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合集下载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这个角度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主要是指社会领域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

也就是说,要解决好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同时也必须考虑到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作为理论和实践过程中一个重大判断。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个重大判断把握精准准确、内涵丰富,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和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基本遵循。

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确定的基本路线在中国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

我们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行动指南与纲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政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发展和又新贡献的重大丰富和发展。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我们党始终不渝遵循的重要原则。

实践证明,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必须归结到坚持这一条最重要也是始终坚持得住的重要前提。

“三个必须”也就是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执政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只有坚持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在这个重大原则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建设好,发展好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就一定能够不断取得新胜利和完成新时代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我们对伟大时代最好地诠释!”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人民日益增长出来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新矛盾后所作出提出了明确而具有前瞻性的科学判断。

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主要矛盾转换这一重大判断,以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既是对现实矛盾的科学把握和正确认识,也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在当前我国建设和发展中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这一问题,例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和领域改革任务还比较艰巨。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美好生活不仅仅
是物质生活的丰富,更包括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幸福感。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基本的物质需求,而是更加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首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在物质生活的丰富和舒适上。

随着经
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他们希望有更好的居住环境、更高品质的食品和更便捷的交通工具,以提升生活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同时,人们也希望有更多的消费选择和更丰富的娱乐活动,以丰富自己的生活。

其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在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幸福感上。

除了
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他们希望有更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艺术表现,以满足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感。

同时,人们也希望有更多的社交活动和人际关系,以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归属感。

最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在个人全面发展和幸福感上。

人们希
望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人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健康保障和社会福利,以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和安全。

综上所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舒适,更
包括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幸福感,以及个人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满足,人民才能真正享受到美好生活的乐趣。

因此,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条件,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美好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定位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

这一科学判断,反映了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揭示了制约我国发展的症结所在,对于我们找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更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科学把握随着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发生了深刻变化。

据此,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党的使命不懈追求,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

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党和国家根本任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准确把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际,明确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一根本任务的确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由此,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从革命斗争转向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鲜明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依据这一矛盾,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引领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成就。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依据。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是由现阶段客观实际决定的。

第一,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比如,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制造业增加值连续7年居世界第一位,等等。

2035年民生和建设方面的目标

2035年民生和建设方面的目标

2035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一年,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政府提出了2035年民生和建设方面的目标,以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这些目标涵盖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下面我们就逐一来看。

一、经济发展方面的目标:1.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持续增长,确保2035年GDP总量达到廿万亿元人民币。

要求GDP增速保持在合理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 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努力实现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

3. 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继续深化对外开放,提高外贸竞争力,并且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4.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建设更加均衡、协调的发展格局。

二、民生改善方面的目标:1.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为老年人、儿童、低收入裙体等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

2.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逐步实现收入分配的合理化,扩大中等收入裙体规模,减少相对贫困人口。

3.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优化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4.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实现全面脱贫,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裙众实现全面小康。

三、环境保护方面的目标: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质量的提高相协调。

2. 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推动实现国土绿色化,水体清洁化,空气净化,生态环境整体向好。

3. 建设低碳经济,加大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推动能源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4.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2035年民生和建设方面的目标,将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

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将按照国家提出的目标,积极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措施,努力实现2035年的各项目标,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努力。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城东中学高三考前热身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城东中学高三考前热身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城东中学高三考前热身新高考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画是以墨色的变化、线条组织和色彩搭配进行绘制的,墨分五色又是国画艺术发展中的一大。

历朝历代画家对于墨色的使用和研究到了的地步,但描绘出的作品显得单一苍素。

若盖上红印效果就非同一般了,有了红印的衬托,就会更加突出主体,墨色的浑厚感和层次感也更趋丰富。

最初,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画面点睛的作用。

自元代以后,印章在国画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由于画家不断地探索,墨色和印章的红色的结合是的,使之成为国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印章在什么情况下如何运用,要根据具体情况,按照画面的内容和题跋、构图的需要而定,不能。

印章的风格与书画风格应该相吻合或接近,决不可大相径庭,否则,()。

自古诗、书、画、印一体,印章虽排在尾巴的位置上,但是它的作用却非常大。

人们在欣赏名画、书法的时候,也能够欣赏到那一方别具匠心的印章。

所以说,印章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作品的内容,也影响到人们的联想和心情。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创造游刃有余浑然天成相提并论B.创举炉火纯青巧夺天工相提并论C.创造游刃有余巧夺天工一概而论D.创举炉火纯青浑然天成一概而论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具有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B.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C.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方式,后来逐渐具有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西安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调查与建议

