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写作手法

合集下载

论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论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论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论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作品以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为背景,描绘了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政治阴谋和战争风云。

在整个小说中,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被广泛应用,使得作品更加生动、鲜活和有趣。

首先,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在《三国演义》中体现为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表达现实社会的真实。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每个角色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和不同的命运轨迹。

例如,刘备被描绘为仁义之君,曹操则是权谋之计的代表,而关羽和张飞则是刘备的忠心战友。

这些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并不完全依据历史记载,而是在作者的艺术创作中加以虚构。

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罗贯中成功地体现了每个人物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表达了他对时代的思考和对人性的理解。

其次,写实与虚构的结合也是《三国演义》的重要写作技法之一。

小说中描绘了大量真实历史事件,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这些历史事件被真实地还原在小说中,并通过作者的叙述形成了一种磅礴的史诗氛围。

然而,小说中也穿插了许多虚构的情节,例如诸葛亮七擒孟获、庞统驱使曹操等。

这些情节的虚构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增加了艺术的张力。

同时,这种虚实相间的叙事方式也能够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揭示角色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选择。

此外,小说中运用了对比与对照的艺术手法,进一步凸显了虚实相间的特点。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众多,有英雄、有政治家、有谋士、有奸邪之辈,每个角色的性格和行为都形成强烈的对比。

例如,曹操与刘备、孙权与刘备之间的对比,无论是身世、家族背景还是为人处世之道都截然不同,这种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通过这些对比,作者将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小说中还采用了众多的象征和意象,进一步丰富了虚实相间的艺术表现。

例如,红脸武将关羽的刀剑、青脸武将张飞的矛戟,成为了他们形象的象征,代表了他们的个性和价值观。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以其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而闻名。

虚实相间是指在小说中虚构的情节与历史真实事件相交融,通过虚构的手法来展现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心理活动。

这种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使《三国演义》成为了一部既具有历史真实性又充满想象力的作品。

在《三国演义》中,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历史事件的虚构。

作者罗贯中在写作中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改编和虚构,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和故事的情节。

例如,小说中描写了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虽然历史上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这一情节,但这个情节的虚构使得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更加紧密,也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是历史人物形象的虚构。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有夸张和虚构之处,例如,刘备被描绘成了仁义宽厚的君子,曹操被描绘成了聪明机智但阴险狡诈的人物。

这种虚构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鲜明。

虚实相间的写作技法在《三国演义》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删减和改编,以及对人物形象的虚构和夸张,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曲折离奇,更加引人入胜。

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对话和描写的技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立体。

例如,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通过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外貌和环境,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使得《三国演义》成为了一部极具艺术性和表现力的作品。

它不仅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和事迹,还通过虚构和夸张的手法,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更具想象力。

同时,虚实相间的写作技法也使得小说能够更好地传递作者对人性和历史的思考,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获得娱乐,还能够获得思考和启示。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以其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成为了一部不朽的文学作品。

通过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它展现了历史的真实与虚构的交融,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更具表现力。

高中语文 四大名著的写作特色

高中语文 四大名著的写作特色

四大名著的写作特色一、《西游记》《西游记》的写作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

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

《西游记》的艺术想象奇特,丰富、大胆,在古今小说作品中罕有其匹的。

孙悟空活动的世界近于童话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丰富多彩。

浪漫的幻想,源于现实生活,在奇幻的描写中折射出世态人情。

《西游记》的人物,情节,场面,乃至所用的法宝,武器,都极尽幻化之能事,但却都是凝聚着现实生活的体验而来,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气息,折射出世态人情,让读者能够理解,乐于接受。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

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

小说想象力丰富、将人与神魔的形象大胆地结合,创造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相信的艺术造型。

小说塑造了孙悟空的人物形象、采用了大量的笔墨表现孙悟空桀骜不驯、勇往直前、敢于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性格与精神、使其成为反抗封建势力的代表、同时小说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作品格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简练、生动活泼、引发读者阅读的好奇心。

二、《红楼梦》《红楼梦》突出的艺术成就,就是“它像生活和自然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且天然浑成”,作者把生活写得逼真而有味道。

