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物理模型的建立

合集下载

物理模型的建立与思维方法的培养

物理模型的建立与思维方法的培养

物理模型的建立与思维方法的培养自然界是千姿百态的、千变万化的,物理学研究的对象遍及整个物理世界,在至天体,小至基本粒子,面对复杂具体的物体,研究它的形形色色的运动,中学物理教材所研究的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往往都是用理想模型来说明的.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物理模型,并能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一、为何要建立模型物理模型的建立是很重要的,因为某种模型遵循一定的物理规律,同时物理模型和数学演算交织在一起,模型错了,就会导致结论的错误。

研究任何物理现象,都应分清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例如:电学中研究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与带电体的电荷多少,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带电体之间的相对位臵及介质等多种因素有关,情况是复杂的.若不分轻重地考虑各种因素,非但不能得出精确结果,反之还会对复杂现象的研究感到束手无策.通过不断探索,科学家创立了有效的模型方法:突出对所要研究问题起主要作用的因素,略去次要因素,构建了许多合理的“理想模型”,有效地解决了对复杂问题的研究。

就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而言,实验表明;在真空中,随着带电体之间距离的增大,它们的形状、大小的影响逐渐减小,当远到一定程度时,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带电体的电荷量,其形状、大小都是无关紧要的,可忽略不计,于是建立了“点电荷”模型,库仑定律反映的就是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而实际问题中的带电体能否看作点电荷,需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一般的带电体而言,可看作无数点电荷的集合体,借助叠加原理,根据库仑定律原则上可求出任意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见,没有“点电荷”这个理想模型的建立,就无法计算出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可以这样说,离开物理模型,就无法进行物理学的研究.二、中学物理中各个部分遇到的模型主要有:力学中: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等.热学中:理想气体等.电磁学中:点电荷、理想导体、绝缘体等光学中:点光源、薄透镜、狭缝、薄膜等.原子物理中:光子、自由电子等.和物理模型打交道,必须了解模型的一些特点.三、物理模型建立的过程的的方法物理对象模型化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建立物理模型,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解决问题,对复杂的事物简化,进行抽象后建立起理想模型。

构建物理理想模型的意义

构建物理理想模型的意义

教学信息新教师教学纵观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建立理想化模型,是简化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随着物理学的发展,物理模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促进了物理规律、理论的发展,推动了物理学向新的领域扩展。

一、什么是理想化模型它是根据所研究的物理问题的需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简单、近似、直观的模型。

具体地说,是对事物的各个物理因素加以分析、忽略与问题无关或影响较小的因素,突出对问题起作用较大的主要因素,从而把问题简化,这一理想的抽象模型,就是理想化模型。

二、理想化模型的特征理想化模型主要具有4个特征:近似性、抽象性、局限性和相对性。

模型的近似性主要表现在任一理想化模型都是以一定的客观实体为基础,它反映了事物的主要性质。

另一方面模型与实体不同,它在实际生活中不存在,这又表现了它的抽象性。

任何理想化模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离开了这一条件这一模型就不能使用.这就是理想化模型的局限性。

某个事物在不同的情况下,如同一物体在这个问题中可视为质点.而在另一间题中则不能作质点处理,这就是理想化模型的相对性。

三、建立理想化模型的原则建立理想化模型的一般原则是首先突出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问题的次要因素。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所研究的对象、问题往往比较复杂,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为了使物理问题简单化,也为了便于研究分析,我们往往把研究的对象、问题简化,忽略次要的因素,抓住主要的因素,建立理想化的模型。

其次理想化的模型要根据所研究问题的需要而定,并不是不变的,把一个实际问题抽象为什么样的模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使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研究中也可能需要抽象成不同的模型。

解决物理问题选择模型时,要综合考虑所研究问题的目的、性质等,然后再做出选择。

四、理想化模型方法的作用1、推动物理学发展由于受人们认识水平和时代科技水平的限制,理想化模型不可能全面地反映原型,所以如果提出的理想化模型不能说明新观察到的现象,或与新的实验事实有矛盾,就需要对这个理想化模型进行补充、修正、甚至否定,提出新的理想化模型,再由实验检验。

