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复习笔记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教案陈庆云版
公共政策分析教案-陈庆云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公共政策的概念和特性理解公共政策的重要性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分析框架1.2 公共政策的定义和特性解释公共政策的定义探讨公共政策的特性,如普遍性、强制性、公平性等1.3 公共政策的重要性分析公共政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强调公共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1.4 公共政策的基本分析框架介绍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包括问题定义、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等解释每个环节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第二章:公共政策的制定2.1 政策问题的定义探讨如何识别和定义政策问题分析问题定义的重要性2.2 政策制定的主体和过程介绍政策制定的主体,如政府、议会、行政机关等阐述政策制定的过程,包括议程设置、政策规划、政策合法化等2.3 政策制定的方法和工具探讨常用的政策制定方法和工具,如调研、分析模型、专家咨询等强调方法选择和工具应用的重要性2.4 政策制定中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分析利益相关者在政策制定中的角色和影响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和沟通第三章:公共政策的执行3.1 政策执行的基本概念解释政策执行的含义和目标探讨政策执行与政策制定的关系3.2 政策执行的主体和机制介绍政策执行的主体,如政府部门、执行机构等阐述政策执行的机制,如资源配置、协调合作、监督控制等3.3 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和挑战分析政策执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如资源不足、利益冲突、执行力不足等探讨应对问题和挑战的策略和方法3.4 政策执行的评估和监控介绍政策执行评估和监控的重要性阐述评估和监控的方法和工具,如绩效评估、监督机制等第四章:公共政策的评估4.1 政策评估的基本概念解释政策评估的含义和目标探讨政策评估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关系4.2 政策评估的主体和过程介绍政策评估的主体,如政府部门、第三方评估机构等阐述政策评估的过程,包括评估目标确定、数据收集、评估方法选择等4.3 政策评估的方法和工具探讨常用的政策评估方法和工具,如效果评估、成本效益分析、案例研究等强调方法选择和工具应用的重要性4.4 政策评估的结果和应用分析政策评估结果的呈现和应用,如政策调整、政策优化等探讨如何将评估结果转化为政策改进的行动指导第五章:公共政策的案例分析5.1 案例选择和分析的重要性解释为什么选择特定的案例进行分析强调案例分析在理解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作用5.2 案例分析和研究方法介绍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如叙事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阐述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些方法进行案例分析5.3 案例分析和研究实例分析具体的公共政策案例,如环境保护政策、教育政策等探讨案例中的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以及其成效和问题5.4 案例分析的启示和应用提炼案例中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如何将案例分析的启示应用于实际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第六章:公共政策的监测与评价6.1 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概念解释公共政策监测与评价的含义和目标探讨监测与评价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6.2 监测与评价的主体和过程介绍监测与评价的主体,如政府部门、第三方评估机构等阐述监测与评价的过程,包括目标设定、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6.3 监测与评价的方法和工具探讨常用的监测与评价方法和工具,如绩效指标、数据可视化、监控系统等强调方法选择和工具应用的重要性6.4 监测与评价的结果和应用分析监测与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应用,如政策调整、决策支持等探讨如何将监测与评价结果转化为政策改进的行动指导第七章:公共政策的影响因素7.1 政治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政治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如政治稳定性、政策导向等探讨政治因素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作用7.2 经济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经济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等探讨经济因素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制约作用7.3 社会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如公众需求、社会价值观等探讨社会因素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引导作用7.4 文化与伦理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文化和伦理价值观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探讨文化和伦理因素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重要性第八章:公共政策的变革与创新8.1 公共政策变革的动因分析导致公共政策变革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探讨公共政策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8.2 公共政策变革的过程与方法介绍公共政策变革的过程,如政策规划、政策试点、政策推广等阐述变革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8.3 公共政策创新的理念与实践探讨公共政策创新的理念,如开放性、灵活性、持续性等分析具体政策创新实践的案例和经验8.4 公共政策变革与创新的挑战与应对分析公共政策变革与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如利益调整、资源配置等探讨应对挑战的策略和方法第九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国际经验9.1 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政策分析的经验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政策分析的理念、方法和实践探讨其对我国公共政策分析的启示和借鉴意义9.2 发展中国家公共政策分析的经验分析发展中国家公共政策分析的特点和挑战探讨发展中国家公共政策分析对我国的借鉴作用9.3 国际组织公共政策分析的经验介绍国际组织公共政策分析的理念、方法和实践分析国际组织公共政策分析对我国的启示和影响9.4 我国公共政策分析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讨我国公共政策分析与国际经验的交流与合作强调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提高我国公共政策分析能力的重要性第十章:公共政策分析的未来发展10.1 公共政策分析的发展趋势分析公共政策分析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技术应用、方法创新等探讨公共政策分析在应对未来挑战中的角色和责任10.2 公共政策分析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分析公共政策分析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探讨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的策略和方法10.3 公共政策分析的教育与培训强调公共政策分析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探讨公共政策分析教育和培训的方法、内容和体系建设10.4 公共政策分析者的职业素养与道德规范分析公共政策分析者的职业素养要求,如独立思考、严谨治学等探讨公共政策分析者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公共政策分析展开,涵盖政策定义、制定、执行、评估、监测、影响因素、变革、创新、国际经验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
