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植被与土壤-土壤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5.2土壤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5.2土壤

ii第二节土壤准演练探究一观察土壤考向1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的重要特征,根据颜色命名土壤是土壤重要的命名法则。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地区中,根据黑色命名土壤的是()A.东北地区B.南方地区C.青藏地区D.西北地区答案A解析东北地区黑土广布,黑土是根据土壤的颜色为黑色命名的土壤。

2.关于土壤颜色与地区的组合,正确是的()A.华北地区一红色B.南方地区一蓝色C.四川盆地一青色D.北方地区一黑色答案D解析华北地区的土壤是用黄色命名,南方地区的土壤是用红色命名,四川盆地的土壤用紫色命名,北方地区的土壤用黑色和黄色命名。

考向2土壤质地地表的土壤结构和植被覆盖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地表水的下渗。

图甲为地表单位面积上厚度相同的四类均质土壤(砂土、砂壤土、壤土、黏土)的累积入渗量曲线图;图乙为地表单位面积上的四类均质植被覆盖区(耕地、草地、古老的牧场、 大量放牧的牧场)的累积下渗量曲线图。

据此回答3〜4题。

3.黏土主要由非常小的(<2ym)硅酸铝盐颗粒组成,是含沙粒很少、具有可塑性和黏性的土壤。

壤土是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

据此判断甲图中分别表示壤土和黏土的是()A. 壤土一①,黏土一②B .壤土一①,黏土一④C 壤土一②,黏土一③D .壤土一③,黏土一④答案D解析黏土主要由非常小的(<2ym)硅酸铝盐颗粒组成,是含沙粒很少、具有可塑性和黏性的土壤。

壤土是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

与砂土和砂壤土相比,黏土的透水性较差,下渗量最小,而壤土次之,分别对应图中的④③,故D 项正确。

4.图乙的四条曲线中能反映耕地的是()A. I B .II C .III D .W答案D解析耕地由于长期耕作,与草地、古老的牧场、大量放牧的牧场相比,下渗量最小,读图可知,图中W 下渗量最小,故D 项正确。

考向3土壤剖面构造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

图一为不同气候(湿润、半干早、干旱)作用下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

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二)土壤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二)土壤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4.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土壤资源保护的认识和体会,以及如何将土壤保护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5.阅读拓展资料,了解我国土壤资源现状、土壤科学研究进展等,提高对土壤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a.判断题:土壤剖面中,A层是最肥沃的一层。
b.选择题:土壤质地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下哪项说法正确?
c.填空题:土壤水分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分主要来自土壤中的______。
d.问答题:简述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土壤剖面的认识
学生在此前的学习中,对土壤的认识可能仅停留在表面,对于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剖面的结构及各层次的特点理解不够深入。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重难点二:土壤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土壤质地、水分、温度等特性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影响,但学生在实际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时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加以突破。
7.注重情感教育,通过讲解土壤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土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使命。
8.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9.鼓励学生参与土壤保护的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总结土壤的特性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

2019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全章节教案5.1《植被》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认识植被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综合思维:认识植被演化的过程,了解植被的形成,对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

3.区域认知:结合不同的植被景观,知道其形成的自然环境。

4.地理实践力:观察、识别与植被有关的环境要素,具备一定的观察、调查等合作的意识、求知的态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长特征。

2.理解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课件展示案例:2017年8月中旬,智利北部的沙漠地区出现罕见的丰沛降雨。

之后,奇迹出现了,曾经不毛的沙漠,遍地野花绽放,俨然成为花的海洋。

这片平常几乎看不到植物的“死亡之地”,为什么会短时间内变成花的海洋?其他沙漠中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吗?学生思考后积极回答。

教师继续利用四川植被的文字材料引发思考,过渡到植被与环境是有关系的。

同时贯穿讲解全节。

四川沙鲁里山原始针叶林及阔叶林、四川荷花海高山栎原始林及高山杜鹃林、四川鲜水河大峡谷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因景观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保护完好、审美价值高,在中国丰富多样的森林景观中具有突出代表性,构成森林中国的美景大观,充分代表了诗意中国的自然美景!为什么在这里存在如此美景呢?二、新课讲授1.植被与环境找一找:植被的定义、植被的分类有哪些?如何区别呢?让学生结合课本82页的第一段话进行整合理解即可。

