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特征
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的变化及注意问题
选修 模块
旧 课 程 标 准
经济常识
哲学常识
政治常识
全部 必修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
思想政治 1 (经济生活)
思想政治 2 (政治生活)
四、新课程课时、授课年级的变化
4.3 理解之一 : 课标 “应根据学生的选择 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的规定,实际上是赋予了学生和学校选择顺序的权利。 但是考虑到四门必修模块各自的特点及其逻辑关系,有两种设置建议。 1. 按照模块 1、 2、3、 4 的顺序开设。 2 . 按照模块 1、2、4 、 3 的顺序开设。
5.4 对学校和教师的一些建议
在过去的一年,通过旧教材新教法、建构主义理论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讨等教研活动,广大政治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有所了解和运用,前几年的“小先生教学法”、 “新闻播报暨答记者问”、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抛锚式教学法”等教学改革也为新课程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信广大政治课教师能够很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但是新旧课程理念的碰撞、新旧教师角色的转换、新旧教学方式的磨合,必定会激发出不少矛盾。思想政治课的实质是践行教育,思想政治课改革成功的关键必然锁定在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改革实践上。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及时将新理念内化为信念,与时代同步;改进教学方式,将信念外化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行为;用自己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去影响我们的学生。 (谢谢!)
思想政治 1 (经济生活)
思想政治 2 (政治生活)
思想政治 4 (生活与哲学)
三、新课程标准内容框架、结构体系的变化
3.国家和 国际组织常识
2.科学社会
1.经 济
4.科学思维常识
简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的课程基本理念及学科核心素养
简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的课程基本理念及学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是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该标准从课程基本理念和学科核心素养两个方面提出了对高中数学教育的要求。
一、课程基本理念1.素质教育的标准这一理念是指要注重学习者全面素质的培养,注重发展学习者能力,为学习者的个性、兴趣和潜能提供发展的空间,不仅注重课程的知识性,还需注重课程的启发性,促进学习者培养工程素养,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复合型人才。
2.中西文化的交融这一理念是指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进行合理搭配,注重发掘传统文化对于数学教育的独特贡献,并吸收来自西方数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3.规范教学的标准这一理念是指要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和教育观,注重教学过程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科核心素养1.“数学科学视野”这一素养要求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普遍性。
学生应该能够学习数学模型的构建和数学科学背后的思想、原理等,形成对数学科学的基本认识,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做好充分的准备。
2.“数学探究精神”这一素养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开展调查和研究,探究数学的本质、规律、思维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数学应用技能”这一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对数学的基础知识、方法、技能进行灵活运用,例如计算、推理、建模及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素质,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4.“数学思辨能力”这一素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和逻辑推理,培养严谨性、逻辑性、抽象性和创造性,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版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强调了数学课程的素质教育,注重整体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其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高的标准。
课程标准的四个特点
课程标准的四个特点:(一)、一条主线--从过分强调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二)、基本定位--从片面追求文化知识传承,转向重视学科的育人功能;(三)、设计方向--从单一的学科“双基”,转向多元的整合;(四)、变化焦点--从单纯注重教学,转向学习方式的改变和优化。
课程标准和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有三个不同:立足点不同目标不同结构不同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是审查教材的法规文本,是规范教学行为的标尺,是考试评价的主要依据。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指南针”,是家长了解学校的“窗口”,是学生学科学习的“浓缩本”。
上海市实验学校化学学科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标准1.认识与思考《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及学生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
新的二期课改就是要解放教师,就是要留出空间,放手让教师创造性地工作。
这种“创造空间”和“弹性”,要求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细化工作,即形成一个学期为单位的、具体明确的三维目标体系。
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
我们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只抓“双基”。
“双基”毕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也是形成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过程、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是以往课堂教学所忽略的新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这类目标的意识不强,有些教师虽然有了明确的意识,却在设计和操作中明显地出现了“游离”现象:游离于知识、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从而使过程、方法的价值丧失殆尽。
高中数学新课标与原课程标准的比较(人教版)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的基本理念二、课程目标新旧课程的目标没有较大的差异,新的课程着重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对比如下三、数学核心素养与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析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四、课程的结构新旧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课程结构图对比如下:新课程旧课程结构图学分必修:8学分选修1:6学分选修2:6学分必修:10学分选修2系列:6学分选修4系列:3学分(每个专题1学分,共10个专题,高考修3学分)1. 必修课程包括五个主题,分别是预备学问、函数与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共144学时,8学分。
2. 选修1课程包括四个主题,分别是函数与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共108学时,6学分。
3.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
6学分。
A课程是部分理工类(数学、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B课程是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部分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C课程是人文类(历史、语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D课程是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类学生等可以选择的课程。
E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1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
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供应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供应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爱好供应选择,为高校自主招生供应参考。
五、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与现形课标内容的对比如下表:与现形课标对比,必修3中的“算法初步”删掉了;删掉了必修5中的解三角形,不等式的大部分内容。
删掉了选修2-2中推理与证明。
删掉了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删掉了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删掉了选修4-5不等式选讲。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2017版-新旧课程标准对照
新课标生物课程标准2017版与旧版本对照版一、课程的基本理念的不同二、课程目标的不同新课程目标突出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融合了原有的“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四、课程的结构的不同必修:4学分1、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内容包括: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以及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五部分。
