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启示
诺贝尔奖获得者语录启示你:只要坚持不懈,期待中的答复会冒出来
![诺贝尔奖获得者语录启示你:只要坚持不懈,期待中的答复会冒出来](https://img.taocdn.com/s3/m/e25141ea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d4.png)
诺贝尔奖获得者语录启示你:只要坚持不懈,期待中的答复会冒出来诺贝尔奖获得者谈恒心知识是无穷尽的。
——学者从小学到老,到死还是无知的。
——迈哈福兹(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现在和永远,我打算坚持我的信念,对人类精神中所藏能量的信念。
——安德烈·萨哈罗夫(1975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智能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知识的终生不懈的追求。
——爱因斯坦(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科学研究是一种永远的、不竭不尽的知识探索,不为名利,只为增加知识。
——丁肇中(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坚持活下去也真不容易,仿佛一条暴涨的河要穿过一个针眼!——塞弗里斯(196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命就是不停地创造。
——泰戈尔(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继承前人的成果,不断地总结进取。
——赫兹(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人什么都可以习惯,但要时间。
——约翰·斯坦培克(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个人决不能回到过去,只有继续向前。
——罗曼·罗兰(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应该敢于坚持对正确理论的信奉。
——埃尔温·薛定谔(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只要坚持不懈,期待中的答复会冒出来。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谁想坚持下去,谁就得忍受。
——罗曼·罗兰(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不要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
——伊伦娜·居里(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如果我坚持什么,就是用大炮也不能打倒我。
——巴甫洛夫(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一个人必须为求得生存而苦苦挣扎。
这是你应该坚守的人生第一要义。
——索尔·贝娄(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惟一持久的幸福是耐下心,热烈地追求真理。
——罗曼·罗兰(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我们对和平的追求中不应留下没有尝试的领域。
——安瓦尔·萨达特(1978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忍耐和坚持善意曾避免了多少次的战争!——丘吉尔(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携带它们,人可以登上永恒之旅。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解读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37286bfb9d528ea81c77971.png)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解读作者:来源:《科学中国人》2014年第04期201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理论化学家:哈佛大学的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教授、斯坦福大学的迈克尔.莱维特(Michel Levitt)教授,和南加州大学的亚利耶.瓦谢尔(Arieh Warshel)教授。
诺贝尔颁奖公告指出,三位科学家的主要贡献是“发展了研究复杂化学体系的多尺度模型”。
对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表述。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三位科学家的工作及其重要意义,诺贝尔奖委员会还提供了两篇介绍性短文,分别面向大众和有一定专业基础的读者。
本文以这两篇短文涉及的内容为基础,结合理论化学本身的发展趋势,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次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工作,以及其中的一些启示。
1.理论化学简介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理论化学作为现代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不通过直接的实验研究,而是采用理论和计算的手段,解释和预测各种化学现象。
