赏析还需要从他们的艺术影响和社会价值方面进行分析。

胶州秧歌名家们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成为了胶州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代表人物和领军人物。

他们的舞蹈作品和表演风格对后辈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胶州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胶州秧歌是中国山东省著名的舞蹈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胶州秧歌在风格特征和成因方面都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就对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及其成因进行浅析。

1、以舞蹈为主,并融合了唱、念、打、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山东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惯。

2、舞姿大气磅礴、雄奇豪放,舞者力量十足,舞步矫健有力,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3、以团队协作为主要特征,舞者们常常以交响乐队形式演出,配合默契,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与和谐性。

4、在音乐和文化方面,胶州秧歌以山东方言歌曲为主,着重描绘了山东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增强了秧歌的地方特色。

5、在造型和服饰方面,胶州秧歌注重形式美和实用性,舞者的服饰通常是以道袍、锦缎、鹅黄色长袜等颜色鲜艳、华丽的衣物为主,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春节庆贺的色彩。

6、在舞蹈风格方面,胶州秧歌是一种午夜舞蹈,舞者们通常在深夜迎着月亮和东海的海风跳舞,舞蹈风格激烈而不乏优美和细腻的表现手法。

二、胶州秧歌的成因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半岛地区的早期农耕文化,可追溯到两千年前。

秧歌的舞蹈团队主要是由村民、集市民、烤麦号、钉炉工等劳动阶层组成的,是他们在每年丰收之后所表达的欢庆心情。

由于长期的传承和演变,胶州秧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当时,秧歌是一种以模仿为主的表演形式,舞者会模仿各种动物和自然风景来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和舞蹈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胶州秧歌开始融合自己的音乐、诗歌等形式,逐渐成为了一种以舞蹈为主,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舞蹈艺术表演。

总之,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和成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演变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和鲜明特点。

胶州秧歌凭借着其浓郁的山东文化特色和出色的艺术表现,深受广大观众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和认可。

胶州秧歌课件

胶州秧歌课件

小结与作业
简介
风格特点
重难点
基本动作
小结与作业
小结与作业
胶州秧歌的学习与训练
延 边 大 学 YANBIAN UNIVERSITY
秧歌剧现存的曲牌、剧本和民间表演的四方连续形式的演出形式,是研究中国戏剧从宋辽金至元杂剧演变过程的活标本,这些形式在我国其它地区已不存在了。胶州秧歌剧,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现存最早的戏剧雏形表演形式之一。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胶州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
风格特点
重难点
基本动作
小结与作业
代表人物
胶州秧歌的学习与训练
延 边 大 学 YANBIAN UNIVERSITY
传承人:吴英民,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性 别:男 年 龄:52岁 申报地区:山东省胶州市 项目名称:秧歌(胶州秧歌) 项目类别:民间舞蹈
简介
风格特点
重难点
基本动作
小结与作业
动作特点
胶州秧歌的学习与训练
延 边 大 学 YANBIAN UNIVERSITY
胶州秧歌同其它民间舞蹈一样,有其自身的风格特点。它是以明快、舒展、富于韧劲的舞姿和细腻、泼辣的情感以及流动中特有的“三道弯”体态,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欣赏。我认为胶州秧歌的要领主要突出一个“扭”字上民间表演者踩着锣鼓点,扭的袅袅娜娜、三弯九曲,当地人称为“扭断腰”或“三道弯”。
简介
风格特点
重难点
基本动作
小结与作业
基本概况
胶州秧歌的学习与训练
延 边 大 学 YANBIAN UNIVERSITY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经多年相传,不断改进,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员10人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手锣等,唱腔曲牌有30余个。1860年后,又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个剧本。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嗣后,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优秀奖。