围绕着:“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 2个大概念组织教学。
共36学时,2学分。
2、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生物的进化五部分。
围绕着:“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2个大概念组织教学。
共36学时,2学分。
3、选修1-1稳态与调节模块包括: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等内容。
围绕着:“生命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并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定”这1个大概念组织教学。
共36学时,2学分。
4、选修1-2生物与环境模块包括: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内容。
围绕着:“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相互影响,共同实现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1个大概念组织教学。
共36学时,2学分。
5、选修1-3生物与技术模块内容包括: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和生物技术安全与伦理等。
围绕着:“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细胞工程通过细胞水平上的操作,获得有用的生物体或其产品”、“基因工程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3个大概念组织教学。
共36学时,2学分。
6、选修Ⅱ包括:现实生活应用、职业规划前瞻、学业发展基础必修课程与选修1-1,1-2,1-3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含义
4、关于数学“双基”,我是这样看待的
“双基”是我国数学教育界普遍使用的一个 名词。“双基”顾名思义是指“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但在许多场合,人们在使用“双基 ”一词或强调“双基”时,其实质是强调打好 “基础”,它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 。
谢 谢!
20
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数学应用的巨大发展是数 学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
高技术的出现把我们的社会推 进到数学技术的新时代
三大数学活动: 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
6.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
我国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 和能力培养的传统,新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应发扬这 种传统。 “双基”中增加的内容: 一是了解概念、结论产生的背景(包括数学史 背景与生活背景)、应用; 二是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经历数学知 识与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 三是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的本质。
8.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 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 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 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 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
9.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 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 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 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 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 的各个相关部分)。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① 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学生适应现代 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 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
②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
至关重要的环 节。
六、高中教材处理注意事项
1、树立“大教材观”,充分开发利用教材资源 2、依据教科书组织教学活动 3、依据实际需要对教科书内容进行调整 4、指导学生阅读和掌握教科书
5、建立促进发展和课程评价机制 关于转变评价观念的追求——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学 生发展 探讨对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评价的途径。 探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 方法。 探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 探讨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
三、课程目标
1、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2、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义现代化建设常识 3、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 4、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 和态度 5、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 6、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关于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追求——
加强实践环节,拓展教学空间。
思考的过程。 不断充实、拓展和更新课程资源。 倡导师生之间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 之间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8岁孩子的研究
• 一个在美国上小学二年级孩子做的研究: • 课题:关于蓝鲸的研究 • 要求:选题;供阅参考书目;确定研究角度(至 少写三方面、两张纸);写一份研究报告(图文 并茂)。
高中数学新课标新高考理念
高中数学新课标新高考理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变化。
新课标和新高考理念的提出,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这些新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如下:1. 强调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包括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等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和创新思维。
2. 突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新高考理念强调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应增加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
3. 倡导探究式学习。
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
教师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问题。
4. 重视信息技术的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高考理念提倡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5. 强化评价的多元化。
新高考理念认为,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也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因此,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项目研究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6.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标和新高考理念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技能。
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学习机会,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总之,高中数学新课标新高考理念的实施,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灵活、高效的数学教学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和学生都应积极适应这些新变化,共同推动高中数学教育的进步。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 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 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科 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 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平面上的 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
向量
2.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线段定比分点、平移 公式
第三部分 新课程标准内容
教学内容的变化
课程 必修5
提高要求
(1)将数列、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都作 为一种特殊的函数,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 本数学模型来学习,加强了与函数的联系 ,更注重背景和应用,要求感受这两种数 列模型的广泛应用,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 实际问题。 (2)提高了对不等式背景和应用的要求 例如,强调基本不等式在解决简单的最大 (小)值问题中的作用。 (3)关注不等式的几何意义。
