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率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2020年达到60.6%。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演变1. 20世纪初的城市化进程20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4%,主要集中在商业、工业中心城市。
城市人口主要由外来人口、贫民和少数精英组成,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
2. 20世纪中期的城市化进程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中国实行“大跃进”和“三线建设”等计划,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城市人口从1950年的4910万增加到1965年的1.03亿,城市化率达到17.9%。
此时城市规模较小,城市管理相对落后,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
3. 20世纪末的城市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加速趋势。
随着1990年代后期城市化率的上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质量有所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改善。
二、未来趋势1. 新型城镇化未来城市化进程将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成为“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将致力于城(市)镇融合、城市更新、城市服务、城镇交通等方面的重点工作,并倡导绿色、可持续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2. 城市多样性未来城市化进程将呈现出城市多样性的态势。
城市将呈现出分层、分级、分散的趋势,城市与城镇之间的界限将不再清晰。
未来城市的规划设计将更加注重符合不同群体需求、更加人性化的城市环境和社会服务。
3. 信息化城市未来的城市化进程将越来越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城市发展。
数字城市将通过智能化的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城市的高效运转,推动城市的智慧化、可持续化和生态化发展。
4. 跨国城市化未来城市化进程还将面临着国际化、跨国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城市之间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各国不仅需要加强城市间经济、文化和学术交流,还需要推进全球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
城市、都市圈、城市群演变关系
城市、都市圈、城市群演变关系
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是城市系统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演变关系。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和核心区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
都市圈是指由主城市及其周边的几个城市组成的一个紧密联系
的区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都市圈的形成与城市的规模、地理位置、交通、经济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
都市圈的发展可以提高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促进城市间的经济协作和竞争,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城市群是由多个都市圈和城市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紧密协作和共同发展的区域。
城市群的形成与城市的规模、地理位置、交通、经济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
城市群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间的经济协作和竞争,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可以看出,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演变关系。
城市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而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又促进了城市间的经济协作和竞争,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 1 -。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2. 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1)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 的关系。
(2)社会文化条件
城市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社会体制的作用。
2.2.3 城市化的阶段与形态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把城市化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于30% 初期阶段 30%—70% 中期阶段 高于70% 后期阶段 三个阶段在发展速度上呈现出由慢到快、再由快到 慢的“S”形曲线状态。
世界主要的城市群
(3)近代城市阶段
近代城市发展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 城市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急剧膨胀;城市功能 多样化,城市布局结构出现巨变,渐趋合理,出 现了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等的划分;城市中 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各类文化日益冲突;同时,城 市中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逐渐突出。 代表城市:曼彻斯特、芝加哥
(4)现代城市阶段 1)城市日益成为人类居住活动中心和经济发 展中心。 2)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 内部出现了区域分工。 3)城市问题更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成为世界所有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代表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2.3 我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群
2.3.1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1) 1949-1957年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8年间每年增加城市人口523万,年均增长率7%,城市化水 平由10.64%上升到15.39%,建制城市数量增加到176个。
(2) 1958-1960年过度城市化阶段
三年间,全国城市劳动力增加了2914万,城市化水平从 1957年的15.39%猛增到1960年的19.75%。新城市迅速增长, 1961年底达到208个,4年增加城市化的进程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 移。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 度开始减缓。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从农耕社会到现代化都市的蜕变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城市化的进程缓慢而坚定。
从最早的城邦国家,到如今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1. 古代城市的兴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就已经开始。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各国纷纷筑城自卫,城市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到了秦朝统一六国,城市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都城咸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2. 唐宋时期的城市发展唐宋时期,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商业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长安、洛阳、开封等城市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商贾前来经商。
3. 明清时期的城市化进程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空前繁荣,城市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
北京、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4. 近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1)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1980年代,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城市化迅速推进。
(3)1990年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
(4)21世纪初,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5. 当前城市化的挑战与机遇如今,我国城市化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环保的前提下,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化发展仍具有巨大的潜力,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必将书写更加辉煌的城市化篇章。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迈向和谐人居的未来6.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这一战略旨在转变以往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推动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