西安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调查与建议

Western Society 丨西部社会◎ 2019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三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研究”(项目编号:2019G005)◎ 2020年度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西安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研究”(项目编号:FX24)人人都渴望生活美好,美好生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与话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终极价值目标。

人类正是在美好生活的引领下才不断发展进步,正是将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付诸于实践,社会才不断前进。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政府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就是关注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中都谈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问题,这充分显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研究此问题,不仅是实现现代化的强国目标的要求,也是实现人全面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一种触手可及的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状态,要想找到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就必须搞清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是什么,了解制约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的因素有哪些。

对象和方法1、设计:以西安人民群众为调查对象的抽样调查。

2、对象:不同性别、职业、年龄、受教育程度的西安人民群众1200名,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1187份,有效问卷率98.9%。

3、方法:采用自编的《西安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调查问卷》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

问卷是在参照前人的调研问卷基础上,通过大量访谈,形成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结构的初步认识后编写的。

问卷编写后,我们先进行小范围试测,在试测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再次修改后形成最终问卷。

最终问卷共包括14题。

1-6题是被试的人口学特征调查;7、10题是被试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认知,11题是被试对自己生活状况的评价;8、12题是被试认为影响美好生活的因素,9、13、14题是被试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4、数据处理:问卷回收后,对问卷严格筛选,对合格问卷进行编码,将有效调查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以往的人民对物质生活需求的追求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思想觉悟的提升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增长。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阐述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基础经济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条件。

新时代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人民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这使得人民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但也同时引发了对更高层次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人民思想觉悟的提升推动了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新时代我国人民思想觉悟的提升是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对于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念的认同与追求进一步增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转向了精神层面的满足,例如追求自由、幸福、幸福感等。

三、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要求更加多样化的美好生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是推动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文明程度也有了显著提升。

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愈发多样化,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享受,还追求品质更高的生活方式、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以及更高水平的教育、文化等。

四、创新驱动发展对美好生活需求提出更高要求创新驱动发展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新时代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迫使我们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例如,人们对于智能科技、绿色环保等方面的追求不断增加,科技创新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关键。

五、加强人民服务满足美好生活需求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我们必须加强人民服务,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例如,加大对于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全面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国务院参事室: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国务院参事室: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国务院参事室: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国务院参事室精心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国务院参事室着力推进经济发展。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国务院参事室积极支持创新创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国务院参事室还加强对企业的政策扶持,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就业增长。

通过这些举措,能够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让大家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其次,国务院参事室注重改善民生。

美好生活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富裕,还包括教育、医疗、居住等各个方面。

国务院参事室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国务院参事室还推进医疗改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

此外,国务院参事室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让每一个农民都能享受到美好生活。

再次,国务院参事室加强环境保护。

美好生活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保障。

国务院参事室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国务院参事室还推动绿色发展,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能够保护好人民的生活环境,让每一个人都拥有干净、健康的居住环境。

最后,国务院参事室注重社会保障。

美好生活需要有社会保障的支持。

国务院参事室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国务院参事室还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助力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能够让每一个人都享受到社会保障的福利,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总而言之,国务院参事室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富裕、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

国务院参事室将继续努力,不断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正确理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正确理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正确理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者:李北东来源:《邓小平研究》2018年第01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正确理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根据、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影响和制约人民群众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的现实因素等,是我们有效地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条件。

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所处发展阶段的反映。

对一定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直接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关系党的中心工作的开展。

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此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纠错和发展的过程。

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及时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后来,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发生偏差,改变了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和深刻分析,导致了“文化大革命”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全党工作的中心重新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一判断一直持续到党的十八大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且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全新的概括。

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看似简简单单几个字的变化,实际上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既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又反映了我们党对人民生活水平的认识的深化。

一切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切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切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者:许经勇来源:《北方经济》2017年第11期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如今,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美元,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偏高的水平;恩格尔系数降到30.1%,距离“富足”标准,只有一步之遥;农村贫困发生率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97.5%下降到2016年的4.5%,2020年将在全国范围内消灭绝对贫困。

我国已经实现总体小康并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就决定了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突出表现在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但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必须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诸如贯彻五大新的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强调指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

具体地说,以创新汇集发展新动力,以协调化解发展不平衡,以绿色引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开放重构发展内外联动,以共享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增长周期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

在这种新的历史方位,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度增长的传统思维难以为继,过分依赖总需求扩张刺激经济增长效率递减,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出口拉动的粗放型发展老路,再也走不下去了。

