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题: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胠箧》 (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胠箧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胠箧 Word版含答案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胠箧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生,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但留下来的只有33篇。

其中内篇7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所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本文选自《庄子·外篇·胠箧》,此篇旨在发挥老子“绝圣弃知”之旨。

表现作者对丑恶现实的深刻认识和极端憎恶之情。

一、注音胠箧..________ 缄縢..________ 扃.________ 罔罟..________ 耒耨..________ 阖.________ 苌弘肔.________ 掊.击________ 斗斛.________ 符玺.________ 轩冕.________ 斧钺.________ 擿.玉________ 擢.乱________ 瞽.旷________ ________ 工倕.________ 攘.弃________ 爚.乱________ 二、解释词义乎⎩⎪⎨⎪⎧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 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 于是乎.书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然⎩⎪⎨⎪⎧何以知其然.邪 然.则乡之所谓知者 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 其声呜呜然. 杂然.相许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适⎩⎪⎨⎪⎧何适.而无有道邪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独⎩⎪⎨⎪⎧所盗者岂独.其国邪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独.畏廉将军哉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竭⎩⎪⎨⎪⎧唇竭.而齿寒 夫谷虚而川竭.必竭.诚以待下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重⎩⎪⎨⎪⎧虽重.圣人而治天下 则是重.利盗跖也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 人君当神器之重.三、通假字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____________ 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____________ 然则乡之所谓知者 ____________ 罔罟之所布 ____________ 阖四竟之内 ____________ 苌弘胣,子胥靡 ____________ 擿玉毁珠 ____________ 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阖.四竟之内曷尝..不法圣人哉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盗亦有道.乎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唇竭.则齿寒.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殚.残天下之圣法灭文章..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五、分析句式类型此世俗之所谓知也________何以知其然邪 ________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肔,子胥靡 ________何适而无有道邪 ________天下未之有也 ________彼窃钩者诛 ________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 ________六、积累名句________,鲁酒薄而邯郸围,________。

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疑难点知识点归纳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试题:第二单元 胠箧 含解析

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疑难点知识点归纳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试题:第二单元 胠箧 含解析

胠箧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解析:C项,“适”的意思是“到,去”。

“舍”的意思是“放开”。

答案: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①助词,的;②代词,他们。

B项,①连词,表转折关系;②连词,表顺承关系。

C项,①介词,替,给;②动词,成为。

D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

答案:D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何以知其然邪B.何适而无有道邪C.此世俗之所谓知也D.天下未之有也解析:C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

答案:C4补写出下列《庄子》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夫,丘夷而渊实。

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

(2)彼窃钩者诛,,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答案:(1)谷虚而川竭(2)窃国者为诸侯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示:显露。

B.擿.玉毁珠,小盗不起擿:扔掉。

C.殚.残天下之圣法殚:害怕。

D.则天下不铄.矣铄:炫耀。

解析:C项,“殚”的意思是“尽,全”。

答案:C6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庄子“绝圣弃知”主张的一项是()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②擿玉毁珠,小盗不起③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④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⑤毁绝钩绳而弃规矩⑥天下之德始玄同矣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⑥D.②③⑤⑥解析:①是老子的观点,庄子在这里只是引用这种观点,是为了说明“仁义圣智”不能向别人显示;⑥是庄子展示的“绝圣弃知”后的理想社会,不属于其主张。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单元检测(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单元检测(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阶段检测(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一、基础巩固(25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4分)A .可谓好学也已B .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肔,子胥靡C .盍各言尔志D .阖四竟之内解析 A 项,“已”通“矣”;B 项,“靡”通“糜”;D 项,“竟”通“境”。

答案 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遗弃,抛弃。

B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显露,表现。

C .故逐.于大盗 逐:追随。

D .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 累:劳累。

解析 D 项,累:忧患。

答案 D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4分)A.⎩⎪⎨⎪⎧ 无,名天地之始.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B.⎩⎪⎨⎪⎧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C.⎩⎪⎨⎪⎧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D.⎩⎪⎨⎪⎧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解析 C 项,都是“因此”的意思。

