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合集下载

读《大学中庸》个人心得体会(精选11篇)

读《大学中庸》个人心得体会(精选11篇)

读《大学中庸》个人心得体会(精选11篇)读《大学中庸》个人篇1说实话,只要和有关,和传统经典文化沾边,就觉得很高大上,离我们日常生活很远,哪怕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尽管我曾经会很熟练的背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很多内容。

《大学》里提到“亲民(去除污染而自新)”,我倒是觉得他们并不“亲民(跟劳动大众关系密切,亲近民众,接地气)”。

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四书》《五经》,也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名篇名句,但每次读这些经典,就像探寻一座储量极为丰富的宝藏,好像穷其一生都未必能触及其根本,有时更感觉自己只是看见了一棵大树的枝枝叶叶,根本无法窥见它深埋地下的根有多广多深!所以,我喜欢把我学习经典并能从中汲取能量的过程称之为“扎根”。

而阅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更增添了扎根的勇气。

本书整体架构很简单而清晰,前言一、二分别解析了《大学》《中庸》两本书以及自己为其注解的缘由初衷。

在忠实诚意的基础上有传承有创新有坚守,傅先生以其深厚的底蕴,精妙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两部经典作品的伟大、美妙和神奇。

正文由三部分组成:原文,译文和注解,看似简单实则精心。

我想这种设计可以使适合阅读的读者年龄段无一不包。

幼童可以素读原文,初学者青少年可以精读译文,积淀颇丰的成人可以深入研读注解,可谓老少皆宜,深浅都可。

本书在注解的时候,可谓用心极细致,用先生自己的话说:“我的译文即代表我的`理解,没有含糊其辞的空间;我的注解则着重于澄清概念,回溯孔孟原典,展现一贯之系统,尽量避免抽象或玄妙的术语,由此期望古代‘大学’教育的理想再现于今日,成为我们共同寻求的学习目标与修养指南。

”而对于《中庸》傅先生的评价也是极高的。

“人性之伟大、美妙与神奇,至此臻于巅峰,可谓止于至善了。

”至于译文的准确和忠诚,注解的精妙和深广自不必说。

众所周知,作为儒学经典,《大学》主要内容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三纲领,以及实现三纲领的八个条目或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鲍鹏山大学中庸导读读后感

鲍鹏山大学中庸导读读后感

鲍鹏山大学中庸导读读后感篇一鲍鹏山大学中庸导读读后感读完鲍鹏山的《大学中庸导读》,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就是一本关于古代经典的导读嘛,能有多厉害?但对我来说,这可真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一开始,我觉得这种书肯定会枯燥得让人想打瞌睡。

毕竟,古代的东西,能有趣到哪里去?但翻开书之后,我发现我大错特错了!鲍鹏山就像一个神奇的导游,带着我走进了那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

他讲的那些道理,有的让我恍然大悟,比如“慎独”这个概念。

我就想啊,在没人看着的时候,我是不是也能管住自己?也许有时候能,可有时候可能就放飞自我了。

这让我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很多时候都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还有“中庸”,以前我觉得就是和稀泥,两边不得罪。

但鲍鹏山让我明白,这哪里是和稀泥,这是一种大智慧啊!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能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这得多难啊!我不禁问自己,我能做到吗?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有困惑。

比如说,这些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真的还适用吗?我们生活的节奏这么快,压力这么大,哪有时间去慢慢琢磨这些?但反过来一想,也许正是因为快和乱,我们才更需要这些经典来让自己的心静一静。

这本书让我时而兴奋,时而沉思,情绪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我觉得自己好像懂了很多,又好像还有更多的东西没搞明白。

这一路读下来,真的是感慨万千,我不禁想问:经典的魅力到底在哪里?是能让我们穿越时空找到答案,还是让我们在迷茫中更加迷茫?篇二鲍鹏山大学中庸导读读后感哎呀,读完鲍鹏山的《大学中庸导读》,我这心里头啊,就跟开了锅似的,翻腾个不停!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意思吗?能让我这个现代人搞明白吗?没想到,一读就入了迷。

