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活着》语言特色

合集下载

浅析余华小说《活着》的叙事艺术特色

浅析余华小说《活着》的叙事艺术特色
语 文 学 刊
浅析余华小说《活着》的叙事艺术特色
。李梦石 刘国文
(佳木斯大学 人文学院,黑龙江 佳木 斯 154007)
【摘 要】余华作为大陆地 区先锋派 小说 的代表作 家,其作 品叙 事 的语言特色及作 品的写作风 格一直是
独 树 一 帜 的 。《活 着 》作 为余 华 一 生 创 作 的经 典 作 品之 一 ,对 余 华 特 殊 的叙 事 语 言 、叙 事 视 角 和 叙 事 方 法 展 现
《活着》坚持并贯彻了余华一 向的叙事语言 特色 ,那 种真 因失血 过多而死 ,医院的医生 向匆匆赶来 的福贵问 的问题却
实而又冷静的叙述让读者的 内心深受故事情节转折 、起 伏的 是 “你有几个儿 子”和“你为什么只生一个儿子 ”。这种语 言上
折磨。余华对作品中彰显人物个性的语言 的描述 ,以及 对语 的描写 不仅仅是对 于医生的冷漠的刻画 ,也是对当时那个社
单单 以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 的视角进行叙 述 ,而是采 用了 时间 ,这些时 间的巧妙拿捏 、取舍总会 在作 品中以各种形 式
以第一人称叙述 为主 、第三人称叙述为辅 的叙事模式 。这两 展现 出来 。比如对福 贵父 亲和母亲 的死亡 描写 ,并没有 泼洒
个视 角便是 去民间采集歌谣 的“我”以及作 为主人公 的福贵 , 过多的笔 墨 ,甚至对福贵母亲 的去世 ,仅仅 用了“我离 家两 个
【4' ̄ 'lWl#l李梦石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 院汉语言文学 (s)专业2013级1班学生。刘 国文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 院教师 。
69
l孽
厂作 冢作 品
但是 ,这种 转变也让 《活着》有 了 自己的特色 。余华 没有 概要 、场景 、停 顿等手法来 调节故事 文本 的叙事 时间和故 事

《活着》的人物、语言及叙事艺术

《活着》的人物、语言及叙事艺术

活着》的人物、语言及叙事艺术一.人物形象――主人公福贵的人生态度及起由在《活着》中,作者对于主人公福贵的刻画,主要是通过描述他的生平遭遇来侧面反映他内心世界的发展与变化,与其说《活着》是福贵的个人传记,倒不如说是他在生活磨难中逐渐发展形成的精神史。

“富贵的精神史是在生命――人性的层面上展开的。

” i正如余华本人对福贵这一角色的评价,“世界上对生命最为尊重的人”。

事实上,如果没有体会到生老病死的无常,如果没有不能直面生命的残酷与真实,福贵是无法得出如此真切的体验的。

从青年时期的家道中落、家破人亡到成家立业之后的妻离子散,从妻子被病魔缠身到儿女因意外而离世,最后再到与孙子相依为命最后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孙子痛苦离开人世。

这些接踵而至的痛苦恰似一座座厚重的大山一次又一次压在这位老人满目疮痍的脊梁上,没有气馁,没有绝望,没有堕落,当发现反抗只是一种无谓的挣扎,福贵最终选择了以一种乐观的态度来承受生命之轻。

纵观《活着》全文,我们不得不体会到余华在塑造福贵这个角色时,所暗含的一种黑色幽默意识,即福贵身边的亲人朋友相继离世,甚至连自己的儿女、孙子也先自己而去,而自己最后依然还是“活着”,这是何等的无奈和讽刺。

此时,“活着”已经不仅仅是主人公的现实状态,它更体现了一种源自于对生命的尊重,是人生而为人的基本责任。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人们不得不改观自己对于生命与磨难的认识,不得不重新审视对于苦难的态度,不得不在沉重面前不断忍耐,不断追求精神的强大和坚强。

《活着》因为福贵这种温柔地忍难而变得沉郁、坚定,变得温情脉脉。

然而,对生命包容态度的形成,这里不得不提及对福贵影响至深的两个人一一福贵的母亲和妻子家珍。

当福贵败光祖产祖业,失魂落魄地回家后,父亲气恨交加,声嘶力竭地喊道:“孽子,我要剐了你,阉了你,剁烂你这个乌龟王八蛋” ii 。

此时此刻,福贵像是行尸走肉一般,连自己都无法看到自己的希望,只是单纯地想要去逃避父亲的惩罚,这只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然而他的妻子和母亲却真正地鼓舞了他,告诉了怎样好好地活。