《红楼梦》里面大事件和大波澜都描写得非常出色,故事在进行,人物性格在显现,洋溢着生活的兴味,揭露了生活的秘密。

它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继承发展了前代优秀小说的传统。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句子段落摘抄仿写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句子段落摘抄仿写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句子段落摘抄仿写案例一:温酒斩华雄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

”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

”绍喜,便著俞涉出马。

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

”众大惊。

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

”绍急令出战。

潘凤手提大斧上马。

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

”众皆失色。

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

绍问何人。

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

”绍问现居何职。

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

”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

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

”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

”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

”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

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

其酒尚温。

后人有诗赞之曰: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

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曹操大喜。

只见玄德背后转出张飞,高声大叫:“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袁术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曹操曰:“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袁术曰:“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

”操曰:“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命公孙瓒且带玄德、关、张回寨。

众官皆散。

曹操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

本来,这是一个战斗英雄斩将立功的战斗场面,一般的写法总是要大写特写战场的情景;然而在这里,作者却不直接去写战场,而是着意来写会场;把战场放在会场后面来写。

【作文写作指导】《三国演义》的写作手法

【作文写作指导】《三国演义》的写作手法

【作文写作指导】《三国演义》的写作手法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即以小说为目的,人们对其的评论便应该从文学角度出发,
决然不会在历史问题上挑剔。

您说呢,朋友!虚虚实实已经无关紧要了。

那是什么写作手法呢?
1:以正史为骨架,民间流传的故事为血肉写成
2:《三国》叙述模式并非严格统一,,其大致有两种叙事方式:即类似于史传文本(受历史事实影响部分)的叙事和类似于话本文本(受民间艺术影响部分)的叙事,相对
应的主要手法分别第一人称全知叙事和第三人称限知叙事;叙事时间上大致是按照历史事
件的发展的连贯叙述;叙事结构上也基本按照情节展开,正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陈平原所
指出:“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时间上基本采用连贯叙述,在叙事角度上基本采用全知视角,在叙事结构上基本以情节为结构中心。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小
说史论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256〕
《三国》(主要受民间艺术影响的蜀国部分)已经有了大量直接心理描写,经常使用
悬念(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以造成一种神秘和传奇色彩,也有了大量的虚构情节。

《三国》引入了三国时代人物的许多诗文,如孔明的《隆中对》、前后《出师表》、
曹操《短歌行》、曹植的《铜雀台赋》等;大量采用魏晋笔记小说中材料等穿插文中。


样的作用是一方面可以作为佐证或者说明观点,加深读者印象;另一方面是有利于文章篇
章布局的展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三国演义叙事方法

三国演义叙事方法

三国演义叙事方法
《三国演义》的叙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倒叙:在讲述故事时,先将结果或结局告诉读者,然后再详细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这种叙事方式可以突出故事的关键点,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也能使故事更加紧凑和有张力。

2. 顺叙: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从事件的起因、经过到结果依次展开。

这种叙事方式可以让读者了解事件的完整过程,但对于复杂的故事情节可能会显得有些平淡。

3. 插叙:在叙述主线情节的过程中,插入与主线相关的事件或背景信息,以丰富故事内容。

这种叙事方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同时也能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4. 补叙:在故事已经结束之后,补充叙述与故事相关的其他事件或细节,使故事更加完整和有说服力。

这种叙事方式可以增加故事的层次感和深度,同时也能让读者对故事有更全面的了解。

以上是《三国演义》中常见的几种叙事方法,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的,有时候会根据需要综合运用。

通过这些叙事方法,作者能够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突出故事的艺术特点,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的乐趣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历史的波澜壮阔和人生的悲欢离合。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概览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概览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概览一、《三国演义》1、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2、《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义”是整本书的思想精髓和灵魂。

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qiáo)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3、《三国演义》内容概要: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

连年混战,弱肉强食。

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

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

曹操死后,曹丕称帝。

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

4、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及其故事情节“仁”的代表——刘备(双股剑)1.形象:面如冠玉,两耳垂肩,双手过膝。

性格:为人忠厚,知人善任,宽仁爱民、至诚待士、信义为上、大智若愚、狡诈、有心计的人,是“圣君”的代表。

情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占领荆州夺取汉中白帝托孤“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