想一想:用图示法展示植被如何演化?让学生自主进行演示,再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记忆、理解。

(1)植物的演化过程[活动探究]引入下一个知识,植被垂直结构的分层(2)垂直结构差异通过图示,让学生得出垂直方向植被高度不同的原因。

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5.2土壤(共27张ppt)

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5.2土壤(共27张ppt)

砂土 砂粒为主
大 好 差 易于耕作
壤土 砂粒、粉粒、黏粒比例适中
中等 好 好 易于耕作
黏土 黏粒为主
小 差 好 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 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 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 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 所构成。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绿肥作物养分含量丰富,翻入土壤中,具有丰富土壤营养物质、改良土 壤物理性状等作用,多数可兼作饲草。
课堂练习
读“土壤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A、B分别代表自然土壤形成的两个阶段,则A、B分别是( )
A.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B.成土母质 风化物
C.原始土壤 成土母质
D.原始土壤 风化物
植物起着循环泵的作用,经过长期的筛选和循环,其 他元素逐渐淋失,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相对富集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 相关,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 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
风化:在温度、水、空气、生物等影响下,地表岩石发生破碎、分解,形成许多松散物质
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 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 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坚硬的岩石
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 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 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4.图中①②分别代表形成土壤的两个过程,则①②分别是( )
A.盐渍化 低等植物着生
B.风化作用 高等植物生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

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 积累⑨ 少 ,土壤肥力⑩ 低
地貌 通过影响水热条件和成土母质的颗粒大小来影响土壤发育

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3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 (1)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 扎根立足 的条件; (2)土壤具有 蓄水 、保水功能; (3)土壤是人类种植 农作物 的物质基础。 2.养护: 休耕 、种植绿肥、 作物轮作律? 提示:可结合气候分布规律思考。 2.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分布的水稻土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可以结合我国东北地区也有水稻土以及人类活动来分析回答。
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 (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从低纬向高纬,气温逐渐降低,有机质分解速度减 慢,土壤养分的流失减少,土壤类型依次为砖红壤、红壤、黄壤、黑土、灰化土 等。 (2)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逐渐减少,自然植被依次为森林 —草原—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从而出现了森林土壤—森林草原土壤— 草原土壤—荒漠土壤更替的现象。 另外,土壤分布还有垂直规律以及局部地区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如我国四川盆地 的紫色土。
5.用纸包住土块,握一握,纸上有水迹,说明土壤中含有水。把土块放入水中,有气泡 产生,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 √ ) 6.我国东南丘陵地区的红壤具有“酸、瘦、黏”的特点,若改良可以采用增施熟石 灰、增施农家肥等措施。 ( √ )
自然界的土壤分布有何规律?
五色土是华夏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数千年来被赋予无限美好的寓意。五色土 象征着我们广博的中华大地:青土代表东边的大海;白土代表西部白色的沙漠;红土 代表南方的红土地;黑土代表北部的黑土地;黄土寓意黄土高原。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我们通常所说的土壤,指的是地面上的疏松表土。 ( ✕ )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 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土壤质地是指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 √ ) 3.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 层。 ( ✕ ) 耕作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4.黑土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 √ )

地理人教版必修一5.2土壤(23张PPT)