《活着》的语言风格

《活着》的语言风格

《活着》的语言风格《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以深刻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了一个负重前行的中国普通人的命运。

小说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独特的叙述方式,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并带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首先,《活着》的语言风格生动有力,描绘了作者对主人公福贵及其家庭所经历的苦难的动情词句,让人无法抵挡地被故事所吸引。

余华用简练的语言描述了福贵从富有到贫穷再到失去亲人的过程,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的痛苦和无奈。

例如,在小说中,福贵在困境中自虐地呼喊“我要吃”,这句简单的话语直击人心,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他的饥饿和绝望。

这种生动而质朴的描写方式使得读者对故事情节和角色深入记忆,感同身受。

其次,《活着》的语言风格全面展示了中国农村人民的辛酸命运。

小说中通过福贵家族几代人的遭遇和命运沉浮,展现了中国农村人民在历史的洪流中,承受着巨大的磨难和压力。

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中国农村的种种苦难,包括战乱、天灾、饥荒等,令人动容。

小说通过展示福贵一家人的苦难,揭示了中国农民阶级在历史变迁中的无助和辛酸,让人对农村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最后,《活着》的语言风格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启示和思考。

小说通过呈现福贵一家人的生活经历,引发了对人生价值和社会问题的反思。

小说以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大问题,告诉读者在困境中如何坚持、如何奋斗。

通过福贵的经历,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普通人在逆境中的坚持和希望。

这种指导意义激励了读者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坚持前行。

综上所述,《活着》的语言风格生动有力、全面展示、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它以独特的叙述方式,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福贵一家人的苦难和无奈,展示了中国农村人民的命运沉浮。

同时,小说通过福贵的经历唤起了读者对人生价值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激励着人们在逆境中坚持并追求希望。

《活着》是一部深刻而震撼人心的作品,它的语言风格使读者得到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并带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修订版《活着》语言特色共22页文档

修订版《活着》语言特色共22页文档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修订版《活着》语言特色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浅谈《活着》的艺术特色

浅谈《活着》的艺术特色

浅谈《活着》的艺术特色《活着》是先锋小说作家余华在90年代极具影响力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余华创作由冷漠血腥向温情转型的分水岭。

它向我们讲述了在中国近百年的动荡背景下,主人公福贵一生经受过的生活磨难,亲人离逝的无奈,最后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悲惨遭遇。

这些苦难与伤痛把主人公福贵历练得更加坚强,让他历经人世沧桑,看清人情冷暖,从而懂得活着的意义。

本文将从叙事技巧以及语言特色两方面作为切入点来浅析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

在叙事角度上,小说以“我”为第一视角进行回忆,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拉近了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也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感。

“我”以一个民歌收集者的身份游荡在充斥阳光的乡村,在夏日的池塘边遇到了已是老人的福贵,同时十年前“我”的悠闲自得与福贵年轻时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反差。

“我”是一个叙述者,福贵又是另一个叙述者,作者采取双重视角的叙事方式来拼凑出福贵悲剧的人生,通过双重叙述视角使得主人公福贵的形象更加鲜活,更增添了作品的代入感。

在叙事手法上,小说采用“以轻写重”和重复叙述,用平淡的语言掩藏内心的悲伤,以连续不断的死亡事件为内容进行重复叙述,让读者产生最直接的生命体验。

比如主人公福贵只是通过热度的消失来描述妻子家珍的死亡的场景,这样轻描淡写的重现妻子的死亡,在他那平静的语句中仿佛看不到一丝悲痛,殊不知背后隐含的却是生者对于死亡的无奈。

而在面对丧子之痛时,福贵只是对县长春生说了三句话:“春生,我儿子死了,我只有一个儿子”、“我要去看儿子了”、“春生,你欠我一条命,你下辈子再还我吧”。

从这三句短短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失去儿子的可怜父亲,在用这种平平淡淡的语句努力的压制着自己的内心悲痛与无助。