A 项,名词,根本,本源;副词,才。

B 项,相当于“夫”,无义;连词,因此,所以。

D 项,助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地方”;助词,和介词“以”组成“所以”这一短语,表示“用来……的”。

答案 C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4分)A.道可道,非常..道B.少私寡欲,绝学..无忧C.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D.不远千里..而来解析A项,非常:古义指不是永恒不变的;今义指①特殊的,②十分。

B项,绝学:古义指抛弃学问;今义指①失传的学问,②高明而独到的学问。

C项,文章:古义指文辞、文饰;今义指作品、著作等。

D项,千里:古今意义一致,都表示路途遥远。

答案 D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4分) A.敝.之而无憾B.不远.千里而来C.苟为后.义而先利D.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解析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旧。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题:第二单元儒道互补《论语》十则人教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题:第二单元儒道互补《论语》十则人教版含答案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1 《论语》十则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

“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成于众手,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

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

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

《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

现存《论语》共20篇,本文所选《论语》十则,涉及学习、交友、立身等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论语》的博大精深。

一、注音踰.矩________ 教诲.________ 盍.________ 轻裘.________ 曲肱.________ 二、解释词义从⎩⎪⎨⎪⎧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秦穆公)公从.之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客从.外来,与坐谈敝⎩⎪⎨⎪⎧敝.之而无憾 侯生摄敝.衣冠 因人之力而敝.之 伐⎩⎪⎨⎪⎧愿无伐.善,无施劳 季氏将伐.颛臾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归⎩⎪⎨⎪⎧天下归.仁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后五年,吾妻来归. 折藏之,归.以示成 目⎩⎪⎨⎪⎧请问其目. 而心目.耳力俱穷 范增数目.项王 三、通假字可谓好学也已 ____________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就有道而正.焉 ____________ 饭.疏食、饮水 ____________老者安.之 ____________少者怀.之 ____________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____________不义而富.且贵. ____________请事.斯语矣 ____________戒之在得. ____________五、分析句式类型敏于事而慎于言 ____________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六、积累名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docx

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收讫./迄.无音信拮据../奇货可居.堤.坝/提.心吊胆B.赝.品/义愤填膺.栅.栏/春意阑珊.纤.毫/阡.陌纵横C.箴.言/缄.默无语蠕.动/耳濡.目染粗犷./旷.日持久D.湍.急/惴.惴不安讳.言/经天纬.地勘.察/堪.称一绝解析:A项,依次读qì/qì,jū/jū,dī/tí;B项,依次读yàn/yīnɡ,zhà/shān,xiān/qiān;C项,依次读zhēn/jiān;rú/rú,ɡuǎnɡ/kuànɡ;D项,依次读tuān/zhuì,huì/wěi,kān/kān。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全省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李教授的讲话直击时弊,同时又颇具前瞻性,对于当前经济工作而言,可谓空谷足音....。

B.他对市场发展趋势洞若观火....,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这与他曾在国企和外企工作、后来又自己创业的经历有关。

C.张先生在这所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学问炉火纯青,性格外圆内方....,所以既受尊重,又有很多朋友。

D.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D项,“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

此处用错对象。

A项,“空谷足音”,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语本《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B项,“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C 项,“外圆内方”,比喻人外表随和,内心却很严正。

答案:D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单元基础检测2(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单元基础检测2(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单元基础检测2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常有,欲以观其徼.徼:边界B.故令有所属.属:依从C.见.素抱朴见:看见D.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舆:车【解析】见:显露、表现。

【答案】 C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无,名天地之.始②同谓之.玄③玄之.又玄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⑤行不言之.教⑥莫之.能胜⑦弱之.胜强⑧使民复结绳而用之.A.①⑤/②⑥/③④⑦/⑧B.①②⑤/⑥⑧/③④⑦C.①②⑤/⑥⑦/③④/⑧D.①⑤/②③⑥⑦/④⑧【解析】①⑤助词,的;②⑥代词,它;③④⑦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⑧助词,无实在意义。

【答案】 A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道可道.B.使民重.死而不远徙C.此两者,同出而异名.D.甘其食,美.其服【解析】A项,名词作动词,说出;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美。