理论的长处在于其普遍性和预测性,有没有完善的理论是一个学科发展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100多年以来,理论化学共获得16次诺贝尔奖,对人类认识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和变化规律,以及创造新的物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理论化学的基础是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前者揭示了微观世界运动的基本规律,后者则提供了从原子分子的微观运动出发认识化合物宏观性质和现象的桥梁。
在上个世纪初由如一颗颗璀璨明星般的大师们如普朗克,爱因斯坦,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等人建立的量子力学,标志着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基本规律方面取得决定性的突破。
现代化学研究的基础是分子,因此只有在量子力学建立以后,理论与计算化学才真正诞生。
早在1927年量子力学刚刚建立的时候,海特勒和伦敦就用之来解氢分子的波函数,从量子力学的角度认识了化学键的本质,标志着理论与计算化学的重要分支——量子化学的起步。
1981年福井谦一和霍夫曼分别因为前线轨道理论和发现对称守恒原理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和1998年科恩和波普尔因为量化方法的实现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标志着理论研究在化学学科中地位的建立和巩固,正如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公报中所言:“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了”。
读诺贝尔科学奖有感作文[五篇]
![读诺贝尔科学奖有感作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cc4acf22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6d.png)
读诺贝尔科学奖有感作文[五篇]第一篇:读诺贝尔科学奖有感作文读诺贝尔科学奖有感(原创于一年级)邹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得过诺贝尔的两个科学家,读诺贝尔科学奖有感作文。
回到家里我看到科学之母——居里夫人的书,她是伟大的女科学家。
居里夫人先后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除了居里夫人以外,目前在没有第二个人了。
居里夫人所发现的镭对人类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贡献,尤其促使物理学和化学迈上新的途径,虽然我不知道居里夫人长的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从书上知道她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她的事迹是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居里夫人之所以能获得诺贝尔奖,这跟她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是分不开的。
读过她的书之后,使我感到,我和她相比真是天地相差。
古人说得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在写作业的时候很不认真,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不去思考;有时还甩笔发脾气,总是让大人帮忙,读后感《读诺贝尔科学奖有感作文》。
我的作业得到很好的成绩,我也觉得很惭愧。
自从老师给我们讲诺贝尔奖的事和看了居里夫人的书之后,我想从今以后要好好学习,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做好每件事,认真完成作业,取得更好的成绩,长大以后我也要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自然,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一代新人!!读诺贝尔科学奖有感作文450字第二篇:读《诺贝尔》有感读《诺贝尔》有感四二班王莞烨读朱自清的散文,给我心灵的平静;读《十万个为什么》,给我智慧的启迪;而读《诺贝尔》这本人物传记则给我精神上的激励。
诺贝尔是瑞典著名的炸弹研究家,他为瑞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诺贝尔很用心地研究炸弹。
有一次,诺贝尔不小心引爆了炸弹,弟弟当场被炸死,父亲也被炸成残废。
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但是他却没有放弃,而是更加谨慎、更加努力研究炸弹。
诺贝尔那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我。
他遇到难题,即使绞尽脑汁也要把它解开,不像别人一样做事老是半途而废。
看完这本书,我被感动了,对学习有了更积极的看法。
诺贝尔化学奖给我启示
![诺贝尔化学奖给我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b8b638daeaad1f346933fbe.png)
诺贝尔化学奖给我启示
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当中分量最重最高的一项,我们知
道诺贝尔就是研究化学的,诺贝尔发明了炸药。
在我看来,没有
什么科学界的奖项可以媲美诺贝尔化学奖。
最近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以色列科学界舍特曼,舍特曼
发现了一种叫做“准晶体”的物质。
我很好奇什么物质可以成为
是准晶体。
原来,准晶体是一种介于晶体与非晶体之间的物质,由于其
特殊性质结构可以应用广泛,可以给人类造福。