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历史演化与空间逻辑——基于新国家空间视角
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历史演化与空间逻辑+—基于新国家空间视角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SPATIAL LOGIC OF SPATIAL PLANNING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EW STATE SPACE张衔春唐承辉许顺才岳文泽ZHANG Xianchun; TANG Chenghui; X U Shuncai; YUE Wenze【摘要】国家空间重构中,城市群空间规划成为缓解城市间竞争和提高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工具。
本文基于新国家空间理论分析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的发展历程与演变特征,结合国家空间选择性探讨城市群空间规划的空间逻辑,包括空间特征与空间效应。
研究表明:首先,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内容及其扮演的角色存在较大差异,其发展转型折射出国家空间选择性由城市尺度向区域尺度转变;其次,在社会转型宏观背景下,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是国家对区域崛起的制度回应,通过多样化策略的分层叠加,塑造 了动态与嵌套的国家空间形式;最后,作为柔性的尺度重组策略,城市群空间规划以灵活与低成本的方式引导资本在特定城市群地区实现了再领域化和权力尺度重组,提高了国家空间治理能力,实现了治理模式转型。
然而,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主要依赖高尺度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存在实 施效果不一致等现实矛盾,亟待强化国家空间策略的内部整合与国家空间项目的衔接。
【关键词】新国家空间;城市群;空间规划;尺度重组;中国ABSTRACT: In the restructuring o f state space, sp a tia l p la n n in g o f urban a g g lo m e r a tio n s has functioned as an important m eans to alleviate the fierce intercity com petition and enhance regional co m p etitiv en ess. B ased on the new state space theory, this paper exam ines the developm ent process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 f spatial planning o f urban agglom erations in C hina, and explores its spatial logic in com bination w ith the conceptual fram ework o f state spatial selectiv ity, including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effects. This paper unfolds that firstly,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the contents and the role o f spatial planning vary that state spatial selectivity has changed from thesca le o f city to that o f region. S eco n d ly, underthe m acro background o f social transform ation,the spatial planning o f urban agglom eratio n s inChina is deem ed as a strategical deploym ent o f thestate in response to the rise o f city-reg io n s, andthrough layered superposition o f diverse strategies,a dynam ic and em bedded form o f state space isshaped. In the end, as a flexible rescaling strategy,spatial planning o f urban a gglom eration s bringsabout capital re-regionalization and power rescalingin sp ecific regions in a flexible and low-cost way,w h ich im proves the national spatial govern ancecapacity and realizes the transform ation o f localgovernance m ode. H ow ever, the spatial planningo f urban a g g lo m er a tio n s in C h in a has h e a v ilyrelied upon top-dow n prom otion from upper-levelgovernm ents, and there are structural tensions in itsimplementation processes. 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th e internal in teg ra tio n in the im p lem en ta tio no f d ifferen t n a tion al sp atial str a teg ie s and theconnection o f national projects.KEYWORDS: n e w s t a t e s p a c e;u r b a nagglomeration; spatial planning; rescaling; China1970年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冲击下,国家间竞争转向核心城市及其所属城市群间的综合角逐m.同时.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重塑政府角色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将国家管制权力向城市群等区域尺度下放.重建新的国家竞争力121。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特征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特征□黄妍妮□高波□魏守华(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9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双重集聚外部性驱动下我国城市群的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与政策引导”(71473115)引言“十一五”以来,我国就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区域发展重心在不断转移调整,过去传统的“东中西部”条状区域发展思路已经改变,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块状”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重点,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2]。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是城市群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那么,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的城市体系结构是否合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和规律,是本文要考察的重点。
关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现有文献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从形态学的范式研究城市群的空间形态[3];二是从动态的研究角度,即从网络密度、专项功能、综合功能等不同角度测度城市群的功能结构[4];三是利用静态数据进行分析,比如,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变化[5],通过计算帕累托指数[6]、mono 指数[7]、首位度[8]、集聚—碎化指数[9]、城市—区域均匀度[10]、城市—区域经济集聚力[9]等指标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趋势,采用空间趋势面方法比较城市群的经济空间宏观形态特征[11]。
前两类方法由于存在对商务流和信息流获取的困难以及研究方法不够成熟的问题,现有文献多采用静态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目前对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测度的文献不多,并且大多数文献都仅针对某一城市群或特定地区城市群进行分析,缺乏对更大范围的城市群进行测度和更加详尽细致地比较分析。
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21 0 1年 1 月 2
同 济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T n j U ie st o ra ca in e Se t n o gi nv r i J un l y So il e c c i Sc o
VoI2 . 2 No. 6 De c.2 1 0i
余 下 的利润 较低 的生产 、 包装 环节 则放 在次 要 的周边 小城 市 或是 郊 区 。在全 球 工业 重 构促 进 形成 全 球 化 产业 体 系 的过 程 中 , 区域化 城市 在 国际劳 动地 域分 工 中扮 演着 越 来越 重 要 的角 色 。城 市 间的 经济 网 络 控制 了全 球经 济活 动 , 聚集 更多 的人 才 、 术 、 技 信息 、 资本 , 若 干世 界性 的城 市群 不 仅在 空 间上 的影 使
一
段 时期 。城 市体 系形 成 阶段 是指 随 着城 市 逐 渐 膨 胀 , 缘 的 向心 倾 向减 弱 , 市 区域 逐 步 向 四周 扩 边 城
散, 形成 以中心 城市 为 主 的向心 环带 状结 构 , 时卫 星城市 逐 级 出现 , 同 区域 城 市化 水 平 迅 速提 高 。城市
向心体 系 阶段是 指 随着 中心 城市 规模 的不断 扩大 和交 通 、 电 、 信 条 件 的迅 速改 善 , 区沿 交 通线 蔓 邮 通 市
间 ” s ae f on s 。 ( p cso it) ⑥ p
就 城市 群 内部而 言 , 由于 众多 单体 城 市 的规 模 、 能 、 位 不 同 , 功 地 因此 是一 种 三 级 差 序 化结 构 。第
② 郁 鸿 胜 : 关 注城 市 群 演 化 规 律 》《 际 金 融 报 》2 0 《 ,国 ,0 4年 7月 2 日, 五 版 。 6 第
2024年中国经济展望: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与城市群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逐步加速。