【答案】 C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绝圣弃智,民利百倍..B.绝学..无忧C.天下莫柔弱..于水D.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解析】绝学:古义指抛弃学问;今义指①失传的学问,②高明而独到的学问。

【答案】 B5.下列句式与其他三个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道可道,非常道B.天下莫柔弱于水C.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D.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解析】A、C、D三项为判断句,B项为状语后置。

【答案】 B二、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10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二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测评:(第二-四单元) Word版含解析.docx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测评:(第二-四单元) Word版含解析.docx

单元测评一(第二~四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阅读题(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

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

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 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 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 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 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 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另外,孔子立志高远,守道正直,见识通达,自然出语气质刚毅,气势 凌云,气象磅礴。例如选文中,他的弟子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马 上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尽管面对的是他最为欣赏的弟子,但是由于涉及的问 题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问题,孔子还是回答得极为斩截,气势凌厉,不 容置辩。孔子的语言气势,有时是通过设问、反问达到的,如:“由!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而更多的是通过排 比句式造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里,四 个“非……勿……”语言整齐而连绵,明确地界定了仁者待人接物的 准则,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 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点评君子与小人,孔子认为其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仁德,有 了仁德就是君子,否则就是小人。有了仁德,便能克己复礼,见义勇 为;没有仁德,则会沉浸于功利而无所不为。因此,在孔子看来,义与 利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君子本质上是为人间大义而生存, 虽然“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如果需要用牺牲义的手段取得,那 么这样的富贵便不值得追求。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练习:2.3 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 Word版含解析.docx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练习:2.3 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 Word版含解析.docx

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胠箧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亦:也。

B.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餍:满足。

C.唇竭.则齿寒竭:缺失。

D.毁绝钩.绳而弃规矩钩:木匠画曲线的工具。

解析:A项,亦:句首助词,无义。

答案:A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盗亦有道乎B.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是乃圣人之过也C.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D.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殚残天下之圣法解析:A项,语气词,表疑问语气。

B项,前者为语气词,用在句中表舒缓语气;后者为语气词,用在句末表肯定和判断语气。

C项,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D项,结构助词,的。

答案:B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B.阖四竟之内C.然则乡之所谓知者D.焚符破玺,而民朴鄙解析:A项,“匮”同“柜”,柜子;B项,“竟”同“境”,疆界;C项,“乡”通“向”,先前,从前。

答案:D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B.窃国者为诸侯..C.灭文章..,散五采D.故尝试..论之解析:A项,不行,古义:不能行窃。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C项,文章,古义:文辞,文饰。

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D项,尝试,古义:曾经试图。

今义:试,试验。

答案:B二、阅读鉴赏(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专题练习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专题练习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专题练习人教版高三总复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练习题《儒道互补》练习:一、基础知识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读音无误的一组是(B)A.曲肱(gōng)社稷(jì)稽首(jī)鲜克有终(xiǎn) B.熊蹯(fán)弑君(shì)信禀(bǐng)上下相蒙(mēng) C.衮职(gǔn)嗾使(sǒu)忿懥(zhì)观其辟丸(pì) D.孝悌(dì)舟舆(yú)布橐(tuó)靡不有初(mǐ)解析:A稽首(qǐ)C辟(bì)D悌(tì)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①盍各言尔志?(盍:何不)②曲肱而枕之(肱:胳膊)B.①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②受国之垢,是谓之耻(垢:耻辱)C.①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偏爱)②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即:虽然)D.①愚人无智,空口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爽:爽口)②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适合,符合)解析:爽,败坏。

3.下列各句和“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中词类活用方式不相同的一项是(D)A.既来之,则安之B.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C.何以利吾国?D.斗且出,提弥明死之解析:死,为动用法。

4.下面各句,从句子类型看,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D) A.何以利吾国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何功之有哉D.又比见人来奏事者解析:定语后置。

三、翻译下面语句。

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吃过,居住不要追求安稳,对什么事情要反应敏捷但是要少说话。

向有道德的人看齐,这样就算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6、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文档:第2单元+相关读物 孟子见梁惠王+胠箧+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文档:第2单元+相关读物 孟子见梁惠王+胠箧+Word版含答案

