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读书方法
巴金的读书方法
巴金的读书方法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
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
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
我的脑子不肯休息。
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这样有许多好处:(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
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
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
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
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
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
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
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
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
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
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毛主席怎样读书特殊爱好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
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巴金的名言名句大全读书
巴金的名言名句大全读书巴金的名言名句大全读书1.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章学诚2.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3.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周恩来4.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曾国藩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6.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叶圣陶7.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
——许名奎8.水滴集多成大海,读书集多成学问。
——佚名9.索取,只有在一个场合才能越多越好,那就是读书。
——佚名10.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
——佚名11.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佚名12.读书对于智慧,就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英国)谚语13.交一个读书破万卷的邪士,不如交一个不识一字的端人。
——《格言联璧》14.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
——《清诗铎趁早歌》15.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宋诗纪要》16.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增广贤文》17.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爱迪生18.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
——爱默生19.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波尔克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作家巴金的名言名句大全读书1、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5、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
——莎士比亚6、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7、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
——池莉8、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苏轼10、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阮元1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1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
读书的方法有哪些
有关读书的方法信息式阅读法文学作品阅读法文学作品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修辞和韵律上的意义。
因此阅读时应该非常缓慢,自己能听到其中每一个词的声音,如果嘴唇没动,只是因为偷懒。
例如读“压力”这个词时,喉部肌肉应同时运动。
阅读诗词更要注意听到声音,即使是一行诗中漏掉了一个音节,照样也能听得出来。
阅读散文要注意它的韵律,聆听词句前后的声音,还需要从隐喻或词与词之间的组合中获取自己的感知,得到自己的理解。
文学家的作品,唯有充分运用这种接受语言的能力,才能汲取他们的聪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写作技巧。
这种依赖耳听—一通过眼睛接受文字信号,将它们转译成声音,到达喉咙,然后加以理解的阅读方法,最终同我们的臆想能力相关。
经典著作阅读法麻醉性的阅读法这种阅读只是为了消遣。
如同服用麻醉品那样使读者忘却了自己的存在,飘飘然于无限的幻想之中。
这类读者一般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不感兴趣,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书本之外。
如果使用麻醉性的阅读方法阅读名著,读者只能得到一些已经添加了自己的幻想的肤浅的情节,使不朽的名著下降到鸳鸯蝴蝶派作家的庸俗作品的水平。
如果漫不经心地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犹如读一本拙劣的三角恋爱小说。
麻醉性的阅读在将进入成年的时候达到顶峰。
年轻人的麻醉阅读是造成大量的文学作品质量低劣的原因。
经典的读书方法一、研究法中年学者王通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掌握观大略读书法,“要紧的有五条:(1)要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善于概括提炼。
(2)既要钻进书中,又能站在书上,独立思考。
(3)经常注意最先进的知识,站在本学科知识的前沿。
(4)弄通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尤其是其中的关键者。
(5)精通唯物辩证法。
”二、回忆法“回忆法”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一种读书方法。
