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洪处理、净化系统
海绵城市措施及作用
海绵城市措施及作用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工程,将城市建设成为一个能够自主、以自然为依托、能够有效调蓄、净化城市雨水的城市。
海绵城市的实施意味着城市雨水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同时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雨洪问题,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海绵城市措施及其作用。
首先是雨水花园的建设。
雨水花园是通过利用城市绿地,构建适应雨水季风特点的水景,使城市在降雨过程中能够通过绿地滞留、沉淀和蓄水,减缓排水压力,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
雨水花园是城市雨水收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解决城市排水问题,还能美化城市环境。
其次是绿色屋顶的建设。
绿色屋顶是指在屋顶上种植或铺设透水层和植物,形成一层保护性的植被。
绿色屋顶有很好的保温隔热、储水排水和净化空气的效果。
它可以有效减缓城市雨水径流,降低雨洪的发生,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并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
另外是建设雨水渗透系统。
雨水渗透系统是指在城市地表建设雨水渗透沟渠和渗透井,将城市雨水引入地下,通过自然渗透达到下渗的目的。
该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城市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蓄水能力,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同时还可以补充地下水资源。
另外,进行城市地表积水的规划设计也是海绵城市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道路、绿地、建筑等地表区域,将积水点合理分布,形成合理的排水网络,减少长时间积水现象,提高城市排水效率。
同时,科学规划的城市地表积水系统可以帮助城市更好地适应极端天气条件,减少城市的灾害风险。
另外,海绵城市还可以采用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通过收集与利用雨水,可以解决城市的用水问题,同时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降低了水资源的浪费。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可以将雨水用于冲洗、绿化、补充地下水等多个方面,实现雨水的最大化利用。
此外,海绵城市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
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明确相关责任部门的职责和权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从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及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及具体措施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习总书记在 2013 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由此可见,海绵城市建设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一、海绵城市建设途径主要包括以下 3 个方面:1、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通过科学合理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和保护区域,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树林、公园草地等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2、恢复被破坏水生态对传统粗放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城市绿地、水体、湿地等,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的技术手段,使其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促进城市生态多样性提升。
3、推行低影响开发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留足生态用地,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
此外,从建筑设计始,全面采用屋顶绿化、可渗透的路面、人工湿地等促进雨水积存净化。
据美国波特兰大学“无限绿色屋顶小组”(Green roofs unlimited)对占地723英亩的波特兰商业区进行分析,将219英亩的屋顶空间——即三分之一商业区修建成绿色屋顶,就可截留60%的降雨。
具体落实时有以下几个关键技术环节:1、现状调研分析通过当地自然气候条件(降雨情况)、水文及水资源条件、地形地貌、排水分区、河湖水系及湿地情况、用水供需情况、水环境污染情况调查,分析城市竖向、低洼地、市政管网、园林绿地等建设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制定控制目标和指标各地应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地制宜地确定适用于本地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及相关指标。
3、建设用地选择与优化本着节约用地、兼顾其他用地、综合协调设施布局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保护雨水受纳体,优先考虑使用原有绿地、河湖水系、自然坑塘、废弃土地等用地,借助已有用地和设施,结合城市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以自然为主,人工设施为辅,必要时新增低影响开发设施用地和生态用地。
举例说明海绵城市应用的一些工程措施或技术措施
举例说明海绵城市应用的一些工程措施或技术措施1. 引言1.1 概述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水文循环过程来实现污水净化、雨水收集和洪水防治等功能。