鲍鹏山老师的解读,那叫一个深入浅出!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辈,拉着你的手,一点点给你讲明白那些深奥的道理。

比如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前觉得这就是一句大话,可经过他这么一解释,我突然觉得,这也许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书中提到的“格物致知”,让我好好琢磨了一番。

《中庸》优秀读后感(通用9篇)

《中庸》优秀读后感(通用9篇)

《中庸》优秀读后感(通用9篇)读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庸》优秀读后感(通用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庸》优秀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合为一体,我读后,深有感触。

《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

《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

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始,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

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

《中庸》优秀读后感2翻开自己的随笔,读《大学·中庸》可以追溯到三年之前了。

当时自己喜欢背《论语》,觉得那些简单的话,之所以成为经典,有着愈久弥新的魅力,用现在的话说,之所以,至今仍然成为我们学习和读书的教材,在于,这些经典有与时俱进的魅力,让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我们,都能从这些话语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接触《中庸》,源于大哥去北京大学去上书法研究班的学习,北大的教授王岳川老师的授课,使大哥受益匪浅。

回来便要求我去背《大学·中庸》,说《论语》里很多思想来源于此。

书上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大学中庸读后感

大学中庸读后感

大学中庸读后感读《大学》《中庸》有感《大学》、《中庸》是古代至贤遗留的遗留的一块瑰宝,至今有幸拜读,收获颇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初见《大学》,为首便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就向新,在于是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乍一看,这本书怎么这么厉害,瞬间勾起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

但是,大学之道,可望不可即,略有收获,在此分享。

朱熹所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这本书的八条目。

细读此书颇感震惊,发觉此书条理清晰,大致如下: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古时人们读书不就图一个高官俸禄,治国平天下于是乎《大学》就成为了古时人们的圣经。

对于自己,也许埋下里一颗种子,对于深化自身指明了一条方向。

何为中庸,朱熹有一个定义:“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中庸》在儒家学说中,是高层次的理论色彩浓厚的著作,读懂,读通都不容易。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浅读此书,对于中庸之道略有感悟,可谓随和但不随波逐流,独立而不偏不倚。

中庸是一种奇妙的境界,坚持自己的原则,致良知。

这里的良知泛指,社会的道德伦理,人类的本性,自然的秩序等一切构成这个世界的规则。

致良知便是心所向甚至已经实现,孔夫子说的对,中庸之道也许只有至仁、至善的圣可以达到吧。

————卜泽凡读大学中庸有感/r/n《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两篇,后来与《论语》《孟子》一起合称四书,是中国古代传统学术的代表著作。

诚然,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认真研读过中国传统著作,既可能是因为没特别兴趣,也可能是觉得没必要。

但是当读完《大学》和《中庸》时,方知古人为我们今天留下了多么宝贵的一笔财富。

虽然不尽理解,却也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

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大学中庸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中庸读后感1《大学》是一篇以“三纲领”“八条目”为主线,分别叙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主要思想则是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并重新整理形成了“治国平天下”的理论。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接触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

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

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很多,颓废与无奈也多得多。

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行动。

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缩缩,止步不前。

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有点汗颜。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才能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才能有收获。

每件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能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读《大学》的过程中让我清楚了格物致知的概念,原来只是听说,不知道其中的内涵,现在读完之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对这个概念有了一个深层次的理解。

“格物”即明辨事物的道理,从而扩充知识,增长智慧。

“格”是格除的意思,即格除自己的思想杂念,使自己不被物欲所诱惑,而蒙蔽了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受恶行的玷污,而污染了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行为高尚,使自己的心灵美好,使自己的而修养提高。

所谓“致知”就是想获得知识就必须研究事物,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穷尽它的道理,两词合起来,格物致知就是穷究事理。

大学中庸读后感摘要

大学中庸读后感摘要

大学中庸读后感摘要篇一大学中庸读后感读了《大学》和《中庸》这两本书,我觉得自己仿佛走进了一座古老而神秘的智慧宝库。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两本书太古老了,能有啥用?可我却不这么想。

《大学》里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开始我觉得这也太夸张了吧?但仔细想想,也许还真有点道理。