胶州秧歌的基本步法

胶州秧歌的基本步法

胶州秧歌的基本步法
胶州秧歌的基本步法如下:
1.起步:双脚并拢,双手自然下垂,目视前方。

这是胶州秧歌的起始姿势,要求身体挺直,
呼吸自然。

2.走步:左脚向左侧迈出一步,右脚跟上,然后左脚再向左侧迈出一步,右脚跟上。

这种
步伐类似于行走,但要求脚跟先着地,脚尖微微抬起。

3.跳步:双脚同时离地,向前跳跃一小段距离,然后双脚同时着地。

这种步伐要求跳跃时
身体保持挺直,双脚离地时膝盖微弯。

4.颤步:双脚略开,膝盖弯曲,身体微微前倾。

在行走时,以膝盖的颤动为主,同时腰部
和肩膀配合颤动。

颤步的节奏感也很强,适合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

5.撤步步:双脚略开,膝盖弯曲,身体微微前倾。

在行走时,以脚掌为轴,将身体重心向
后移动,同时膝盖慢慢弯曲,向后撤步。

胶州秧歌传统典型组合“拧和抻”的渊源及其演变

胶州秧歌传统典型组合“拧和抻”的渊源及其演变

胶州秧歌传统典型组合“拧和抻”的渊源及其演变1. 引言1.1 胶州秧歌的起源胶州秧歌是一种源自山东胶州的传统舞蹈文化形式,起源于唐代。

据传,当时农民们在丰收的日子里,通过歌舞来庆祝丰收的喜悦。

随着时间的推移,胶州秧歌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

这种舞蹈艺术不仅展现了胶州人民的劳动生活和文化传统,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

胶州秧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胶州人民对丰收和生活的感恩之情的表达。

在这种舞蹈形式中,舞者们通过跳跃、转身、舞动手臂等动作来展现出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活力。

胶州秧歌的起源丰富多彩,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是胶州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拧和抻的初步形成胶州秧歌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形式,拥有丰富多样的舞蹈动作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而其中的拧和抻则是胶州秧歌中的典型组合,其初步形成可以追溯至几百年前。

据传承下来的资料记载,拧和抻最初是由当地的民间艺人和舞者们在农闲时节通过自发性的表演和创作逐渐形成的。

在那个时代,拧和抻只是一种简单的舞蹈形式,舞者们会结合动作和音乐节奏,展示他们的灵活身姿和舞蹈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拧和抻逐渐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被融入到胶州秧歌的演出中。

在演出时,舞者们会根据不同的场景和曲调进行编排,呈现出更加精妙的舞蹈动作和表情,使拧和抻逐渐成为胶州秧歌中的核心表演之一。

因此,可以说拧和抻的初步形成是胶州秧歌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奠定了其在后来演变和传承过程中的基础。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舞蹈韵味也为胶州秧歌的传统魅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2. 正文2.1 拧和抻的特点拧和抻作为胶州秧歌的传统典型组合,具有独特的特点。

拧和抻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其动作、音乐和服饰都体现了胶州地区的文化风格。

拧和抻表演注重团队合作,演员们需要密切配合,以确保整个表演效果的协调统一。

拧和抻的动作优美流畅,具有很高的舞蹈技巧和表现力,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胶州秧歌传统典型组合“拧和抻”的渊源及其演变

胶州秧歌传统典型组合“拧和抻”的渊源及其演变

胶州秧歌传统典型组合“拧和抻”的渊源及其演变胶州秧歌是一种源自山东胶州地区的传统舞蹈形式,它是一种富有民族气息的舞蹈,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文化内涵而闻名。

胶州秧歌的传统典型组合“拧和抻”是胶州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形式,它们不仅代表了胶州秧歌的独特魅力,更是通过历史的沉淀与传承,展现了这一古老舞蹈形式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

“拧和抻”是胶州秧歌演出中两种重要的表演形式。

“拧”是指在表演过程中舞者通过特定的手部动作,以扭动手腕和手指为主要动作进行表演。

“抻”则是指在表演时,舞者以跳跃、腾挪等动作,以展现身体的柔韧和舞蹈的灵动感。

这两种表演形式在胶州秧歌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经过漫长的发展和传承,已经成为了胶州秧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于“拧和抻”的渊源,要从胶州秧歌的起源说起。