以2024年为节点,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75%,其中新型城镇化成为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同时,城市群的发展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模式。
在2024年,新型城镇化将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首先,新型城镇化将促进城乡融合。
在新型城镇化的理念下,城乡之间的壁垒将逐渐消失,农村地区将逐渐向城市化转型,城市地区也将更加注重农村地区的发展。
这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其次,新型城镇化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新型城镇化的理念下,城市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推进绿色发展。
同时,农村地区也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这将有助于改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最后,新型城镇化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的理念下,城市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智能化建设和资源节约,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同时,农村地区也将逐渐向智能化转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这将有助于实现城市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二、城市群的发展城市群是指多个城市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合作发展的区域性城市群体。
在2024年,城市群的发展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首先,城市群的发展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合作发展的局面,有助于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同时,城市群的发展也将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其次,城市群的发展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合作发展的局面,有助于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同时,城市群的发展也将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全国经济结构的优化。
最后,城市群的发展将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合作发展的局面,有助于增强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四大重点城市群演进及重要政策梳理
我国四大重点城市群演进及重要政策梳理城市群发展是从点轴驱动到网络驱动,从极化期到扩散期,从中心到外围,不断提升城镇发展规模,地域扩展趋于一体化。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是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辐射带动华南、华中和西南发展的龙头。
1994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第一次提出“珠三角城市群”概念,建立“多核心结构”城市群目标和中东西“三大都市区”结构;到2004年,《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将区域中心调整为两主一副,提出“一脊三带五轴”区域空间结构;到2008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三大城市群的多元化发展策略,为珠三角区域一体化提速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到2015年,《珠江三角洲全域空间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发展,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充分衔接新型城镇化规划。
从第一次提出珠江三角城市群,这四次重要规划,打破行政界线构建区域,逐渐从碎化的区域到聚集城市群再到空间联动。
长三角城市群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2008年,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目标开始;到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世界级城市群战略定位和“一核九带”的区域空间布局。
到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网络化空间格局。
上海的中心地位经历确立到消失再到确立的过程,整个三角洲城市群也历经从停滞到再发展的过程,长三角地域扩张逐渐趋于一体化,城市群产业协同效应也在稳步推进。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北方经济的重要核心区,其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态势及差异化发展战略
、
2 我 国城 市群发 展 的总体 态 势
随着 我 国城镇 化 的 深化推 进 ,农 业转 移 人 口市 民化 进程 的加 快 ,我 国
( 大中小等级 )
少部分 条件好 的城市进 一步 发展 辐射周边村镇及城市 大都 市区 Me t r o p o l i t a n 壮 大成 为要素集 聚和 辐射能力较 区域的经济 A 文化、 r e a 强的大城市 ,并与周边地 区 ( 卫 行政管理 中心
中 图分 类号 :F 2 9 0 文 献标 识码 :A
定 阶段 ,其辐 射 扩散 能 力不 断增 强 ,并带 动与 周边 地 区
文章 编 号 :1 6 7 4 — 4 1 4 4( 2 ( 1 1 4)一 ( ) 2 — 1 【 1 ( 5 )
作者 简介 张 燕 , 国家发展 和 改革委 员会 国土 开发 与地 区 经济研 究所 助
的 阶段 性规律 ,充分考虑 区域 经济社会发展 水平的差异 ,
积 极 引导 我 国城 市群 差 异 化 发 展 。 关 键 词 :城 市群 ; 总体 态 势 ;差 异 化 发 展
律 ,针 对 处于 不 同发展 阶段 的城 市 群 ,应 当 因地 制 宜地
引导 实施差 别化 的发 展 战略。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 一 ~
为我 国推进城镇化 的主体形 态, 已经成 为支撑 我 国经济社
会 发展 的 重 要 载 体 。 从 区域 发 展 视 角看 , 我 国城 市群 发 展 总体 态 势 呈 现 “ 群雄 并 起 、抱 团发 展 、 柔 性 升 级 和 等 级 分 明 ” 四 个 主 要 特 征 。 从 推 进 措 施 上 , 需要 遵循 城 市群 成 长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城市群的发展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国土地区所课题组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城市群的出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已形成城市群的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这是党和国家对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的战略决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与界定标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演进,在一个区域内,资本、信息、资源、技术等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网络,城市便是支撑这个网络系统的关键节点;以大都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经成为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并开始主导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莫衷一是,但认识在渐趋一致,即城市群是有很多城市组成的,彼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本文所谓的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几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二与都市圈、城市连绵区等相关概念的区别和城市群相关的概念有很多,比如都市圈、城市连绵区、城市带、组团式城市等等;由于这些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有时将其混用;但其实,城市群与都市圈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城市带与城市连绵区也各有定义;有关城市连绵区的研究相对深入、全面,它是城市群的一种特殊形态,指以若干个数十万以至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核心,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干线大小城镇连续分布的巨型城市一体化地区;城市带是指在一条交通干线上分布了大大小小很多个城市;和城市群概念不同的是,城市带所强调的是城市分布的形态,但城市之间不一定存在密切联系,而城市群强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及相互影响;组团型城市和城市群极为类似,在经济联系、功能互补、交通发达方面都可谓典型的城市群,本质区别是,前者是一个呈分散状布局的城市,是现代大都市为避免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通过建立新区形成的多中心格局,也有将周围的城市扩展进来,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组团型城市;而城市群则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集合体,无论如何发展也不会成为一个城市;都市圈一词出现和使用的频率极高;此概念起源于日本,日本在太平洋沿岸分布了京滨、阪神、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共同构成东海道城市群;因此,可以认为,每个城市群都有一个或多个都市圈;都市圈属于同一城市场的作用范围,一般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大都市辐射的半径为边界并以该城市命名;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通过极化效应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获得快速的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城市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一个又一个都市圈或城市圈;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际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出现,相邻城市辐射的区域不断接近并有部分重合,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就可以认为形成了城市群;城市群的出现是一个历史的嬗变过程;三城市群的界定标准判别城市群并无单一固定的标准,因时间、空间的不同而变化,城市群的边界是渐变的,没有精确现成的模型可用;界定城市群需要有效把握其本质内涵,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1. 