删减知识点
第三部分 新课程标准内容
教学内容的变化
课程 教学内容
增加知识点
删减知识点
数学4
基本初等 函数II (三角函 数)
(1)更强调基础性和简 约性。 (2)增加了“三角函数 模型的简单应用”,提高 了对解三角形应用的要求 。
(1)已知三角函数 值求角; (2)反三角函数 (3)删去了余切、 正割、余割的定义。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1.高中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作
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数学素养,以分 课程目标
2.具体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
新课标之高中数学教学新理念
新课标之高中数学教学新理念新课标之数学教学有新的课程观;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过程,重创新,重个性,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重合作与交流,重思想教育;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中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标签:新理念重过程重创新重个性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
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那是怎样的过程?(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什么?①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
②体验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
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商品买卖,储存贷款,等等都要用到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式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③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
我国古代的河图洛书就是数的“方阵”,《易经》中的卦象都用数来表示,我国古代兵书中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中的筹就是数码。
让学生体验这些还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④体验数学是一种思想。
数学是一种科学思想,这种思想反映着数学知识的共同本质。
数学之中含有丰富的思想:符号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极限思想等等。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文明内涵,素养素质”是新时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时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强调培养学生拥有文明涵养、品德素质、宽广胸襟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人文素养丰富、思想觉悟开阔、道德境界深厚、文化修养高尚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为了实现新时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今后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应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文明涵养和品德素质上,使学生的文化素养有深度、有宽度、有高度。
首先,实现新时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学把培养学生文明涵养置于首位,让学生体会到文明所带来的精神与艺术,让学生通过探究文明,掌握文明规范,陶冶情操,锻炼素养。
其次,教学还要求学生加强对道德、审美、宗教等品德素质的认识与培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良好的道德行为准则,形成系统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及审美观。
此外,新时代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要培养学生的宽广胸襟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解决问题,有创新能力,有分析能力,有研究能力。
要做到这些,语文课程教学应把重点放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掘文明涵养所包含的深度,感悟文明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素养、胸襟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此,我们要把对学生的探究融入教学实施计划,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探究思考,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新时代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培养学生拥有文明涵养、品德素质、宽广胸襟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人文素养丰富、思想觉悟开阔、道德境界深厚、文化修养高尚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要实现这一理念,语文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文明涵养和品德素质,把探究式课堂教学融入实施计划,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帮助学生探究思考,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深度、宽度、高度的发展。
最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精彩5篇
最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精彩5篇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篇一1、以设疑激趣为先导;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3、以揭示规律为重点;4、以精讲精练为策略;5、以学生参与为途径;6、以整体教学为目标。
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由教科室牵头制定改革方案,并会同教研组长一起负责改革方案的落实。
除音体美学科外,其余学科均参与这次改革。
1、先学后教:先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后教,是指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的点拨、解疑、归纳和总结。
2、精讲精练:学生的自学、教师的讲授、学生的练习大致各占三分之一(根据学习内容灵活掌握)。
3、突出主体: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1、教研组下设备课组,由备课组长负责本年级本学科改革方案的实施。
(1)组织本组教师集体备课,确定各单元和每课的重点、难点、授课形式和方法,设计每课的预习题;(2)组织本组教师分工完成每课训练题的设计,做到资源共享;(3)负责课堂改革进程的安排、检查和记录。
2、教研组长负责本学科改革方案的督促、协调和管理。
(1)负责“自测题”设计的检查、指导;(2)组织组内的研讨课和研讨会;(3)推荐校级以上的研讨课和观摩课。
1、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和课标,熟练把握教材和知识点的规律性;2、自测题的设计要形式新颖、题型多样、重点突出、题量适当,要分出层次和梯度;教师要及时评判每课的训练题,并在自习课上对答题有误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3、课堂上要突出学生主体,课堂活动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讨论题要有探讨的价值,讨论的形式要大、中、小结合,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4、作业当堂完成,中考学科可布置课后预习题和适量迁移作业,其他学科不许留课后作业;5、把自习课还给学生,分给各科。
教师在自习课只许答疑或个别辅导,不许把自习课当成讲读课。
7、备课组长填写备课记录。
高中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新课程标准解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中教育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更新。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我国教育部于2017年发布了高中新课程标准。
这个新的标准对高中教育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优化,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对高中新课程标准进行解读,探讨其重要性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一、新课程标准背景及意义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科技和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科综合性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和职业需求。
此外,新课程标准还突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和身心健康。
这些改革都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与过去注重知识传授和死记硬背不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
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
首先,学校要积极优化教学资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设施。
其次,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
他们需要拥有较高的学科知识和专业能力,善于启发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
四、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影响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和深远的。
首先,新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其次,新标准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业能力。
最后,新标准注重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和身心健康。