相关读物 孟子见梁惠王箧[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庶.人(shù) 百乘.(shèn ɡ) 弑.君(shì) 胠箧..(qū qiè) 缄縢..(jiān ténɡ) 扃.(ji ōɡ jué) 罔罟(ɡǔ) 耒耨.(nòu) 掊.击(pǒu) 斗斛.(hú) 斧钺.(yuè) 擿.玉(zhì) 擢.乱(zhuó)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匮”同“柜”)(2)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乡”通“向”,先前,从前)(3)罔罟之所布(“罔”同“网”)(4)阖四竟之内(“竟”同“境”,疆界)(5)子胥靡(“靡”通“糜”)(6)擿玉毁珠(“擿”通“掷”,扔掉)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发⎩⎪⎪⎨⎪⎪⎧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动词,打开)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动词,发射)发.闾左適戍渔阳(《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抒发)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促织》)(动词,发掘)使人发.书至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送)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动)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五人墓碑记》)(动词,拿出)(2)交⎩⎪⎨⎪⎧ 上下交.征利(副词,互相)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交情)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并序》) (名词,交往的人)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名词,盟约)台隍枕夷夏之交.(《滕王阁序》)(名词,交界) (3)独⎩⎪⎨⎪⎧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副词,仅,只有)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副词,表反问,难道)鳏寡孤独.(名词,老而无子的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副词,独自) (4)固⎩⎪⎪⎨⎪⎪⎧ 固.扃(动词,加固)唯恐缄縢、扃之不固.也(形容词,牢固)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形容词,坚决)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 (名词,险要的地势)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副词,本来) (5)为⎩⎪⎨⎪⎧ 有不为.大盗积者乎(介词,替)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介词,向)化而为.鸟(《逍遥游》)(动词,成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语气词,表反问)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不远.千里而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 (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名词作动词,讲求义) (3)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 (4)曷尝不法.圣人哉(名词作动词,效法)(5)而身处尧舜之安.(形容词作名词,安稳的地位)(6)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7)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名词作状语,对外)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故尝试..论之古义:曾经试图。

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素养评价:2.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胠箧-【含解析】

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素养评价:2.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胠箧-【含解析】

衡石量书整理课时素养评价三孟子见梁惠王胠箧(50分钟·58分)一、基础过关(32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亦:也B.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餍:满足C.唇竭.则齿寒竭:缺失D.毁绝钩.绳而弃规矩钩:木匠画曲线的工具【解析】选A。

A项,亦:句首助词,无义。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B.阖四竟之内C.然则乡之所谓知者D.焚符破玺,而民朴鄙【解析】选D。

A项,“匮”同“柜”,柜子;B项,“竟”同“境”,疆界;C 项,“乡”通“向”,先前,从前。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选D。

都是代词,指“天下人”。

A项,①介词,表处所,从;②介词,表对象,向。

B项,①副词,才;②判断词,是。

C项,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并列。

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B.此世俗之所谓知也C.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D.天下未之有也【解析】选D。

D项为宾语前置,其他三项是判断句。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B.窃国者为诸侯C.灭文章..论之..,散五采 D.故尝试【解析】选B。

A项,古义:不能行窃。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C项,古义:文辞,文饰。

今义:篇幅不是很长的单篇作品。

D项,古义:曾经试图。

今义:试,试验。

6.下列对课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是官名,夏商周三代,官职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B.古代称小官吏为“庶人”,也称老百姓为“庶人”,课文中的“庶人”指的是老百姓。

C.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它是诸侯和天子祭祀祖先的地方,庶人不准设庙。

D.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第2单元 相关读物 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 含答案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第2单元 相关读物 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 含答案