有一到几个较强经济实力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处于城市群的核心与支配地位,对整个区域社会经济活动起着组织和主导作用,渗透促进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全面发展;城市群的中心是一两个或以上的超大或特大型城市,也可以是一两个或多个规模相近的大中城市;中心城市具有开放性、服务性、创新性,具有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量与要素进行高效、有序、合理聚集与扩散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劳动力就业、金融资本、商贸物流、人才技术信息、决策功能等极化效应,同时又扩散开来;2. 完善的城镇体系城市群属于高城市化水平区域,由于各国、各地的自然、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状况差异巨大,城市化水平也难以确定单一的标准;一般来说,我国现阶段城市群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以上较为合理;城市群具有完善的城市等级体系,在空间上与某一级城镇体系地域单元相重合,还可能包含几个较低层次的城镇体系地域单元;由少数特大、大型以上核心城市与多数中小城市及市镇相互串连而成的城市群体,层次分明,各规模等级城市之间保持金字塔结构比例关系,中间不发生断层,上下不缺层,城市的职能作用通过城市网络依次有序地逐级扩散到整个体系,产生较高的城市群体能级效应;3. 一定规模的人口与空间城市群内城镇数量多,分布稠密,人口规模与密度都很大;虽然不同地区的差别非常悬殊,但综观国内外城市群的发展过程,结合我国国情,人口和空间规模与密度的最低标准大致为:面积5万平方公里左右,区域人口2000万人以上,人口密度400人/平方公里左右,中等以上城市10个左右,城市密度2个/万平方公里左右;4. 较高的产业发展与分工协作水平城市群内非农产业比重较高,特别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高;一般来说,城市群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合计占GDP比重应达到70%以上;在市场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前提下,城市间、城市与区域间产业配套合理、分工互补、协作密切,产业的梯度转移顺畅,分工协作程度较高;5. 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城市群内基础设施网络是由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与通讯等许多现代运送方式叠加而成的综合性、一体化系统;多种运输方式间相互贯通,速度快,密度高,运量大,技术领先,将发展极、各城镇以及相关区域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城市群拥有包括大型交通通讯枢纽和对外口岸,如规模相当的海港或空港或多条国际航线在内的成熟的基础设施网络;第二节城市群理论研究综述二、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群是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具备特定地理条件的区域内出现的空间再组织现象,这种空间组织变迁正是以产业在不同等级的城市内进行重组为主要内容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空间表现形式;城市群产业结构以及地域分工的调整与优化成为推动城市群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一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从城市群的萌生、发展到成型,需要经历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其在空间形态上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究其实质,由企业所主导的经济活动及其由此所带来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构成这一过程持续演进的基本动力;1. 分散发展的单核心城市发展阶段该发展阶段为城市群发展的最初阶段,也即萌芽阶段;城市主要表现为单核心向外蔓生发展,分散的城市间规模等级差别较小,大多数城市沿区域交通干线分布,也有少数城市分布于远离交通沿线的地区;因此,主要城市中心的吸引范围非常有限,城市间的功能联系仅限于狭窄的交通沿线的城市之间,远离交通沿线的城市间以及这些城市与交通沿线的主要城市间仅有微弱的功能联系;城市间专业化生产联系差,各城市周围被不同的农业地带所环绕;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时期:①低水平均衡发展时期:这是以经济活动分散孤立、小地域范围内的封闭式循环为特征的空间结构;②极核发展时期:这是形成单一中心、核心—边缘式发展为特征的空间结构时期,城市和边缘区竞争加剧,但城镇之间共生作用尚弱,城市经济结构比较简单;在这一时期,一些具有较好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发达、交通便利而且创新能力强的城市迅速发展成为某一区域经济的“增长极”,直接承接国际化、全球化的要素转移;2. 城市组团发展阶段在该发展阶段,交通干线重要中心城市侧向联系的渗透干线发展,对于城市群地域结构质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起初的侧向联系首先从重要城市中心开始,并与远离交通干线的边远城市相连接,这极大地优化了两个中心城市和边远城市间的功能地域结构;随着渗透干线的延伸以及在渗透干线上较大规模城市的建立,各城市市场区域进一步扩大,城市以内城为中心继续向外扩展,而原有的联系密切的城市开始形成城市组团;在这一阶段,容易形成以多核心为特征的空间结构,基本部门体系以垂直发展为主,前、后向联系纵深发展,共生作用加强,企业由极核中心向外围扩散十分显着,形成次级核城市向较低等级城镇逐步发展的城镇体系;3. 都市圈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内城市间相互联系通常需要相对长的时间,这取决于与渗透干线间有着密切联系的支线网络的发展;那些位于渗透干线上的主要城市继续接受较高级城市的辐射功能,自身又对次级城市扩散其部分功能,开始扮演地区中心的角色;不久,来自边远城市的交通支线得以建立,除了通过渗透干线间的联系外,它们之间的直接联系开始得到发展;然后,更小的城市便通过起初的干线开始发展,不久它们也开始连接起来;这种相互联系的过程继续沿着干线和支线,与日益增加的专业化生产相对应;通过空间经济联系以及集聚与扩散作用,各城市试图改进其在交通网络中的地位;出现了以大城市为核心的不同等级城市相互依存的都市圈;4. 城市群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都市圈综合交通走廊的发展以及城市等级系统的出现是成熟的城市群的重要特征;都市圈综合交通走廊的发展可以追溯到都市圈内城市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已经不能满足都市圈整体发展的要求,需要在更大的空间背景下发展都市圈整体与外部的社会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都市圈功能空间竞争的结果;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共生互控效应逐步加强,城市职能分工日趋明确,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梯度转移的波及效应逐渐明显,不同等级城市间纵向联系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步弱化,同一等级城市间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强化,城市群地域结构的功能组织方式日益优化,城市群地域结构开始形成;三城市群的空间演变城市群在各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伴随着城市群的空间演进,城市群的空间也在不断扩展;城市群的空间扩展模式包括城市群整体外推和城市群内部的扩展,受城市群的伸展轴、节点和结节地域、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影响,它的扩散影响产业的转移、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城市群功能的集聚和分散以及城市群的结构调整,因此,建立开放、有序的城市群空间扩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分布比较均一的状态下,城市群的范围不断向外扩展,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种条件因素的非均质性,特别是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的较大差异,城市群的空间扩展模式也会发生变形;1. 城市群的整体外推按照城市群空间扩展的宏观形态,可以把城市群的整体外推划分为三种模式:1团状空间扩展模式;这种空间扩展模式大多都分布在平原地区;它以核心城市为中心作城市集合体外接圆或圆弧,城市群主体部分都在其范围之内;团状空间扩展模式的形态表现为核心城市的功能强大,城市节点和结节地域在城市群的伸展轴上均匀地分布;我国的中原城市群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2带状空间扩展模式;这种空间扩展模式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城市扩展表现出明确的空间指向,沿交通线的扩展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导,空间结构不平衡逐渐增强,城乡梯度出现,集聚进一步强化;它主要是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城市群向外均匀扩展的态势被打破,致使其回避限制条件而沿着几条主要轴线向外延伸;如果城市群向外延伸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较小,则城市群呈现出典型的带状;如果受到的限制较大,则城市群表现为组团与廊道形式的带状;这类城市群通常规模比较小,等级较低,我国的关中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3星状空间扩展模式;这种空间扩展模式没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它或者是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或者是受放射形城市交通网络的影响,导致城市群的伸展轴沿着三条或三条以上的轴线向外扩展,大中城市数量增加,集聚与扩散并存,空间不平衡加剧,城市群的圈层结构表现出不规则的变形,空间形态呈现出星状;这类城市群的规模通常较大,等级较高的东京、纽约、伦敦等一些世界级的城市群都属于该类型,我国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形态也都属于该类型;2. 