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真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真题)

(本试卷I、II两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I卷(满分40分)

一、(满分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有热爱读书的优良传统,韦编三绝、汗牛充栋、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故事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勤奋学习。

B.中国宋代活字印刷技术,东传到日本、韩国,西传至欧洲,启发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板印刷术,带来了欧洲出版业的突飞猛进,文化迅速传播。

C.秦汉审美文化的题材琳琅满目、五彩缤纷,几乎无所不包,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个穷极天地、囊括古今、浑融万物的审美世界。

D.鉴于人才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因此在选拔人才上必须尊重特点、承认差别、各取所长,使之各得其所,绝不能用一个模子去套所有的人。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阅读固然为了“知”,“知”则是为了“行”,“行”使“知”得以复活,进而让我们的“知”绽放出真理的果实。

B.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2年《法治蓝皮书》发布暨中国法治发展与展望研讨会”在京举行。

C.朝鲜国家歌舞团日前在辽宁大剧院正火爆上演大型歌剧《红楼梦》,艺术家的成功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大致遵循了真实性、典型性、精练性、采用雅言、不与“六艺”重复、不与《六经》重复等。

3.下列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面对鲁迅的言行,我们也不敢轻易把某人称之为“伟大”。

②面对鲁迅的言行,我们不敢自我夸耀,使我们不敢轻易自称为“战士”。

③我们只要一直努力坚守这样一个底线: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可以不崇高,但是不可以堕落。

④鲁迅的存在,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

⑤然而,这个人生底线的坚守是痛苦的,也可能是孤独的。

A. ②①⑤③④

B.②④①⑤③

C. ④②①③⑤

D. ④①②⑤③

二、(15分)

4.下列方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到了幽深昏暗、让人迷乱的地方,如果没有外物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B.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刘邦第二天跟随一百多人马来拜见项王。)

C.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幽深山谷里潜藏的蛟龙起舞,让独坐孤舟里的寡妇哭泣。)

D. 固知一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看做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是妄造的。)

5.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①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②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③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①句用宋武帝刘裕元嘉年间北伐失利的环境描写烘托汉代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刻石记功班师的宏伟场面。

B. ②采用倒装句式,应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这是作者登高远眺,对昔日战火弥漫生活的回顾。

C. ③句用典与场面描写相结合。看到百姓在佛狸祠前举行迎神赛会,即景生情,直抒胸臆,表达出对百姓安于异族统治的隐忧。

D. ④句采用类比和反问的手法。“凭谁问“,点出目前自己的状况还赶不上廉颇当年的境遇;反问则增添了自己不被人关注的忧伤和孤独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另作“几”),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另作“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6.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舛:不顺

B. 窜.梁鸿于海曲窜:逃匿

C.穷.且益坚穷:困厄

D.北海虽赊.赊:赊欠

7.下列句子最能说明身处浊境而保持纯正和身处险境而乐观开朗的一项是()

A.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C.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D.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8.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表明作者虽然与终军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杀敌的想法和激情。

B.“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表明作者宁愿一生舍弃功名富贵,也要到万里以外朝夕侍奉父亲的决心。

C.“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是说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虽有文采也只能独自叹息。

D.“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是说既然遇上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又有什么惭愧呢?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共16分)

老人躺在乡卫生院的病床上,望着那瓶里的水一滴滴流进自己的血管里。医生说:“挂了水,很快会好的。”老人将信将疑,“咳,七十出头了,还花这个冤枉钱!”他瞥了医生一眼,一副来去无牵挂的样子。话虽这么说,其实并非如此。

老伴走得早,自从儿子儿媳妇也去城里打工后,院子里有点冷清了。不过,慢慢也就习惯了,还有孙子呢。孙子小时候成天跟着他,缠着他。

后来,孙子读大学,也进城去了。开始,孙子还写信回来,慢慢地信便少了。老人心里牵挂,但从不埋怨。毕竟还有门前那棵老榆树呢。

这棵老榆树有多老,老人也不清楚,反正在自己光着腚的时候,就在树下玩耍了。那时候,树干就粗得三个小孩都抱不过来,树干上长满了老疙瘩,树冠覆盖好大一片地,乡亲们坐在树下乘凉聊天,日头晒不着,雨淋不着。春天里,满树挂着一串串的榆树花,那淡淡的清香,满村都能闻着。榆树的花、叶子、树皮都可以充饥,灾荒那几年,它还救过老人村上不少人的命。在老人祖祖辈辈住的这片山地,土少石头多,加之干旱少雨,满山长的尽是荒草和一些歪七扭八的灌木,极少像样的大树。这棵老榆树可算得上是村里的宝贝了。

可是,谁会想到,老榆树竟然也离开他,进了城。那天,从市里开来一辆大铲车,把老榆树连根挖起。平时沉默寡言的老人冲着运树的人责问道:“这树碍你们啥事啦?”那个人笑着回道:“老爷子,市里创建生态文明城市,市长请它去城里住了!还有,你们村还要用卖树的钱打水井造福大家呢!”

老人无言以对。一般来说,想通了的事,老人便会释然。可自从老榆树被拖走后,老人像掉了魂似的,竟不知这几个月是怎么过来的。

春天又来了,老榆树又该冒出新芽了,无需多久,那盛开的榆树花又要串串挂挂,满树摇曳了。老人下了决心,进城,去看树。

经园林工人指点,老人在城市广场中一眼就认出了那疙瘩累累的老榆树。待到跟前时,老人不禁愣住了。庞大的树冠没了,树干上原本舒展的枝杈被截得七零八落,参差不齐。最让他诧异的是,老榆树的树干上还吊着两个水袋子,在给树挂水。

老人在树下盘腿坐了好一阵,然后站起身,上上下下把老榆树打量一番,还用手拍了拍那疙瘩累累的树干,摇了摇头,叹了口气,便离开了。

折回的途中,又碰上那个给他指路的园林工人。老人怯怯地问:“小师傅,这树干嘛还要挂水呢?”“挂水是救它的命呀!这么老的树,搬动移栽,水土不服,要遭一劫了!”老人没声响,脚步明显沉重起来。

老人回家不吃不喝,倒头睡了三天。村支书听说后,赶到家里,一摸老人额头,大喊一声:“送医院!”

老人躺在乡卫生院的病床上。当瓶子里的水就要滴完的时候,医生又进来了。老人一改原来那副无所谓的样子,郑重地问大夫:“大夫,这挂水,真的就那么顶用吗?”“当然。”老人脱口又问道:“那么,树呢?”

“树?”医生怔怔地望着老人,一头雾水。

(转自《人民政协报》7月11日有删改)

9.下列对老人形象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5分)

A.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对自己因病需要花钱打针,不情愿,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老人节俭的生活习惯。

B.儿孙们陆续离开老人去外面打工、求学,老人满心牵挂却又不愿拖晚辈们的后腿,足见其殷殷慈爱与通情达理。

C.老人对老榆树被迁进城持完全赞成态度,展现出他顾大体、识大局的精神面貌。

D.从老榆树曾救过村上人性命的角度来审视老人对树深情牵挂这一细节,可以推知,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