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哪一段故事。

(青梅煮酒论英雄)一代奸雄——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形象:面色惨白,目光锐利。

性格:奸诈狡猾自私残暴纵横恣肆从容不迫志向远大飞扬跋扈目光敏锐情节:望梅止渴官渡之战挟天子以令诸侯杀杨修杀华佗杀吕伯奢家智慧的象征——诸葛亮形象:面如冠玉,眉清目朗,羽扇纶巾,鹤氅皂绦。

性格:足智多谋,雄才大略,运筹帷幄,清忠耿直,谦虚谨慎,鞠躬尽瘁情节: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yáo)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忠义的象征:关羽(青龙偃月刀)形象:单凤眼卧蚕眉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性格:忠肝义胆智勇双全一身正气情节: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败走麦城,吕布:头戴三叉束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座下嘶风赤兔马。

三国演义的人物写作手法

三国演义的人物写作手法

三国演义的人物写作手法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它以描绘三国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要内容。

在描写人物方面,作者罗贯中采用了一系列手法来塑造各个人物形象,使他们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人物写作手法:
1. 直接描写:作者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举止、性格特点等来展现人物形象。

例如,刘备被描写为仁厚宽宏、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形象,曹操则被描写为机智狡诈、威严凛然的形象。

2. 隐喻描写:作者通过隐喻的手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思想和情感。

例如,曹操被比喻为太阳,表示其权力和统治的辐射力;刘备被比喻为明月,表示其温和善良的品质。

3. 对比描写:作者通过对比人物的不同特点和行为,突出人物的个性特色。

例如,刘备和曹操是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刘备仁厚宽宏,重视民生,而曹操狡诈机智,善于权谋。

4. 对话描写:作者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观点。

例如,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智谋在与刘备、孔明等人的对话中得以展现。

5. 心理描写: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情感来塑造人物形象。

例如,刘备在失去蜀地时的内心挣扎和痛苦,曹操对权力的渴望和对敌人的恶意等。

6. 动作描写: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展现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

例如,赵云的勇猛善战,关羽的义薄云天等。

这些写作手法使得《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点。

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这也是《三国演义》成为中国文学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国演义》的文学特色

《三国演义》的文学特色

《三國演義》的文學特色羅貫中將元朝的《三國志平話》加以改編, 寫成了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的主旨是反分裂、求統一的思想。

它真實地描寫了三國時代魏蜀吳之間軍事鬥爭、政治鬥爭的複雜情況, 也反映出人民顛沛流離的慘痛生活。

(1) 善於描寫戰爭《三國演義》尤其善於描寫戰爭, 大小戰役各具特色, 千變萬化。

如寫赤壁之戰羅貫中從力量對比的懸殊上, 先在客觀環境方面造成有利於曹操的氣氛。

也就在這時候, 作者描寫孫、劉聯盟的醞釀, 顯示新的轉機。

後來諸葛亮、周瑜運籌帷幄, 終於擊敗曹兵。

作者敘述戰爭還善於運用實寫和虛寫結合方法, 對戰爭的勝利者, 往往不惜詳盡描寫, 另一方只作簡要敘述, 如赤壁之戰詳盡描寫孫、劉一方便是。

(2) 善於描寫人物《三國演義》在塑造人物形象、描寫人物性格上, 得到了很大的成就。

作者集中全力, 描繪了諸葛亮、曹操、關羽三個突出的人物。

諸葛亮成為智慧才略的化身, 曹操為奸詐權術的代表, 關羽成為忠烈勇敢的典範。

再如劉備的仁慈而又長厚, 張飛的粗豪而又善良, 周瑜的機智而又猜疑, 魯肅外愚而實內智, 都寫得非常生動。

(3) 情節豐富精彩《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豐富精彩, 把歷史材料, 加以文學化, 機趣橫溢, 變化萬端。

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等顯示料事如神的智慧; 關羽在溫酒斬華雄、單刀赴會中威風凜凜的英雄氣概, 以及張飛喝退百萬曹兵, 趙雲救主等情節, 都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4) 運用誇張、對比、烘托手法《三國演義》還善於運用誇張、對比、烘托的手法來刻劃人物性格, 如寫張飛勇猛, 長橋三聲大喝。