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多维内涵——从中国共产党对人民需要的三次表述看

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多维内涵——从中国共产党对人民需要的三次表述看

收稿日期:2020-05-07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N181303008)。

作者简介:温惠淇,女,辽宁本溪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多维内涵———从中国共产党对人民需要的三次表述看温惠淇(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169)摘要:一部新中国发展史就是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不断被满足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表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三次论断中均突出了“人的需要”:“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物质文化需要”“美好生活需要”。

影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较为深层次的原因是人的需要在内容和层次上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是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以及“物质文化需要”在需要主体上的丰富和需要层次上的提升,是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美好生活需要”;需要主体;需要层次;社会主要矛盾;社会生产中图分类号:D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21)03-0027-07对需要的满足是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一部新中国发展史就是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不断被满足以及新的需求不断产生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中国共产党在表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三次论断中均突出了人的需要: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

“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物质文化需要”“美好生活需要”共同构成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人民需要的三次定位与表述,其中蕴含了旧需要的满足以及新需要的产生过程,“对某种东西的需求本身就意味着已经有其他需要的满足”[3],并在此基础上呈现出新的特征。

提高行业服务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提高行业服务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提高行业服务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行业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和倡导良好服务态度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一、提升服务质量优质的服务质量是提高行业服务水平的核心。

在服务过程中,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知识,能够准确、及时地回答客户的问题,并为客户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为此,行业应该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必要的素质和能力。

此外,行业还可以通过建立服务评价机制,接受客户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服务,以提升服务质量。

二、优化服务流程良好的服务流程对于提高行业服务水平至关重要。

客户在接受服务时,希望过程简便、高效,不希望遭遇繁琐的手续和无效的等待。

因此,行业应该针对客户需求,优化服务流程,简化操作步骤,提高效率。

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引入自助服务设备和在线预约系统,提供更加便捷、快速的服务。

此外,行业还可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提高服务的整体效能。

三、倡导良好服务态度良好的服务态度是提高行业服务水平的关键。

行业从业人员应该以客户为中心,真诚对待每一位客户,提供热情、礼貌和专业的服务。

要注重细节,关注客户的需求,主动解决问题,确保客户得到满意的服务体验。

同时,行业各方应共同倡导文明礼仪和公共秩序,营造和谐的服务环境。

总之,提高行业服务水平是适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

通过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和倡导良好服务态度,行业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于服务的需求,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只有不断完善和进步的行业服务,才能与人民的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匹配。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政策支持
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创新创业,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 济发展。
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
社会治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 定。
公共服务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在教育、医疗、文化等 方面的基本需求。
个人努力与自我实现
人们希望有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追求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体验 。
包容性
社会应该包容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 权利。
可替代性
在多元化的选择中,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路 径,而不是被迫接受单一的选项。
高品质生活追求
物质需求
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追求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
05
个性化与多元化需求
个性化发展
自我实现
新时代人民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 和个性特点的展现。
独特性
人们希望在生活中展现自己的独特性和与众不同,追求个性化的 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
自主决策
人们更加倾向于自主决策和独立行动,不愿意被传统观念和社会 规范所束缚。
多元化选择
多样性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引言 • 物质生活需求 • 精神文化需求 • 社会环境需求 • 个性化与多元化需求 •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
现路径
01
引言
背景介绍
01
02
03
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 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 日益增强。
政策推动
政府在政策层面积极推动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美好生活需求。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美好生活不仅仅指物质方面的富裕和舒适,更包括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幸福感。

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社会各界都在不断努力和探索。

首先,人民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健康和生活质量。

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健康资源和保障,包括医疗服务、健康教育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

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在加大对健康领域的投入,推动健康产业的发展,以满足人民对健康的需求。

其次,人民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教育是人民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人们希望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努力提高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以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求。

此外,人民对文化和娱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希望有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和场所,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在加大对文化和娱乐产业的支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满足人民对文化和娱乐的需求。

最后,人民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权利,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在努力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加强社会保障和法律保障,以满足人民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需求。

总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民的需求,加大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满足力度,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让人民真正享受到美好生活的成果。

新时代发展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发展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发展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
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以下是一些解决矛盾的方法和措施:
1.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推动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等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更加平衡的发展。

3. 加强社会建设:加大对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4. 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5. 深化改革开放:通过推进市场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等措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6. 加强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法治建设,维护社
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7.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价值观念。

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者:陈蔚来源:《群众》2020年第24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明确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及其他目标完成的基础上,实现2035年“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远景目标。