故事中接连不断的苦难和死亡在福贵平静的叙述中显得波澜不惊,但平淡的叙述却加强了故事本身的情感冲击力,把苦难和温情的主题向读者展露无遗。

此外,小说还采用以顺叙为主的基础上穿插倒叙的方式来讲述故事,使小说增添了许多戏剧化的波折,让小说更加引人入胜。

余华《活着》语言特色分析

余华《活着》语言特色分析

余华《活着》语言特色分析作者:杨云秀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3期摘要:《活着》这部作品余华以最朴实无华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语句和关注底层农民生存境遇的笔调,表现了个人在特定环境中对人生的深切体验和深沉思考。

作品运用细节描写与侧面烘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底层人民生活、人生百态。

这部作品充满了苦难和温情,余华在这部作品中也体现了深厚的语言功底,《活着》的语言不仅贴近人物性格,而且充满了民间特色,充满了温情,文中多处形象生动的比喻更是让整部作品熠熠生辉,本文正是从这几方面来探讨《活着》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余华;《活着》;语言艺术一、形成《活着》语言特色的原因(1)外部原因①川端康成的影响川端康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余华的早期创作中,但在《活着》中仍能见出余华受他影响的痕迹。

川端康成是一位对细节异常敏感,特别擅长细部描写的作家,其代表作品《伊豆的舞女》以敏感、细腻的笔触娓娓道出歌女内在的悲伤和深深的哀愁,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康成在描写歌女薰子的时候写道:“她梳理着一个我叫不出名字的大发髻,发型古雅而奇特。

这种发式,把她那鹅蛋型脸庞衬托得更加玲珑小巧,十分匀称,真是美极了。

令人感到她像小说里的姑娘画像,头发特别丰厚。

”这一段作者以重点描写人物的头发给读者展现出一幅生动的人物肖像。

“真是美极了”看似多余,其实十分符合文中二十岁的主人公的心情,而“头发特别丰厚”与开头“大发髻”相呼应,而且更加具体。

这段描写看似非常平淡,实则很见功力。

②卡夫卡的影响卡夫卡的影响主要是对余华写作思想上的解放。

在《活着》中,余华的叙述是自由无拘束的,他交互使用了作者叙事情境和第一人称叙事情境,这样使故事可以在过去和现在顺利进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样自由的写作,余华不得不感谢卡夫卡的影响。

余华在谈到卡夫卡的《乡村医生》时说:“这部作品给我终身难忘的印象,就是自由对一个作家是多么重要。

小说里面有一匹马,那匹马太奇妙了,卡夫卡完全不顾逻辑上的要求,他想让那匹马出现,它就出现,他不想让那匹马出现,那匹马就没了。

初一语文现代散文赏析之活着

初一语文现代散文赏析之活着

初一语文现代散文赏析之活着活着鲁迅说:“现代散文是革命的。

它是孩子,只生于最近的年月,它轻盈、灵巧、浑厚,走过来了不少的弯路,闪烁着不少的曲曲折折,却是革命的一个语言。

”现代散文的特点是真实、生动、感人,在这其中,珍贵的是对人的理解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描写。

本文将以余华的小说《活着》为例,来探讨现代散文在初一语文教学中的赏析和价值。

现代散文是以真实生活为蓝本的,在《活着》一书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小说讲述的是冯长江这个普通农民的故事,他过着平凡的农村生活,以家庭为中心,为了生计艰苦努力。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冯长江的经历,直接、真实地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和感受。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遭遇,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中国农民阶层的苦难和不幸。

这种真实性让读者产生共鸣,深深感受到农民的辛酸和不易。

此外,《活着》也展现了现代散文的生动性。

小说中充满了令人难忘的场景和形象,比如冯长江和父亲与天鹅的交流,妻子在塌方中救出亡儿等等。

这些场景和形象通过作者的精心描绘和抒情方式,使读者感受到了故事中情感的冲击和震撼。

比如,在冯长江吃自己儿子尸体的情节中,作者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无助,读者不禁为他的遭遇而心痛。

除了真实和生动外,现代散文在《活着》中还展现了它的感人之处。

小说中充满了生命的哲理和人性的深思。

通过冯长江的遭遇和成长,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困境和挣扎,看到了人性的善恶和矛盾。

作者通过深刻的描写和叙述,让读者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最后的一句话“活着,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活着”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活着》这本小说充分展示了现代散文的特点和魅力。