《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主编 北大出版社部分习题答案
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一、关键术语1.公共政策答: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
这既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①阶级性。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行为的产物,政府的政策要体现阶级的意志;②整体性。
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孤立地解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的,因此需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③超前性。
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政策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④层次性。
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规格;⑤多样性。
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而显示出多样的特征;⑥合法性。
政府行为的政策具有一定法律性质。
其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2.公共利益答:公共利益是公众和社团普遍享有的包含某种金钱利益,或者公众或者社团的权利和义务因之受到影响的某种利益。
公共利益并不意味着狭隘的如某种稀见之物,或者像处于争议中的事情影响的特定地区的利益。
公共利益通常要遵循四项基本标准:①具有“公共性”。
较私人利益而言,公共利益首先是一种公众利益,受益主体具有普遍性或不特定性的显著特点;②具有合理性。
由于一种公共利益的实现经常是以其他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减损作为代价的,因此立法机关在界定公共利益时就应当遵循合理性原则;③具有正当性。
公共利益的界定事关广泛的公众利益,立法机关,尤其是地方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应当广泛听取、充分尊重公众意见,保证公共利益界定基于广泛的民意之上;④体现公平性。
公共利益是一种公众利益,如果以减损少数人的私人利益却又不给予必要补偿的方式来增进公共利益,就会有违正义和公平。
2015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复习笔记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
育明教育2014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辅导再创佳绩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6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更有8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5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人指导一对一指导!(一)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笔记——育明教育考研咨询师整理汇编·八年积淀政策过程的一般框架就是我们所说的教科书式的过程模型,也叫阶段模型。
把公共政策看作是由政策主体作用于政策客体的决策行为,公共政策分析正是设计并选择政策方案的过程。
李永军说过他认为这种简单地建立主体客体的对立划分上的线性过程一般模型存在很大的缺陷,但是却毕竟还是主流的模型。
与此相对应,我们看到诸如多源流模型,倡导者联盟框架、间歇性均衡框架,政策传播与创新框架都与此不同,一方面并不简单地把公共政策过程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即并不对政策行为者作简单的主体和客体的划分,另一方面认为政策过程不是线性的先制定政策再执行政策的过程,而是复杂多变的。
这几种框架是对传统的阶段模型框架的创新。
由于整个政策分析学科内在发展逻辑较为混乱,还未形成统一的模式,所以不用在学科发展上作太多的纠缠,只需要记住每一个模型内部具体说了什么就行了。
这本笔记有很多是用论述和讲述的口吻写的,非常利于理解。
虽然内容很多,但并不难记忆。
虽然陈庆云时代和李永军时代考察的重点不一样,前者是利益政策,决策类型,政策过程,后者是政府市场关系及政策工具,但是二者要考察的内容极少超出书本上的内容,只是书上有的东西很容易被忽略罢了。
所以最终还是要回归书本,把书本理解得滚瓜烂熟才是根本。
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公共政策(在形式上)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突出公共性,意味着公共政策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政府应当是社会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增进者。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背诵笔记公共政策分析(本人原创)
公共政策广义(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狭义(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事务(不仅包括人们公认的、涉及到所有或绝大多数人的共同事务,而且也包括那些可能转换为前者,但却与部分人,甚至个别人相关的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包括政治性公共事务、经济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等,其中“社会”是相对的,可划分为多个层次)公共政策的本质(要解决利益的增进与分配问题,它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是政府对社会利益进行的权威性分配。
理解要点:1实实在在地增进社会利益;2对全社会的利益进行分配;3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4通过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5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6要在增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率,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需求,对复杂利益关系进行调整过程:1利益选择2利益整合3利益分配4利益落实)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2整体性3超前性4层次性5多样性6合法性7规范性)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正负导向;2调控功能: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物质利益关系,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形式,表现出倾斜性,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3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分析(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政策、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的研究)公共政策基本分析框架(麦考尔一韦伯分析模式:描述性分析与规范性分析;沃尔夫的分析模式:政策分析程序;邓恩的分析模式:从政策信息的转换过程去研究)公共政策分析要素(1政策问题2政策目标3政策方案4政策模型5政策资源6政策评价标准:多元理性基本内容:技术、经济、法律、社会、实质理性7政策效果8政策环境9政策信息)公共政策分析原则(1系统原则2预测原则3协调原则4分解综合原则5民主原则)政府角色定位的基本理论框架(1在现代社会中,市场和政府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两种基本途径2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性途径。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圣才出品】