咱就说修身这事儿,不把自己的品行修养好,怎么能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立足呢?就像一棵树苗,如果根基不牢,怎么能长成参天大树呢?再说《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话说得太妙了!我觉得吧,我们很多时候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高兴过头或者生气过头,结果把事情搞砸了。

要是能像书中说的那样,把握好那个度,可能很多麻烦都能避免。

我曾经在一次考试中,因为太紧张没发挥好,那时候我就想,我这不是没做到“中和”嘛!要是能心平气和地面对考试,可能结果就不一样了。

不过,读这两本书的时候,我也有困惑的地方。

比如说,那些大道理要怎么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呢?我觉得可能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实践。

这一路读下来,我觉得《大学》和《中庸》就像是两位智慧的长者,一直在我耳边唠叨着为人处世的道理。

虽然有时候觉得有点啰嗦,但仔细想想,还真是受益匪浅。

你们说,是不是这样呢?篇二大学中庸读后感哎呀,读完《大学》和《中庸》,我这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一开始读的时候,我还真有点懵,心想:这都啥呀?古里古怪的文字,能有啥用?可随着深入阅读,我好像慢慢摸到了点门道。

就像《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我就一直在琢磨,到底咋个格物法?难道就是盯着一个东西看,就能看出啥大道理来?后来我发现,可能不是那么简单,也许是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事物,从细微之处发现真理。

还有《中庸》里说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这让我不禁反思自己,我到底是个君子还是小人呢?有时候我觉得自己能做到中庸,不偏不倚;可有时候又控制不住自己,走了极端。

这可咋办?我想起有一次和朋友吵架,就因为我太固执己见,不肯退让一步,结果闹得很不愉快。

大学中庸读后感摘要

大学中庸读后感摘要

大学中庸读后感摘要篇一大学中庸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大学》和《中庸》,这一路的阅读体验,那可真是妙不可言啊!刚开始翻开这两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老古董的书,能有意思吗?”也许你会跟我一开始有一样的想法。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里面的智慧就像深埋的宝藏,越挖越惊喜。

《大学》里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道理听起来好像很宏大,很遥远,可仔细想想,难道不是吗?我们先把自己修炼好,才能去影响身边的人,说不定未来真能为国家、为世界做点啥呢!我觉得吧,这就像搭积木,一块一块稳扎稳打,最后才能建成高楼大厦。

再说《中庸》,“中庸之道”可不是让咱做个和稀泥的老好人,而是要在各种极端之间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

这可不容易啊!有时候我就在想,我自己做事是不是太偏激了,是不是应该多找找那个“中”呢?读这两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会有困惑。

比如说,这些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还适用吗?可能有人会说:“都啥年代了,还抱着这些老黄历!”但反过来想想,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东西,难道就没有一点道理?这一路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迷雾中摸索,时而清楚,时而迷糊。

但不管怎样,我知道,这是一次很有价值的探索。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会突然领悟到其中更深的奥秘。

你们觉得呢?是不是也该来读一读这两本神奇的书?篇二大学中庸读后感哇塞!读完《大学》和《中庸》,我这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呐!刚开始,纯粹是老师要求读,我硬着头皮翻开,心想:“这能有啥好玩的?”可谁知道,读着读着,就像走进了一个神秘的花园。

《大学》里说的“格物致知”,我就一直在琢磨,到底咋个格物法?难道是盯着一个东西看上半天?还是要把啥都拆开来研究?也许,是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事物,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的道理。

《中庸》里提到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可太难把握啦!我有时候脾气一上来,那简直像火山爆发,哪里还管得了什么“中节”?但后来想想,要是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那得少多少麻烦呀!读的过程中,我也常常反问自己:“这些道理我能做到吗?” 感觉自己就像在爬山,爬几步就累得气喘吁吁,想要放弃。

大学中庸读书心得

大学中庸读书心得

大学中庸读书心得大学中庸读书心得「篇一」在与叙事者共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之前,我从未真正读过任何一本古代经典著作。

若说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那还要追溯到高中时期,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