相关读物 孟子见梁惠王箧[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庶.人(sh ù) 百乘.(sh èn ɡ) 弑.君(sh ì) 胠箧..(q ū qi è) 缄縢..(ji ān t én ɡ) 扃.(ji ōɡ ju é) 罔罟(ɡǔ) 耒耨.(n òu) 掊.击(p ǒu) 斗斛.(h ú) 斧钺.(yu è) 擿.玉(zh ì) 擢.乱(zhu ó)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匮”同“柜”)(2)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乡”通“向”,先前,从前)(3)罔罟之所布(“罔”同“网”)(4)阖四竟之内(“竟”同“境”,疆界)(5)子胥靡(“靡”通“糜”)(6)擿玉毁珠(“擿”通“掷”,扔掉)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发⎩⎪⎪⎨⎪⎪⎧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动词,打开)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动词,发射)发.闾左適戍渔阳(《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抒发)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促织》)(动词,发掘)使人发.书至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送)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动)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五人墓碑记》)(动词,拿出)(2)交⎩⎪⎨⎪⎧ 上下交.征利(副词,互相)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交情)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并序》) (名词,交往的人)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名词,盟约)台隍枕夷夏之交.(《滕王阁序》)(名词,交界) (3)独⎩⎪⎨⎪⎧ 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副词,仅,只有)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副词,表反问,难道)鳏寡孤独.(名词,老而无子的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副词,独自) (4)固⎩⎪⎪⎨⎪⎪⎧固.扃(动词,加固)唯恐缄縢、扃之不固.也(形容词,牢固)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形容词,坚决)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 (名词,险要的地势)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副词,本来) (5)为⎩⎪⎨⎪⎧ 有不为.大盗积者乎(介词,替)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介词,向)化而为.鸟(《逍遥游》)(动词,成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语气词,表反问)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不远.千里而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名词作动词,讲求义)(3)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4)曷尝不法.圣人哉(名词作动词,效法)(5)而身处尧舜之安.(形容词作名词,安稳的地位)(6)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7)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名词作状语,对外)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故尝试..论之古义:曾经试图。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二单元相关读物+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二单元相关读物+Word版含答案.doc

第二单元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胠箧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B.曷尝不法圣人哉C.罔罟之所布D.阖四竟之内解析:A项,“匮”同“柜”;C项,“罔”同“网”;D项,“竟”同“境”。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A.曷尝不法.圣人哉法:效法B.为之权.衡以称之权:秤锤C.则是重.利盗跖也重:重视D.削.曾、史之行削:减除解析:C项,重:增益。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盗亦有道乎.B.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是乃圣人之过也.C.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D.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殚残天下之.圣法解析:B项,助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肯定和判断语气。

A项,“乎”均为助词,表疑问语气;C项,“矣”均为助词,表陈述语气;D项,“之”均为助词,的。

答案:B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B.此世俗之所谓知也C.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D.天下未之有也解析:D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是判断句。

答案:D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何以知其然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答案:彼窃钩者诛 窃国者为诸侯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既然这样,那么先前所谓的聪明的人,不正是替大盗积聚财物的人吗?(2)所以说:鱼儿不能脱离深潭,治国的利器不能随便拿给人看。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2.4胠箧课时训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021年整理)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2.4胠箧课时训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021年整理)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2.4 胠箧课时训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2.4 胠箧课时训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2.4 胠箧课时训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全部内容。

胠箧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C。

D.解析C项,“适”的意思是“到,去"。

“舍”的意思是“放开”。

答案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B。

C。

D。

解析A项,①助词,的;②代词,他们.B项,①连词,表转折关系;②连词,表顺承关系。

C项,①介词,替,给;②动词,成为。

D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

答案D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何以知其然邪B.何适而无有道邪C。

此世俗之所谓知也D。

天下未之有也解析C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答案C4补写出下列《庄子》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夫,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2)彼窃钩者诛,,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3)故,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答案(1)谷虚而川竭(2)窃国者为诸侯(3)绝圣弃知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测试题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测试题

⑧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⑨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
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
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⑩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
明。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②遂
扶以下
C .①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②过而能改,善
莫大焉
D .①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②问其故,而
患之
7、下列内容可以反映赵盾是“古之良大夫”项是(

(1)盛服将朝
( 2)宣子骤谏
( 3)见灵辄饿,问
其病
(4)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A.( 1)( 2)( 3) B.(2)( 3)( 4) C.( 1)( 2)(3)(4)
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⑦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
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
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
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患之,使锄麑贼之
贼:刺杀
B .宣子骤谏,公患之。
骤:急骤,
强烈
C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入:纳,指被接