物理模型的构建步骤及使用注意点

物理模型的构建步骤及使用注意点

物理模型的构建步骤及使用注意点作者:刘秋岳来源:《中学物理·高中》2014年第05期“物理模型”是高中物理知识教学与应用的载体,我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构建并运用物理模型,既培养了学生获知的方法,也提升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就物理模型构建的策略及实践案例进行简单分析,并探讨在建立和使用物理模型时的注意点,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1 物理模型的构建步骤1.1 分析物理对象原型物理模型建立的过程是对实际的物理对象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对原型或实际问题做出准确的、科学的抽象,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严密的思维.如,“质点”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学到的第一个理想模型,在建立模型时,首先应引导学生弄清“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的原因”,把握建立模型的“物理需要”,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时候、什么样的物体可以简化为质点”,即将思维引向对物理原型中主、次因素的分析.1.2 分析物理对象的主、次因素物理模型就是抓实际对象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特点,因此在建立模型时,应引导学生分析物理对象的主、次因素,考虑在什么时候可以忽略次要特点,将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凸显出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如,“质点”这个物理模型就是忽略了大小、形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而突出质量这一主要特点所建立起来的.1.3 基于主要因素进行科学的抽象分析了物理对象的主、次因素后,抓住物理对象的本质特征进行合理的抽象,建立能够解释和说明问题的物理模型,揭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间的联系,实际物理问题往往是很复杂的,建立模型的目的就在于定量地描述物理规律,形成系统化的理论,逐渐逼近对实际问题更为全面、真实地理解.1.4 实验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模型是经过物理思维进行分析和推理建立起来的,那么是否可用呢?是否简单、高效?这些都必须经过实验验证或由实践检验.例如,平抛运动模型,运用“运动的分解”可以将平抛运动抽象为水平匀速、竖直自由落体的匀加速曲线运动,这样的抽象是否正确呢?可以借助于实验进行验证.1.5 修正与完善没有最准确,只有更适合、更贴近,虽经过实践、实验的检验,发现“物理模型”是有效的,为了保证“物理模型”的准确性和普适性,在模型建立后还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和完善.一个好的物理理想模型不仅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应该具有物理对象中真实的内容,应具有客观性,能够对已知的规律和概念进行科学地解释,因为原始物理问题和自然现象具有复杂性,所以物理模型的建立要想一下子与原型相符是不可能的,一个好的物理模型是不断抽象、不断修正和完善建立起来的.2 案例分析案例1 “带电粒子在带电平行板间中运动”模型——“类平抛运动模型”的构建.2.1 分析实际运动的特征从运动物体的大小来看,带电粒子体积小;从带电粒子受力来看,受到重力、电场力;从运动特点看,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是平动.2.2 分析实际运动的主、次因素(1)带电粒子平动是主要因素,旋转是次要因素,加上体积小,与实际运动相比可以忽略.(2)带电平行板相距较近,同时考虑板间,平行板的边沿效应是次要因素,电场可认为是匀强电场.(3)带电粒子受到重力、电场力两个作用,重力的大小和电场力大小相比,重力大小可以忽略,电场力是主要因素.2.3 做出合理的抽象整个运动过程,带电粒子可以抽象为质点,加上重力可以忽略,那么带电粒子相当于只受到匀强电场的电场力作用,受力恒定,如果是垂直于电场方向射入电场,从带电粒子的初速度方向和受力方向将带电粒子的运动与平抛物体运动相类比,将复杂的、未知的运动与力学中已知的运动相联系,构建出“类平抛模型”,处理方法也就自然生成了.2.4 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在上述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可以向外进行推广和拓展.例如,如果不是带电粒子进入带电平行板之间,而是带电尘埃,要考虑重力,如何处理呢?将物理问题再实际化一点点,引导学生先将重力与电场力合成,在根据合力方向与初速度方向,将运动模型转化为质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模型,提高对物理问题分析、讨论的深度.3 物理模型使用时的注意点3.1 构建模型不是搭建空中楼阁每一个物理模型都应该与实际物体相对应,如,必修1中的“质点”、“轻弹簧”、“轻绳”;选修3-1中的“点电荷”、“匀强电场”;选修3-3中的“理想气体”;选修3-4中的“点光源”等等,这些模型都是能够与实际物体相对应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应该积极思考究竟哪个模型更适合来代替实际物体.当然在使用模型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物理模型是科学抽象,而实际物体是客观存在的,两者在物理问题研究中可以等效.3.2 注重模型与原始物理问题的相符一个实际的物体,可以与多种模型想对应,那么在解决问题时到底应该用哪一种模型呢?应该放在具体的物理情境中进行分析.例如,“地球”在研究自转时,不可以看成“质点”,在研究公转时,可以抽象为“质点”;在研究静电场问题时,地球可以抽象为一个巨型的“球形导体”;在研究地磁场问题时,地球又可以抽象为一个巨型的“条形磁铁”.3.3 模型化处理问题要防止思维定势随着对某些模型的认识逐渐加深,有些学生容易忽视具体问题情景的变化,导致思维僵硬,出现错误.例如,两平板间接交变电压,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运。

物理模型的构建

物理模型的构建

物理模型的构建一、什么叫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为便于对实际物理问题进行研究而建立的高度抽象的理想化的实体、理想化过程等。

如力学中的质点、单摆、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抛体运动、简谐振动、匀速圆周运动等都是物理模型。

二、物理模型的产生和作用1. 模型是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的基础。

用物理模型可以使抽象的假说物理理论加以形象化,便于想像和思考研究问题.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建立物理模型和用新的物理模型代替旧的或不完善的物理模型的过程。

比如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就是了从“葡萄干蛋糕”模型开始的,随后卢瑟福从α粒子散射实验出发,提出了原子的核式模型结构,玻尔又以“定态、跃迁”理论解释了核式模型结构与经典电磁学之间的矛盾,核式结构模型得到了发扬光大。

2.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及其过程。

在研究一些实际问题时,有些对象或过程与某些物理模型比较接近,一定的场合或条件下,可以当作物理模型来处理,从而抓住问题的核心和主要因素以及本质特征,暂时撇开次要的因素和非本质的特征,大大地方便了对物理问题的处理。

例如,在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问题时,由于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比地球的半径大得多,这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忽略,直接把地球当成质点来处理。

在运动学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把研究对象当成质点来处理。

再比如假设阻力恒定时,我们把车辆的制动,子弹打木块看成匀减速直线运动;把空气阻力影响小,从高处静止释放后物体的运动看成自由落体运动等等。

3.运用物理模型有利于发挥想象力和物理抽象能力。

从宏观世界中的天体的运行到微观世界中的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的运动一般都是比较复杂的,只有采用适当的物理模型来分析,才能发挥物理抽象思维的作用。

三、物理模型的运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二期课改的精神是更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培养,大量实践应用型、信息给予型、估算型等物理问题频繁出现于学生的面前,由此,如何于实际情景中构建物理模型借助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则成了一个重要环节。

第16讲 物理模型的建立

第16讲 物理模型的建立

第16讲物理模型的建立一、建立对象模型关键是通过合理选取研究对象,达到顺利求解的目的。

例1长为l的轻绳,一端用轻环套在水平光滑的横杆上(轻绳与轻环的质量都不计),另一端连一质量为m的小球。

开始时,将系球的绳子绷紧并转到与横杆平行的位置,然后轻轻放手。

当绳子与横杆成θ角时,如图所示,小球速度在水平方向的分量大小是多少?竖直方向的分量大小是多少?例2如图所示,水平放置面积相同的两金属板A、B。

A板用绝缘丝线挂在等臂天平的一端,B板用绝缘支架固定,当天平平衡后,两平行板间的距离为2cm,若在两板间加200V电压后,在天平右端要增加4g砝码天平才能恢复平衡,可得金属板A所带的电荷量为________C。

例3如图所示,U形管右管内径为左管内径的两倍,外界大气压p0=75cmHg,左端封闭,封有30cm 气柱,左右两管水银面高度差为37.5cmHg,左管封闭端下60cm处有一塞子,若将塞子拔去,会在左管内产生一段新的气柱,那么:(1)此时左管封闭端的气柱长变为多少?(2)新产生的气柱长又为多少?例4如图所示,匀强电场竖直向下,场强大小为E,质量为m、2m、3m的三个小球A、B、C用绝缘细线连接悬于O点。