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半岛地区,它是勤劳、善良、勇敢的胶东人民在生产和生活的不同场合中,通过歌舞艺术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胶州秧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它是在百姓生活中形成的,也是通过不断的沉淀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胶州秧歌。

在胶州秧歌的发展过程中,“拧和抻”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形式,起源于胶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展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胶州秧歌的发展过程中,“拧和抻”经历了多次演变和传承。

在古老的舞蹈形式中,“拧和抻”并不是早期的表演形式,它是随着胶州秧歌的发展逐渐形成的。

古代的胶州秧歌并不是像今天这样富有变化和多样化的表演形式,更多的是通过一些简单的手势和动作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精神。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胶州秧歌逐渐形成了今天多姿多彩的表演形式,而“拧和抻”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形式,通过向世人展现胶东人民的勤劳和勇敢,成为了胶州秧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拧和抻”的演变过程中,它们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发展和变化,更在表演内容和艺术内涵上有了新的提升。

胶州秧歌的“拧和抻”在表演中通过特定的手部动作和跳跃动作,展现出了胶东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情感,这种表演形式不仅在形式上丰富多彩,更通过对世俗生活和民族文化的表现,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胶东人民的传统美德和勇敢精神。

胶州秧歌传统典型组合“拧和抻”的渊源及其演变

胶州秧歌传统典型组合“拧和抻”的渊源及其演变

胶州秧歌传统典型组合“拧和抻”的渊源及其演变胶州秧歌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舞蹈形式,它起源于中国山东省胶州市地区,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优美、舞姿婀娜、音乐欢快,是胶州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胶州秧歌中的“拧和抻”是其典型的舞蹈组合,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胶州秧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拧和抻”这一舞蹈组合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胶州秧歌形成的早期历史。

相传,胶州秧歌最早起源于宋朝时期,由当地民间舞蹈演变而来。

在长时间的发展演变中,胶州秧歌吸收了当地的民间舞蹈和歌曲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而“拧和抻”这一舞蹈组合则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并得以传承发展起来的。

“拧和抻”在胶州秧歌中是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它表现了胶州地区丰富的农耕文化和劳动生活。

胶州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文化发达的地区,而胶州秧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并得以传承。

“拧和抻”表演者通常是一男一女,男的拧着女的手臂,女的扭动着腰部,舞姿婉转优美,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艺术的张力。

这一舞蹈形式通过舞者的动作和肢体语言,生动地展现了农耕生活中劳动场景和劳动者的情感体验,融合了民间生活的欢乐和艺术的表现力,成为了胶州秧歌中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胶州秧歌的“拧和抻”这一舞蹈组合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现代胶州秧歌在传承了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舞蹈形式和艺术内涵的挖掘和创新。

舞蹈动作更加优美、舞台呈现更加丰富多彩,音乐伴奏和舞蹈编排也更加精致和有层次感。

“拧和抻”这一舞蹈组合在现代舞台上的表现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舞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创意进行自由组合和演绎,从而使胶州秧歌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当下,胶州秧歌已经不再局限于地方范围,而是逐渐走向全国乃至国际舞台,成为了一张具有重要文化代表性的名片。