城市群的内部扩展按照城市群的内部形态,可以把城市群的内部空间扩展划分为以下四种模式:1核心—放射空间模式;在城市群核心城市初期的扩散过程中,由于自身还需要集聚经济要素,并不具备圈层扩展的能力,往往只能沿主要的发展轴向外扩展,这就形成了“核心—放射空间模式”;在第一阶段,城市发展呈现多中心的孤立发展特征,空间结构呈现点状发展,区域空间发展相对均衡,此时集聚对城市空间的扩张起主导作用,并多依自然地形和交通设施发展,其源动力来自于对周围区域的吸引;城市空间扩展还表现以下特征:一是城市扩展的相对独立性,二是城市间联系的微弱性,三是扩展方向的不稳定性;2双子座的空间模式;在城市群内有两个核心城市,它们无论是经济实力、城市规模和吸引能力,还是在城市群中发挥的作用,都起着“双核心的作用”;我国沿海地区的城市群都具有这种双核心的特征,如北京和天津、广州与香港、沈阳与大连、济南与青岛、福州与厦门等;3核心—圈层空间模式;城市群内部的核心首位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管理决策等方面的综合功能突出,且对外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向外延伸的伸展轴在各个方向上分布比较均匀,在核心首位城市扩散作用明显之时,城市群内部的空间扩展模式就从轴向扩展为主转向圈层扩展;城市群的圈层结构可以划分为核心首位城市带、城市组群发育带、城市个体分布带和城市群腹地带等四大部分,它们以首位城市为核心依次向外推移,各圈层内的产业结构、城镇规模、城镇密度及城镇组群的等级依次降低如图1所示;以此为骨架形成理想的城市群结构形式;这种理想的空间结构最终是否发生偏离,还受制于以下因素:首先,双核或多核结构;在城市群内部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规模接近的大城市,使圈层结构在这些大城市影响范围的同侧出现圈层范围的压缩或缺失;这种情形在我国的几大城市群中比较多见,如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等都具有这个特点;其次,由于环境自然条件如江河湖山体的阻隔,城市群圈层结构的连续性、贯通性出现断裂和变形,而外围圈层呈现出松散和组团状的格局,如川渝城市群;第三,城市群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圈层结构也有差异;城市群发展的初期阶段,城市的规模比较小,单个城市出现“一次极化”,边缘的经济要素向城市中心的集聚趋势非常明显,而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并不强,基本只有一个圈层结构;城市群的成长阶段,首位城市出现,城乡差别明显,集聚与扩散作用加剧,城市出现核心区和外围区两个圈层;城市群的形成阶段,首位城市等规模较大城市的边缘地区出现“二次极化”,都市圈开始形成,扩散作用波及城市的外围地区,都市圈出现核心区、辐射区和个体带;城市群的成熟阶段,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功能比较明确,城市群向外的扩散和集聚作用都显着强化,波及更大的区域,出现了城市群腹地等四个圈层如表2-1所示;表2-1 城市群体结构发育的阶段性特征发展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形成阶段成熟阶段作用力集聚集聚扩散扩散集聚扩散结构特征城市城市区域都市圈城市群圈层数量一个圈层两个圈层三个圈层四个圈层圈层结构核心区核心区和外围区核心区、辐射区和个体带核心区、辐射区、个体带、城市群腹地4多中心网络化空间模式;在城市群内部同时存在着几个在规模、功能等方面相当的城市,且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也表现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在向心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的吸引范围不断袭夺、削弱或加强,城市群体内部的联系进一步密切,位移扩展和跳跃式扩展并存,两个或多个都市之间由于引力加强和影响空间的临近,会出现互为影响区、互为空间环境的局面,城市群体空间向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结构演化;沿交通走廊的扩展使它们进一步聚合,同时新生的次级交通走廊也成为城市群扩展的短轴方向,波及至城市化发展的低谷区,形成交互式的扩展局势,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等可以便利地进入这些网络体系,从而促进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模式的形成;如中原城市群及次级城市群都具有这种模式的特征;在城市群空间作用格局中,任何一点所接受的空间扩散都不是单一的距离衰减效应,而是多个方向、多种扩散的复合,因此,整个区域就表现为整体的相对一致性、密切性;在聚集与扩散机制双重作用下,城乡空间格局发生着演化和交替;随着相近的城镇不断聚集和扩散,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渐形成城市群的轮廓;在城市群形成的初期阶段集聚是主要的驱动力,在成长阶段集聚扩散是主要的驱动力,在形成阶段扩散集聚是主要的驱动力,在成熟阶段扩散是主要的驱动力;正是通过城市群内部的不同等级城市的集聚和扩散作用,把城市群内各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合理的城市发展体系、产业发展体系、技术扩散体系、市场组合体系和功能分布体系;城市群空间扩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核心首位城市和周边地区两类异质空间上产业的集聚和扩散力量协同谋求聚集经济;1.以集聚为主导的空间联系阶段集聚是城市空间存在的基本特征与形式,表现为向心聚合的倾向和人口增加的趋势;促使城市集聚的因素主要有:交往活动的需要、经济收入的限制、较高的可达性、产生经济规模效益的需求、城市中心区的地位的象征性和吸引力等;长期不断的集聚,将使集聚区突破内部张力平衡,形成向周边地区的扩散,如此循环往复;城市及其群体是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和创新源地,集聚功能产生了城市经济的高效益,其根源来自于集聚经济效益和信息经济效益;在城市群发展的初期阶段,产业在空间上集聚的动力来自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所谓外部规模经济,是来自企业外部的成本节约优势,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或一组密切相关的企业由于聚集在特定地区,通过产业功能所获得的外部经济,整个系统的总体功能大与其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每个企业都能获益,超出部分来源于集聚造成的有利环境;所谓外部范围经济指企业因产业领域或经营区域的广泛而获得的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产业组织是垂直分离的或纵向分化的,专业化的企业之间通过外部交易网络,共同完成生产经营活动;在城市群空间扩展过程中,随着城市“极化”作用的增强和优势产业得以确立,外部规模经济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额外的边际收益;为了获得这部分收益,那些与城市优势产业关系密切的辅助性、补充性产业开始向城市内聚集;当然,只靠规模经济,只能使某些产业的特定的生产中心得到发展,而在多样化经营下,各种经营之间的机能特殊化得以增强;具有异质性的产业及其活动的集聚,使得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有足够的个体与之相适应,从而可以减少社会经济活动彼此的损失;由于这种不同产业间相互的关联效应和产业本身的集聚效应,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据此产生了产业的集聚经济;产业的集聚吸引了人口的集中,在需求的指向下,一些相关的经济活动及人口就近选址,聚集在一起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又会产生正的外部性,在人口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形成的第三产业甚至一些与集聚经济无关的产业随之也集聚于城市,城市集聚经济逐步形成;2.以扩散为主导的空间联系阶段扩散表现为一种离心的运动趋势,是城市空间向外扩张、蔓延和创新的行为在地域空间的传播过程;随着城市群的不断发展,中心城市在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向城市内部相关城市,甚至城市群外部进行产业扩散,以带动中心城市和整个城市群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这一阶段,产业扩散成为城市群之间相互联系的主要方式;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市群发展阶段向前推进,产业和人口的迅速集中,必然造成城市集聚不经济,使产业发展的成本大大提高,产业的边际产出被拥挤成本、通勤成本、土地价格和劳动力价格提高所抵消;生产要素成本和报酬发生了变化,那些产品附加值低的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会失去城市区位的集聚经济效应,而不得不向城市外围地区扩散;产业扩散的结果是在核心首位城市的周围形成若干个中小城市,这些城市的产业之间由于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效应或劳动地域分工联系而联系紧密,最终以核心首位城市为核心形成城市群;当然,产业向外扩散除了前面分析的被动扩散外,还有主动扩散;所谓产业被动扩散是当城市中产业集聚膨胀到一定程度而导致集聚不经济时开始的,同样地产业的扩散导致了一批卫星城市和一些中小城市的兴起,从而最终形成城市群;被动扩散是在城市产业集聚膨胀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新的集聚经济体,是产业的扩散而形成的,世界上很多城市群,如美国五大湖区城市群、欧洲西部城市群形成的过程中,被动扩散就起到了很大的驱动作用;所谓产业主动扩散一般是由官方或半官方机构的组织协调下进行,韩国的汉城城市圈的形成就是一个典型;当然,在城市群形成的过程中,被动扩散和主动扩散经常同时存在同时进行;因此,如果说集聚。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现代城市研究》2009年第2期摘要: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城市群或城市群规划建设中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
总结国内外学者划分城市群发展阶段的方法,借鉴生命成长规律,把城市群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在对城市群发展具有的共性特征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量变与质变特征进行了综合表述。
最后,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提出了宜采取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城市群;发展阶段;发展特征;开发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资源要素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不断向各级规模的城镇集聚,许多小城镇升格为城市,中小城市演化为大城市,大城市演化为特大城市,城镇的规模与数量和城镇的空间密度不断增加,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不断强化,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社会经济中的城市群体化现象也越来越显著,城市群体化的作用越来越大。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一大批城市群,城市群已成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同时有关城市群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城市群的规划建设也越来越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