这不仅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这一根本目的,要加强社会建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使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要坚持系统观念,通过加强各领域的全面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更高层面的需求。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充分彰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对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共产党执政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条件基础上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1920年拟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

”党的七大党章首次明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毛泽东同志提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

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

江泽民同志强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胡锦涛同志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都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美好生活不仅仅是
物质上的富足,更包括精神上的满足和社会上的安定。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动着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首先,人民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食品、衣着、住房等物质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他们希望能够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

这就需要社会不断提高生产力,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其次,人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精神文
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他们希望能够接触到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这就需要社会不断丰富文化资源,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最后,人民对社会安定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社会的安定是人民生活的基础,没
有安定的社会就没有美好的生活。

人们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这就需要社会不断加强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宁和稳定。

总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着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只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才能够实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研讨材料

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研讨材料

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研讨材料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要求。

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以下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如何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一、强化政策导向,确保政策制定更加贴近人民需求政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首先要强化政策导向。

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听取人民的声音,关注人民的期盼,确保政策更加贴近人民需求。

同时,要加强政策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利益。

二、优化产业结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产业结构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我们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发展高质量的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一方面,要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要培育新兴产业,支持科技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要全面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确保人民群众享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一方面,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另一方面,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深化民生保障改革,切实保障人民福祉民生保障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深化民生保障改革,我们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同时,要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总之,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我们要紧紧围绕人民需求,从政策导向、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改革等方面入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

人民日报描述大工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好标题

人民日报描述大工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好标题

人民日报描述大工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好标题标题:大工程推进高质量发展
正文: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不断推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更加完善、高效、可持续的基础设施体系,以推进高质量发展。

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日益增长,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满足这一需求。

例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为人们的出行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

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资金可以用于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例如,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经济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改善人民生活。

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例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促进文化交流和旅游消费,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综上所述,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

通过不断推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改善人民生活,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浅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浅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浅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新概括准确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状态,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是物质生活需要。

物质生活需要是人民生活生产最基本的需要,要在“衣、食、住、行”各方面保障人民生活需求,在保证基本生活生产要求的同时提升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获得舒适、高层次的物质享受。

二是精神文化需要。

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国各地区加强建设精神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根据各地特色发展旅游业、举办各色体育文化类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各项便民服务和健身器材场地,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同时加强上访调研,准确了解人民需求,从而更精准更细化具体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切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者:许经勇来源:《北方经济》2017年第11期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如今,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美元,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偏高的水平;恩格尔系数降到30.1%,距离“富足”标准,只有一步之遥;农村贫困发生率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97.5%下降到2016年的4.5%,2020年将在全国范围内消灭绝对贫困。

我国已经实现总体小康并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就决定了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突出表现在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但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必须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诸如贯彻五大新的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强调指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

具体地说,以创新汇集发展新动力,以协调化解发展不平衡,以绿色引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开放重构发展内外联动,以共享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增长周期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

在这种新的历史方位,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度增长的传统思维难以为继,过分依赖总需求扩张刺激经济增长效率递减,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出口拉动的粗放型发展老路,再也走不下去了。

我国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倒逼”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闯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大、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新路子。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如何促进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并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实现有效供给;如何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完成和破解的历史任务和现实难题。

破解这个难题的正确选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推动社会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当前,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显著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在对农产品质量、品种和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农业供给侧结构必须从以往的生产主导型向市场需求主导型转变,因势利导地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更多的生产出质量好、品种优、安全度高的农产品,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当前我国农产品总供给与总需求从总体上看是基本平衡的,所以近几年来我国的消费品价格是相对稳定的。

但是,具体到某一种产品,则存在着不平衡。

有的产品供大于求(如玉米),有的产品供不应求(如大豆)。

玉米之所以严重过剩,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玉米价格明显低于国产玉米价格。

仅2015年就进口玉米接近4000万吨,出现国产玉米入库、进口玉米入市的异常现象。

虽然大豆的发源地是中国,但2016年国内生产的大豆仅1200万吨,进口大豆达到8400多万吨。

我国进口的大豆占全球大豆出口量的2/3。

我国农民之所以不愿意种植大豆,除了单位面积产量低,还因为大豆与玉米的比价不合理。

当前我国农业结构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高品质产品、绿色食品以及公共服务产品供不应求;低品位的、安全度低的大路货农产品又供大于求,甚至出现严重过剩,腐烂变质。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了,不仅要求吃得饱,还要求吃得好,吃得更安全。

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导致原来的农业结构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消费结构。