胶州秧歌的“拧和抻”作为其重要的舞蹈元素之一,也随着胶州秧歌的传播而为更多的观众所熟知和喜爱。

山东胶州秧歌介绍

山东胶州秧歌介绍

胶州秧歌的两种流派
1920年,秧歌艺人陈銮增把武术动作 技巧揉进秧歌中,使其具有粗犷豪放 火爆的风格,群众称之为“武秧歌”,又 称东路秧歌。把以刘彩为代表,以妩 媚抻展细腻见长的秧歌称为“文秧歌”, 又称西路秧歌。后来文武两派相互竞 争,又相互学习,到2012年逐渐融为 一体。
演出习俗
胶州秧歌是广场艺术,都在村落的空 地演出。每到一地的习俗为迎秧歌、 拜庙、拜爷、演出、领赏,演出分 早、中、晚三场。解放后,这种演出 习俗也随之消失。1860年后,在胶州 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 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 评。之后,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来 胶州市学习胶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 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
• 胶州大秧歌 从艺术形式和类别上看,是一种戏 剧,不是单纯的舞蹈和唱歌。它有剧 本,有道具,有曲牌,演员有行当, 是一种形式活泼的歌舞剧。
风格美
人物角色
• 胶州秧歌共有六个行当,分别是膏药 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
• 两种表现形式则是小调秧歌和小戏秧 歌。
高校舞蹈学习
• 小嫚 • 扇女 • 翠花

跟我学
舞蹈特征
胶州秧歌同其它民间 舞蹈一样,有其自身 的风格特点。它是以 明快、舒展、富于韧 劲的舞姿和细腻、泼 辣的情感以及流动中 特有的“三道弯”体 态,赢得了人们的赞 誉和欣赏。胶州秧歌 的要领主要突出一个

扭”字上民间表演者
踩着锣鼓点,扭的袅
袅娜娜、三弯九曲,
当地人称为“扭断腰”
体态韵律
• 抻、韧、碾、拧、扭 • 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
云南花灯
安徽花鼓灯
山东海洋秧歌
山东胶州秧歌
山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子秧歌

胶州秧歌和东北秧歌有哪些区别

胶州秧歌和东北秧歌有哪些区别

胶州秧歌和东北秧歌有哪些区别胶州秧歌和东北秧歌有哪些区别俗话说“北方有秧歌,南方花鼓灯”两者既有相似,又有不同,但同属于秧歌类。

具体有哪些区别呢?一起来学习下吧:历史背景胶州大秧歌发源于胶州市马店东小屯、南旺村,与海阳秧歌、商河鼓子并称山东三大秧歌,距今已有 300 余年的历史,2006 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清朝初期,马姓、赵姓二人由外地逃荒来胶州东小屯定居,依靠卖一种自制加工的土烟为生。

之后,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改为边舞边唱,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

他们重返家乡后,经过代代相传,至清朝中期,形成了胶州舞蹈秧歌这种民间曲艺。

胶州秧歌开场时先跑秧歌大场,并作翻扑技巧,然后再演农村小戏,扮演人物中领头的是“膏药客”,在演唱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形式而形成为舞、戏结合的表演形式。

其行当分为翠花、扇女、小嫚;表演程式分为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

这三个角色的年龄差异、性格不同等在其各自的舞蹈动态中得到体现:翠花身体活动自如,两臂摆动幅度较大,动作舒展、泼辣,显得开朗大方;扇女手中的扇子上下翻飞,体态轻盈如春风拂柳,阿娜多姿;小两臂架肘,如彩蝶飞舞,给人活泼俏丽的动感。

东北大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是劳动人民庆丰收的一种自我欢乐的舞蹈形式。

它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年,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

东北大秧歌,以东北的粗犷豪爽、热情奔放、人多场面大、舞蹈形式灵活多变、热闹喜庆而著称。

这种广场歌舞活动,包含着多种形式多种内容,在不断的变迁中映照着中华时代的足音。

清朝康熙年间,由流放到塞北的囚徒中艺人文士,将内地戏曲歌舞带到东北,有了正月十五办秧歌习俗。

边舞边歌、通宵达旦。

乾嘉时期,这种歌舞活动与东北人民的热情浪漫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稳、梗、翘风格的秧歌舞,特别是渐渐成型的秧歌音乐,用锣、鼓、镲、唢呐等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令人过耳不忘。

胶州秧歌扇子基本动作

胶州秧歌扇子基本动作

胶州秧歌扇子基本动作胶州秧歌扇子基本动作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源于山东胶州,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胶州秧歌扇子基本动作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优美的动作和鲜艳的服饰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胶州秧歌扇子基本动作进行介绍,包括动作的内容、技巧和演绎方法。