诺贝尔化学奖给我启示很大,核心关键就是我们做科学研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科学发现造福人类,让人类生活变得更加便捷
舒适。
这样以来,即使你没有获得真的头衔,你的行为也体现了
诺贝尔奖的意义。
诺贝尔奖获得者给我们的启示
![诺贝尔奖获得者给我们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91932abe2bd960591c6777e.png)
诺贝尔奖获得者给我们的启示作者:邹十践来源:《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2003年第01期对专业的浓厚兴趣一个青少年对所学专业感不感兴趣是其成才的关键。
获得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瑞典科学家冯·奥伊勒·歇尔平,他从小喜欢画画,后来他到德国去进修美术,因其家庭经济原因,他不得不到慕尼黑大学化学系去做临时工,挣钱养活自己。
在做工时,他接触了化学,觉得化学奥妙无穷,故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兴趣大大超过了他对美术的热爱,于是,他矢志不移地攻研化学,成就非凡。
他因“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也许是这位半路出家的化学家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和苦钻苦研精神影响、感染、熏陶了他的儿子,其子也非常酷爱化学,这个小奥伊勒终于在1970因对“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作出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敢于向权威挑战青胜于蓝、后来居上是一条促进科学发展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
英国科学家汤姆逊于1897年发现了电子,实际上这是对“原子不可再分”的一个挑战,他因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后他提出了一个原子结构的“西瓜模型”,假定“西瓜模型”中的瓜籽为带负电荷的电子,西瓜瓤是带正电荷的物质,这两者相加达到平衡后,产生一个中性的原子。
但汤姆逊的学生卢瑟福(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不同意老师的这种观点。
他用一个实验否定了“西瓜模型”。
他认为,原子应是一个像太阳系那样的行星模型。
卢瑟福因首先提出了“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因而获得了19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有趣的是卢瑟福的学生玻尔(丹麦的著名物理学家)对其老师的理论也产生了怀疑,是因为卢瑟福的行星模型有不足之处:若一个原子核在模型中间,电子绕其运转,电子的能量肯定会越来越小,最终就会落到原子核上面。
而卢瑟福的行星模型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玻尔把量子论引进到原子模型,即当电子在围绕原子核运动时,只能在某些稳定的轨道上运行,只有当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跳到能量较低的轨道上时,才产生能量或耗损能量。
2013化学诺贝尔奖
![2013化学诺贝尔奖](https://img.taocdn.com/s3/m/1de84905581b6bd97f19ea0a.png)
解读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化学反应发生的速度迅雷不及掩耳,电子在原子核之间的跳转不过百万分之一秒,令人无从窥探。
过去,化学家们曾利用塑料球和小棍来构建分子的模型,但现在,建模交给了计算机,设计和开展实验都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
而这些反映真实情况、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过程的计算机程序,正是建立在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3位得主——马丁·卡普拉斯、迈克尔·莱维特和阿里耶·瓦谢勒在上世纪70年代的研究基础之上。
当时,这三位科学家结合经典和量子物理学,设计出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将传统的化学实验搬到了网络世界。
这一完美结合现实与理论的化学系统模型,为更全面了解并预测化学反应进程奠定了基础。
画面胜过万语千言利用计算机对真实生命进行模拟,让复杂化学过程中肉眼不可见的每一个细微步骤都“历历在目”,这一有助于对催化剂、药物和太阳能电池进行优化的过程,已成为当今化学领域中大部分新研究成果成功的关键因素。
让我们用一个小例子来解释这项技术如何让人类从中受益:如果能够人工模拟光合作用,将能够研制出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当水分子分裂,会释出氧气,同时产生可用于驱动车辆的氢。
但这个过程的细节——当阳光照射绿叶,让蛋白质充满能量,整个原子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几乎不可能用传统的化学方法来反映。
要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就得知道这个充满能量的状态看起来是什么样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使用能够逼真模拟这一过程的计算机程序了。
使用这种软件可以计算出各种似是而非的反应途径。
这就是所谓的模拟或建模。
由此你可以了解特定原子在不同阶段的化学反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而当你找到一个合理的反应路径,就比较容易开展真正的实验,来验证计算机正确与否。