而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城市群或城市群规划建设中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只有对所要研究或要规划建设的城市群所处的发展阶段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见解或对策与措施。
1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国外学者对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研究起步较早。
以戈特曼的研究为例,他通过分析生产要素对区域人口、产业、空间及城市生活方式等循环往复的相互作用过程,把纽约都市圈的形成和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孤立分散阶段(1870年以前)、城市间弱联系阶段(1870—1920年),大都市带的雏形阶段(1920—1950年)和大都市带的成熟阶段(1950年以后)。
比尔·斯科特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单中心(中心城市为主导的阶段)、多中心(中心城市和郊区相互竞争阶段)和网络化阶段(复杂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关系)。
城市群:形成机理、发展态势及中国特点分析
[ 作者简介 ] 苏雪 串( 9 3一 ) 女 , 16 , 山西运城人 ,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 院教授 、 博士 。主要研究方 向: 城市与 区域 经济 、 宏
观经济 运行 与发展 。
・
4 ・ 5
21 02年 第 2期 理论 经 济研 究
是 一个 城市 分 布 的 区域 系 统 , 因而 城 市 群 的 形成 和 还很 显 著 , 化 作用 还是 主流 。因此 , 极 以大 城市 为核
承载 方式 或空 间形 态 。
一
系, 又理 位
置邻 近 的城 市在 各 自发 展 并 向外 扩 散过 程 中 , 市 城 之 间 的空 间距 离 不 断缩 小 , 城市 之 间 的分 工 和联 系 程度 增 强 , 而形 成 城 市 群 。可 见 , 市 群 是 当 从 城 经济 发 展达 到较 高水平 时 , 城市 规模 扩大 , 形成 大都 市 区 , 多个 大都 市 区逐渐 聚合 的结 果 。 且
鳖.生笪理鳇 .
理论 经 济研 究
城 市 群 : 成 机 理 、 展 态 势 及 中 国特 点 分析 形 发
苏雪 串
( 央财 经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 京 中 北 10 8 ) 0 0 1
[ 摘
要 ] 城市群是城市化高 级阶段的城 市空 间形态。城市群 的形成和发展 , 受空 间相互作用 、 产业转 移、 聚
M
e ao oi glp l s
空 间 毗 邻 的 大 都 市 区 聚 合 而 形 成
的 城 市 化 地 域
构 、 市功 能等 相应 调整 , 而城 市地 域空 间形 态不 城 从
断 演变 , 最早 的城 镇发 展 到城市 群 , 从 这一 过程 如表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路径与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路径与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这种趋势可能会给中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但同时也会为中国带来无限的机会。
那么,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路径呢?路径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城市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共同努力、分步实施。
一味地追求高速度、大规模的城市化,可能会增加资源消耗和社会成本。
因此,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即使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城市化进程也要逐步推进,不能盲目扩展城市规模。
路径二: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发展不会停止,但是城市的影响应该得到有效的控制。
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是现代城市化的必要条件。
城市的绿化、景观、城市公园等绿色空间的发展,能够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让城市成为人们生活的乐土。
路径三:信息化水平和城市化的提升相互促进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信息化、智能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了越来越普遍的趋势。
通过信息化手段,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城市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
这种互相促进的关系,不仅能够促进城市化的进程,也能够为城市文化、城市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路径四: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市品质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市品质。
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张,还要关注城市的人文环境、人文精神和人的生活质量。
城市化进程必须尊重人的需求,切实满足人民对于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高的生活质量的需要。
趋势一:加速城市群发展中国的城市群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城市群发展还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效益,提高城市体系的整体效率。
趋势二:提高城市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努力提高城市的自我发展能力。
这不仅包括经济、科技、产业等方面,还包括城市管理能力、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品质等方面。
只有城市自己的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才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趋势三: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加快近年来,国家政策不断鼓励中西部地区加快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中国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但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城市化,改革开放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和21世纪的新型城市化。
早期的城市化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城市存在。
古代的中国城市通常是在商业和政治中心建立的。
例如,商业中心的城市有长安、洛阳和杭州等,而政治中心的城市则有北京、南京和西安等。
但是在中国的农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城市仅仅是一个政治和文化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速。
在20世纪初,中国各地城市数量开始增加。
中国最著名的第一批城市是沿海城市,如上海、广州和天津等,它们成为了中国内地和海外商业贸易的重要门户。
改革开放时期的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让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
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9年的60.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面临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城市医疗、教育、科技和文化等产业的发展开启了城市化的新纪元。
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群的产生,如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这些城市群成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极。
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城市化不平衡、城市拓展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截至2019年,中国拥有169个超过一百万人口的城市,其中北京和上海成为了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新型城市化目前,新型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下一个发展阶段。
新型城市化强调城市发展的质量和平衡性等方面的问题,以创新和绿色发展为核心。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许多新型城市化发展计划和政策,如“人口城市化”,包括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民生品质和城市管理能力,以及绿色化城市建设等。
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还涉及到城市规划和设计、公平和包容性等方面的问题。
城市规划需要更注重城市的可持续性,建立灵活和创新的城市设计和发展方式;公平和包容性则是新型城市化的核心问题,需要将城市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保持一致。
城市、都市圈、城市群演变关系
城市、都市圈、城市群演变关系
城市、都市圈、城市群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城市是指人口聚集、工商业活动和政治文化活动等的中心地区,通常包括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的市区。
都市圈是由一个核心城市和周围的周边城市组成,这些城市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交流,形成了一个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整体。
城市群则是由多个都市圈组成的更大的城市区域,城市群之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交流。
城市、都市圈、城市群之间的关系是演变而来的。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周边的周边城市逐渐形成了都市圈。