巴金在《读书》杂志上撰文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
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
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巴金《家》读书笔记
巴金《家》读书笔记《家》读书笔记作者:巴金一、引言《家》是中国现代作家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描绘了一个富有的家庭的历史变迁和家庭成员的性格与命运的故事。
小说以一个富有的神职人员家族为背景,通过叙述家庭成员的成长、婚姻、事业和社会事件等方面,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变迁。
二、第一章:家族的起点1.1 家族的背景:小说家族的起点是衡阳市的富裕家族,他们世代都是神职人员。
1.2 家族成员介绍:张家家庭的成员包括父亲、母亲和三个子女。
1.3 家族的价值观:小说展示了家族的价值观,包括重视教育、重男轻女等观念。
三、第二章:家族的兴盛与变迁2.1 父亲的事业:父亲担任寺庙的主持,家族逐渐积累了财富。
2.2 子女的成长与教育:三个子女分别接受良好的教育,其中大儿子最终出人头地。
2.3 家族的变迁:家族逐渐受到时代的变革和政治运动的影响,财富和地位逐渐下降。
四、第三章:家族的破碎3.1 大儿子的婚姻:大儿子在选择妻子时考虑了家族的地位和利益,但婚姻却不幸离婚。
3.2 家族的分裂:随着各子女长大成人,他们对家族的传统观念开始产生怀疑,家族关系逐渐疏远。
五、第四章:家族的重建4.1 家族的新起点:家族的财富和地位已经衰落,然而,家族成员不断努力奋斗,尝试重建。
4.2 子女的新选择:家族的子女开始选择自己独立的生活道路,不再完全依赖家族的传统。
六、第五章:家族的延续与遗忘5.1 子女的后代:第五代家族成员的出现,继承了家族的血脉。
5.2 家族记忆的流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的传统和记忆逐渐在后代中消失。
附件:1.家族族谱2.巴金相关作品的阅读指南3.巴金的研究论文集法律名词及注释:1.离婚:夫妻法律上解除婚姻关系的行为。
2.传统观念:特定社会或文化中传统的、被普遍认同的思想观念。
3.血脉:人或动物体内流动的血液,代表生命的连续和家族的传承。
名人读书的方法
名人读书的方法1、现代名人谈读书方法世界上许多名人之所以成功,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关。
读书有成效,不仅取决于读什么,而且决定于怎样读。
以下选择现代名人读书方法6例,介绍如下:鲁迅的“跳读”法: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
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老舍的“印象”法: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
‘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
‘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华罗庚的“厚薄”法: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
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
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
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
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
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
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白寿彝的“研读”法: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认为,“读书之读,似应理解为书法家读贴读碑之读,画家读画之读,而不是一般的阅览或诵习。
巴金《家》读书心得2023(精选5篇)
巴金《家》读书心得2023(精选5篇)巴金《家》读书心得2023(精选5篇)小说《家》里面有一句话说: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把自己的幸福争过来。
我感觉作者一直在强调这件事情,幸福是需要争取的。
巴金家读书心得【篇1】里面尽是残酷的刑具,杀人的器物。
那是保守者的天堂,进步者的地狱。
在那里,只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毫无家的温馨。
在那里,只要你服从,绝对的服从,容不得争辩。
家,家,家是什么?家是一个权力的试验场,家是一个争斗的火药库。
高家大院,这个千年的僵尸集中营。
高老太爷无疑是那高高在上的“盖世太保”,他的那些保守的儿子,也许就是那残忍好斗的“纳粹分子”。
而他的那些渴望自由与光明的孙子们就成了受苦受难的犹太人了。
他们在经受了五四的洗礼后,俨然成了进步的细胞。
可他们那些自以为是正统的卫道家长们,却把他们当成了腐蚀身体的坏细胞,想把他们用中国那数千年的包含着杂七杂八的枯草的中药治好,甚至不惜从身体中剔除出去,最后来一句大公无私。
然而进步与保守是不可妥协的,犹如正义与邪恶一般。
而正义终会战胜邪恶,进步终会打倒保守。
他们唱着自由的歌,迈着豪迈的步伐,昂首挺胸,迎接那冉冉升起的光明。
高家大院,这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
折射出中国社会的苦难,一个民族的屈辱。
也深深地印证着一个真理:当社会陷入苦难之中,青年才是真真的救世主。
高家大院,走近一步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仿佛是地狱修罗的道场。
高老太爷,这个千年的僵尸,不死不生,不生不死,两只眼就是做梦也挥之不去的阴影,注视着自己年轻时所挣下的那一切,谁敢破坏,他可要用那千年的朽木吓死他,打已经不是他的所长了。
他用他的余威使他的孙儿们颤抖不已,就是他死了,进入了坟墓,这种余威仍不可抹杀。
但这种余威总有消失的时候,况胆大的人对它早已司空见惯,吓吓可以,但绝不至于死人。
因而,光明是压不住的,黑暗总有消失的一天。
这不,光明驱逐了黑暗,在我们的头颅上照耀。
读《家》,给人一种窒息的感觉,仿佛被什么东西压得喘不过气来。
巴金《随想录》读书报告
2、政治泛化的极端
在那个政治挂帅,一切以政治立场为主导的荒谬年代,政治触角长长
的深入到家庭人伦、工作生活、学术创作等各个阶层的方方面面。在 《怀念萧珊》中作者悲痛万分的描述“我站在死者遗体旁边,望着那
张惨白的脸,那两片咽下千言万语的嘴唇,我咬紧牙齿,在心里唤着
死者的名字,她究竟犯了什么罪?她也给关进牛棚,挂上牛鬼蛇神的 小纸牌,还扫过马路。究竟为什么?理由很简单,她是我的妻子。她
出歌德的“遵命文学”,若真有自己独立思想的声音也被不分是非、 不辨真伪的残害。其中在悼念的几篇文章中揭示出知识分子在那个极
端的环境下被奴役、迷失、压制中走向极端的灵与肉的惨痛记忆。
在《悼念老舍同志》中作者谈到“今年上半年我又看了一次茶馆的演
出,太好了。在戏快要闭幕的时候,那三个老头在一起最后一次话旧,
都必须先从自己做起,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别人,免得将来重犯错误”
《随想录》思想主题
随想录开篇序里作者写了一篇 《没有神》的一段话作为作家版代序言:
我明明记得我曾经由人变兽,有人告诉我这不过是十年一梦。还会再 做梦吗?为什么不会呢?我的心还在发痛,它还在出血,。但是我不要在
做梦了。我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人,也下定决心不再变为兽,无论谁拿着
托克维尔说“当过去不在照耀未来,人类的心灵就会在茫然中游荡。
过去式需要被物质化的,过去是需要通过文本和记忆的形式来留存的。
只有当过去被嵌入到当下时代的意识结构之中,过去才没有真正地
‘过去’。”
如果过去最终成了沉默的历史,或者成了被选择性地记忆因而变成一