它真实地描绘了农民阶层的生活和苦难,通过生动场景和形象展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更重要的是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它是初一语文教学中的一篇重要教材,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余华小说《活着》的语言艺术分析

余华小说《活着》的语言艺术分析

余华小说《活着》的语言艺术分析作者:陈瑾瑜来源:《理论与创新》2018年第04期摘要:余华的《活着》作为上世纪9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力作,语言特色非常鲜明,研究这部作品的语言艺术,对于现代语言应用实践和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通过现有文献资料的分析,发现关于《活着》的语言特色的研究比较少,文章分析了《活着》的语言特色,探讨形成《活着》语言特色的重要作用,以期对整部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进行挖掘。

关键词:余华;《活着》;语言艺术前言《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讲述的是一位中国普通农民福贵的一生。

福贵年轻时是地主家的阔少爷,好景不长,最终由于他的顽劣赌博在抗战后便将家中所有的家产全部输光,这也是他悲剧之路的开始。

随后,福贵经历了家道中落、丧父、母亲病重、被抓当壮丁、女儿成哑巴、有庆被抽血致死、女儿难产而亡等一系列挫折之后,孤独的他买回一头牛来给自己做伴,继续活着。

这部只有12万多字的长篇,让不少读者为小说中的主人公洒下了热泪。

《活着》的语言特色人物语言彰显个性福贵有一颗宽容的心,书中写到,有庆因为给刘县长生孩子的妻子抽血而死,福贵和家珍开始感到气愤不能原谅刘县长,但是当福贵去找刘县长闹事,认出他是当年一起打仗的春生时,他平静了很多,哭着说“春生,你长高长胖了。

春生你欠我一条命,你下辈子再还给我吧。

”这正是中国农民的传统忍耐与承受!同时,福贵又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父亲。

当回忆起儿子有庆时,福贵说:“我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儿子。

”这让读者很快就想起了这样一个细节:有庆怕遭父亲责骂,每天上学都两手各提只鞋子光着脚一路跑去学校,冬天也是如此。

福贵见了又心疼又窝火,责备道:“快穿上!那是鞋子,不是手套。

”福贵这位慈父形象跃然纸上。

修辞手法恰当灵活福贵是一个只读过几年私塾的农民,为了展现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作者在构思福贵的语言的时候十分的细心,作者连成语都很少使用,但是,文中却大量使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有人统计《活着》中有五十四处精当巧妙的比喻。

《活着》 赏析

《活着》 赏析
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 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 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 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的,而不是为活着 以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的。”
❖ 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 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 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 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 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 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1987年,余华以一篇 风格独特的短篇小说 《十八岁的出门远行》 正式踏上文坛
发展历程
(二)中期“华丽转身”
在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转型后,文本主题更多的 是对当代个体人生,生存现状和人性境遇给予的温 情的关注。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面,他 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 然而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 和想象的感觉。
❖ 40年代社会的腐朽与糜烂客观上造成了富贵迷恋赌 博和风月并最终一文不名的结局;
❖ 50年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盲目和 疲惫也是造成春生将富贵独有庆撞死的根本 原因;
❖ 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早成全国上下一片混乱, 而女儿凤霞在分娩应并发症死亡的悲剧也是 由于医务人员年轻气盛缺乏经验所造成的。
认识余华
他是浙江海盐人,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
他是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
他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 说的代表人物,并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其作 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 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
他的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 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 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 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 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骑士勋章。

【现代文学】余华的《活着》的特色

【现代文学】余华的《活着》的特色

【现代文学】余华的《活着》的特色《活着》是余华在90年代写出的作品,也是他转型后的首部长篇小说。

讲述了“我”在阳光下听老人的人生故事,回顾他四十年的人生经历,引述出一个个的死亡故事,成就了福贵这个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

1.《活着》通过人物不同的命运历程呈现了主人公福贵身上所潜藏的旺盛的生命力,余华寻找卑微而踏实的小人物,并赋予这些个体生命对抗的能量,让他们生活在历史的边缘,把他们的个体生命史推到表现的前台。

福贵就是这样的人物,他尽管活得卑微、庸常、甚至有些凄惨,但他却活得本真、知足,活出了一种意韵幽然的人生况味。

福贵经受了亲人们一个个地离开仍然在坚韧地存活,以此来强调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传达了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这一充满苦难意味的存在本相。