大学里因为学的是外语专业,所以几乎从未接触过“语文”,也就更别提对于古代经典的学习了。

参加工作后认识的第一位语文教研员是一位满腹经纶的老教师,语言文字功底扎实,对于古代经典名篇可称得上脱口而出、信手拈来。

他曾经给予过我很多鼓励,我在被那些厚重、温暖的语言深深感动的同时,也曾暗下决心,多多诵读经典,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而懒惰又懈怠的我,浑浑噩噩间度过了许多年。

有时间玩网络小游戏,却没有精力阅读经典;有时间和朋友东拉西扯,却没有心思让自己沉浸在一本书中。

于是,年华枉度,空余嗟叹。

其间偶尔也曾零星诵读过些许《大学》《中庸》的名句,如“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终究不成气候,外加疏于复习巩固,也大都遗忘了。

淄博赵成峰老师和烟台李霞老师对于经典诵读的至诚与坚守让人敬佩,让人自惭形秽。

阅读其他叙事者的文章,再对比自己肤浅的文字,也时常感到羞愧。

他们的文章总能给人真切而又温婉,清新却又厚重的感觉,而自己写来写去,只不过在原地打转儿,看不见进步与成长。

我想,这与缺乏阅读积累、文字修养与文化底蕴有着很大关联。

试想,我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假性努力,如何与他们的求知若渴、笔耕不辍相提并论?成长的心思始终都有,诵读的意向也算充沛,无奈迟迟不见行动、固步不前。

直到开始与叙事者共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似乎再也没有借口拖延与狡辩,那就逼着自己去啃这本“难啃的书”。

是的,这本书的确难啃——不光是《大学》《中庸》难啃,就连傅佩荣先生所作的注解对于我来说,也很艰涩。

他旁征博引、追根溯源,大量引用《论语》《孟子》《易经》《大学章句集注》等经典著作来进行注解。

对于学识浅薄的我来说,每一章节埋头反复阅读,也只略得一二。

大学中庸后的读后感

大学中庸后的读后感

大学中庸后的读后感篇一大学中庸后的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大学》和《中庸》,我这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说真的,一开始翻开这两本书,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老古董的东西能有啥意思?”可看着看着,我发现自己错得离谱。

就说《大学》吧,那里面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许在有些人眼里,这简直就是大而空的口号。

但我觉得,这可能吗?也许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治国平天下有点遥不可及,可修身齐家那是实实在在的呀!我就想,我自己平时的那些小毛病、小脾气,不就是修身要解决的问题吗?比如说,我有时候脾气一上来,那简直就是个“炸药包”,一点就着。

这能行?这不就得好好修修自己的性子嘛!再说说《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话说得真妙啊!我就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高兴起来能上天,难过起来能钻地缝。

我觉得吧,能做到喜怒哀乐都恰到好处,那可真是一种境界。

也许有人会说:“哎呀,这太难了,谁能做到啊!”但我想说,难道因为难我们就不去追求了吗?读这两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有过犹豫。

有时候我会想:“这些古老的道理在现代社会还适用吗?”可转头又一想,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能经过这么多年的考验,肯定有它的道理。

总之,读完这两本书,我觉得自己像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了一些新的方向标,虽然还不太确定能不能顺着走到底,但至少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了。

这一路读下来,还真不错!篇二大学中庸后的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我读完《大学》《中庸》后的一些想法,那感觉,真是一言难尽啊!刚开始读的时候,我那叫一个头大!满篇的之乎者也,感觉就像在听老夫子念经。

我心里就犯嘀咕:“这都啥年代了,读这些有啥用?”但是,随着我慢慢深入,好像发现了一些宝藏。

《大学》里说的“格物致知”,让我不禁思考,我是不是对周围的事物都太习以为常了,从来没有真正去探究过它们的本质?比如说,我每天用的手机,我只知道怎么玩,可它到底是怎么工作的,我好像从来没想过。

大学中庸读后感

大学中庸读后感

大学中庸读后感大学中庸读后感(通用10篇)大学中庸读后感篇1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

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

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

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

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

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

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10篇)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10篇)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10篇)读中庸心得体会【篇1】暑假里,我与家长共同阅读了“羊城分级阅读“系列的《大学中庸》这本经典读物。