其中B球带正电q,A、C两球不带电,开始三球均处于静止状态,当把OA 段剪断的瞬间,A、B之间的细线张力为__。

例5如图所示为测定肺活量的装置示意图,图中A为倒扣在水中的开口圆筒,测量前尽量排尽其中的空气。

测量时被测者尽力吸足空气,再通过B将空气呼出,呼出的空气通过气管进入A内,使A 浮起。

已知圆筒A的质量为m、横截面积为S、大气压强为p0,水的密度为ρ,圆筒浮出水面的高度为h,则被测者的肺活量有多大?例6如图所示,将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球用细线相连悬挂于O点。

(1)若用力F拉小球a,使其悬线Oa向右偏离竖直方向θ=300角,且整个装置处于平衡状态,求力F 的最小值并说明其方向;(2)若在a球上施加符合(1)题条件的力F后,仍保持悬线Oa竖直,且使整个装置处于平衡状态,求在b小球上施加的最小力的大小,并说明其方向。

探究中学物理解题中的构建理想模型法

探究中学物理解题中的构建理想模型法

探究中学物理解题中的构建理想模型法摘要:构建理想模型法是对物理现象、本质规律探索学习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将现实的物质转化为理想的模型,促使学生在理解学习、物理解题时,更容易分析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让学生一步步的深入到物理问题的解决中,是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物理模型;初中物理;模型法;解题能力引言:中学物理中的一些定律、问题的分析都是基于构建理想的模型上进行的,而构建理想模型法解题也具备抽象性、近似性、相对性和局限性等特点,凸显的是问题的主要因素,让学生在解题中对次要的因素进行理想化分析,针对不同的物理问题构建不同的理想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1.找出物理问题的题干中物理对象及关系,初步建立理想模型中学物理问题的出题方式,往往不仅是考查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物理规律的掌握运用,而是训练学生的物理思维、物理建模能力,物理问题的题干不会直接阐述物理对象中所含有隐形条件及物理对象之间的关系,甚至题干中还会出现许多干扰的因素,影响到的学生分析问题,而构建理想模型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的排除干扰因素,理想化干扰因素,对问题主要因素、问题的主要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而区分识别物理问题的题干中干扰因素,正确的找出物理问题的物理对象及对象关系是最为基础,也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学生初步搭建理想模型,完成解题过程的重要过程。

而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的内容及进度,设置物理问题,让学生先学会找到所有的物理对象及物理关系,对题干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之后再找出次要的、干扰的因素,进行理想化建模,帮助学生更简单的分析物理问题,具备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中学物理有关“力”、“运动和力”的相关物理问题的解决中,物理问题的题干中往往含有多个物理对象及物理关系,需要学生能够找准物理对象及物理关系,进行理想化的建模,排除干扰的因素,分析问题,如有这样一道题物理问题“如图一,木块竖立在小车上,随小车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考虑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是否正确”,问题有四个选项,分别为A.如果小车突然停止运动,木块将向左倾倒B.木块对小车的压力与木块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c.小车对木块的支持力与木块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D.木块对小车的压力与地面对小车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根据四个选项,学生在解题当中需要具体的分析物体“小车与木块”的受力情况,题干直接示意不用考虑空气阻力的因素,那么学生可以建立理想化模型,分析物体间的摩擦力、重力、压力等物理关系,学生通过建立理想化的受力分析,将木块作为主要因素,找出其受力情况,理想化次要的摩擦力等因素,只考虑“竖直方向”受到的重力及小车对其的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找出正确的答案C。

如何确定解题的正确思维定势与建立理想物理模型

如何确定解题的正确思维定势与建立理想物理模型

开发 、 有效 方法 的产 生 . 因此 , 环 境 、 件 发 生 变 化 当 条 时 , 们应该 马上 换个 角度 去 看 待 问题 . 我 同时 , 做 题 在 时 , 们应 注意 培养学 生举 一反 三 、 于思 考 的习惯 . 我 勤
2 物 理 模 型 的 建 立
时候我 们就 得考 虑到摩 擦 力 , 因为 这 不 是在 一 个 理想 的状态 下 , 中也 未说 明是 光 滑 面. 以 , 题 所 每每 我 们做
题 时 , 会 考 虑 这 是 不 是 一 个 理 想 状 态 下 产 生 的现 总
物理模 型是 通过 各种 数 据之 间的关 系 , 各 种 数 将 据联 系到 一起形 成一 种可 以 运用 到 实 际 中 、 简化 解 决 问题 的思 路方 法 的模 型 . 物 理 学 中 , 点 、 在 质 刚体 、 轻
受 到液体 产生 的压 强就 只与 液体 深 度 h有关 . 因此 根 据 水 的深度就 能很 快判 断 出压 强 的大小 .
2 )思 维 定 势 的 消 极 作 用 思 维 定 势 有 利 于 问 题 的 解 决 , 同 时 也 阻 碍 了 解 但
决 问题 新方 法 的 产 生. 由于 思 维 定 势 的 定 向性 、 变 不 性, 当新 的问题 产 生 时 , 时它 会 制 约 人 们 思 维 的 活 有
题 的思 路 . 成 不 变 、 守 成 规 只 能 阻 碍 创 新 源 泉 的 一 墨
确解 题 的思路 . 物理学 中的铁 球 等 刚体 、 质 物 品 、 如 轻 光 滑面 , 我们 在做题 的时候 若看 到 这 些词 语 就 可 以不
用 考虑 物体形 变 、 质量 、 摩擦 力 等 问题 . 理 题 中 常会 物 出现一 个物 体 放 在 水 平 面 上受 到 多少 牛 顿 的水 平 力 的作用 , 然后 求 它 的某 个 方 向的 力 或 者 加 速 度 等. 这

物理学中的模型建立

物理学中的模型建立

物理学中的模型建立模型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对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和规律进行简化和抽象的表达方式。

通过建立合理的模型,物理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描述和预测物理系统的行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物理学中的模型建立过程以及其重要性。

一、模型的定义与分类模型可以被定义为对真实对象或系统进行简化和理想化的描述方法。

在物理学中,模型主要可以分为几类:几何模型、统计模型、数值模型和理论模型。

几何模型是对物体或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尺寸进行几何化的描述,通常采用简化的几何图形表示,如球体、立方体等。

它们在物理实验中的物体形状分析、场景建模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统计模型是对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拟合的数学模型。