第九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一、概念题1.预测答:预测是指对尚未发生、目前还不明确的事物进行预先估计,并推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协助管理者掌握情况,选择对策。
预测存在不同类型,按照预测的时间尺度和期限不同,可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按照预测的功能不同,大致分为直觉性预测、探索性预测、规范性预测、综合预测;按照具体计算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
2.类比分析答: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
类比分析是指把这种相似性研究创造性地用于政策问题的构建中,寻求政策问题的成因、性质及类别的方法。
人们在缺乏可靠的论证思路时,类比分析法往往能够奏效,在构建政策问题时,有三种不同的类比形式可以运用:人的类比、直接类比和想象类比。
3.效用分析答:效用分析是风险型决策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指利用效用价值的理论和方法,对风险和收益进行比较,从而进行决策的方法。
在一般的决策问题中,决策者对方案的选择通常是比较不同方案的期望货币收益值的大小,然后选择其中的较大者为最佳方案。
但在许多场合,情况并不是这样,最佳方案的选择往往因决策者的价值判断不同而异。
在不同风险的情况下,对同等收益,决策可能不同;在同等风险的情况下,不同的人对待风险的态度也不同,其决策也将不同。
4.决策树法答:决策树法是指利用概率论的原理,并且利用一种树形图作为分析工具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用决策点代表决策问题,用方案分枝代表可供选择的方案,用概率分枝代表方案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经过对各种方案在各种结果条件下损益值的计算比较,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该方法能使多阶段决策清楚、有条件地进行,是分析决定方案优劣的十分有价值的基本工具。
5.特尔菲法答:特尔菲法是指采用函询调查,对与所预测问题涉及到的有关领域分别提出问题,并将回答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归纳,匿名反馈给各个专家,再次征求意见,然后再加以综合、反馈的方法。
行政管理考研中国政法大学行管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重点总结
◆公共政策广义: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说明:①公共政策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②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③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④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管理制定准则。
相关概念:公共事务:不仅包括人们公认的、涉及到所有或绝大多数人的共同事务,而且也包括那些可能转换为前者,但却与部分人,甚至个别人相关的事务。
社会公共事务:包括政治性公共事务、经济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等,其中“社会”是相对的,可划分为多个层次。
狭义: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政府的公共政策是政府制定的行为准则,体现了政府的政治行为,是政府活动的产物;●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要解决利益的增进与分配问题,它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是政府对社会利益进行的权威性分配;*●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利益选择、利益整合、利益分配与利益落实等四个环节;●社会利益包括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具有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具有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公共政策增进和分配的是社会利益,而不是唯一的公共利益(注:本点根据原文末两点归纳,顺序有调整)。
●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既是应然分析的要求,也是区别私域管理的本质所在;●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过程,是有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策主体的整体目标需要,或者更直接地说,服从于政策主体对利益的追求;●突出“追求”,说明公共政策仅是某种规范,其实际结果如何,有待执行之效果分析;*公共政策的本质:要解决利益的增进与分配问题,它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是政府对社会利益进行的权威性分配。
①理解要点:(1)要实实在在地增进社会利益;(2)对全社会的利益进行分配;(3)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4)通过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5)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6)要在增进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率,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
2015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范围、考研笔记、考研重点、考研信息
育明教育2014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辅导再创佳绩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6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更有8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5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人指导一对一指导!2015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必看参考书教材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政法行管考研精编笔记公共政策系统分析(育明教育注:系统分析可以说是政策生命周期的基础——政策工具是考试重点)定义:公共政策系统是由公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工具及其与政策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系统分析可以说是政策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
)第一节:公共政策主体定义:公共政策主体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那些具有法定权威参与制定公共政策的人们是官方决策者,而不具有这种权威但可以参与政策过程的利益集团,政党组织,大众传媒,个人等等都是非官方参与者(官方与非官方的划分是从政策制定上的作用分的,政策制定才是真正权力的体现嘛)以下对各个主体特征的论述主要是从他们对政策制定的影响角度说的。
一、官方参与者在中国,官方参与者指的是广义政府和执政党:三大权力机关和中国共产党立法机关:在美国,立法机关的立法权力较大,但在国防和外交上,总统权力较大;在中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统一行使立法权,其他主体如国务院,地方人大等都没有独立立法权,其立法行为只是全国人大立法的一部份。
立法机关制定的政策具有最高效力。
另外,全国人大具有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决定权通常是解决重大政策性问题和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行政机关: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的内政外交行政事务的机关,运用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
