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外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改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国外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改造

真人秀节目进入中国已有10多年,近年来,充斥荧屏的各种真人秀节目多为观众所诟病,而《中国好声音》打破了荧屏的宁静,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这一现象也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关注与深思。通过对《中国好声音》节目成功的本土化改造,剖析中国式真人秀节目本土化存活的作用与价值。

标签:

好声音;讲故事;主流价值观;正能量

近来,浙江卫视推出的一档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凭借其“盲选”规则、大气的节目包装和大牌评审针锋相对的卖点,成功掀起了一轮收视热潮。在国内电视娱乐节目普遍原创动力不足、选秀节目疲软多年的情况下,依靠一档国外流行红火的节目模式,进行本土化的探索和翻新,这不失为一种节目成功的捷径。

1节目成功复制原版模式

这档节目原创于荷兰的《The voice》,2010年一经推出,就在荷兰创下了收视奇迹。

引进《The voice》版权的《中国好声音》严格采用了国际节目制作流行模式,同时版权方派专人在录制现场进行指导,全程跟踪节目制作和营销。尽管各个国家在购买《The V oice》版权后都会对节目有不同程度的本土化修改,但唯一的规则不会改变:海选期间评委都是背对选手,这一核心的规则保证了栏目的高质量。

2照顾中国观众听故事的收视习惯

节目成功地塑造了“小人物的大梦想”,“平凡能创造奇迹”这一核心价值观,并在这一理念中创造性地植入了“本土化”的精神内核。相比《The V oice》欧美版更突出较多与音乐有关的部分,而《中国好声音》则增加了更多对声音背后故事的挖掘。

学员通过试音后,如果被导师选中,还要再来。能上台的只有5个人,被导师选中的只有3个人。一个学员的满分是5分,声音3分,情感故事2分,只有等导师选择完毕之后,才有机会了解背后的故事;但观众会记住这个学员,这一调整得到了模式方的认同。

2.1如何去讲好这个故事

《中国好声音》做本土化研究最细的方面,就是在每期节目制作之前,编导都会有最初的构想,但是随着节目的录制,预期和结果之间变化很大。未曾料到的惊喜却时有发生,那英冲上台去,脱了鞋与学员合唱,就是一例。

成都学员徐海星的情感故事来自一次普通的提问。徐海星一曲唱罢,杨坤问,你父亲今天没来吗?徐海星回答:我觉得爸爸也来了。导师们的追问,带出了她父亲三个月前去世的故事。而爸爸的遗愿是“在这个舞台上唱给刘欢老师听”。这个故事在瞬间击中了观众的泪点。徐海星顺理成章地选择加入刘欢的队伍,成为刘欢的第一位学员。

2.2才艺与故事如何兼顾

90分钟一期的《中国好声音》,十组左右的学员,每人平均七八分钟,唱歌、和导师互动需要五六分钟,讲故事只剩下两三分钟。“这两三分钟,你是愿意听他最精彩的人生故事,还是愿意听一段简历?”节目秉承的原则是,好声音是必须要把住的标准。故事再好,唱得不好,第一关就过不去。

无论是纪录片还是音乐选秀节目,核心就是讲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人的故事。《中国好声音》的平台就是去传播老百姓的故事,用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去激励老百姓。

3符合国情,传递正能量

《中国好声音》一炮而红,四位明星导师的表现赢得了一片喝彩:刘欢为鼓励学员而脱帽、被学员感动而泪流;那英三次上台,或助学员或为学员圆梦;楊坤每每以情动人,32场演唱会背后所体现的是作为导师的苦口婆心与真挚态度;庾澄庆秉承欢乐的风格,在舞台上总能尽情释放,常有惊人妙语频爆笑点。歌好情真“正能量”打动观众不只普通观众叫好,电视业界也一片赞赏之声。

如果说节目设计层面的“求真”,是那些成功的选秀节目所依赖的第一重“正能量”,那么,节目价值观层面的“求善”,则无疑是选秀节目得以突围的第二重“正能量”。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正在于,它们通过荧屏向观众提供了一种可以反映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责任的娱乐,在精神价值观、人性表达层面观照了“善”。

4《中国好声音》本土化改造的启迪

取人之长避己之短。《中国好声音》以中国老百姓的口味为导向,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合理地进行了本土化改造,这也启迪我们中国的真人秀节目要走一条革新之路。

当前的中国电视市场竞争激烈,一些选秀节目将畸形审美作为一大卖点。本

来选秀是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娱乐形态,这种节目形态与我们传统的综艺节目不同,普通人的参与让它成为一种大众活动。但是一些电视台在追求收视率的过程中,以为只有低俗才能赢得观众,放弃了社会责任。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为选秀节目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它向我们证明了高收视率不是只有满足人们的低级趣味才能达到的。

参考文献

[1]单晓红.传播学:世界的与民族的(修订版)[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允熠.中国主流文化的近现代转型[M].合肥:黄山书社,2010.

[3]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论述、形态和革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