反过来,这些实验也可以提供新的线索,使模拟更加优化。
这也是为何现在的化学家们花费尽可能多的时间坐在电脑前而不是摆弄试管的原因所在。
量子化学与经典物理学携手那么,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的这个计算机程序到底特殊在哪里?以前,科学家在电脑上模拟分子时所用的软件,要么基于经典的牛顿物理理论,要么基于量子物理学。
复杂化学体系的多尺度模型——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复杂化学体系的多尺度模型——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e1a7604581b6bd97f19eafb.png)
那么 , 谁设计 了这些软 件 ? 设 计 的依 据 又是 什么 ? 上世 纪7 0 年代 以前 , 科学 家 们在 电脑上 模 拟分 子 所 使用 的软件 . 要 么是 基 于 经 典物 理 学 的 , 要 么是 基
于量 子物 理学 的 。 经典 物理 的强 大之处 在 于其计算 过
中图 分 类号 : 0 6 — 1
文献 标 识 码 : B
北京 时 间2 0 1 3 年1 0 月9 E t 下 午5 点4 5 分, 瑞典 皇家 科 学 院诺 贝 尔 颁 奖委 员 宣 布 今年 的诺 贝尔化 学 奖 授 予马丁 ・ 卡 普 拉斯 f Ma r t i n K a r p l u s ) ,迈 克 尔 ・ 莱 维 特
亚利耶 ・ 瓦谢尔 ( A r i e h Wa r s h e 1 ) , 1 9 4 0 年j t j 生 于
理学 在化 学研 究 中“ 并肩作 战 ” , 为 用计 算 机程 序模 拟
和 预测化 学过 程奠定 了强 有力 的基 础 。
以色列 , 拥 有美 国和 以色 列双 重 国籍 瓦谢 尔 曾参 加 过两次 中东 战争 1 9 6 9 年 在 以色列魏 兹曼 科学 院获 得
为 了帮助人 们 理解 物质 的性 质 和变 化 . 化学 家 们 常 常会利 用 塑料短 杆 和小球 来 表示 分子 结 构 。今 天 , 借 助计算 机 软件 的帮 助 , 化 学 家们使 用 电脑 来 展示 各
种分 子模 型 , 甚 至可 以模拟 化学 变化 过程 。
利 出生 的美 国理论 化 学家 , 犹 太裔 。卡 普拉 斯 1 9 5 0 年
化 学视野
复 杂化 学体 系的 多尺 度模 型
对诺贝尔化学奖的感想和看法
![对诺贝尔化学奖的感想和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891c0d95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e.png)
对诺贝尔化学奖的感想和看法
诺贝尔化学奖是全球化学界最高荣誉,我对其非常敬佩和赞赏。
这个奖项的设立使得整个化学领域的科学家们都有了更大的动力和奋斗目标,助推了化学科学的发展。
我认为,诺贝尔化学奖的评选标准非常严格和公正。
获奖者需要在化学领域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其研究成果需要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这使得获奖者们不仅在学术界得到认可,更在社会上获得了广泛赞誉。
通过对诺贝尔化学奖的关注,我了解到许多杰出的化学家和他们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项目涉及了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有机合成等多个领域,使得我对化学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不仅给获奖者们带来了荣誉和奖金,更承载了社会对科学和创新的肯定。
我希望诺贝尔化学奖的存在能够激励更多的年轻学者投身于化学研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总的来说,诺贝尔化学奖是一个极具影响力和重要性的奖项,它激励和推动了化学领域的持续发展,并为广大的化学科学家树立了榜样。
我对诺贝尔化学奖抱有敬佩之情,并期待未来会有更多杰出的化学家获得这一殊荣。
有机化学诺贝尔奖例子
![有机化学诺贝尔奖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88d3e179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73.png)
有机化学诺贝尔奖例子
以下是 6 条关于有机化学诺贝尔奖例子:
1. 嘿,你知道吗?2001 年的有机化学诺贝尔奖就花落“手性催化氧化反应”啦!就好像一个精准的导航仪,引导着化学反应走向特定的方向,这多了不起呀!威廉·S·诺尔斯、野依良治和巴里·夏普莱斯他们的研究不就像
给化学世界打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嘛!
2. 哇塞,2010 年的有机化学诺贝尔奖给了理查德·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是因为“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呢!这就好比是建筑大师,把不同的分子片段巧妙地搭建起来,构建出神奇的化学大厦,是不是超级厉害!
3. 哎呀呀,1912 年维克多·格林尼亚因为“格氏试剂”获得有机化学诺贝尔奖呢!这格氏试剂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好多化学难题的锁,你说神奇不神奇?
4. 嘿,2005 年的有机化学诺奖颁给了伊夫·肖万、罗伯特·格拉布和理
查德·施罗克,因为“烯烃复分解反应”呀!这不就像是一场分子间的舞蹈,它们欢快地变换着组合,太有意思啦!
5. 哟呵,1950 年奥托·迪尔斯和库尔特·阿尔德因为“狄尔斯-阿尔德反应”拿了有机化学诺贝尔奖呢!这反应就如同魔法一样,让分子们奇妙地结合在一起,真的令人惊叹啊!
6. 哇哦,1963 年卡尔·齐格勒和居里奥·纳塔凭借“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得奖啦!这催化剂就像是化学反应的助推器,推动着反应快速高效地进行,多牛啊!