所以行政机关是公共政策的直接运用者。
在美国,行政国家的出现;在中国,国务院统一领导各级行政机关工作,拥有行政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等司法机关在美国,司法机关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司法审查权,法令解释权等对公共政策的内容和性质产生较大的影响。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考试重点
基本的公共政策目标基本的公共政策目标也称元目标:公平、效率、发展、自由、安全。
影响政策目标确定的主要因素(1)价值因素(2)政治因素(3)目标的多重性及其冲突评估标准评估标准是衡量政策目标实现的尺度,它将定性的或者概念的政策目标转化成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定义,是关于那些被用来评估备选方案或者项目的目标诸方面的明确的陈述,包括成本、收益、有效性、可行性等。
尺度是标准的有形或者操作性的定义,每个标准有几个与之相关的量化的尺度。
尺度也称做指标。
确定评估标准有时是非常困难的,这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政治过程的本性使得决策者不愿意明确陈述出相关的政策目标,而目标不明确也就难有准确的评估标准。
二是被提出的政策方案或者项目往往不是单一目标而是多个目标,每个目标一般都有相关的评估标准,而每个标准都可能有多个尺度,这使得评估标准问题复杂化;三是政策参谋人员或者分析人员可能被公共部门或者政府部门所雇佣,他们也不愿意放弃多重的、冲突的目标和评估标准。
政策指标政策指标是政策评估标准的具体化,是衡量政策目标的量或者质的尺度,是政策目标具体说明。
根据指标所要衡量的政策领域的不同,可划分为经济指标、社会指标、政治指标和综合指标。
第二节备选方案的拟订备选方案的产生一般经历3步:第一步:搜寻备选方案从问题构造的程序中可以发现一些备选方案。
邓恩列举了八个来源:(1)权威;即相关政策问题的专家。
(2)洞察力:长期与某些政策对象打交道的人或者一些政策相关者的知觉或者判断;(3)方法:利用系统分析等创新性的分析方法;(4)科学理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产生的一些对问题现象的解释;(5)动机:参与者的信念、动机和需要。
(6)相似的案例:其他地方处理相同或者相似问题的经验;(7)类比:不同种类问题的相似性的的比较。
(8)伦理体系:哲学或者其他社会学家所提出的社会正义、公平等理论。
艾西从系统分析的角度讨论了政策备选方案的四个来源:(1)保留现有方案(2)修改现有方案(3)使用以前被包装过的方案设计(4)创造一个新的方案。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
第四章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一、概念题1.政策问题答: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应主要包括:①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②对上述问题的察觉与认同;③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④团体的活动与力量;⑤政府的必要行动。
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有:①政策问题的关联性;②政策问题的主观性;③政策问题的人为性;④政策问题的动态性。
2.政策议程答:公共政策议程是指某一引起公共政策决定者深切关注并确定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以及正式提起政策讨论,决定政府是否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只有一小部分社会问题被公共决策者所关注,政策议程即是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
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在政治系统中存在着多种政策议程。
查尔斯·琼斯从政策活动的功能方面将政策议程分为:①问题确认议程;②提案议程;③协议议程或讨价还价议程;④持续议程。
科布和埃尔德区分了两种基本的议程:①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②正式议程,又称政府议程。
3.系统议程答: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从本质上讲,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讨论过程,是一个问题从与其具有特殊联系的群体逐渐扩展到社会普通公众的变化过程,即一个问题引起相关群体的注意,进而引起更多人的兴趣,最后受到普通公众的关注。
4.正式议程答:正式议程又称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从本质上讲,政府议程是政府部门按特定程序行动的过程,在程序上表现较为正式和固定,在方法上表现比较严谨和精确,在内容上表现较为具体和集中。
5.第三类错误答:第三类错误是指当应该解决正确的问题时,却对问题的实质或规范作出错误的解读,表面上看似找到了引发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正确的解决方案,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把人们带入歧途。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
配C,o而py不rig是ht盲20目0的4-2分0配11。As第p三os,e P它ty是L通td过. 综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而不是
孤立地就事论事式的分配。第四,它是要
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而不是口 头或纸上的利益分配
(二)本书综合性观点
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 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 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 行为准则。
ted wi国th内As:po陈se庆.S云lid、e陈s f振or明.N、ET张3金.5马C、lie宁nt骚Pr、ofile 5.2 谢C明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第一章 导论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一节 公Ev共al政ua策tio的n 本on质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等公共政策研究 在国内领先。
在国外,诸多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大学,耶
鲁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京都
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均设有该专业。
学科研究现状
1、国内外主要代表人 物:
拉斯维尔(Harold
Dwight LasswelEl,valuation only. ted wi1th90A2~sp1o9s78e.)S。li美de国s政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2015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复习笔记、参考书、资料、范围
育明教育2014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辅导再创佳绩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6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更有8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5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人指导一对一指导!2015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必看参考书教材2015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609公共管理综合一(管理学原理、公共行政原理各75分)《管理学(第二版)》刘俊生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公共行政原理》马建川、翟校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张国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张国庆公共行政学考研解析》,团结出版社,2013年版;812公共管理综合二(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分析、政治学基础各50分)《公共管理学》张成福、党秀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政治学基础》王浦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政治学原理》,景跃进,张小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世纪公共管理学教材, 2006版。