它以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采用了一系列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来改善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治洪涝灾害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重点介绍海绵城市应用中的一些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
首先,我们将详细讨论绿色屋顶和立体绿化这一系列工程措施,它们能够提高城市景观质量、增加植被覆盖率,并有效降低能耗。
接着,我们将介绍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该系统通过收集雨水并进行处理和利用,从而减轻城市排水压力,并实现节约和循环利用水资源的目标。
此外,渗坑和渗沟建设也是海绵城市应用中值得关注的工程措施之一,它们有助于提高城市土壤的渗透能力,减少洪水和地表径流量。
另一方面,我们还将介绍海绵城市应用中的一些技术措施。
雨水花园设计与构建技术是一种集雨、滞留和净化为一体的系统,通过设计合理的花园结构和植被配置来实现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多层地下蓄水池建设技术可以实现雨水的集中存储,并在需要时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
此外,生物滞留/过滤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管理技术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们通过引入适宜的生物处理单元,在保证雨水质量的同时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具体案例说明海绵城市应用中一些重要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
通过详细分析这些措施及其应对挑战的解决方案,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海绵城市概念并认识到其巨大潜力,进一步推动城市规划向更加可持续、智能和环保方向发展。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目前实施海绵城市所面临的挑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好地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和法规。
(注:文章只提供引言部分内容,后续各节标题下的具体内容需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撰写)2. 海绵城市应用的工程措施2.1 绿色屋顶和立体绿化绿色屋顶是一种将植物种植在建筑物屋顶上的工程措施,旨在增加建筑物的自然降雨透水量和保持水源。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城市雨洪管理研究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城市雨洪管理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雨洪管理。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水泥路面和建筑物的增加,导致了城市地表的自然透水性下降,雨水无法迅速渗透进地下水层,而是形成了大量的雨洪。
这些雨洪不仅给城市的交通和生活造成了困扰,还可能引发洪水灾害。
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城市雨洪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它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规划理念,旨在通过模仿自然系统的功能,实现城市雨洪的合理管理。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保留、渗透、储存、净化”,即保留自然地表的透水性,通过设计合理的绿地和湿地,使雨水能够迅速渗透进地下水层;渗透是指将雨水引导到地下水层中,补充地下水资源;储存是指在城市内部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储存起来,供后续使用;净化则是通过湿地等生态系统,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达到可再利用的标准。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雨洪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首先,需要对城市雨洪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城市雨洪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可以找到适合的管理策略。
例如,对于城市中的道路雨洪,可以通过改善道路排水系统和增加绿地来减少雨洪的形成。
对于建筑物雨洪,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储存起来,供后续使用。
其次,需要研究城市雨洪管理的技术和设施。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技术和设施来实现城市雨洪的管理。
例如,可以采用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绿地设施来增加城市的透水性;可以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如蓄水池、雨水花园等,将雨水储存起来;还可以通过建设雨水净化设施,如湿地等,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
此外,城市雨洪管理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在城市雨洪管理中,需要考虑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等因素,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的雨洪管理系统。
同时,还需要考虑城市居民的参与和意识提升,通过宣传和教育,增强居民对城市雨洪管理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城市雨洪管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海绵城市专篇内容
海绵城市专篇内容