种怀旧情感的投射对象时,那么我们就是在第二次伤害过去。苦难虽
一位外籍华人知名的女作家曾经说到“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很了不起的,
现代名人勤奋好学小故事
现代名人勤奋好学小故事【篇一:现代名人勤奋好学小故事】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博大智慧的老人;读书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
你看过哪些名人的读书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了一些名人刻苦读书的,欢迎大家阅读。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一:苏洵发愤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有一年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
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
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
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
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二:八十二岁的状元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
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
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
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
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
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
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
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
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
名人读书的方法有那些
名人读书的方法有那些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名人读书的方法。
希望大家可以多多读书。
名人读书的方法介绍1.毛泽东的读书法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
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
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二遍、三遍的圈记。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
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
2.鲁迅的读书法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
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
二是硬看。
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三是专精。
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
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四是活读。
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
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五是参读。
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3.苏步青的读书法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
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
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
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他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
苏步青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他总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后一遍,题目全部做完。
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的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4.华罗庚的读书法华罗庚是靠刻苦自学成长的数学家,他的读书方法有独到之处。
大学生读书笔记 巴金《家》中激烈的矛盾冲突 读后感
巴金《家》中激烈的矛盾冲突巴金曾说过:“我不是一个冷静的作者。
”而对于其代表作之一《家》,他更是评论道:“小说里面我的个人爱憎实在太深了。
”从《家》的语言不难感受到,27岁的巴金在写作此书时满腔的热血和激情,也不难推断出那时的他是一个喜怒溢于言表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新青年。
比起同时代的不少作家好用较为隐晦的象征手法,巴金敢于把自己对于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观念的厌恶赤裸裸地说出来,在《家》中则是借用高觉慧之口而言之。
在我国漫长的近代化道路中,以高觉慧为代表的这类“新”战胜了封建社会的“旧”,从这个角度来说,觉慧是新一代在与旧家庭斗争中的胜利者。
然而,近代化道路毕竟是曲折的,如果说刚才是从一个宏观的视角来看待觉慧,那么我们不妨把目光聚焦到更小的历史节点——觉慧十八岁时,他更多是一个牺牲者。
《家》所展示的又何尝不是新青年的痛苦呢?觉慧不同于觉民。
觉民虽然也是新青年的典型代表,他敢于违背高老太爷的婚事安排,又敢于追求自己心之所爱,但其实通过对比不难看出,他还是一个比较从容冷静的人。
觉慧给人的感觉主要是锋芒毕露和桀骜不驯,他几乎看不惯公馆里的一切,小到亲戚们的闲言碎语、无聊举止、繁文缛节,大到爷爷的专断,他的完全愤怒更在于自己的心之所爱——鸣凤投湖自尽了。
鸣凤的死无疑是五雷轰顶般的打击,以至于做了一个鸣凤并没有死的大梦。
除了悲鸣凤之殇,觉慧还蔑视爷爷反对他参加游行和创办刊物、花钱就能用花炮乱烧人的身体而取乐的做法,以及爷爷去世后陈姨太支持的“捉鬼”活动等家中琐碎的事情。
觉民固然不如三弟弟如此激进,但对这样的家也难以忍受,只不过没有那么放肆地表达出来罢了。
觉慧的思想跟公馆的环境可谓格格不入,因此他是寂寞的,用他日记里的话来说,即“我们的家庭好像是一个沙漠”。
沙漠向来是生命荒芜的代名词,它不仅滋生新青年的痛苦,更有弱女子的悲楚。
琴也曾陷入迷茫,她彷徨于外专开放女禁的不确定性,纠结于剪头发与否的决定,也为爱情流过许多泪,但好在有一个相对开明的母亲和一个不离不弃的觉民。
读书有用的小故事
读书有⽤的⼩故事读书有⽤的⼩故事【篇⼀:读书有⽤的⼩故事】施洋搓脚鲁迅卖奖章鲁迅在南京读书时,因为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枚⾦质奖章。
他没有佩戴此奖章,来作为炫耀⾃⼰的凭证,⽽是拿到把它卖了,买回⼏本⼼爱的书和⼀串红辣椒。