育明教育解析:从2013年政法行管考研来看,虽然近几年政法不再对外公布考研参考书,但是从命题规律看来,除了前几年推荐的5本参考书之外,还有以上补充的2本以及1本参考资料必须看,希望引起2015年备考学生的注意。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考点笔记以下由育明教育学员提供(2014年政法行管考研初试第一名)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关键词语: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学、新公共管理、P途径的公共管理、B途径的公共管理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作为一门理论和科学研究领域,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
在政府治理研究领域,公共管理的出现,是伴随着对传统行政学典范的挑战而来的。
在实践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再造推动的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运动风行全球。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一))【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一)一、概念题1.规划方法答:规划方法是运筹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包括线性规划11-1、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动态规划、随机规划等。
其中,线性规划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成功的运筹学模型,是现代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的有效方法。
2.决策方法答:决策方法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的方法。
根据决策所面临问题的特点可以分为几种:①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②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③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④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⑤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3.投入产出法答: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内容:①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②制定投入产出表,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去向的一种棋盘式表格;③构建投入产出模型,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
二、思考题1.某企业生产A、B、C、D四种产品。
相关资料如表11-1所示。
表11-1在资源限量及市场容量许可情况下,问如何安排生产获利最大?建立模型,并用Excel 及LINDO软件求解(结果要求整数)。
解:根据题意,线性规划模型为:利用Excel求解可得:当X A=228件,X B=150件,X C=100件,X D=21件时,该企业生产获利最大,即最大利润为21X A+35X B+47X C+54X D=15872元。
2.某种物资分别从A、B、C三地运往甲、乙、丙、丁四个地区。
A、B、C三地运出的物资量分别为400件、480件、600件。
甲、乙、丙、丁四个地区的需求量分别为260件、350件、440件、430件。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12章【圣才出品】
第十章公共政策分析模型与框架10.1 复习笔记一、公共政策的政治分析模型1.制度分析模型(1)学者对制度的界定①康芒斯认为制度的概念难以把握,但还是应该对制度进行一个界定。
在他看来,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为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或标准。
或者更通俗地说,制度就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或规范。
②科斯主要是从产权交易规则或产权结构和经济组织形式的角度论述“制度”,在科斯看来,制度是指一系列关于产权安排、调整的规则,制度就是“规则”或组织形式,其外延非常广泛。
③诺斯认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特别是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2)旧制度主义旧制度主义关注的更多是制度的属性,以及制度如何使个人行为变得更好。
由于个人行为的善变,如何使个人行为朝向有利于集体目标的方向,就成为政治制度的主旨和目标。
因此,旧制度主义的重点在于制度的规范性导向,以及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力。
旧制度更多的是从正式制度及成文规定的角度来探讨制度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表明公共政策必须在既有的制度下运作,它比较少关注制度中个人活动的要素,忽略个人活动与制度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新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的兴起,把对个人行为的解释元素纳入到了制度分析的视野。
新制度主义保留着旧制度主义的许多特征,同时也从理论和经验层面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①新制度主义沿用旧制度主义的一些假设,但在研究工具和理论关注上吸收了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分析的要素,从而丰富了旧制度主义的研究内涵。
②新制度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制度主义中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倾向。
在新制度主义的文献中,社会中的制度安排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新制度主义开始转向以社会为中心进行研究。
新制度主义事实上是旧制度主义与理性主义、行为主义相互影响和渗透而发展形成的新的研究途径。
2.精英分析模型(1)理论代表人物及其主张①帕累托认为,任何社会都可以分为三个群体:人数较少的统治精英集团、非统治的精英集团和普通大众或非精英集团。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1-4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一、概念题1.公共政策答: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该定义具体包括四层内容:①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②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③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④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的管理制定准则。
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
这既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和合法性。
2.公共利益答:公共利益是指公众和社团普遍享有的包含某种金钱利益,或者公众或者社团的权利和义务因之受到影响的某种利益。
公共利益通常要遵循四项基本标准:(1)具有“公共性”。
较私人利益而言,公共利益首先是一种公众利益,受益主体具有普遍性或不特定性的显著特点。