海绵城市专篇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雨水收集与利用: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用于灌溉、冲厕等用途,减少对城市供水系统的依赖。
2. 生态滞洪区建设:通过建设湿地、池塘等生态滞洪区,提高地面的渗水性,降低径流速度,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3. 绿色屋顶与雨水花园:通过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设施,增加地面的植被覆盖,减少雨水径流,同时净化雨水中的污染物。
4. 生态植草沟:在道路两侧或者集水区建设植草沟,利用植物的根系和土壤的过滤作用净化雨水,减少径流污染。
5. 渗水路面与透水砖:在城市道路、广场等区域铺设渗水路面或者透水砖,让雨水能够渗透到地下,减少径流污染和排水系统的压力。
6. 生态驳岸:在河流、湖泊等水域建设生态驳岸,利用自然材料和植物的净化作用,减少水体污染。
7. 综合管理措施:建立完善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其长期有效的运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海绵城市专篇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的城市和地区有所差异。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工程与管理手段,改变城市水文循环,强化城市生态功能,达到减缓城市洪涝灾害,改善城市水资源供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目标的城市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的建设依靠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实现,下面将详细介绍基本的概念及相关技术。
1.推广自然治理技术: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以自然为师,通过改善地表径流、促进地下水补给等手段来解决城市雨水和水资源问题。
推广自然治理技术包括建设湿地、雨污分流、透水路面、生态护岸等措施,利用植物和土壤的水生物活动来实现水的净化和保持。
2.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为了缓解城市的雨洪压力并增加水资源供应,海绵城市引入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墙、雨水池等设施,收集并利用雨水。
将雨水用于灌溉、景观绿化、冲厕、消防等用途,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3.透水铺装:透水铺装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常用的技术之一、通过使用透水材料,改变传统的铺装方式,使得水能够渗透到地下水层,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
透水铺装广泛应用于人行道、道路、停车场等城市交通场所,既能减少洪水的发生,又能改善城市的热环境。
4.绿色屋顶和墙面:绿色屋顶指在建筑物上种植植被,形成绿色生态覆盖,达到降温、净化空气、增加蓄水量等效果。
绿色墙面则是通过垂直种植植被,提供生态功能的墙体。
这些手段能够有效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生物滞留与净化技术:为了改善城市的水质,减少污染物的输入,海绵城市建设中引入生物滞留与净化技术,例如湿地滞留带、生物滞留池等。
这些技术利用湿地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作用来净化雨水和污水,达到提高水质的目的。
6.水文模拟与管理:为了科学地进行城市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海绵城市建设强调水文模拟与管理。
通过建立城市水循环系统模型,预测和模拟城市水资源的供应和需求,从而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调配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改变城市的水文循环,强化城市生态功能,达到减缓洪涝灾害和改善水资源供应的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排水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排水系统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排水系统,其包括排水管,以及分别与排水管连接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排水管的进水端设有浊度仪,排水管与第一管路连接的一端设有与浊度仪连接的第一电磁阀;第一管路与排水管连接的一端设有过滤网;第二管路与排水管连接的一端设有与浊度仪连接的第二电磁阀,第二管路的输出端设有雨水处理装置;雨水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过滤池、沉淀池、生物反应池和除臭池;过滤池与沉淀池之间通过第一格栅板分隔开,除臭池通过出水管与第一管路的输出端连通。
本系统通过在排水管的内设置浊度仪检测雨水的清洁度,可及时对排水管的污染物超标的雨水进行净化处理,提高进化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净化成本。
标签:海绵城市建设;雨水排水系统1、背景技术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高雨洪利用,可以减少雨水外排,延长降雨径流时间。
合理利用城市雨水,不僅是开源节流的一条途径,而且对生态环境改善、水污染控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城区排水系统通过下水道排水,而根据相关资料和数据统计可知,初期降雨形成的径流中污染物浓度较高,在雨水排放过程中应将最初2mm降雨形成的径流分离出来,经污水处理后再回收利用或直接排入水体中。
然而,以往对于雨水收集和排放的研究中,忽略了将初期降雨形成的径流进行分离出来进行处理,导致水体污染。
2、技术方案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排水系统,解决现有城市雨水排水系统中没有将初期降雨形成的雨水径流分离出来进行处理就直接排放,而导致水体污染的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管,以及分别与排水管连接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排水管的进水端设有浊度仪,排水管与第一管路连接的一端设有与浊度仪连接的第一电磁阀;第一管路与排水管连接的一端设有过滤网,过滤网呈一端开口的桶状,过滤网内设有第一海绵过滤砖,过滤网的开口端延伸入排水管内;第二管路与排水管连接的一端设有与浊度仪连接的第二电磁阀,第二管路的输出端设有雨水处理装置;雨水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过滤池、沉淀池、生物反应池和除臭池;过滤池与沉淀池之间通过第一格栅板分隔开,除臭池通过出水管与第一管路的输出端连通。