2.《活着》通过对福贵多灾多难的一生的描述,体现了作者对于生命价值的独特思考。

通过龙二和春生追求名利仍未能摆脱悲惨的命运,否定了物质作为衡量人的生命价值的尺度。

人的生命价值不是生命之外的身外之物,而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那份骨肉亲情。

如福贵为了苦涩而心酸的亲情而存活,说明了从亲人那里才能获得苦难的承受力,亲情才是人的生命价值的体现。

3.《活着》采用新历史主义阐释角度,秉承先锋派的传统。

《活着》不仅是一部家族史也是中国人的历史,但是余华遵循作者内心的真实,关注个体在历史中的处境,把所谓客观、真实的传统历史消解了,把必然的连续的历史化为偶然的断裂的历史。

如福贵一生命运多舛,其原因则是历史和现实的偶然因素合力所致。

福贵年轻时是个纨绔子弟,在赌场上被龙二设圈套,使他一夜间倾家荡产,从此过上多灾多难的生活。

可是偶然性把他们推向了不可知的命运,历史开了一个惊人的玩笑,正是由于福贵的一贫如洗拯救了他自己,一夜暴富的龙二在土地改革运动中,被划成恶霸地主挨了五枪,成了福贵的“替死鬼”。

4.《活着》采用了平民化的叙述方式,民间话语逐渐消解了知识分子话语。

现代短篇小说鉴赏余华的活着

现代短篇小说鉴赏余华的活着

现代短篇小说鉴赏余华的活着现代短篇小说鉴赏:余华的《活着》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坚持真实、刻画生活细节、深入剖析人性等特点而闻名。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活着》被广大读者誉为其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针对余华的短篇小说《活着》展开鉴赏,探讨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令人震撼的主题,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

《活着》以贫苦农民福贵为主人公,生活在中国农村的动荡年代。

小说揭示了福贵一生的曲折经历,以及在社会巨变中所承受的伤痛。

余华以朴实的笔触,刻画了福贵与他的家人之间的温情亲情,同时也揭示了封建迷信、农民命运和社会变革等复杂议题。

余华在《活着》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以福贵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农村的原生态。

作者通过福贵的视野,以一种朴实而真实的语言,诉说着农民生活中的苦难和艰辛。

艺术家的职责是呈现出真实的世界,余华以独到的方式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福贵的痛苦与坚韧。

在情节的展开上,余华采用了线性叙事的结构。

他没有使用复杂的时间跳跃或者交叉叙述,而是用简洁的语言将福贵的一生按照时间顺序展现给读者。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跟随福贵的经历,感受到他的成长与变化,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到农村社会在动荡中的演变。

余华在《活着》中的语言表达也是其鲜明之处。

他运用极简的文字,剔除冗长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直指内心的核心,直击人性的真实。

这种文字风格不仅让作品更加通俗易懂,也增强了读者对福贵命运的共情和思考。

《活着》所探讨的主题丰富而深刻。

作为一个农民,福贵一生经历了诸多的变故和苦难,他的命运紧紧与农村社会的动荡紧密相连。

小说通过福贵的经历,呈现了中国农村社会在历史变革中所遭受的摧残与压迫。

福贵从富足到贫困,从家庭的幸福到亲人的离世,从封建荣耀到社会冷漠,他的命运折射出了整个农民阶级的命运。

同时,小说也通过福贵与他的家人之间的关系,揭示出了人性中的温情与坚韧。

面对一系列的变故,福贵依旧保持着对家人的深爱和责任感。

他为了保护家人,选择承受来自外界的压力和苦难。

论《活着》的叙事美学风格

论《活着》的叙事美学风格

论《活着》的叙事美学风格余华是当代著名的实力派作家,《活着》发表于1992年,是余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此小说的主要特征是叙述者由作者主体转向了人物主体,而且采用双重声调的叙述结构和镶嵌式叙述结构。

《活着》采用了最单纯最朴素的叙述声调,平实的语言、单纯的句式带来扑面而来的温情和熟悉的亲切感,引起读者情感声调的激荡和共鸣:叙述声调的安详平静与人生苦难的沉重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张力。

标签:余华;活着;叙事美学[文献标识码]A余华是当代著名的实力派作家,他的创作在当代文坛越来越凸显出重要性和影响力,他的文本具有一种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穿透性力量,90年代的《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等长篇作品明显地标识了余华小说创作在艺术上的转型。