它们可以描述物理系统的概率分布、相关性等特征,并利用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

数值模型则是通过数值计算和模拟来模拟物理系统的行为。

它们通常基于已知的物理定律和方程,利用计算机对系统进行仿真和模拟,提供了更详细和准确的物理信息。

理论模型是对物理系统进行全面描述的数学模型。

它们由物理学原理和定律构建而成,可以通过数学分析和推导得出系统的行为和特性,是物理学家研究和理解自然界的重要工具。

模型建立是一个系统性而复杂的过程,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研究目的:在建立模型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

通过明确目标,可以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模型类型和方法。

2. 收集数据和信息:收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包括实验数据、文献资料等。

这些数据和信息将为建立模型提供基础和依据。

3. 假设和简化:根据已有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对模型建立过程中的未知和复杂因素进行假设和简化。

这有助于简化模型的复杂性并使其更易处理和求解。

4. 建立数学模型:根据已有的物理定律和数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和公式来描述研究对象的行为和特性。

模型的建立需要遵循逻辑严密、表达清晰和可解析的原则。

5. 参数估计和模型验证:通过实验或观测数据,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和拟合。

构建物理模型 培养创新意识

构建物理模型 培养创新意识

构建物理模型培养创新意识摘要: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主要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近年来高考内容的改革中不难发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也在逐渐增强。

物理是一门科学实验课,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即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物理模型;创新思维;教育改革高中物理与初中不同,前者是建立在后者的基础上的,是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质的飞跃。

高中物理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理模型,这些模型既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需要很强的抽象性思维,使学生普遍认为高中物理比较难学,从而对物理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

然而,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依然停留在初中的思维模式,只知道去记一些公式、理论,却不知去研究结论从何而来。

本人经过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认为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建模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独立地构建出清晰的物理模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灵活思变的能力。

一、构建理想的物理模型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很多重大的物理发现与理论的得出,往往都源于科学家们大胆的猜想,构建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并通过实验与实践的检验,使模型与事实相吻合的前提下获得的。

德国医生j.r.迈尔于荷兰远航东印度船中任船医时,在热带地区看到海员静脉中的血红于在欧洲时,他联系到l.a.拉瓦锡的燃烧理论,认为机体需热量小,食物氧化过程减弱,静脉血中留下较多的氧,从而想到食物中化学能与热能的等效性。

于是,经过大胆的思考与想象,他写出了自然力守恒的论文,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能量守恒定律。

牛顿以自己独有的观察力,在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却能以自己独特的想象力与思考,最终以苹果为什么会往下落为出发点,构思物理模型,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除了上面所说的一些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外,在高中教材中,还有我们很多熟知的理想化物理模型,如,质点、单摆、力学原理等。

正是由于这些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的引入,才使我们在面对许多比较复杂的现实问题时,通过简化处理使问题比较顺利地予以解决。

浅谈如何构建物理模型

浅谈如何构建物理模型

浅谈如何构建物理模型【摘要】高中学生普遍感觉高中物理难学:听听还懂,解决实际问题就困难。

关键在于他们还是习惯于初中的那种形象思维方式,只会记概念、规律的静态结论,而不重视得出结论的发展过程;只会照葫画瓢,模仿性地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而不善于通过观察分析,提炼出现实情景的物理模型,尔后纳入到相关的知识体系中去加以处理,最后得到问题的解决。

所以,物理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建模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使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能清晰地构建出情景条件的物理模型,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灵活思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建构物理模型:一、加强基础训练,积累实战经验、二、注重情境变换,拓展思维空间、三、精心整合归类,构建物理模型,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关键词】夯实基础;情境变换;整合归类众所周知,理想模型的建构是研究物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大物理学家如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他们都是善于建构物理模型的人。

物理模型是根据研究的问题和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对研究客体的抽象,从多维的具体图像中,抓住最具有本质特征的图像,建立起一个易于研究的、能从主要方面反映研究客体的新图像,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并尝试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程改革把课程目标定位于满足学生发展与终身学习需要,为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学以致用正是基于这一基本要求,但自然界实际问题是千变万化的,我们既要考虑这些知识的“去脉”,更不能轻视它的“来龙”,做到“以物带理”和“以理说物”。

“以理说物”要求我们要弄清其中基本的原理,搞清它们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对复杂的情境进行简化抽象,建立起物理模型,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纷繁而复杂的表面现象去认清事物的本质,用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去改造世界。

1.加强基础训练,积累实战经验扎实的基础,为理想模型的建立提供一个知识平台,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夯实基础,培养学生基本的思维方法,而新课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则是理想模型建立的初级阶段。

物理模型的建立及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模型的建立及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气 体等 。
22 物 理 模 型 的 类 型 .
物 理 模 型 根 据 不 同 研 究 的需 要 有 不 同 的分
容 , 改 旧教 材高 度抽象 理想化 的情 景与 问题 。 一 物 理 知 识 更 贴 近 实 际 ,提 高 了学 生 学 习物 理 的 兴
趣, 能够 感 受 到 物 理 来 源 于生 活 , 且 可 以 用 物 并 理 知识 解决 生 活 中的实 际 问题 。 而在运 用 物理 知 识解 决实 际问题 时 , 更行 之有效 的方 法是模 型法 。 32 高考 改革 的 需要 .
远 大 于外 力 时 . 者 某个 方 向上 不受 力 或所 受 合 或 力 为零 时 , 然可 以用 动 量 守恒 来解 题 。我 们 明 仍 白物 理 模 型 的建 立 主要 是 帮 助 我 们 解 决 生 活 中 的实 际 问题 ,当 然模 型 的建 立也 必须 是 合理 的 ,
不 与现 实 的理 论 发生 冲 突 , 以物理 模 型 的建 立 所
在 中学 阶段 运 用 物 理 模 型解 题 确 实 可 以减 轻学 生负担 , 学生 能够轻 松地 学习 。 于学生来 使 对 说 , 点 并 不 是 用模 型解 题 , 是 如 何 去 构 建 一 难 而
分 析 , 定 了 汤姆 生 的原 子 枣 糕模 型 , 此 模 型 否 但
个物 理 模 型 。运用 物 理模 型 解题 有 两个 阶段 : 第
问题 的基 础 , 创 新 学 习起 着 铺 垫 作 用 , 对 而创 新
学 习从某 种 意义 上 说 , 就是 对 原有 知识 打破 其结
构, 重新组合 的过程 。 掌握 了物理模型 , 能培养建立
确性 。二是 物理 模 型是发 展 变化 的 。某一 物理 模