D .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
饮:给……喝
6、下列四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训练第二单元胠箧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训练第二单元胠箧

胠 箧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 趋:快走。

②阖四竟之内阖:全。

B .{①曷尝不法圣人哉 法:效法。

②大国不敢诛诛:责罚。

C .{①何适而无有道邪 适:适合。

②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舍:安置。

D .{①鱼不可脱于渊 脱:脱离。

②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攘:排斥。

解析:C 项,“适”的意思是“到,去”。

“舍”的意思是“放开”。

答案: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鸡犬之声相闻②为之仁义以矫之B .{①而身处尧舜之安②圣人生而大盗起C .{①有不为大盗积者乎②窃国者为诸侯D .{①以守其盗贼之身乎②为之权衡以称之解析:A 项,①助词,的;②代词,他们。

B 项,①连词,表转折关系;②连词,表顺承关系。

C 项,①介词,替,给;②动词,成为。

D 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

答案:D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何以知其然邪B.何适而无有道邪C.此世俗之所谓知也D.天下未之有也 解析:C 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

答案:C4补写出下列《庄子》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夫 ,丘夷而渊实。

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

(2)彼窃钩者诛, ,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答案:(1)谷虚而川竭(2)窃国者为诸侯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优质试卷】2019-2020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2.4 胠箧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优质试卷】2019-2020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2.4 胠箧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胠箧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B.C.D.项,“适”的意思是“到,去”。

“舍”的意思是“放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项,①助词,的;②代词,他们。

B项,①连词,表转折关系;②连词,表顺承关系。

C项,①介词,替,给;②动词,成为。

D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何以知其然邪B.何适而无有道邪C.此世俗之所谓知也D.天下未之有也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

4补写出下列《庄子》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夫,丘夷而渊实。

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

(2)彼窃钩者诛,,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3)故,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谷虚而川竭(2)窃国者为诸侯(3)绝圣弃知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示:显露。

B.擿.玉毁珠,小盗不起擿:扔掉。

C.殚.残天下之圣法殚:害怕。

D.则天下不铄.矣铄:炫耀。

项,“殚”的意思是“尽,全”。

6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庄子“绝圣弃知”主张的一项是( )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②擿玉毁珠,小盗不起③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④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⑤毁绝钩绳而弃规矩⑥天下之德始玄同矣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⑥D.②③⑤⑥,庄子在这里只是引用这种观点,是为了说明“仁义圣智”不能向别人显示;⑥是庄子展示的“绝圣弃知”后的理想社会,不属于其主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胠箧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生,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但留下来的只有33篇。

其中内篇7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所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本文选自《庄子·外篇·胠箧》,此篇旨在发挥老子“绝圣弃知”之旨。

表现作者对丑恶现实的深刻认识和极端憎恶之情。

一、注音胠箧..________ 缄縢..________ 扃.________ 罔罟..________ 耒耨..________ 阖.________ 苌弘肔.________ 掊.击________ 斗斛.________ 符玺.________ 轩冕.________ 斧钺.________ 擿.玉________ 擢.乱________ 瞽.旷________ ________ 工倕.________ 攘.弃________ 爚.乱________ 二、解释词义乎⎩⎪⎨⎪⎧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 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 于是乎.书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然⎩⎪⎨⎪⎧何以知其然.邪 然.则乡之所谓知者 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 其声呜呜然. 杂然.相许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适⎩⎪⎨⎪⎧何适.而无有道邪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独⎩⎪⎨⎪⎧所盗者岂独.其国邪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独.畏廉将军哉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竭⎩⎪⎨⎪⎧唇竭.而齿寒 夫谷虚而川竭.必竭.诚以待下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重⎩⎪⎨⎪⎧虽重.圣人而治天下 则是重.利盗跖也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 人君当神器之重.三、通假字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____________ 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____________ 然则乡之所谓知者 ____________ 罔罟之所布 ____________ 阖四竟之内 ____________ 苌弘胣,子胥靡 ____________ 擿玉毁珠 ____________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阖.四竟之内曷尝..不法圣人哉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盗亦有道.乎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唇竭.则齿寒.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殚.残天下之圣法灭文章..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五、分析句式类型此世俗之所谓知也________何以知其然邪________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肔,子胥靡________ 何适而无有道邪________天下未之有也________彼窃钩者诛________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________六、积累名句________,鲁酒薄而邯郸围,________。