这种转型的主要特征是叙述者由作者主体转向了人物主体以及相应变化的由人物主导的叙述声调中生长。

先锋小说以对叙事美学的大胆实验著称,作为先锋小说家中的翘楚,余华的文本整合了现代、后现代等多方面的叙事技巧,经过多年锤炼,形成了卓越超绝的叙事技术。

《活着》发表于1992年,是余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里,曾被人们称为“先锋作家”的余华一改昔日的诡异,转而采用写实的手法,摒弃形式的繁杂,以其惊人的简单叙述,铸就了小说意义的深邃与复杂。

余华认为“活着”是他迄今所有作品中最好的题目,是中国语言中最有力量的词。

这个词,表达的意蕴不是进攻、喊叫,而是忍受,人的忍耐力是惊人的。

我曾经说过“我是为写作而活着”,但是如果某一天上天剥夺了我写作的能力,我还是会挣扎着活着。

“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人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1〕本文从叙事美学的角度通过以下几方面重新对文本进行阐释。

一、双重声调的叙述者托多洛夫把叙事者称为叙事文中的“陈述行为主体”〔2〕,瑞蒙·科南称它是“声音或讲述者”〔3〕《活着》采用了采风人和老人双重声调的叙述结构,采风人在文本中起串场的作用,将故事的真正讲述者引出,之后他便退居幕后,成为故事的聆听者,他确实拥有的是一个读者的身份。

修订版活着语言特色23页PPT

修订版活着语言特色23页PPT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修订版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语言特色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论《活着》的叙事美学风格

论《活着》的叙事美学风格

The Narrative Aesthetic Feature in《Living》作者: 逯红梅
作者机构: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哈尔滨150080
出版物刊名: 理论观察
页码: 147-149页
主题词: 余华 活着 叙事美学
摘要:余华是当代著名的实力派作家,《活着》发表于1992年,是余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此小说的主要特征是叙述者由作者主体转向了人物主体,而且采用双重声调的叙述结构和镶嵌式叙述结构。