物理模型的建立

物理模型的建立

物理模型的建立物理模型的建立是研究和理解物理现象的重要手段。

通过构建合理的物理模型,可以对复杂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可靠的参考。

本文将介绍物理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建立过程,并通过实例详细说明物理模型的应用和意义。

物理模型是基于物理学定律和假设的简化描述。

它往往采用数学表达方式来表示物理现象和规律。

物理模型的建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问题定义、假设设定、方程建立、求解和验证。

问题定义是确定研究对象和问题的范围和要求。

在构建物理模型时,需要明确研究的具体现象或系统,并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求解物体的运动轨迹、研究流体的流动规律等。

问题定义的准确性和明确性对于物理模型的建立和应用至关重要。

假设设定是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和限制,对模型所需的理想条件和假设进行合理约定。

这些假设可以简化问题的复杂性和计算难度,从而使模型更易求解和分析。

例如,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以假设忽略空气阻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假设设定需要考虑问题的实际性和准确性,以确保物理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方程建立是物理模型的核心部分。

它通过物理定律和数学关系,建立描述问题的方程或表达式。

在建立方程时,需要根据问题的特性和假设的限制,选择适当的物理定律和数学工具。

例如,研究弹簧振动时可以基于胡克定律建立力与位移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描述振动的微分方程。

方程的建立需要深入理解物理现象和数学原理,以保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求解是根据方程进行数值计算或分析,得到问题的具体解或结果。

求解过程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值和计算方法,根据模型的特性和求解的要求,进行计算和分析。

求解结果应符合问题的实际情况,并对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参考和指导。

验证是对模型结果的检验和评估。

通过与实验数据的比较、与其他模型的对比等方式,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验证结果应能够合理解释和预测问题的行为和现象,从而增加模型的可信度和应用价值。

物理模型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意义。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建立物理模型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建立物理模型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建立物理模型内容摘要:本文深入地阐述了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建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总结了本人在近十年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常用的建模方法和所构建的物理模型的一般分类,以方便大家在教学过程中参考.关键词:物理过程物理模型条件模型过程模型建模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一、引言――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因素众多.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化处理,抓住其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得出一种能反映原物体本质特征的理想物质、过程或假设结构,此种理想物质、过程或假设结构就称之为物理模型.模型作为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它不仅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高中阶段,学生所学的每一个物理原理、定理、定律都与一定的物理模型相联系.解决每一个物理问题的过程都是选用物理模型、使用模型方法的过程,特别是在研究实际问题时,学生不仅要透过物理现象、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抽出反映事物本质的特征、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对问题进行简化和理想化处理,而且要对物理问题进行模型的识别和再现.可见能建立正确合理的模型,能透过现象识别、发现模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所在.而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着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好坏.所以建模教学是高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利用"物理模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时意识比能力更重要.以上谈到,物理模型的建立很具创新性,教师应该把建立物理模型的这种创新的思路启发地诉之于学生,这样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才是有益的.利用"物理模型"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创新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是提高思维能力的基础,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保证,只有正确的思维才谈得上有良好的创新.但是由于年龄的关系,中学生一般只注意知识的学习,并不关心自己的思维方法是否正确,更不能自觉地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思维方法,这就影响了思维发展.因此,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要任务."物理模型"的建立,也是一种严密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过程非常明显,分析好每一个"物理模型"的建立思维很重要.二、物理模型的分类――细致分析过程,准确归好类型物理模型的要点是近似处理,并通过事实检验或实验验证,使模型与事实基本吻合.如物理学中的质点、点电荷、点光源等理想模型,其要点是对象的形状与体积对研究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自由落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过程模型,其要点是忽略物体在实际运动过程中的次要因素.接触面光滑、绝热等条件模型,其要点是排除物体所处外部条件的次要影响.1.对象模型即用来代替对象实体的理想化模型,例如,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点光源、薄透镜、点电荷、理想变压器等.2.条件模型即把研究对象所处的外部条件理想化建立的模型,如光滑表面、轻杆、轻绳、均匀介质、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3.过程模型如自由落体运动、简谐振动、弹性碰撞、绝热过程、稳恒电流等等,这些都是将物理过程理想化了的物理模型.4.理想实验模型如伽利略就是从斜槽上滚下的小球滚上另一斜槽,后者坡度越小,小球滚得越远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理想实验.5.问题模型以问题为核心,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使处理问题的思路清楚,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如子弹打木块、弹性小球相碰等.三、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精心选择方法,合理构建模型对应高中物理模型实际的建模方法多种多样.模型的构建,需采用对应的方法;甚至一个模型的构建,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方法选择正确,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物理建模时,使用什么样的建模方法,应根据物理原型本身的性质和建模的具体需要来决定物理模型的构建,常用方法如下.量纲分析法:在物理模型构建时,可以利用量纲分析法来找到相关物理量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构建出相应的物理模型,如单摆周期模型.科学抽象法:抽象是指从具体事物中提炼出某个或某些方面、某些属性等.如隔离法确定研究对象、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理想弹簧模型.理想化法:是对研究对象或物理过程加以简化,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找出它们在理想状况下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并构建出相应的物理模型.如刚体、轻杆、平动运动、理想气体模型、伽利略斜面实验等.类比法:许多物理现象彼此之间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物理属性,人们由此推测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另外的共性.如光与声具有反射、折射等属性,惠更斯据此提出了光的波动模型;微观粒子与光一样具有粒子性,德布罗意建立了物质波模型;卢瑟福根据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类似,建立起了原子的行星结构模型.等效替代法:当所研究的物理问题比较隐蔽、复杂、难于直接研究时,可以用等效替代法建立起相应的比较简单、易于研究的等效物理模型,可分为过程等效替换(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作用等效替换(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效结构(弹簧振子和lc振荡电路)等等.微元法:在构建物理模型时,将研究对象或物理过程视作由许多微小体或元过程组成,而所研究的对象或物理过程整体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可通过积分来得到,如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公式.假想法:当所研究的物理现象不能直接观察,或现有的物质、实验条件还不能进行真实模拟时,人们可根据已知的物理原理、物理规律对所研究的物理现象提出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从而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模型,如牛顿第一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四、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善于总结归纳,增强建模能力(一)、培养学生的建立物理模型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物理模型的意识,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华丽包装的题目后就是赤裸裸的常见的物理模型,做题时要剥离出题目本质,联系旧有知识,促进知识迁移.也就是说,要有把问题转化成为物理模型来研究的意识和习惯.例如关于摩擦力有这样几个常见判断题: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物体的实际运动方向相同吗?相反吗?能成任意角度吗?运动(静止)的物体可以受静(滑动)摩擦力吗?很多学生迷惑在这些概念题中不能自拔.但当学生心中有了擦黑板、走路、传送带、手握瓶子任意方向运动等情境时,这些问题便极易解决了.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高中物理学什么?无非是弹簧弹来弹去,滑块在斜面上滑来滑去,子弹与木块碰来碰去,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飞来飞去.(二)、及时对已学过的物理模型归纳与总结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对已学物理模型进行归纳与总结,更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这项工作.例如我们在讲《功》这一节,必然要讲到摩擦力做功的问题:滑动摩擦力能做正功吗?负功呢?能不做功吗?静摩擦力呢?虽说这是功的内容,实际上如果学生对关于摩擦力的相应物理模型很熟悉的话(擦黑板、走路、传送带、手握瓶子任意方向运动等),这个问题会很容易被解决,而我们很自然地就把重难点转移到一对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做功代数和为何值这个问题上.总结知识,积累经验是必要且重要的!(三)、合理利用好外界的有利因素,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其一,随着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方式.事实说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生动性、方便知识复习、习题练习等很多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给我们的物理学科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我们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现那些抽象的无法用手工教具展现的物理模型,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与理解.其二,了解物理学史是学习物理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热情,更是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在《万有引力》的学习中,从古埃及的托勒密,到意大利的伽利略,到第谷开普勒,波兰人哥白尼,再到牛顿,科学家们在对宇宙的研究过程中都是提出各自的物理模型来比对现实中的现象,从而确立距离实际最接近的理论.其三,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实验是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某一物理模型规律的重要手段,是培养物理建模能力的有效途径.没有清晰的物理模型概念学生就不会开展实验过程;没有习惯性的建模意识和正确进行实验的科学指导思想,学生就不能通过实验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带着物理建模的意识走进实验室,多进实验室,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物的精妙之门!其四,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利用机会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观察.知识来源于生活,观察取决于兴趣.一个热爱生活与观察的人必然精力充沛,富有生机与创造力.伽利略看见吊灯的晃动而发现单摆的等时性、阿基米德因洗澡时水的溢出而发现浮力定律、奥斯特因小磁针的偏转而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物理模型正是来自于生活!其五,物理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从光电管到磁流体发电机,从宇宙飞船到粒子物理……现在每年高考题几乎都会有关于新技术应用方面的题目出现.这就要求教师也要不断进行学习.三尺讲台是教师展示魅力的地方,优秀的教师能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文化魅力、道德魅力征服学生,抓住学生的眼球与思维,从而润物无声、水到渠成.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征服”学生才能有效地在工作中贯彻落实我们的想法.从伽利略开创近代物理先河开始,实验观察加科学推理的研究方法一直是物理学发展中的指导思想.而理想化模型即物理建模正是为适应这样的研究方法而提出来的.具有物理建模意识,具备物理建模能力,是每个学生学习物理学的目的之一,也是高中物理教师必须完成的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参考文献】[1]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廖伯琴,张大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论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m].左雄.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4).[3]物理教学艺术论[m].唐一鸣.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4]物理学科教育学[m].齐际平.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00000000本文网址:。