海绵城市五个海绵设施策略类型知识
目前,我国的城市公园绿地设计中缺乏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当暴雨来临时,公园绿地不能对周边建筑及道路雨水进行有效消纳处理,增加城市内涝发生的几率,同时浪费了城市公园绿地大海绵城市功能属性。
公园绿地中的植物每天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浇灌,雨水资源的外排浪费对公园的可持续产生巨大的影响。
海绵设施结构类型
1、城市公园道路的解决策略
公园道路与植草沟的景观营造
植草沟链接作用:收集道路及周边区域雨水径流,通过植草沟下渗净化,过量的雨水传输到雨水花园、滞留池等大、中型下凹绿地内调节下渗。
2、雨水花园的解决策略
雨水花园植物要具备耐旱、耐贫瘠、耐涝的属性,并以多种植物种类搭配组合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
3、大型下凹绿地的解决策略
4、地下蓄水设施的解决策略
地下雨水收集模块存储雨水回用浇灌、地下雨水收集模块用防水土工布包裹,安装简单方便。
5、斑块绿地的解决策略
城市斑块绿地多分布在建筑周边,道路周边等不规则地块。
把板块绿地设计成下凹绿地形式,结合景观设计,形成多区域,平均分布在城市内部,达到雨洪控制的最佳效果。
绿地自身具备海绵属性,在规划设计中应注重雨水收集和净化。
抬升的绿地景观导致公园道路和广场下凹,雨洪时期径流冲刷的污染物堆积路面,对公园的运作和维护造成巨大影响。
公园水体应在设计中考虑水体净化系统,结合亲水平台,使公园束腿成为宜人的观赏及亲水空间。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一、雨水管理方面的规范要点:1.建立雨洪信息管理系统,对雨洪事件进行监测、分析和预警,提前采取相应措施。
2.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引导至生态湿地、蓄洪区等地进行储存和净化,减少城市洪涝。
3.优化城市排水系统,提高排水能力,确保排水通畅。
4.鼓励水源利用和海绵道路建设,将道路、广场等硬质场地转化为可渗透的绿地,增加城市的水源储备和自然渗水能力。
二、城市绿地规划方面的规范要点:1.制定绿地系统规划,确定绿地的布局和连接方式,增加城市绿地的连续性。
2.设置城市森林公园、滨水公园等公共绿地,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
3.鼓励植被绿化,适当增加城市的绿化率,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
4.建立植物多样性保护制度,保护珍稀植物和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三、建筑设计方面的规范要点:1.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2.设计可持续的建筑结构,提高建筑的抗震、防火性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3.设计建筑的节水系统,包括采集、储存和利用雨水等。
4.设置建筑的绿化屋顶和立面绿化,增加城市的绿篱,并提高建筑的隔热和降温效果。
四、生态湿地建设方面的规范要点:1.选择适宜的区域建设生态湿地,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
2.保护现有湿地资源,禁止破坏湿地生态系统。
3.设立湿地保护区,加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高湿地的水质和生态。
五、节水措施方面的规范要点:1.完善城市供水系统,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度。
2.推广节水设备和节水技术,提高城市的用水效率。
3.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减少水污染。
4.提倡居民节水行为,增强水资源的节约意识。
六、生态保护方面的规范要点:1.保护城市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2.禁止破坏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3.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以上是关于“海绵城市”建设规范的一些要点,通过实施这些规范,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洪涝,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详解
市政公共区域雨水收集净化:
市政公共区域雨水收集净化对比前两个区域环境有 着不一样的方面,绿地面积大,不同地区山体高程 不同所以导致径流量不同,并且河流、湖泊面积较 大,所以减缓雨水冲刷对山体表面的冲击破坏和对 水源的直接污染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就上述问题来 讲,市政区域雨水净化在雨水收集方面要考虑生态 滞留区和植物缓冲带对山体的维护作用以及对河流、 湖泊的过滤作用。在雨水调蓄方面主要使用调蓄池 来对下渗雨水进行调蓄,净化后的水一方面用于市 政绿化和公厕冲厕,一方面排入河流、湖泊补给水 原,解决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一切的建设应以生态优先为原则
4海绵城市的六个关键字:渗、滞、蓄、净、用、排
渗:减少路面、屋面、地面等硬化地表面积,雨水就地下渗。 滞:延缓峰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缓解雨洪风险。 蓄:削减峰值流量,调节雨洪时空分布,为雨洪资源化利用创造条件。 净:对污染源采取相应控制手段,削减雨水径流的污染负荷。 用:实现雨洪资源化,雨水回灌、雨水灌溉及构造园林水景观等,形成雨水资
▲植被是顺应地形的产物,也是地形、水和土壤的“守护神”。 ▲下沉式绿地 ▲采用屋顶花园、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生态草沟和雨水塘等雨水调节设施。
3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天人合一,融入自然
“天人合一”和“融入自然”的思想,是对当代城市设计只注重建筑美学形态 这种观念的完善与修正。城市设计应全面考虑城市与自然共生,让雨水、阳光、 风、植物与城市空间形态完美融合,让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 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真正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4.3.2生态滞留区