《活着》采用了最单纯最朴素的叙述声调,平实的语言、单纯的句式带来扑面而来的温情和熟悉的亲切感,引起读者情感声调的激荡和共鸣:叙述声调的安详平静与人生苦难的沉重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苦根的嘴唇都青了,我使劲摇他,使劲 叫他,他的身体晃来晃去,就是不答应 我。”241页
赏析角度:动词,副词 赏析:“使劲摇”,“使劲叫”,刻画出一 个老人面对外孙的死亡的难以置信,他心存 一丁点希望,幻想外孙能醒来。没有任何回 应的现实告诉老人,外孙离世。
5、“只有不多的几个人还在呜呜地响,那声音一 段一段的,飘来飘去,听上去像是在说话,你问 一句,他答一声,声音凄凉得都不像是活人发出 来的。那么过了一阵后,只剩下一个声音在呜咽 了,声音低得像蚊虫在叫,轻轻地在我脸上飞来 飞去,听着听着已不像是在呻吟,倒像是在唱什 么小调。周围静得什么声响都没有,只有这样一 个声音,长久地在那里转来转去。”92页,几千 伤兵之死。
生动形象
余华对比喻的运用熟练而又精到,这在《活着》中表现犹 为突出。有人统计《活着》中有五十四处精当巧妙的比喻 ,这些比喻构成了余华小说叙述风格很重要的一方面。
如“我听到爹在那边像是吹唢呐般地哭上了”,“爹说的话就 像是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脑袋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 去活来”,“好端端的一个家成了砸破了的瓦罐似的四分五 裂”,“穿上绸衣滑溜溜的像是穿上了鼻涕做的衣服”等等类 似的比喻在作品中俯拾皆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下笑得十分生动, 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 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28页 赏析角度:动词,修辞 赏析:用“游动”这一动词,赋予笑纹以流 动感,生动形象地了描摹了老人大笑皱纹满 面的情态,展现出老人发自内心的欢乐的神 情。“镶”这一动词,刻画出了老人皱纹的 深刻,饱经沧桑的形态。 运用比喻,把“脸上的皱纹”比作”布满田 间的小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脸上皱 纹之多。 这段文字塑造了一个历尽艰辛,饱经沧桑,
从修辞格、句式、词语运用、感觉的角度进行鉴赏。 1、“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下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 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 道。”28页 2、(“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 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撒满了 盐。”176页,陪家珍来有庆墓地。 3、“家珍捏住我的手凉了,„„她的手臂是一截一截的 凉下去„„胸口的热气像从我手指缝里一点一点漏了出 来。” 4、“苦根的嘴唇都青了,我使劲摇他,使劲叫他,他的 身体晃来晃去,就是不答应我。”241页 5、“只有不多的几个人还在呜呜地响,那声音一段一段 的,飘来飘去,听上去像是在说话,你问一句,他答一声, 声音凄凉得都不像是活人发出来的。那么过了一阵后,只 剩下一个声音在呜咽了,声音低得像蚊虫在叫,轻轻地在 我脸上飞来飞去,听着听着已不像是在呻吟,倒像是在唱 什么小调。周围静得什么声响都没有,只有这样一个声音, 长久地在那里转来转去。” 2015-5-8 92页,几千伤兵之死。
有地方色彩,乡土气息浓厚
把人死了说成人“熟”了符合江南农村的风俗习惯。
“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 极具乡土特色的民间语言。
符合人物身份 1、《活着》几乎所有比喻句的喻体都是一个农民所知道 和熟悉的事物。如“我听到爹在那边像是吹唢呐般地哭上 了”,“爹说的话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脑袋掉不 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好端端的一个家成了砸破了的 瓦罐似的四分五裂”,“穿上绸衣滑溜溜的像是穿上了鼻涕做 的衣服”等等类似的比喻在作品中俯拾皆是。“唢呐”、“钝 刀子”、“瓦罐”、“鼻涕”等事物是与农民息息相关的,用这 样的事物打比方既形象生动又符合人物身份,具有特别的 艺术感染力。 2、55页“我们徐家,不过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 了鹅,鹅养大后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 福贵爹语,符合地主老财的身份,思维方式。
讲述自己,必须用最朴素的语言去写,必须时刻将叙述限制起来,所有
的语词和句式都为他而生,因此连成语都很少使用,只有那些连孩子 们都愿意是使用的成语,我才敢小心翼翼地去使用。”
简洁明快: 余华运用最简洁的词句,单纯地讲故事。没有浓墨重 彩,也没有大量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 例如,对主要人物的死亡,58页福贵爹之死,“我爹嘿 嘿笑了几下,笑完后就闭上了眼,脖子一歪,脑袋顺着 粪缸滑到了地上。”语言简洁,甚至福贵的情感都没有 过多表现,只是在陈述事实而已。 101页福贵娘之死,168页有庆之死,219页凤霞之死等。 寥寥几笔,主要在展开故事情节,展现人物对话,对人 物的悲痛心理并无大段描写也无大篇幅议论,而是全部 隐藏在字里行间——人物的语言动作等。
考纲要求
鉴赏评价D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 术。
整体赏析和局部赏析
语言整体鉴赏 1、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 2、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 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 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生动形 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 人物身份等
局部赏析:
1、从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的角 度分析 。