(2)具有合理性。
由于一种公共利益的实现经常是以其他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减损作为代价的,因此立法机关在界定公共利益时就应当遵循合理性原则。
(3)具有正当性。
公共利益的界定事关广泛的公众利益,立法机关,尤其是地方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应当广泛听取、充分尊重公众意见,保证公共利益界定基于广泛的民意之上。
(4)体现公平性。
公共利益是一种公众利益,如果以减损少数人的私人利益却又不给予必要补偿的方式来增进公共利益,就会有违正义和公平。
3.社会利益答:社会利益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基于一定的社会目标而对诸种社会要素和社会状态的共同需要所体现的利益形态。
社会利益是广泛个体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具体的、独立的利益形态。
其内容主要有: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具有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具有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4.利益选择答:利益选择是指政府对利益的分配是有一定的导向性和目的性的,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来自于政治统治的目的。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二))【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二)一、概念题1.描述统计答:统计方法一般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描述统计是指用归纳性的数值来概括一组数据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当统计数据是用来描述数据总体特征时,或当数据量比较小时,可以采用描述统计方法。
在公共管理领域,描述统计是大量存在的。
2.推断统计答:推断统计是指通过对样本的统计,来推断或估计总体的分布特性。
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统计对象往往相当复杂,数据量较大,因此一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有代表性的样本,然后通过样本来推断总体的特征。
在推断统计的基础上,管理者做出解释、预测或估价。
3.抽样分布答:抽样分布是指只要样本容量n小于总体容量N,总体中样本就不止一个。
不同的样本有不同的统计量。
其中任意两个样本的统计量相等的概率几乎为0。
因此这些统计量也有相应的概率分布,比如均值抽样分布、标准差抽样分布等,这种分布称为抽样分布。
4.置信区间答:虽然希望抽样误差越小越好,但误差总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某个样本统计量能否用来估计总体参数,取决于公共管理者对抽样误差的精度要求。
公共管理者可以根据样本给出一个随机范围,这个范围以某种可以接受的概率保证对参数估计的正确性,即总体参数以某种概率包含在这个范围内。
这个范围被称为置信区间,可以接受的概率被称为置信度或置信水平,通常记为1-α(α为一个较小数)。
当样本容量足够大时,如果已知总体标准差σ,则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为:。
其中,是样本均值,是正态分布函数在上的分位值,是均值标准误。
被称为置信区间下限,被称为置信区间上限。
5.回归分析答:回归分析法是在掌握大量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函数表达式。
这是一种从事物因果关系出发进行预测的方法。
在操作中,根据统计资料求得因果关系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大,因果关系越密切。
通过相关系数就可确定回归方程,预测今后事物发展的趋势。
6.时间序列答:时间序列分析是回归分析的一个重要应用。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
育明教育2014年考研视频课程+内部资料笔记+历年真题+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3次指导=2500元第一年没过,第二年免费重修,直到考上!!!此外,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建议到现场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笔记——育明教育考研咨询师整理汇编·五年积淀第一节:政策执行研究的理论研究:三代研究。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者综合。
关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的特点,参照公共行政学以及ppt中的概括进行几种记忆,考的可能性很大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深受古典行政模式的影响。
古典行政模式的三个特点:官僚科层制;政治行政两分法;效率至上(科学管理)原则1.行政组织的结构特征是集权的,层级制的,严格的命令控制体系2.政治行政两分,政治家负责制订政策,行政人员负责执行3.行政管理遵循科学管理原则,追求效率在这种行政模式下,政策执行的结果往往被假设成与政策制定的预期一致的,但是以这种模式为基础的政策执行研究却已经认识到了两者之间的鸿沟了,所以才有了第一段中的引言,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是:1.偏重于政策执行实务及个案研究:从个案中发现政策执行的问题2.自上而下的分析途径1.以政策制定为核心,从政策制定者角度透视政策执行2.强调制定与执行的分工3.政策过程是个指挥链条,形成上令下行的命令体系4.政策制定者的价值偏好被下级不断具体化并执行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1.建立在第一代执行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特点是强调政策制定与执行的互动2.决策者与执行者在目标制定上合作3.重视基层官员的适应策略,充分利用基层官员的自由裁量权推进政策执行,被喻为“草根途径”4.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认为古典的行政模式需要民主,功绩,中立的领导者,容易犯孤独组织综合症。
5.政策执行依赖于“多元组织集群”的相互关系第三代执行研究1.试图整合以上两种模式的概念架构,以解释政策执行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进而对未来的政策执行模型做出预测2.注重向前探索和向后探索的结合3.强调执行机构间的网络关系与政策执行力的表现4.代表有: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式和支持联盟框架三代研究各有优缺点,一般而言:第一代适用于管制性政策与再分配政策,第二代适用于自我管制政策与分配政策。
(完整word版)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读书笔记
《公共政策分析》读书笔记本书共十二章,分别对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公共政策系统分析;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内容执行分析;效果评价分析;方法论;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分析模型与框架以及量化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作者认为,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公共政策是某类政策主体,如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的基础上,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三个: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
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下列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或绝大多数者。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是: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书中指出,从一般意义上讲,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称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包括四点:1、公共政策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2、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3、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4、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管理制定准则。