地理人教版必修一5.2土壤(23张PPT)
(4)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目前都存在着黑土肥力降低的现象,我们对其应该如何进行养护?
4、华北的黄淮海平原,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结合生活实践思考土土壤壤有是哪些自功然能。地理环境的重要 答地案理: 学(家1)告黑诉土我中们含组,有广丰成泛富部使的用有分来机,自质不,也同肥是地力方高人、。类不同利种用类的的食物,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此类地方病的发生,还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高、大、有 :“高自”然是指资地源下水;位合高,理较的高的利地用下水和位保使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水位的上升,在土壤中聚集; 有是些我不 国适古于代种数植千农年护作来物保土,持地或土者资种源植农,作对物产于量人较低类,的不能可满足耕作需要,就要设法进行改良。 (4)我国东北黑土持分续布区发目展前都尤存为在着重黑要土肥。力耕降低作的土现象,我们对其应该如何进行养护? (4思、4考)华:我北土国的壤东黄与北淮人黑海类土平壤3之0分原间中厘布 ,的区的米关目系耕,前?都作尤存层其在着厚需黑度要土肥一 人力般类降低为保的护1现5象。- ,我们对其应该如何进行养护?
南方红壤的改良
红壤的特点:酸、瘦、黏
红壤的改良措施:
①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石灰物质包括生石灰(CaO)、 熟石灰(Ca(OH)₂)、石灰石 粉(CaCO₃)。 ②种植各种绿肥作物,增加
土壤有机质含量。 ③增施矿质肥料,提高土壤肥力。
④在土壤中掺入砂子,改良土壤 结构。
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春秋返盐、 夏季淋盐、 思考:土壤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地方病与土壤
在人体中含量极少的化学元素称为微量元素,研究表明人体所需要 的微量元素有十几种,人体摄入这些微量元素过少或过多都会引起身体 的病变,例如长期缺碘就会引发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人体 的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饮食,饮食中的微量元素主要受水、土壤等地理 环境要素的影响,由于一地环境中某种微量元素缺乏或含量过高而导致 的人体病变是一种地方病。

5.2 土壤教案2021-2022学年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5.2 土壤教案2021-2022学年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观察的内容,掌握土壤剖面构造。

2.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3.了解土壤的主要功能,掌握土壤养护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土壤剖面构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

”可见土壤对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新课教学]:一、观察土壤通过阅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问】土壤的概念是什么?1.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拓展】土壤的组成。

2.组成: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检测学习效果】1.土壤由( )A.成土母质、腐殖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B.成土母质、有机质、养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C.矿物质、腐殖质、砂粒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D.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2.下图中a、b、c分别表示土壤中固态、气态、液态成分的体积分数,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四种土壤。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表示理想土壤的是( )A.①B.②C.③D.④(2)关于土壤肥力的说法,叙述正确的是( )①土壤肥力是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②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养分的多少③土壤肥力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④农业生产中,土壤肥力越来越高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讲述】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3.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4.土壤质地(1)概念: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2)分类①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②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

5.土壤剖面结构(1)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师】耕作土壤剖面与森林土壤剖面不同,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

5.2 土壤的形成

5.2 土壤的形成
除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对土 壤的影响极为深刻。自然土壤在人 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 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阅读P126: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
积极方面: 水稻土(水稻土是在长期栽培水稻, 灌溉浸 淹条件下发育而成的肥沃、 高产的耕作土壤。
消极方面: 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 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活动 】 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下面列出的是一些常见的土壤现象。 ●四川盆地有些地方的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 ●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贫瘠。 ●山顶土壤的颗粒较粗,山前平原土壤的颗粒较细。 1.指出形成上述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 2.尝试对上述土壤现象作简要解释。
黑钙土土层上部有一黑色或灰黑色肥沃的腐殖质层,在 此层以下或土壤中下部有一石灰富积的钙积层,故名。 中国大多分布在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内蒙古东部,尤以大 兴安岭东西两侧、松嫩平原中部、松辽分水岭地区,以 及向西延伸到燕山北坡和阴山山地的垂直带谱上更为集 中。
1. 砖红壤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环境下;燥红 土是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形成的;赤红壤 又称为砖红壤性红壤,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 境下,具有红壤与砖红壤的过渡性质;黄壤发育于亚 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与红壤属同一纬度带,但黄 壤分布在多云雾、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读图 5-23、 图 5-24,完成相关任务。
阅读课本122页探究题——寻乌的古民居
1.想一想,吸引人们选择在寻乌的群山之 中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土壤富硒,在此种植农产品产量高, 且品质优良
新课导入
2.寻乌富硒土壤是怎样形 成的?
山中溪流将硒元素源源 不断地运送到山间盆地, 最终形成了富硒土壤
那么,什么是土壤?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5-2 土壤 教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5-2 土壤 教案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 土壤知能素养对标【必备知识一:观察土壤】地理事实1.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土壤观察的主要内容—颜色、质地、剖面构造(1)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如黑土、红壤等。

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

(2)土壤质地①土壤矿物质颗粒: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②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③分类:砂土、壤土、黏土。

(3)土壤剖面构造①定义: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②森林土壤剖面: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③耕作土壤剖面: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核心概念土壤肥力:指土壤能持续不断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空气、温度、养分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