谈谈如何在物理学中构建理想模型

谈谈如何在物理学中构建理想模型

谈谈如何在物理学中构建理想模型构建模型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模型在物理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基石,物理模型的构建当然地也是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构建物理模型,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本文只对物理模型的构建中的理想化方法构建,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理想化方法是构建物理模型最主要的一种方法,他是将复杂的物理过程、物理现象中最本质具有共性的东西抽象出来,将其理想化、模型化,略去其次要因素和条件,抓住主要因素,即将其理想化,找出他们在理想状况下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并构建出相应的物理模型。

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

1、构建理想的物理模型是科学理论的依据纵观物理学发展史,许多重大的发现与结论,都是由科家们经过大胆的猜想构思,创建出科学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并通过实验检验或实践验证,模型与事实基础很好吻合的前提下获得的。

伽利略让小球从弯曲的斜槽上自由下落,当斜槽充分光滑时,小球可沿另端斜槽上升到初始高度,如果另端斜槽末端越接近水平,小球为达到初始高度,将运动很远。

如果末端完全水平,小球将一直运动下去,永不停止。

正因为伽里略构建了光滑这一理想化的模型,才有惯性定律的重大发现。

法拉第在1852年,对带电体、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的物质,设想出电场线、磁感线一类力线的模型,并用铁粉显示了磁棒周围的磁力线分布形状,从而建立了场的概念,对当前的传统观念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1905年爱因斯坦受普朗克量子假设的启发,大胆地建立了光子模型,并提出著名的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

卢瑟福以特有的洞察力和直觉,抓住粒子轰击金箔有大角度偏转这一反常现象,从原子内存在强电场的思想出发,于1911年构思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倘若离开了物理模型,不仅物理研究无法进行,而且对物理学科的纵深发展必然会起阻碍束缚的作用。

2、在中学物理中应用的理想化模型构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将物质形态自身理想化,如质点、系统、理想气体、点电荷、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

物理学中理想模型的建立

物理学中理想模型的建立

2013-10教学实践一、理想化模型的概述理想化模型是根据研究的物理问题的需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简单、近似、直观的模型。

具体地说,是对事物的各个物理因素加以分析,忽略与问题无关或影响较小的因素,突出对问题起作用较大的主要因素,从而把问题简化。

例如,力学上所研究的只有一定质量而没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质点;分子物理学中所研究的分子本身的体积和分子间作用力都可以忽略不计的理想气体;电学中所研究的没有空间大小的点电荷等,这些都是理想模型。