每当读书读到夜深⼈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只辣椒,分成⼏⽚,放在嘴⾥咀嚼,⼀直咀嚼得额头冒汗,眼⾥流泪,嘴⾥“唏唏”时,⼜捧起书攻读。
巴⾦读书著名作家巴⾦的读书⽅法⼗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的。
读书⽽⽆书的确算得天下⼀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说:“我第⼆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时,就下床坐在⼩沙发上,等候护⼠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
我坐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
我的脑⼦不肯休息。
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些书,⼀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王亚南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最早的中⽂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
客轮⾏⾄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法站稳。
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上拿着⼀本书,⾛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被浪头甩到海⾥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上。
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
船上的外国⼈看见了,⽆不向他投来惊异的⽬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真了不起!”黄侃读书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主讲国学。
他住在北京⽩庙胡同⼤同公寓,终⽇潜⼼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书房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叫:“妙极了!”有⼀次,看书⼊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位朋友来访,捧腹⼤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曹禺读书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剧专任教。
⼀年夏天,有⼀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拿着⽑⼱,⼀⼿拿着书步⼊内室。
巴金的作品读书心得鸟的天堂6篇
巴金的作品读书心得鸟的天堂6篇巴金的作品读书心得鸟的天堂篇1今天我们学习了《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让我感触很深,我被书中的情景吸引了,我很喜欢那种情景,各种各样的鸟儿在树上歌唱的情景,到处都可以听到鸟叫,那是多么美丽的画面,可是我们现在都看不到了。
《鸟的天堂》讲的是在美丽的南国,有一株茂盛的大榕树,人们把它称为“鸟的天堂”。
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小鸟住在那株美丽的大榕树上。
在阳光照耀的早晨,你可以听见优美动听的鸟鸣,看见形态各异的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时栖息,有时飞翔,有时歌唱。
好一幅大自然和谐美丽的画卷,这真是“鸟的天堂”啊!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树一棵棵倒下了,天地间少了挺拔的身姿,乱砍滥伐呀;鸟儿一只只消失了,饭桌上多了美味佳肴,随意捕杀呀。
想找鸟儿的影子,那成了稀罕事;想听鸟儿的鸣声,那也得运气好。
我真希望鸟的天堂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周围的树木和鸟儿越来越多,希望我们的空气越来越好,让鸟的天堂越来越多,因为这个地球需要鸟的天堂,我们的生活需要小鸟的陪伴,希望人们不要砍伐树木、捕捉鸟儿了。
巴金的作品读书心得鸟的天堂篇2《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
作者记叙了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
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翻飞,百鸟欢腾的热闹景象。
作者第一次是在一个“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的傍晚。
他没看见鸟,只见到高大,充满生机的大榕树。
这部分重点写大榕树的美丽:先写远看榕树以为有许多株,再写近看榕树的根是那么庞大,枝干和叶是那么旺盛,勃勃生机。
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啊!”作者第二次来到大榕树,是在阳光灿烂的早晨,他见到了百鸟争鸣的热闹情景。
文中写了鸟声,鸟影让人应接不暇;写了鸟的各种姿态——扑飞,扑;最后,又专门写了一只歌声美妙的画眉鸟。
展现了活泼可爱的小鸟在“天堂”自由、快乐生活的情景。
作者赞美这棵美丽的大榕树啊,的确是鸟的天堂。
什么是“天堂”?天堂: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天地,那地方如仙境一般。
名人读书的故事和名言
名人读书的故事和名言名人读书的故事和名言名人读书名言故事一、诸葛亮读书方法是“观其大概”,名人读书的故事和名言。
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
二、爱因斯坦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场发生兴趣。
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
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场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
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三、华罗庚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
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考虑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假如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翻开书,假如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
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四、苏东坡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
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到达事事精通。
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理解某一个方面。
比方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