概念上来讲生态滞留区就是浅水洼地或景观区利用工程土壤和植被来存储和治 理径流的一种形式,治理区域包括草地过滤,砂层和水洼面积、有机层或覆盖 层、 种植土壤和植被。生态滞留区在对于土壤的要求和工程技术上的要求不 同于雨水花园,形式根据场地位置不同也较为多样,如生态滞留带、滞留树池 等。
海绵城市设计相关技术方案
海绵城市设计相关技术方案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海绵的原理,利用各种水文工程技术和绿色灰化结合,将城市内外的雨水资源进行收集、渗透和净化,实现城市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利用和环境改善。
海绵城市设计涉及多个方面的技术,下面将针对其中几个关键技术进行详细论述。
1.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海绵城市的首要任务是收集城市内外的雨水资源。
这其中最常见的技术是通过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系统,如设置蓄水池和水塘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罐、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等方式,将雨水收集起来并进行大规模利用。
利用雨水可以用于城市绿化、冲洗道路、冷却工业设备等,减缓城市的排水压力。
2.绿色屋顶和墙体技术:绿色屋顶和墙体是海绵城市设计的核心要素,通过种植植被或利用浸渍式种植,能够有效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和雨水径流。
绿色屋顶和墙体能够吸收和蓄存降雨,并加强对吸附臭氧、颗粒物和有害物质的能力,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
3.河道雨洪治理技术:城市化进程中,河道雨洪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设计合理的河道,如设置河道梯级、湿地处理等,可以有效地降低洪峰流量,实现雨洪的自然调节和准备。
此外,对于城市中已经存在的污水管道和排水管道,也可以通过改善其排水能力和设置调蓄池等措施,提高排水效率。
4.城市湿地建设技术: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中重要的一环,通过人工建设或恢复自然湿地,能够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和水资源的净化能力。
湿地通过吸附和生物降解的作用,能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部分无机污染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保护城市的水质。
5.防洪设施和排水系统技术:季节性洪水是城市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城市需要建立合理的防洪设施和排水系统来减轻洪害的风险。
这些设施包括拦洪墙、滑坡堰、护岸等,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排水管网和调蓄设施,确保城市的排水能力。
6.废水处理技术:废水处理是完善海绵城市的关键环节,城市内大量的废水需要进行净化后再次利用。
可以利用生物滤池和植物净化池等技术,对废水进行有效的净化处理,获得可再利用的水资源。
海绵城市建设十大核心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十大核心要点海绵城市建设是指以海绵状的整体规划理念和生态工程手段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和综合建设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下面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十大核心要点:1.水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行水资源循环利用,包括收集、储存、运输和净化水资源,以减少对地下水和表面水的过度开采。
2.雨水管理:采取雨水收集和回用技术,将雨水纳入城市自然水循环系统,减少城市雨洪灾害。
3.绿地建设: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土壤的水持有能力,构建自然的水循环系统,减少城市地表径流。
4.湿地保护与恢复: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增加湿地面积,加强湿地的水源涵养和污染物处理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
5.城市排水系统改造: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雨水排水系统,采用分流、暂时储存、控制排放等措施,减少洪水的发生和水体污染。
6.自然增水:通过城市绿地和湿地系统的建设,加大植被覆盖面积,利用自然增水的方式增加土壤的水源补给。
7.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在城市建设中广泛应用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技术,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城市的水源涵养能力。
8.污水处理与资源回收:建设先进的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的高效处理和资源回收,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9.防洪调蓄设施:建设合理的防洪调蓄设施,包括蓄洪区、雨水花园等,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10.人文教育和社会参与:通过人文教育和社会参与,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公众主动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形成社会共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