砂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砂粒含量较高的土壤。

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的比例适中的土壤。

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易培育成高产稳产土壤,也是较理想的农业土壤。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保肥性能好,不易耕作。

有机质:指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是经微生物分解完全腐烂的动、植物残体。

【必备知识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地理事实1.成土母质(1)意义: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2)影响: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1)意义: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

(2)影响: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的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团聚。

新湘教版必修一5.2土壤的形成 课程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必修一5.2土壤的形成 课程教学设计

【讲授】土地是人为产物,而土壤是自然产物,这也就赋予土壤及其重要的作用,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文字和图片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成土因素 (20min ) 【承转】土壤与人类息息相关,那土壤是如何形成的,通过接下来的学习,我们一起来探索土壤形成的奥秘。

【板书】成因【讲授】我们看这副“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很多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包括成土母质、微生物,水、气等等。

首先我们就来学习土壤形成的第一个因素:成土母质。

【板书】成土母质【提问1】成土母质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但是同学们在前面的章节已经学过了风蚀风积作用,什么是风蚀和风积呀?【学生】略【讲授】这里我们再讲一个风力作用家族的其他成员,风化作用,是指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

【讨论1】那我们现在同桌之间讨论一下:思考: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结合各自的定义和特点想一想哦 【学生】略【讲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二者的区别在于成土母质是风化产物,没有肥力土壤具有肥力。

而联系在于成土母质在气候和生物作用下形成土壤。

但成土母质也有不同的性质。

不同的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不同。

【提问2】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幅对比图,有很明显的差异。

上面是砂土,下面是黏土同学们想一想这两类土壤产生差异的原因。

【讲授】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常形成黏土;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黏粒较少,常形成砂土。

除了物理上的差异,成土母质还影响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基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钙、铁、锰、镁含量高;酸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硅、钠、钾含量高。

2022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土壤

2022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土壤

【即学即练】 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通过毛细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
积累在地表土壤的过程。下表为受土壤盐渍化危害较严重的亚非国家相关数据统计。 读表完成1、2题。
国家 印度 中国 巴基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伊朗 土库曼斯坦 埃及
受土壤盐渍化危害的灌溉面积/百万公顷 7.0 6.7 4.2 2.4 1.7 1.0 0.9
占总灌溉面积比重/% 17 15 26 60 30 80 33
1.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 )
A.高寒地区
B.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
C.耕地分布区
D.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2.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 )
A.气温高
B.降水丰富
C.地下水贫乏
D.植被茂盛
【解析】1选D,2选B。第1题,根据材料中土壤盐渍化的形成过程及表格中信息 可知,盐渍化发生地主要是灌溉用地,说明当地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应为干旱、半 干旱、半湿润地区;高寒地区蒸发较弱;温带海洋性地区全年温和湿润;并不是所 有耕地分布区都有盐渍化现象。第2题,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 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气温高,蒸发旺盛,盐渍 化程度会更重;印度地下水更丰富;植被茂盛,蒸发弱,不易出现盐渍化。
(1)分析埃尔埃希多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 提示: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坡度大,土层薄;年降水量小,气候干旱,土地沙化严 重,土壤贫瘠。 (2)埃尔埃希多地区采用“三明治式”改良方法对土壤有哪些作用? 提示:上层沙土,透水性好,土壤中氧气充足;中层的有机肥,可提升土壤肥力;下层 黏土,保水保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保证土壤水分充足。
2.养护: (1)对不能满足_耕__作__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2)对优良的土壤要注意_种__养__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_高__效__肥__力__的能力。 [思考] 人类种植农作物必须以土壤为基础吗? 提示:不必。随着科技进步,出现了无土栽培技术,使用营养液即可种植农作物。

5.2土壤课件(共51张PPT)