作为理想化模型的各种形态,都是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的,但是,理想模型并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它是以客观事实存在为原型———有原型是理想模型特征之一。

理想模型作为抽象思维的结果,它也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反映,而客观存在的复杂事物,包含有许多矛盾,因而具有多方面的特性,但是在一定的场合、一定的条件下,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或主要特征,而理想模型就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近似反映,它突出地反映了客观事实某一主要矛盾或主要特征,完全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矛盾或特征———突出矛盾是理想模型特征之二。

例如,作为理想固体的刚体就是对固体的体积和形状不易改变这一特征的突出反映;理想流体就是对流动性的突出反映等。

物理学发展史上许多重大发现与结论,都是由科学家通过大胆的猜想,创建科学的理想模型,并通过实验检验或实践验证,模型与事实相吻合的基础上得出的,例如,有了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才有了惯性的重大发现;有了质点这一理想模型,便有了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理想化模型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抽象的思维结合起来,便是科学研究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是理想模型特征之三。

二、理想化模型建立的原则1.突出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或问题往往比较复杂,受诸多因素影响,有的是主要因素,有的是次要因素。

为了便于研究分析,我们把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简化,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模型。

物理模型的构建

物理模型的构建

物理模型的构建怎样构建物理模型物理应用能力是“理综能力”考察的核心。

物理应用能力的考察本质是对实际问题分析、还原和构建物理模型能力的考察,解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实际问题分析、还原和构建物理模型的过程。

平常所说解题时应“明确物理过程、在头脑中建立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其实指的就是要正确地还原和构建物理模型。

因为考生构建模型的情况,能真实地反映他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2.知识概要互相关联的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形成了物理问题,化解物理问题的通常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环节:在这几个环节中,根据问题的情景构建出物理模型是最关键的、也是较困难的环节。

由问题情景转化出来的所谓“物理模型”,实际上就是由理想的对象参与的理想的过程。

如质点的自由落体运动、质点的匀速圆周运动、单摆的简谐运动、点电荷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串并联电路等等。

这种物理模型一般由更原始的物理模型构成。

原始的物理模型可分为如下两类:所谓“建模”就是将具有实际色彩的物理对象或物理过程通过抽象化、理想化、精简和投影等方法转化成理想的物理模型。

恰当构筑物理模型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养成根据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结合题目描述的现象、给出的条件,确定问题的性质;同时抓住现象的特征寻找因果关系。

这样能为物理模型的构建打下基础。

(2)理想化方法就是构筑物理模型的关键方法,理想化方法的本质就是把握住主要矛盾,对数的处置实际问题。

因此在分析问题时必须培养比较、权衡的习惯。

(3)要透彻掌握典型物理模型的本质特征、不断积累典型模型,并灵活运用他们。

如研究碰撞时,总结出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两个模型,但后来发现一些作用时间较长的非碰撞类问题,也有相同的数学形式,这就可以把这些问题也纳入到这两个模型中去,直接应用这两个模型的结论。

在粒子散射实验中,粒子与重金属原子核的作用是非接触性的静电力作用,由于动能守恒也可纳入弹性碰撞模型。

建立理想模型法

建立理想模型法

初中物理建立理想模型法简介
王台中学王建国
百度+自己的总结,请有选择地参考。

某高人对高中物理的基本理想化模型分类
(1)实体理想化模型:质点,轻杆,轻绳,轻弹簧,点电荷,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点光源,光滑轨道,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理
想变压器等;
(2).过程化理想模型: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温变化,等压变化等;
(3)形象化理想模型:电场线,磁场线,等势面等;
(4)理想化结构模型:原子核式结构,氢原子能级等。

建立理想模型法

建立理想模型法

建立理想模型法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初中物理建立理想模型法简介王台中学王建国百度+自己的总结,请有选择地参考。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摒弃次要条件,抓住主要因素,只考虑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构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思想。

在此基础上,有时为了更加形象地描述所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还需要引入一些虚拟的内容,借此来形象、直观地表述物理情景。

题型分为两类一、理想模型是从无到有建立的,例子如下※光线、磁感线都是虚拟假定出来的,但它们却直观、形象地表述物理情境与事实,方便地解决问题。

通过磁感线研究磁场的分布,通过光线研究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光的性质波动性、粒子性、沿直线传播)(磁场的性质:对处于其中的磁体、电流、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电路图。

(电路的一些性质:电流按照从电源正极流出通过外部电路流回负极、流过用电器会做功、电流有大小、导线有粗细、)※匀速直线运动,就是一种理想模型。

在生活实际中严格的匀速直线运动是无法找到的,但有很多的运动情形都近似于匀速直线运动,按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大大简化了难题,得到的结果又具有极高的精度,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与实际相吻合。

(运动物体方向和快慢随时间发生变化)※杠杆也是一种理想模型,杠杆在实际使用时,由于受力的作用,都会引起或大或小的形变,可忽略不计,因此,我们就把杠杆理相化,认为它无形变。

(物体有形状,硬棒,能绕固定点转动)※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二、把实际物体看作已建立的实体模型※斜拉索式大桥看作是杠杆模型。

(抓住的主要因素:硬、能绕固定点转动。

)※汛期,江河中的水有时会透过大坝下的底层从坝外的地面冒出来,形成“管涌”,“管涌”的物理模型是连通器。

(抓住的主要因素:上部开口,底部连通)※水面看作镜面(抓住的主要因素:表面光滑)考题往往问抓住了什么主要因素,忽略了什么次要因素,该如何回答呢?答:主要因素就是该模型的定义,次要因素自己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建立理想物理模型
摘要:物理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形态。

科学家进行理论研究时,通常都要从“造模型”入手,利用抽象、理想化、简化、类比等手法,把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构成一个概念、实物、或运动过程的体系,即形成模型。

构建物理模型的途径主要有:从问题的本质特征出发抓住隐含条件、紧扣关键词句、探究物理过程等。

关键词:物理模型构建本质特征隐含条件关键词句
物理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形态。

中学物理模型一般可分三类:物质模型、状态模型、过程模型。

物理模型可以是物理对象,也可以是物理过程,还可以是运动形式等。

它是物理知识的一种直观表现。

科学家进行理论研究时,通常都要从“造模型”入手,利用抽象、理想化、简化、类比等手法,把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构成一个概念、实物、或运动过程的体系,即形成模型。

