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的课程决策意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教师的课程决策意识

摘要:教师的课程决策意识就是教师自觉地、积极地进行课程决策的心理倾向,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制约教师课程决策意识的内在因素主要有教师的价值观、知识观和教师观。提高教师的课程决策意识的主要途径有培训、交流、反思性实践、课程研究和文化浸润。

关键词:教师;课程决策;课程决策意识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教师(本文中的“教师”指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参与课程决策。新课程改革实施遇到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积极性不高,亦即课程决策意识不强。近年来,我国课程理论界已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问题并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这些探讨对深化课程理论的研究和推动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课程意识的核心乃是课程决策意识,本文试图对这一核心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教师课程决策意识的概念及意义

要把握课程决策意识的概念,需要先分析课程决策的概念。所谓课程决策(curriculum de cision-making),是指在课程发展(curriculum development,又译“课程开发”)过程中对教育的目的与手段进行判断和选择从而决定学生学习怎样的课程的过程。我们在课程发展过程中,要决定学生达到什么学习目标,学习什么学习内容,怎样学习,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等等,这些都是课程决策的过程。整个课程运作过程包括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其中课程决策是在课程发展过程中“作决定”的过程,它是课程权力的集中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对课程的性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课程决策是在多个层次上进行的,其中典型的层次有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和课堂层次等。[1]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已成为课程决策的日益重要的参与者,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教师参

与课程决策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

其一是学校课程管理的层次。一些课程论专家在1989年前后就建议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课程改革。[2][3]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的一个核心方面是校本课程决策,校本课程决策的参与者是以校长为核心的教师、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及起指导作用的专家等人员,其中教师是主体力量。

其二是课堂教学的层次。国家、地方、学校并没有将所有的课程都决定好,在各个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对特定班级实际学习的课程进行决策。我们经常看到,在同一个学校的同一个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所学的课程并不完全一样,相互之间存在一些差别,这是因为,教师与学生有一定的权力选择适合于具体课堂的课程,这就是课堂层次的课

程决策。至于课堂课程决策的空间有多大,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在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中,这种空间有扩大的趋势。关于课堂课程决策,国外的学者已有较多的相关研究。例如,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J. I. Goodlad)曾指出有五个层次的课程,即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行的课程和体验的课程,后三个层次都部分地与课堂课程决策有关。目前,许多人主张课堂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自主创造而生成课程的过程,这种课程生成过程的一个环节就是课堂层次的课程决策。因此,无论从事实上还是从理论上看,都有理由认为

课堂层次的课程决策是存在的,这种决策活动主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课程决策意识就是教师自觉地、积极地进行课程决策的心理倾向。从“意识”一词和课程决策的基本含义来看,课程决策意识应该包括以下基本内涵:教师明确地、自觉地认识到自己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再也不能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即他人决策的执行者,而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同时是课程的决策者,认识到自己在课程决策中起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己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力与职责;将课程决策与自己的人生价值、专业地位联系起来,自主地在课程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形成强烈的课程决策动机;积极地探索提高自己的课程决策能力的途径,自主提升自己作为课程决策者的素质。

教师的课程决策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依次递进的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课程决策意识是教师的新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过去较长时间内,我国教师的职责基本上限于执行政府决策的课程,教师与泰勒工业管理模式下的工人一样,对自己所教的课程没有什么自主性,其形象可以概括为“教书匠”。而教师参与课程决策,将大大提高教师的自主性,这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将使教师得以展现出新的形象。而这一点的真正显现,是以教师自觉地课程决策意识为前提的,因为,如果教师对课程决策的参与不是自发的或是被迫的,完全是出于教育行政部门的命令,那么教师的形象与过去相比,不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教师只有主动参与决策,才能提高其专业自主性。

第二,教师的课程决策意识是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决策活动的前提。当前我国的中小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参与课程发展,其中关键的一步就是参与课程决策。人们对课程改革实际进程的考察表明,许多教师并没有参与课程决策的积极性,有些教师甚至对新课程改革有一些抵触情绪。这是因为教师缺乏课程决策意识,这将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障碍。回想20世纪60~70年代,在澳大利亚等国家发生的校本课程发展运动,这场运动没有取得显著成功,而且不久就回到原先的状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一运动对教师的冲击太突然,教师缺乏课程决策意识。[4]在今天的中国,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的冲击也很突然,如果不激发和提升教师的课程决策意识,那么新课程改革的前景也不容乐观。

第三,教师的课程决策意识是推动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课程决策能力的内在动力。保证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决策能力,而课程决策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根本作用的因素之一是教师自己的课程决策意识。有了较强的课程决策意识,教师就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寻找各种机会,挖掘自身潜力以提高自己的课程决策能力。

二、制约教师课程决策意识的内在因素

当前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的现实已对教师的课程决策意识提出了挑战,要使教师形成与外在要求相适应的课程决策意识,就必须致力于探索制约教师的课程决策意识的内在因素,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内因”。制约教师的课程决策意识的内在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关键的有教师的价值观、知识观和教师观,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