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与改革开放的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经济特区与改革开放的实践

摘要:2010,中国已踏入改革开放的第32个年头。深圳,一名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实践"的思想指导下,已从无名的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蛇口模式"深圳速度"……特区挥舞着"解放思想"的旗帜,在中华大地上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春天的故事"。回溯历史,展望未来,成功的深圳,必将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弄潮儿"。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2周年之际,认真回顾和总结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深圳改革开放进程成就

一、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一)改革开放局部推进与初创奠基时期(1978-1985)

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9年2月,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建设规划的报告》,要求深圳、珠海在3-5年内“建成对港澳的出口商品基地、吸引港澳游客的游览区和新型的边防城市”。1979年7月,中央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正式诞生。

这一时期主要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开放促改革。这些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为特区对外开放和建设扫除了一定障碍,并对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重要的示范效应。

(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与经济转型时期(1986-1992)

1985年8月,邓小平指出:“我们特区的经济从内向转向外向,现在还是刚起步,所以能出口的好的产品还不多。只要深圳没有做到这一步,它的关就还没有过,还不能证明它的发展是很健康的。不过,听说这方面有了一点进步。” 1986年初,国务院召开中央特区工作会议,要求深圳特区把工作重点由过去的铺摊子、打基础转到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上来,坚持“以工业为主、工贸技结合、综合发展”,努力发展成为一个以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特区。1986年开始,深圳特区进入一个发展外向型工业经济和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

新阶段。

这一时期,深圳经济开始起飞,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本地生产总值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1987年突破50亿元,1989年突破100亿元,“四个窗口”作用进一步加强。1992年春,邓小平再次视察深圳经济特区,指出“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同时,也发生1988年的“蛇口风波”、1992年的“股票风波”等重大事件。

(三)增创新优势与跨越式发展时期(1993-2002)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由过去主要依赖中央赋予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素质,增创新优势。这一时期,深圳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金融业异军突起,成为三大支柱产业,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大幅提升。经济继续保持年均20%左右的增长速度,本市生产总值连续实现1000亿元(1994)、2000亿元(1998)、3000亿元(2002)的跨越,仅“十五”期间就累计向中央财政上交3663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同时,发生1993年清水河大爆炸、1995年特区前途问题大讨论等重大事件。

(四)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时期(2003-)

进入新世纪,深圳发展面临着土地、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四个难以为继”的问题。2003年,胡锦涛视察深圳,要求深圳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2003年,中共深圳市委提出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战略目标。2005年,提出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目标。先后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

二、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

第一,创造了经济发展的“深圳速度”。1979-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从1.96亿元增长到6765.41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年均增长31.20%;人均生产总值从606元增长到79221元(折合10628美元),居第一,年均增长17.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0.59亿元增加到1345.00亿,年均增长29.40%;工业增加值从0.23亿元增长到3270.05亿元,居第三,年均增长39.75%;贸易进出口总额从0.17亿美元增长到2875.33亿美元,居第一,年均增长38.34%;出口总额从0.09亿美元增长到1684.93亿美

元,连续15居年第一,年均增长38.81%;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从0.17亿元增长到658.06亿元,居第三,年均增长31.70%。2007年上划中央财政2112亿元。深圳创造了世界罕见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速度。

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2007年,深圳的三大产业结构为0.1:50.9:49.0,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最高、出口最多的城市。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74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7598.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6.89%,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占58%以上。以物流、信息、金融、文化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2007年,金融业增加值750亿元,占GDP比重为11.6%;物流业实现增加值654.22亿元,占GDP比重为9.67%。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新闻出版业、广告业、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娱乐业、体育业、文化旅游业、广播影视业等一批骨干文化产业,其中印刷、媒体、文化旅游等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为6.7%。与四大支柱产业相配套,举办“高交会”、“金博会”、“物博会”、“文博会”,产生重要影响。内源经济发展迅速,产生一大批像华为、中兴、招商、腾讯等本土知名企业,拥有“中国名牌”76个,“中国世界名牌”3个。

第三,经济外向型发展成效显著。2007年,贸易进出口总额2875.3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684.93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3.8%,占广东省出口总额的45.6%,连续15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榜首。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深圳投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6984个,世界500强企业有148家落户深圳,累计合同外资631.38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74.31亿美元。接待过夜海外游客831.30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6.23亿美元。截至2006年底,设立境外企业和机构367家,累计投资近15亿美元,遍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51.33亿美元。同时,不断加强与香港、珠三角区和内地省市的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第四,自主创新方面再创深圳奇迹。1992年来,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46.5%,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30%以上。中兴、华为已经成长为跨国经营的自主创新龙头企业,腾讯、朗科、迈瑞等中小创新型企业成为相关领域的行业龙头,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7.66万人,700多个研发机构,其中外商投资的研发中心有近70家,研发经费支出221.87亿元。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90%以上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