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五、施洋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
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
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
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六、鲁迅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18位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好方法
读书好方法鲁迅认为,“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爱因斯坦读书时,往往有意识地忘掉一些东西;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听听18位古今中外名人为您倾心推荐的读书方法,别错过!1、朱熹“二十四字”法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
他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
他在读书方法上,总结归纳“二十四字”阅读法,该法是由“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著紧用力、须教有疑”24个字组成的方法。
除此之外,他还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
”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进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2、苏轼“八面受敌”法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说,年轻人读书,每一本好书都读它几遍。
好书内容丰富就像知识的海洋,读书时人的意识指向一个方面,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口,不能使各个方面的知识进入视野,读一遍书只是获取了意识指向的那个方面的信息而已。
所以希望读者每读一遍都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
3、顾炎武“三读”读书法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
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
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
在每次复习时,他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也朗读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
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朗读的有出入,马上查书,立即纠正,再复读几遍。
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
【《家》读书笔记摘抄】巴金《家》读书笔记
【《家》读书笔记摘抄】巴金《家》读书笔记巴金家读书笔记一个人、一杯茶,打开空调,躺在床上,随手拿起身旁的《家》开始“啃”。
看着看着觉得自己全身热血沸腾,我也想加入觉民和觉慧他们反对封建势力的队伍。
觉新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牺牲品,作为长孙在他父亲死后,他必须挑起承担这个大家庭的重任,家中的长辈都反对新思想、维护封建秩序、封建礼教,但是觉民和觉慧两兄弟却是誓死抵抗反对封建思想,想要改变封建社会传统的热血青年。
他们不服从哥哥的管教不愿意接受封建思想,觉新其实也是一个渴慕新思想的人,但是作为家中长孙他只能接受封建的思想、礼教。
觉新是懦弱的,但无力反抗这一切。
他也是矛盾的,只有集痛苦、悲痛于一身。
觉民和觉慧是被“五.四”新思潮唤醒的年轻一代。
他们幼稚而大胆,他们反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光明、自由、幸福热烈的追求。
他们参加学生组织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和创办《黎明周报》抨击封建的一切东西,嘲笑哥哥的懦弱,与封建的高老太爷进行“对抗”。
直到高老太爷被“击败”。
他们胜利了,老太爷也去世了。
尤其是觉慧,他对封建势力深恶痛绝,想尽一切办法反对封建势力,最后他义无反顾的离开这个封建大家庭,只身一人来到上海。
在那个封建社会里的太多的牺牲品,他们因无力反抗这一切而忍受着痛苦,甚至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鸣凤才十六岁,本与觉慧相爱,但却被高老太爷送给别人做姨太太,明明相爱却要被拆散,可怜的鸣凤死死哀求却没有帮她,在出嫁的前一天就跳河自杀了,瑞珏要生孩子了,却赶上高老太爷去世,陈姨太说不吉利让觉新将瑞珏送出去生孩子,瑞珏被送到一个非常偏远的小地方,觉新抱着瑞珏哭,他也没有办法,只能默默流泪,可怜的瑞珏在那么偏僻的农村地方因为难产而死,梅因封建势力的压迫不能与觉新在一起最后也带着对封建势力的不满受压迫而死。
这些都是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的牺牲品。
我们透过人物的悲惨命运可以看到制造它的封建社会及其道德精神的可憎和悲哀、荒谬。
高老太爷是封建统治者,高老太爷也可以说是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他反对新思想,专横的实行着对封建制度他把觉新逼的走投无路,他反对一切新思想,包办子孙的婚姻,剥夺他们的自由、幸福。
关于名人读书故事简短
关于名人读书故事简短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下面我们来看看关于名人读书故事简短,欢迎阅读借鉴。
鲁迅卖奖章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为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没有佩戴此奖章,来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
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一直咀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时,又捧起书攻读。
巴金读书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
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
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是并没有打瞌睡。
我的脑子不肯休息。
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黄侃读书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
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书房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曹禺读书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
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
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