一个值得引起人们深思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到城镇就业,为何农产品供给还如此充裕,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依靠高化肥、高农药、高除草剂,来代替人力不足的短板。

导致我国平均每亩施用的化肥、农药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3倍。

这不仅恶化农业生态环境,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还严重地威胁人类食品安全。

具体表现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在农产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低。

而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迫使农业部不得不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措施,并提倡多施有机肥。

但是,多施有机肥,包括土杂肥、人畜粪便、秸秆还田,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由于农村劳动力紧缺,活劳动成本高,难以转化为现实。

这是造成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并不是对传统农业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扬弃式”转化。

它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的优点,另一方面克服和改造传统农业的缺点。

要推进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相互关系。

当前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保障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正在向精神需求、文化需求、绿色需求、健身需求等方向转变。

但是,传统的农业供给结构,仅仅把农业的功能局限在生产功能,即提供农产品(主要是食物),这种供给结构显然不能满足人们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即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拓展农业的功能,在发挥农产品生产功能的同时,注重挖掘农业的生态、生活、文化等功能,挖掘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不断开拓现代农业的新领域、新内涵。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表现在通过农业的结构性调整,调整出新的产业、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创造出新的需求,并使城乡居民的潜在需求、即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得到逐步的满足。

我国目前中高收入群体正在形成,传统的中低端农产品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养生等,正好适应这部分中高收入群体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

当我们确立新的发展理念,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山水文化等资源,发展新业态,农民不仅可以卖产品,也可以卖风景、卖绿色、卖生态、卖观赏、卖文化、卖乡土人情,等等。

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是由于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而引发的新业态,导致产业边界模糊化和产业界限重构。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让农民分享三次产业融合所带来的红利,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也有利于引入先进生产要素,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

必须着重指出,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物的新业态,即“休闲农业”,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

休闲农业无论是功能或者是类型都是多元的。

休闲农业的第一功能是经济功能。

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扩大农业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以达到增加农民的收入;第二功能是休闲功能,即为广大民众提供休闲养生服务;第三功能是养生功能,通过休闲活动,舒缓紧张生活,养生蓄锐,增进健康;第四功能是教育功能。

体验乡村生活的同时,增进乡村和农业知识,拓宽知识面;第五功能是环保功能。

休闲农业是依托自然景观发展起来的绿色产业,有利于维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第六功能是文化传承功能。

只有具备地方特色文化,才能吸引游客前往实地体验,进而继承和发扬当地独特的文化素质。

休闲农业的类型有:休闲森林区、休闲农业区、休闲渔场、休闲牧场、度假农场(民宿)、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观光菜园、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等等。

休闲森林区,就是在该区域内建设游泳池、垂钓池、露营地、野炊区等。

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避暑、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以观赏自然景观,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乐。

教育农园,兼顾农业生产和科普教育,进行农业科技示范,传授农业知识,以中小学生为主体。

市民农园是由农民提供土地,租赁给市民,让市民自己耕种的园地,有自助菜园型、休闲游憩型以及田园体验型等。

近年来我国农村一些地方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优势、生态优势,以乡村旅游业为导向,以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为重点,带动美丽乡村建设。

通过利用当地乡村旅游资源,打造沿山沿溪沿海旅游精品农村,建立集农业观摩、古迹游览、田园风光和乡村自然美景一体的生态观光村,使新农村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在传统的观念中,生活资料都是有形的,包括衣、食、住、行。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需求的范围也在拓展着。

特别是精神需求、文化需求、生态需求、休闲需求、娱乐需求、养生需求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需求的重要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随着农业功能的拓宽,重新认识农业的特定含义。

并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都市建成区的植树造林种草绿化,提高植被绿化覆盖率,净化美化生活环境,创造新鲜空气,以及人造绿地公园、湿地公园,供建成区居民休闲养生娱乐活动,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所有这些,都必须依靠人们的劳动,提供各种各样的植物性产品(森林、花草、果树等)和动物性产品(鱼类、鸟类以及种类繁多的四脚动物)。

这些劳动都应当视为农业劳动。

由此可见,不仅农村有农业,城市也有农业。

人们的观念必须随着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

2016年2月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深刻揭示了营造都市宜居环境,离不开发展都市农业。

文件指出,要营造都市宜居环境,就必须恢复城市自然生态。

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构建绿道系统,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将生态要素引入市区。

建设森林城市。

鼓励发展屋顶绿化、立体绿化。

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让城市更自然、更生态、更有特色。

与此同时,要营造城市宜居环境,还必须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城市,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

(作者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责任编辑:张莉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