经过与家长共同阅读,我突然觉得读书的确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学中庸》是一*言文的经典书籍,虽说这本书很难读懂,但是我借助电脑的力量觉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让我领悟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学》部分的一个片段说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意思就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这段说的很对,知识十分重要,知识来自于对万物事的认识,有了知识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识的人,品行会良好;有了知识的人才会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梦想。

通过与家长共同读书,让我知道了自己知识的微薄,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广泛阅读,不断理解中国文学的精髓。

也让我从读书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别人,并从中找到了快乐。

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读中庸心得体会【篇2】《中庸》一颗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的明珠。

《中庸》,一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宝典;《中庸》,一本让人如获至宝的书籍。

而我因为国学知识竞赛,有幸欣赏了此书。

“中庸”——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便是“执中”之意。

但是,在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之时的平静情绪就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它还教育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做人的规范——“五大道”(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和“三达德”(智、仁、勇)……它使人读过后,回味无穷,细细体会,就又会有一番新的理解,这真可谓是“温故而知新”呀!它让我们有了一个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气魄和胸襟。

读《大学中庸》个人心得体会

读《大学中庸》个人心得体会

读《大学中庸》个人心得体会读《大学中庸》个人心得体会「篇一」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它的意义简释如下: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其中格物理解为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致知理解为就是求为真知。

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

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

他们的关系是:《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此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

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础和方法,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

格物在于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有了认识才能意念诚实,然后才能思想端正。

只有具备了以上的条件,自身的修养才能提高。

自身的修养又是治理国家的必要条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最后达到天下大治。

大学中庸读后感的

大学中庸读后感的

大学中庸读后感的导语:读了大学中庸,各位来分享分享自己的读后感吧。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中庸读后感,供大家阅读和参考。

篇一:大学中庸读后感《大学*中庸*孝经》这本书教育意义很深,令我受益匪浅。

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

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给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

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两句话,那么人人都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那家族就会兴旺起来,国家就会强大起来,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好!篇二:大学中庸读后感近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近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

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经过世事的浸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味古文经典,感觉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

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精选6篇)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精选6篇)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精选6篇)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1今天,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合为一体,我读后,深有感触。

《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

《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

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始,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

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

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为民找想,才能万众一心,让人民得到幸福。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2《大学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学》,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

读大学中庸后心得体会

读大学中庸后心得体会

读大学中庸后心得体会【导语】以下是作者为大家准备的读大学中庸后心得体会(共1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读大学中庸后心得体会《中庸》强调实践,不仅在实践中运用“中庸”,而且要在实践中学习“中庸”。

运用要像舜一样,“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至于学习,《中庸》举出了另外一个典型,这就是颜回。

《中庸》说:“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所谓择乎中庸,就是善于选择,选取那些最精当的,真理性最强的,也就是反映了事物本质的“中庸”,拳拳服膺,使之成为己有。

颜回一生就是这样做的。

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东西都可能是偏激的,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所以要善于选择。

选择不是选那些哗众取宠的,而应该是不偏不倚,真实反映了事物本质的。

为要把握“中庸”,一则要学;二则要行;学则能知,行则能成。

但知和行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中庸》在这里特别强调学与行的重要,无论何种人,无论何种情况,只要坚持学习,就能“知”。

无论何种人,也无论何种情况,只要坚持实践,就能成功。

无过不及的思想方法。

“中庸”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人的思想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而不能须臾偏离。

《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又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君子中庸,他的思想无时不在中庸规范之内。

小人反中庸,其思想没有任何约束,以至肆无忌惮。

肆无忌惮,指的是离开客观规律的胡思乱想。

中庸既有思想修养问题,也有思想方法问题。

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呢?《中庸》的作者概括了五个方面:“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这五个方面简单说来就是敏、宽、刚、庄、密。

《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优选7篇)

《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优选7篇)

《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优选7篇)《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优选7篇)用心看完一本经典著作后,大伙儿心里一定有很多感受,如今就要大家写一篇用心的阅读感想吧。