夫谷虚而川竭,________。

彼窃钩者诛,________。

鱼不可脱于渊,________。

故绝圣弃知,________;擿玉毁珠,________。

答案:一、qū qièjiān ténɡjiōnɡjuéwǎnɡɡǔlěi nòu héchǐpǒu húxǐmiǎn yuèzhìzhuóɡǔlìchuírǎnɡyuè二、乎:助词,表句中停顿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介词“于”助词,句中停顿形容词词尾然:代词,这样然则,固定词组,既然这样……那么然而,固定词组,可是,但是象声词词尾,……的样子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表转折适:到,往到,往女子出嫁符合,适合享受独:副词,仅仅副词,单一副词,难道名词,老而无子副词,独自竭:动词,缺失动词,干涸动词,尽副词,完尽动词,尽重:动词,尊重动词,增益动词,看重形容词,高昂的名词,重要地位三、“匮”通“相”,柜子“知”通“智”,智慧“乡”通“向”,从前“罔”通“网”,境界“竟”通“境”,糜烂“靡”通“糜”“擿”通“掷”,扔掉四、打开结、缠绕;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加固举起全,总共固定词组,为什么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安稳的地位指责;征讨规矩凭空推断缺失;形容词做动词,感到寒冷鼓励全,尽文辞忧患行为邪僻五、判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判断句六、唇竭则齿寒圣人生而大盗起丘夷而渊实窃国者为诸侯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大盗乃止小盗不起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B.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肔,子胥靡C.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D .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 趋:快走 ②阖.四竟之内 阖:全 B .①曷尝不法.圣人哉 法:效法 ②大国不敢诛. 诛:责罚 C .①何适.而无有道邪 适:适合 ②掊击圣人,纵舍.盗贼 舍:安置 D .①鱼不可脱.于渊 脱:脱离 ②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 攘:排斥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世俗..之所谓至知者 B .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C .为之权衡..以称之 D .灭文章..,散五采 4.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鸡狗之.音相闻②为之.仁义以矫之B.⎩⎪⎨⎪⎧①而.身处尧舜之安②圣人生而.大盗起C.⎩⎪⎨⎪⎧①有不为.大盗积者乎②窃国者为.诸侯D.⎩⎪⎨⎪⎧①以.守其盗贼之身乎②为之权衡以.称之 二、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示:显露 B .擿.玉毁珠,小盗不起 擿:扔掉 C .殚.残天下之圣法 殚:害怕 D .则天下不铄.矣 铄:炫耀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鱼不可脱于.渊②故跖之徒问于.跖曰B.⎩⎪⎨⎪⎧①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②是乃.圣人之过也C.⎩⎪⎨⎪⎧①掊斗折衡,而.民不争②毁绝钩绳而.弃规矩D.⎩⎪⎨⎪⎧①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②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7.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庄子“绝圣弃知”主张的一项是( )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②擿玉毁珠,小盗不起 ③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 ④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 ⑤毁绝钩绳而弃规矩 ⑥天下之德始玄同矣A .①②④⑤B .②③④⑤C .①③④⑥D .②③⑤⑥8.下列有关文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庄子认为断绝圣人,摒弃智慧,社会就会安定,大盗就能中止;丢弃那些贵重的器物,不崇尚珠宝金玉,人们就不会偷盗。

B .庄子认为是斗斛、秤杆等量器的出现,造成了百姓的争斗,要解决这种争斗,最好的办法是“掊斗折衡”。

C .庄子基于自己被压迫的阶层和对为统治者服务的儒家的仇恨,明确提出要折断工倕的手指,钳住杨朱、墨翟善辩的嘴巴。

D.庄子认为,天下出现邪恶的原因,在于曾参、史鱼、杨朱、墨翟、师旷、工倕和离朱之流炫耀自己的品德和智慧,迷乱了天下人。

9.把文中画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深化扩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

立之涂.,匠者不顾。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①乎?卑身而.伏,以.候敖②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