以上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十大核心要点,通过这些要点的综合实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的原则摘要: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引言针对目前新建小区海绵城市建设脱离景观方案、为海绵而海绵等问题,以七军会运动员村海绵城市规划为例,从“排水”、“活水”、“清水”、“净水”、“节水”五大方面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应与景观方案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地实现水平衡,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为新建小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
1海绵城市内涵国家建设部推出《海绵城市建设指南》指导“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是按照美国的低影响开发理论研究,对城市总体色块的径流控制,确保区域开发前后水文径流基本不变化,城市水系主要功能依然是保证低频率超标洪涝水的排泄通道,从9个方面对规划提出了概念性的意见。
但城市河流湖泊作为单一的水面和绿地色块,简单的套用《指南》中的低影响开发措施显然不合适,也缺少可操作性,需要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进行适当探讨和延伸。
这里把“海绵城市”延伸为一种城市雨洪整体管理的概念,将城市河湖水系和地下水系统作为蓄积、调节和净化雨洪径流的主要场所,统筹调控流域上下游、城市建成区内外洪涝水,合理安排洪涝水出路,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有效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目前海绵城市主要存在两点问题,一方面已经建成的城市向海绵城市改造需要大量资金,更适合城市初期的建设;另一方面海绵城市的建设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缺乏稳定的收益回报。
2海绵城市建设推进中存在的问题2.1法律保障跟进不足海绵城市试点验收评估考核工作中明确规定:管控制度有法规予以明确,地级及以上城市需由城市人大立法或颁布人民政府条例,或修订颁布现有法律法规补充海绵城市建设有关内容,县级市或没有立法权的城市,可以市委常委会决议、市政府文件等代替。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导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
其中,城市内涝、水污染和地表温度上升等问题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并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中。
本文将解读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并认识这一新兴的城市发展模式。
一、基本概念1.1 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透水、透气、蓄水、净化、保湿、降温、防洪、减灾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建设模式。
其核心理念是模拟自然水循环,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设施布局等方式,使城市具备与自然相近的水文地理特征,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水污染和高温等问题。
1.2 海绵城市的基本特征海绵城市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水资源利用:海绵城市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系统建设,实现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2)渗透性地表:海绵城市强调地表的渗透性,通过适当增加绿地、湿地和透水材料的使用,减少城市不透水面积,提高地表渗透能力;(3)生态系统修复:海绵城市重视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通过人工湿地等手段提升自然环境质量,恢复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功能;(4)综合管理:海绵城市强调系统性的综合管理,通过建立智能水利系统、科学规划和管理机制,实现城市水资源的科学配置与合理利用。
1.3 海绵城市的意义与挑战海绵城市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和挑战性:(1)积极意义:海绵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挑战性:海绵城市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技术标准不统一、投资成本高、管理与维护难度大等,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努力。
二、综合目标2.1 水资源管理海绵城市建设旨在实现城市水资源的高效管理,具体目标包括:(1)降低城市内涝风险:通过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提高排水效率,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2)增加雨洪利用率:通过建设雨水收集、蓄水和利用系统,实现雨洪资源的最大化利用;(3)改善水质:通过建设湿地、生态水体等措施,净化城市水体,改善水质。
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要素摘要: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要素包括了渗透-贮蓄-滞留-净化-利用-排水等六个方面。
关键词:海绵城市一、海绵城市提出的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内湿地、湖泊、水系逐步消失,导致部分大中城市“逢雨必涝”、“雨后即旱”。
我国从2011到2014的国家,短短几年时间,360多个城市遭遇内涝。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之后,针对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等状况,国家和政府创造性的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海绵城市”逐渐成为解决城市水和生态问题的综合性理念。
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更多地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014年10月,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的概念被官方文件明确提出,也代表着生态雨洪管理思想和技术将从学术界走向管理层面,在实践中得到推广。