5.2土壤课件(共51张PPT)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
2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人类活动 6
成土母质
1
2 生物
时间 5
3 气候
4
地貌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1 成土母质
岩石的风化产物,称为成土母质,
土壤形成初期 岩石开始崩解 土层开始形成 完整的土壤层 它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有机物 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 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腐殖质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质层
母质层
基岩
基岩
基岩
基岩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是由盆地周围的紫色砂页岩的 风化物堆积形成的。
紫色土
2 生物
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 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
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通常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土壤肥沃的答题思路是:“有机质来的多,去的少”。
其中,有机质的来源主要是枯枝落叶;而有机质的损失主要是靠 微生物的分解、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外力侵蚀作用(如: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等)
岩石风化
淋溶作用
有机质的分解和积累 生物量
温度越高,降水越 多,岩石风化作用 越强
黑土
红壤
黄壤
南方·红壤
高温多雨下发育而成的红色土壤,淋溶作用强烈,含铁、铝成分较 多,呈酸性,肥力低,但利于茶树、柑橘种植
西北·盐碱土
在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地势低洼、含盐地下潜水位高的条件下,使土壤表 层或土体中积聚过多的可溶性盐类而形成的。盐土一般呈碱性反应,腐殖质 含量低,地表有白或灰白色盐结壳

5.2土壤课件(共42张PPT)

5.2土壤课件(共42张PPT)

(2)这种土壤环境对该地区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土层薄,土壤贫瘠,限制了农业类型和规模;地表植被少,薪柴来源少。
(3)简述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的角度,当地政府应采取 的具体措施
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 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 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 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 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 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 和恢复植被。 客土移植: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 改良酸性土壤(播撒熟石灰等),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在土壤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适 当开展农业种植
随堂巩固
3.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岩石 B.气候 C.生物 D.人类活动
4.处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 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的是( ) A.岩石 B.地表水 C.土壤 D.生物
随堂巩固
下图是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 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百分比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 读图,回答5~6题。
黑土是温带半湿润地区草原草甸植被下发 育的具深厚腐殖质层的黑色土壤。黑灰色腐 殖质层厚30-100cm ,是在寒冷湿润的气候 条件下形成的。
荒漠土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水分缺乏,石 灰表聚明显。在我国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地 区,深居内陆腹地和干旱地带,属干旱的大 陆性气候。
●气候对土壤分布规律的影响Influence of climate on soil distribution

【2019版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全章节PPT课件(5.1-5.2+章末综合)图文

【2019版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全章节PPT课件(5.1-5.2+章末综合)图文

• 5.该山地丘陵区最可能位于( B )
• A.四川盆地
• B.山东半岛
• C.长江中下游平原
• D.两广丘陵
• 6.下列关A于影响该地土壤厚度因素的叙述,正
确的是( )
• A.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
• B.与坡度呈正相关
• C.与坡面光照呈正相关
• D.与降水量呈正相关
A
• 7.阳坡与阴坡土壤厚度不同的原因是( )
植物
动物
腐殖质 微生物
3.气候与土壤
亚寒带 针叶林
思考:岩石风化的速度和强度与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
呈正相关: 湿热>干冷
南方的红壤和东北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是哪一种? 为什么?
探究二
• 材料一 下图为亚马孙热带雨林生 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
• 材料二 生物炭,指在缺氧的条件下把生物质进行 高温处理,生物质中的油和气燃烧掉,剩下的就 是生物炭。生物炭几乎是纯碳,埋到地下后可以 有几百至上千年不会消失,等于把碳封存进了土 壤,同时减少二氧化氮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生物炭富含微孔,可以补 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移除土壤污染物,有效保 存水分和养料,提高土壤肥力。
观察土壤
• 1.土壤颜色 • 2.土壤质地 • 3.土壤剖面构造
红壤
黑土
棕壤
黑钙土
成分
砂比例适中
黏 土
黏粒
通气、透水 性能

蓄水、保肥 耕作情
性能


易耕作


理想


不易耕作
森 林
有机质层
土 壤
腐殖质层 ——黑色
剖 面
淋溶层 ——浅色

5.2土壤教学设计+说课稿(以“土壤”第一课时为例的教学过程)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5.2土壤教学设计+说课稿(以“土壤”第一课时为例的教学过程)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植被与土壤单元教学设计说课稿——以“土壤”第一课时为例的教学过程课题名称植被与土壤学生年级高一课时 5指导思想、基本理念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生存需要奠定知识基础。

基本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教材分析本章是地理必修1的第五章。

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形成的统一整体。

大气、水文、地貌在前几章已经学习,本章内容不仅具有知识上的连续性、完整性,也是为第六章自然灾害内容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植被与土壤”的学习也为《必修二》及《选择性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二》《选择性必修三》的学习打下基础,如《必修二》中农业的发展、《选择性必修一》中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选择性必修二》植被和土壤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选择性必修三》植被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都与“植被和土壤”的知识密切相关。