我觉得这些有机化学诺贝尔奖的例子都超级精彩,它们展示了科学家们的智慧和创造力,让我们对有机化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呢!。
关于1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启示
![关于1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09a019451e79b89680226fc.png)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院 12级高分子材料一班罗本升 2012141431165关于1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启示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10月9日在瑞典揭晓,美国科学家马丁·卡普拉斯、迈克尔·莱维特及阿里耶·瓦谢勒因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而共享奖项。
作为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诺贝尔化学奖是我们追求的崇高的目标,而诺贝尔奖评判的标准是该作品所取得的成就的大小,仔细察看诺贝尔奖每年的获得者无一不是贡献突出者。
回顾诺贝尔奖的颁奖史,我发现: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只有八人是与高分子有关的,而且每一次获奖都是其作品对高分子的发展历史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们分别是:一、1920年,赫尔曼·施陶丁格发表了他的划时代的文献《论聚合》,他根据实验结果,论证了聚合过程是大量小分子自己结合的过程。
并预言了一些含有某种官能团的有机物可通过官能团间的反应而聚合。
他建立了聚苯乙烯、聚甲醛、天然橡胶的长链结构式,他们是由共价键联结起来的大分子,但分子的长度不完全相同,所以不能用有机化学中纯粹化合物的概念来理解大分子。
这些大分子是许多同系物的混合物,它们彼此结构相似,性质差别很小,难以分离,所以其相对分子质量只能是平均值。
这样的真知灼见终于拨开了人们眼前的迷雾。
为此,他获得了1953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他毫无疑问地被公认为高分子科学的始祖。
二、美国人保罗·约翰·弗洛里(发明了PA-66的W·H·Carothers的学生)提出了聚合反应的等活性理论,并提出了聚酯动力学和连锁聚合反应的机理。
从而获得了1974年度的诺贝尔奖。
三、德国人卡尔·齐格勒和意大利人居里奥·纳塔各自独立的利用配合催化剂成功地合成出高密度聚乙烯和聚丙烯,并于1955年实现工业化生产,今天这两种聚合物已成为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合成高分子材料。
1963年,两人因此成就成为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2023诺贝尔化学奖的启示和感悟
![2023诺贝尔化学奖的启示和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3da1da0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fb.png)
202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将激励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将化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已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启示和感悟。
一、化学在现代科学中的地位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通过对物质的研究和探索,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古至今,化学在医药、农业、工业等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药品的研发、农作物的增产和疾病的控制都需要化学知识的支持。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将成为化学界的杰出代表,为化学研究树立典范。
二、获奖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获得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这些成果可能会推动新的科技革命,例如富集环境污染物、解决能源危机等。
获奖成果可能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环境保护水平,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获奖成果可能会对教育产生影响,激发更多人对化学研究的兴趣,培养更多化学人才。
三、对科研工作者的启示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无疑是对世界各地科研工作者的鼓舞和激励。
获奖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创新,成为了化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这给广大科研工作者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告诉他们只有不断求索,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和社会认可。
这也提醒科研工作者在科研道路上要保持初心,志存高远,始终以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为己任。
四、对科学普及的影响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将成为化学知识普及的重要使者。
他们的成果将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吸引更多人关注化学研究。
通过各种科普活动和媒体宣传,获奖者可以将复杂的化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让更多人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这将有助于提升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和理解,培养更多对化学研究感兴趣的人才,为化学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对未来科研方向的指引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成果将为未来的科研方向提供重要的指导。