二、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的理念是建造类似海绵功能的城市,用现代化技术建设人工景观,并将其与城市原有的水文特征相结合,组成新的生态系统,实现对自然界水资源最大程度的循环利用。
通过建设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措施,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能够在雨季吸收雨水,并在旱季将雨水排出,同时还能对吸收的雨水进行净化,以防止城市的洪涝灾害,实现水的循环利用,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三、海绵城市的技术要素1.渗透城市化的同时也带了城市地面硬底化,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
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要加强雨水的渗透。
渗透的技术要素主要包括渗透地面、渗透管沟、渗透进剂渗透塘。
海绵城市四大核心系统:雨水渗透、滞留、收集、回用系统
海绵城市四大核心系统:雨水渗透、滞留、收集、回用系统国家大力倡导建设海绵城市,雨水作为一种最直接、最根本、最经济的水资源,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海绵城市的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最大程度的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从而实现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的综合提升、径流污染的有效消减、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一、雨水渗透系统:当城市内涝时,雨水的排放量太大,此时当然是雨水快速渗透地下自然排除最好。
所以该系统就是用于补充地下的“含水层”,防止暴雨排泄而导致的下游洪水。
这种系统由坚固的渗透矩阵模块组成,能快速“捕获”雨水短暂滞留后回渗地下,比较适合一些建筑的停车场、外部道路铺设等。
二、雨水滞留系统:既然回收,不能让雨水完全快速流失,所以“雨水滞留系统”是一个“存储箱”,也可以叫做“缓冲空间”。
因为如果遇到暴雨时,雨水留到这里等雨洪过后再排放出指定出口,也可以防止城市内涝的。
那么,这种系统比较适合建筑园林绿化区、行车道等区域。
三、雨水收集系统在许多的小型住宅、园区中,应用“雨水收集系统”能够更好的节约水量。
据说如果将储存矩阵的水通过水泵连接到地面,节水量高达40%。
应该说,留出适合的土地空间,建设“雨水收集系统”,那么可以用于住宅民众的洗车、卫生用水以及植被绿化等。
四、雨水回用系统需要注意的是,“雨水回用系统”是绿色建筑中联系更紧密的技术,与人们的生活用水相关,所以需要经过水处理工艺来实现。
当然,该系统下的雨水用途广泛,可以草地灌溉、景观喷泉、冲厕、洗衣、空调冷却水补充等,甚至饮用水。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沃而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是项目规划、工程设计、生产、施工的集成服务企业,主要产品是蜂巢约束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
海绵城市监测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
城市雨洪排水系统的不完善导致城市内涝、水质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通过构建雨水收集、渗透、净化和利用的系统,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因此,对海绵城市的监测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监测目标。
1. 监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运行情况,包括雨水收集设施的数量、运行状况、雨水利用率等;2. 监测雨水渗透系统的效果,包括地下水位变化、土壤湿度、地表径流量等;3. 监测雨水净化系统的效果,包括降雨径流水质、水质净化率等;4. 监测海绵城市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植被覆盖率、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等。
三、监测方法。
1. 采用遥感技术监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运行情况,通过卫星遥感获取城市内雨水收集设施的分布情况和利用率;2. 利用地下水位监测井监测雨水渗透系统的效果,通过监测井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变化情况;3. 利用水质监测站监测雨水净化系统的效果,通过设置水质监测站对降雨径流水质进行实时监测;4. 通过生态监测点监测海绵城市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设置生态监测点对植被覆盖率、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等进行长期监测。
四、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1. 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监测报告;2. 通过监测报告,评估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3. 将监测数据和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知和支持。
五、监测成果应用。
1. 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城市规划和建设;2. 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监测数据支持,实现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精细化管理;3. 为公众提供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评估,增强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知和支持。
六、总结。
海绵城市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科学发展和规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准确的监测数据,可以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管理支持,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洪处理、净化系统