胶州秧歌扇子基本动作分为上下扇、圆环、回旋、抖动、翻扇、挑扇等多种动作,每一种动作都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巧要求。

以下将逐一介绍这些动作。

首先是上下扇动作。

这是胶州秧歌扇子基本动作的基础,通过上下扇动作的快慢、宽窄、幅度大小来展示舞者的力量和技巧。

上下扇动作要求舞者手指挺直,臂部自然放松,扇子要稳定且灵活地上下挥动,呈现出流畅而有力的动作。

其次是圆环动作。

舞者双手持扇,扇子从一侧向另一侧划动,形成一个圆环的动作。

圆环动作要求舞者的臂部协调灵活,手腕要柔软有力,扇子应该保持稳定的水平旋转,形成完美的圆弧。

回旋动作是胶州秧歌扇子基本动作中较为复杂的一种。

舞者轻盈地踮起脚尖,用手腕抖动扇子,使扇子在空中旋转,形成漂亮的曲线轨迹。

回旋动作的技巧要求舞者手腕柔韧,发力准确,掌握旋转的节奏和力度,使扇子旋转频率适中,不过快或过慢。

抖动动作要求舞者手指、手腕和臂部协调配合,以最大化地展示扇子的华美和威严。

舞者通过手指细微的振动,使扇子发出清脆的声音,形成独特的韵律感,表现舞者的技巧和节奏感。

翻扇动作是胶州秧歌扇子基本动作中最难度最大的一种。

舞者将扇子放平,然后迅速翻转,将扇子从一侧翻转到另一侧,形成一个360度的翻转。

这种动作要求舞者手指灵活,稳定地掌握扇子的力度和速度,保持舞蹈的整体节奏。

挑扇动作是胶州秧歌扇子基本动作中较为灵动的一种。

舞者通过手掌、指尖的力量,将扇子向上挑起,再迅速地通过手的运动将扇子接住。

挑扇动作要求舞者的手眼协调能力,准确掌握挑起的力度和角度,使扇子在空中作出漂亮的弧线运动。

总的来说,胶州秧歌扇子基本动作通过手指、手腕、臂部的灵活运动,展示了舞者优美的姿态和扇子华丽的造型。

胶州秧歌教学动作分解

胶州秧歌教学动作分解

胶州秧歌教学动作分解
胶州秧歌是中国山东省胶州市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在这种表演形式中,舞者们
使用铜钹、铜鼓和秧歌棒等工具,唱着动听的山东民歌,跳着高强度的舞蹈,展现出这座
城市的传统文化和风情。