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张曜拜妻为师清代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
伟人刻苦学习的事例
事例1 童第周刻苦学习事例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
他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
由于家境贫困,小时候一直跟父亲学习文化知识,直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
童第周小时候的好奇心十分强,看到不懂的问题往往要向父亲问个为什么。
父亲每次都不厌其烦地耐心给他讲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行小坑坑,他觉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去问父亲:“父亲,那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谁敲出来的?是做什么用的呀?”父亲看到儿子这么好奇,高兴地说:“这不是人凿的,这是檐头水滴下来敲的。
”小童第周更奇怪了,水还能把坚硬的石头敲出坑?父亲耐心地解释说:“一滴水当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长日久,点点滴滴不断地敲,不但能敲出坑,还能敲出一个洞呢!古人不是常说‘滴水穿石’嘛!就是这个道理。
”父亲的一席话,在小童第周的心里激起了一阵阵涟漪,他坐在屋檐下的石阶上,望着父亲,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由于农活比较多,童第周对学习有些失去兴趣,不想读书了。
父亲耐心地开导童第周说:“你还记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吗?小小的檐水只要常年坚持不懈,能把坚硬的石头敲穿。
难道一个人的恒心不如檐水吗?学知识也要靠一点一滴积累,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
”为了更好地鼓励童第周,父亲书写了“滴水穿石”四个大字赠给他,并充满期望地说:“你要把它作为座右铭,永志不忘。
”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
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
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
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 分。
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巴金《秋》读书笔记_巴金秋心得体会文档_《秋》大全
巴金《秋》读书笔记_巴金秋心得体会文档_《秋》读后感大全今天我读完了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秋》。
《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高家在觉慧、淑英都相继走了之后,他们的天地有土匪横行,他们的收入越来越少,而那些“长辈”还每天大把大把花钱请小旦、修小公馆。
又经历了种种变故,住在公馆里的人越来越少,终于,他们决定卖掉公馆,高家从此解散了。
这本书里高家又发生了许多变故,但最让我感到不值的是四妹淑贞的死。
淑贞是一个胆小的女孩子。
但她的胆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来被她的妈妈骂胆小了的。
她的母亲沈氏因为淑贞是一个女孩子,她自己经常跟丈夫吵架,就把气全部撒在淑贞身上,好像淑贞不是他的女儿,而是他的出气筒一样。
淑贞这个可怜的孩子,她只有和哥哥姐姐在一起时才会有片刻的安慰。
觉民很早就说要帮淑贞想个办法,但来不及了,淑贞忍受不住,跳井而死!虽然这很不值,但还是有让我感到痛快的地方,那就是觉新反抗了!觉新终于忍受不住公馆里的人对他的欺侮,第一次说出了“不”字!高公馆就这样卖掉了,高家就这样散了。
我觉得散了更好,没有心计,没有明争暗斗的生活不是更好吗?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对旧的、封建大家族的深刻揭露。
在这种封建大家族中,大家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大部分人都不学无术、游手好闲、道德败坏、自私到了极点,特别是那些老反动们。
他们自己道德败坏,却恬不知耻,压制年轻人,几十年轻人的幸福乃至生命,折磨年轻人,毒害他们,使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中毒日深。
等到当年的青年到了而立之年、不惑之年之时,他们也早已被迷失了本性,又变成了老反动,又反过来压制摧残自己的下一代。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就是这样一代复一代地重复着这令人发指的悲剧。
这不是具体某个人、某些人、甚至一代人或几代人的错,而是整个制度的错,是整个罪恶的封建社会伦理制度的恶果。
那些置身基中的人,即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
他们在那种社会中成长,他们所见到的,听到的,都是那腐朽社会的各种现象,而这些现象作用于他们的大脑,他们自然就形成了关于那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规范自己的行动,评价自己的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
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
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
我的脑子不肯休息。
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
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
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
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
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
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
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
”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
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
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
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
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陶弘景菜园求学
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
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
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
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不能人云亦云。
欧阳修借阅典籍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他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