获奖成果可能会突破传统的科研范畴,拓展化学研究的新领域,引领未来科研的发展方向。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历史回顾与启示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历史回顾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80d35c426fff705cc170a41.png)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历史回顾与启示摘要以百年来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行等为研究对象,总结并分析了百年来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由此引出的一些借鉴和启迪,以期对于我国当前实施的科教兴国、科技强国以及提倡的培养大师级人才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诺贝尔化学奖志存高远基础教育创新精神1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历史回顾1.1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品行特点[1]1.1.1 志存高远,怀抱理想真正的人生是从建立理想的那一刻开始的。
例如,美国科学家鲍林在读中学时,各科成绩优秀,尤其是化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他经常埋头在实验室里做化学实验,立志当一名化学家。
191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俄勒冈州农学院化学工程系,他希望通过大学化学的学习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家境很不好,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他靠勤工俭学,刻苦攻读,认真学习了原子物理、数学、生物学等多门学科。
这些知识为他以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1.1.2 谦虚谨慎,求知若渴19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一生谦虚谨慎,勤勉好学。
他说:“很大的成功和智慧的魅力,应归功于过去时代那些伟大人物的劳动,他们明智地奠定了巩固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工作者创造了今天。
”在大学时代,卢瑟福非常注意吸取前人的科研成果,尊敬师长和同学,虚心向他们请教,致使他在科研上的进步日新月异。
卢瑟福功成名就之后,谦虚豁达,平易近人,把他领导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建设成为成果显赫、人才辈出的优秀集体。
他的一位朋友评价他:“他从未树立过一个敌人,也从未失去过一个朋友。
”1.1.3 天道酬勤,坚忍不拔英国的经济学家贝弗里奇说:“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成功所需要的其他条件。
”例如,最艰难的诺贝尔奖得主——居里夫人(2次获得诺贝尔奖),她与丈夫皮埃尔提炼镭的过程,充满了一般人忍受不了的艰辛。
他们在一个漏雨透风并散发霉味的破旧工棚里,在有害身体的沥青浓烟中,提炼放射性元素镭。
2023诺贝尔化学奖解读
![2023诺贝尔化学奖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230d4a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ee.png)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解读202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们,以其卓越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揭示了纳米世界中那些令人惊叹的奥秘。
在物质尺寸缩小到百万分之一毫米的尺度时,我们遇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奇特的量子效应,挑战着我们的传统认知。
首先,我们要明白,当物质的大小进入纳米级别时,其性质和行为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这正是阿列克谢·埃基莫夫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研究重点。
他成功地在有色玻璃中创造出依赖于尺寸的量子效应,这一发现改变了我们对物质颜色的认识。
氯化铜纳米颗粒的颜色不再是简单的色素或反射光的结果,而是颗粒尺寸通过量子效应影响的结果。
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量子物理的理解,也为后来的纳米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到了1993年,蒙吉·巴文迪进一步推动了量子点的研究。
他彻底改变了量子点的化学生产方式,产生了近乎完美的粒子。
这些粒子不仅具有高度的质量,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量子点在太阳能电池、显示器、生物成像和药物传递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蒙吉·巴文迪的研究成果为这些应用提供了可能性和技术支持。
那么,为什么纳米世界如此特别?答案在于量子效应。
在纳米尺度上,物质的量子状态变得极为敏感,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性质的巨大变化。
这种敏感性使得纳米材料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超越传统材料的性能。
例如,碳纳米管比钢铁强度高、质量轻;量子点可以根据其尺寸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颜色;而纳米催化剂则可能在低温下实现高效的化学反应。
然而,探索纳米世界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这个尺度上,物质的测量和控制都极具挑战性。
但正是这些挑战推动着科学家们不断突破,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和技术。
从阿列克谢·埃基莫夫到蒙吉·巴文迪,他们的研究不仅揭示了纳米世界的奥秘,也为我们打开了通向一个全新世界的大门。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基于纳米技术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我们的生活。
无论是更高效、更环保的能源解决方案,还是更高性能的电子产品和医疗设备,纳米科技都将发挥关键的作用。