聲若巨雷, 使「夏侯杰驚得肝膽破裂, 倒撞於馬下」, 運用誇張手法。

又如關羽斬華雄, 先極寫華雄的猛勇, 連斬四員大將, 關羽出戰後, 也不寫其交戰的經過, 只寫關外鼓聲喊聲如地塌山崩, 轉眼關羽已提華雄的頭擲於地上, 出戰前釃下的杯酒尚有餘溫, 實先以華雄的連斬四將來對比及襯托出關羽的勇猛。

三国演义写作手法

三国演义写作手法
一(《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二(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
5(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演义》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义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三国演义写作手法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1(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2(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
3(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羽的勇武凛然气概。
4(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

《三国演义》写作手法论文

《三国演义》写作手法论文

《三国演义》写作手法分析摘要历史题材的小说向来都比较注重人物的刻画,通过虚实相间的故事,古今兼顾,批古判今等。

《三国演义》更是将这种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通过一段东汉末年战火纷飞的历史故事为我们展现一部豪杰辈出的演义画面。

本文主要从人物和战争两方面对《三国演义》的写作手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人物战争写作手法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全称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根据三国这段历史而编写的一部章回体小说,主要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为我们描述了东汉末年广阔背景上的一幕幕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和三个政治集团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政治场面。

作为一部以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为主要题材的历史演义小说,这本书在战争描写和人物描写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写作手法对后世战争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刻画人物的多种写作手法《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其中出现了四百多个人物,作者主要刻画了几十个主要人物,每一个都栩栩如生。

譬如刘备仁德爱民,优柔寡断;张飞粗犷豪爽,嫉恶如仇;关羽勇猛无比,高傲自大;周瑜江南才子,心胸狭窄等。

罗贯中在塑造人物的手法上,有着很鲜明的特点。

首先,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借助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周围环境把人物的思想性格夸张渲染。

如“温酒斩华雄”中关羽的形象,采用的就是虚写、侧面烘托的手法。

整段文字没有一句从正面直接描写关羽如何英勇,战斗场面如何惊险紧张,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运用烘托、映衬等手法加以表现。

先是写华雄的高大、英勇,从侧面衬托关羽,接着写关羽不同寻常的出场,孙坚损兵折将后伤感不已,袁绍闻讯后一筹莫展,诸侯则是人心惶惶。

而此时刘关张三人却只是“冷笑”,笑诸侯的束手无策,也笑华雄的猖狂一时。

此时关羽一声大喊“小将愿斩华雄头,献于帐下”出场了,其沉稳自信与众将的慌乱无神形成了显明的对比。

但关羽只是一名弓马手,围绕是否让其出战,曹操和诸侯盟主袁氏兄弟发生了分歧,这就显示出袁绍重职位轻才干、目光短浅,曹操爱惜人才,富于心计的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鉴赏

三国演义鉴赏

三国演义鉴赏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的确,无数三国英雄已失去久矣。

《三国演义》展现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一部宏伟的历史剧,作者罗贯中凭借其深厚的思想文化道德修为,依据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等生动形象的将繁复的三国历史以古代的白话文小说的形式浓缩于66万字间。

下面我将就几个方面来简单点评一下这部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所谓《三国演义》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如此。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有虚构的部分。

但虚构,使用的也是艺术手法进行虚构的,而不是随便就那段历史来虚构的。

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关羽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等都是艺术虚构的,为的就是塑造关羽的“勇”,为其铺垫用的,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

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

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人物经过加工来的,这其中就有被神化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当然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

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

那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呢?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

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

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乐于接受。

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

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道光年间的统治者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是其重要特点之一《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体现在小说中创造了许多历史上不存在的人物和事件。

小说中虚构的诸葛亮借箭、周瑜赔荆襄等典故为后世所传诵,虚实交融。

《三国演义》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将历史人物赋予了更加鲜明的个性和形象,使他们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感人。

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赋予了小说以独特的魅力。

虚实相间的写作技法是《三国演义》的重要特色之一、小说中使用了旁观法、插叙法和七言绝句等多种写作技法,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旁观法,通过在故事中使用旁观者的视角来揭示事件的真相,增加了小说的悬疑性。