发表时间:2018-11-06T18:20:00.85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9期作者:张超
[导读] 城市防洪、排水领域,涉及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洪处理、净化系统,包括:雨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以及水循环利用系统泗洪县水利工程处江苏宿迁 223900
摘要:城市防洪、排水领域,涉及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洪处理、净化系统,包括:雨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以及水循环利用系统,能够有效的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泄洪压力,防止城市内涝,同时,将水资源合理利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雨洪处理;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城市雨洪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就是安全地排放雨水,技术措施较单一,责任主体与管控模式也相对不明晰。
但随着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以及相关雨洪问题的复杂性日益凸显,为了应对突出的城市雨洪问题,努力实现生态城市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目标,国家对城市雨洪管理提出了高标准和新要求,业内也涌现出许多新理念和新技术。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技术方法
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洪处理、净化系统,用于解决现如今城市雨洪排水能力差,路面积水多,城市内涝等问题,同时,将雨水收集并处理再次循环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洪处理、净化系统,包括:
雨水收集系统:将城市内过量的雨水收集到固定的处理环境下储存,集中处理;
污水处理系统:将集中收集起来的污水进行分级净化,处理达标后进入水循环利用系统,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水循环利用系统:将处理后的水进行合理利用,利用后的水资源可以再次收集、净化处理。
所述雨水收集系统包括市政的地下水管路系统的预设管路,将城市内过量的雨水通过预设管路收集到固定的处理环境下储存,所述固定的处理环境包括生物骨料,利用生物骨料进行预处理,后通过连接管路引入所述污水处理系统,将污水再次分离、净化,达到使用标准的污水,利用抽取设备送入所述水循环利用系统中分配、利用。
具体如下:
1、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透水路面、管路与净化机构,所述透水路面将雨水向下渗透,经过预设的所述管路收集到所述净化机构中。
2、净化机构为污水处理池。
3、净化机构中设有微生物处理材料。
4、微生物处理材料为附着大量好氧微生物与厌氧微生物的建筑骨料。
5、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利用生物滤池进行二次净化。
6、生物滤池为人工地下水池、人工湖泊、人工湿地。
7、水循利用环系统是利用管路将净化达标的水用于农作物或者绿化带的灌溉、景观用水、市政用水等,利用后的水资源再次收集、净化后循环使用。
有益效果
本系统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的植被、土壤、湿地等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和生态本底对雨水的渗透作用,使城市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能够对气候变化和特大暴雨起到及时的缓冲作用,具有保障城市安全、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中:
1、雨水收集系统;11、透水路面;1
2、管路;1
3、净化机构;1
4、微生物处理材料;2、污水处理系统;21、生物滤池;3、水循环利用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洪处理、净化系统,包括:
雨水收集系统1:将城市内过量的雨水收集到固定的处理环境下储存,集中处理;
污水处理系统2:将集中收集起来的污水进行分级净化,处理达标后进入水循环利用系统,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水循环利用系统3:将净化处理后的水接入现有市政水路进行利用,将市政水路末端水路连接雨水收集系统1,利用后的水资源再次返回固定的处理环境。
结合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雨水收集系统1,包括道路铺设透水路面11,利用管路12将雨水收集到净化机构13中。
透水路面11为利用建垃圾制作的多网孔型可再生板材,透水路面11下方为雨水收集的管路12,管路12可以为利用混凝土预制构件搭建的排水沟或者市政排水管网,管路12将污水汇集到设置在地下的固定净化机构13中,净化机构13为污水处理池,分为多级净化具体包括过滤、分离、再处理几个阶段,其中过滤是利用滤网将污水中较大的物块收集到相应的区域中,回收处理;分离只要是泥水分离,利用沉积设备将污水中的污泥沉降,收集到相应的区域再回收利用,后污水经过设置在污水处理池中的微生物处理材料14,除去污水中的化学离子:
结合附图对本系统的工作过程描述如下:
在城市道路面层建设透水路面,土壤部分为植被覆盖,在地表以下建设管网,通过管网将雨水收集到污水处理池中,利用生物骨料对水体中的化学离子净化,后引入人工地下水池、人工湖泊、人工湿地,利用自然生物的特性再次净化,最终将净化后的水体通过提升泵、引流河道用于农作物或者绿化带的灌溉、景观用水、市政用水等,最后将利用后的水体再次净化,人工排放。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系统存在以下优点:
能耗低:主要通过土壤渗滤,湿地处理,能源消耗非常低;
投入费用低:利用湿地、土壤等自然资源;污水处理系统为低成本新型生物材料污水处理的生物填料,属于节能低耗材料;维护费用低:由于本方案只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只用铺设部分管道和处理一定量的污水,管道铺设前期建设完成后每年检修一次,污水处理设备每半年进行一次检修;
占地面积小:铺设管道不占用耕地及道路面积,净化机构与天然的池塘、湿地、湖面相结合,不用特别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