诺贝尔读后感
![诺贝尔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04acaf8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30.png)
诺贝尔读后感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们的内心被故事里的剧情深深折服。
很多人会想通过文字来对自己的感悟进行整理,作者以您的要求为中心呈现了这份实用的“诺贝尔读后感”,要全面了解相关话题请您继续向下阅读!诺贝尔读后感篇1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么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还把自己的遗产捐赠给科学事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最高的科学大奖诺贝尔奖。
主要讲了诺贝尔的爸爸是研究炸药的,诺贝尔也因受影响。
他在硝化甘油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在欧美等五大洲20多个国家开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有巨大财富,他虽然生产炸药,但诺贝尔热爱和平。
他生产炸药主要用于工业生产。
诺贝尔对别人是有求必应,把很多财富都捐给了慈善事业,他对邻人的慈爱,并不仅限于金钱和财物,有时他也会给予忠告,有时则以是,诚挚的友谊来支援,他把一大笔财产用于了慈善事业。
诺贝尔为了创造出硝化甘油,经历了无数的失败,甚至埃米尔他的弟弟为研究炸药献出了生命。
但诺贝尔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做了下来。
我们学习遇到一点困难就低头,难道这比做炸药还难吗?我们要学习诺贝尔的这种精神,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要学习他的乐于助人,坚持不懈回报社会的博爱精神。
(551336. 合同帮帮网)诺贝尔读后感篇2诺贝尔奖大家都知道吧?它是由瑞典发明家诺贝尔成立的,它可是无数人的梦想啊!但是,你们知道吗?就有这么一个人放弃了它,他就是萨特。
其实,当时萨特早就知道了自己很可能将会获得诺贝尔奖,于是,他便写了一封信给瑞典文学院的秘书长,声明自己并不希望获得诺贝尔奖。
但是,当时秘书长出去度假了,并没有看见萨特写的信,最终还是把诺贝尔奖颁给了萨特。
于是萨特又写了一份拒绝领奖的声明,这份声明是这么写的: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我都不接受,我只接受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
读到这里,我越来越佩服萨特,如果我要是萨特,肯定不会这样,我肯定会祈祷自己可以获奖。
但萨特不同,他追求独立人格与崇尚自由精神由来以久,他不仅是个作家、哲学家,他还是一个酷爱自由,仗义直言的斗士。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获奖感言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获奖感言](https://img.taocdn.com/s3/m/27699916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da.png)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获奖感言莱维特:像喝了三倍分量浓咖啡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
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埃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一般而言,美国高中会要求国际学生提供英语标准化成绩,如:SLEP、TOEFL或SSA T。
学校通过英语标准化成绩确定该学生的英语程度,以此来决定该学生是否需要参加ESL语言课程及相应年级和课程的选择。
1889年2月,光绪大婚,名义上由光绪帝亲政,慈禧又训政了数年,在训政结束后,朝内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上(光绪帝)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
”卡普拉斯为美国哈佛大学和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拥有美国和奥地利国籍。
他1930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53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或许连真伪本身都不重要了,因为被提名也算不得什么荣誉。
想想吧,你身边的一个大学文科教授就有资格去提名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那候选人身份还有含金量吗?在这个“被宣称”的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名单上,不仅有希特勒墨索里尼,还有李登辉热比娅,还曾有一个美国杀人犯被4次提名,最终,他被依法施以死刑。
莱维特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拥有美国、英国和以色列国籍。
他1947年生于南非比勒陀利亚,197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中新网10月11日电据诺贝尔官网11日消息,挪威诺奖委员会宣布,禁止化学武器组织获得2013年诺贝尔和平奖。
获奖原因是其为消除化学武器而做出的大量工作。
一个敢于对诺贝尔化学奖成果“说不”的中国人
![一个敢于对诺贝尔化学奖成果“说不”的中国人](https://img.taocdn.com/s3/m/6623a8caeefdc8d377ee3203.png)
一个敢于对诺贝尔化学奖成果“说不”的中国人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5年第5期——访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朱晓晴本刊记者黄鑫编者按:随着2014年诺贝尔各项奖的陆续揭晓,再次将国人的“诺贝尔情结”燃烧起来。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于1901年设立的奖项,主要表彰那些对科学和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士。
悠悠110余载,诺贝尔科学奖已然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顶级、最权威、代表国际上最高学术水平的科学奖项,其权威性和神圣性不可侵犯。
但就在2013年,我国化学工作者、南开大学教授朱晓晴连发三篇科学论文,否定了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的科学性。