从第一节来看,重点是识别主要植被和说明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在讲述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时要特别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为其深刻体现了植被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另外土壤与植被的关系能为第二节土壤的形成和土壤的养护做好铺垫,也要适当拓展。

从第二节来看,重点是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土壤的功能和养护,在讲述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时要适当回顾第一节植被的知识,在讲述土壤的功能和养护时要特别强调绿肥作物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和土壤与农业的关系,这即能体现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也能为《必修二》农业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问题研究课来看,研究课从土壤蓄水功能的缺失与城市内涝的关系入手,在讲到如何解决城市内涝时要回顾植被和土壤对环境的影响,因为植被和土壤对环境的影响能为雨水花园和海绵城市的讲解做好铺垫,体现了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5.2土壤的形成课件高中地理必修一

5.2土壤的形成课件高中地理必修一

有机层
有机层一般土壤表层的 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 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 主。主要组成为枯枝落 叶层和部分分解的有机 碎屑层。
土壤剖面的土层垂直序列
土壤剖面
淋溶层
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 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有机质含量低,色泽 较淡。
淀积层
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上 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 淀、积累、质地黏重、紧 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9.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中部分自然因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请把下列内 容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 ①有机质 ②腐殖质 ③成土母质
有机质
腐殖质
成土母质
【课堂探究】
土壤类型多样的海南岛 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分旱、雨两季,旱季以偏东风为主。海南岛土壤类型 分布多样,其中,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环境下的砖红壤强酸性,质地粘重,磷、钾 等养分缺乏;燥红土是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形成的;赤红壤发育在南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环境下,具有红壤与砖红壤的过渡性质;黄壤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 下,与红壤属同一纬度带,但黄壤分布在多云雾、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
1、成土母质
➢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 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 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 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 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气候
成土母质
土壤
生物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 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 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
图1

5.2 植被与土壤-土壤

5.2 植被与土壤-土壤

高温多雨的南方土壤中矿物质的风化作用强烈, 分解彻底。易溶于水的矿物质几乎全部流失,只剩 氧化铁、铝等矿物质残留土壤上层,形成红土壤。
一、观察土壤
1.土壤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 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
枯枝落叶层 部分分解的 有机碎屑层
有机层:以分解和半 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 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 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 色较浅。
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 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 红棕色。
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 层:坚硬的岩石
(2)人类耕作经营,形成 耕作土壤。
■ 母质与土壤
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及养分状况,影响土壤 质地。
■ 生物与土壤
成土 母质

大气
钙氮
分解释放、富集
镁磷
吸收 储存
生 物
残提 体供
有微 机生 质物

促进矿物质 颗粒团聚
活动
观察家乡的土壤
在校园或校园附近的空地或荒地上,清理地表的植物或杂物,自地表向下挖出边长 为20厘米的土壤立方块,将土壤块放在一张白纸上,用秤称出土壤块的重量。
1.观察土壤块。 (1)观察土壤块的颜色自上而下是否有变化,并解释变化的原因。 (2)用干纸巾分别贴在土壤块的表层和底层,稍过一会,观察纸巾的潮湿状况,判 断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的湿度差异。 (3)观察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疏松状况的差异。 2.将土壤块侧面平放,并轻轻捣碎。注意,尽可能保持捣碎的土壤按表层至底层 排列,且不发生遗洒。

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课堂笔记

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课堂笔记

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课堂笔记学习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具体目标如下:
1.观察和识别主要植被类型,了解其分布和生长特点,结合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2.结合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了解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3.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树立爱护自然植被、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植被的意识,培养人地协调、地理实践的理念。

4.结合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观察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分析影响本地区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从而培养地理实践和区域认知能力。

5.结合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运用自然元素相互作用的原理,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过程,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6.结合实例,正确认识土壤对生物和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树立土壤保护意识,培养人地和谐的理念。

学习重点
1.地球上的主要植被类型及其识别。

2.植被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4.从土壤的颜色、质地和剖面结构来观察和识别土壤。

知识框架
适用对象
本单元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适用于人教版教材使用地区的高一年级学生。