想来很多人都是在为要怎么写好阅读感想而苦恼吧,下列是我帮大伙儿梳理的《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优选7篇),热烈欢迎阅读文章,期待大伙儿可以喜爱。

《大学中庸》阅读感想1今日,读了了《大学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大学》和《中庸》两本合为一体,我读后,感触颇深。

《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代人治学时读的第一本书,还可以说成古代人想学习培训社会道德的新手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教给体会心得的方式,“中”是不疾不徐的含意,指天地正路,“庸”是静止不动不会改变的含意,指天地定律。

《中庸》这本书开始讲了一个大道理,正中间把这个大道理用各种各样方法叙述,最终又归返回开始的大道理。

这一大道理每读一次都是会让您有新的获得,这获得,是使你终身获益的。

人要使自身永远青睐,就务必为人民做好事,可是,人要作出“康家”、“施政”、“平天下”的事,就务必有社会道德。

社会道德从“知至”、“致知”、“诚心”、“正行”和“修身养性”逐渐,将自身的压根调整了,才能够成大事者、做大事儿,而社会道德,是要一生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还需要从思想观念了解,从行動上实践活动,从琐事上学起。

社会道德,不止是表层的模样,也是心里上的功力,也就是保证“谦虚”和“严以修身”。

干大事儿,便是明白修身养性,民利找想,才可以万众一心,让老百姓获得幸福快乐。

《大学中庸》让我懂得了很多,我一定会再复读这本书《大学中庸》阅读感想2《大学中庸》这本书包含两绝大多数,一部分是《大学》,一部分是《中庸》,他们全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大学》包含十一章的內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心,正行修身养性,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

《大学》以人的修身养性为关键,明确提出“自君王以致于长吏,也是皆以修身养性为本”,知至,致知,诚心,正行为修身养性的方式,注重人的修养身心不只是自悟的全过程,也是同外物想触碰,穷究物理学而得到专业知识,塑造社会道德品行,健全人格特质的全过程。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6篇)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6篇)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6篇)高校中庸读后感800字1今日,我读了《高校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高校》和《中庸》两本书合为一体,我读后,深有感受。

《高校》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

《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解并描述,最终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

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需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需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头,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熟悉,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

道德,不止是外表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

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为民找想,才能万众一心,让人民得到美好。

《高校中庸》让我明白了很多,我肯定会再重读这本书。

高校中庸读后感800字2《高校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高校》,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高校》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

《高校》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学问,培育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到达教化天下的极致。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

“高校之道,在明明德。

《大学中庸》读后感6篇

《大学中庸》读后感6篇

《大学中庸》读后感6篇《大学中庸》读后感6篇《大学中庸》读后感1像感恩,做人一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

像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

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

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

像勤学,如果我们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们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们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就像著名的政治家孙敬和大学问家匡衡,他们为了勤学而不顾一切地去追求。

他——匡衡,幼时极爱读书,白天在田间忙於助大人农作,日落始返家,欲读书却苦於家中无灯,后来忽发妙想,原来,邻家点灯的那间房与他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凿了个小孔,借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读书,读完了不少书。

后来,匡衡成了著名的学者,特别是对于《诗经》一书,在当时的见解无人能出其右。

汉元帝时,他的学问极为当朝赏识,所上之书屡被采用。

他的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学界千古佳话……读了这本书,我获益良多,读过这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希望我们读了这本书后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大学中庸》读后感2《大学·中庸》中不是句句有理,但绝大多数都能发人深省。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我最认同的是“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句中的“豫”作“预”理解,是“计划”、“准备”的意思。

这句话可以简单理解为:“做任何事,如果事先有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就能成功;如果事先没有计划好或准备好,则可能失败。

”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上个星期五的朗诵比赛,我们班又拿了一个一等奖。

这个一等奖也是来之不易的。

老师一接到通知,就抢先进行了计划和选题,接着就组织我们进行练习,开始的那几天,我们除了在学校练习之外,老师还要求我们每天回家练习朗读,实际上,这就是在作充分的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中庸》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中庸》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合为一体,我读后,深有感触。

《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

《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

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始,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

道德,不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