随着都市圈的发展,周边的周边城市又逐渐被吸纳进来,形成了城市群。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之间的关系有着复杂的互动和影响。
城市为都市圈和城市群提供了重要的核心功能和服务,都市圈和城市群则为城市提供了更广泛的市场和资源。
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也促进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总的来说,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之间的演变关系是由城市的发展所引起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也是不可分割的。
在未来,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之间的关系将继续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 1 -。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中国城市发展史是一部悠久的历程。
从最早的古代城市到现代城市化,中国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
以下是对中国城市发展史的简要回顾和分析。
一、古代城市(公元前2070年-公元1840年)1. 夏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夏商周时期。
这个时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中心,如郑州、西安、洛阳等。
这些城市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墙是城市的象征,也是防御工事。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开始向经济、文化中心转变。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等。
城市规划也开始出现,街道和巷弄布局逐渐形成。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汉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繁荣,城市规模扩大,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长安、洛阳、成都等。
二、近代城市(1840年-1949年)1. 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建立租界和殖民地。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富豪阶级,经济发展不平衡。
2. 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现代化城市,如南京、武汉、重庆等。
这些城市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出现了许多公共设施和建筑。
同时,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工人阶级开始崛起。
三、现代城市(1949年至今)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同时,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加速。
2. 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深圳、珠海、厦门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
同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住房、环境等问题逐渐凸显。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当前,我国城市群正处于快速成长过程中,总体上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1.城市群体系初具雏形经过几十年的孕育和发展,我国城市群目前已有近30个。
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群,根据其规模和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划分为国家、省区和地方三个级别(表3)。
国家级城市群主要由国际大都市(北京、上海、广州及香港)为主导,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所在。
省区城市群均由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及其他重要城市)为主导,是省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所在。
地方城市群均由某一大城市为主导,为地方性的经济中心。
国家城市群是我国城市体系的中坚,省区城市群是主体(为数众多),地方城市群为辅助力量。
三级城市群构成我国城市体系的主骨架,主导着城市的发展。
表3 城市群级别划分2.城市群功能结构初步成形自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余年的大规模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后30多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群科学合理的功能结构基本形成。
在城市群之间,区域性的生产分工格局初步展现。
东部沿海三大国家级城市群,是对外开放的前沿,为我国城市群体系的龙头,在发达的制造业基础上,目前正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金融和外贸为主),成为沟通国内外两大市场的主枢纽,为国内其他城市群的发展积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中西部省区城市群,是我国新兴的制造业基地,尤其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方面,正在成为国家的创新基地。
在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分工更为明确,中心城市通常是综合性的大城市,商贸发达,尤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其他众多城市基本上都以制造业为支柱,或是港口和资源供应基地,功能相对单一。
例如,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之间的功能结构就是如此。
3.省会城市多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我国城市群大多是在省会城市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群事实上就是城市圈的扩大化,即省会城市加上外围几个邻近的城市。
所以,我国城市群,尤其是省区城市群,多呈单中心结构。
4.地级城市成为城市群的骨干在我国现行行政体制下,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地级城市(包括省会城市)具有比县级城市和小城镇更大的政治优势,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重心动态演变及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重心动态演变及区域发展差异分析白雪【摘要】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but there is a big gap in development between cities. This paper,by employ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economic gravity center,calculates the location,direction and distance of the economic gravity center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1982 to 2013. Then the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combining with indexes,such as the relative spee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kewness coefficient,etc.,discusses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prospects for the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持续加快,但各城市之间也产生了较大的发展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国土地区所课题组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城市群的出现。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已形成城市群的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
”这是党和国家对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的战略决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
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与界定标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演进,在一个区域内,资本、信息、资源、技术等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网络,城市便是支撑这个网络系统的关键节点。
以大都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经成为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并开始主导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
(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
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莫衷一是,但认识在渐趋一致,即城市群是有很多城市组成的,彼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本文所谓的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几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二)与都市圈、城市连绵区等相关概念的区别和城市群相关的概念有很多,比如都市圈、城市连绵区、城市带、组团式城市等等。
由于这些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有时将其混用。
但其实,城市群与都市圈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城市带与城市连绵区也各有定义。
有关城市连绵区的研究相对深入、全面,它是城市群的一种特殊形态,指以若干个数十万以至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核心,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干线大小城镇连续分布的巨型城市一体化地区。