3、“家珍捏住我的手凉了,……她的手臂是一截 一截的凉下去……胸口的热气像从我手指缝里一 点一点漏了出来。”
赏析角度:数词、触觉
赏析:用“一截一截”“一点一点”的数量词, 把家珍渐进的死亡过程刻画地淋漓尽致,在福贵 的微微触感中,家珍一步步离去,表现了作为丈 夫的福贵,异常深切的悲痛。 亦可分析动词“漏”。 亦可分析动词“漏”。化无形为有形,把生命的 点点消逝描述的具体可感,表现了福贵想挽留妻 子却无可奈何的悲痛。
幽默:29页对福贵爹怪习惯的描述,32页,福贵 与爹的冲突。66页、67页,对龙二大金牙的描写。 206页,207页造反派批斗队长。135页队长三炮解 放台湾等。 黑色幽默:“笑着哭”,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的 内容。 “我的一双儿子都是在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在 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对于子女 死亡原因与地点的总结透着黑色幽默的震撼。211 页,“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 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俘虏们抢馒头吃的场面 描写等。比如福贵与春生在医院偶遇的对话:“你 找到大饼了么?”“你吃到馒头了么” 发生在有庆之
2、从句式的角度: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 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 用
3、从词语使用的角度:例如动词的作用,形容词的作用, 副词的作用,数词的作用,叠词的作用等等。 4、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心理感受等
请分析《活着》的整体语言风格。
1、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 2、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 1、语体色彩:口语,故事主要由福贵口吻自述,以讲述故事的形 式展现。 2、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口语化、简洁明快、幽默、生动形象、 有地方色彩、符合人物身份等。 平实:《活着》语言朴实,纯粹,白话,通俗。 余华自己也说过:“比如福贵这个人物,他是一个只读过几年私塾 的农民,而且他的一生都是以农民的身份来完成的,让这样一个人来
赏析角度:听觉,触觉(通感) 赏析:通过精彩绝伦的细节描写,福贵的所听所 感,用伤者的呜咽来侧面烘托战争的惨烈及当时 的恐怖气氛。
请自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75页
我在水田里站着,看着我娘弯腰叫我的模样,她太使劲了,两只手 撑在腿上,免得上面的身体掉到地上。(家珍回来) 93页 话刚说完,老全突然向我们睁圆了眼睛,他的两条腿僵住似的站在 那里,随后身体往下一掉跪在了那里。(老全受伤) 153页
• 3、主人公福贵的语言是最具特色的,福贵一生中多种身份的变 化,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期他都有自己的语言。 • 如在当少爷时,他对年过花甲的私塾先生这样说话:“好好听 着,爹给你念一段。”对教训自己的爹说道:“爹,你他娘的算了 吧。老子看在你把我弄出来的份上让让你,你他娘的就算了吧。” 诸如此类。这些语言是大逆不道的、是粗俗的。但却很符合福贵 当时少爷的身份,塑造出福贵年轻时不思进取、浪荡不羁的形象。 • 等到家产输光,自己沦为一无所有的佃户时,他的语言发生了很 大变化,对赢光自己家产而成为地主的龙二说话点头哈腰且一口 一个“龙老爷”,这样的形态和语言让一个卑微的佃户形象跃然 纸上。 • 对家珍“你呀,风一吹肚子就要大上一圈。”“你给我滚回去” 到76页“你到田埂上去歇会。”138页“你自己留意着身 体。”152页挖野菜时,“你就别出门了。”163页“按理说我是 早就该死了,……就是天天在心里念叨着要活着回来见你们,你就 舍得扔下我们?”164页“往后不能再累着了,你得留着点力气, 日子还长着呢。”展现了年轻时的福贵对家珍的嫌弃、不珍惜, 到中年老年时期对家珍的心疼、珍惜、依恋。
凤霞也饿得慌,脸都青了,看她挥锄头时脑袋都掉下去了。(凤霞 锄地) 157页 我转过头才看到家珍站在那条路上,身体撑在拐杖上向我们招手, 她抬起胳膊时脑袋像是要从肩膀上掉下去了。(家珍进城向父求 救)
拓展:余华的零度叙述的语言风格 冷漠,沉静 所谓零度叙事(价值中立),即作家与读者 是平等的关系。在作品中,作家只是客观的描写, 而不显露自己的立场。作品中不流出作者自己的 价值态度评判,自己的主观倾向不明显。 这种叙事模式追求在文本中尽量将自己主观情 感控制在“零度”,冷漠而不动声色地呈现生活 的原生态。采用这种叙事策略的目的并不是摒弃 对现实生活的关心,而是作家们籍此将人文主义 精神更清晰、更深刻地传达给读者。
2、(“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 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 照在路上,像撒满了盐。176页,陪家珍来有 庆墓地。 赏析角度:修辞,心理感受 赏析:运用比喻,把路上的月光比作盐,写 出了月光的清冷洁白,表现了人物心理的悲 凉、凄冷,以盐作比,意喻伤口上撒盐,痛 上加痛,展现了深切的失子之痛。
4、刚开始实行人民公社时,食堂天天都有肉吃,队 长这样感叹道:“这日子过得比二流子还舒坦。” 等到水蒸气少了一些,他就拿着根扁担伸到桶 里敲了敲,敲完后骂道: “他娘的,还硬邦邦的。” “拿着根扁担”“敲”动作描写及其队长的语言 “他娘的”显示出队长鲜明的农村小领导的特色。
局部赏析:
1、从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 等)的角度分析 2、从句式的角度: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 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 长短不一)的运用 3、从词语使用的角度:例如动词的作用,形容 词的作用,副词的作用,数词的作用,叠词的作 用等等。 4、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心理 感受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