这一研究成果的出现给那些至今还在盲目追求迷信学术权威的人一声响亮的警钟。
为了弘扬这种敢于和权威“说不”的勇敢精神,鼓舞国人永攀科技高峰,本刊记者黄鑫日前专访了南开大学朱晓晴教授。
以下是记者的采访录摘要(经过本人审阅)。
本刊记者:朱教授,你是世界上第一个敢于对诺贝尔化学奖成果“说不”的中国人,成果背后必有耐人寻味的成长过程,首先能否请您先介绍一下自己的人生简历?朱晓晴教授:我1957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1977年考取安庆师范学院化学系,1982年春本科毕业后分配到原安徽劳动大学从事基础化学教学工作,四年后调回母校安庆师范学院继续从事基础化学教学工作。
1991年被推荐到兰州大学主办的全国有机化学骨干教师进修班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学习,1993年考入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刘有成院士,从事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并于1996年获得兰州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96年至1998年,我以博士后的身份到南开大学程津培院士课题组从事一氧化氮物理有机化学研究,1998年博士后出站并留在南开大学从事物理有机化学教学与科研至今。
我现在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院 12级高分子材料一班罗本升 2012141431165
关于1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启示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10月9日在瑞典揭晓,美国科学家马丁·卡普拉斯、迈克尔·莱维特及阿里耶·瓦谢勒因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而共享奖项。
作为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诺贝尔化学奖是我们追求的崇高的目标,而诺贝尔奖评判的标准是该作品所取得的成就的大小,仔细察看诺贝尔奖每年的获得者无一不是贡献突出者。
回顾诺贝尔奖的颁奖史,我发现: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只有八人是与高分子有关的,而且每一次获奖都是其作品对高分子的发展历史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们分别是:一、1920年,赫尔曼·施陶丁格发表了他的划时代的文献《论聚合》,他根据实验结果,论证了聚合过程是大量小分子自己结合的过程。
并预言了一些含有某种官能团的有机物可通过官能团间的反应而聚合。
他建立了聚苯乙烯、聚甲醛、天然橡胶的长链结构式,他们是由共价键联结起来的大分子,但分子
的长度不完全相同,所以不能用有机化学中纯粹化合物的概念来理解大分子。
这些大分子是许多同系物的混合物,它们彼此结构相似,性质差别很小,难以分离,所以其相对分子质量只能是平均值。
这样的真知灼见终于拨开了人们眼前的迷雾。
为此,他获得了1953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他毫无疑问地被公认为高分子科学的始祖。
二、美国人保罗·约翰·弗洛里(发明了PA-66的W·H·Carothers的学生)提出了聚合反应的等活性理论,并提出了聚酯动力学和连锁聚合反应的机理。
从而获得了1974年度的诺贝尔奖。
三、德国人卡尔·齐格勒和意大利人居里奥·纳塔各自独立的利用配合催化剂成功地合成出高
密度聚乙烯和聚丙烯,并于1955年实现工业化生产,今天这两种聚合物已成为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合成高分子材料。
1963年,两人因此成就成为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四、1974年Rockefeller大学著名生物学家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将功能化的聚苯乙烯用于多肽和蛋白质的合成,大大提高了设计生命物质合成的效率,开创了功能高分子材料与生命物质合成领域的新纪元。
现在该方法已成为包括DNA在内的许多药物和生命物质合成的标准方法,为了表彰他在高分子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198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他。
五、1977年,日本人白川英树、美国人艾伦·黑格和艾伦马克迪尔米佳等合成了具有导电功能的高分子材料,让塑料也能导电了。
他们为此获得了2000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
纵观高分子发展史,高分子学科随着燃油时代的发展与人类生活越来越联系紧密。
高分子产品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衣食住行无处不在,毫不夸张的说高分子的发现是人类进步史中的一大跨越。
国内高分子学科由于起步晚的原因总体上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在如今某些方面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他们。
据初略统计目前在我国从事高分子研究的约为5000人,其中从事基础研究的约占20%,从事不同程度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的约占80%。
在聚醚砜、聚醚醚酮、双马型聚酰亚胺等特种工程塑料、新型紫外光固化涂料、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合成技术、高分子单链单晶技术等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了高分子专业,并且国家依托高校大力兴建各类高分子研究重点实验室,作为近几年热门专业的高分子,高
校的高分子专业毕业生一直是供不应求。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与工业的进步,为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发展开拓了更广泛的前景。
高分子材料已由传统的有机材料向具有光、电、磁、生物和分离效应的功能材料延伸。
高分子材料正朝着智能化、高强度、高韧性、耐高温、耐极端条件的高性能材料发展,为航天航空、近代通讯、电子工程、生物工程、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提供各种新型材料。
新一代的高分子学员是未来高分子发展的生力军,更是诺贝尔奖再次花落高分子的希望,我们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为伟大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