在书中第二章,作者集中考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这种考察将有助于回答如下问题:政府为什么要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政府应当在哪些方面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实际上,这些问题同时也就是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问题.由于上述问题的重要性,社会科学中的许多理论都对其有所涉及。
此书主要以经济学理论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分析为线索来进行讨论。
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学理论在此领域的分析是到目前为止最为系统的理论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经济理论对该问题的分析,已经影响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从而成为一种基本的分析途径。
行政管理考研北大行管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状元笔记
第一节政策执行的基本理论一、政策执行的含义政策执行就是指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两大学派的观点:行为学派关注政策作为行动指南的导向性作用,强调政策执行得关键问题在于政策执行机关如何采取政策行动。
组织理论学派则强调政策执行组织机构的作用,认为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得以实施的。
博弈理论公共政策执行的性质:公共政策执行是整个政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如果说,政策规划主要是政治过程的话,政策执行则主要是行政过程。
欧洲一些国家,为了使政策能够贯彻实施,专门建立了执行局。
政策执行是由一连串的行为构成的,是一个有组织的活动系统。
同时,政策的执行又是公共利益的一次调整。
■政策执行是政策规划的继续公共政策运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既包括政策的制定,也包括政策的执行及评估。
但是,人们对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性的认识,一开始并不是很清楚的。
在西方政策科学的发展中,至少在70年代以前,多数人只将目光投射在政策的制定上,即使象德洛尔这样有贡献的公共政策学者,也认为公共政策的根本问题是对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
■政策执行是由一系列行动构成的过程政策并不是通过一、两次行动就能得到贯彻和实施的。
政策执行虽然只是政策过程的环节之一,但就本身来说,它却包含着政策执行者一连串的自觉与不自觉的、偶然的与必然的行动。
爱德华则认为,公共政策执行是一系列“发布命令、执行指令、拨付款项、办理贷款、给予补助、订立契约、收集资料、传递信息、委派人事、雇佣人员、创设单位”的活动过程。
霍恩也认为,“政策执行指公众或团体为了致力于先前政策决定所设立的政策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各项行动。
这些行动可以归结为两大要项:一是将政策转化为可运作的努力,二是为实现政策所确定的目标而作出持续的努力。
”■政策执行是有组织的活动系统执行政策的行动决不是单个人的、无序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明教育2014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辅导再创佳绩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6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更有8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5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人指导一对一指导!(一)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笔记——育明教育考研咨询师整理汇编·八年积淀政策过程的一般框架就是我们所说的教科书式的过程模型,也叫阶段模型。
把公共政策看作是由政策主体作用于政策客体的决策行为,公共政策分析正是设计并选择政策方案的过程。
李永军说过他认为这种简单地建立主体客体的对立划分上的线性过程一般模型存在很大的缺陷,但是却毕竟还是主流的模型。
与此相对应,我们看到诸如多源流模型,倡导者联盟框架、间歇性均衡框架,政策传播与创新框架都与此不同,一方面并不简单地把公共政策过程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即并不对政策行为者作简单的主体和客体的划分,另一方面认为政策过程不是线性的先制定政策再执行政策的过程,而是复杂多变的。
这几种框架是对传统的阶段模型框架的创新。
由于整个政策分析学科内在发展逻辑较为混乱,还未形成统一的模式,所以不用在学科发展上作太多的纠缠,只需要记住每一个模型内部具体说了什么就行了。
这本笔记有很多是用论述和讲述的口吻写的,非常利于理解。
虽然内容很多,但并不难记忆。
虽然陈庆云时代和李永军时代考察的重点不一样,前者是利益政策,决策类型,政策过程,后者是政府市场关系及政策工具,但是二者要考察的内容极少超出书本上的内容,只是书上有的东西很容易被忽略罢了。
所以最终还是要回归书本,把书本理解得滚瓜烂熟才是根本。
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公共政策(在形式上)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突出公共性,意味着公共政策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政府应当是社会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增进者。
第一节:公共政策本质公共政策的概念政策:与辞海不同,国外学者认为政策主体不仅有政府也有社会团体和个人公共政策:在本书中,陈庆云说将公共政策的主体限定为政府,不过多地研究其他主体的作用,尽管他同时也承认公共政策主体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所组成的管理体系”。
然而事实上本书后面的论述,如李永军写的内容却十分强调其他主体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也就是说同一本书前后出现了不一致。
陈庆云认为本书研究的是本质上还是政府管理,而不是公共管理。
当然他这里是把公共管理和政府管理区分开来了,此处不再赘述。
另外,根据公共政策在形式上的定义(上面),陈庆云强调了以下几点:公共政策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公共政策的需求是社会公共事务;公共政策就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规范,公共政策主体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时也要对自身管理制定规则;社会公共事务不见得是社会性公共事务,也可能是政治性的,经济性的等。
不过令人费解的是,陈庆云在这里单独提到了治理理论,说公共政策研究十分需要引进治理理论的内容,并且他把治理理论的精髓归纳为“参与,合作,互动,服务”八个字。
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虽然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概念的界定有很多种,但本书对公共政策概念的界定是建立在戴维·伊斯顿的界定基础上的。
考研专业课咨询QQ1559022430徐老师戴维·伊斯顿从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出发,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它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
陈庆云的定义就是把人家的“价值”替换成“利益”公共政策的本质(育明教育注:本章是陈庆云的利益政策学的内容,11年真题考察过)“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按照陈庆云的说法,中外学者研究公共政策理论选择了制度,权力,价值,规范,技术等层面,而他所选取的是利益,并认为利益是公共政策核心要素。
他还引用了马克思的一些语录来论证利益的重要性。