城市带是指在一条交通干线上分布了大大小小很多个城市。
和城市群概念不同的是,城市带所强调的是城市分布的形态,但城市之间不一定存在密切联系,而城市群强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及相互影响。
组团型城市和城市群极为类似,在经济联系、功能互补、交通发达方面都可谓典型的城市群,本质区别是,前者是一个呈分散状布局的城市,是现代大都市为避免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通过建立新区形成的多中心格局,也有将周围的城市扩展进来,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组团型城市。
而城市群则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集合体,无论如何发展也不会成为一个城市。
都市圈一词出现和使用的频率极高。
此概念起源于日本,日本在太平洋沿岸分布了京滨、阪神、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共同构成东海道城市群。
因此,可以认为,每个城市群都有一个或多个都市圈。
都市圈属于同一城市场的作用范围,一般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大都市辐射的半径为边界并以该城市命名。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通过极化效应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获得快速的发展。
随着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城市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一个又一个都市圈或城市圈。
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际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出现,相邻城市辐射的区域不断接近并有部分重合,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就可以认为形成了城市群。
城市群的出现是一个历史的嬗变过程。
(三)城市群的界定标准判别城市群并无单一固定的标准,因时间、空间的不同而变化,城市群的边界是渐变的,没有精确现成的模型可用。
界定城市群需要有效把握其本质内涵,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1. 有一到几个较强经济实力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处于城市群的核心与支配地位,对整个区域社会经济活动起着组织和主导作用,渗透促进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全面发展。
城市群的中心是一两个或以上的超大或特大型城市,也可以是一两个或多个规模相近的大中城市。
中心城市具有开放性、服务性、创新性,具有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量与要素进行高效、有序、合理聚集与扩散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劳动力就业、金融资本、商贸物流、人才技术信息、决策功能等极化效应,同时又扩散开来。
2. 完善的城镇体系城市群属于高城市化水平区域,由于各国、各地的自然、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状况差异巨大,城市化水平也难以确定单一的标准。
一般来说,我国现阶段城市群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以上较为合理。
城市群具有完善的城市等级体系,在空间上与某一级城镇体系地域单元相重合,还可能包含几个较低层次的城镇体系地域单元。
由少数特大、大型以上核心城市与多数中小城市及市镇相互串连而成的城市群体,层次分明,各规模等级城市之间保持金字塔结构比例关系,中间不发生断层,上下不缺层,城市的职能作用通过城市网络依次有序地逐级扩散到整个体系,产生较高的城市群体能级效应。
3. 一定规模的人口与空间城市群内城镇数量多,分布稠密,人口规模与密度都很大。
虽然不同地区的差别非常悬殊,但综观国内外城市群的发展过程,结合我国国情,人口和空间规模与密度的最低标准大致为:面积5万平方公里左右,区域人口2000万人以上,人口密度400人/平方公里左右,中等以上城市10个左右,城市密度2个/万平方公里左右。
4. 较高的产业发展与分工协作水平城市群内非农产业比重较高,特别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高。
一般来说,城市群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合计占GDP比重应达到70%以上。
在市场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前提下,城市间、城市与区域间产业配套合理、分工互补、协作密切,产业的梯度转移顺畅,分工协作程度较高。
5. 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城市群内基础设施网络是由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与通讯等许多现代运送方式叠加而成的综合性、一体化系统。
多种运输方式间相互贯通,速度快,密度高,运量大,技术领先,将发展极、各城镇以及相关区域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城市群拥有包括大型交通通讯枢纽和对外口岸,如规模相当的海港或空港或多条国际航线在内的成熟的基础设施网络。
第二节城市群理论研究综述二、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群是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具备特定地理条件的区域内出现的空间再组织现象,这种空间组织变迁正是以产业在不同等级的城市内进行重组为主要内容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空间表现形式。
城市群产业结构以及地域分工的调整与优化成为推动城市群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
(一)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从城市群的萌生、发展到成型,需要经历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其在空间形态上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究其实质,由企业所主导的经济活动及其由此所带来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构成这一过程持续演进的基本动力。
1. 分散发展的单核心城市发展阶段该发展阶段为城市群发展的最初阶段,也即萌芽阶段。
城市主要表现为单核心向外蔓生发展,分散的城市间规模等级差别较小,大多数城市沿区域交通干线分布,也有少数城市分布于远离交通沿线的地区。
因此,主要城市中心的吸引范围非常有限,城市间的功能联系仅限于狭窄的交通沿线的城市之间,远离交通沿线的城市间以及这些城市与交通沿线的主要城市间仅有微弱的功能联系。
城市间专业化生产联系差,各城市周围被不同的农业地带所环绕。
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时期:①低水平均衡发展时期:这是以经济活动分散孤立、小地域范围内的封闭式循环为特征的空间结构;②极核发展时期:这是形成单一中心、核心—边缘式发展为特征的空间结构时期,城市和边缘区竞争加剧,但城镇之间共生作用尚弱,城市经济结构比较简单。
在这一时期,一些具有较好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发达、交通便利而且创新能力强的城市迅速发展成为某一区域经济的“增长极”,直接承接国际化、全球化的要素转移。
2. 城市组团发展阶段在该发展阶段,交通干线重要中心城市侧向联系的渗透干线发展,对于城市群地域结构质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起初的侧向联系首先从重要城市中心开始,并与远离交通干线的边远城市相连接,这极大地优化了两个中心城市和边远城市间的功能地域结构。
随着渗透干线的延伸以及在渗透干线上较大规模城市的建立,各城市市场区域进一步扩大,城市以内城为中心继续向外扩展,而原有的联系密切的城市开始形成城市组团。
在这一阶段,容易形成以多核心为特征的空间结构,基本部门体系以垂直发展为主,前、后向联系纵深发展,共生作用加强,企业由极核中心向外围扩散十分显著,形成次级核城市向较低等级城镇逐步发展的城镇体系。
3. 都市圈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内城市间相互联系通常需要相对长的时间,这取决于与渗透干线间有着密切联系的支线网络的发展。
那些位于渗透干线上的主要城市继续接受较高级城市的辐射功能,自身又对次级城市扩散其部分功能,开始扮演地区中心的角色。
不久,来自边远城市的交通支线得以建立,除了通过渗透干线间的联系外,它们之间的直接联系开始得到发展。
然后,更小的城市便通过起初的干线开始发展,不久它们也开始连接起来。
这种相互联系的过程继续沿着干线和支线,与日益增加的专业化生产相对应。
通过空间经济联系以及集聚与扩散作用,各城市试图改进其在交通网络中的地位。
出现了以大城市为核心的不同等级城市相互依存的都市圈。
4. 城市群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都市圈综合交通走廊的发展以及城市等级系统的出现是成熟的城市群的重要特征。
都市圈综合交通走廊的发展可以追溯到都市圈内城市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已经不能满足都市圈整体发展的要求,需要在更大的空间背景下发展都市圈整体与外部的社会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都市圈功能空间竞争的结果。
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共生互控效应逐步加强,城市职能分工日趋明确,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梯度转移的波及效应逐渐明显,不同等级城市间纵向联系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步弱化,同一等级城市间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强化,城市群地域结构的功能组织方式日益优化,城市群地域结构开始形成。
(三)城市群的空间演变城市群在各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伴随着城市群的空间演进,城市群的空间也在不断扩展。
城市群的空间扩展模式包括城市群整体外推和城市群内部的扩展,受城市群的伸展轴、节点和结节地域、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影响,它的扩散影响产业的转移、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城市群功能的集聚和分散以及城市群的结构调整,因此,建立开放、有序的城市群空间扩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分布比较均一的状态下,城市群的范围不断向外扩展,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种条件因素的非均质性,特别是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的较大差异,城市群的空间扩展模式也会发生变形。
1. 城市群的整体外推按照城市群空间扩展的宏观形态,可以把城市群的整体外推划分为三种模式:(1)团状空间扩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