同时,小说还巧妙运用了插叙法,通过回忆、回顾等手法,将一些关键情节安排在回文环节中,不仅提高了故事的悬念性,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故事的发展。

另外,使用七言绝句来表达人物的内心独白,增加了小说的诗意和艺术性。

小说中的虚实相间的写作技法还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既有英勇豪杰,又有智谋过人的谋士。

在虚实相间的写作技法下,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丰富。

例如,小说中的刘备被塑造成为仁德英明的君主形象,诸葛亮被塑造成为智勇双全的谋士形象,关羽、张飞等被塑造成为忠诚勇猛的武将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的虚实相间的写作技法既充分发挥了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又突出了他们的个性特点,使人物栩栩如生。

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为《三国演义》赋予了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小说通过虚构的方式,将历史人物塑造成了饱满丰富的形象,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运用多种写作技法,使故事情节更加悬疑有趣,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这种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不仅使《三国演义》成为一部经典的历史小说,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小说创作的重要范例之一。

三国演义的批注

三国演义的批注

三国演义的批注以下是一些关于《三国演义》的批注:1.“《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这表明了《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部描述历史事件的小说,更是古代历史小说的典范。

2.“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

”这句话描述了《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既不失文雅,又易于被广大读者接受和理解。

3.“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

”这句话赞扬了《三国演义》的写作技巧,通过丰富的表现手法,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4.“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这句话强调了《三国演义》的结构特点,整个小说布局严密,情节紧凑。

5.“《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

”这句话提醒我们,《三国演义》虽然基于历史事件,但它的本质是文学作品,具有艺术加工的成分。

6.“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这句话提醒我们,《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不仅仅在于它的历史价值,还在于它的文学价值。

7.“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

”这句话强调了《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功,主要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形象。

8.“它长于描述战争。

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这句话突出了《三国演义》在战争描绘上的精彩之处,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激烈的战争场景之中。

9.“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句话表明,《三国演义》在描绘战争时不仅关注战争本身的发展,还注重展现战争中人物的智慧和勇气。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内容摘要: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全书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揭示了三国时期复杂尖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罗贯中以恢宏高亢的笔调阐述了战争残酷,以更加尖锐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描绘出谋略的高深莫测。

关键词:军事思想深谋远虑战争描写古代战役典范作品《三国演义》,通过丰富的语言描写了大大小小近百次战争。

精彩动人的描写是对战前准备:战争双方战略战术的确定,排兵布阵达到未雨绸缪,调兵遣将做到运筹帷幄,用兵如神,刺探虚实做到乔装打扮,相互利用对方的弱点,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罗贯中善于描写战争,为封建社会的战争提供了价值不菲的研究材料,《三国演义》充分显现了罗贯中著书立说重要意义。

同时,这部古典名著在描写战争的同时,更具文学风采。

《三国演义》成功的塑造了战争的艺术,生龙活虎地刻画出众多人物的思想。

惯于刻画战争的罗贯中,不愧是一位军事才能卓著的人物,别具一格地写出每一场战争的不同场面。

多角度多层次地具体描写不同条件下的战略战术,充分发挥了作战的主观能动性,写作过程中做到避实就虚,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作者罗贯中每次战争的写法总是因时而异,塑造战争的同时,兼顾其它活动,使其成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让整场战争变得紧张激烈、惊心动魄,表现得一张一弛疾缓相间。

赤壁鏖战前,作者罗贯中运用大量的笔墨成功地刻画了联吴抗曹、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矛盾、蒋干刺探军情,孙、刘联军诱敌深入巧施连环计等等,在众多人物的塑造过程中,作者把人物塑造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运用生动言行,表现每个人物思想性格。

奸诈狡猾的曹操,其言行举动暗藏着诡计阴谋,挟天子而令诸侯,又名正言顺;心直口快带有莽撞的张飞,粗中有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未卜先知,作战总是得心应手,镇定自若;“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不为钱财爵位美女所动,忠心事主;单骑救幼主的赵云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保存实力心胸豁达的司马懿,为晋朝的建立夯实了坚定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写作手法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Fra bibliotek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一(《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二(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
5(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演义》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1(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2(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
3(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羽的勇武凛然气概。
4(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