设计者简介
金果,女,河南南阳人。

2015-2019年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2019年进入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攻读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物质:土壤的物质基础,
② 土
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有机质:集中在表层,肥
固相 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
壤 力高低的主要标志
水、肥、气、热四个

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
组 成
水分 液相 彼此消长,
空气 气相 影响热量
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 长过程的需求
一、观察土壤
1.土壤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 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 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 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 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 重,不易耕作。
■土壤剖面构造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 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 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 各异的、大致呈水平 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这些土层是土壤形 成过程中物质转化、 迁移和积累的结果。
自然土壤中, 森林土壤剖面构 造最为复杂
a.改良后的黑色土壤 b.自然土壤 ■图5.13 亚马孙河流域的土壤
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 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 上耕作(图5.13)。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 土壤,主要成分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 下制作而成的生物炭。当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瘠 的土壤,可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枯枝落叶层 部分分解的 有机碎屑层
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 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 黑色。
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 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 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土壤颜色
■图5.14 黑龙江垦区的黑土景观
■图较弱, 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慢,积累较多,所以土色较黑。
高温多雨的南方土壤中矿物质的风化作用强烈, 分解彻底。易溶于水的矿物质几乎全部流失,只剩 氧化铁、铝等矿物质残留土壤上层,形成红土壤。
一、观察土壤
1.土壤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 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
■土壤颜色
我国黄土高原的土壤呈黄色,这是由于土壤 中有机物含量较少的缘故。
在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情况下红土壤中的氧 化铁常被还原成浅绿色的氧化亚铁,土壤便成了灰 绿色的,如南方某些水稻田。
一、观察土壤
1.土壤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 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
■土壤颜色
含有较高的镁、钠等盐类的盐土和碱土常为 白色。
紫色土是由紫色岩风化形成的土壤,由于它保 留着母岩的鲜明的紫色,主要分布于中国亚热带地 区。四川盆地最为集中。
活动
观察家乡的土壤
在校园或校园附近的空地或荒地上,清理地表的植物或杂物,自地表向下挖出边长 为20厘米的土壤立方块,将土壤块放在一张白纸上,用秤称出土壤块的重量。
(1)分别在土壤块的表层和底层取一小团大小相当的土壤,用手据据重量是否有 差异?
(2)分别用手指研磨土壤块的表层和底层土壤,感受土壤的湿度和土壤矿物质的 颗粒大小。
(3)在土壤中有没有发现小动物?3.将捣碎的土壤晾晒一天后称重,比较与刚挖 出时的土壤块重量的差异。
4.分别从土壤块的表层和底层取部分土壤,加适量水搅拌,试着用手搓土条看看 哪个部位的土壤更容易搓成土条。
2.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 ■土壤颜色
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
江山石
白色
黄黑 色色


青色
一、观察土壤
1.土壤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 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
■土壤质地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粒径大小分为:石砾、砂砾,粉砾、黏砾。不同粒级的矿物 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砂土成分以砂粒占优势, 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 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 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 弱,但易耕作。
■图5.16 砂土、壤土和黏土
壤土中所含的砂粒、粉粒、 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 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 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 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母岩层:坚硬的岩石
■图5.17 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土壤剖面构造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了耕作土壤
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 较暗。 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 用。 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图5.18 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活动
观察家乡的土壤
在校园或校园附近的空地或荒地上,清理地表的植物或杂物,自地表向下挖出边长 为20厘米的土壤立方块,将土壤块放在一张白纸上,用秤称出土壤块的重量。
1.观察土壤块。 (1)观察土壤块的颜色自上而下是否有变化,并解释变化的原因。 (2)用干纸巾分别贴在土壤块的表层和底层,稍过一会,观察纸巾的潮湿状况,判 断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的湿度差异。 (3)观察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疏松状况的差异。 2.将土壤块侧面平放,并轻轻捣碎。注意,尽可能保持捣碎的土壤按表层至底层 排列,且不发生遗洒。
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土壤用于耕作时为什么贫瘠?你能举出改良土壤 的其他案例吗?
第二节


一、观察土壤
1.土壤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 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 ①肥力概念: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 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 ③重要性: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④理想土壤成分:空气+水分+矿物质+有机质。
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更新资源,但如果利用不当,则会引起土壤肥力减退。
一、观察土壤
1.土壤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 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