五、新课程标准存在的问题然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校和教师可能面临教材和教学资源更新的压力。
高中生物新课标中的新理念和新要求
高中生物新课标中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新课程的新体现是理念新、教材新、教学模式新。
新课程改革也对教师提出了新,教师在积极参与这场课程改革的同时,应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标签:高中生物;新课程;新理念;新要求传统课程,内容陈旧,结构过于单一,课程实施强调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它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
目前新课程的改革体现了教育的新思想和新理念。
一、新课程中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理念新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核心任务)。
对学生来说,科学素养的最基本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社会和个人生活中。
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2.倡导探究性学习。
倡导探究性学习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
新课程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做出相关的个人决策。
(二)教材体系新综观历次生物课程的改革,本次新课程的变动是最大的。
教材结构由原来的单元式改为模块式,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
必修部分包括“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生态与环境”3个模块;选修部分有“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
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
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性质变化:新课标中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以往的基本理念是以课程为核心,而新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核心。
2、新增“学科核心素养”部分:新课标中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部分的内容,旧课标中没有核心素养的相关阐述。
新增“学科核心素养”这一部分主要目的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细化到学科课程之中。
长期以来,宏观育人目标是明确的,中观的学科育人目标比较笼统,容易造成微观的教学目标只关注具体的知识学习。
3、课程目标发生改变:旧课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分目标又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是围绕着“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展开的,目标变成了:“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学科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目的在于培养四种学生:具有政治认同的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养的学生,具有法治意识素养的学生,具有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
以上是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具体细节可能因地区和学校而有所不同。
高中语文新课标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标理念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新课标理念,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新课标理念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
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
未来社会更需要美,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为我国高中历史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理念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批判思维和历史素养的培养,形成了多元、开放、探究的基本教学理念,这为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学生为本的个性发展观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在历史领域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科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二、批判思维的培养批判思维是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历史信息、理性对待问题并提出合理观点的重要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历史学习者。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审视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事件的成因、影响及可能的改变,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不同观点和立场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质疑和判断能力,使学生具备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素养是指学生对历史学科基本知识、方法、技巧的掌握,并能够运用并拓展课堂所学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历史教育重视历史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学科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知识和技能。
同时,历史教育要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内涵,把握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模式和方法论意识,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多元、开放、探究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倡导多元、开放、探究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开放的教学态度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7版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二、课程目标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四、 课程的结构新旧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课程结构图对比如下:新课程咼一上必修1,必修4高一下必修5,必修2,必修3 高二上选修2系列,选修4系列1. 必修课程包括五个主题,分别是预备知识、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共144学时,8学分。
2. 选修1课程包括四个主题,分别是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 数学探究。
共108学时,6学分。
3.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 五类。
6学分。
A 课程是部分理工类(数学、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旧课程p --- BUS 彌供i…用」__ 7L 何与代敵国1与極率_|£矽潭「类|吕TtE;校本课呢学必修:8学分 分选修1 : 6学分选修2: 6学分必修:10学分 选修2系列:6学分选修4系列:3学分(每个专题1学分,共10个专题,高考修3学分)学 必修:144学时 时选修1 : 108学时选修2 :没建议学时 必修:180学时选修2系列:108学时 选修4系列:没建议学时高一上必修1, 高一下必修1 高二上选修1,选修2J B :輕济,社会扶B课程是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部分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C课程是人文类(历史、语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D课程是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类学生等可以选择的课程。
E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1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
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
五、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与现形课标内容的对比如下表:与现形课标对比,必修3中的“算法初步”删掉了; 删掉了必修5中的解三角形,不等式的大部分内容。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下评价理念及其实践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下评价理念及其实践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开展,全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评价理念冲击着多年以来的传统评价观,许许多多站在教改第一线的老师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急迫性和重要性。
笔者结合一年多的教改实践,撰此文对历史新课程标准下评价理念及其实践做一番探讨。
一.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评价理念的特点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不在只是关注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更关注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再只是为了选拔和甄别,更重要的好似发挥评价的激励促进作用,关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成长与进步。