我说过,利益政策学本质上是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从来都是把权力和利益研究作为政治研究的核心所在。
从近年的考研题目看,他的利益政策学并没有作为过重点考察对象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在对伊斯顿的定义作过修正之后,公共政策就被看作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了。
那么,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就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虽然有了上面的定义,但陈庆云认为他对伊斯顿的修正还包括对公共政策职能的扩展上,也就是说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社会利益,还要实现和增进社会利益,换句话说,利益的分配是需要基础的,是动态的,不增进利益又去分配什么呢?所以,伴随并对应着社会利益的选择,整合,分配和落实,公共政策的过程相应的以完整的姿态出现。
只有把选择,整合,分配,落实,增进这几点结合了起来,才是“动态的”利益选择:选择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的利益,也选择那些与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一致的利益,自然不可能完全公正利益整合:综合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把利益矛盾尽量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利益分配:往往是使一部人获得利益,也可以使另一部分人失去利益。
利益落实:其实就是政策的执行程度,也就是分配后的利益的实现程度了。
好的政策不能落实的例子很多,这也是后来人们对政策执行这一环节的重要性认识加深的根本原因。
增进社会利益: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利益,更要增进社会利益。
后者更多地是效率问题,前者往往是公平问题。
最后,陈庆云说如果不考虑非政府公共组织,公共政策可以被界定为政府为了实现在特定时期的目标,对社会中的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基本特征: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这些特征单独考到的可能性不大,但可以作为分析某项具体政策的要素,或者说要判断一个政策是否合理,往往可以从这些角度出发进行论述)阶级性:明显的政治倾向与阶级性会表现在每项政策中,超阶级的政策是不存在的整体性: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政策也就必须是配套的整体合法性:对于一个步入法治化的国家而言,政策的合法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育明教育注:考试重点)导向功能:公共政策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诞生的(这一点要牢记),而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对处在不同利益框架内的人们的行为确定方向,使之能朝着政策希望的方向发展。
政策导向是行为的导向,也是观念的导向;政策导向有两种作用方式: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政策的导向功能分为正向引导功能和负向引导功能调控功能: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中所起的作用。
也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积极与消极之分(利益整合)分配功能:将利益分配给谁?如何分配?什么是最佳分配?这里只研究第一点。
通常情况下,下列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与政府主管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或绝大多数者。
第三节:公共政策分析一、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公共政策分析的内涵:三种对公共政策分析的解释公共政策分析的模式:三种模式: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沃尔夫分析模式;邓恩分析模式综合分析框架:阶段过程模型二、公共政策分析要素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政策信息(基本上也就是系统论的观点和生命周期的观点)三、公共政策分析原则系统原则;预测原则;协调原则;分解综合原则;民主原则四、公共政策分析历史沿革第二章: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育明教育注:本章无疑是考试的重中之重)本章考察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主要以经济学的理论为依据。
具体来说,就是依据传统的微观,宏观经济学对市场失灵问题的分析以及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失灵问题的分析。
然后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结合在一起,就得到了一个有关政府角色定位的基本理论框架。
(得到这个框架之后,后面第三章事实上是在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这个框架中的各个要素,再接着开始了公共政策实际过程,也就是政策过程的生命周期)这个基本理论的框架的逻辑是很简单的,就是说人类需要不断地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而政府市场正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两种途径。
市场是最基础的,市场失灵了,就为政府干预提供了依据。
然而政府也可能失灵,所以就需要考虑这两种失灵的可能性,平衡政府干预的成本和收益,最终决定是否引入公共政策以及引入何种公共政策。
另外,我们很多社会问题都是在社区的范围内解决的。
同时,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第三部门的作用,于是我们以政府市场关系为核心的探讨就拓展到了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社区四者之间关系的讨论,但很明显政府市场仍然是核心。
本部分先说了什么是社会问题,然后又说了人们通常追求的价值标准,再然后才是分别说政府、市场、社区、第三部门各自的优势。
因为这些途径本身都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它们不同的特点本质上是因为它们在实现不同的价值尚有程度上的差别,进而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所以,总结起来:首先是问题与价值,接着是途径的选择第一节: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社会问题的定义问题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给人们造成的不满状态,当这种问题扩展到社会中至少一部分人时,也就成了社会问题。
所以社会问题是在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中至少另一部分人同时感到不满的状态或现象。
社会问题可以分化分为很多种类型,对于问题的严重性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立场和价值肯定会有不同的划分,而政府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对这些问题进行排序的,从而确定哪些社会问题要使用公共政策来进行解决,也就是将社会问题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
二、社会问题的认定与价值标准社会问题的认定:无论是要研究还是要解决社会问题,都需要先对社会问题进行认定。
这种认定包括事实分析和价值分析,前者是确定社会问题的各种事实,后者是依据相关联的价值标准进行评判(也就是说认定本身就包含事实认定和价值认定)社会问题认定过程中的所使用的价值标准:(因此叫做社会价值标准)李永军在这里主要选取了三种价值标准来写:社会福利;效率;公平。
ppt里这部分的内容要多一些,还探讨了诸如自由,安全等价值的作用社会福利:从个人角度讲,福利是个体从消费各种私人或公共的物品中获得的幸福感。
公共政策目标自然就是增进社会福利最大化,以尽可能地达到满意状态了。
这里提到了分散的个人福利如何加总为社会福利的问题。
也就是两种社会福利标准,一种简单加总,一种是权重加总,采取不同的权数组合自然就得出不同的社会福利状况,从而会影响对社会福利的认定,也就是影响对政策问题的认定了。
效率:生活中的效率是指投入产出比例关系,也就是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