从本质上讲,物理过程的分析和解答,就是探究、构建物理模型的过程,我们通常所要求的解题时应“明确物理过程”、“在头脑中建立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其实就是指要正确地构建物理模型。

探究、构建物理模型,对于某些简单的问题并不困难,如:“小球从楼顶自由落下”,即为一个“质点的自由落体运动模型”;“带电粒子
垂直进入匀强磁场”,即为“质点作匀速圆周运动模型”等,但更多的问题中给出的现象、状态、过程及条件并不显而易见,隐含较深,必须通过对问题认真探究、细心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后才能构建起来。

一般说来,构建物理模型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从问题的本质特征出发,构建物理模型
例1.如图示,在竖直平面内,放置一个半径R 很大的圆形光滑轨道,O 为其最低点,在O 点附近P 处放一质量为m 的滑块,求滑块由静止开始滑至O 点时所需的时间。

点评:
滑块m 向圆弧最低处滑动不同于沿斜面的滑
动,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变速曲线运动,显然,牛顿
定律不能求解,但滑块的运动轨迹是一段圆弧,其
运动与受力单摆相同,则只要滑块满足从P 点到O
点的圆弧对应的圆心角很小,小于5°,则完全可
以把滑块的运动等效为“单摆的运动模型”。

求解:
由单摆的周期公式有,滑块由P 点滑到O 点的时间为
g R T t 24π==
二.抓住隐含条件,构建物理模型。

例2.质量为m ,电量为q 的质点,在静电力作用下,以恒定速率v 沿圆弧从A 点运动到B 点,其速度方向改变的角度为θ(弧度),AB 弧长为s ,则A 、B 两点间的电势差φA -φB=_________,AB 弧中点场强大小E=___________。

点评:
对此题,不少同学曾认为题目给出的条件模型不清,不能根据题目告诉的条件建立物理模型,因而后面的问题便无从下手,其实该题已给出了较隐蔽的条件。

因为此质点只在静电力作用下以恒定速率v 沿圆弧运动,故可以认为此质点作匀速圆周运动,进而推断出此质点处在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可以构建“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模型”,这样,隐含条件挖掘了出来,物理模型也就清晰了。

求解:
由点电荷形成的电场的特点可知,同一圆弧上各点电势相等,故φA -φB=0。

又由于质点的电场力提供了向心力,则质点在中点受到的电场力 R mv qE F 2== 而R=s/θ
qs mv E θ2=∴ 三.紧扣关键词句,构建物理模型。

例3.如图示,一个U型导体框架,宽度为L=1m,其所在平面与
水平面成α=30°角,其电阻可忽略不计。

设匀强磁场与U型框架的平面垂直,磁感应强度B=0.2T,今有一根导体棒ab,其质量m=0.2kg,有效电阻R=0.1Ω,跨放在U型框架上,并能无摩擦滑动,求导体ab
下滑的最大速度v m。

点评:
题中求“最大速度”几个字,是提示物理模型的关键性词句,最大,即不可增加,也就是导体ab将以此速度沿导轨斜向下作匀速直线运动。

据此,通过自己的抽象思维,大家可以在头脑中构建这样一幅物理图景:导体ab开始下滑时,速度v0=0,在斜轨上受下滑力(重力沿斜面分力),产生的加速度最大;随着下滑速度的增大→导体中感应电动势增加→感应电流增加→磁场对导体的安培力也增加,由于安培力与下滑力反向,故导体的加速度越来越小,而速度仍然越来越大,当下滑速度大到使安培力和下滑力平衡时,加速度为零,速度不再增加而以此最大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

求解:
据上述模型分析,导体ab 平衡的条件为:mgsin α=F 安
而F 安=BIL , I=ε/R , 又 ε=BLv
)/(5.212.05.01.0102.0sin 2222s m l B mgR v m =⨯⨯⨯⨯==∴α
四.探究物理过程,构建物理模型。

例4.两块大小不同的圆形薄板(厚度不计),质量分别为M 和m ,(M=2m ),半径分别为R 和r ,两板之间用一根长为L=0.4m 的轻质绳相连结,开始时,两板水平叠放在支架C 上方高h=0.2m 处,如图a 所示。

以后,两板一起自由下落支架上有一个半径为R ′(r <R ′<R )的圆孔,两板中心与圆孔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大圆板碰到支架后跳起,机械能无损失。

小圆板穿过圆孔,两板分离,试求当细绳绷紧的瞬间两板速度(如图示b )(取g=10m/s 2)
点评:
本题的整个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两板自由下落。

(此时两板作为一个整体可抽象为一个质点模型;其自由下落运动过程作为一个自由落体运动模型)
(2)大圆板与支架相碰,且无能量损失,该瞬间的行为可作为一次“弹性碰撞”运动模型,而小圆板继续下落。

(3)细绳绷紧瞬间,两板通过绳的相互作用获得共同速度,可作为一个“完全非弹性碰撞运动模型。

求解:
两板落至支架C 时的速度: s m gh v /22.010220=⨯⨯==
大圆板与支架C 碰后以v 0为初速度竖直跳起,设至细绳绷紧前历时t 1,绷紧前的速度为v 1,上跳高度为(离支架的C 的高度)为h 1,则:
v 1=v 0-g t 1 ……………………………………①
v 12=v 02-2gh 1 …………………………………②
小圆板穿过圆孔时的速度为v 0,设落至细绳绷紧前历时t 2,速度为v 2,下落高度(离支架C 的高度)为h 2,则:
v 2=v 0+g t 2 ……………………………………③
v 22=v 02-2gh 2……………………………………………④
据题意有:t 1=t 2,h 1+h 2=L =0.4m ,故
由①③两式有: v 1+v 2=2v 0=4m/s …………………⑤ 由②④两式有: v 22-v 12=2gL =2×10×0.4=8(m/s )2……⑥ 由⑤⑥两式可得绳绷紧前两板速度大小分别为:
v 1=1m/s
v 2=3m/s
方向:v 1 向上 v 2向下
由于细绳绷紧时间极短,重力的冲量可忽略,故绷紧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

设两板共同速度为u ,取竖直方向为正,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v 2-Mv 1=(m +M)v
得该瞬间两板获得向下的共同速度为
)/(31
22131
2s m m m m
m M m Mv mv u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