以下是胶州秧歌常见的几个动作和动作分解。

1、踩高步
这是胶州秧歌中非常常见的舞步。

开始时,舞者双脚并拢,将左脚抬起踩在右脚的头部。

然后,抬起右脚并迈出一步,同时将左脚再次抬起踩在右脚头部。

再次重复这一动作,左右脚交替踩高步,形成一条直线。

2、摆拍腕
在演出过程中,表演者会用秧歌棒来作为节奏器。

摆拍腕是快速地将秧歌棒做出一个
小幅度摆动,并且把秧歌棒摆到腕部的位置上,如此不停地重复动作。

3、迈步跟步
这是胶州秧歌中的另一种基本步法。

起初,舞者将左脚抬到膝盖高度并向前迈出一步。

在迈出的同时,右脚跟在左脚后面。

步伐结束时,右脚离地并向前跟进左脚,形成平稳的
行进。

4、舞换棒
这是胶州秧歌表演中引入了更多技术方面的动作。

在舞换棒这个动作中,舞者需要在
两支秧歌棒之间迅速转换。

首先,将右手的棒横置在脖子后面,左手棒则竖放在身体前方,同时双手中间交换棒。

随着节奏加快,舞者必须将这个动作完成得更加快速和准确。

5、旋转跨高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和技术性较高的舞蹈动作。

首先,舞者需要迈起右腿,同时挥舞左
臂和秧歌棒。

之后,舞者将右脚转向身体外,左脚随着身体的旋转向右跨步。

同时,用右
臂摆起秧歌棒,完成一个向右的旋转,然后将秧歌棒放回到左手中。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州秧歌
作者:新闻中心文章来源:市委宣传部点击数:61 更新时间:2006-2-16
一、胶州秧歌的历史渊源
胶州秧歌、又称为“地秧歌”,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但它既不同于山东“鼓子秧歌”的粗犷豪迈,也不同于山东“海阳秧歌”的欢快奔放,而是以独树一帜的“三弯九动十八态”的风格特征点缀着我国民族文化的百花园,对北方民间舞蹈以及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原在宋、明年间,地处黄海胶州湾西北岸的胶州市,曾是北方五大外贸港口之一,是当时著名的重要商埠,四通八达的交通,繁荣的经济发展,必然促进南北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传当时有外地而来的马姓、赵姓两户人家在胶州市东小屯村定居,他们用唱民间民俗小调加舞的表演的这种艺术形式,走乡串户进行表演,以此来维持生计,久之便逐渐形成了胶州秧歌雏形,后经几代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完善,至清乾隆年间已初步形成一套比较固定的表演程式和音乐曲牌,并出现了秧歌队的组织者“秧歌爷”,“秧歌爷”每年定期以“安锅”的形式培训学员,排演秧歌,由此而产生了以口传身授为半职业的秧歌教师,使胶州秧歌得以传承与规范发展,是地地道道的师承秧歌。

据史记查清的已有
代传人,每代传人都有着不同的贡献,不断丰富了舞蹈语汇和风格,逐渐完善了胶州秧歌的表演程式。

到清咸丰年间,已形成了一种独立完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

清咸丰年一位进士,全国著名文人宋观炜,幼年在胶州观看胶州秧歌后,写诗形容曰:“击琅赓歌乐有秋,太平时节共嬉游。

而今变作风流剧,更有谁将旧谱求。

”他为所见到的胶州秧歌中所登场的人物从服装、道具、舞姿都写诗做了细腻、生动、逼真地描绘。

为我们了解胶州秧歌
的兴盛和发展,找到了极有力的依据,它的艺术魅力,在三百多年前已被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秧歌的风格特征
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以它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三弯九动十八态”动律,形成了具有韧性与曲线美的“三道弯”外在形态,动作细腻迷人,柔美流畅,注重形体传情,着重刻画人物内在心态,在我国民间舞蹈中,体态的“三道弯”也不乏少见,但它既不同于动作平稳,柔弱无骨的傣族民舞的三道弯,也区别于轻巧玲珑,潇洒利落的安徽花鼓灯的三道弯,胶州秧歌所呈现的“三道弯”,是在人体舞蹈的过程中,由胸、胯、膝三个部位而形成,而这三个部位每个部位在动作运行时,上部(胸)以舔、抖、推,中部(胯)以提、沉、移,下部(膝)以蹍、、曲九种不同的运行方式,通过头(颈)、胸、腰、胯、膝、臂、肩、手、脚九个部位,在同一拍节奏中,呈现出不同的体态,表现出胶州秧歌“三道弯”体态形成时而产生的上下左右不同的十八个优美姿态,使舞姿有着一种浓烈的柔美流畅感,舞蹈体态倍感婀娜多姿。

使其风韵独特,具有妩媚别致的艺术感染力。

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秀秧歌艺术进校园
胶州秧歌的形成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已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文化干部的努力下,不断挖掘整理,使胶州秧歌呈现出应有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五十年代至今,胶州秧歌被我国艺术院校列为教材,向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三军文艺工作者及国外留学生做了传授,使胶州秧歌的精华融进了大江南北的艺术创作中,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开场舞蹈“葵花向阳”,到现代舞剧《沂蒙颂》的主体动作,乃至全国各地舞蹈创作中被广为引用的大量舞蹈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