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可见,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学评价理念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历史学科中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培养固然重要,但一元化的评价目标势必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向单纯背记知识点上,导致“考前背记,考后即忘”的恶性循环。
而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注重的是授学生以“渔”。
这点,新课程标准是通过注重对学生前面素质的考查来实现的。
在具体操作中,注重全面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对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历史课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同时,新课程标准非常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通过给予全方位几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意识自我、拥有自信。
在考查手段上,以量评为基础,应用质评等先进的批判方法,不仅考查“认识”或“概念”等认知层面,同时关注对“表现”等行为层面的考查,如情境测验、行为观察等,较好地体现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测试。
2.关注的是学生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评价上,新课程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突出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完整版)新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版
(完整版)新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7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一、课程的基本理念二、课程目标新旧课程的目标没有较大的差异,新的课程着重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对比如下三、数学核心素养及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四、课程的结构新旧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课程结构图对比如下:结构图学分必修:8学分选修1:6学分选修2:6学分必修:10学分选修2系列:6学分选修4系列:3学分(每个专题1学分,共10个专题,高考修3学分)学时必修:144学时选修1:108学时选修2:没建议学时必修:180学时选修2系列:108学时选修4系列:没建议学时高一上必修1,高一下必修1高二上选修1,选修2高一上必修1,必修4高一下必修5,必修2,必修3高二上选修2系列,选修4系列1. 必修课程包括五个主题,分别是预备知识、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共144学时,8学分。
2. 选修1课程包括四个主题,分别是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共108学时,6学分。
3.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
6学分。
A课程是部分理工类(数学、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B课程是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部分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C课程是人文类(历史、语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D课程是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类学生等可以选择的课程。
E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1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
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
五、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与现形课标内容的对比如下表:与现形课标对比,必修3中的“算法初步”删掉了;删掉了必修5中的解三角形,不等式的大部分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特征
发布时间:2012-05-02
【收藏此页】【设为首页】【打印】【关闭】
1.突破学科中心,注重学生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此次课程标准在研制过程中,首先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的特点,确定哪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如英语的基本能力、信息意识能力也成为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
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突破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地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地体现高中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
2.确定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
教学大纲的重点是对教学工作做出规定。
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最显著的变化是课程目标发生了根本改变。
过去,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因此,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学生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了各门学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方面共同而又各具特点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通过对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
3.规划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们一致认为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应当成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高中新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评价等也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是课程标准与直接指导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根本区别,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
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
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刻画,体验性目标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领域的要求。
无论是结果性目标,还是体验性目标,都尽可能地以便于了解、便于操作的行为来刻画。
确立体验性目标是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显著不同,通过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
度价值观。
与此同时,课程标准还提出发展性目标,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4.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通过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以往,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的脚,如今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例如:
5.目标统一,方法灵活
以往,教学大纲规定了教材、教学和评价的最高要求,无论是教材、教学还是评价都不能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了,则被视为超纲。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大纲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而课程标准的重点是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做出规定,因此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材编写和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
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阶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实现目标的手段和过程。
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
所以,它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具有弹性的。
这样就给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
与教学大纲不同的是,课程标准的内容更加丰富,其中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课程标准为学生设计了大量调研、探究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有些学科选编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十分典型精彩,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
实施建议部分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同时,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减少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而教学大纲的教学建议主要包括课时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考核与评价等。
6.评价更灵活、客观,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程评价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
各学科课程标准普遍淡化了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评判功能,强化了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符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